首页 > 范文大全 > 工作报告 > 水库移民调查,报告

水库移民调查,报告

时间:2017-08-23   来源:工作报告   点击:

【www.gbppp.com--工作报告】

水库移民调查,报告(一):水库移民增收项目资源调查报告

某某镇某某坡水库移民增收项目资源调查报告

某某区水库移民工作管理局

某某区某某镇某某社区某某坡位于某某水库以北,属于大中型水库“靠后安置”的移民集中安置点,全坡共有26户110人,其中,享受后扶补助23户95人;该坡土地资源以山坡地为主,可以种植的水田不足8亩,2010年,某某坡移民人均收入在城区水库移民村屯人均收入排名靠后,收入和生活水平较低。

按照某某水库移民工作管理局的安排,为做好水库移民增收项目的实施,从去年开始,我局除了多次深入某某坡等水库移民安置区作调研之外,还先后邀请了某某林科院、某某农科院的环境、土肥专家到某某坡实地考察。经过上述两个院所的专家研究,提出了利用某某坡及周围的山地种植优质油茶林的建议。

在对油茶种植预期效益与某某坡现状种植速生桉的经济效益进行对比之后,本着“有效改善生态环境、逐步稳定移民收入”的目的,我局拟将“某某坡油茶林种植”作为水库移民增收示范项目上报上级水库移民管理部门。为了做好项目前

期工作,我局多次深入某某坡,对该坡的土地资源、气候情况进行综合调研,形成本调研报告。

一、某某坡水库移民收入现状

据调查,受经济实力不强和可供耕作的土地不多的制约,在2010年以前,某某坡水库移民在种植养殖方面没有形成产业,外出务工收入成为水库移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人均收入增幅较大,水平偏低。近几年,国家出台一系列惠农政策,水库移民在党的惠农政策下,人均收入有所增加,特别是自从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实施以来,享受后扶政策的水库移民人均收入直接增加600元。但是,由于移民本身收入来源不多,与当地农民相比,人均收入水平仍然偏低。

2、贫富差距在扩大。以2010年为例,城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705元,农村水库移民人均收入3205元,排名靠后的某某坡水库移民收入人均纯收入不足3000元,与当地农民和收入水平较高的移民安置区相比,贫富差距比较大,如没有突破性发展,差距还会扩大。

3、务工收入占水库移民收入大部分。通过调查,2010年某某坡水库移民人均总收入中,务工工资性收入约占70%,农业种植收入约占20%,上述两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90%左右。

4、水库移民收入不稳定。由于就业技能不高,某某坡水库移民劳动力主要从事“割松胶”和“给速生桉施肥”等劳动强度较大的工种。季节性的工作和务工收入占人均总收入70%以上的构成比例,决定其收入不稳定,影响其生活水平的提高。

2010年后,某某坡部分水库移民利用坡地种植速生桉,至今尚没有经济收入。

二、油茶生产的基本情况

目前,我国包括18个省(某某,直辖市)1100多个县市,油茶种植面积约5000多万亩。据占全国油茶面积和产油量80%以上中心产区的统计,年平均单位面积产油量分别为湖南30-45kg/hm2,江西44.2kg2,某某49.5kg/hm2,某某油茶平均单产为全国最高。

油茶是世界四大木本食用植物油种之一。千百年来,茶油一直被中国南方视为山珍贡品,素有“油王”之美誉。科学研究发现,富含维生素E、山茶苷、生物活性成分角鲨烯,具有减肥、润肺、消肿、美容、降血压和胆固醇之功效,对预防冠心病、脑血栓、血管硬化、高血压等疾病有独特的效果。山茶油的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及饱和脂肪酸的比例达到了80:6:14,与橄榄油不相上下,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达85%—95%,则高于橄榄油,居植物油之冠。加之处于自然生长状态的油茶籽,远离城市“三废”污

染源,故从其种子榨取的油称得上是真正的健康食用油。因此有专家表示,用山茶籽精制而成的食用油将成为21世纪中国乃至全世界首选的绿色健康油。

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山茶油作为一种高品位的食用油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目前市场上售达价50—55元/公斤,如作出口贸易,价格将更为可观(据了解,目前这种纯天然的绿色食用油在台湾市售价是花生油的二十倍,美国市场达15美元/公斤),其良好的市场前景令一些欧美国家的工商人士闻风而动,表示出强烈的合作意向。它还可作化妆品、肥皂、人造奶油、生发油、凡士林、润滑油等原料。油茶的果壳可以用来制碱、烤漆、糠醛、滑性炭等;茶饼是一种优质的有机肥料和农药,茶枯还可深加工成高级洗涤用品,市场前景广阔。

三、某某坡种植油茶的有利条件

油茶树原产我国,是我国南方特有的木本食用油料树种,主要分布于北纬18°21′—34°34′之间的地区,以亚热带丘陵低山区为主。

油茶喜温暖湿润气候,也具有一定的耐寒性。喜阳光,惧烈风,怕酷暑。要求年平均气温14-21℃,最低月平均温度不低于-3℃,最高月平均温度为38℃,相对温度74%-85%,年平均降水量在1000mm以上,年日照1800-2200小时。

油茶以采果为主,一年四季花果不离体,消耗养份极大,

要使油茶获得连年丰产,必须有适宜的生长条件。在海拔600米以下,坡度25度以下的低山丘陵地带,土层较厚,PH值

4.5-5.5之间,母质为页岩,花岗岩发育而成的红壤,黄红壤条件下,油茶生长结实良好。忌黏性土,碱性土。油茶的春梢3月中旬开始萌动,日平均气温15℃时开始抽梢展叶,20℃左右生长最快;花芽分化一般始于5月上旬,终于9月下旬,10月中旬始花,12月下旬花期结束;10月中下旬果实成熟。

对照油茶种植的条件要求,相对某某市周边其他区域,某某坡周边山地种植油茶具有较高的比较优势。

1、气候优势。某某市位于北回归线以南,为北纬22°49'12",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光热丰富,雨量充沛,霜少无雪,夏湿冬干,夏长冬短,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全年平均气温21.8℃,年降雨量1300毫米左右,平均相对湿度79%。某某坡位于某某水库附近,受大面积水面的影响,年平均气温比某某市低1-2℃,同时,昼夜温差较大,更为符合油茶生长。

2、土壤优势。某某坡拥有3168亩,群山连绵、层峦叠嶂、云雾缭绕,山地土壤以酸性红壤为主,抽样土壤PH值

4.3-5.1之间,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矿物质丰富,富含多种微量元素,不含有害元素;同时,经过整理的山坡,有利于油茶采收等后期管理,是种植油茶不可多得的理想区域。

水库移民调查,报告(一):新时期水库移民易地脱贫工作调研报告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库移民工作,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移民政策法规,采取多种措施加强水库移民工作。2006年5月17日,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完善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意见》(国发[2006]17号,以下简称国务院17号文件),体现了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战略思想,体现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对于帮助水库移民脱贫致富,促进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经济社会发展,保障新时期水利水电事业健康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最近,笔者会同州县移民部门的一些同事,就湘西州库区如何以贯彻实施国务院17号文件为契机,把生活在自然条件恶劣、自然灾害频繁村寨的特困移民,二次搬迁到城镇和生产生活条件较好的地方居住发展,并通过新一轮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实施,实现异地脱贫的问题进行了专题调查研究。这次调研活动共走访6个县、7个乡镇、12个移民村,分别召开了移民群众代表、基层移民干部和县直相关部门人员座谈会,参会人员140人次,走访移民45人,发放问卷35余份。通过调研,我们认为,建设和谐稳定新库区,要以国务院17号文件为指针,以实施新的后期扶持政策为契机,按照州领导提出的移民后期扶持政策,要坚持四个结合,即:要与解决移民的温饱和扶贫开发相结合、要与农业产业化建设相结合,要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要与智力移民工作相结合。借鉴湘西州部分地区退人还山和异地脱贫的成功经验,来探索新时期移民工作的新路子。一、实施二次搬迁,实现异地脱贫已势在必行湘西州现有大中型水库32座,涉淹8个县市、113个乡镇、587个村、1405个组,共有现状农村移民人口16万人。大部分水库均在1986年以前修建,受历史因素影响,移民前期补偿标准低,生产生活十分困难。2007年,全州库区移民人均纯收入为1500元,比全州农民人均收入2250元少了750元,库区绝对贫困人口2万余人,占移民总数的12.5%。库区移民生产生活现状以及与非移民差距越拉越大的现实告诉我们,对生活在自然环境恶劣,地质灾害频繁,人口稀少,基础设施投入过大以及后期扶持效果不明显的特困移民实施二次搬迁,实现异地脱贫已是刻不容缓。(一)库区生态环境恶劣,制约移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是耕地面积小,土地贫瘠。2006年的统计资料显示,全州移民人均耕地只有0.55亩,仅为全州农民人均耕地的50%,其中人均耕地未达到0.5亩的移民有

9.16万人,人均耕地面积0.1亩以下的移民有1.26万人,并且这些耕地多属贫瘠、低产和旱涝灾害频发之地,土地产出不够养家糊口。凤滩库区古丈县茶叶村马鞍子组系纯移民后靠安置组,全组48户192人,仅有茶叶和桔园35亩和可开垦荒山30亩,人均旱地仅0.3亩,2006年人均纯收入仅为1015元。碗米坡库区保靖县比耳镇亚渔村原来土地肥沃,人均耕地

1.8亩,村民生活较为富裕,是远近有名的女婿村。碗米坡电站建成蓄水发电后,全村80%以上的良田沃土被淹没,移民人均耕地不足0.14亩,60%的移民无耕地,移民有手无处做,有劲无处使,生活十分困难。二是生存环境恶劣,生活极为不便。州内移民后靠安置者居多。他们原来生活在河边,土地肥沃,生产方便,(!)但随着大坝建成和水位抬升,这部分移民被迫搬迁到地处偏远且海拔较高的高寒山区,山高坡陡,环境恶劣。据摸底统计,全州共有26个村、1500多户、7000多移民居住在此类地区。由于地处边远,饮水难、行路难、就医难、上学难、用电难和用电贵问题就显得特别突出。据调查统计,全州库区共有9.4万人饮水难,771个移民小组9.2万人未通公路,25个村未通电或用电贵。前面提到的马鞍子组,由于组内没有水源,每挑一担水,要走3-4里山路,挑几担水就是一天,而一旦遇上天旱,就只能租用拉砂石的拖拉机到十几公里之外的地方拖水喝,用移民的话说:干旱少雨时,我们这里的水比油还贵。(二)库区自然灾害频繁,威胁着移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湘西州库区因受自然因素和水库蓄水等人为因素的影响,地质灾害频发。目前,全州共有13个移民村、560多户、2300多人居住在地质灾害隐患严重的地带。凤滩库区永顺县镇溪乡、古丈县高峰乡镇溪村93户移民至今仍居住在滑坡体上, 400多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得不到保障。五强溪库区泸溪县五里洲村原系泸溪县重要的商品粮和蔬菜生产基地,全村876户2586人,其中80%以上是移民。该村四面环水,自1994年五强溪水库关闸蓄水发电以来连续6年遭受洪水袭击,

特别是1996年7·13洪灾致使水位超过五里洲最高高程3.1米,洪水给全村带来了灭顶之灾。移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生活苦不堪言。(三)库区文教事业落后,阻碍着移民的就地持续发展。2004年全州库情统计显示,库区1.2万多名适龄儿童上学困难或面临失学,移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6.8年,文盲、半文盲占30%以上。457个移民村没有医务室,645个移民村没有通有线电视或电话。由于受教育程度低,这些移民普遍不易接受新生事物,农业实用技术得不到及时推广应用,生产方式没有根本性改变。加之地处偏远,交通极为不便,村民与外界的交往甚少。有的村民一辈子没有走出过山门,也不会说汉话。这次,我们调研组来到凤凰县长潭岗库区椿木坪村四组,因当地移民不懂汉话,和他们的简单交流也只能通过当地干部翻译才得以进行。调研中,有基层干部对我们说:移民越不接受教育,所住的地方也就越穷,搬到哪里都摆不脱穷根,只有让孩子上学了,有文化了,才是真正把移民从贫苦中‘搬迁’出来。(四)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增加了后期扶持工作难度。移民安置点多处在偏远山区,移民分散居住,建设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和发展文教卫等社会事业难度大、成本高、管理难,投资效益低。尽管十年来,全州库区投入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高达2亿多元,但由于运行成本高,管理不到位,许多工程已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甚至有很多工程因受地质灾害影响,毁了再建,建了又毁,移民后期扶持资金投入效益低下。吉首市河溪库区铁岩村移民分散居住在水库四周山坡上,全村主要经济收入来自生姜、西瓜种植和网箱养鱼。由于村里至今还没有通公路,一到收获季节,生姜、西瓜的外运就成了老大难问题。先是靠肩挑背扛搬出村,再租用船只和汽车转运外销,这样不仅增加了运输环节和运输成本,更重要的是错过了销售时机,造成大量农产品积压甚至腐烂变质,进而影响移民的增产增收。凤滩库区古丈县罗依溪镇、高峰乡10个村6500多移民分散居住在酉水河畔的崇山峻岭中,外出的唯一通道就是一条水路。遇到电站低水位运行期间,船只搁浅,淤泥堆积,移民就无法出山,生产生活极为不便。要解决这十个村的通村通寨公路问题,古丈县交通部门的同志给我们算了一笔帐,预计投资2个多亿,摊到每个移民头上,人均投资3万多元。这么大的投资,不仅资金无法落实,算起效益帐来,也是划不来的。不如把这部分人口搬迁到条件较好的地方,把有限的资金用在投资环境较好的地区,使这部分移民彻底脱离恶劣的生存环境,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二、实施二次搬迁,实现异地脱贫已时机成熟。

水库移民调查,报告(一):移民搬迁情况的调研报告

【水库移民调查,报告】

关于移民搬迁情况的调研报告

XX镇位于XX县西北方向,距县城37公里,甘志公路、洛河穿境而过,是XX集团驻地,是XX县经济、商贸、文化活动中心,是全县农副产品集散地,镇域面积448.7平方公里,全镇共有18个行政村,4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2047人,其中镇区人口达到7737人,有耕地面积8.5万亩,其中山地7.2万亩,川台地1.3万亩,有蔬菜大棚524座,省级蔬菜示范园1处,养殖小区3个,丰裕种猪场龙头企业带动养殖业的发展,有山地果树4200亩,XX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9446元。

近年来,XX镇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统筹城乡发展及重点镇建设为统揽,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在重点镇建设和人口聚集上,按照先建设后聚集,边建设边聚集的原则,按照省、市、县的总体要求,实施有计划、有步骤的移民搬迁工作,对拐沟、偏远村组的群众实施分年度、分批次的移民搬迁,直至实现整村搬迁,全镇重点搬迁柴关山、新庄洼、甘沟河3个行政村9个村民小组,548户2120人,并对其他拐沟村的群众实施部分搬迁,现就搬迁情况调研如下:

一、移民搬迁是拐沟村组群众摆脱贫困的根本出路

近年来,随着国家惠农政策的实施,拐沟、偏远村群众的贫困落后面貌有了较大变化,群众的温饱问题得到解决。但是,由于自然条件差,生存环境恶劣,贫困面仍然很大,贫困程度仍然很深,返贫率仍然很高,最近几年,经过不断的扶持,按照新的贫困标准,贫困发生率为37.6%。那么,如何从根本上解决拐沟、偏远村组的贫困问题,使拐沟、偏远群众有一个好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提高幸福指数,通过调研,认为现实的选择就是实施大规模、整建制的移民搬迁,只有走出大山,才能彻底告别贫困。其理由是:

第一、拐沟、偏远村组自然条件差。地貌属典型的黄土高原区,立地条件差,地表植被脆弱、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陡峭的山坡、匮乏的水源、脆弱的生态,是制约群众生存和发展的一道道难关。干旱、沙尘、霜冻、冰雹、洪水、虫鼠等自然灾害频繁。

第二、资源性缺水严重。柴关山村处于山岭上,群众吃水非常困难,通过国家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母亲水窖行动等人饮解困工程,基本解决了人畜饮水问题,但和农业生产一样,也是“靠天吃水”,主要依靠集雨场窖,若遇干旱严重的年份,群众仍然到十多里的沟底,用毛驴驮水,来回需要2个多小时的时间,新庄洼、甘沟河2个行政村的7个村民小组,以前靠吃井水和小河水,以人担、驴驮为主,近几年,通过打机井,建高位水塔,接通了自来水,条件有了改善,但成本大、费用太高。

第三、基础设施依然落后。近年来,我镇拐沟、偏远村组的交通条件有所改变,但是柴关山、新庄洼、甘沟河多数乡村道路仍为土路,部分自然村还未通路。耕地上很少有生产道路,入种秋收都是人背驴驼。孩子要到XX镇区小学上学,距家30多公里,特别是小学一、二、三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为了孩子上学,母亲只能跟随孩子来到镇区租赁房子居住,给孩子做饭、照顾上学,父亲在家劳动,有的家中劳动忙,只有爷爷奶奶到镇区照看孩子上学,由于爷爷奶奶对孩子有溺爱心理,对孩子的学习、成长非常不利,有部分群众为了生计、走出大山,十多年前举家前往镇区、志丹等地,从事大棚产业开发、经商、打工等,家里的土窑洞无人居住,年久失修,均已塌陷,成为危窑,无法居住,拐沟、偏远村组通讯条件也较差,不少村手机信号时有时无。

第四、居住条件简陋。柴关山群众居住土窑洞的农户占95%,新庄洼、甘沟河群众住土窑洞的农户占30%,且有不少危房户和无房户。这里的土窑洞已住了几辈人,地质灾害隐患较大。

第五、教育卫生发展严重滞后。村内没有小学,村里孩子上学只能去镇上,距柴关山、花豹岔等村组30多公里。村内也没有卫生室,村民们小病“靠扛”,大病进医院。在倡导教育医疗卫生事业服务均等化的今天,居住在这里的群众很难实现均等化,只有实施整体搬迁,集中安居才能够为教育卫生服务均等化奠定基础。

二、当前我镇在移民搬迁方面所做的工作

在移民搬迁方面,我们抓住省上提出的XX市率先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机遇,按照重点镇建设聚集人口的要求,在移民搬迁工作中认真执行省、市、县有关政策,结合实际创新工作,取得了较好的工作成效。

1.基本情况。2012年,在镇区XX村征用土地50亩,建设移民安置房7栋六层240套房,按照移人不移地的原则,重点搬迁XX、XX、XX村群众、镇区产业开发户,目前,已落实搬迁群众213户,787人,其中XX村106户,402人,XX村37户,144人,XX村17户,61人,其他拐沟村53户,180人,在搬迁群众中从事大棚产业开发的62户,经商的23户,打工58户,在原村务农70户。

2.资金筹措及安置措施。镇政府及县农综办多次组织人员,深入到XX、XX、XX及其他拐沟村组,对群众的生产生活现状,存在困难、问题,今后发家致富的想法,是否愿意搬迁等,进行走访了解,座谈讨论等,结合省、市移民搬迁有关政策,县委、县政府决定实施捆绑保障性住房、扶贫移民搬迁等资金,总计投资4000余万元,集中建设移民搬迁小区,一期240套移民搬迁房已建成,每套面积90平方米,均为成品房,水、电、路、天然气配套到位,移民搬迁户按照楼层差价和地下室的区别,每套房交6万元至9万元即可入住。二期移民搬迁小区拟建设204套房,现正在建设之中。

3.配套产业建设。移民搬迁产业建设致关重要,县农综办捆绑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示范园建设资金、整村推进

资金等,实施XX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建设100米“V”型大棚150棚,大棚土建、钢架、立柱等每棚13万元,农民每棚自筹费用3万元,用于大棚膜、草帘、卷帘机、农机肥、籽种、农药、化肥等,并由县农综办负责配套建设工作房、包山墙、绿化、道路硬化、生产用水管网、生产用电线路架设,总计投资3000万元。同时配套建设公办幼儿园、净化水厂、垃圾填埋场、扩建XX实验小学,加强学校教育、医疗卫生工作,在抓好群众收入的同时,做好孩子上学、饮水、就医、居住环境等工作,为群众安心搬迁,舒心生活奠定基础。

4.搬迁后的变化。一是居住环境的变化。搬迁户告别了居住土窑洞,告别高山、高坡居住,告别艰苦的条件,告别租房居住,住进移民小区,有了自己的房子,心里踏实,条件改善,实现电气化生活。二是生产方式的变化,促进群众收入的增加。原来在柴关山、新庄洼、甘沟河等村组广种薄收,靠天吃饭,只靠种地年收入不足万元,移民搬迁户大多从事大棚蔬菜种植、经商做生意、以跑运输、砖瓦工、粉刷工、修理工、装卸、打工等为主,每户年收入均在5万元以上,多则在8万元以上,通过走出去,开阔眼界,发展多种经营,走上富裕道路,过上辛福生活。三是能享受均等等教育医疗文化资源。搬迁后进入镇区,孩子上学方便,父母在身边,便于管理、便于教育,有利于孩子的学习和成长。进入镇区后,经常参与健身锻炼,能享受广场健身器材、文体娱乐设施的乐趣。同时,能经常性的接受各种身体预防性疾

水库移民调查,报告(一):移民调研报告

硗碛华能水电站移民调研报告

根据县委关于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工作部署,我局成立调研组,由主要领导带队,于3月23日至4月13日,对我乡移民工作的情况进行了调研。这次调研主要采取召开座谈会、实地察看的方式进行。调研组先后实地察看了新场镇、泽根、大地、仁朵、勒乐安置点,分别召开不同类型的座谈会,听取了村三支干部、村民代表的意见。调研组结合调研情况,就硗碛乡水库移民工作的情况进行了汇总,调研情况如下:

一、水电移民的现状及工作开展情况

硗碛华能水库移民工作是宝兴县任务较重的乡之一,水电移民涉及全乡五个行政村,移民安置人口3269人。移民安置任务主要集中在2006年至2012年7年时间内,在这一阶段移民工作任务较为艰巨。

(一)华能硗碛水电站

华能硗碛水电站为宝兴河流域梯级开发的龙头水库工程,位于四川省宝兴县硗碛乡,为宝兴河流域的"龙头"水库工程,采用混合式开发,引水隧洞长18.7千瓦,水库总库容2.12亿立方米,具有年调节能力。本电站利用落差558米,装机容量24万千瓦。龙头水库堆石坝最大坝高123米,设计库容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fw/368769/

推荐访问:水库移民工作报告 水库移民验收报告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