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电影杀生影评

电影杀生影评

时间:2018-06-13   来源:经典美文   点击:

【www.gbppp.com--经典美文】

电影杀生影评 第一篇_《杀生》观后感

《杀生》观后感

杀和生本就是相对的,只是不知道是哪一方面更强,初看字面意思会以为是杀赢了生,看完电影可以发现生可以用一种自己的方式去赢杀。

牛结实在童年时期就没了父亲,一直在村子里面捣蛋胡闹,有一次惹恼了牛医生,牛医生把自家的通风口都堵起来了,不小心把自己的爷爷奶奶闷死了,从此记恨在心。

村里的老祖死了,大家就找了一个借口把牛结实赶出去,结果,他回来了。为了让马寡妇安心守寡,就让她殉葬,水葬。沉下去,没有人管她的死活,牛结实把她救上来了。还因为听人家说马寡妇贫血,就把自己的手割开来取血,喂给马寡妇喝。正当大家没有办法的时候,他们把牛医生接回来了。心理战术,阴谋阳谋的,把牛结实弄得精神恍惚,牛结实最后,为了自己的娃,就吃了药,拖着棺材离开了。

任达华演的医生,是一个外来者,他也是一个线索,连贯整部电影。他用自己的方式自己的视角去了解整件事情的真相。

在这样一个封闭的传统的村子马寡妇只能用自己的方式,默默地尽量地维护牛结实。

村民也都只是一时气不过想要修理一下牛结实,没想到这种心理被牛医生利用了,鼓动大家去谋害牛结实。大家都是有良心的也是明事理的,不想害牛结实的孩子,可是他一定要如此,已经丧心病狂。他是最可怜的一个人,仇恨的种子已经将他谋杀,他活着却找不到自己真正的灵魂,他和死了一样。

肉铺老板的儿子是村子的叛徒,他真心对牛结实好,不配合大家的行动,提醒牛结实大家的阴谋。之所以如此,可能是因为牛结实对他好,小孩子都是单纯的。

傻子,并不是真的傻,他也有自己的想法,并不是完全的木偶。

整部电影都有水,最重要的东西都和水有关系。水葬,圣水,每天的洗衣做饭,还有不停的水渠的镜头。牛结实颇爱鱼,他自己的鱼形锁,八音盒里面的鱼。牛结实就像是水里的鱼,他不合群,经常弄乱鱼群的安定,所以大家拿他出气。他向往自由,不喜欢族规的约束,所以捣乱。他可以离开束缚,却又心有所念,不舍得。后来他自由了,他死了,换来了自由。他自愿的,因为他要自己的孩子活着。马寡妇也自由了,她带着孩子离开了村子。人死了不可怕,只怕人活着,他的灵魂早就死了 。

近年来,任达华、黄渤和余男演的几部戏都很有意义,是难得的不为噱头的电影。

电影杀生影评 第二篇_《杀生》观后感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杀生

从前觉得人言可畏,是觉得人言容易让人耳难以辨别真假,但是我真的一直不相信众口铄金,积毁销骨,这句话,总觉得人言再可畏,绝对到不了积毁销骨的地步。刚刚看完杀生我突然发现我错了,或许一个人,几个人的言,真的影响不了几个人的耳朵,而且大部分人还是拥有以个可以识别的耳朵的,但是众口铄金就真的可以积毁销骨了。黄渤就真的验证了这句话。 闭塞的思想,传统的习俗,善良的人们,构筑了一个小村。小的每个人都没有思考的想法,小的每个人都不敢出去。长寿村,没有污染,浓厚习俗,的一个村,在人们都祈福长寿的时候,集体杀了一个不平凡,不世俗,不习俗,不妥协,的人。

电影是使用的倒叙的手法,恍恍惚惚,而又突然明朗的镜头,这像管虎的风格,记得看《斗牛》的时候,是下雨天,看完之后就觉得,必须再看一遍,才能真的理解情节的安排,这次杀生还是这样,看完之后,脑子里面是有了一个完整的故事,但是却没有一个完完全全的情节,当然这些都不重要,你只要懂它了就够了。

人性之不服,我想主角一直就是在不服那些传统,即使他一个人的力量再小,他也愿意去尝试挑战,他的善良,在那些墨守陈规的人眼里就是不行,就是不可以。不管你是出于什么目的,不管你是为什么,就是不可以,这就是定理,就是容不得改变的。

人性之父爱,前面的黑色幽默看的太多了,而且都是缺角的情节,缺的是最重要的角,当我正要骂人的时候,突然最人性的一面出来了。父债子偿,不公平。主角没有这么做,依然选择去承担自己没有的过错,去承认自己不该承担的错误。用生命去捍卫自己的另一个生命好好生存,生命没有结束,只是延续给了另一个新的起点。人类的生存法则,或者自我延续就是这样子的。

悬疑,一直都在不停让我去发现各种问题,但是解决问题不是在最后,而是发现,然后立刻就解答问题,而且是解答的那么简单,又是那么不符合常理,突然会感觉真的豁然开朗,但是又好像被那些破碎的情节弄的不是那么理解。

幽默,这个在黄渤的电影里面一直都不缺少,看见那张恶心的脸我就会笑,是那么默默的笑,这个电影大部分我也一直在笑,只有在黄渤真的和那些墨守陈规的人道歉的时候我才停止了笑,默默的笑,不一样的黑色幽默。

结局的美好,阳光,空地,微笑,生命,恶人得到了应有的惩罚,善人完成了自己应该做的善事,喜欢这种结局美好的电影,不会让我在看完了之后难受,不会让我在故事之中记住的是痛。而且这种安静的微笑,每个人的微笑的结尾,是我最喜欢的结尾。

感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乌托邦,不管你是寄托于人,或者事,或者理想,或者只是自己手里面现在一个棒棒糖,我们需要有这么个属于自己的地方,躺在床上可以想起来,睡着的时候可以想起来,发呆的时候可以想起来,不管那些成规,不管那些人言,就是做最好的自己,也许仅仅想的就是改变一点这个世界,哪怕是让草坪上多一个瓶子,哪怕是踩死一只蚂蚁证明自己还在这个世界,总之留下什么,延续什么。珍惜每一个清晨,每一个黄昏,每一个笑脸。

电影杀生影评 第三篇_影评

影评《太极张三丰》

这是一部由人称“八爷”的香港著名导演、武术指导袁和平在1993年出品的异步作品,故事依托历史史实却又别出一格,另辟蹊径,给人眼前一亮。 故事梗概:宋朝末年,宦官弄权。由皇帝特派驻守地方的太监重权在握,暴虐人民,弄得民不聊生。刘公公更是如同皇帝,独霸一方。天宝与君宝手足情深,自小在少林寺同当 和尚。稍长,天宝师伯发现他偷练少林武功,君宝受牵连,双双被迫还俗。二人靠卖艺糊口,天宝为名利投效太监刘公公,为虎作伥。君宝不以为然,二人从此各走各路。秋雪千里寻夫,却发现丈夫已另娶刘公公之妹,二女大打出手,君宝救走秋雪,二人成为好朋友,并一同加入反暴政义士行列。另一边厢天宝已加入刘公公军营成为一名小兵,他为求立功升官,竟不惜出卖君宝、小冬瓜、秋雪以及其他义士,君宝等人误信天宝连累义士惨死,大受打击,精神错乱。幸得秋雪照顾,疗养期间君宝创出"太极"武功。此时天宝死不悔改追踪而至,君宝替天行道,把他杀掉。最后君宝要把天宝骨灰带回少林,与秋雪分道扬镳......

从整个故事的构思来看,非常的值得人思考,不像很多作者一样,单纯借助抒情的方式以及单纯的武打场面来叙述自己的电影灵魂,反而借助两个小人物的不同人生道路以及其各自的人生收获来体现,独具一格,发人深省。露白似的对话不能够表现深沉的人生哲理,反而用这种总体上的构思来体现,即使到今天也很少有电影做到。这也是我为何选择这部影片的原因。

接下来,我们来看影片中的语言对话内容,谈到这个,不得不看一下本片的作者袁和平,其因个人经历的独到,开创了香港电影史上独特的谐趣功夫片,其中以有成龙主演的《醉拳》为代表,当然在我看来本片也同样发扬了这一特色,不过在语言上的应用更为甚之。幽默元素在语言对白中的运用是最常见的方式。其惯用雷人的提问方式或者出人意料的回答内容,触发观众快乐神经。或前言不搭后语,或与事实相违背,总之是方法用尽,各显神通。如《太极张三丰》中下面一组对白:

师父:君宝,以后你就是出家人了,要戒杀生,不可以吃肉。

君宝:师父,弟子从小到大都没吃过肉。

师父:嗯,你还真有佛性。

君宝:其实是我们家穷,买不起,我也很想试试。

师父:啊?

当然在片中许多的句子已经成为了经典,如:过去只是一种经历,不要让他成为一种负担等等。

幽默元素在故事情节中的运用是一般表现手段。情节或长或短,或主或次,或隐或现,活或静,如:君宝和天宝正在练习铁头功一边将砖头砸向自己的脑袋一边计数,两人不知不觉聊起了少林寺比武的事情。话毕,天宝突然将一块砖头砸向君宝的后脑勺,天宝满脸疑惑:“哦,什么时候你练了后脑都不知道!”君宝顿时呆若木鸡,表情僵硬:“我还没练呢!”君宝随即晕倒。还有在三丰处于迷失状态的时候,对于凌道长、秋雪和三丰的几场对手戏更是笑翻了一代人,无论是不倒翁的应用,扎针时颇具无厘头的角色互换都处理的有血有肉。而在君宝悟道的过程中庭院,野外等等几个场景的切换更是妙不可言,既不显突兀,又适得其所。

幽默元素在武打动作中的表现是武侠电影特有的幽默表现手法。武打动作设计通常以非常人的行为方式美化其浪漫的奇怪幻想,幽默元素的导入则增添了新的形势和风格。如:在佛笑楼对抗官兵的时候,秋雪被打伤头部而晕眩,君宝顾忌自己身为出家之人而不便将之抱在怀中,而敌人的攻势险恶,又不得不搀扶这名女子。说放也不是说不放也不行,在一片打斗的场面中何等尴尬,引人发笑。 电影中的各种引人发笑的镜头,让我想到了张卫健的电影和电视剧,同样的幽默,太极张三丰可以做为幽默入电影的经典。 电影中演员的武打戏很多,特别是李连杰和钱子豪,功底非常的扎实,两人的恩怨情仇贯穿了整个故事,戏中天宝的狠辣和君宝的飘逸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对应了现实中法家和儒家的思想,电影里君宝的行为,则很类似道家的精神。他们更重视生命,而不会为了获得更多的权势而扭曲自己。他们看似较弱,却能用智慧和领悟,得到四两拨千斤的能力,并战胜看似强大的 敌手。君宝心存仁慈,但在发现不得不去做的时候,也能奋勇锄奸。当然,在格杀昔日的朋友时,看得出他还是有些不忍。这也是道家的态度,有爱心而又能超越狭隘的私人爱憎。

功夫片精彩的打斗场面和紧张的剧情节奏刺激了一代又一代血气男儿的荷尔蒙,给无数影迷留下了壮怀激烈的青春梦,它是香港电影贡献给世界影坛的宝

贵片种。而一部功夫片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武术指导所设计的动作和场面。纵观香港武指行,可谓是高手如云,像成家班、洪家班、刘家班、袁家班等等皆已影史留名,但小弟偏爱于“八爷”袁和平和他的袁家班。

八爷自幼在父亲袁小田开明的教育下积极学习各派功夫和国学,这让他有了集百家之长的基础,同时多年的电影创作经验也使他对动作和电影的关系有了非常精准的拿捏。他往往以自己对电影的理解为根本,将导演的思想作为依据,同时又充分发掘演员自身的潜质,量体裁衣式的设计动作。与其他武指个人风格强烈的设计思路相比八爷这种创作手法无疑更符合电影创作的艺术规律,较之众人也多了份灵动。

正是由于这种独具艺术魅力的设计倾向,八爷可以打破东西方文化的隔膜帮助徐克、李安、昆丁、沃卓斯基兄弟等这些文化背景不尽相同的导演拍出尽善尽美的电影,同时李连杰、成龙、甄子丹这些功夫明星也拜这位伯乐所赐得以扬眉吐气。而李连杰在本片中的表现就可以看出袁导的功夫底蕴了。

其实,本片中更多的还是透漏的我们的人生,人本性上的不同即使像片中君宝和天宝那样同出一源在接下来的人生道路上也会大不相同,因为人的志向不相同,君宝(李连杰饰)与董天宝(钱小豪饰)是自幼长大的师兄弟,张君宝本性善良忠厚,何天宝则向往权势,他俩在争夺进入达摩院修行的资格时,与其师伯发生争执,被逐出少林寺。之后,何天宝因贪图荣华而参军,张君宝则与一群仁人志士一起劫富济贫。何天宝为求高官不惜出卖朋友,使得大批仁人志士惨死于太监刘瑾之手。通过这样鲜活的对比方式来告诫我们要克制自己,要学会从根本上处理自己的人生。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是物质充盈的时代,被各种各样的利益充斥

着,有着各种各样的诱惑,因而很多人已经完全受利益驱使,已经很少有人会考虑精神层面的需求了。当然追求利益还得看是什么利益,一些基本利益应该努力争取,但并不是所有利益都值得追求的。面对各种利益,我们要好好想想,到底什么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只要想

清楚了这个问题,任何困难都不会打垮我们,我们也会拥有十足的勇气去克服各种困难和挫折。我想这才是这部影片吸引我的根本原因吧。

本片也获得了不菲的票房成绩以及拿到了第三十届台湾电影金马奖,并获两

项提名。

最后不得不说其在宣传中国传统文化上取得的成果,太极拳是人们比较喜爱的健身项目之一。尤其是中老年人,在他们选择的健身项目中,太极拳占了很大的比例。太极拳是我国传统武术中的一个拳种,几百年来它之所以深受人们喜爱,是由于它那独特的养生健身价值,鲜明的技击护身价值和艺术欣赏价值,使广大人民群众获益匪浅,从而得到越来越多的海内外人士的重视。练习太极拳时,要求精神专一,在身体全面放松的前提下,以腰为枢纽,带动四肢的运动,去完成拳路中各种复杂的动作。而这些动作的完成,不仅要通过肌肉去完成,而在完成动作的过程中,全身各关节韧带的牢固性及关节韧带的灵活性等都将得到很好的锻练。太极张三丰在宣传太极拳健身养性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

电影杀生影评 第四篇_德国电影影评

德国语言与文化

学院: 机械工程学院

班级 学号: 姓名: 班序号: 日期

《罗拉快跑》影评

内容简介:德国柏林,黑社会喽罗曼尼打电话给自己的女友罗拉,曼尼告诉罗拉:自己丢了10万马克。20分钟后,如果不归还10万马克,他将被黑社会老大处死。为了得到10万马克和营救曼尼,罗拉在20分钟之内拼命地奔跑。同时,曼尼在电话亭中不断地打电话到处借钱。精彩故事就在这扣人心弦的奔跑过程中层层展开。

本片采用了三段式的格局,不同于好莱坞的经典叙事模式,经典的最后一分钟营救在汤姆-提克威这里全不奏效。提克威把最后的镜头放慢,影片大约有1581个镜头转换,71分钟的运动镜头,平均起来每个镜头长达2.7秒。在德国电影低迷的岁月中,表现创新传统消失殆尽。而本片的假定性——命运的不可预知的结局让人不断关照自身。蝴蝶效应的真意隐晦的表达,混同电子音乐和罗拉狂奔的脚步,让人有一种释怀和爽快。

汤姆-提克威在34岁的时候便拍摄了这部电影,天才的潜质让众多影评人预测它将成为德国的吕克-贝松,将他看成德国电影的希望。而在复苏和振兴德国影业的路上,他确实做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

为何选择《罗拉快跑》:理由一:《罗拉快跑》是一部商业上大获成功的电影。1999年《罗拉快跑》在世界各地均获得商业上的成功。德国、欧洲之外,在美国,99年有两部资金投入不多,但是票房收入突出的影片,一部是美国影片《女巫布莱尔》,另外一部就是德国影片《罗拉快跑》。亚洲地区,日本,香港、台湾《罗拉快跑》的票房也不错。我曾经问一位德国朋友:是否看过《罗拉快跑》?他告诉我:他在德国《罗拉快跑》看过60遍。一部电影能让一个德国年轻人看了60遍!这个例子让我激动不已。首先,一部影片能够让一个人看60遍,这里面必有重要的原因。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考虑这个问题。一部电影,既使它的场面再壮阔,它的情节再曲折,它的故事再生动,它的演员表演再出色,它能够成为让我们看60遍的理由么?!“I M D B网站”上的一则报道,让我似乎找到了答案。该报道介绍了在美国的电影院中放映《罗拉快跑》的情形:“电影院仿佛变成了一个„迪斯科舞场‟。新一代的美国孩子,他们不是坐在座位上,而是站在座位前,他们在纷繁快速的影像和剧烈激荡的音乐中,与《罗拉快跑》„共振‟。”请注意这两个词“迪斯科舞场”和“共振”。理由二:《罗拉快跑》是一部崭新的电影。今天,我们已经跨入了21世纪。新的世纪,世界上的一切都在变化。那么,电影如何变化?或者说:21世纪的电影将是什么样子的? 我们无法断言:21世纪的电影到底会是何样。而《罗拉快跑》给了我们一个不一样的崭新的电影未来,原来电影道路依旧如此宽广。

我个人觉得,《罗拉快跑》是一部“末路狂花”式的电影。它在1999年的德国诞生,也正是二十一世纪的最后一年。34岁的汤姆提威克偶尔离开电脑桌,放下手头的游戏,摆弄下摄影机,就鼓捣出这样一部鬼才式杰作。有人评论,他是指对旧时代的反复重温;我却以为,它是对新时代的不倦探索。这样的争辩(或

且称之为“论战”)是很有趣的,“重温”给人以经验,“探索”给人以创新,而《罗拉快跑》似乎更偏向于“视听的一代”,包括它的导演也俨然一副新新人类的做派。一如电影片头打出的字幕:“我们不可能放弃探索,探索的终点将是开始时的起点,就让我们重新认识它吧。”如是探索精神,似乎正契合中国的发展现状,亦包括零八年奥运内在品格的发展轨迹。

为了拯救爱情,罗拉在20分钟之内拼命地奔跑。时间刻薄得像牙齿开合的短短一刹,丢给罗拉的难题是不言而喻的,有时候时间粘腻得磨人,有时候又张扬得可怕。电影游戏式地讲述了罗拉快跑,罗拉找钱营救曼尼的三个过程和三种结果:快跑一:罗拉没借到钱,罗拉和曼尼抢超市,罗拉被警方击毙。快跑二:罗拉在银行抢到钱,曼尼被急救车撞死。快跑三:罗拉在赌场赢钱,曼尼找回丢失的钱。罗拉和曼尼成为富人。

我想,不妨把这部电影当作21世纪的宣言书吧。中国的未来就像卡夫卡小说的结局,因其不可知,便更需加倍努力探索。电影序幕中出现的“十字路口”,布满了那么多黑压压的人,人声鼎沸,若无头苍蝇般漫无目的地游走,莽撞得像错乱的机械钟。女职员,推车妇人,偷车男孩,梅耶叔叔.......故事中的主人公如此渺小地在人流中一一出现。先人常说,广场好比通衢,越走越宽广。但他们不曾想到,几百年后,人满为患,再宽阔的广场也照样拥挤无比。它问:“我们是谁?我们何往?人又是什么?”总是有那么多嘈杂的声音淹没你私人的呼喊。银行警卫脚下的足球又是否听得懂你的言语呢?它只会在被踢出的一刹那,宣布游戏开始了。

所谓的大人们说,80后的一代是“垮掉的一代”,他们透过鸟笼偷窥我们的食宿,又眼睁睁看我们撞击笼门而无动于衷。红头发的罗拉到底是我们的“巾帼英雄”,如此斗志昂扬地穿越了时光隧道。弹指芳华,时间吞噬了多少生命,她却一股作气地成就了她的幸福。这种幸福与“结果”无关,因为“过程”有言在先,只要不服输,每一天都是崭新的。只有在飞翔中度过一生的人才拥有最丰满的胸怀。罗拉或许并不知道,她所拯救的除了爱情,还包括濒危的爱情和迷途的孩群。

《窃听风暴》影评

《窃听风暴》描述的是八十年代的东德,在那个人人自危的年代里,国家安全局扮演着重要又特殊的角色。影片的主人公维思勒(代号HGW /7)就是为其服务的一名经验丰富的窃听人员。他现在离开了一线,在授课培训新的情报人员,但在已经当领导的前同事的邀请下,又重新出山,去监听一对作家演员夫妇。【电影杀生影评】

近年来的几部优秀的德国电影,或写人或叙事,都带着对历史的重新审视和反思。无论是残酷的二战,还是荒谬的冷战时期,在批判和否定之余,更多了一层人性化的考量。

影片一开始,就从维思勒的授课以及大段当年审讯时的穿插画面,表现了他的冷静和专业。而到作家安装窃听设备的过程,更是让人印象深刻。但就是他这样的一个人,在窃听的过程里,也渐渐的起了变化。真正的艺术家,他们的真挚和丰富的情感,有着直击心灵的震撼。当他在无人的时候,走进他们的家,看到那些他听到的事物,钢笔,沙拉叉,感觉亲切而奇妙。他偷偷拿走了作家的诗集,并为之感动。他热爱那位美丽的演员妻子,在她无奈痛苦的时候,他以一个普通观众的身份,给她鼓励和支持。与之对应的是他自己的孤独以及对自我身份的怀疑,他无法回答失去爸爸的孩子的问题,而按钟点办事的妓女是无法宽慰他的。 虽然受到了影响,但他依然尽职的做着他的工作。直到上司的一番话,让他意识到在这个时代,无论你做什么,没有人是绝对安全的。尽管尽公职守,但任何情感的流露,都可能给他带来杀生之祸。他考虑到自身的安危,也意识到了这个时代的荒谬和缺失。他藏起了原本要上交的报告,并开始为作家他们做起了掩护。

最后,在躲过了上司的怀疑的同时,维思勒偷偷拿走了那台作为重要物证的打字机。对作家的调查因没有证据,而以失败告终。因为没有完成任务,维思勒被调去查验信件。和他一起干拆信工作的,还有那位在食堂里开国家领导人玩笑的年轻情报员。

以作家为代表的艺术家们,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但现实里,他们的自由主义思想,是被视为对国家政权的重要威胁。他们被监视、被窃听,从没有创作自由,到甚至没有人身自由。有人沉默,有人反抗,艺术家之间也相互指责,但其实每个人都是无奈的。那位受人尊敬的被禁了已经六年的老导演的自杀,将矛盾激化到最高点。作家在朋友们的帮助下,冒险发表了让人震惊的“东德自杀人数调查报告”,向世人宣告了另一种声音的存在。

而作为告密者的妻子,虽然她有著名演员以及作家妻子的特殊身份,但她代表的是那个时代背负着告密者恶名的数量庞大的社会存在。从出卖自己,到出卖别人,你可以说她不够勇敢和坚定,但不该亵渎其灵魂原本的纯洁和坚韧。死亡,是一种最无望的告别。但在那一瞬的碰撞和迷乱里,带着让人思索的自我救赎。 后来,柏林墙被推翻。再后来,两德统一。

在剧院里,作家情不自禁的想起了他的妻子。逃到剧场外,他遇见了当年的死对头前文化部长。在交谈里,作家惊奇的发现他自以为安全的家其实被严密的监控着。回到家,他寻找着窃听器,疯狂,愤怒,更有一丝事后的不寒而栗。影片没有纠缠于对过去的控诉,而是顺着线索,让作家去寻找自己没有被发现的原因。他在档案资料里发现了监听他的“HGW XX/7”,当找到他人的时候,作家却止步了。两年后,作家出版了名为《一个好人的奏鸣曲》的书,献给“HGW XX/7”。 最后是意味深长让人感慨良多的一幕。由拆信变成送信的维思勒,经过书店时,发现了作家的新书。他买了一本,书店的伙计问他是不是要包起来送人,他说不用是给自己的。是啊!这书不仅是作家献给他的礼物,也是他自己在那个寒冷的岁月里给自己留下的一份温暖的礼物!

《情陷非洲》影评

本片主要讲述在1938年1月,德国的政治空气越来越紧张,一种暴雨将至的恐慌感笼罩在犹太人的心头。沃尔特先行前往肯尼亚开发农场,并决定举家迁往非洲避难,举家踏上了陌生的非洲大陆。面对着生疏的面孔、恶劣的环境、贫瘠的土地,这一家人开始了艰难的适应过程。而充满好奇的蕾吉娜却对周围一切新鲜事物大感兴趣,她迅速接受了当地的风俗习惯,生机勃勃的大草原也令她着迷。

6个月后,英国正式对德国宣战,沃尔特甚至一度被关进一所英军营地。 战争终于结束,沃尔特得到了回法兰克福的工作机会,然而他却开始犹豫究竟是该返乡还是继续留在非洲,尤其是蕾吉娜已经完全融入了肯尼亚。

我并不不要期待看到一部德国版的《走出非洲》。尽管影片的题材总会令人不自觉地联想到《走出非洲》《英国病人》之类经典的“非洲片”,但导演卡罗琳·林克很谨慎地避免陷入美景风光片+缠绵爱情故事的陷阱中。影片所展现的非洲不是充满神秘色彩的异域风情,而是一片实实在在的土地,它对非洲风光的描写非常有节制和朴实,使之更接近于生活空间,而非旅游胜地。平凡琐碎的夫妻情感也代替了浪漫传奇的艳遇。整部影片并不以荡气回肠的史诗气势取胜,而是以细腻的刻画与细节呈现见长。

战争仅仅是背景,人物变化的过程才是导演真正关注的。影片着墨于一个流浪海外的家庭无法割断的根脉和浓郁乡愁,家庭中的每个人在一片完全陌生的土地上开始新生活所面临的各种挑战以及考验中的成长。在此间,他们的关系、他们对非洲的认识都在悄悄发生改变。在处理欧洲与非洲的关系上,它从欧洲人是如何去适应一种迥异的生活方式、风俗人情和文化传统的角度表现人与人之间,两种文化之间的张力。

本片不足之处是蕾吉娜作为影片带领观众走入非洲最重要的角色,所花费的笔墨还是不够分量。导演的改编既要基本忠实于原著,又试图注入自己的思考,即突出洁塔的角色。结果影片虽然以蕾吉娜的口吻开始叙述,最终却是透过洁塔的眼睛来观察的,反倒弄得有些不伦不类。某些非洲原住民角色的塑造也有过于简单之嫌。

电影杀生影评 第五篇_《哪吒闹海》影评

《哪吒闹海》影评

经典动画电影《哪吒闹海》编剧对原著的改编,透露了不同时代中国社会文化中人格发展动力的矛盾演变。在卸下了似嫌沉重的“超我”的新时代,中国动画片的兴衰不应再归因于教与乐的冲突,而应着眼于达到美的普遍性。

《哪咤闹海》片头注明“根据《封神演义》片断改编”。编剧“王往”,实为导演王树忱化名。《哪咤闹海》与《大闹天宫》合称中国动画影片双璧,都取材于古典文学作品。相较于《大闹天宫》之忠实于原著,《哪咤闹海》的主题和立意对原著进行了根本的改变。编导的妙手剪裁,是独出机杼,还是别有玄机?其对《封神演义》相关情节可谓动了大手术,闹海事件的起因、高潮与结局都大不相同:

电影描述酷旱折磨下,人民向龙王献上猪、鸡等祭品,恭敬地乞求“四海龙王开恩降雨!”珠光宝气却又阴暗抑郁的水晶宫中,帝王衣冠、龙头而人立的龙王,将祭品从桌案上扫掉,吼叫: “要他们送童男童女来,否则滴雨不下!”玩弄职权、榨取贿赂、残暴吃人的衣冠禽兽形象跃然而出。青面獠牙的夜叉奉旨出海,将海边玩耍的童女叉入海中,更追袭童男及保护童男的哪吒。哪吒打伤夜叉、要它还回童女“小妹”;龙太子出来表示:小妹“已在肚子里了!”它对哪吒发起攻击,叫嚣: “扒皮抽筋,吃童子肉!”哪吒打死了这凶残的龙太子: “我抽你的筋,看你还害人不?”哪吒对海中禽兽的正义打击是有理、有力、有节的。

原著中,冲突的起因却是偶然的。哪吒用混天绫洗澡,不觉摇动水晶宫。夜叉李良察看询问,“哪吒曰: „你那畜生,是个甚麽东西也说话?‟夜叉大怒: „吾奉主公点差巡海夜叉,恁骂我是畜生!‟”冲突之下夜叉死于非命。当龙太子为夜叉之死质问哪吒时,“哪吒笑曰„: 你原是敖光之子。你妄自尊大,若恼了我,连你那老泥鳅都拿出来,把皮也剥了他的。‟”这草菅龙命的哪吒,形象相当傲慢残暴。 闹海情节在悲剧中达到高潮,相关改编也是突显出编剧立意的亮点。电影中,老龙上门问罪,在哪吒的打击下表示不再生事,退回海中。李靖得知后,惊恐地说“: 你敢打天神龙种!”“我就当没有你这个儿子!”怕受牵连的李靖捆绑了哪吒,收缴了他的法宝武器。四海龙王纠集寻仇,水漫陈塘关。李靖自私软弱地向哪吒举起宝剑;哪吒眼中含泪,喃喃地喊着“: 爹爹”父子之情的生死冲突,是多

么令人心碎的一幕。四海龙王各逞凶暴,水火风雪猖狂肆虐。看到广大人民在水 深火热之中丧失生命,哪吒悲愤莫名: “我一人做事一人当,不许你们连累别人!爹爹,你的骨肉,我还给你!老妖龙,今天我上了你的当,回头再找你!”在乌云四合、浊浪滔天的黑暗中,白衣胜雪的哪吒,横起李靖的宝剑画面定格,音声静默,无声胜有声地表现了小英雄之死的悲凉壮烈。

原著中,却是哪吒将乾坤圈、混天绫失落石矶手中,又被太乙真人收去。“四海龙君奏准玉帝”,找哪吒父母寻仇。“哪吒厉声叫曰„: 一人行事一人当,我打死敖丙、李良,我当偿命,岂有子连累父母之罪?‟乃对敖光曰„: 我一身非轻,乃灵珠子,是奉玉虚符命,应运下世;我今日剖腹剔肠,剜骨肉还於父母,不累双亲,你们意下如何?‟敖光听得此言: „也罢!你既如此救你父母,也有孝心。‟”为孝道而舍身牺牲,是天、人、龙共同谅解的价值。

影片的结局与原著更是完全不同。电影中,哪吒莲花化身后,杀入四海龙王的庆功宴,狠狠地教训了他们。原著中,哪吒魂魄托梦缠母索建行宫泥身,却被李靖打碎,成为莲花化身后追杀李靖报仇。

情节的删改,微妙地透露出编剧立意的深刻文化背景。民间长期流传的神话,往往是民族文化中集体无意识内容的透露。哪吒肉身在母亲子宫中长住三年六个月,又唯找母亲索建行宫泥身;对自己的父亲却剔骨还肉,恩断义绝,并且无情追杀;在电影的改编中,“弑父”的情节被完全删除。以此分析,哪吒神话透露出中国文化中无意识的人格矛盾。儒教几千年来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典型的父权制文化与社会结构。“孝为忠本”,孝道成为家庭与社会政治伦理共同的基础,由此也成为儒教人格结构中“超我”的核心内容。原著中哪吒闹海之起因,表现了自我受本我驱策而为所欲为;他为孝道而自剔骨肉,表现了儒教超我对本我的压倒性胜利及其对自我的控制。然而矛盾的是:哪吒自剔骨肉之后,便超越了“阉割性焦虑”,父亲的权威随之倒塌,“弑父”之心压倒孝道。现实中人不可能无身体而活着,但源出佛教、为道教接受的哪吒神话,还是表达了中国的“方外”文化对儒教压迫的不满。

正如《大闹天宫》被赋予革命意义一样,1979年出品的《哪吒闹海》不可能脱离大环境的革命语言。它并且反映了文革结束不久的微妙语境。原著中哪吒杀死龙太子后,“敖光听报大惊曰: „吾儿乃兴云步雨、滋生万物正神,怎说打死

了?‟”这“步雨滋生”的职务自豪,在电影中恰恰改编成吝雨杀生的专权自恃。原著中,听说龙王上天告状,“真人自思曰: „虽然哪吒无知,误伤敖丙,这是天数。今敖光虽是龙中之王,⋯⋯以此一小事,干渎天庭,真是不谙事体。‟”龙命都不能干天,什么才是大事呢?原著中,哪吒宽慰李靖:“师父说我„不是私自投胎至此,乃奉玉虚宫符命,来保明君,连四海龙王便都坏了,也不妨甚麽事。‟”“周武革命”是中国上古最伟大的造反事业;哪吒成了禀承天命的造反先锋。“无知误伤”了当权派,也不妨碍他“造反有理”。这样的革命小将形象,在文革结束后不久被改编,不能不说有着微妙的语意。由于有着崇高的意义,《哪吒闹海》的剧

情是有些沉重的。编导说: “哪吒这个人带有悲剧色彩。这部影片不光是闹,还要抒情,以情动人。我们明确提出:让人们看了影片之后爱哪吒,受感动,能催人泪下。”相隔24年后,中央电视台再以哪吒故事为主线,推出52集大型电视动画片《哪吒传奇》。总导演说:“务求让青少年能在一个没有负担而又有趣的故事中,分享《哪吒传奇》动画为他们带来的喜悦和欢乐。”“名著《封神演义》中,有大量关于儒教人伦方面的描述,如哪吒剔肉还父,刮骨还母,化身莲花后找父亲报仇,最后被李靖镇在塔下。流露出民间对封建父权的反抗,同时又承认父权的强大力量。我们要注意保留中国家庭人伦亲情的传统内容,又要具体地进行区分鉴别。”没有负担、喜悦欢乐、人伦亲情是新影片改编的原则。当中国社会“走向一个新时代”,《哪吒闹海》成了动画片前一个时代的总结。文化上层建筑转型难免滞后,动画片背负着沉重的集体“超我”,眼看着人们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路上渐行渐远。投身市场的人们追求物质的满足,本我的快乐原则理直气壮地反弹超我的压制。有学者认为: “《大闹天宫》、《哪吒闹海》,凡举我们所耳熟能详的国产动画片,大都有教化的成分。只是这其中有的能将娱乐与教化融合得似浑然天成,有的却难以摆脱斧凿的痕迹。不错,„寓教于乐‟的初衷确实使得动画片多了一些主旋律的感觉,也赢得了不少家长的欢迎和认可,却也不觉间为中国动画的发展箍上了一条沉重的枷锁。

事实上,寓教于乐不应是中国动画衰败的罪魁。正如《哪吒闹海》至今仍深受人们喜爱,一些同样“寓教于乐”的外国动画片也在市场上热卖。我们应该提倡的是,除了融汇善、乐之外,动画片之美有它独立的价值。蔡元培先生曾指出,“不顾祸福,不计生死,以热烈感情奔赴之,凡与人同乐,舍己为群之德,属于此类,赖

美育之助者也。所以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其原因在于“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我之见、利己损人之思念,以渐消沮者也。盖以美为普遍性,决无人我差别之见参入其中。 凝聚这些观点提炼精华,中国动漫产业发展不起来的原因有几个:

1、没有意识到动漫对社会的重要性。像日本的动漫行业为日本经济收入的贡献 非比寻常 ;

2、将漫画错定为幼龄化产品,所以情节简单低下,画面粗糙,不能跌宕起伏无 法引人入胜;

3、一味地墨守陈规,束缚思想,完全没有意识到追随

观看影视动画的过程不仅是观众调试身心的娱乐体验,也是他们通过动画作品感受世界的认知与审美体验。动画影视的观众群既是动画影视市场的主体,还是动画文化产品的消费主体。因此,我们在致力于搭建科学的频道运作机制,探索科学的产品盈利机制,完善科学的人才培养机制,建立科学的市场评估机制等动画市场推进工作的过程中,还应该树立文化养成与市场互动,市场推动的战略意识。努力为不同年龄段观众营造健康动画文化消费氛围。

一种文化产业的崛起是离不开相关的社会文化土壤的。总之就我国动画产业的发展现状看,可以说态势良好鼓舞人心,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动画产业发展现状与美日韩等动画发达国家相比存在不小的差距,还有很多问题等待我们去调整解决。我们要不断面临驾驭产业发展新考验各国际动画界的新挑战,但是我相信我们民族的动画产业在大家的共同支持和努力下一定会获得长足的发展。让我们共同期待中国民族动画产业新的春天。

电影杀生影评 第六篇_《春去春又来》影评

生命的轮回,禅意的象征

——《春去春又来》影评

《春去春又来》是由韩国著名导演金基德导演的一部影片。电影按四季分四个章节,描写孩童和尚随岁月成为老僧人所经历的种种七情六欲:

春:

一个老和尚和他的幼年的徒弟,生活在湖心的古庙里, 一天,他们一起划着木船到岸边的山上,采药, 回来后,小徒弟到河边玩耍, 把石头拴在鱼、青蛙和蛇身体的一部分,使他们坚于行走, 老和尚看到了, 到了夜晚,当徒弟熟睡的时候,把石头绑在了他的身上, 第二天,小徒弟发现自己的身上绑着石头,寸步难行, 在这个时候,他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背着师傅绑在自己身上的石头,再次来到河边,找寻那被自己绑了石头的鱼、青蛙和蛇, 结果,看到,鱼死了、蛇也死了,他释放了挣扎的青蛙, 知道自己铸成大错,十分后悔~

这个故事,让我想到了中国的古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夏:

小和尚长成了少年,走到山上,看到两条纠缠的蛇, 在佛洛伊德梦的解析中,蛇好像是代表“性”,这也表现了少年对于性的渴望, 在路上,他遇到了母女二人,少女来到这里疗养,

母亲把女儿交给老和尚,离去, 老和尚说:心情得到平静,身体自然会好。 小和尚面对少女,第一次感受到异性的吸引和温柔, 在一次与少女交欢之后,沉浸于女性的身体的诱惑,不能自拔, 清晨,老和尚发现二人相拥睡在船里, 拔开船塞,让水渗进船里,惊醒了熟睡中的二人, 少女的病好了,离开了古庙, 老和尚警戒少年:欲望生下执著,执著让人心怀杀气, 可是,少年无法忘记少女,于是,次日,也离开了古庙, 临走时,带走了佛像~

秋:

老和尚化缘回到湖中古庙, 在报纸上看到30岁男子杀妻后逃跑的新闻,新闻中的男子正是少年离去的徒弟, 中年男子,回到古庙,还带回了佛像, 他告诉师傅,自己杀了妻子,因为不能忍受她的不忠, 老和尚告诉他:放开手中拥有的,你喜欢的别人也可以喜欢。 中年男子想要自杀,被老和尚用绳子吊在空中, 对他说:杀别人容易,杀自己就难了, 还在地上写了“般若心经”,让他刻在地上,消灭心魔, 最后,警察来了,带走了犯罪的中年男子,

老和尚送走了徒弟,知道自己时日不多,在河的中央自焚~

冬:

经过牢狱洗礼的中年男子,回到古庙, 不见了师傅,只看到师傅留下的衣服,在抽屉里翻出了经书, 于是,开始,整理古庙,苦练经书, 一日,一蒙面妇女,带来一个男婴, 夜里,女人独自离去,掉在冰窟窿里,丧生, 中年男子捞起妇女,发现蒙着的头竟然是佛头, 次日,在冰雪中,他在自己的身上绑上石头,抱着佛像,走向远处的山峰, 日出之前把佛像放在了山峰的顶端。

【电影杀生影评】

影片最后题为:还有„„春天,以这个长大了的孩童预示人生又一循环的开始。 金基德曾经说:“我的电影,渗透了黑暗的人生经历和对世界的憎恶,同时又是对世界慢慢理解的过程。”[7]然而世界只是一面镜子,看到怎样的现实,是因为你是怎样的人。人生正如一出草稿,永远排演,永不上演。反复轮回着,是在相同的印记辗转。于是在这样的《春去春又来》中,昭示了人性,生命的轮回和宗教的象征。

环绕的群山、苍茫的湖面和水中的孤寺,浓郁的东方山水韵味,水墨般的境地,恍若出世之地。在群山环绕的封闭空间里,故事中的人物行为就更加地具有生命内在冲动的特征。水的存在是第二道屏障,只有一叶小舟往来渡于古寺/外界、佛性/人心之间。这看似是与世隔绝的净土,却其实也无法逃脱俗世的枷锁,导演以这样独立的环境为背景,演绎着人,人性,人生。他借这个一个外壳,用电影的方式说一个禅意的故事,讲他对人心人生的理解,同时展示了东方的文化元素。正如那漂流寺庙前的鱼缸,这寺庙本身,人,都背负着种种枷锁,束缚。采药归来,老和尚告诉小和尚:“即使看起来是一样的,可是这种可是会要人性命的,另外的才是可以救人的。”善恶本就一线之间,如此禅意的教化,在不经意间便通过影像告之观众。湖水的波动映射着片中人物的心境,人生命运如同湖水的形态和四季轮回一起变化着:春日水平如镜,老少二人和谐相处;夏日波澜涟涟,青年欲念勃发;秋日萧瑟,湖水漫涨,青年犯下杀孽;待到冬日,已是抛却尘世,而此时恰逢湖面冰封、寒冷坚硬。苦行始,苦行毕。

春来,小和尚给鱼、蛤蟆、蛇系上了绳索,拴上石头,而老和尚则给他拴上了石头。“但是如果那些动物,鱼啊,青蛙还有蛇死了的话,在你今后的生命里,心中都会背负着这颗大石头的。”老和尚以这样的方式,惩罚了小和尚的“恶”,并让他以这样的行为来“赎罪”,这块石头,便是一种枷锁的象征,这属于西方宗教的隐喻。而同时,这又暗示出小和尚最终必将修成正果,只有本性为善,才会为“恶行”所累。韩国是一个宗教隆盛的国家,而金基德显然受过很深的西方文化熏陶。《春去春又来》不仅充满了佛教文化的隐喻色彩,而且融合了很多西方宗教的象征元素。影片中四季的流转,暗示着自然生命的轮回。金基德也许相信这世间真的有原罪,而这便是属于其中之一,由此可见,导演受西方宗教思想的影响非常严重但传统的东方理念又使他对此质疑,因而“恶行”和“善心”,又一次将中西方宗教文化融合其中。很多事情没有经历过,永远无法感同身受。单调的说教往往不能有很好的效果,然而这样的历练,亲眼见证着“恶”的结果,对于那样的孩子,也许太过残忍。可是从另一个角度而言,这样的方式,才是导演拍摄的目的,要更深刻地探讨潜隐于人性内部的纠结与反复:柔弱与刚强,敦厚与暴戾,平和与偏执,善良与邪恶。于是鱼死了,蛇死了,然而蛤蟆却得以存活。山林中哭泣的小和尚,在此刻给自己的余生附上了枷锁,对于生命的尊重,对于人性的感悟。佛法渡化众生,也只是想告诉我们生命本身只是痛苦。然而让这个过程负担累累的,却正是我们自己。

门启,门闭,季节更迭。门是真的门,但墙却是虚空。湖边如此,寺庙内亦然。与事物隔绝的墙存乎人心,而那两扇门,却通往了僧人的世界。或许是征兆着道德的约束,或许是心中有佛,又或许是一种界限,门的两边,俗世抑或者出世,“墙”的内外,佛家抑或者凡尘。【电影杀生影评】

春去夏来,躁动不安。当青年和尚无以博取姑娘欢心的时候,强大的情欲让他狂躁不安,满心冲动却无法表达,只有在风雨交加的湖面上疯一般地划船,用单桨把船划得原地急速打转。小船越转越快,仿佛是发情的雄性动物狂暴地缩小着包围圈。在这里,元气充沛的生命借助独特的镜头语言转化为饱满的审美张力。终于青年和尚和前来疗养的女孩偷尝禁果,情欲,是最直接也最接近人的本质的欲念[9]。情欲的冲动仅仅只是男性躯体的勃发,透过镜头的坦陈可以断言这是一次毫无美感与体贴可言的情爱。但是,

在衣冠整齐之后,爱情的温慰以另一种方式出现:少女嫌痛,青年毫不犹豫地把少女背起来,傲然强劲地走在山道上。由此,柔美与蛮强奇异地纠结在平实质朴的镜头语言之中。然而面对这一切,老和尚只是说:“发生了这种事也是人之常情。”因为人性不会泯灭,是僧,更是人。于是女孩离开了,初尝了禁果,经受这凡尘的诱惑,小和尚也离开了这片宁静。他带走了佛像,带走了公鸡。而在西方宗教中,狮子象征勇敢,凤凰、貂、独角兽、月亮、盾牌象征贞洁,公猪、山羊、公鸡、野兔象征性欲。

“淫欲导致占有欲,而占有欲最后会导致杀生。”老和尚洞悉一切。人生,只有走过一遭,才有权评价。生命中的许多道理,也只有感悟过,才能真正体会。佛说:境由心生,定与非定,是老僧关门之手。门,为客而置,是君子心里的度,对于狂徒,门,毫无意义。门,为人而开,空相和俗界,一步就可天涯。门启,门闭,因心而行,人的一生,知理辨识,都在每一次推开命运之门的瞬间,万物有序,人性参差[11]。即便没有那个女孩,小和尚终究也要离开的,只因他知道山外的那个世界,只因他生命的苍白,人性中本能的渴望和欲念,生而有之。所谓的超脱,只是历经世事者的特权而已。

秋风肃杀,成年的小和尚终究逃不过命运的安排,记得《蓝色大门》里面小士说:“留下些什么,我们就成为什么样的大人。” 是春的“罪”终于收获,又或者生命中的一切都只是必然,皆由本性而为,我们则挣扎在神灵安排的苦难中。当老和尚悲悯地看着小和尚时:“俗世就是这样的,你怎么能不让别人喜欢你喜欢的东西呢?”这就是金基德手中的人物,人性贯穿始终,即便是僧侣也不能超脱人的界定。佛法无法拯救满心愤怒的俗世之人,于是,只有当佛经经过凶刀的刻划,当暴躁在这种苦行中得以平服的时候,我们看到了老和尚的修行之道。

尘世之罪,终究要在尘世偿还,老天使的《后东方化的叙事意境》中提到:

按照佛教教义的说法,生死轮回就是人生苦的表现。佛教视外界为虚幻,把苦的根源归结为与生同在的欲念,所以老僧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jd/453657/

推荐访问:杀生豆瓣影评 杀生电影下载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