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高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高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时间:2018-06-22   来源:经典美文   点击:

【www.gbppp.com--经典美文】

高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第一篇_2016年高考政治必考热点问题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综述

2016年高考政治必考热点问题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综述

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概念: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概念提出 2015年11月10日上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研究经济结构性改革和城市工作。

2016年1月2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研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案。

2.改革背景

1

中国供需关系正面临着不可忽视的结构性失衡。“供需错位”已成为阻挡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最大路障:一方面,过剩产能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转型的一大包袱。另一方面,中国的供给体系,总体上是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因此,强调供给侧改革,就是要从生产、供给端入手,调整供给结构,为真正启动内需,打造经济发展新动力寻求路径。 3.存在问题

中国的结构性问题主要包括产业结构、区域结构、要素投入结构、排放结构、经济增长动力结构和收入分配结构等六个方面的问题。

4.改革实质

4.1供给方式 供给侧改革实质上就是改革政府公共政策的供给方式,也就是改革公共政策的产生、输出、执行以及修正和调整方式,更好地与市场导向相协调,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说到底,供给侧改革,就是按照市场导向的要求来规范政府的权力。离开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谈供给侧改革,以有形之手抑制无形之手,不仅不会有助于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调整,也会损害已有的市场化改革成果。

4.2供给结构

2

从中国中央政府“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改善供给体系的供给效率和质量”等明确表示看,供给侧改革就是以市场化为导向、以市场所需供给约束为标准的政府改革。从供给侧改革的阶段性任务看,无论是削平市场准入门槛、真正实现国民待遇均等化,还是降低垄断程度、放松行政管制,也无论是降低融资成本、减税让利民众,还是减少对土地、劳动、技术、资金、管理等生产要素的供给限制,实际上都是政府改革的内容。 4.3改革角度

从中国政府改革的角度看,供给侧改革可谓中国改革开放近40年时间里最深刻的一次政府功能转变。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要求政府在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上,多方面降低对中国经济的供给约束,使产业、企业的自然活力非受限于作为公共政策供给方的政府约束。

5.改革重点

供给侧改革的关键是推进供给的结构性调整,即通过创新供给结构引导需求的结构调整与升级。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中国经济新常态特点时特别强调中国经济面临三大结构调整,即经济结构、增长动力结构和增长方式结构的重大调整。

推进供给侧改革应当以推进上述三大结构调整为重点:

5.1经济结构

3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当有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结构按层次包括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调整产业结构重点是推进现代第三产业的发展,提高第三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调整产品结构包括生产性消费品结构和生活性消费品结构,变制造大国为制造强国;推进消费升级和消费结构调整也是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重要任务。

5.2动力结构 供给侧结构改革应当有利于经济增长动力结构的调整。改革开放以来,出口、投资、消费一直是支撑我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其中出口与投资贡献率最高。美国次贷危机以后,特别是我国经济已步入自然回落周期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动力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内需逐渐成为主要动力。因此,供给侧结构改革要适应和推进动力结构的调整。

5.3增长方式 供给侧结构改革应当有利于经济增长方式的结构调整。

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经济新常态第三个特点时指出,中国经济正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十八届五中全会在制定五年发展规划时,将创新发展确定为五大发展战略之首。供给侧结构改革应当在供给侧理论、供给侧制度、供给侧技术等方面寻求突破。

供给侧与需求侧的结构性改革应当同步推进,不能顾此失彼。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时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显然,供给侧与需求侧是矛盾统一体的两个方面,不 4

能强调一侧,忽略另一侧。这是因为,中国经济运行正面临着供给侧和需求侧都亟待结构性调整的双重压力,供给侧方面的问题是结构性供给过剩和结构性供给不足并存。

6.实施路径 1.针对突出问题、抓住关键点,促进过剩产能有效化解,促进产业优化重组,降低成本,帮助企业保持竞争优势,化解房地产库存,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发展,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2.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7.重要领域 第一、中国需要新一轮的财政刺激计划,通过内部基础设施建设促成大规模的库存和产能的内部消化。

例如城市改造,包括城市地下管道建设、污水处理、各类污染的治理等在内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可以进行新型城市化,提高城市的品质和城市的整体。这些从一线城市到二、三线城市都有需求,尤其是二、三线城市,这些方面仍然很落后。

5

高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第二篇_2016年高考热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6年高考热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名词点击

供给侧改革,就是要用改革的办法矫正供需结构错配和要素配置扭曲,解决有效供给不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使供需在更高水平实现新的平衡;就是要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改善供给品质,创造新供给、培育新需求;就是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盘活过剩产能沉淀的劳动力、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让生产要素从低效率领域转移到高效率领域,从已经过剩的产业转移到有市场需求的产业,进而实现资源优化再配置,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具体而言,一方面将发展方向锁定为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另一方面要求改革现行的一些抑制供给的体制或政策,比如紧缩的货币政策和繁琐的审批制度等。 需求侧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三驾马车”决定短期经济增长率。而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四大要素”,“四大要素”在充分配置的条件下能实现中长期潜在经济增长率。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

需求侧政策比较强调通过扩大投资和引导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供给侧改革则更强调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在市场竞争中适应需求多样化、高端化和服务化趋势,把资源更多配置到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领域。 全要素生产率:指资本和劳动等要素投入之外,其他所有因素对经济增长作出的贡献,一般以技术进步和效率改善为代表,反映了各生产要素的综合利用效能,体现了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是衡量传统要素驱动型经济和创新驱动型经济的指标。

2.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

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从生产领域加强优质供给,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

●为什么

(一)改革背景

1.产能过剩严重。钢铁、煤炭、水泥、玻璃、石油、石化、铁矿石、有色金属等几大行业,亏损面已经达到80%,产业的利润下降幅度最大,产能过剩的企业占据着大量人力、资金、土地资源,使得生产以及运营成本居高不下,制约了新经济的发展。

2.“供需错位”。中国供需关系正面临着不可忽视的结构性失衡。“供需错位”已成为阻挡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最大路障,中国的供给体系,总体上是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而随着人民收入水平提高,消费结构也发生着重大变化,对高质量、高端产品、奢侈品的需求大量增加。

当前,我国供给侧存在六大问题:一是外需减少导致外向型供给体系中部分产业产能过剩;二是供给体系未及时跟上国内中收入群体迅速扩大的消费结构;三是现在供给体系满足多样化、个性化消费的能力相对较差;四是部分产业产能(传统产业)已达到峰值,

产能难以消化,部分产业达到资源环境约束承载能力的峰值;五是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六是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提高过快。

导致:经济下滑、投资减速、价格下跌、效益下滑

(二)供给侧存在的结构性问题

1.产业结构问题

突出表现在低附加值产业、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产业的比重偏高,而高附加值产业、绿色低碳产业、具有国际竞争力产业的比重偏低。

【高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 区域结构问题

突出表现在人口的区域分布不合理。目前,我国城镇化率尤其是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偏低。另一个是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公平。

3.要素投入结构问题

过度依赖劳动力、土地、资源等一般性生产要素投入,人才、技术、知识、信息等高级要素投入比重偏低,导致中低端产业偏多、资源能源消耗过多等问题。

4.排放结构问题

废水、废气、废渣、二氧化碳等排放比重偏高。这导致了资源环境的压力比较大。

5.经济增长动力结构问题

过多依赖“三驾马车”来拉动,特别是过度依赖投资来拉动。制度变革、结构优化和要素升级(对应着改革、转型、创新)“三大发动机”才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6.收入分配结构问题

中国城乡收入差距、行业收入差距、居民贫富差距都比较大,财富过多地集中在少数地区、少数行业和少数人中。

原有的发展模式形成路径依赖:

对外: 资源依赖、市场依赖、技术依赖、品牌依赖、资本依赖、 国际体制和秩序依赖。

对内: 廉价劳动力依赖、环境成本依赖、低价格依赖。

(三)意义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影响深远:一是增强经济内生动力。通过摆脱要素驱动,改变过去一个时期依靠资源和要素大规模、高强度投入驱动经济增长的方式,转向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使经济增长更多依靠内生动力实现更健康、更高效、更可持续的增长。二是推进结构调整。通过增加有效供给,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实现供需在更高水平上的结构平衡,化解结构矛盾,提升制造业水平:。三是增强体制活力,通过化解过剩产能,加大资产重组力度,促进要素有序合理流动,实现资源优化再配置。解放生产要素,按市场规律办事:

供给侧改革,或者说“供需双侧发力”的核心,就是利用宏观政策和法律手段,将生产要素引向需要发展的领域,使生产要素合理流通、科学组合。

总之,要通过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实质进展,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推进供给侧改革应当以推进上述三大结构调整为重点:

1.经济结构

经济结构按层次包括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调整产业结构重点是推进现代第三产业的发展,提高第三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调整产品结构包括生产性消费品结构和生活性消费品结构,变制造大国为制造强国;推进消费升级和消费结构调整也是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重要任务。

2.动力结构

改革开放以来,出口、投资、消费一直是支撑我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其中出口与投资贡献率最高。我国经济步入自然回落周期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动力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内需逐渐成为主要动力。因此,供给侧结构改革要适应和推进动力结构的调整,发挥制度变革、结构优化和要素升级(对应着改革、转型、创新)“三大发动机”的作用。

3、经济增长方式

中国经济正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供给侧与需求侧的结构性改革应当同步推进。 供给侧与需求侧的结构性改革应当同步推进,不能顾此失彼。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时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显然,供给侧与需求侧是矛盾统一体的两个方面,不能强调一侧,忽略另一侧。这是因为,中国经济运行正面临着供给侧和需求侧都亟待结构性调整的双重压力,供给侧方面的问题是结构性供给过剩和结构性供给不足并存。只有坚持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同步结构性调整,实现新的平衡,才能实现经济的稳步增长。

●、如何解决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五大政策支柱

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相互配合的五大政策支柱:

宏观政策要稳,就是要为结构性改革营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高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产业政策要准,就是要准确定位结构性改革方向;

微观政策要活,就是要完善市场环境、激发企业活力和消费者潜力;

改革政策要实,就是要加大力度推动改革落地;

社会政策要托底,就是要守住民生底线。

三大原则: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五大措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

(1)去产能:尽快化解产能过剩,处理僵尸企业,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

(2)去库存:化解房地产库存。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和深化住房制度改革,扩大有效需

求,消化库存,稳定房地产市场。

(3)去杠杆:加强金融监管,规范各类融资行为,防范金融风险。

(4)降成本:降低制度性交易性成本,减税降费,帮助企业降低负担,提高企业竞争力。

(5)补短板:补齐软硬基础设施短板,精准扶贫。

(一)去产能

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行业产能严重过剩

【高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抓紧制定实施推动产业重组、处置“僵尸企业”总体方案,协调出台扶持措施,引导“僵尸企业”平稳退出,积极推进破局性、战略性兼并重组。多措并举化解产能过剩,开展钢铁、水

泥、平板玻璃等行业化解过剩产能试点。

“僵尸企业”是指那些无望恢复生气,但由于获得放贷者或政府的支持而免于倒闭的负债企业。产能过剩的实质是产需不匹配。产能过剩的企业占据大量资源,使得人力、资金、土地等成本居高不下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转型的一个大包袱。去掉过剩产能,要推进企业优胜劣汰,通过兼并重组、破产清算等减掉赘肉,换来健康的经济机体。

(二)去库存

我国化解房地产库存一个重要政策路径是通过落户去库存。具体来说,包括按照加快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和深化住房制度改革的要求,通过加快农民工市民化,扩大有效需求,打通供需通道,消化库存,稳定房地产市场;落实户籍制度改革方案,允许农业转移人口等非户籍人口在就业地落户,使他们形成在就业地买房或长期租房的预期和需求;明确深化住房制度改革方向,以满足新市民住房需求为主要出发点,以建立购租并举的住房制度为主要方向,把公租房扩大到非户籍人口。

我国将发展住房租赁市场,鼓励自然人和各类机构投资者购买库存商品房,成为租赁市场的房源提供者,鼓励发展以住房租赁为主营业务的专业化企业;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顺应市场规律调整营销策略,适当降低商品住房价格,促进房地产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取消过时的限制性措施。

(三)去杠杆

在经济领域,“杠杆”指的是通过借债,以较小的投入撬动大量资金、扩大经营规模。如个人融资融券、企业向银行借贷、政府发行地方债等,都属于“加杠杆”的行为。“去杠杆”则是在提高生产效率、推动经济增长中改善债务结构,以行政力量与市场手段并举、以可控方式和可控节奏逐步消化泡沫和杠杆问题。

“杠杆”是一把“双刃剑”,适度的杠杆对经济有益,但如果杠杆率过高,债务增速过快,杠杆反而会拖累经济发展。杠杆化还有明显的顺周期特征,经济上行时加杠杆能获得更多收益,经济下行时则会加大风险,损失更大。

当前我国债务杠杆主要特点为,总体负债率不高,但企业负债增长迅速;政府债务总体不高,但地方债较重。如果债务继续快速攀升,容易引发局部风险,甚至导致系统性金融风险。

“债务/GDP”是检测杠杆率的公式。一般来说,“去杠杆”可从三方面统筹:一是“减分子”,由政府或央行承接债务,进行债务减计;二是“扩分母”,即积极推动经济结构和经济体制改革,努力提高经济效率,扩大真实GDP规模;三是“杠杆转移”,让中央政府或金融机构接手地方政府债务,同时将企业债务转换为居民债务或股权等。

(四)降成本 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组合拳”

1.要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进一步清理规范中介服务。

2.要降低企业税费负担,进一步正税清费,清理各种不合理收费,营造公平的税负环境,研究降低制造业增值税税率。

3.要降低社会保险费,研究精简归并“五险一金”

4.要降低企业财务成本,金融部门要创造利率正常化的政策环境,为实体经济让利。

5.要降低电力价格,推进电价市场化改革,完善煤电价格联动机制。

6.要降低物流成本,推进流通体制改革。

(五)补短板

1.打好脱贫攻坚战,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瞄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加大资金、政策、工作等投入力度,真抓实干,提高扶贫质量。

2.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降低企业债务负担,创新金融支持方式,提高企业技术改造投资能力。

3.培育发展新产业,加快技术、产品、业态等创新。

4.补齐软硬基础设施短板,提高投资有效性和精准性,推动形成市场化、可持续的投入机制和运营机制。

5.加大投资于人的力度,使劳动者更好适应变化了的市场环境。

6.继续抓好农业生产,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保障口粮安全,保障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加强农业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把资金和政策重点用在保护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以及农产品质量、效益上。总之即扩大要素供给,发展新兴产业,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与效益。

2016年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

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持续增长动力。围绕解决重点领域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加快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1、推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向纵深发展。

2、充分释放全社会创业创新潜能。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提高实体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3、着力化解过剩产能和降本增效。

努力改善产品和服务供给。突出抓好三个方面。一是提升消费品品质。二是促进制造业升级。三是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

4、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5、更好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大幅放宽电力、电信、交通、石油、天然气、市政公用等领域市场准入,消除各种隐性壁垒,鼓励民营企业扩大投资、参与国有企业改革。营造公平、公正、透明、稳定的法治环境,促进各类企业各展其长、共同发展。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要进一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放宽市场准入,鼓励民营企业依法进入更多领域;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降低企业税费,减轻企业负担,为企业松绑;打破地域分割和行业垄断,促进生产要素有序合理流动。

1、经济生活

(1)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质量和水平。供给侧改革强调通过提高生产能力来促进经济增长,做到精致生产,提高供给质量,实现“供需匹配。

(2)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信息等资源是物质资料的生产必须具备的基本要素,供

高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第三篇_科学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五大任务

科学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五大任务

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中央强调,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要注重“加减乘除并举”,这一部署具有明显针对性。所谓“加”,就是发展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增加有效供给。“减”,就是压缩和淘汰落后产能,清理僵尸企业,解决中低端产品过剩。“乘”,就是鼓励创新创业,发挥创新的乘数效应。“除”,就是破除垄断,放松管制,减少税收,降低企业运行成本和市场交易成本,以及去除财政和金融领域积累的风险。如果不“加减乘除并举”,而是“减法”孤军深入,则可能引发中国经济“断崖式”失速,这在2016年经济工作中需要特别予以关注。具体来讲,应从以下方面科学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五大任务。 去库存

1.房地产库存的结构性特征

a城市常住人口的群体结构中,潜在购房需求最旺的群体,由于收入等原因,难以对住房形成有效需求

b房地产库存主要在三四线城市,而城镇化的未来趋势是特大城市群,这导致了房地产供给的区域错配,

c房地产的新增主力是商业用房,这部分产品在新常态下需求有限,导致导致房地产供给的产品使用属性与现实需求错配。

第一,“去产能”和“去库存”是一致的。中国经济供给侧存在的最突出的结构性问题就是产能过剩,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多管齐下。导致产能过剩有很多原因。地方政府和企业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一哄而起,

盲目决策,导致低层次重复建设,是主要原因。另外,中国经济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中处于低端位置,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竞争力不足,导致产能过剩。当前,工业库存和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库存都比较多。库存占用的是企业的流动资金,去库存就是减少不必要的资金占用,降低企业成本,盘活资源存量,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东西卖不掉,企业自然就不敢投入,导致需求疲软,或者说供给过剩,这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在这种供需不平衡的情况下,纠正旧的不平衡和寻求新的平衡点,就必然要把库存和产能降下来。降产能涉及到僵尸企业的市场退出和关停并转,涉及到人员安置和再就业以及社会稳定、银行坏账,还涉及到产业结构调整。所以,在做减法的同时必须做加法,就是要培育市场机制,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一加一减就可以达到新的平衡。

房地产市场去库存需要政策引导,比如鼓励开发商降价,让新市民有能力有条件买房。激活新市民购买力需要一些配套政策,比如户籍制度改革、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如果这两个关键政策不能落实到位,农民将难以变成新市民。而且,农民变成新市民后涉及到再就业和找工作的问题。如果没有就业机会或者没有产业发展作支撑,城镇化也就缺乏基础、不可持续。满足新市民的需求,必须进行政策调整和创新。在增量方面,要严格控制新批土地,还可以沿着“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调发展这三大战略支撑带,对相关节点城市重新进行合理的产业布局,这将有助于消化部分过剩产能。另外,还可以沿着“一带一路”开展国际产能合作,通过优化结构、改进技术、改善

环境等,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总之,关停并转一部分,消化一部分,转移出去一部分,这三个“一部分”合在一起,将对去产能和去库存产生重大推动作用。

第二,“去杠杆”涉及一些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以及地方政府债务水平过高的问题。企业负债率总体偏高主要是由于资本市场不发达,银行间接融资仍然占主导地位,融资结构、金融体系结构决定企业的资产负债结构。企业对银行负债过多,而现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导致企业资产缩水,但负债并没有减少,进而加大了企业杠杆率,这是一个潜在风险。去杠杆的有效办法就是发展直接融资。扩大直接融资的好处是改变企业的融资结构,也就是改变企业的资产负债结构,实际上就是降低企业负债率和杠杆水平。2015年底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发展直接融资可以采取五大措施:一是完善股票、债券等多层次资本市场。二是丰富直接融资工具。积极发展项目收益债及可转换债券、永续票据等股债结合产品,推进基础设施资产证券化试点,规范发展网络借贷,简化境内企业境外融资核准。三是加强资信评级机构和会计、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监管,研究证券、基金、期货经营机构交叉持牌,稳步推进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在风险隔离基础上申请证券业务牌照。四是促进投融资均衡发展。五是强化监管和风险防范。

第三是“降成本”。

高成本

A制度性交易成本偏高

B企业的税费成本偏高

C中国制造业用木成本快速上升

D中国实体部门高负债及融资成本相对偏高

E中国实体经济所使用能源材料成本相对偏高

F中国实体经济部门物流成本相对偏高

对策

a推进与经济发展阶段和市场化改革目标兼容共生的政府行政体制,是切实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的必要途径。

B推进税收改革和完善收费机制,切实降低企业税收负担

C降低相对成本是降低中国实体经济劳动力成本的核心举措

D全面推进金融体系改革,切实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E真正推进能源体制改革,切实降低制造业企业能源成本负担

F打破地方产业的无序竞争体制,推进产业物流业整合和道路通行机制改革,是切实降低中国经济部门物流成本的主要手段。

要降低企业税费负担,进一步清理各种不合理收费,营造公平的税负环境,研究降低制造业增值税税率。要降低社会保险费,研究精简归并“五险一金”,让企业轻装上阵。降低社保费率对于低收入人群和农民来说,是一种公平的政策,老百姓的公平感增强了。但是,降低社保费率也会加大社保支出压力。对此,应加大国有企业分红,并将部分国有资产无偿划拨来充实社保基金,这是中国最大的一张底牌。此外,国家还需要进一步实施结构性减税、扩大营改增的范围。

第四是“补短板”。目前,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供给不足是一个突出问题,比如医院、学校、托儿所、幼儿园、养老院等都是短板。

当然,高科技产业一直是短板。要从供给侧发力,通过创造新供给,引导新需求。补短板,投资还需挑大梁。投资具有双重属性,在当期是需求,在未来是供给。因此,稳增长的关键还是稳投资。通过增量资金投入,优化投资结构,从而优化未来的供给结构。建议在基础设施、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兴消费品(信息消费、文化消费、旅游消费、养老消费、健康消费等)以及民生领域增加投资。要学会用有效投资来引导资源的合理有序流动,通过弥补短板,优化经济结构。

此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要关注“供给侧”,更要关注“结构性”。所谓“结构性”,即不能平均使劲,而是在供给侧重点领域寻求突破。现在大家都为经济增长能否多出0.1、0.2个百分点很纠结。其实,从供给侧某些重点领域看,我国经济增长还有很大潜力。每年我国都大量进口商品,如果其中一部分自己能够生产,或者实现“进口替代”,拉动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就不止0.1%,拉动0.5%以上GDP增长也是可能的。例如,每年我国都要花掉几千亿美元进口精细化工产品,像PX项目,在韩国、日本生产是安全环保的,而我们生产就会出现污染环境,原因是技不如人!其实,技术是现成的,而我们缺乏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下一步经济结构调整就是要在这些方面发力,只要在进口产品里面拿出一部分由自己生产,提高产品质量和安全性,提高潜在经济增长率是完全可能的。

总之,我国近期经济工作重点就是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内容即“三去一降一补”。需要注意的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能单兵突进,要适当扩大总需求,不能顾此失彼;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归

高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第四篇_正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正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李佐军

近日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成为热词,这是好事。

供给、需求、价格乃经济学最重要的概念,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大厦就建立在这些概念的基础上。需求是指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总需求由消费、投资和净出口“三驾马车”组成。供给是指生产者在某一时期某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商品或劳务,总供给可近似用总量生产函数来表示,由要素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共同决定。

所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从供给侧入手,针对结构性问题而推进的改革。

供给侧包含两个基本方面:一方面,生产要素投入,如劳动投入、资本投入、土地等资源投入、企业家才能投入、政府管理投入,分别对应着收入法计算的GDP中的工资、利息、地租、利润、税收;另一方面,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由制度变革、结构优化(如工业化、城镇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等)、要素升级(即生产要素质的提升,与生产要素量的投入增加不同,包括技术进步、知识增长、人力资本提升等,创新驱动即是解决这些问题)“三大发动机”(其中制度变革又是根源性发动机)决定。

隐含在其中还有三个重要的供给侧因素:一是主体发展,包含劳动力或创业者、企业和企业家、投资者、政府管理者等主体素质的提

1

高,及其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二是产业发展,含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升级、新兴产业成长等);三是区域发展,包含区域创新、区域结构优化、区域新增长点的形成等。【高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结构性问题主要包括产业结构问题、消费结构问题、区域结构问题、要素投入结构问题、排放结构问题、增长动力结构问题、收入分配结构问题等。

从供给侧入手、针对结构性问题而推进的改革几乎包括所有重要的改革,如行政管理制度改革、产权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国有企业改革、财税制度改革、金融制度改革、价格制度改革、社会福利制度改革、生态制度改革等。可以说,从“需求侧”转向“供给侧”相当于从“政府调控侧”转向“全面改革侧”。

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避免几个误区和偏颇:

一是简单用西方供给学派的观点来理解中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西方供给学派主要强调减税、放松管制、反过度福利等,这确也是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但中国体制特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绝不限于此,内容要丰富得多。

二是将供给侧与需求侧对立起来。以为转向供给侧就不要需求侧了,其实供给侧与需求侧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或一只手的手心和手背,缺一不可,而且二者要尽可能对称和平衡,经济才能健康可持续发展。过去多年来我们过于强调从需求侧进行政府调控以实现经济高速增长,现在强调供给侧是对其进行修正,但过于偏向供给侧而忽视了需求侧,同样是一种偏颇。

2

三是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简单理解为增加商品或劳务供给。在产能过剩形势下,单纯增加商品或劳务供给只会带来进一步的产能过剩。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意图是,通过针对结构性问题的改革,一方面淘汰落后产能,化解产能过剩问题;另一方面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是将改革侧的生产要素与效率提升因素平行放在一起。如有的学者将供给侧因素理解为包括人口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创新、制度等。其实,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增加与生产要素质的提升是不同的,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制度变革、结构优化、要素升级“三大发动机”与一般性要素投入也不是一个层面的问题。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抓住制度改革这个“牛鼻子”,同时通过结构优化和要素升级,来推进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质,是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发挥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过去,我们过多地通过政府的需求管理政策,特别是政府投资政策和货币金融政策,从需求侧“三驾马车”来拉动经济增长,“有形之手”伸得过长。今后,我们要更加强调供求平衡,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强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特别是要更多地发挥好企业和个人的作用,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将政府的主要职责定位于制定好法律、法规、标准和政策,为企业和社会提供良好的制度和政策环境。

3

当前,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重点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一是通过改革加快培育各种创新主体,如创业者、创新型企业、创新型地区或园区、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创新型政府等;二是通过改革(如保障产权、减税、简政放权、放开价格等)激发各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三是通过改革痛下决心以可控方式和节奏主动释放风险,打破刚性兑付,退出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业,培育有市场竞争力的新产业和新产品;四是通过改革促进技术进步、人力资本提升、知识增长等要素升级。

4

高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第五篇_浅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认识错误!【高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作者姓名:高泽霖

班级:软信1503

学号:20155367

指导老师:吕富媛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面对中国的经济下行压力,也是中央确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式实施的一年,他将释放中国的发展潜力,他应该是一次全面的经济清洁过程。旧的要让他过去,新的要让他到来,是中国深化改革的标志,是经济二次腾飞的前提。

所谓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就是“供给侧+结构性+

改革”,即从提高供给质

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有效的整合资源,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的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在结构调整方面:总体上看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重点任务,是过剩产能和房地产库存减少,企业成本上涨和工业品价格下跌势头得到遏制,有效供给能力有所提高,财政金融风险有所控制。从长期看,上述工作都有利于增强发展动力;从短期看,不同工作对经济增长有加有减。如:化解房地产库存对增长是明显的加法,去产能会带来减法,调整产业结构也有加有减,不适合需求的产业会不断萎缩,新兴产业可能不断涌现。就2016年而言,加减相抵以后的结果,可能会减法大于加法的效果,因为去产能是当务之急,可以利用行政手段马上实施,做加法不易,他需要通过市场来实现,难度较大,效果可能来的慢些,但从长远看,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将注入强大的动力。

无论是处置“僵尸企业”、降低企业成本、化解房地产库存、提升有效供给还是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病根都是体制问题,解决的根本办法都得依靠改革。体制改革的目标,是要激发各类经济主体尤其是企业的活力和市场竞争力,提高效率。如,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减轻税费负担、降低资金成本,减少行政审批环节,改革财税、金融体制。中国的经济腾飞是从体制改革开始的,它使中国摆脱了贫困落后的面貌,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现在的改革,目标是使中国从中等收入向高收入国家跨越,其要求和难度都提高了,但基础和条件应该是更好了。就2016年而言,改革释放的制度红利令人期待,我们认为,如果财税金融等体制改革能到位,将是经济增长的促进因素,会使经济增长水平维持在6.7%左右。

我国推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因此,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借鉴西方供给学派的一些重要政策思路和成功经验,但绝非是简单地拿来主义,直接套用其供给管理政策。两者的本质区别在于:私有化是供给学派提出的经济政策目标,而公有制是我国绝对不能动摇的经济制度基础。供给学派反对政府干预,认为市场能自发实现资源最优配置、供给会自发地创造需求;而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注重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的同时,又注重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供给学派认为高利率是美国滞胀病的根源,大幅减税能刺激供给、促进经济增长;而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综合性系统性国家大战略,涉及多个层面、领域,减税只是手段之一,且并非是最主要、最有力手段。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绝非如供给学派全盘否定需求侧管理、否定扩大内需,而是要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形成“供需相匹配”的新经济结构,实现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不仅如此,当前我国现有的经济结构、经济发展速度和阶段,所处的城镇化、工业化阶段,以及科技背景、国际环境等也与当时的美英有很大的差异,需要考虑和解决的问题也更复杂艰巨,其改革涉及的广度深度远远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供给侧管理。因此,生搬硬套西方供给学派、新自由主义的理论和政策主张,绝对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

我国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而加快淘汰“僵尸企业”,化解过剩产能,则是改善全要素生产率的主要途径之一。由于“僵尸企业”比较集中在钢铁、煤炭、水泥、有色金属、玻璃、石油、石化、铁矿石等八大行业,而我国国有企业在这些相关行业中所占比重又最大,因此,各界越来越聚焦于国

企改革。在2016年1月召开的央企负责人会议上,国资委宣布正在研究3年内基本清理完成“僵尸企业”的工作方案。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对国有企业“三个一批”的改革,即创新发展一批、重组整合一批、清理退出一批。然而有人在对这些政策解读时,趁机指责国有企业效率低下、创新动力弱,造成产能过剩,拖累整个经济增长的活力;还有人进而提出“国进民退”导致有些国有企业效率低、绩效差,却能借助政策持续经营、甚至过度膨胀,挤压了民营经济,从而降低了资源配置的效率;甚至有人利用“清理退出一批”造势,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都是针对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所作的部署,只有“国退民进”、进一步让国企私有化,让民营经济发挥主体作用,才能真正实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应该说,不仅国有企业存在产能过剩和“僵尸企业”,而且改制过的上市公司和民营企业也同样存在,比如过剩较明显的运动服装鞋帽等产业,几乎都是私企。但私营企业一旦经营不善,就会在市场机制下被出清,而国企则受到一定程度保护,故清理淘汰“僵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jd/456047/

推荐访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ppt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