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生知识 > 饮食常识 > 中国饮食文化史

中国饮食文化史

时间:2017-12-13   来源:饮食常识   点击:

【www.gbppp.com--饮食常识】

中国饮食文化史 第一篇_中国饮食文化的形成与特点

中国饮食文化的形成与特点

姓名:吴国霞 学号:20105588 学院:艺术与传播学院

中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从原始人取火就开始发现的,之后随着历史的前行,饮食文化开始形成,而且多元性能,也反映出中国人的各种性格特点。

中国烹饪历史悠久,也是中华民族创造的灿烂文化之一。根据考古学家的考证,中国烹饪历史是漫长的发展过程。早期人类的生存靠较小的兽类和集采果实充饥维持生活。得到食物也不加工,都是生吃吞食。特别是兽类食物连毛带血一起吃,这阶段叫做“茹毛饮血”时期。后来随着社会的发慌人类有了进步,懂得扒皮去毛,采火烤着吃。由低级生活向前又迈进一步。所以中国饮食文化的形成,大体上分为五个阶段:萌芽时期、形成时期、发展时期、繁荣时期、鼎盛时期。。

第一阶段:萌芽时期(主要是旧石器时期),当时火的应用有:自然火、存火种、人工取火; 熟食的加工方法有:烧烤、地下挖坑加热、石板烹法。

第二阶段:形成时期(主要是新石器时期),陶瓷烹器的产生,加工熟食有了新方法,从面有了固定的餐具、炊具,开始有主食与菜肴分开加工的方法。

第三阶段:发展时期(夏、商、周时期),铜器烹饪时期: 发明了冶金工艺制作铜餐具, 炊具有了高温的烹调方法; 厨膳格局有了分工:加工地方与用膳分开、有了五味调和的方法; 食品营养在饮食中有了初步的认识: 五谷为养——稻、粟、黍、麦、菽;五畜为益——牛、羊、鹿、犬、兔;五果为助——枣、李、杏、栗、桃;五菜为充——葵、林、韭、蓿、葱。、

第四阶段:繁荣时期,秦汉至南北朝的烹饪时期:原料繁多——小麦粉、蔬菜、豆制品、植物油;熟食遍例——酒食兼营的酒店、各种大大小小的酒楼;高温速烹——焯水、吊汤、蒸、煮、炒、炉烤;贵言族席——烤鸭、烤鹅、蒸猪头、大菜、品种多;中外交流——中餐传入日本、南亚、印度次大陆,同进也引进西方饮食;食疗方法——用茴茴豆子、砂仁、榆仁酱、荜拨、豆豉。 随至南宋朝的烹饪时期:规模扩大、造型精美;经营多样化、菜式明朗化;分工明确、各有绝技。元、明、清三代的烹饪时期:元朝有中外饮食交流,主要与南欧、西亚、中亚;明朝烹饪食发展速度加快,有南北交流,开始北移;清代时期,满族入主中原,从康熙到嘉庆一百多年是清代盛世;又南下,野菜开发、封密大铁锅、煤行、清真馆、西餐等。

第五阶段:鼎盛时期,近代、现代烹饪时期,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烹饪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市场出现了仿古膳菜,一些宫绅家厨也进入市场。如:谭家菜的创世人——谭宗滩系广东南海人,清朝末期的宫僚,一生酷爱珍膳美食。谭宗浚之子谭珍青,讲究饮食胜过其父。谭宗浚任官时到过江南、四川等地,对各地菜都有研究。后来进京成功地将南方菜与北方菜的相互融合成为独创一派的地方风味特色佳肴。

南方的上海、南京等地也出现了“公馆菜”。抗日战争时期,沿海都市烹调技术西迁入川,促进了川菜的发展。抗日战争胜利后,川菜在国内扩大影响。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帮口菜改为八大菜系之称。川、鲁、粤、闽、湘、皖、浙、苏。

一九四九年全国解放,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烹饪事业发展迅速突变,日新月异。特别是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取代了计划经济,市场繁荣昌盛。餐饮市场一方面挖掘大量失传的名菜,另一方面不断创新、提高新的菜式质量。同时举办全国性、地方性的烹饪学术会、烹饪大褰等活动,参加国际性的烹饪大赛和技术交流。使中国烹饪出现了前所未有、百花齐放、民彩纷呈的大局面。

一九八七年中国烹饪协会成立;一九八九年在长沙市召开第一届中国烹饪学术研讨会;一九九一年在北京建立世界中国烹饪联合会,并且参与举办了首届中国饮食文化。从此,中国烹饪事业进入一个新的大发展鼎盛时期。

中国饮食特点是中国文明古国,亦是悠久饮食文化之境地。吾存于世,吃喝二十余年,有所心得有所感悟,现将饮食文化归纳出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风多样。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着差异,长期以来,在饮食上也就形成了许多风味。我国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齐鲁、淮扬、粤闽四大风味。

第二,四季有别。一年四季,按季节而吃,是中国烹饪又一大特征。自古以来,我国一直按季节变化来调味、配菜,冬天味醇浓厚,夏天清淡凉爽;冬天多炖焖煨,夏天多凉拌冷冻。

第三,讲究美感。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有讲究菜肴美感的传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对菜肴美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无论是个红萝卜,还是一个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种造型,独树一帜,达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谐统一,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

第四,注重情趣。我国烹饪很早就注重品味情趣,不仅对饭菜点心的色、香、味有严格的要求,而且对它们的命名、品味的方式、进餐时的节奏、娱乐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中国菜肴的名称可以说出神入化、雅俗共赏。菜肴名称既有根据主、辅、调料及烹调方法的写实命名,也有根据历史掌故、神话传说、名人食趣、菜肴形象来命名的,如„全家福‟、„将军过桥‟、„狮子头‟、„叫化鸡‟、„龙凤呈祥‟、„鸿门宴‟、„东坡肉‟……

第五,食医结合。我国的烹饪技术,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

中国饮食文化从中国人吃饭的形式上就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和谐的氛围。另一方面这也和中国人的饮食特色有关。菜置于餐桌中央离每个食客都可以是同等距离的,人们围坐在餐桌周围敬酒、劝菜,或许有一些卫生问题存在,可是这种饮食模式对于增进感情有很大的帮助。也许这就和中国人希望“团圆”的性格有关,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的“和”的范畴对后代的影响。所以即使是在人们更多关注健康饮食、卫生饮食的今天也很难告别这种传统的饮食模式。

总之,中国饮食文化,四大原则:食医和一、饮食养生、本味原则、孔孟食道。特点:历史悠久、形态丰富、取材多样、烹饪技巧多 、民族特色 、菜系多 、餐具独特等。

如果我们在关注一下“文化”,那么研究中国人的饮食生活不仅是研究中国文化的必要的组成部分,甚至可以成为研究中国文化的一把钥匙。这就是中国饮食文化的应有之意。

中国饮食文化史 第二篇_浅谈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发展变迁史

浅谈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发展变迁史

摘要: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中华各族人民几千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形成了注重色、香、味、意、形的中国菜特点;在与外域的友好交流中不断丰富着自己的饮食文化,并深深影响着东亚地区的饮食文化。

关键字:饮食文化 餐制 主食

中国有句俗语:民以食为天。在人们对吃的孜孜追求的几千年里,中华民族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中国也获得了“烹饪王国”的美誉,成为世界三大美食国之一。由于笔者对美食有着特别的喜好,所以想结合中国古代历史,谈谈我国饮食文化的演变。

一、先秦时期四大菜系的出现

春秋战国时期,南北两地各自与当地少数民族融合,差异渐显,北方形成了中国最早的地方风味菜鲁菜;南方,占有“鱼米之乡”的楚人利用优越的自然资源,再与南夷特色相结合,形成了苏菜的雏形。

而在西部,李冰治水后的“天府之国”吸引了大量移民,与古蜀国的饮食习俗相结合,形成了川菜的雏形。相比之下,粤菜的出现相对较晚,汉高祖被册封为越南王时,利用珠江三角洲气候温和,物产丰富,可供食用的动植物品种繁多,水陆交通四通八达的优势,建立了岭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里饮食比较发达,使“飞、潜、动、植”皆为佳肴,并流传至今,形兼收并蓄的饮食风尚,产生了粤菜。

二、秦汉的饮食文化——中华饮食文化形成时期

秦汉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高峰期,整个中华民族呈现出一种欣欣向荣的态势,此间我们与外域的交流日益频繁,引进了繁多的食物品种。张骞出使西域后,通过丝绸之路引进了石榴、葡萄、胡桃、西瓜等水果,黄瓜、菠菜、胡萝卜、芹菜、扁豆、大葱等蔬菜,丰富了我们的饮食文化。 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的豆腐也在此时被端上饭桌,据史料《本草纲目》的记载是刘姓嫡亲淮南王刘安首创。另外,我现在常用的酱油、豉、醋等都是这个时期产生的,东汉的豆豉应经开始大量产生,人工酿造的食醋也是在汉代产生的,当时称为“酢”。酱油则称之为清酱。

餐饮礼仪也随之建立起来了,比如如果有客人在调和菜汤,主人就要道歉,说是烹调得不好;如果客人喝到酱类的食品,主人也要道歉,说是备办的食物不够。吃饭完毕,客人应起身向前收拾桌上盛行瞻债物的碟子交给旁边伺侯的主人,主人跟着起身,请客人不要劳动,然后客人再坐下。品尝美食是很享受的一件事,所以很多繁文缛节在当今社会已经不讲究了。

三、饮食文化的高峰——唐宋

作为中国人最引以为豪的一段历史,饮食文化在发达繁荣,兼容并包的唐宋自然也随着经济政治的发展而发展起来,达到一个高峰。

唐代,麦、稻的地位逐渐上升。唐初期,麦作为一种主粮是比较奢侈的,且被认为是“杂种”。唐代中期以后,由于城市人口的增长、饼食的普及,对麦作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唐德宗建中元年实行的“两税法”已明确将麦作为征收的对象,麦取得了与粟并驾齐驱的地位。宋代的主粮跟唐代大同小异,只是稻子变得越发重要,最终取得了现代作为中国主要谷物的地位。

过分讲究饮食的现象也尤唐为甚,菜肴分高、中、低三个档次。高档为宫廷宴用菜,最有名的要数烧尾宴了,烧尾宴是指士人刚做官或做官得到升迁,为应付亲朋同僚祝贺,必须请一顿饭。尚书令左仆射韦巨源在家设“烧尾”宴请唐中宗,肴馔丰美,世所罕见;宴会上的58道菜可以说是唐代市场上高档菜的代表。李公羹是唐武宗时宰相李德裕创制的保健食品,用珍玉、宝珠、雄黄、朱砂、海贝煎汁,每杯羹费钱三万!

相比宫廷菜的极尽奢华,中档的官吏日用菜稍显亲民,嫩肉爆炒浑羊殁忽生羊脍葫芦鸡 热洛河则是由于安禄山与哥舒翰不和,唐玄宗为调和二人关系,用鹿血煎鹿肠制成“热洛河”,令二人食用,希望二人亲热和睦。

我们发现我国古代的上层社会的饮食之所以奢华考究,主要是因为选材珍贵,有些甚至是世界稀有,显然这些不是普通老百姓能够消受的起的,然而俗话说劳动人民的智慧是强大的,市民普遍用菜价格低品位不低,还可达到食疗的效果,千金圆是孙思邈首创的食疗用品,用黄豆芽制成丸子形状,可供妇女怀孕后期服用,以利于产时分娩。百岁羹是荠菜汤,据说有益寿功效,所以人们都爱饮。

现代人总觉得唐代是我国历史上最为繁荣昌盛的时期,因而人人往往误认为宋代的经济相较稍逊,其实宋代的商业远比唐朝繁荣,唐代饮食业的营业时间基本局限在白天,也就是说晚上就是一片“黑灯瞎火”的景象,这种严格控制商铺空间和时间的坊市制度严重阻碍了饮食业的发展。宋朝废除了坊市制度,夜市非常盛行,使人们的休闲饮食娱乐大大丰富起来。此时不但出现了王楼梅花包子、曹婆婆肉饼、郑家油饼、湖上鱼羹等著名风味食品,而且还注重食品的形象和包装。著名的《清明上河图》便生动的刻画了宋人的热闹非凡的市井风貌。

四、走向成熟的明清

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走向衰弱的时期,此时政治上中央集权增大,专制皇权空前升级,以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为标志达到顶峰,经济上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由于失去兼容并包的精神和闭关锁国的政策而被扼杀在摇篮。文化上,政府严格控制言论,八股取士,许多文人为逃避现实,乐于从事饮食,游山玩水、吃遍天下饕餮盛宴,达到空前高涨时期;同时又混入满蒙的特点,饮食结构有了很大变化,北方黄河流域小麦的比例大辐度增加,面成北方的主食,明代又一次大规模引进马铃薯,甘薯;人工畜养的畜禽成为肉食主要来源。

至高无上的宫廷皇族及贵族为了显示其尊贵无比的地位,在饮食上也是标新立异。满汉全席是满汉两族风味肴馔兼用的盛大宫廷筵席,表明尊重两民族的文化习俗,喻义着满汉一家。满汉全席达到清代宫廷菜宴的极致,从不同的场合可分为(1)廷臣宴,是时由皇帝亲点大学士,九卿中有功勋者参加,固兴宴者荣殊,皇帝籍此施恩来拢络属臣(2)万寿宴,帝王的寿诞宴,后妃王公,文武百官,无不以进寿献寿礼为荣(3)千叟宴,是清宫中的规模最大,与宴者最多的盛大御宴。乾隆五十年于乾清宫举行千叟宴,与宴者三千人,即席用柏梁体选百联句„„

而著名的贵族菜要数谭家菜了。其肴馔集南北烹饪之大成,既属广东系列,又有浓郁的北京风味,在清末民初的北京享有很高声誉。谭家菜的特点是选材用料范围广泛,制作技艺奇异巧妙,尤以烹饪各种海味为著。调味讲究原汁原味,以甜提鲜,以咸引香;讲究下料狠,火候足。

老百姓的食谱就相形见绌了,小说《金瓶梅》侧面反映出了明代中等家庭的饮食状况:早餐中餐为简单的点心,以粥、烧饼、馒头及各种饼类为主。副食方面有煎面筋、酱菜类和荤食如鸡肉、鸡蛋等,韭菜和蒜的食用当时也很普遍。

五、中国饮食文化特点和弊端

纵观历代饮食风貌,我们不难看出博大精深特立独行的古代传统饮食文化与西方相对粗糙的饮食的千差万别。其特点有如下:

第一,风味多样,四季有别。我国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说法。有来自甘肃的大学同学就告诉我,他们那儿说“吃饭”其实不是我们认为的吃米饭,就是“吃面”。一年四季,按季节变化来调味、配菜,冬天味醇浓厚,夏天清淡凉爽;冬天多炖焖煨,夏天多凉拌冷冻。

第二,讲究美感。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有讲究菜肴美感的传统。对菜肴美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就算是一个红萝卜都可以雕出各种造型,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

第三,饮食结构有一定科学性。农耕文明下人们以五谷为主食,多食蔬菜少肉类,保障了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的摄取,有效预防了肥胖症引发的疾病。而西方菜以肉食为主,近来兴起的快餐文化也使他们的体型变得臃肿,肥胖人群与日俱增。

第四,饮食与各个文化领域相联系,使自身富有品味情趣。饮食与手工业起源发展密切相关,如陶瓷的产生是因饮食的需要,产生了陶瓷文化。礼仪源于饮食,《礼记。礼运》:“夫礼之初,始诸饮食。”文学艺术源于饮食,赋诗也是在宴饮中的文化内涵之一,将古诗句引入菜肴名称可谓出神入化、雅俗共赏,如“叫化鸡”“龙凤呈祥”“东坡肉”“蚂蚁上树”。记得十年前播出的《还珠格格》中,紫薇将一根啃过的大骨头称为“凤凰台上凤凰游”,引得群臣一阵赞叹。可见菜品的欣赏与诗词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第五,食医结合。我国的烹饪技术,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

第六,饮食与政治联系,赋予了特殊的政治寓意。据说伊尹借“五味”“调和”向商王阐述如何成为“天子”的“圣王之道”。韩非子也认为治理大国要十分小心谨慎,如同烹饪小鱼那样不可随便搅动之。古礼规定统治阶级按照不同等级享受不同的肉食,士以上可以享受公家供应的肉食,故将统治者称为“肉食者”。而老百姓一年只有重大节日或祭祖祀神的时候才能够吃肉,所以平民为“蔬食者”。

不过按照马克思唯物论的思想,任何事物要都辩证的看待,我们的饮食文化同样存在一些弊端。合食制就是一个典型,原来汉唐时期继承先秦的传统,基本上是采用分食制的,这种食制对于减少交叉传染疾病,维护人民健康是有利的。但是,到了唐代后期被合食制取代,这对于人民健康非常不利。尽管今天人们已经开始认识到这种合食制的弊端,但是改起来还是很困难。

此外,汉唐时期已经出现刻意追求珍奇异食的现象。除了一般的鱼肉类之外,还追求如“封熊之蹯,翰音之跖,燕髀猩唇,髦残象白。”为此,他们不惜大量捕杀珍禽异兽,食其珍美部分,从而为珍稀动物的灭绝、生态平衡的破坏种下了祸根。

公费奢侈吃喝也是一个突出现象。封建官吏自上而下公费吃喝成风,鱼肉人民。信修明在《宫廷琐记》中记录了慈禧太后的一个食单,其中仅燕窝的菜肴就有六种。据传慈禧仅在从北京至奉天的火车上,用以准备御膳的车厢就占四节,上有“炉灶五十座”“厨子下手五十人”,每顿饭都要一百余种菜色。令人瞠目结舌。

作为通过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古代饮食文化的学习让我对中国历史有了更深的认识,更加的以我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而感到骄傲自豪。我相信中国饮食文化会继承传统饮食文化的精华,摒弃糟粕,不断创新,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1] 黎虎:《略论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研究》

[2]电子教材《第七章 中国饮食文化》

[3]百度百科“中国饮食文化”

[4] 刘朴兵:《略论唐宋饮食文化的差异》

刘思余 08金双2班 40804586 2010年5月16日

中国饮食文化史 第三篇_中国饮食发展历史

中国饮食发展历史

1.最早的是有巢氏(旧石器时代):当时人们不懂人工取火和熟食。饮食状况是茹毛饮血,不属于饮食文化。

2.燧人氏:钻木取火,从此熟食,进入石烹时代。主要烹调方法:①炮,即钻火使果肉而燔之; ②煲:用泥裹后烧; ③用石臼盛水、食,用烧红的石【中国饮食文化史】

子烫熟食物; ④焙炒:把石片烧热,再把植物种子放在上面炒。

3.伏羲氏:在饮食上,结网罟以教佃渔,养牺牲以充庖厨。

4.神农氏:"耕而陶",是中国农业的开创者,尝白草,开创古医药学,发明耒耜,教民稼穑。陶具使人们第一次拥有了炊具和容器,为制作发酵性食品

提供了可能,如酒、醢、醯(醋)、酪、酢、醴等。 鼎是最早的炊具之一,有爪儿因为当时没灶,还有鬲,其爪是空心的,鬶用来煮酒的。

【中国饮食文化史】

5.黄帝:中华民族的饮食状况又有了改善,皇帝作灶,始为灶神,集中火力节省燃料,使食物速熟,而广泛使用在秦汉时期,当时是釜,高脚灶具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蒸谷为饮,

烹谷为粥"首次因烹调方法区别食品,蒸锅发明了,叫甑。蒸盐业是黄帝臣子宿沙氏发明,从此不仅懂得了烹还懂得调,有益人的健康。

6.周秦时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成形时期,以谷物蔬菜为主食。春秋战国时期,自产的谷物菜疏基本都有了,但结构与现在不同,当时早田作业主要是:稷,(最重要)是小米,又

称谷子,长时期占主导地位,为五谷之长,好的稷叫梁之精品又叫黄梁。黍,是大黄粘米仅次于稷,又称粟,是脱粒的黍。麦,大麦。菽,是豆类,当时主要是黄豆,黑豆。麻,即麻子。菽和麻都是百姓穷人吃的,麻又叫苴。南方还有稻,古代稻是糯米,普通稻叫粳秫,周以后中原才开始引种稻子,属细粮,较珍贵。菰米, 是一种水生植物茭白的种子,

中国饮食文化史 第四篇_中国饮食文化史简谈

中国饮食文化史 (2009-12-19 14:19:10)

转载▼

标签:

文化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饮食文化大国,饮食一直是其文化发展的原动力之一,很早就牢固地树立了“ 礼乐文化始于食”、“民以食为天”等观念,食是人之大欲。鉴于此,中国自古就十分注重饮食文化的研究。

一、商周时期

商周时期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有不少诗句反映当时黄河中下游的人们饮食习俗和饮食文化。周公旦所著的早期礼制全书《周礼》,对周代初期的官制进行全面描述。据该书记载,为王室服务的天官大冢宰中,与制作和供奉饮食有关的人员就达2332人,分为22种官职,并且书中还出现了“六食”、“六饮”、“六膳”、“百馐”、“百酱”、“八珍”等饮食的名称。稍后的《礼记》在其《月令篇》、《礼运篇》、《内则篇》等中又有许多有关当时黄河中下游地区饮食文化的记叙,其中提到周代“八珍”及周代的风味小吃饵(点心),成为中国有关方面的最早记录。

与黄河中下游地区饮食文化相对应,人们也开始研究和记录长江中下游的饮食文化,如屈原及其弟子的作品总集——《楚辞》中,就有许多作品是歌颂当时楚国的酒与食品,特别是宋玉的《招魂》中提到许多食品和饮料名称,被誉为中国最古的菜谱。在战国末期又出现了专门的烹饪著作——《吕氏春秋·本味篇》,篇中记叙了商汤以厨技擢用伊尹的故事及伊尹说汤的烹饪要诀:“凡味之本,水最为始。五味三材,九沸九变,火为之纪。时疾时徐,灭腥去臊除膻,必以其胜,无失其理。调和之事,必以甘酸辛咸,先后多少,其齐甚微,皆有自起。鼎中之变,精妙微机,口弗能言,志弗能喻,若射御之微,阴阳之化,四时之数。”该烹调理论成为 中国以后几千年饮食烹调的理论依据。

二、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中国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便促进国内各地各民族的饮食文化的交流,相应地饮食文化研究也上了一个新台阶,特别是追求长寿等道术的流行更进一步促进食疗理论的发展。

在秦汉时期的许多词赋中都大量记叙当时的饮食物品,如:司马相如的《上林赋》、枚乘的《七发》、杨雄的《蜀都赋》等。在王褒的《憧约》、史游的《急就篇》及一些字典(杨雄的《方言》、许慎的《说文解字》、刘熙的《释名》)中也提及了当时的饮食文化内容。其中王褒的《憧约》中有“烹荼”、“买茶”的文字 ,是“荼”发展为“茶”字的最早由来。并且出现了研究食疗的专著,主要有《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 和《山海经》等,为以后食疗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黄帝内经》为世人假托“黄帝”所作。全书24卷,共81篇,是中国较早的医学典籍。该书在《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医学的目的是“不治已病,而治未病”;《生气通天论》中提出要维持健康,保持长寿就必须调和五味;《汤液醪体论》中提到酒在治疗疾病中的效用;《藏气法事论》中论述了饮食和养生的关系,提出:“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配,气味合而服之,以养精益气”的养生理论,成为后来的中医“三分治疗七分养”的理论依据。此外,《内经》还提供了治疗颜面神经障碍、孕妇胃膈闷胀、消渴病人的口感不适、妇女血枯等病若干具体方剂。

《山海经》据传为汉代刘向所作,为中国的最早的地理学书籍。书中有许多有价值的食疗和食忌的记录,其中仅食疗物品就达百条。例如:《西山经》记录“沙棠”有收敛作用,以止泻,“嘉果食之不劳”《南山经》记录(鲮)“食之无肿疾”;《北山经》记录:“(肺之鱼)食之杀人”。 《神农本草经》成书于秦汉时期,中国最早的药学专著,共收录356种药物。其中,现在常用的滋补药如人参、鹿茸、狗鞭、石龙子、灵芝、黄芪、杜仲、贝母等,消炎去淤用的贵重药如麝香、牛黄、熊胆、犀角等都已具备,并且甘草、蜂蜜、梅子、陈皮、紫苏、姜、蓼、葱荞等都已入药。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这一时期,中国饮食文化研究开始走上繁荣时期,食品制作、烹调和食疗方面的著述成批涌现,出现前所未有的好势头。这期间,关于饮食和烹调的书有:《崔氏食经》、《食经》、《食馔次第法》、《四时御食经》、《马琬食经》、《会稽郡造海味法》共六家,作者无考,书籍均已亡佚。关于食品制造的著述有《家政方》、《食图》、《白酒方》、《酒并饮食方》、《馐及铛蟹方》、《杂酒食要方》、《北方生酱法》等均已佚失。关于食疗的著述有《膳馐养疗》、《神仙服食神秘方》、《老子禁食经》、《黄帝杂饮食忌》、《太官食法》等,亦佚失。

这一时期现存的有关饮食的著述主要有《临海水土异物志》、《广雅》、《齐民要术》、《荆楚岁时记》等。

《临海水土异物志》为三国时吴国沈莹所著的地理书。书中收录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鱼介类、鸟类、竹木藤果等物产。

《广雅》为三国时魏国张揖所著字书。共解释18150 个字的含义,其“释草”、“释木”、“释虫”、“ 释鱼”、“释鸟”、“释兽”、“释畜”等编中可以找到与饮食有关的语汇,并首次出现“馄饨”一词。

《齐民要术》为北魏末期贾思勰所撰农业技术书。书中记载了当时有关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及酿酒、烹调、贮存等方面的技术和经验,以及前人著作的理论。该书第七卷的第六十四到六十七编中记载了酒类的酿造方法;第八卷的第六十八至七十三编记载了盐、酱、醋、豉等调味品;第八卷的第七十四编至第九卷的第八十一编记载了各种烹调方法;第九卷的第八十二至八十九编,记叙了贮存方法。其中不少菜肴被视为是现今各地名菜的原型。

《荆楚岁时记》为南北朝时梁朝的宗懔撰写的笔记体散文集。书中有不少梁代荆楚地区岁时饮食的记载,如寒食、曲水、汤饼、冰鉴、菊酒、羹、脍、赤豆粥、腌食等。

四、隋唐宋时期

到隋唐时期,中国再次走向统一,封建社会开始进入顶峰,国家达到空前强盛,相应地同外界的文化交流也进一步加强,人们开始注重风物、饮食、医疗保健、娱乐等方面的研究。【中国饮食文化史】

隋代因其短命,现存饮食方面的研究成果只有谢讽所撰的《谢讽食经》,并且只记录了53种菜肴的名称。

盛唐和宋代时期随着社会的相对稳定,国富民强的社会环境的熏陶,人们追求安逸和享乐,追求口腹之欲,从而使饮食文化研究出现高潮,饮食文化的著述也就不断涌现。 烹饪和食物加工的书籍现存的主要有:《韦巨源食谱》、《膳夫经手录》。

《韦巨源食谱》是唐代韦巨源献给皇帝的“烧尾宴”的菜单。其中罗列了58种菜名,并附有简单的说明。 《膳夫经手录》是唐代杨晔传撰的烹饪书,书中介绍了26种食品的产地、性味和食用方法。 食疗保健方面的著述有:孙思邈的《千金翼方》和《备急千金要方》、孟诜的《食疗本草》、陈藏品的《本草拾遗》、昝殷的《食医心鉴》。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是《千金翼方》和《食疗本草》。 《千金翼方》是唐代“医圣”孙思邈所作的医疗典籍,该书卷十二、十四、十五中主要论述食疗理论,并介绍了用生姜、白蜜、牛乳、葱白、羊头、羊肝等食物制作的17种药膳。且提出:“药治不如食治”、“以脏 补脏”及饮食养生等医疗、食疗原则,对后世的食疗法产生巨大的影响。特别是卷十二的“养老大例”、“养老食疗”开创了老年人食疗的先河。 《食疗本草》是唐开元年间张鼎在其师孟诜的《补食法》的基础上,增补89条而成此书。全书分三卷,共收录260种食品, 其中尤为注重动物脏器,菌类植物和水草的药效,并且还比较了各地食品的差异。该书被视为食疗典籍,甚至有人认为元代忽思慧的《饮膳正要》、沈季龙的《食物本草会纂》等书也只是该书的修订本。唐代在研究饮食文化上出现了两种新趋势:一是开始总结前代的成果。如欧阳询等人奉敕撰写的《艺文类聚》中就开始总结唐代以前的饮食文化的宝贵资料。其中“礼”、“文”、“百谷”、“果”、“鸟”、“兽 ”、“鳞”、“介”等部都涉及到饮食的内容。“食物”部的食、饼、肉、脯酱、酢、酷苏、米、酒等项中,还有对前代的总结性研究。二是茶文化研究被列入议事日程。由于唐代开始,在佛教的影响下,中国饮茶之风大盛,出现茶文化热,涌现出大量的专家和典籍。其中以陆羽(被誉为“茶圣”)的《茶经》最为有名。 《茶经》共三卷,现为最早的茶书,全书分为10章,涉及茶文化的“源”、“具”、“造”、“器”、“ 煮”、“饮”、“事”、“出”、“略”、“图”等十方面内容,成为万世茶道之经典。

另外,还有张又新的《煎茶水记》和苏翼的《十六汤》皆为对煎茶水源、水的冷热程度的专门研究。此外,《膳夫经手录》也概述了饮茶的历史及各地的名茶。

与此同时,由于盛唐疆域广大,人口流动较前代频繁,人们对各处风土研究的兴趣也大为增强,写出了许多记叙各地风物(包括饮食)的志书。如段成式的《酉阳杂俎》、段公路的《北户录》、刘恂的《岭表录异》等。

宋代以后,尽管其版图较唐代大为缩小,但由于北方少数民族不断深入中原和南方泉州、广州等地,海外贸易发展引来世界各国商人,这一方面促进各地之间的饮食文化交流;另一方面,对其饮食业的发展又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使其饮食文化十分繁荣,并逐渐形成了几个地区性的饮食文化中心,相应地其研究活动也是如火如荼。

有关饮食文化的杂文集主要有:陶谷的《清异录》、沈括的《梦溪笔谈》、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吴曾的《能改齐漫录》、陆梁的《老学庵笔记》,它们多为饮食民俗、名肴、历史故事、诗文典据、名物制度的考证等。其中以《清异录》和《东京梦华录》最为突出。

《清异录》是北宋陶谷所作杂文集。书中采录了自隋代至五代的旧闻故事,共分为37部门,648条, 其中 与饮食有关的有“馔羞”、“蔬菜”、“鱼”、“禽名”、

“兽名”、“酒浆”、“茗”、“百果”等部门, 共283条,是饮食史上的宝贵资料。 并且该书中还首次出现红曲、绿花包子等食品的明确记述。 《东京梦华录》是南宋孟元老因金兵南下而移居江南后,对旧京汴梁的回忆录。该书卷二记述了东京的“ 酒楼”和“饮食果子”;卷三记述了“马行街铺席”、“天晓谓人入市”、“诸色杂卖”;卷四记述了“筵会 假凭”、“会仙酒楼”、“食店”、“肉行”、“饼店”、“鱼行”;卷六至卷十中记录了与每月的节日行事 有关的饮食,书中还记载了各地的名菜,是今天探讨这些名菜起源的宝贵资料。

有关饮食加工和烹调的著述主要有:蔡襄的《荔枝谱》、朱翼中的《北山酒经》、浦江吴氏的《中馈录》、陈仁玉的《菌谱》、林洪的《山家清供》,多为专类食品的研究,同时也反映了随宋廷中心的变迁,引起的饮食内容的变化。其中以《北山酒经》和《山家清供》影响较大。

《北山酒经》为北宋末朱翼中的作品, 全书三卷,书中详细记述13种酒曲以及各种饮用酒和药用酒的酿造方法。同时还介绍了“追魂”、“火迫”等酿酒的新技术。 《山家清供》为南宋末林洪所作烹饪书,书中以素食为中心介绍了100余种菜肴。其中的“拨霞供”是今天的涮羊肉的原型,“山海兜”中首次出现了酱油。此外,“牛蒡(即白蒿)脯”是很罕见的食用牛蒡的实例。

宋代由于饮茶之风在中国更为普遍,饮茶成为社会各阶层共有的雅趣,上至皇帝,下至百姓无不精于此道,当时有关茶道的书籍有蔡襄的《茶录》、熊蕃的《宣和北苑贡茶录》、赵汝砺的《北苑别录》,甚至还有宋徽宗赵哲所作的《大观茶论》。

这一时期有关食疗的书籍主要有:王怀隐的《太平圣惠方》、陈直的《养老奉亲书》、官撰《圣济总录》。其中《圣济总录》影响较为突出。

《圣济总录》为北宋末期的医书,全书二百卷。该书收集整理了流传民间的治病方法和历代文献。其中卷一百八十八至卷一百九十中详细介绍了“从蓉羊肾粥”、“商陆粥”、“生姜粥”、“补虚正气粥”、“苦栋 根粥”等113种药粥谱。

五元明清时期到元明清,中国再次出现大统一的局面,饮食文化发展更加成熟。再加上政治上封建王朝逐渐达到最黑暗的时代,许多文人为逃避现实,乐于从事饮食——闲事或雅事或善事的研究,从而有关著述便层出不穷,达到空前高涨时期。

有关烹调与食品加工的著述有:《居家必用事类全集》、韩奕的《易牙遗意》、钱椿年的《制茶新谱》、宋诩的《宋氏尊生》、许次纡的《茶疏》、袁枚的《随园食单》、汪日桢的《湖雅》、曾懿的《中馈录》等。其中以《居家必用事类全集》、《随园食单》最为有名。 《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为元前期的百科全书,该书对居家生活所必需的知识进行了分类和整理,其中与饮食有关的记载于已集卷十一、卷十二的“诸品茶”,庚集卷十三、卷十四的“饮食类”中,共计377 条。其影 响可与《齐民要术》相匹敌,书中不仅介绍了吴自牧的《梦梁录》和周密的《武林旧事》中只载名称而未记制作方法的许多食品的制作方法,并且还介绍了元朝的统治民族蒙古人以及其他少数民族的饮食。是研究宋、元饮食史的宝贵材料。

《随园食单》为清代袁枚所撰的烹饪书,该书的开头部分是“须知单”,共34项,接着在后文中介绍了30 0余种饭菜和点心的制作方法。其中多数为浙江、江苏两省的食品,另外对北京、山东、广东的饮食也有所介绍 .此外,还有研究地方性饮食的倪瓒的《云林堂饮食制度集》(元代无锡地区)、童岳荐的《调鼎集》(清代扬州菜)。并且出现

以救荒为目的的野菜谱。其中比较有名的有:明周定王朱的《救荒本草》、王磐的《野菜谱》、姚可成的《救荒野谱》。 这一时期食疗养生的书籍有忽思慧的《饮膳正要》、贾铭的《饮食须知》,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高濂的《尊生八笺》、姚可成的《食物本草》、曹廷栋的《老老恒言》、王士雄的《随息居饮食谱》,并出现专门研究药粥的《粥谱》和《广粥谱》(清黄云鹄著)。其中著名的有《饮膳正要》、《食物本草》和《粥谱》。

《饮膳正要》由元太医忽思慧所撰。书中对230 余种食品原料作了简单的食用与药用说明,并介绍了230 多种宫廷菜及一些少数民族食品。但其中许多食物养生方法是抄袭唐朝孙思邈等人的。

《食物本草》为清初姚可成所作食物养生书。原假托名医李杲(东垣)所撰,故又称《李东垣食物本草》 .全书分为水、谷、菜、果、鳞、介、蛇虫、禽、兽、味、草、木、火、金、玉石、土等十六部,详述饮食调 理事宜及治虫论方。本书除收辑调理、补食、食饵诸方面的文献资料外,辑录了大量可供食用、救荒、治病祛疾的野菜、野草。

《粥谱》为清末黄云鹄所撰的食疗书。书中除收录李时珍《本草纲目》和高濂的《尊生八笺》中的粥谱外,还收录了“米麦粥”、“红油菜粥”、“长寿果粥”、“染绛菜粥”、“巢菜粥”等湖北、四川两省的粥谱共计247种, 是现存药粥谱收集数量最多的一部,但该书中所载的药粥一般只使用一种药物,而且对药效只附有简单的说明,既未注明药物的使用量,也未注明药粥的制作方法。

当时著名的与饮食文化有关的杂文有:吴自牧的《梦梁录》、周密的《武林旧事》、陈公靓的《事林广记》、周亮工的《闽小记》、潘荣陛的《帝京岁时纪胜》、李斗的《扬州画舫录》、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在清末的宣统元年(1909年)中国出现了西餐烹饪书《造洋饭书》,书中分二十五章,介绍了西餐的配料及烹调方法,卷末附有英语、汉语对照表。

六、中华民国时期

进入中华民国后,由于社会动荡、战乱不休,饮食文化研究也就进入“文化荒漠”时代,有关饮食文化的 著作仅有《素食说略》等廖廖数本。

《素食说略》为薛宝成所撰烹饪书,书中介绍了流行于清末的170余种素食的制作方法,但书中内容仅限于陕西、北京两地的日常食用的素食。

七、中华人民共和国 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以前(1949年~1978年),几乎无人进行饮食文化方面的研究。据不完全统计1979年以前这方面研究的著述不超过10本。改革开放后到1987年以前,这种状况只是稍有改观,这一时期出版著作20本,其中只有2本是有关饮食文化研究的, 其它主要都是茶文化研究。此外,有论文10篇。并且这些著述多为饮食民俗方面的研究。但随着本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文化热”研究的深入和90年代初“旅游热”的推波助澜,90年代的饮食文化研究出现了一个空前高潮。从1990年到1996年底共发表论文近300余篇,出版著作近410本及有大量略有涉猎的著述,其中仅1993年就出版书籍100余本、论文62篇,可见其数量之一斑。

中国饮食文化史 第五篇_2016民间文化艺术节开幕词

民间文化艺术节开幕词

各位来宾,各位参加农民艺术节的朋友们:值此全区“乡风文明”现场会之际,在这美好的季节,在这风景秀丽的,我们迎接来了首届农民文化艺术节的隆重开幕,在此,我谨代表委、区人民政府对此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东道主党委、政府表示感谢!向精心组织、积极参与本届艺术节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改革开放三十年,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兄弟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同时,对精神文化生活也有了更大的追求。为了让我们“金色的田野”和城区的群众一道享受文化的阳光雨露,举办了全区首届农民文化艺术节。农民文化艺术节是我区群众性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是面向农村基层、政府主导、群众参与的文化活动,是全区农民朋友自己的盛大节日,也是进一步增强农民群众凝聚力,激发创造力,提高影响力的重要途径。今年以来,“”已在我区成功搭建,已成为我区“种文化”的一张亮丽的名片。与此同时,各乡镇也和我们“山海颂”大舞台一样都搭建了各自的乡镇文化“金色田野”大舞台,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通过广泛开展群众性的文化活动,让更多的群众感受到了文化气息,在全区形成轰轰烈烈的群众文化新景观,充分抒发广大农民群众安居乐业、共奔小康的豪迈激-情。村落文化源远流长,民俗风情绚丽多彩,农民艺术节不仅是展示我区新农村新农民新风采的舞台,更是树立良好港口形象的文化品牌。近年来,我区深入开展村落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基层群众文化繁花似锦,腰鼓队、秧歌队、交谊舞队、农民业余剧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极大地丰富了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为“人人参与文化,人人享受文化”发挥了积极作用。两年多来政府已投入大量资金用于补贴奖励基层文化建设。目前,全区有各种文艺团队300余支,省、市、村落文化建设示范点53个,建成图书流动站37家,全区196个行政村,村村建有室内外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形成了全区文化设施网络健全的新格局。通过各地丰富多彩的广场文化和“千场电影百场戏”的有效推动,实现了群众文化活动月月有主题、周周有安排、节日有高-潮的新景象,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农民群众对文化的渴求、追求与向往。本届农民文化艺术节活动以“农民的节日,文化的盛宴”为主题,内容丰富多彩,有农民鼓乐队大巡游、演讲比赛、优秀电影进农村、流动博物馆进村落、农民书画展、农民文艺骨干培训班、小品、曲艺、小戏专场演出、农民读书周等活动,既紧跟时代,又贴近农村生活。通过开展乡土气息浓郁,表演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满足农民群众朋友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达到传播先进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密切干群联系、增强农村活力的目的,从而形成健康文明、和-谐美好的农村文化新风貌。忠心祝愿首届农民文化艺术节活动取得圆满成功!现在,我宣布:首届农民文化艺术节开幕!--博才网

民间文化艺术节开幕词 [篇2]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家人,老师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很荣幸今天能作为一名素食文化的受益者和倡导者站在这里向各位分享。我谨代表本次活动筹委会向“素食文化节”的启动表示热烈的祝贺;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对社会各界在本次素食文化节中给予的大力支持表示真诚的感谢。特别感谢感恩中信大厦邵总、李总及全体工作人员的大力支持;两位领导听说我们举办公益活动,为我们减免一半的场地费用,在此我代表大家对他们的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感恩陈欣记者为我们提供媒体支持;感恩徐玉红女士、黄子晏为本次活动的组织和资金筹备全身心的付出;感恩天福茗茶薛爱丽店长、及全体员工为大家提供大量免费素食茶点及爱心资金支持;感恩威海光音素食屋(威海唯一的纯素食理念的素食屋;地址:抱海大酒店北200米路东)为大家提供免费素食午餐;感恩“威海童蒙经典学堂”创办人:丛筱燕老师及参加表演的全体小朋友们;感恩威海恩派起点幼儿学校孙院长及全体教职员工对本次活动提供的纪念品和热情指导;感恩威海金镶玉工艺品有限公司杜龙池;李江玉董事长为本次活动提供奖品和资金支持;感恩华悦中信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森然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彤悦化工有限公司陈昭君 董事长;威海润林塑料包装有限公司 王建波 于秀丽 董事长;威海宜章金属制品有限公司王宜章 夏翠红 董事长;科教图书馆 罗来胜张海霞 总经理为本次活动提供资金支持;感恩金提如意工艺品店 张树江经理对本次活动提供纪念品支持;感恩山东心雅居传统文化中心、四川正觉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全体工作人员为本次活动提供免费法宝支持;感恩威海泰和义工团孔庆丽老师的热心义工指导;感恩威海日水摄影彩扩部林日水大姐为此次活动提供印刷及技术指导;感恩宋阳林先生;于萍女士为我们主持本次活动;感恩全体义工团队及参与和支持本次活动的所有其他爱心人士的真诚付出;真诚的感谢大家对此次“威海首届民间素食文化节”的支持和参与。大家辛苦了!

举办“素食文化节”是以弘扬中华素食文化,倡导健康、自然、低碳的饮食观念;以“素食有益健康,光盘从我做起。”为宣传口号推广素食文化,提高素食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以“抵制杀戮、提倡素食、低碳环保、崇尚自然”为主题,介绍推广各种素食及健康文化理念;通过广泛宣传、社区联动等各项活动使更多人认识、接受素食;推广传播素食。吃素,除了能获取天然纯净的均衡营养外,还能获得心灵的宁静。表现出回归自然、回归健康、返朴归真的文化观念。同时吃素也是对众生的大爱,多一个人吃素,就少了一份杀戮,多了一份祥和与感恩。

2016年12月在中国首都北京召开的《世界低碳环保生态文明宣言》大会中指出:“积极倡导世界各族人民自觉树立“素食生活”理念,“关爱生命从关爱健康做起,关爱健康从一日三餐做起,一日三餐从素食科学观做起”。良好的饮食是人类对抗病魔提高身体健康的第一要素。“素食文化科学观”是全球人类健康长寿的最大红利;“素食文化科学观”是全球人类健康长寿的第一法宝。”我们倡导全球人类推行素食文化,戒杀生、戒烟酒、戒腥荤饮食、戒动物蛋白脂肪,转变人类有史以来食用动物性营养物质的饮食文化误区。在全球人类中推行全植物性素食是戒杀生的有效措施和可靠性保证。

中国素食文化源远流长;儒家仁义学说的代表孟子强调恻隐之心,素食文化正是始于对无辜动物的恻隐之心。经常参加放生的爱心人事常常以能给动物们带来新生而感到自豪和欢喜,其实欢喜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心存感恩,感恩这些自然界的生灵,让我们在当下的那一刻找到自己内心久违的善良与慈悲。诗人纪伯伦说: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当初为什么而出发…是啊,我们从生命的起点出发,带着全人类共有的宝藏---善良与慈悲,一路走来回归到生命的本源;人生的历程便是回归爱的心路历程,映射出我们每个人生命本有的尊严。

2016年5月26日,首届“世界人类素食文化节”于河南郑州圆满闭幕。来自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爱心人士相聚中国,谱写了人类文明的新乐章;两个月后的今天,我们在山东威海相聚一堂,向世界庄严宣誓:“关爱生命,选择素食,传递爱心。”从我做起!

最后,祝素食文化节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中国饮食文化史 第六篇_2015烹饪专业教学计划

第1篇:烹饪专业教学计划

一、业务培养目标

培养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人类可持续发展需要的德、智、体、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ys/401119/

推荐访问:中国饮食史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