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原创美文 > 新秀美文 > 中国应该怎么发展

中国应该怎么发展

时间:2018-02-06   来源:新秀美文   点击:

【www.gbppp.com--新秀美文】

中国应该怎么发展 第一篇_如何正确认识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

专业:公共事业管理 学号:2014151001 姓名:陈倩玲

如何正确认识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

【摘要】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既面临新的机遇,亦面临新的挑战。

【关键词】 经济发展 新常态 机遇 挑战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首次提出“新常态”的概念,11月9日,习主席在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主旨演讲中,对中国经济新常态进行了全面阐述和解读。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这是中央全年总结发展经验,科学分析当前形势和未来走势,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发展面临新机遇与新挑战。全面正确认识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对我国谋求新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新常态出现的原因】

我国经济发展告别旧常态、进入新常态,背后的原因是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促进经济增长的因素发生了变化,深刻体现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1.我国劳动力数量趋于减少。2011年以来我国失灵劳动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开始下降,劳动参与率总体呈下滑趋势。这种现象的结果是工资增速提升,而且这种提升是全国性的,这使得我国低成本制造业收到挑战,我国劳动力低成本优势逐渐丧失。

2.储蓄率稳步回落导致资本存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减弱。目前,全国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已超过2亿,占总人口的比例接近15%,老龄化越趋严重。老龄化社会意味着储蓄率下降,储蓄率下降意味着投资来源的下降,表明以往投资驱动型增长难以持续。

3.劳动力转移效应和对外开放外溢效应降低。伴随经济发展,依靠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提升生产率的空间将趋于缩小。中国经济以往是以工业为基础、以出口为导向的,随着世界经济陷入低速增长,出口高速增长难以为继,沿海发达地区出口企业遭遇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其深层次原因还是市场需求不足。

4.我国进入第三产业比重上升时期。我国经济发展更加注重效率、创新。

5.节能减排已经是大势所趋,资源环境条件日渐紧张。在以往的经济增长中,资源是廉价的,但是现阶段,我们的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已经非常紧张。60%的石油需要进口。与此同时,雾霾的大面积发生也使人们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

总之,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过程,符合客观经济发展规律。

【新常态的涵义与特征】

经济常态是一个经济体运行的“经常性状态”或“稳定性状态”。所谓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是指我国经济发展将逐渐告别过去30多年高速度、高消耗、高成本、低效率的发展模式,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

新常态的特征:(1)从经济增速看,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

(2)从经济发展方式看,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

(3)从经济结构看,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

(4)从经济发展动力看,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

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新常态有几个主要特点: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结构——“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新常态 新机遇】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没有改变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改变的是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改变的是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

1.城镇化释放持久动力。城镇化发展相对滞后过去是我国发展的不足,却是新常态下的新机遇。拉美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城镇化率过高,像墨西哥、阿根廷、巴西等国的城镇化率都超过80%,而我国城镇化至少还有20多年,这是一个难得的机遇。

2.大国优势提供发展支撑。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国家,内需的支撑力不可小视。目前,我国消费水平不断提高,这不仅会极大地推动我国传统产业发展,也将形成信息产业、文化产业等新型支柱产业,使产业体系更为协调。

3.全面改革形成最大利好。习总书记坚定表态:“开弓没有回头箭,我们将坚定不移把改革事业推向更深。”他强调,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激发市场蕴藏的活力,就是要为创新拓宽道路,就是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就是要增进人民福祉、推进社会公平正义。

4.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经济质量更好。我国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投资,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超过第二产业,单位GDP能耗不断下降。

5.一些新兴技术、新的业态、新的需求正在涌现。

6.环境治理也会带来新的增长动力。

【新常态 新挑战】

如果将新常态放在更长的时间轴里观察,可以发现,中国经济正面临着诸多历史性挑战。

1.从风险层面看,一些不确定性风险显性化。目前,我国经济运行继续保持在合理区间,但楼市风险、地方债风险、金融风险、房地产泡沫、需求下降、产能过剩、影子银行等潜在风险逐渐浮出水面。这些风险因素相互关联,有时一个点的爆发也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2.新常态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我国进入增速换档期,由高速转入中高速。这意味着保持合理的增长速度十分必要。如果经济增速滑出合理区间,市场预期就会受到影响,民生支出就难以保障,全面深化改革的回旋空间也会被压缩,保持社会稳定的经济基础也就会动摇。 3.前期刺激性政策的后遗症严重,导致中国宏观经济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将一直面临“流动性泛滥”、“债务高筑”、“经济泡沫化”、“产能过剩”等问题的困扰,系统性风险难以在短期化解。

4.我国面临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挑战,改革红利有待强力释放。2013年,我国人均GDP超过6000美元,已进入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当前正处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历史阶段。从国际经验看,处在这个阶段的国家和地区,需要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由此带动社会结构的变革,从而有利于打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增强社会流动性,使经济社会充满活力。反之,则可能落入中等收入陷阱。

尽管增长速度下滑构成中国经济新常态的一个主要特征,但它只是外在表现,深刻的内涵则是经济增长的质量提高和效率改善,综合的结果将是中国经济迈上新台阶。新常态不同

于常规经济周期中的衰退和萧条阶段,它是经济脱离常轨、另辟蹊径的新发展。在全球范围内,另辟蹊径意味着供应链重组、经济结构转变、治理体系重塑和大国关系再造;在国内,除了这些全球共性,还意味着对投资驱动和出口驱动增长方式的脱离,对质量、效益、创新、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的追求,并由此越过“中等收入陷阱”,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上迈进。简言之,新常态意味着中国经济“浴火重生”。但应认识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是唾手可得的。当我们说经济新常态开辟了通往新繁荣的康庄大道,指的是它为我们创造了新的战略机遇,为我国经济新飞跃提供了新的要素、条件和环境。但把机遇变为现实,还有待我们积极推进各个领域的改革,切实完成转方式、调结构的历史任务。因此,“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固然显示了面对战略性转折的平常心,“引领新常态”则更体现了面对新挑战的深思熟虑和敢于胜利的勇气。

【参考文献】

1.《全面准确理解中国经济新常态》 来源:经济参考报 2014年11月10日

2.《时事报告大学生版》 第74期 17页至25页

3.《应对新常态下的新挑战》 来源:中国经济新闻网 2014年8月26日

4.《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新变化》 来源:经济日报 2014年9月8日

5.《全面认识中国经济新常态》 来源:湖南大学马克思学院 2014“形势与政策”专题报告

中国应该怎么发展 第二篇_如何认识当前中国发展新常态

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

【摘要】2014年12月5日,中央政治局会议上首提新常态。中央政治局会议的公报中,有三处提到新常态:“我国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出现的一些趋势性变化使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关键词】 经济发展、新常态

中国经济新常态就是经济结构的对称态,在经济结构对称态基础上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可持续稳增长。经济新常态是调结构稳增长的经济,而不是总量经济;着眼于经济结构的对称态及在对称态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而不仅仅是GDP、人均GDP增长与经济规模最大化。经济新常态就是用增长促发展,用发展促增长。

一、 新常态出现的原因【中国应该怎么发展】

中国经济正从中等人均收入水平国家向中高收入国家迈进、同时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转折时期,旧常态增长模式难以为继。旧常态的高增长,是不平衡式的增长,是以GDP为中心、以投资为主导、对技术进步重视不足的粗放式增长。所谓以投资为主导,实则是通过人为政策刺激而实现的增长,因而,在旧常态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走上违背经济规律和资源环境约束的、不可持续的增长,也就不足为怪了。旧常态的增长模式难以为继,必然促使经济转向新的增长模式并且实现与之对应的新常态。

在旧常态日渐暴露其不可持续的结构性矛盾之时,中国的潜在增长率开始出现了下降。一般而言,决定潜在增长率的因素主要有技术与生产率、资本增长率和人口结构与劳动供给。中国潜在增长率下降,首先是因为中国人口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长速度逐年减慢,并于2010年达到峰值,此后开始绝对减少。相反,人口抚养比则由下降转为提高。

而人口结构的变化,也不可避免地导致中国国民储蓄率将趋于下降,使得依靠投资主导的增长模式难以获得有效的资本供给。与此同时,技术进步又是非常缓慢的过程;在投资率本已处于畸高水平、且资本存量已大幅增长的背景下,资本增长率趋于下降是必然结果。这就意味着,中国经济增速换挡新常态是经济发展变化所必然导致的供给面变化的结果,当然,也是政府政策取向变化使总需求主动适应潜在增长率的变化,进而使政策驱动总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下降的结果。从历史经验进一步来看,中国经济增长率只要能够保持在7%-8%之间,就是在其自身潜在供给能力上实现的增长。在这种状态下,既不会有严重的就业压力,也不会有难以承受的通胀。

二、新常态的特征

从消费需求看,过去我国消费具有明显的模仿型排浪式特征,2014年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保证产品质量安全、通过创新供给激活需求的重要性显著上升,必须采取正确的消费政策,释放消费潜力,使消费继续在推动经济发展中发挥基础作用。

从投资需求看,经历了30多年高强度大规模开发建设后,传统产业相对饱和,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对创新投融资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必须善于把握投资方向,消除投资障碍,使投资继续对经济发展发挥关键作用。

从出口和国际收支看,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前国际市场空间扩张很快,出口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动能,全球总需求不振,我国低成本比较优势也发生了转化,同时我国出口竞争优势依然存在,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正在同步发生,必须加紧培育新的比较优势,使出口继续对经济发展发挥支撑作用。

从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看,过去供给不足是长期困扰我们的一个主要矛盾,2014年传统产业供给能力大幅超出需求,产业结构必须优化升级,企业兼并重组、生产相对集中不可避免,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作用更加凸显,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为产业组织新特征。

从生产要素相对优势看,过去劳动力成本低是最大优势,引进技术和管理就能迅速变成生产力,2014年以后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农业富余劳动力减少,要素的规模驱动力减弱,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必须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新引擎。

从市场竞争特点看,过去主要是数量扩张和价格竞争,2014以后正逐步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统一全国市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是经济发展的内生性要求,必须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形成统一透明、有序规范的市场环境。

从资源环境约束看,过去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空间相对较大,2014以后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

从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看,伴随着经济增速下调,各类隐性风险逐步显性化,风险总体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将持续一段时间,必须标本兼治、对症下药,建立健全化解各类风险的体制机制。

从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看,全面刺激政策的边际效果明显递减,既要全面化解产能过剩,也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索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必须全面把握总供求关系新变化,科学进行宏观调控。

三、新常态 新机遇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没有改变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改变的是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改变的是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

1.城镇化释放持久动力。城镇化发展相对滞后过去是我国发展的不足,却是新常态下的新机遇。拉美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城镇化率过高,像墨西哥、阿根廷、巴西等国的城镇化率都超过80%,而我国城镇化至少还有20多年,这是一个难得的机遇。

2.大国优势提供发展支撑。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国家,内需的支撑力不可小视。目前,我国消费水平不断提高,这不仅会极大地推动我国传统产业发展,也将形成信息产业、文化产业等新型支柱产业,使产业体系更为协调。

3.全面改革形成最大利好。习总书记坚定表态:“开弓没有回头箭,我们将坚定不移把改革事业推向更深。”他强调,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激发市场蕴藏的活力,就是要为创新拓宽道路,就是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就是要增进人民福祉、推进社会公平正义。

4.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经济质量更好。我国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投资,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超过第二产业,单位GDP能耗不断下降。

5.一些新兴技术、新的业态、新的需求正在涌现。

6.环境治理也会带来新的增长动力。

新常态蕴藏新机遇。新常态下,我国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经济结构调整出现了积极变化,创新能力和水平得到快速提升,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催生,对外开放合作领域出现了新趋势。

面对新常态,首要的在于抢抓机遇。现在我们拥有城镇化的广阔空间、“四化”融合的巨大动力、消费升级的庞大市场、技术创新的突飞猛进,还有远未得到充分发挥的资本潜力、劳动力潜力、土地潜力等等。让这些潜力源源不断地焕发出来,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用“改革红利”赢得“人才红利”、“创新红利”的新机遇。

中国应该怎么发展 第三篇_中国经济如何又好又快发展

【中国应该怎么发展】

中国经济现状: 第一、国民经济综合实力实现由弱到强,由小到大的历史性巨变,综合国明显增强,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195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仅为679亿元,2008 年达到30.067 万亿元, 年均增长率为8.3%, 尤其是1978年以后30年年均增长率更是达到了9.83%, 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国家。对外贸易方面, 2008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2.56万亿美元, 居世界第三位, 与1978年相比增长了104倍。另外, 据国家外汇管理局统计, 2008年,我国外汇储备达到1.95万亿美元, 居世界第一位。

第二、人民生活实现由贫困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正在向全面小康目标迈进。建国初期,人民生活积弱积贫,挣扎在贫困线上。到1978年,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虽然有所改善,但仍处在温饱不足状态。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人民生活由温饱不足走向小康,到2000年总体上实现小康,并逐步向全面实现小康转变。1978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只有133.6 元,2008年达到4761元,年均增长6.7%;1978 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43.4 元,2008 年增至15781 元,年均增长7.2%。经过30年左右的发展, 我国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从1978年的57. 5和67.7下降到2007年的36.3和43.1。人民的生活有了显著改善。 第三、经济结构实现由低级到高级、不均衡到相对均衡的巨大调整,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明显增强。

第四、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实现由薄弱到明显增强的巨大飞跃,对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显著增强。

问题:

第一、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和水平有待提高。城市化过程中乱占耕地的现象严重, 导致城市占地扩张过快对农用耕地的破坏和侵占; 城市化改造拆迁过程中来自政府的控制软弱无力, 导致不少城市出现私搭乱建, 套取国家补偿款项的事件极为普遍。好的环境和制度可以约束坏人变成好人, 恶劣的环境和制度可以诱使好人变成坏人。因此设计好的管理制度成为我国经济建设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能源消耗严重,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我国长期实行的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传统煤炭资源开采方式既浪费了资源,又造成了环境污染,还降低了企业经济效益,给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损失。中国能源问题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问题,从国家安全角度看,能源资源的稳定供应始终是一个国家特别是依赖进口的国家关注的重点,是国家安全的核心内容。

第三、人均GDP 处于较低水平。如前所述, 尽管我国国民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但由于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的现实, 人均GDP 水平在世界上居于落后位置。2010年虽然我国的GDP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我国人均GDP不足4500美元仅排世界第94位。 第四、各种收入差距仍呈扩大趋势。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贫富差距呈扩大趋势。国际上,经济学家们通常用基尼指数来表现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财富分配状况。国际上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差距的“警戒线”。而在中国基尼系数从1981年的0.31提高到2001年的0.45,2002年的0.46,2006年的0.50,到了2009年基尼系数又上新高,已达到了0.63,显著超过通常所说的警戒水准(0.4),并且差距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2)城乡收入差距逐年扩大。1978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为2.57倍,1985年曾缩小为1.86倍,以后逐年扩大,2007年已扩大至

3.33倍。2009年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07年的3.33﹕1扩大为3.36﹕1,绝对差距首次超过1万元。若将城镇、农村居民所拥有的福利及其实物补贴,如公费医疗、财政补贴、养老金保障、失业保险等也计算内,那么,城乡收入的差距则会更大。(3)行业收入差距继续扩大。行业之间收入差距扩大主要表现为有些垄断行业收入分配过分向个人倾斜,使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总体上呈扩大趋势。资料显示:1987年我国收入最高行业和最低行业的工资比是1.38﹕1,1991年行业平均收入最高与最低水平相差1.55倍,到2002年这一差距扩大到2.99倍。而到了

2010年,平均工资最高与最低行业相差已超过10倍。这说明我国行业间收入差距已经处在一个较高的水平。(4)地区收入差距扩大。我国地区收入差距的扩大,相当一部分表现在东部、中部、西部的地区间差距上。1980年,东中西部地区的人均GDP比是1.8﹕1.18﹕1,1990年扩大为1.9﹕1.17﹕1,2002年进一步扩大为2.63﹕1.26﹕1。而2009年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人均GDP比是2﹕1﹕0.86。地区间人均GDP差距的扩大,说明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水平也在日渐增大。

第五、我国的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仍然突出。表现便是农业基础薄弱,制造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的格局没有根本性转变,特别是工业。 第六、就业问题依然严峻。中国人口众多,劳动力数量多而素质不高,尽管经济高速增长,创造了众多的就业岗位,但仍难以满足充分就业的要求。一方面是劳动力资源不断增加,另一方面是经济增长对劳动力的需求在逐渐减少。由于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中国每一个百分点的经济增长所创造的就业岗位,20世纪80年代约为240万个,而90年代以来只有70万~100万个。今后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还会继续降低。因此,就业问题将是今后几十年内都要特别关注的大问题

对策政治角度:

十七大报告指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立技术创新体系。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培养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

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3.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培育新型农民,发挥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

4.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做出新贡献。

5.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扶持力度。帮助资源枯竭地区实现经济转型。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6.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深化国企改革,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7.深化财税、金融等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深化预算制度改革,加快形成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实行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制度,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推进金融体制

改革,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逐步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8.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实现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创新利用外资方式。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实施自由贸易防战略。采取综合措施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中国应该怎么发展 第四篇_当前中国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当前中国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大历史性成就

中国改革开放 30年取得了三大历史性成就。

第一,这是人类历史有记录以来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百姓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30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以及中国经济占世界经济比重上升的速度远远超过英国工业革命之后的80年;日本明治维新以后的30年及二战结束之后的30年;德国统一后的30年;美国经济崛起的30年;苏联增长最快的30年;巴西、阿根廷等国家飞速增长的30年,以及新加坡、韩国、台湾地区各自经济起飞的30年。毫不夸张地讲,中国过去30年所取得的成就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奇迹,是一个落后的穷国在人类历史上以前所未有的迅速起飞的最佳实践。

中国百姓过去30年生活水平的提高,不仅远远突破了中国百姓自己的预期,而且事实上也远远超过了西方人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民众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实际经历。

第二,一个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现代化经济体制已经初步成型。这一体制不仅直接带来了经济迅猛发展,更是大幅提升了绝大多数中国百姓的个人生活的自由度,因此,全社会对这一经济体制有基本的认同感,尽管他们对于下一步以及个别部门的改革(如医疗、住房)尚存分歧。

第三,改革文化深入人心。不合理的制度就得改革,改革就是制度变迁,这就是改革文化,这一文化在中国已经形成,在全世界尤其是发达国家极为少见。 现行的政治、社会、经济体制远不能说是完全符合中国进一步发展的要求,但是进一步改革的意愿在民众以及社会精英阶层已经根深蒂固,这为中国经济和社会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可持续发展面临三大挑战

展望未来,为了维系中国经济长期稳定的发展,必须面对三大基本挑战: 第一,解放思想。我们所面临的问题的复杂度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超出我们的认识能力,必须再提解放思想。三种倾向恐怕与解放思想相悖。一是对现代市场经济的过分简单的理解,现代市场经济需要恰当的政府管制和干预以及基本的福利性制度安排,而非单极的市场体制;二是把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的现行体制奉为制度变迁的终极目标;三是眼光局限于中国自身,无视中国与世界的互动

性。这三种倾向都将阻碍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未来中国必须解放思想,破除任何迷信,不断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体制,这才是科学发展的基本要义。

第二,公众参与及和谐发展。经过30年快速发展,中国社会难免会积累一系列社会矛盾,同时,随着民众全面素质的提高,参与政治和社会治理的意愿将会不断上升。发展必须有更大的包容性、和谐性,而包容性、和谐性不是政府花钱、买单所能够达到的境界,相反,需要不断地在制度上进行创新,逐步纳入更多和更高质量的公众参与,调节社会各阶层的矛盾,这也是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 第三,大国发展战略。中国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中国在 2011年初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编者注),从现在开始,中国的发展将面临一个发展中大国所面临的基本困惑,其中包括国际贸易环境的恶化,也包括资源、能源和技术的难题。作为大国,它必须开发自己的潜在的统一大市场,必须极大地减少对外市场的依赖,也必须在关键的技术领域里取得应有的突破,乃至大幅减低经济活动的单位能耗和污染排放。从现在开始,中国的发展必须走一条让中国民众过上不以大量的资源和能源消耗为代价的现代化生活。一旦中国的发展模式在这方面取得了突破,将是中国对全人类的贡献,尤其是对那些目前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的及落后发展阶段的国家的贡献。

节选自《中国未来30年》(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1月版)中《对未来30年的展望》一文。题目为编者所加。

中国应该怎么发展 第五篇_中国教育应如何发展

思想政治理论课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

实践教学论文

(二○一 二 至二○一 三 学年度第 二 学期)

学生学号: 论文题目: 学生姓名:

年级专业: 任课教师: 完成日期:

所在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制

中国教育应如何发展

(**,**级****专业)

【内容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的冲击,在教育得到发展的同时,教育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教育面临着极大的挑战。本文就现今的教育发展,从各个方面找出教育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探讨,同时提出相应的建议与对策,希望我国的教育越办越好,让更多的人受益,培养出国家需要的人才,使国家繁荣富强。

【关 键 词】中国,教育,发展

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础,没有教育,国家必定落后。毛泽东说过,落后就要挨打。所以,想要不挨打,就得发展,这也就是为什么每个国家都把教育看得那么重要的一个重要原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如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教育督导条例》以及异地高考政策的出台等,但伴随而来的教育问题也在日益突出。

一、 当今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 教育监督力度不够 我们国家在教育以及一些其他方面的监督力度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不管是政策的实施还是处理都不够强硬,这是我国教育最严重的缺陷,也是发展的致命伤。很多时候事件的爆发都是由无数个小小的纵容开始的,如果不加改变,那么“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事情发生在它身上就不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二) 应试教育影响严重 自古我国的教育都侧重于应试教育,固有科举考试,今有各种升学考试,考试对于学生来说可算是学习的最终目的,这种现象可以从考试过后有些老师分布的作业看出,对于考得好的学生就可以少做点作业甚至于可以不用打扫卫生,相反与那些考得差的学生可就苦不堪言了,这完全违背了我们教学的初衷。教育的目的是激发受教育者灵魂深处的对善、德性、美以及人生意义的热爱和追求。然而,现在的教育却不是激发人们对人生的热爱和追求,那沉重的只为考试的学习压力让那些幼小人儿充满了恐惧,产生了厌倦与怨恨,从每年那些自杀的大学生以及近来发生的迫于学习压力杀父弑姐的事件证实这些都不是空穴来风。

(三) 国有文化遭到冲击 新中国解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但相比较于发达国家来说,我国的经济还是相当落后的,这使得我们产生了自卑感,有些

人盲目崇外,产生了西方的就是好的的想法。所以,抛弃国学的事情就时常发生了。像毛笔字等传统文化的临危,不再有人心痛;还有就是过节,当我们自己国家的节日到来时,只有越来越少的人会隆重的过,当中大部分人是中等年级以上的,而西方普普通通的一个平安夜隆重到使当天苹果翻好几倍,主要是青年人过;再有就是学习英语,可以说,在中国很多人把英语看得比汉语还重要,尽管到毕业以后我们很少会用到英语,尽管我们不想学英语,但还是把英语看成重中之重,这是学校及社会环境给学生造成的影响。在学校,英语的地位和汉语同等重要,在许多高校还设有四六级考试,且规定四级不过者得不到学士学位证,而且考研英语也占据了大量分值,还出现了:“考研就是靠英语”的说法,这对中国教育来说可谓是莫大的讽刺啊!学习英语热潮一起,就一发不可收拾,以至于从幼儿园开始抓起。是的,要了解外来文化需从学习他们的语言开始,但决不可忽略我们的文化!中国文化是五千年的文化积累,它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我们没有资格抛弃。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些东西必然会被淘汰但绝不是全部,并且还将原有的提升一个阶级。那些曾想过抛弃所有国有文化的人,我真心觉得你太过慷慨了,慷慨到想要抛弃所有而成为别人的影子生存。

(四) 学术被轻视 中国有句古话“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如今在中国更是发挥的淋漓尽致了。众所周知,中国人多,但人多的优点并没有被我们发挥好,真正的顶尖技术人才在我们国家极度缺乏。原因无他,就因为一种惯有想法,有了人际就有了一切,我何必这么拼了。所以,人们把本该用来专研学术的时间花在了应酬玩乐上,领导阶级变得腐朽,忘记了什么是“一切为了人民”。此外,现在的人连一些简单的概念、理念等都用混淆甚至扭曲,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现象日益严重。

(五) 偏科严重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的偏科现象严重,着重培养智的教育而忽略了德、体、美的教育,导致学生全面发展受到影响。偏科现象还影响到了学生对于自己兴趣爱好的选择和培养,有的学生因为接触不了而不知道自己对那个有兴趣,有的知道什么是自己喜欢的却因为环境和父母老师的压迫而放弃。这不仅使国家在某方面的平庸人才过剩,还使得国家在某些方面变成空白,这对学生和国家的发展都是极其不利的。

(六) 学生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的薄弱 人多的中国,科技没有日本这么小的国家发达的原因,除了对外开放起步时间的早晚原因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薄弱,没有这两项,科技就得不到发展,经济的进步就会变慢。

(七) 教育经费低且配置不合理 我国在教育方面虽然投入在逐渐增多,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教育经费相比较西方而言差距还是较大的。去年,我国在教育方面的投入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但世界平均教育投入却是国内生产总值的4.9%,且不说连平均标准都打不到了,就这4%分配到各个地区,再被所谓的“清官”卡点,真正投入到教育中的能有多少,教育又如何能发展起来。我们本就已经输在了起跑线,如果再连参加比赛的动力都丢掉,任其发展。那么,我们用什么赢别人。没有打不败的敌人,就看你舍不舍得付出。此外,教育经费的配置不合理,出现了重高校,轻基础,重城市,轻农村的现象。

(八) 教育环境差距大 由于地区经济、文化发展。交通运输等原因,教育环境差距在中国非常明显,尤其是贫穷的西部,教学环境非常差。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获得的知识的多少和理解能力就有了限制性,也造成了教育的极大不公平。

(九) 学生安全得不到保障 最近发生的海南万宁校长开房事件引起了社会对学校安全的关注,让家长和学生对学校对学校产生了恐惧。学校的安全问题已经提升了一个“档次”了,人们现在最怕的不是安全措施问题,人们现在防的是那些以权谋私、丧尽天良的人。学校是培育祖国人才的地方,却被那些道貌岸然的伪君子所利用,这对学生、对家长、对社会、对国家都是一个严重的伤害。

教育的发展是一个大问题,它的每一个改变都关系着国家的发展。所以,对于它所出现的问题都必须慎重解决。在如此多的困难面前,教育应该如何发展了?

二、 中国教育应该如何发展

(一) 严格监督管理,做好各级工作 也许“油盐出好菜,棍棒出好人。”的方法已经被人们所不齿了,但我想说,它的存在必定是有道理的,它不是简单的

让你去拿着棍子去逼别人做事,来个专制制度,而是要严格的执行规章制度,让社会变得井然有序。“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有时候我们不应该认为事情不大而不管,不管多小的事对教育来说都是重要的,不要等到发生大事了才明白,那太不值得了,时间是珍贵的,我们应该珍惜。有奖有罚,严格执行,才会发展得越来越好。所以,国家应该加强对监督与管理,强力要求各级工作做到位,一步一步做好教育管理。

(二) 提倡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能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这才是正确的教育,而应试教育已经过时了,可以说它早就应该被淘汰了,中国已经为应试教育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但教育的主要形式改革不是说改就能立刻改的,应该制定一个计划,循序渐进的改变我国这种落后的教育体系。教育是一个长远的事业,改革之初都会经历很多困难,只要坚持,总会有“守得云开见月明”的一天。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我们早一步改革好,就会有更多的人受到它的好,更多的人才不会被掩埋,国家发展才会更快。

【中国应该怎么发展】

(三) 中西结合,走出我们的特色 曾经的闭关锁国让我们深刻的意识到,完全排斥外来物质文化只会使我们走下坡路,不管你当时多么发达,如果不善于借鉴学习的话,你总会在不知不觉中被别人超越。所谓忠言逆耳,要敢于正视别人的优点和自己的缺点,无畏超越,努力提升自己,才是最终赢家。所以,我们要学习别人的文化,别人的技术。但请注意是学习而不是完全接纳,人与动物重要的区别便在于能分辨好坏。我们拥有属于自己的文化,它是几千年来留下来的精粹,是无法超越的,否则怎会有“孔子学院”的兴起。但学习别人文化的前提是将我们自己的文化学好,自己的东西都没掌握时有什么能力去掌握别人的,别到时候因小失大,赔了夫人又折兵。学好本国文化后,我们再好好研究外来文化,把我们所缺的或不精的加以改正,溶于我们的文化,创造出具有我们特色的文化,这才是最值钱的买卖。【中国应该怎么发展】

(四) 学习结果测试手段多样化 中国的大学政策是一个典型的严进宽出的政策,进入那所学校的那次考试是最重要的。只要你进去了,那么一切都好办了,只要你犯的错不是很严重,一般都能获得最终的证书,不管你究竟学得多少,

中国应该怎么发展 第六篇_中国动漫该如何发展

中国动漫该如何发展

中国动漫失败的原因分析:

(1)外行指挥内行或外行指挥外行加上缺乏敬业精神

(2)盗版严重

(3)题材陈旧且无聊

(4)动画片的概念的错误认识以及对观众年龄层的狭隘定位

(5)声优质量低劣

(6)中国的动漫业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

从中国动漫行业的角度上讲:

我国动漫作品的制作成本普遍偏高。据了解,长度为一分钟的动漫作品的制作成本都差不多要一万多元。而有些日本动画片是免费引进的。某些电视台出于收视率、成本的考虑,当然毫不犹豫地选择播放日本动画片,这严重制约了我国动漫界的发展。

我国的动漫市场营销十分落后,盗版猖獗,缺少一个大型的组织机构或公司引导市场。

如深受低龄儿童喜爱的《蓝猫》,从图书、音像、服装、文具等各类周边商品都遭到疯狂盗版,严重影响了企业成长。

从中国动漫作品自身的角度上讲:

①我们输在人物设定上:

我国动漫作品似乎一直对动物存在着莫大的热情,我们在电视台播放的动画片里最常见的便是各种各样的小动物,X猫X鼠X猪X羊„„比比皆是,俨然成了一个动物王国。

这是因为不少主创人员认为动画片只是给小孩子看的,所以导致动画片题材往往流于超低龄化,人物形象设置偏于简单,大人不屑看、孩子不爱看,且主题思想也过于单纯,自然难以立足。 ②我们输在故事情节上:

我们的动漫几乎没有创新,有的只是仿照日美动漫的情节,人们早已看腻,缺少新鲜感,更何况中国动漫与日美动漫相比较,绝对是日美的画质高,那么,还会有多少人来看中国动漫呢? ③我们输在动漫对象上:

我国电视台上播映的国产动画片多数是为低龄儿童打造的,如CCTV少儿频道的大风车节目,这是一个很好的节目。但却少有为我们这一年龄阶段服务的电视节目,动漫不应该只是给小孩子看的动画片。在日本针对各个年龄段的都有动漫作品。

资料显示,目前我国18岁以下未成年人达3.67亿,而动漫产品的直接消费群体约有5亿人;另据《漫友》杂志的读者调查显示,国内漫画阅读群体在年龄构成上,13岁及以下群体约占11%,14岁-17岁约占59%,18岁及以上约占30%。

这表明漫画并不专属于低幼龄人群,也不仅仅是青少年的爱好,还深受成年人喜爱。

2.国外的动漫有何可取之处:

欧美动漫中,人物台词多,肢体表现力强,画面细腻流畅,富有动感。

日本动漫的表现方式富于象征性,有很多没有明确表达出来的潜台词和画外之意,从而给观众留

下丰富的想象空间。欣赏日本动漫是一个创作者和观众互动的过程。【中国应该怎么发展】

“老美”的动画以数字化的电脑制作为主,号称“美国没有‘动画绘制人’”。

②而日本的动画以赛璐璐和喷笔绘制为主,体现的是一种唯美的风格。

总的来说,日美动漫发展是非常成功的,尤其是日本的漫画,应该说从80年代进军中国以后,就以无法控制的速度占领了中国的市场,现在的中国青少年可以说都是看日本动漫画成长起来的。而对于韩国动漫,它是在近两年的时间里大举进攻中国市场的。韩国虽然没有日本那么早就看到动漫周边力量,但是韩国学习的速度确是非常的快,只用了几年的时间,就完全把日本关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yc/417036/

推荐访问:中国经济发展 中国发展简报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