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文章 > 私藏美文 > 政治理论

政治理论

时间:2018-04-14   来源:私藏美文   点击:

【www.gbppp.com--私藏美文】

政治理论 第一篇_基本政治理论

1.党的性质表述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

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

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就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

3.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

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把中国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而形成的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适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4.邓小平理论,是以邓小平为主要创立者、以建设有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的理论。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大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获得的与苏联模式不同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理论总结。并且是在毛泽东思想基础上发展而成。

5.科学发展观,是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2003年7

月28日的讲话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重大战略思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写入党章,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之一。

6.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

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全面、系统、深刻地理解和坚定不移地坚持这一理论体系,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谱写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全面、系统、深刻地理解和坚定不移地坚持这一理论体系,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谱写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8.新青海精神,就是自信、开放、创新的青海意识。自

信是不甘落后,与时俱进,迎接挑战,奋力加快发展。开放是主动融入,包容四海,胸怀天下,参与国内外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创新是敢为人先,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新青海精神就是‚人一之,我十之‛的实干精神。面对我省自然条件艰苦、工作难度大的实际,只有苦干实干,才能发展,只有加倍努力,才能赶上前进的步伐;新青海精神就是‚大爱同心、坚忍不拔、挑战极限、感恩奋进‛的玉树抗震救灾精神和‚五个特别‛的青藏高原精神。

9.中国共产党青海省第十二次代表大会,是在我省加快

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向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阔步迈进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四个发展‛,奋力夺取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建设新胜利,为青海各族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新生活而奋斗。

10.四个发展‛,跨越发展是基础,绿色发展是本质,和

谐发展是核心,统筹发展是保障。

11.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

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12.四个现代化是周恩来总理提出的:工业,农业,国

防,科技的现代化

13.四个坚持不懈,即坚持不懈地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

武装干部;坚持不懈地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培训干部;坚持不懈地用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干部;坚持不懈地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

14.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

质体现,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我们必须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1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

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组成。

16.社会主义国家,就一般定义而言,就是实行社会主

义制度的国家,或指实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实现社会主义通过西方模式和苏联模式两种。前者主要指北欧国家(挪威,瑞典等国自称是民主社会主义),后

者有苏联等国。在中国,‚社会主义国家‛一般被定义为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奉行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国家。

17.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从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现实和全局出发,借鉴世界法治经验,对近现代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和法治发展的历史经验的总结;它既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划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执政党对中国法治经验的理论追求和升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社会制度结合在一

起的,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18.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邓小平理论体系中极具创新意义的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发展。依据这一理论,党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进行了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前无古人的探索。

19.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商品化的商品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法制性、竞争性和开放性等一般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实现优化配置的一种有效形式。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可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计划经济到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

政治理论 第二篇_公务员 政治理论汇总

政治理论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总体有广义与侠义之分。狭义的马克思主义是指由马克思和思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广义的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和思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后人对它的运用和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属于广义的马克思主义的组成内容。

(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2.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1)马克思恩格斯的个人努力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的主观因素。

(2)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来源:

3.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这种发展,除了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实践的发展对自己创立的理论所进行的不断充实和完善外,还包括列宁等之后的马克思主义者在革命实践中所进行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在长期奋斗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三)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2)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2.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立场。

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

其次,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

最后,是否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1)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而彻底的科学性是最根本的。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正是科学性的必然要求。

(2)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

(3)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没有止境,认识和创新也没有止境。

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有史以来最美好、最进步是社会,共产主义理想是建立在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特别是对资本主义基本难道运动规律的科学分析基础之上的,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1.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1)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的学说和理论体系。方法论和世界观是统一的。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哲学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精神与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具体包括两方面内容:其一,思维和存在、精神与物质,谁是世界的本原,即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者正确地认识存在。

该问题之所以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理由在于,它是人们生活中所面对的基本问题,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的问题,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思维和存在、精神与物质,谁是世界的本原?对该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思维能否认识或者正确地认识存在?对它的回答,哲学可以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与哲学基本问题相一致,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历史唯心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在解答了世界是什么之后,还有世界是怎么样的问题。对它的不同回答,形成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两种不同的观点。辩证法坚持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形而上学则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世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2.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

(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

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意识是物质世界高度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在内容上是客观的。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从与意识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去把握物质、规定物质,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世界本质的观点的根本特点。

(2)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①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④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的统一性问题,是回答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没有统一性,即有没有共同的本质或本原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①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②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暂时的静止,静止是相对的。静止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稳定性、有条件性。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③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2)社会的物质性表现

①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②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③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1.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1)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实践具有物质性(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人类有意识的活动)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2)人类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是丰富多样的,包括物质生产实践活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政治活动、社会改革活动、阶级社会中的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等。

(3)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

①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②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③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2.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的观点“必然会导致唯物主义”。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

(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

二、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

1.事物的普遍联系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1)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是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过程中所固有的本性,事物一产生就会与周围的事物发生联系,发生联系这种性质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这就是联系的客观性。

(2)联系的普遍性

①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要素、部分、方面及其发展的各个阶段、过程都是相互联系的。

②任何事物都与其他事物处于相互联系之中。

③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任何事物都是统一的联系之网上的一个网结,,并通过这个联系之网体现出联系的普遍性。

(3)联系的多样性

事物的联系是极其复杂而多样的。按照联系的特点和性质可分为: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等。不同的联系构成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存在状态和发展趋势。

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意义: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2.事物的永恒发展

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一定形式的运动意味着一定的变化;变化的趋势是发展。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所谓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所谓旧事物,是指丧失了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在构成辩证法的体系中,存在诸多规律和范畴。其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1.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斗争性)统一(同一性)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1)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包括两方面的含义: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相互贯通指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①同一性是事物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②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③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2)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之间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其形式多种多样。可以区分为对抗性和非对抗性两种基本形式。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①斗争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造成事物的量变,为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②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促使矛盾双方地位或性质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所谓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2)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①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②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③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①区别是:矛盾的普遍性是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特殊性是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②联系是:任何事物都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

(4)掌握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实际和时代发展相结合,与时俱进,不断开拓新境界,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3.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1)事物的质、量、度

质是一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规定性,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

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量和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认识量是认识事物的深化和精确化。

度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量和质的统一在度中得到体现。“度”这一哲学范畴启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原则。

(2)量变和质变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渐进过程的中断。

(3)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①量变向质变转化,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②质变向量变转化,质变不仅可以完成量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而且可以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③量变和质变互相渗透:在总的量变中渗透阶段性或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在质变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4.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

(1)肯定因素是维持现成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是促成现成事物灭亡的因素。

(2)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①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容矛盾运动的结果。②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③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④辩证否定的实质是在“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3)事物的辨证发展就是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形成一个周期。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表明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式前进而是螺旋式上升的。

(4)按照否定之否定规律办事,要求我们对待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

(三)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1.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客观辩证法采取外部必然性形式,离开人的意识、思维而独立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主观辩证法则采取观念的、逻辑的形式,是同人类的思维自觉活动相联系的,是以概念为基础的辩证思维规律。因此,可以简要地把主观辩证法称为概念辩证法。

政治理论 第三篇_政治理论基础知识资料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程综合练习

一、 填空题

1、 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包括时代背景、历史根据、现实依据三个方面。

2、 1978年11月,题目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3、4、 1982年9

5、

6、 “三个代表”它的深刻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7、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是最大限度地利用经济全球化趋势给我们带来的积极影响,同8、 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保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9、 的前进方向是关键;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核心。

10、 举措。

11、1984年10 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个决定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思想。

12

13

14

15

16

17

18、1987

19、 个方面的统一,强调富强、民主、文明三个目标的统一。

20、我们加快经济发展新思路的核心是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

21、

22

23

24

25

26

27

2829

30

31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32

33

34德规范的。

35、在“一国两制”中, 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香港、澳门、台湾依法建立特别行政区。

36、在“一国两制”中,国家主权是第一位的,是必须坚持的原则性问题。

37

38

39、工人阶级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阶级和最基本的动力。

40二、 单选题

1. 当今时代的主题是(C)

A.战争与和平 B。贫穷与富裕 C、和平与发展

2.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A)上来的战略决策。

A.经济建设 B。政治建设C.文化建设

3.(B)第一次比较系统的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A.中共十二大 B。中共十三大C.中共十四大

4.在(A)上,中国共产党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A.中共十三大 B。中共十四大C.中共十五大

5.在中共十五大上,正式启用(B)这一科学概念,把它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

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三个代表

6.“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特别注重思考的问题和理论创新的重点是(B)

A。世界经济发展全球化趋势增强的问题

B。加强作为国家执政党自身环境的问题

C。争取较长时期和平国际环境的问题

7.“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历史根据是(C)

A。改革开发20多年来的奋斗历程和基本经验的科学总结

B。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的奋斗历程和基本经验的科学总结

C。党成立80多年来的奋斗历程和基本经验的科学总结

8.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本质是(C)

A.关注社会 B。以人为本 C.与时俱进

9.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B) A.改革 B。发展 C.依法治国

10.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A)为最高标准。

A.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B。最广大人民的当前利益C.一部分人的利益

11.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C)

A.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马克思主义

B. 什么是共产主义,怎样奔向共产主义

C.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12.邓小平首次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概念,是在(C)

A.1980年 B。1978年 C.1992年

13.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的根本点是(A)

A.提高劳动生产率 B。先进的社会制度C.科学高效的管理体制

1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C)

A. 任何一个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说要经历的起始阶段

B. 发展中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社所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C. 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所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15.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间跨度是指(B)

A.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完成

B. 从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完成

C.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16.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由( C)的.

A、当前的国际环境 B、快速发展的社会政治经济形势 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17、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C)

A、经济建设 B、改革开放 C、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18、〈中国共产党章程〉首次提出“四个现代化”目标是在党的(B)

A、七大 B、八大 C 、十二大

19、在建设富强、文明、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总体目标中,“富强”是指(A)

A、经济现代化 B、政治现代化 C、文化现代化

20、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C)

A、 扩大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

B、 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C、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21、“(A)”这一概念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在所有制结构的理论和实践方面又有了重大突破。

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22、对公有制经济要(A)

A、巩固和发展 B、 任其自生自灭 C、有节制的控制

23、对非公有制经济要(B)

A、 严格限制投资方向和领域,不能与公有制经济竞争

B、 鼓励、支持和引导其发展

C、 任其发展,直至与公有制经济共同成长为国民经济的主体。

24、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C)形式

A、经营 B、资源配置 C、资本组织

25、在下列收入中属于按劳分配性质的收入是(C)

A、好容易劳动者的劳动收入 B、外资企业职工的工资收入

C、集体企业职工工资奖金收入

26、社会保障的目的是(A)

A、保障人们的基本生活权利 B、满足人们的小康生活需要

C、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27、我国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所用的基本方法是(B)

A、批评—团结—批评 B、团结—批评—团结 C、专政的方法

28、人民通过(A)的政权组织形式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

A、人民代表大会

B、 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9、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原则是(B)

A、民主制 B、民主集中制 C、集中制

30、“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是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C)

A、政治基础 B、主要途径 C、基本方针

31、社会注意道德的集中体现是(A)

A、为人民服务 B、集体主义 C、爱国主义

32、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是(C)

A、爱国主义 B、为人民服务 C、集体主义

33、马克思认为,社会的发展经历了(C)

A、 自然经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三个历史形态

B、 小农经济、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三个历史形态

C、 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和产品经济三个历史形态

34、当今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C)

A、 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文化的竞争

B、 民族文化的竞争和人口素质的竞争

C、 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

35、“一国两制”的出发点是(A)

A、民族的愿望和国家的根本利益 B、发展社会生产力 C、实现祖国统一

36、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签署(C),美国表示承认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A、《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过联合公报》

B、《中美联合声明》 C、《上海公报》

37、党的十六大强调,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是(B)

A、高度自治 B、一国两制 C、共同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38、我国的各民主党派享有宪法赋予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上的平等地位,他们是(C)

A、在野党 B、反对党 C、参政党

39、“新的伟大工程”是指(A)

A、新时期党的建设 B、三峡水利建设 C、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40、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A)

A、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B、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三、 多项选择题

1、 认定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意味着(BC)。

A、 和平与发展是一个奋斗的目标

B、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要特征

C、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D、 和平与发展已经是客观事实

2、“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ABC)

A、 邓小平理论的主题思想 B、邓小平理论体系的基本命题

C、它的提出标志了邓小平理论的初步形成

D、它的提出标志了邓小平理论体系的形成

3、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讨论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个决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在于(ABC)

A、超越了计划经济体制的理论和模式

B、确立了以公有制为基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的理论和模式

C、确立了在总体上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理论和模式

【政治理论】

D、标志了邓小平理论体系的形成

4、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的报告中指出,邓小平理论是(BD)

A、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阶段 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C、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 D、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5、21世纪初我们所面临的国际局势是(ABCD)

A、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B、 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jd/436173/

推荐访问:2016政治理论 思想政治理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