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励志人生 > 哲理文章 > 三种方式确定二次函数教案

三种方式确定二次函数教案

时间:2014-10-15   来源:哲理文章   点击:

【www.gbppp.com--哲理文章】

三种方式确定二次函数教案(一):用三种方式表示二次函数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经历三种方式表示变量之间二次函数关系的过程,体会三种方式之间的联系和各自不同点;掌握变量之间的二次函数关系,解决二次函数所表示的问题;掌握根据二次函数不同的表达方式,从不同的侧面对函数性质进行研究.学习重点:能够根据二次函数的不同表示方式,从不同的侧面对函数进行研究.函数的综合题目,往往是三种方式的综合应用,由三种不同方式,都能把握函数性质,才会正确解题.学习难点:用三种方式表示二次函数的实际问题时,忽略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常见的错误.学习方法:讨论式学习法。学习过程:一、做一做:已知矩形周长20cm,并设它的一边长为xcm,面积为ycm2,y随x的而变化的规律是什么?你能分别用函数表达式,表格和图象表示出来吗?比较三种表示方式,你能得出什么结论?与同伴交流.二、试一试:两个数相差2,设其中较大的一个数为x,那么它们的积y是如何随x的变化而变化的? ?用你能分别用函数表达式,表格和图象表示这种变化吗?三、积累:表示方法优点缺点解析法表格法图像法三者关系【例1】已知函数y=x2+bx+1的图象经过点(3,2).(1)求这个函数的表达式;(2)画出它的图象,并指出图象的顶点坐标;(3)当x0时,求使y2的x的取值范围.【例2】 一次函数y=2x+3,与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交于A(m,5)和B(3,n)两点,且当x=3时,抛物线取得最值为9.(1)求二次函数的表达式;(2)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两个函数的图象;(3)从图象上观察,x为何值时,一次函数与二次函数的值都随x的增大而增大.(4)当x为何值时,一次函数值大于二次函数值?【例3】 行驶中的汽车,在刹车后由于惯性的作用,还要继续向前滑动一段距离才停止,这段距离称为刹车距离.为了测定某种型号汽车的刹车性能(车速不超过130km/h),对这种汽车进行测试,测得数据如下表:刹车时车速(km/h)10203040506070刹车距离(m)1.12.43.95.67.59.611.9(1)以车速为x轴,刹车距离为y轴,在下面的方格图中建立坐标系,描出这些数据所表示的点,并用平滑曲线连接这些点,得到函数的大致图象;(2)观察图象,估计该函数的类型,并确定一个满足这些数据的函数表达式;(3)该型号汽车在国道上发生了一次交通事故,现测得刹车距离为26.4m,问在事故发生时,汽车是超速行驶还是正常行驶,请说明理由.【例4】 某蔬菜基地种植西红柿,由历年市场行情得知,从二月一日起的300天内,西红柿市场售价与上市时间的关系用图①中的一条折线表示,西红柿的种植成本与上市时间关系用图②中的抛物线表示.(1)写出图①中表示的市场售价与时间的函数表达式P=f(t),写出图②中表示的种植成本与时间函数表达式Q=g(t);(2)认定市场售价减去种植成本为纯收益,问何时上市的西红柿纯收益最大?(注:市场售价和种植成本的单位:元/102kg,时间单位:天)【例5】 美好而难忘的初中生活即将结束了,在一次难忘同窗情的班会上,有人出了这样一道题,如果在散会后全班每两个同学之间都握一次手,那么全班同学之间共握了多少次?为解决该问题,我们可把该班人数n与握手次数s间的关系用下面的模型来表示.(1)若把n作为点的横坐标,s作为点的纵坐标,根据上述模型的数据,在给出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找出相应5个点,并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2)根据图象中各点的排列规律,猜一猜上述各点会不会在某一函数的图象上,如果在,写出该函数的表达式.(3)根据(2)中的表达式,求该班56名同学间共握了多少次手?

五、随堂练习:1.已知函数y=ax2+bx+c(a0)的图象,如图①所示,则下列关系式中成立的是

( )A.01 B.02 C.12 D.- =1图① 图②2.抛物线y=ax2+bx+c(c0)如图②所示,回答:(1)这个二次函数的表达式是(2)当x= 时,y=3;(3)根据图象回答:当x 时,y0.3.已知抛物线y=-x2+(6-2k)x+2k-1与y轴的交点位于(0,5)上方,则k的取值范围是 .六、课后练习1.若抛物线y=ax2+b不经过第三、四象限,则抛物线y=ax2+bx+c( )A.开口向上,对称轴是y轴 B.开口向下,对称轴是y轴C.开口向上,对称轴平行于y轴 D.开口向下,对称轴平行于y轴2.二次函数y=-x2+bx+c图象的最高点是(-1,-3),则b、c的值是( )A.b=2,c=4 B.b=2,c=4 C.b=-2,c=4 D.b=-2,c=-4.3.二次函数y= ax2+bx+c(a0)的图象如图所示,下列结论:①c②b③4a+2b+c④(a+c)2A.1个 B.2个 C.3个 D.4个4.两个数的和为8,则这两个数的积最大可以为 ,若设其中一个数为x,积为y,则y与x的函数表达式为 .5.一根长为100m

的铁丝围成一个矩形的框子,要想使铁丝框的面积最大,边长分别为 .6.若两个数的差为3,若其中较大的数为x,则它们的积y与x的函数表达式为 ,它有最 值,即当x= 时,y= .7.边长为12cm的正方形铁片,中间剪去一个边长为x的小正方形铁片,剩下的四方框铁片的面积y(cm2)与x(cm)之间的函数表达式为 .8.等边三角形的边长2x与面积y之间的函数表达式为 .9.抛物线y=x2+kx-2k通过一个定点,这个定点的坐标为 .10.已知抛物线y=x2+x+b2经过点(a,- )和(-a,y1),则y1的值是 .11.如图,图①是棱长为a的小正方体,②、③是由这样的小正方体摆放而成,按照这样的方法继续摆放,由上而下分别叫第一层、第二层第n层,第n层的小正方体的个数记为S,解答下列问题:(1)按照要求填表:n1234s136(2)写出当n=10时,S= .(3)根据上表中的数据,把S作为纵坐标,n作为横坐标,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描出相应的点.(4)请你猜一猜上述各点会在某一函数图象上吗?如果在某一函数的图象上,求出该函数的表达式.

三种方式确定二次函数教案(二):确定二次函数解析式教案

确定二次函数解析式教案【三种方式确定二次函数教案】

【三种方式确定二次函数教案】

三种方式确定二次函数教案(三):2015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教学反思

反思一: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教学反思

二次是函数是函数中的重点、难点,它比较复杂,一般来说我们研究它是先研究其本身性质、图象,进而扩展到应用,它在现实中应用较广,我们在教学中要紧密结合实际,让学生学有所用,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把握好课标。九年义务教育初中数学教学大纲却降低了对二次函数的教学要求,只要求学生理解二次函数和抛物线的有关概念,会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的图像;会用配方法确定抛物线的顶点和对称轴;会用待定系数法由已知图像上三点的坐标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二)把实际问题数学化。首先要深入了解实际问题的背景,了解影响问题变化的主要因素,然后在舍弃问题中的非本质因素的基础上,应用有关知识把实际问题抽象成为数学问题,并进而解决它。

(三)函数的教学应注意自变量与函数之间的变化对应。函数问题是一个研究动态变化的问题,让学生理解动态变化中自变量与函数之间的变化对应,可能更有助于学生对函数的学习。

(四)二次函数的教学应注意数形结合。要把函数关系式与其图像结合起来学习,让学生感受到数和形结合分析解决问题的优势。

(五)建立二次函数模型。利用二次函数来解决实际问题,重在建立二次函数模型。但是在解决最值问题时得注意,有时理论上的最大值(或最小值)不是实际生活中的最值,得考虑实际意义。

(六)注重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关系。利用二次函数的图像可以得到对应一元二次方程的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集。

反思二: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是采用先让学生按照学案的提示,自主预习课本,受到课本所给出的分析过程的思维限制,很容易把问题解决了,但没有放手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尝试建立坐标系,体会各种情况下所建立的坐标系是否有利于点的表示,没有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没有给予学生以启迪。用二次函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本章学习的一大难点,遇到实际问题学生往往无从下手,学生在解题过程中遇到一个新的问题该如何去联想?联想什么?怎样联想?这与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解题方法的讲授至关重要,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如何引导学生判断、分析、归类。为此我在另一个班采取了以下的教学过程,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引导学生经历分析——观察——抽象——概括——发现新知——解决新知的过程。为了让学生发现方法、领悟方法、运用方法,同时我特意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和交流讨论的时间。

通过两节课的对比,我发现数学的自主学习,不能千遍一律,应针对具体内容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例如一些简单的计算的课堂可以先让学生自主预习,独立进行探究,完成课本上的填空,发现规律;然后小组共同归纳,总结规律,应用规律学习例题,解决问题。一些需要思维的课堂活需要探讨的课堂,我认为应该利用学案,不让学生看课本,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让学生自己发现关系、规律。总之数学的自主学习课应根据课程内容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方法,才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反思三: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教学反思

、已知某商品的进价为每件40元。现在的售价是每件60元,每星期可卖出300件。市场调查反映:如调整价格 ,每涨价一元,每星期要少卖出10件;每降价一元,每星期可多卖出20件。如何定价才能使利润最大?

第一节是7班的课,我知道二次函数应用是难点,何况该题目又是涨价又是降价。我怕把学生弄糊涂,上课后先让学生读题弄明白题意,后又让学生讨论。大约10分钟,检查结果很不理想。大部分学生对该题目感觉无从下手。相当一部分学生考虑问题的出发点总离不开方程。

给8班上课之前我就琢磨,怎样才能让学生从方程思想过渡到函数。函数也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个重要的数学模型,是初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于是在第二节课的教学时我做了如下调整,设计成三个题目:

1、已知某商品的进价为每件40元,售价是每件60元,每星期可卖出300件。市场调查反映:如调整价格 ,每涨价1元,每星期要少卖出10件。要想获得6000元的利润,该商品应定价为多少元?(学生很自然列方程解决)

改换题目条件和问题:

2、已知某商品的进价为每件40元,售价是每件60元,每星期可卖出300件。市场调查反映:如调整价格 ,每涨价一元,每星期要少卖出10件。该商品应定价为多少元时,商场能获得最大利润?

分析:该题是求最大利润,是个未知的量,引导学生发现该题目中有两个变量——定价和利润,符合函数定义,从而想到用函数知识来解决——二次函数的极值问题,并且利润一旦设定,就当已知参与建立等式。

于是学生很容易完成下列求解。

反思四: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教学反思

今天,领着学生一起学习了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探究三:如图是抛物线,当水面在时,拱顶离水面2米,水面宽4米。水面下降1米,水面宽度增加多少?我先提出一些问题: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25页,回答下列问题: 1.本题是怎样建立的坐标系?这样建立坐标系有什么好处? 2.把抛物线形桥拱建立在坐标系中有什么作用? 3.此时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可设为什么形式?为什么? 4.问题中的“当水面在L时,拱顶离水面2米,水面宽4米”是为了给抛物线提供什么信息? 5.当水面下降1米时,水面的纵坐标是多少? 6.还有其他的建立坐标系的方法吗?试试看让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自学。再检查学生对课本上的解法及步骤没有问题后。我有提出新的问题:你还有其他的建立坐标系的方法吗?如果有,写出相应的解析式。试试看。一位学生竟然给出了六种建立坐标系的方法,并写出了其中的一个解析式。我把学生建立的不同形式的坐标系对应的解析式写在黑板上。又提出新的问题:我们所有的解析式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你发现了吗?通过观察,学生明白了对于同一个问题建立的坐标系不同,得到的解析式不同,但求得结果一样。并且所有的解析式二次项的系数都相同。最后我又让学生对比,找出那一种方法最简便,易操作。

通过学生自己的解答以及对问题的探讨,很清晰的理解了本节课。并找出了最优的一种解法。于是我不是时机的告诉学生:二次函数是一类最优化问题的数学模型,能指导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学们,认真学习数学吧,因为数学来源于生活,更能优化我们的生活。

于是我趁热打铁出了一道检测题,并提出要求:用两种你认为比较简便的方法解答。

某公司草坪的护栏是由100段形状相同的抛物线组成的,为牢固起见,每段护栏需按间距0.4m加设不锈钢管(如图a)做成的立柱,为了计算所需不锈钢管立柱的总长度,请建立适当的坐标系。

(1)求该抛物线的函数关系式;

(2)计算所需不锈钢管立柱的总长度。

从学生的展示看,效果不太理想,有的学生能正确的建立坐标系却不能正确的写出解析式,有的是建立坐标系后单位长度习惯性的取1、2、3等等,有的是坐标系、解析式都对,代入求值时出错,有的是坐标的顺序写反了等等。错误较多。

下课后,我开始反思我的课堂,这节课不是太难理解,知识也比较单一,为什么学生出错那么多?究其原因:前面学的旧知识忘了造成了坐标的写反;对知识的定势,造成了单位长度标识的时候出错;计算的不认真导致了写错解析式,代入求值时出错等。实际上,作为老师应该预见到自己学生的一些出错倾向,比如计算的错误,应该不断的给予提醒。单位长度标识的错误提醒我,应该让学生很清晰的意识的坐标系单位长度是根据需要标注的,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不同的问题标注是不相同的。像今天这节课,我觉得应该带领同学们板书一下过程,学生的出错可能会少一点。

本节课我有一个收获,学生思维的活跃让我兴奋。我认识到:只要你相信学生,他就能给你创造奇迹。

三种方式确定二次函数教案(四):2014一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教学反思

反思一:一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教学反思

从这节课的准备来看,针对教学内容从课题的引入、知识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活动安排、知识的巩固练习等多方面进行了多次的修改。通过课堂的实际实施感觉上也不是尽善尽美,还有许多令人不满意的地方。究其原因,教师不能就这节课的知识而教这点知识,教师应该通观教材,把握知识的脉络体系,又要站在高于教材的位置统筹安排。这样,教师才能灵活的把握课堂教学。而现在,教师缺乏的正是这一点,还是为了教而教。按部就班,设计的条条框框较多,多了一些稳重,少了一些灵活。而在课堂上,教师面对的是数十名学生,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考虑问题的角度、方式要灵活的多、开放的多,有可能教师固定的设计会影响到学生的思维发展。从这一角度讲,教师应在把握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表现,灵活多样的处理知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活动是新教材的一大特点。新教材在知识安排上,往往从实例引入,抽象出数学模型。通过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归纳,探究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得出结论,并能运用解决实际问题。侧重于学生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如何学。因此,教学过程中,如何安排学生的学习活动至关重要,本节课,学生活动设计了三个方面。一是通过画函数图象理解一次函数图象的形状。二是两点法画一次函数的图象。三是探究一次函数的图象与 k 、 b 符号的关系。在学生活动中,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互动性,提高学生活动的实效性。值得老师们探讨。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我结合每个活动,都给学生明确的目的和要求,而且提供操作性很强的程序和题目。如在活动一中,要求学生观察图象的形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在活动二中,强调两点法(直线与坐标轴的交点)画直线。在活动三中,探究 k 、 b 符号与直线经过的象限与增减性的关系。学生目标明确,操作性强,受到了较好的效果。

本节课的重点是由一次函数的解析式确定函数图象,研究函数性质。由函数图象的位置判断解析式中 k 、 b 符号。体现了数学中非常重要地数形结合的思想。这段内容的教学,还是从学生活动出发,从具体的实例研究起,观察图象的位置和性质,在按照 k 、 b 的符号分类讨论,使学生建立起数形之间的联系。还要找到数形间的结合点,明确 k 的符号决定直线的什么位置, b 的符号又决定了什么。为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课上设计了由解析式画函数图象的草图,由草图的位置判断解析式中 k 、 b 的符号的练习,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本节课我在练习的处理上,显得比较薄弱。一是时间安排上有些前松后紧,二是题量、题型不是很全面。感觉练习不到位,学生知识落实情况不是很了解。这一环节,今后还应加强。

反思二:一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教学反思

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心理特点,以及本人的教学经验,这节课主要采用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发现为主的教学方法。即教师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思考并分组展开讨论,使学生作为认知主体参与知识发生的全过程,体验揭示规律,发现真理的乐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整个探索新知的过程中主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本节课教师要向学生说明研究函数的基本方法是由函数表达式画图象,再由图象得出性质,最后反过来由函数性质研究其图象的其他特征。为此,这节课首先从学生已经认知的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概念出发,得出其定义式,以及两者特殊与一般的关系。然后展示教材中和作业中出现的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图象,让学生感知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并让学生回忆画一次函数图像的的方法步骤,掌握画图要领后,进而作出猜想。这样可以较好的突破难点。接着,由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图象的特殊形状,引导学生从图象和列表或表达式中分析:当自变量取值增大时,其函数值的变化情况;图象的分布主要由什么决定,让学生总结归纳其性质。教师要加以强调反比例函数“每个分支”的变化情况,最后教师用由浅入深的变化训练题组,使学生更完整、灵活地理解与掌握一次函数的图象及性质。

这节课的知识容量较大,而且内容较难,为了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消化理解该知识,突破难点,为此我准备了多媒体课件。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画图及设计若干组“问题串”的方式,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分组交流、归纳等环节较成功地完成了教学目标,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还存在着不尽人意的地方,由于课的内容容量较大,对于有些知识点,本应给学生更多的时间练习、讨论,以帮助理解消化该知识,但为了赶时间(在画函数图像环节时间有点过),学生的这一活动开展的不充分,个别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这是今后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反思三:一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教学反思

我今天讲课的课题是一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我们是集体备课后形成的教案,我把目标定位为:

1、理解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意义。

2、会画一次函数的图像,并结合图像和表达式理解一次函数的性质。

【三种方式确定二次函数教案】

3、能根据已知条件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下面对这节课反思如下:

1、上课仍然改不了以前的好多习惯,不放心学生,总想包办代替,自己讲的多,留给学生的时间和空间少。

2、学生展示的少,老师没有放手给学生,没有让学生去经历知识的获取过程。

3、起点过高,把学生的基础估计过高,不能面对的多数学生。没有本着低起点,小步伐,慢节奏的方式方法进行教学。

4、数形结合不够,应该从图像入手让学生经历画图像和观察图像的过程,并且根据图像去解决一些问题。

5、用展台展示不太清晰,没有让学生画在黑板上效果好。

6、教师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多做多讲。不可以有老师太多的讲解。

7、中考备课要讲究实效,不可以走过场,作秀,那只能是事倍功半。

8、要仔细钻研教材和课标,以及考试说明,备好课。这是上好课的前提。

9、没有注重方法的总结。

总之,还有诸多地方需要改进,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注意。

三种方式确定二次函数教案(五):2014一次函数教学反思

第1篇:一次函数

“函数及其图象”这一章的重点是一次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一方面,在学生初次接触函数的有关内容时,一定要结合具体函数进行学习,因此,全章的主要内容,是侧重在具体函数的讲述上的。另一方面,在大纲规定的几种具体函数中,一次函数是最基本的,教科书对一次函数的讨论也比较全面。通过一次函数的学习,学生可以对函数的研究方法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与了解,从而能更好地把握学习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学习方法。教学完后,对新教材有了一些更深的认识。

精心备课

备课过程是一种艰苦的复杂的脑力劳动过程,知识的发展、教育对象的变化、教学效益要求的提高,使作为一种艺术创造和再创造的备课是没有止境的,一种最佳教学方案的设计和选择,往往是难以完全使人满意的。

一:教材课时安排过紧有关。初二教材的教学时间不够,教参函数第一节

第二节二节课,第三节一次函数节,课时太少,本节要加一个复习课

二:教学内容不好处理。

“一次函数的性质”中无b对函数的图象的影响,但题中有,要补讲

环节二:概括一次函数图象的性质

一次函数y=kx+b有下列性质:

(1) 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______,这时函数的图象从左到右_____;

(2) 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______,这时函数的图象从左到右_____.

(3)当b>0时,这时函数的图象与y轴的交点在:

(4)当b>0时,这时函数的图象与y轴的交点在:

待定系数法的引入上用“弹簧的长度 y(厘米)”来讲的,太难,要先讲书上的“做一做:“已知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经过点(-1,1)和点(1,-5),”

三:难度不好处理:

如我们在讲一次函数的定义时(第一课时)补充了一个例题:已知函数y= 当m取什么值时,y是x的一次函数?当m取什么值是,y是x的正比例函数。”【三种方式确定二次函数教案】

学生难以理解,我个人认为太难,超出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反而对一个具体的一次函数y=-2x+3中k,b是多少强调的不多。

满意之笔

一次函数有以下令自己较满意的地方:

一. 结合生活实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恰当的过渡,点燃其求知的欲望。

在本节课的引入部分采用班级里的真人真事(运用校运动会的具体事例) “在此跑步过程中涉及到哪些量?”“假定每位选手各自都是匀速直线运动的,那速度、时间、路程之间有什么关系?”“路程是时间的一次函数吗?”等过渡性的问句既复习回顾了上节课的知识又为一次函数图像的概念引出作了铺垫。

二.大胆对教材作大幅度调整、修改

对知识内容的完整性作了补充。

(附一次函数的图象的知识要点:一次函数几何形状:一条直线;一次函数图象的画法;一次函数图象与坐标轴的交点坐标。)教材对“一次函数图象的画法”阐释得不太完整、详尽。学习函数的图象需要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一次函数图象又是所有函数图象中最简单的一种,是以后学习其他复杂函数的基础,所以整体全面地学习一次函数的图象能为学生以后学习其他复杂函数提供思路样本、节省学习时间。虽然在课后的习题与作业本中都有涉及到:当一次函数的自变量限制在某一范围时如何画此一次函数的图象,但在教材中似乎没有涉及到此类问题,对于B班的学生需要教师对此类问题做相关示范解决。(1)求 y1 关于 x 的函数关系式及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2)画出上述函数的图像。图像还是一条直线吗?此题为拓展知识点:当一次函数的自变量限制在某一范围时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射线或线段而特地设计的。至于如何快速地画出射线或线段呢,让学生讨论后给出总结:对于射线,取起点与另一个异于起点的任一点画出射线;对于线段,取线段的两个端点然后连接即可。

不足之处

一、时间把握不准。由于我在原教材的基础上加宽了知识点的面,拓展了知识点的深度,个别环节还需要小组活动或学生个别上台动手操作,而我又想将这所有的内容在一节课内完成,似乎太高估了自己和学生的能力。所以我想这么多内容可以更宜分开两节课来上。

二、部分内容上处理出现失误:初探索一次函数y=x的画法时,我直接自己硬性规定先取这样五个点:(-2,-2), (-1,-1) , (0,0) , (1,1) , (2,2),而没有先征求学生的意见,看看他们是怎么取的,也没有解释为什么要取这五个点(理由应是:这五个点分布均匀,它们的坐标较简单,有代表性)

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要再接再厉,以能更好的体现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种方式确定二次函数教案】 第2篇:一次函数

在学习了正比例函数的概念之后进行一次函数的概念学习,学生还是比较有信心学好的。

课例根据教材的安排,通过设计经历由实际问题引出一次函数解析式的过程,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通过思考题来不断细化教材,达到层层铺垫、分层递进的目的。

1.理解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的概念;通过类比的方法学习一次函数,体会数学研究方法多样性。

2.根据实际问题列出简单的一次函数的表达式.找出问题中的变量并用字母表示是探求函数关系的第一步。

3.本节课重点讲授了运用函数的关系式来表达实际问题,通过引导分析,感觉学生收获比较大。

另外,写出函数的关系式,学生比较困难,本节课也存在可以不断提高完善的地方。

第3篇:一次函数

一次函数解析式的求法一般是采用待定系法,对于学生而言,如何理解这种方法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举了这样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lz/68613/

推荐访问: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