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十二五规划时间

十二五规划时间

时间:2018-06-12   来源:经典美文   点击:

【www.gbppp.com--经典美文】

十二五规划时间 第一篇_十二五规划全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 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编制,主要 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 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 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目 录

第一篇 转变方式 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发展环境 指导思想 主要目标 政策导向

第二篇 强农惠农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五章

六章

七章

第八章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第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第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

第三篇 转型升级 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第九章 改造提升制造业

第十章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第十

一章 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

第十二章 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第十

三章 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

第十四章 推进海洋经济发展

第四篇 营造环境 推动服务业大发展

第十五章 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第十

六章

七章

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第十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环境

第五篇 优化格局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健康发展

第十八章 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第十九章 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

第二十章 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第六篇 绿色发展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二十一章

【十二五规划时间】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二十四章

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第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第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 加强水利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第七篇 创新驱动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第二十七章 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第二十

八章 加快教育改革发展 第二十

九章 造就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第八篇 改善民生 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第三十章 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第三十一章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第

三十二章 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

第三十三章 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第三十四章 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第三十五章 提高住房保障水平

第三十六章 全面做好人口工作

第九篇 标本兼治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第三十七章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

第三十八章 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

第三十九章 加强社会组织建设

第四十章 完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

第四十一章 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

第十篇 传承创新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第四十二章 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第四十三章 推进文化创新

第四十四章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十二五规划时间】

第十一篇 改革攻坚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四十五章

第四十六章

十七章

十八章

第四十九章

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推进行政体制改革 第四加快财税体制改革 第四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

第十二篇 互利共赢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第五十章 完善区域开放格局

第五十一章 优化对外贸易结构

第五十二章 统筹“引进来”与“走出去” 第

五十三章 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

第十三篇 发展民主 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第五十四章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第五十五章 全面推进法制建设 第

五十六章 加强反腐倡廉建设

第十四篇 深化合作 建设中华民族共同家园

第五十七章 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

第五十八章 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大业

第十五篇 军民融合 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第五十九章 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第六十章 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

第十六篇 强化实施 实现宏伟发展蓝图

第六十一章 完善规划实施和评估机制

第六十二章 加强规划协调管理

第一篇 转变方式 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 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必须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 ,继续抓住和用好 重要战略机遇期,努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第一章 发展环境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重大 风险挑战,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 的第一要务,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实施正确而有力的宏观调控,充分发挥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使国家面貌发 生新的历史性变化。我们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巨大冲击,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良好 态势,战胜了四川汶川特大地震、青海玉树强烈地震、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重大自 然灾害,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 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综合国力大幅提升,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9.8万亿 元,跃居世界第二位,国家财政收入达到8.3万亿元;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超级计算 机等尖端科技领域实现重大跨越。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连年获得 好收成,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取得积极进展,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扎实推进,控制温室 气体排放取得积极成效,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就业规 模持续扩大,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快的时期之一 ,各级各类教育快速发展, 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体制改革有序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医药卫生、财税金融、文化 体制等改革取得新突破,发展活力不断显现。对外开放迈上新台阶,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 第二位,利用外资水平提升,境外投资明显加快,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社会 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谱写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篇章。五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 精神财富影响深远。

图表:专栏 1 “十一五”规划主要指标实现情况 新华社发

“十二五”时期,世情国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 征。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既面临难 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 。我们要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 意识,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

从国际看,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世 界经济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 同时,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全球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 ,围 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的竞争更加激烈,气候变化以及能源资源安全、粮食 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 。 我们必须坚持以更广阔的视野,冷静观察,沉着应对,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把握好在 全球经济分工中的新定位,积极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从国内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均国民收入稳步 增加,经济结构转型加快,市场需求潜力巨大,资金供给充裕,科技和教育整体水平提升, 劳动力素质改善,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体制活力显著增强,政府宏观调控和应对复杂局面 能力明显提高,社会大局保持稳定,我们完全有条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再上新

十二五规划时间 第二篇_政史:从“一五”计划到“十二五”规划

从“一五”计划到“十二五”规划

我国1950、1951和1952年建国后的前三年没有五年计划。

当蒋介石败退台湾的时候(1949.12),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说,共产党政府解决不了自己的问题,中国将永远是天下大乱,只有靠美国的面粉才有出路。然而仅仅三年,国民经济就恢复到战前最高水平。在进一步建设的探索中,中国共产党很快学习了苏联模式——“五年计划”。 从1953年开始,以五年为一个时间段来制定国家的中短期计划、规划。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同时进行。

1. 一五计划,1953—1957年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它是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中心的,是根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而制定的,也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同志主持制定的。

2. 二五计划,1958~1962年的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也称为大跃进。 (1963、1964、1965年在计划之外。)

3. 三五计划,1966年到1970年是发展国民经济的三五计划时期。“三五”计划是从1964年初开始研究和编制的。按照《汇报提纲》的要求,尽管“三五”时期绝大部分经济指标完成了计划,但盲目追求高速度、高积累为以后的国民经济大发展设置了障碍。

4.四五计划,1970年-1975年实施,其计划指标是:工业增长速度平均每年要达到12.5%,1975年钢产量要达到3500-4000万吨,平均每年增长15-18.1%,煤达到4-4.3亿吨,原油为7000-10000万吨,5年财政收入为4000亿元,粮食6000亿-6500亿斤,棉花 6500万-7000万担,国家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为1200-1300亿元。

5. 五五计划, 1976~1980年的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简称“五五”个计划没有专门编制,而是与六五计划一并进行编制的。

6.六五计划, 1981~1985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六个五年计划”。与前几个五年计划不同的是,除了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外,还增加了社会发展的内容。

7. 七五计划,1986~1990年,1985年上半年拟订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的建议》。1986年3月,经六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批准。“七五”期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从1986年到1988年9月,特点是经济发展持续过热,不稳定因素增加;后一阶段从1988年9月到1990年,为经济的治理整顿时期。

8. 八五计划,1991-1995年。“八五”计划建议和计划纲要分别在1990年和1991年审议通过。以1992年邓小平同志重要谈话和中共十四大为标志,“八五”时期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阶段。

9. 九五计划,1996-2000年。1995年9月28日,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建议》。这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第一个中长期计划,是一个跨世纪的发展规划。

1996年3月,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的报告》。该报告提出了今后15年的奋斗目标和指导方针。

10.十五计划,2001年-2005年,我国在十五期间所取得的成就,最突出的成绩在什么地方,就是我国GDP的增长,始终保持在9以上,经常是9.4%到9.5%之间。外贸飞速发展,我国在外贸领域,现在在世界市场当中,作为出口市场,

作为进口市场,都是举足轻重的。因而我国遇到了一系列来自欧盟,来自美国的,来自其他国家的贸易摩擦,一方面摩擦不好,另一方面说明我国的贸易太成功了,树大招风,并不是坏事。

11.十一五规划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006-2010年。2006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十一五”规划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中长期规划。站上新起点,面对新机遇和挑战,切实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内需主导型发展战略,更加突出地强调产业技术进步战略、制度创新战略和人力资源优先开发战略,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充分有效发挥我国巨大的经济增长潜力,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12. 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规划编制工作大体包括前期调研、编制起草、论证衔接、审批发布四个阶段。在制定程序上,各部委省市区在2009年下半年初步完成本领域、本地区的规划统一汇总到国务院,编制全国的“十二五”规划,已经在2010年下半年的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上通过建议稿,而后提交2011年3月份的全国两会上审议通过付诸实施。

十二五规划时间 第三篇_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什么时候开始的?

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什么时候开始的?

一场轰轰烈烈的制定十二五计划的工作在企业内展开,那么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为了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从1953年到1957年,我国开始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草案是在党中央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李富春等主持制定的。这个计划草案,从1951年开始着手,一面建设,一面编制,经过近4年的补充和修改,最后经1955年7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正式通过。

新中国成立之后,除1949年10月至1952年底为中国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1963年至1965年为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外,从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每五年编制一个“五年计划”。

迄今为止,我国共经历了十一个五年计划建设。正在编制中的十二五计划又将向人们描绘出中国21世纪的发展蓝图。

十一五计划时间表:

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

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1962]

第三个五年计划[1966-1970]

第四个五年计划[1971-1975]

第五个五年计划[1976-1985]

【十二五规划时间】

第六个五年计划[1980-1985]

第七个五年计划[1986-1990]

第八个五年计划[1991-1995]

第九个五年计划[1996-2000]

第十个五年计划[2001-2005]

第十一个五年计划[2006-2010]

第十二个五年计划[2011-2015]

问:第二个五年计划是58年到62年,为什么第三个五年计划不是63年到67年,而是从66年开始,那么63年到65年国家就没有经济发展规划了吗?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答:中间是3年自然灾害,国人连饭都吃不饱,不知饿死了多少人,哪有 什么计划呀。

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主要是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中国除了1949年到1952年底为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1963年至1965年为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外,从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已经编制了十个“五年计划”,目前正在着手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研究、编制工

作。

由于“八大”后冒进思想的影响,“二五”计划在制定和执行中出现了严重的冒进倾向,许多计划指标不断修正和大幅度提高。1958年8月北戴河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并批准的《关于第二个五年计划的意见》,提高了奋斗目标,提出可以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完成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可以为向共产主义过渡创造条件,到1962年建成强大的独立完整的工业化体系,在若干重要产品和产量方面超过英国,赶上美国。据此,《意见》提出农业总产值五年增长2.7倍以上,1962年粮食总产达到15000亿斤,棉花15000万担,钢8000万吨,煤9亿吨,棉纱1600万件,五年基本建设投资3850亿元,重大建设项目1000个以上。

由于1958年以来的“大跃进”运动和“反右倾”运动,造成国民经济主要比例关系失调,连年出现财政赤字,人民生活遇到很大困难。我国经济建设己不能按照第二个五年计划的部署继续发展,国家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1960年9月中共中央在批转国家计委《关于1961年国民经济计划控制数字的报告》中提出了国民经济调整、充实、巩固、提高的“八字方针”,1961年1月党的八届九中全会正式批准。

所以1963-1965年间为经济调整期。

十二五规划时间 第四篇_十二五规划保障措施

十二五规划保障措施

(一)健全产业政策法规体系,完善产业发展环境【十二五规划时间】

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重点领域,制定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加快出台《国务院关于印发<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的通知》(国发[2011]4号)的实施细则。研究完善扶持平板显示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落实《多晶硅产业准入条件》,加强对行业发展的指导。落实《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研究制定配套行业政策。完善促进信息技术推广应用的政策环境,推动安全可靠的软硬件产品开发和应用。进一步落实扩大内需政策,继续做好家电下乡、家电以旧换新工作,研究制定家电下乡后续政策措施,建设完善家电产品售后维修服务体系。推动制定国内光伏发电上网电价政策实施。积极推广LED、OLED节能照明产品。营造芯片、整机、系统互动的产业生态环境,推进电子专用设备首台套的应用和推广。

(二)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增强产业创新能力

加大技术改造专项资金投入,对核心关键领域重大项目给予重点支持。加快实施“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产品”、“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及成套工艺”、“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进一步明确资金支持重点,加强产业链配套。充分利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金等专项资金,支持产业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推进重点产品示范应用。加大对信息技术应用的资金支持力度,重点支持安全可靠信息技术及产品的行业应用。落实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资金,细化电子信息领域资金使用方案。落实国家扶持中小企业的各项金融政策,支持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融资服务。

(三)引导产业有序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充分发挥行业管理部门、地方政府在产业转移和合作中的引导作用,以及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性作用,加强规划、资源和市场的对接,研究制定电子信息制造业产业转移与合作的相关政策,建立健全“部省对接、协同推进”的合作机制。推动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和福厦沿海等优势地区向研发设计、服务等产业价值链高端延伸,发挥优势地区辐射带动作用;立足产业承接地区自身特色优势,统筹重大项目在中西部地区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合理布局,引导产业有序转移。促进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和产业园区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十二五规划时间】

(四)推动企业兼并重组,优化产业组织结构

完善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政策体系,以产业政策为引导、以产业发展的重点关键领域为切入点、以国家重大工程为带动,积极推动企业兼并重组取得显著进展。推动设立产业投资基金,重点关注重大生产力布局,鼓励龙头骨干企业开展海外兼并重组和技术收购。建立健全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培养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形成大中小企业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产业组织体系。支持AVS、闪联、数字家庭、太阳能光伏、OLED等产业联盟发展,围绕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半导体照明等新兴领域加强产业创新联盟建设。

(五)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和标准战略,提升产业竞争优势

全面落实《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引导企业将技术创新、知识产权保护、标准制定相结合,提升产业竞争优势。建设和完善电子信息领域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定期发布各重点领域知识产权态势,促进企业提高创造、保护、运用和管理知识产权的水平。加快建立电子信息产业知识产权预警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信息采集,及时发布知识产权相关报告,提升行业知识产权预警能力。加强电子信息领域标准化技术组织建设,继续以企业为主体制定标准,充分发挥标准化相关组织、相关协会、研究单位等各方面的作用,提高标准化工作水平。针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加快研究制定相应技术标准,增强标准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加强重点领域军民标准资源共享建设,推动技术和标准的双向应用。推动更多的自主

创新技术标准成为国际标准,提升在国际标准制定中的话语权。组织重点产品标准化试点示范,加强技术标准与检测认证的联动。

(六)加强创新人才引进和培养,加快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围绕规划确定的重点领域,制定电子信息制造业人才队伍中长期建设方案。争取国家人才发展重大项目对电子信息制造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支持。加快建设和发展职业培训机构,大力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和行业信息技术应用人才,重点培养高水平复合型人才。以重大专项和重大工程为依托,建立相应的高端人才培育和引进机制。加强对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培训,提高队伍整体素质。

十二五规划时间 第五篇_文化十二五规划

乌鲁木齐市

“十二五”文化事业发展规划

(2010年)

乌鲁木齐市文化局(新闻出版局、版权局)

乌鲁木齐市“十二五”文化事业

发展规划

一、“十一五”时期文化工作回顾

“十一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文化部门和广大文化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各项文化建设的目标与任务如期完成,全市文化工作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为首府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过去的五年,是全市文艺创作演出精彩纷呈的五年。 我市的艺术创作生产工作,以丰富和满足各族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着力点,创作推出了大型民族风情音画《美好家园》、秦剧《程婴救孤》、《毛泽民在新疆》、现代京剧《丫头医生》等一大批优秀剧目,深受各族观众的喜爱,极大地丰富了乌鲁木齐地区的文化艺术演出市场,满足了各族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过去的五年,是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突飞猛进的五年。全市不断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全市现有市文化馆1个、区县文化馆8个、图书馆2个、博物馆1个、纪念馆3个、22个乡镇文化站、68个街道文化站、社区文化活动室403个、行政村文化活动室37个、全市农家书屋74个。城市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已基本形成,基层文化设施得到进一步完善。百日广场文化活动、“文化讲坛”、“周末百姓大舞台”、“中老年艺术节”等一批文化活动品牌深受各族市民群众喜爱。

过去的五年,是全市文化遗产保护成效显著的五年。我们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

理”的方针,各级各类文物得到了有效保护。文物保护单位“四有”建设完成率达100%。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扎实开展,共调查文物点288处。文物保护维修力度加大。文物保护性开发利用逐年加强。文物行政执法规范性、程序性显著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有序,全市有2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0项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建立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有30个项目纳入其中。

过去的五年,是全市文化市场不断规范的五年。我们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和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方向,逐步形成了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社会主义文化市场体系,逐步探索建立文化市场管理长效机制。通过深入扎实地开展“扫黄打非”斗争,网吧、电子游戏机、娱乐场所的专项治理等一系列活动,有效地打击了各类非法经营活动,进一步规范了文化市场经营秩序。2006年以来,全市共检查场所45153家次,查扣电脑主机及附属设备1286台,VOD点歌系统服务器10台,销毁赌博游戏机电路板7699块,连线主机329台,非法游戏机3762台,查缴各类非法出版物191.1655万册/张,查处大案要案37起,先后有21名涉案人员被行政拘留、判处劳教和有期徒刑。共计组织参加集中销毁行动13次,销毁价值达3724余万元。

过去的五年,是全市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五年。我们通过完善产业政策、搭建服务平台、策划重大项目、加大扶持力度,全市文化企业逐步建立起面向市场、面向消费者的运营体制,多门类、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生产和服务体系日益成熟。我市的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

不断上升,成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加,一批有实力的文化企业已培育出一批具有民族特色和原创性的知名文化品牌。

过去的五年,是全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显著加强的五年。以贯彻落实国家文化部《关于实施“人才兴文”战略,进一步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和我市《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为契机,以加强党政干部、专业人才及经营管理人才三支队伍建设为重点,创立多种干部培养使用手段,大胆创新挂职模式,加大对优秀年轻干部的专业培养,积极引进和输送人才,全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显著加强。

二、“十二五”时期我市文化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全面贯彻落实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推进首府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关键时期,也是确保我市文化跨越发展的重要阶段。我市文化建设正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的召开为推动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做出了重大决策部署,首府正迎来历史上千载难逢的大建设、大开放、大发展的历史机遇;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新的文化发展理念逐步形成,为文化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思想保障和行动指南;自治区党委七届九次、十次全委(扩大)会议和市委九届十次、十一次全委(扩大)会议的召开,提出要以现代文化为引领,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做好文化工作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近年来我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为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物质基础,旅游发展、宣传文化事业及文化产业发展等专项资金的相继设立成为助推文化

发展的强力推手;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为文化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逐步消除了体制机制障碍,增强了文化发展活力;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运用,催生出许多新兴的文化业态,为以内容创作生产为核心的文化产品提供了快速发展的技术手段;文化市场体系日臻完善,多元化投资主体结构正逐步形成,文化产业作为新的投资热点动力强劲,等等。

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市文化事业面临的巨大挑战:投入严重不足造成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的严重短缺,与文化需求快速增长之间形成了较大缺口,为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文化体制改革的滞后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发展;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兴起带来传播方式的深刻变革,占领文化传播制高点的任务更加紧迫;新形势下实现文化事业的跨越发展对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如何将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寓于丰富的文化活动、优秀的文艺作品和优质的文化服务中,如何强化“四个认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占领阵地,如何发挥文化在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确保首府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引领作用等等,都是我们要在“十二五”期间必须面对的。

三、“十二五”时期我市文化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牢固树立新的文化发展

十二五规划时间 第六篇_西安市十二五规划(完整版)

西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二五规划时间】

《西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重点阐明“十二五”时期西安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战略导向和发展重点,是政府履行职责和制定实施各类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年度计划及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是未来五年建设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行动纲领。

第一篇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建设国际化大都市

“十二五”时期是建设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全面启动的关键时期,必须深化市情认识,抓住和用好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保持经济社会良好发展势头,努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第一章 发展基础

“十一五”时期,西安城市价值得到有效兑现,城市实力、活力和魅力迅速提升,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是城市面貌变化最大的时期,是城乡居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是改革开放推进最快的时期,城市影响力和知名度迅速提升,进入了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新阶段。

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十一五”以来,西安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生产总值连续跨越2000亿、3000亿两大台阶,在全国城市中的位次明显前移。经济规模快速壮大。全市生产总值达到3241.49亿元,年均增长14.5%,是2005年的2.47倍。人均GDP达到5790美元,是2005 年的2.67倍。完成财政总收入510.78亿元,年均增长27.3%,是2005年的3.1倍。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41.8亿元,年均增长33.3%,是2005年的3.31倍;支出达到371.65亿元,增长34.2%。投资消费需求旺盛。“十一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突破1万亿元,为“十五”期间投资总量的4倍;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611亿元,年均增长18.9%,是2005年的2.4倍。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到“十一五”末,五大主导产业实现增加值1620.7亿元,占全市GDP的50%;实现工业增加值1006亿元,是2005年的2.4倍;三次产业结构由5:42.5:52.5调整为4.3:43.5:52.2。开发新区作用凸显。开发新区主要经济指标占全市的比重持续上升,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际利用外资分别占到全市的35%和75.6%,成为全市推进产业化和城市化的重要载体。

城乡面貌极大改善。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确立了把西安建设成富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的新定位,城市特色逐步彰显。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395平方公里,城市化率由2005年的63.3%提高到2010年的70%。综合交通网络更加完善。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1800万人次,进入世界百强机场行列;铁路路网更加完善,成为全国铁路六大客运枢纽之一;以西安为中心的“米”字型高速公路全部建成,成为全国高速公路重要的节点城市;城市主要路网基本形成,地铁一、二号线全面开工建设,二环路实现立交化,三环路主线贯通,断头路基本打通,人均道路面积14.8平方米。农村公路建设改造8400公里,基本实现平原区行政村“村村通油(水泥)路”。市政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城市日供水能力达到186.35万吨,城市未来发展用水保障能力明显增强,燃气普及率达到95%,污水处理率由40%提高到9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3%,供电能力日最大负荷达到369.6万千瓦,比2005年增加128.4万千瓦。城市管理提升年活动全面实施,城市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成为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全面启动秦岭北麓生态保护工程和增绿工程,森林覆盖率达到45%,绿地率达到31.97%;大力实施“碧水工程”, 开展渭河西安城市段、浐灞河全流域、沣河流域等水系生态综合治理,一大批城市生态公园相继建成,增加各类水面2万多亩。圆满完成省政府下达的两项约束性减排指标,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分别削减14.1%和22.1%。大气环境持续改善,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04天,比2005年增加了14天,创历史最好水平。城市改造成效显著。大力推进城中村和棚户区改造工程,完成120个城中村整村拆除工作,和30个棚户区改造项目,安置房开工面积约4000万平方米,已回迁居民14.52万人。区域改造进程加快,启动实施未央新城、大明宫、纺织城、大兴新区、朱宏路、解放路、东大街、小寨商圈、土门地区等一批区域改造工程。全面完成陇海线城市段环境整治,彻底改变了铁路沿线多年来脏乱差面貌。

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大力实施“民生八大工程”,大幅提升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市民幸福感明显增强。全市民生方面总投入达到185.1亿元,增长27.2%。荣获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十大中国最关爱民生城市等荣誉称号。收入水平稳步提高。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2244元和7750元,年均增长17.3%和23.5%,分别是“十五”末的2.3倍和

2.24倍。五年城镇新增就业56.1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新建人力资源市场14个,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80.82

万人。累计发放全民创业小额担保贷款7.97亿元,被国家确定为首批“创业型试点城市”。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87.03万人、130.11万人、364.4万人、109.45万人和87.72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达到387.39万人。经济适用房累计完成投资144亿元,累计竣工815万平方米,解决了9万户单位职工和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廉租房建设进程加快,累计保障家庭20017户。32万城乡低保群众实现了应保尽保,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教育优先地位进一步巩固。累计投入244.2亿元,完成全市山区农村义务教育布局调整,建成99所农村标准化寄宿制学校,完成137所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80所薄弱学校治理和201.8万平方米校舍安全工程任务,在全省率先实施“蛋奶工程”,惠及农村学生25.1万人。小学入学率、巩固率、升学率均达到100%,初中入学率和巩固率达到98%以上,初中升学率达到90.1%。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一批医疗卫生项目启动实施,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初步形成,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7.14%。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建成8个区县文化馆、6个区县图书馆和79个街道、乡镇标准文化服务站,完成1696个村的“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基本形成覆盖全市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一大批惠民工程相继实施。半价公交、免费公厕、放心馒头、蔬菜早市、便民市场、新殡仪馆等项目的建设,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生活。

改革开放深入推进。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迈出新的步伐。完成265户国企改制,安置职工17.9万人,国企改革完成面累计达到98.5%。组建了市工业资产经营公司、市投资控股公司、市建工集团和市水务集团,对国有资产的控制力进一步增强。文化体制改革加速推进,西安秦腔剧院、歌舞剧院等事业单位完成改制,成立了陕西文化产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区县文化体制改革任务基本完成。完成新一轮市、区县政府机构和乡镇机构改革工作,市政府机构精简至41个,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稳步推进,教育、卫生等公益服务事业机构得到加强。高陵县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进展顺利,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农村综合改革、户籍一元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全面完成了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任务。对外开放取得新成效。累计实际利用外资57.67亿美元,年均增速长20.65%,是“十五”期间的3.89倍;累计实际利用内资3150亿元,年均增长19.24%;累计自营进出口总额224.29亿美元,年均增长30%,是“十五”期间的5倍。世界500强企业在西安设立123家企业或办事机构,与182

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直接贸易往来。西安出口加工区进出口贸易额居西部15个出口加工区第2位,西安保税物流中心建成并投入运营。接待海内外游客5285万人次,是2005 年的2.35倍。实现旅游总收入405.18亿元。韩国总领事馆、泰国驻西安领事办公室相继设立,国际友好城市达到20个。欧亚经济论坛机制形成和2011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的成功申办,使西安的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进一步提升,荣获“中国国际形象最佳城市”称号。

专栏1 “十一五”时期西安经济社会发展五大经验

◆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不断创新发展理念,提升发展境

界。从基本市情出发,把握西安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提出了建设

“人文西安、活力西安、和谐西安”、“推动科学发展、建设人民满意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的目标,明确了产业发展、

区域布局、富民强市等一系列体现西安特色的发展理念。

◆坚持以保障改善民生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市民共

享发展成果,创造政通人和的和谐新局面。一切依靠人民、发展成果惠及每一位市民作为工作准则,把更多

的精力用在解决民生问题上,扎实推进各项民生工程,全面发展

社会事业,高度关注困难群体,努力维护社会公平,认真解决好

就业、出行、住房、环境、安全等与人民群众利益直接相关的热

点、难点问题。

◆以新区带动战略为突破口,促进体制机制不断创新,充分

发挥板块经济的驱动作用。把经济发展、城市功能完善和城市框

架扩大有机结合起来,相继建设了“五区一港两基地”八个开发新

区,促使西安的城市规模得到迅速扩张,奠定了城市空间和产业

布局的基本架构,创造了以开发区为先导带动区域整体发展的西

安发展模式。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jd/453251/

推荐访问:十二五规划纲要 13五规划时间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