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什么是学校教育

什么是学校教育

时间:2018-07-02   来源:经典美文   点击:

【www.gbppp.com--经典美文】

什么是学校教育 第一篇_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应该是什么关系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应该是什么关系 少年儿童的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是由学校教育、社会教 育和家庭教育三方面组成的。三者是一个整体,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促进。孩子最早的教育来自家庭,因此,家庭教育至关重要。密切学校同家庭、社会的联系,加 强家庭教育的指导,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使三者之间相互配合和协调一致。这样,我们所进行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就能更好地达到目的,能使少年儿 童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一、家庭教育是基础

1、家庭教育是最早的教育。大家知道,新生的婴儿除了具备人的一切生理基础和心理反应外,他什么都不懂,什么也不会,只能酸是一个生物意义上的自然人。要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必须经过长期的教育和培养。这种教育和培养首先是从家庭开始的。

2、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石。家庭教育既是最初的教育,又是时间最长的教育。在人生各个阶段家庭教育都显得那么重要,特别是最初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着重大的影响。每位年轻的父母,千万别忽视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石这个地位。

3、努力发挥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

(1)家庭应为儿童成长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生活环境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良好的家庭环境,除了一些物质条件外,更多指的是家庭环境的知识化、艺术化和科学化。

(2)当好儿童的第一任老师。首先应树立强烈的教育意识。我们要利用周围的一切可以利用的东西,随时随地地教育孩子。要对孩子严格要求,对孩子的缺点错误不能纵 容。其二,要有正确的培养目标。家庭教育应在注重孩子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根据孩子特点,有意识地发展孩子的个性特长。其三,要有正确的教养态度。要变溺 爱、放任、过度操心、过度教育为既爱护孩子,又严格要求;既维护家长威信,又尊重孩子个性需要;有管有放,要求适当。这样的教养逃遁,能使孩子情绪稳定, 有协调性又有独立性。孩子身心能得到正常的发展。

(3)配合学校教育是家长的责任和义务。我国宪法明文规定父母有抚养和教育子女的责任。说明配合学校教育子女。是每一位家长必须承担的义务。

(4)家庭应为子女创造良好的条件。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A,创造良好的父子、母子关系。B,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C,运用正确的教育方式和方法。

二、学校教育是核心

学校有责任帮助家长掌握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提高家庭教育的自觉性和科学性,促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一致,共同把下一代培养成社会主义的建设人才。

1、学校教育内容具有权威性。

2、学校教育是有组织有计划进行的。

3、学校教育人员的专业性。

4、学校教育方法具有示范性。

通过今天的学习,希望各位家长能充分明确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明确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关系。在今后的日子里,共同把我们的孩子教育好家长学校是家庭教

育与 学校教育沟通的桥梁。当然,这种沟通是谋求目标一致的双方活动,由于教师较家长相对的更懂得教育规律,应成为家长的教育顾问,家长学校便是这种顾问的一种 形势家长学校便是这种顾问的一种形式。(在家长中,确也不排除教子有方,好的经验,也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与五、六十年代相比,今天的班主任已不再 是把向家长反映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做为其主要任务,更重要的是协调学校与家庭教育的关系,向家长普及家庭教育的知识,并将这一点做为沟通家长、学生、教师三 者间的感情纽带。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很多家长也明白这一道理,但落实在具体的实施中,又由于家长 的文化程度,个人素质、工作性质的不同等,差异较大。所以说,家庭教育做为一种非正规教育,它必须接受学校教育的指导,而沟通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桥梁则是班 主任。具体说来,班主任通过家庭教育这个渠道,来开展一系列工作,诸如: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家庭状况及其对他们产生的影响(单亲家庭、父母出外打工等家庭教育跟不上)。分析学生接受家庭影响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制定与家长配合的教育措施。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使之与学校教育形成有机合力。听取家长对学校教育的意见和建议,并向家长阐明对学生进行各种教育措施的必要性以取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等等。对于班主任工作的开展,大多数家长是表示支 持和欢迎的;但也有极个别家长不理解不配合,认为:这本来就是学校教育的责任,如果家长能管了学生就不送学校了,这种理解是错误的;从传授科学知识的角度 说,学校应承担其主要责任,而对于学生良好品质的培养家庭教育则应承担不可推卸的责任,这种把社会家长所应承担的责任完全转移给学校的做法是错误的,下面 通过二个具体事例加以说明。

事例一:本学期开学初某学校进行了“中学生行为规范教育”效果明显,两周后发现本班一条椅子腿被损坏,同 学们都不愿说出实情,后在班主任的动员下,说是一男孩所为,该男孩在小学就很“霸道”没人惹得起。有一次与班级的一名学生发生纠纷,该生的父亲便在班主任 在教室领学生做题的情况下象入无人之境,将另一名同学殴打,由此,学生都惧怕他。后就该生在班级的一些表现请来家长,第一次会面家长态度较诚恳,说孩子在 小学就如此,请家长是常事,希望老师能严加管教,老师认为该生在学习上基本不是很差,又很聪明,希望家长配合,去掉不良习惯,提高学习成绩。又经过不足一 个月时间,该生一天中午不到一点钟便来到学校,登上二层楼顶,被打更师傅发现,经该师傅劝说而下楼,班主任批评后,怒恨打更师傅,并在校大厅礼堂漫骂打更 师傅:“老灯泡,多管闲事”等第二天早会被学校点名,该生家长认为不公平,(三人上房,只一人点名,由此产生怨气)从此,无论学校有任何活动便一概不参 加,该生由于上课不注意听讲,不认真完成作业,而致使学习成绩下降。

事例二:该生性格内向,遇到任何事(很小的不愉快)便一蹶不 振,常常不完成作业,后经了解家长的教育方法不得当;在班主任教师的指导下,共同想办法,取得良好的效果,并进行家访,家长很感动,但这种关心和爱不是无 原则的,而是严字当头,及时给予鼓励。通过以上两个事例不难得出:无论经过怎样精心策划的学校教育制度,都不能替代充满亲情与爱的家庭教育。常常可以听到学校如何失败,其实,显然不是什么学校失败,而是家庭与学校合作关系的失败。希望各位家长能与学校沟通起来,进一步加强这种合作关系,使您的孩子,我们的学生在心理和学习上都有一个质的飞跃。

什么是学校教育 第二篇_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教育的本质应该是人的教育,是为了人的一生发展的教育。教育是为了培养能够在未来社会生存与发展的人。我们有必要把一个“自然人”通过学校的教育,变成为能适应社会,并有强烈责任感的“社会人”;我们还要强调通过今天的课堂教学,赋予我们的孩子在未来社会生存的能力。因为只有活得下去的人才有可能发展自己,才谈得上发展社会。所以我认为教育学生学会生存、珍爱生命、懂得生活是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 中小学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礼仪有哪些?(请列举几点)您认为自己在哪些方面需要改进?

教师是学校工作的主体,不仅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者。老师在传播知识的同时,以自己的言行举止、礼仪礼貌对学生进行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对学生的言行举止发生作用。因此,老师要十分注意自己给学生留下的印象,要使自己从各方面成为一个优秀的、学生能够仿效的榜样。我认为中小学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礼仪有:

1、简洁端庄的服饰。作为人民教师从事教书育人的职业特点,,穿着应该得体大方,符合我们教师的身份,着装可以时尚,可以新潮,但不能独出心裁,不能奇装异服,应在简洁之中体现端庄,不能以前卫体现个性,不要过分张扬。

2、良好的师德。中小学教师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作为教师,理应明确自身责任,躬身垂范,无论在学习上,还是在自己的道德形象上,一定要为人师表,做学生的表率。 3、语言健康规范。作为老师,说话要得体,要与自己教师的身份相符合。对于小学生而言,讲课语言要学会儿童化,富有儿童味;谈话时,语气要平和,要有耐心,不要高音量、不反唇相讥,应表现出良好的道德修养。在与学生进行谈话时,不要言过其实,故意夸大事实,也不应传播不利团结或道听途说的事情。

4、举止文明礼貌。作为塑造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老师,更要注意自己在各种场合的行为举止,做到大方、得体、自然、不虚假。在讲台上讲课时,教师的目光要柔和、亲切、有神,给人以平和、易接近、有主见之感。老师站着讲课,既是对学生的重视,更有利于用身体语言强化教学效果。站着讲课时,应站稳站直,胸膛自然挺起,不要耸肩,或过于昂着头。需要在讲台上走动时,步幅不宜过大过急。老师讲课时,一般都需要配以适度的手势来强化讲课效果。手势要得体、自然、恰如其分,要随着相关内容进行。讲课时忌讳敲击讲台、或做其他过分的动作等等。

我自认为本人在教师基本礼仪上面还做得较好,需要改进的是有时讲课敲击讲台,今后一定改过来。

什么是学校教育 第三篇_什么是教育、教育学、学校教育

一、整体解读

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

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

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

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

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

什么是学校教育 第四篇_学习《什么是好教育——学校教育的哲学阐释》有感

学习《什么是好教育——学校教育的哲学阐释》有感

教育是国计,教育是民生。不同的发展阶段,人们对教育会有不同的价值追求。在教育呼唤均衡化、优质化、多样化的今天,我认为好教育应该是追求以人为本的教育。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的对象是正在成长的学生,教育的实施者是有思想有情感的教师,教育的本质是以爱育爱,用灵魂塑造灵魂。以人为本,尤其应该成为好教育的基本理念。

以人为本的教育体现在:【什么是学校教育】

一要为了学生发展

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培养人是学校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教育是“农业行为”,而不是“工业行为”,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培养学生从“自然人”变为“社会人”。然而,当今教育的现状就像易中天所嘲讽的:“中国教育的目标是望子成龙,标准是„成王败寇‟;方法是„死记硬背‟;手段是„不断施压‟, 还美其名曰„压力即动力‟。至于孩子们是否真实,是否善良,是否健康,是否快乐,没人去想。在最需要„以人为本‟的领域,却最不拿人当人,这真是一个奇迹!”说的不无道理!我们的教育过于重视知识的掌握,缺乏人性的温暖,过于强调标准而缺乏个性的培养,学校像工厂,教室像车间,学生像机器。学校教育不应透支学生的未来,不能伤害学生的内心世界,要努力促进学生全面、充分、自由的发展。

就像《什么是好的教育——学校教育的哲学阐释》中所描述的:积极促成学生的主动学习,促成学生学习兴趣的活泼生长,可谓学校教育的真谛所在。对于教育而言,比不停地学习什么更重要的是对学习的爱。学生之为学生的根本不在于他在不停地学习,而是他拥有一颗学习的心,学习以欲求学习为基础。 二要依靠教师办学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所以,教师应该是学校的真正主人,我们要树立全心全意依靠教师办学的理念。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先后出版《学生第二》、《学生第一》两本书,有人疑惑,在学校中究竟是学生第一还是学生第二?是教师第一还是教师第二?李希贵解释说:“从管理学的概念出发,教师第一;从教育学的取向出发,学生第一。”因此,学生是第一,教师也

是第一;既要以学生为本,也要以教师为本。没有教师第一的落实,就没有学生第一的达成;不以教师为本,就不可能以学生为本。依靠教师办学,就要努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督促每位教师设计自己的发展规划;就要民主办学,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广泛听取意见,让教师成为学校的主人;就要努力解决教师的切身困难,为教师排忧解难,让其身心愉悦,能感受到职业带来的尊严和快乐。 教师教知识固然重要,但比教知识更重要的是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培育学习的兴趣,也就是激励学生的向学性,比强求学生学知识本身更重要。唯有教师的热情才能激发学生的爱的情感,唯有富于想象力的教师才能理解、启发学生的想象力。热情与想象力可谓教师最重要的生命素质。

三要实施人性管理

师生既是管理的客体又是管理的主体,是学校管理中最核心的因素,因此,一切管理均要以调动人的积极性为根本。实施人性管理,校长要有三个敬畏:敬畏法律,办学行为以《未成年人保护法》、《教师法》等法律法规为准绳;敬畏规律,按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去实施教育,按照专业发展规律去培养教师,按照办学规律去推进学校发展;敬畏师生,校长要眼里有老师,心中有学生,充分尊重师生,公平对待师生,真诚服务师生,最大限度地去满足师生的需要,使每位教师、学生感受到人文关怀。

我真希望,我们都能以教育为信仰,尽力地成全学生,尽力地解放学生。为教育而生,同时与以教育为乐!

什么是学校教育 第五篇_学校教育对个人发展的作用

学校教育对个人发展的作用

2012级对外汉语专业

【什么是学校教育】

郑丽

【什么是学校教育】

1203042157

【什么是学校教育】

小小的书包,小小的人儿。从踏进校园的那一刻起,学校教育,注定在我们的人生中起着巨大的作用。那究竟什么是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对个人的发展又有什么作用呢? 一般说来,学校教育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学校教育是人一生中所受教育最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个人在学校里接受计划性的指导,系统地学习文化知识、社会规范、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学校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决定着个人社会化的水平和性质,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基地。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社会尊师重教,学校教育越来越受重视,在社会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这种社会作用体现在多种方面。首先,学校教育是人类传承文明成果的一种方式和途径,它代表社会对人的要求。根据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按照一定的目的和方向,选择适当的内容,采取有效的方法,对人进行系统的教育和训练,使人获得比较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让学生掌握他们应当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一直都是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即所谓的“传道,授业,解惑”。通过老师的帮助,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回望过去,探索未来。在学习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形成相互激励,争当优秀的积极进取的氛围,使得青少年获得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动力、热情和必备的基础。从而长成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其次,学校教育以班级为一个集体,一方面促进青少年迅速学会共同生活,另一方面也很好的锻炼了青少年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学会共同生活:它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参与目标一致的社会活动,学会在各种“磨合”之中找到新的认同,确立新的共识,并从中获得实际的体验,从了解自身、发现他人、尊重他人到与他人和谐相处。这使青少年学会更好地融入群体与社会当中。增强人际交往和沟通合作能力:卡耐基曾经说过:“一个人的成功,只有15%靠他的专业技术,85%则靠他的人际处理能力。由此看来,单单拥有专业知识,很难达到成功。这也是众多家长在为孩子选择家庭教育还

是学校教育时,难以取舍的关键点。也许在学科知识方面,高薪请来的家教老师确实会给予孩子更多的发展空间,但对于孩子而言,每天面对的人除了父母,便是家教老师,生活圈子过于狭窄,缺乏与不同人沟通交流的能力,进入社会后很难与人建立良好联系。人际关系,乃至人脉就更无从说起了。除此之外,学校作为教育机构,为青少年多样化的发展提供可能和条件,使他们具有独立健全的人格和鲜明健康的个性,也使得他们在纷杂的事物中学会选择,具有正确的价值判断能力,同时也使青少年拥有善良的人性、美好的内心和优雅的举止成为可能。他们学会清醒而客观地认识自身的价值和在社会上恰当的位置,懂得承担责任,包括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对人类和对后代的责任。 学校教育好处颇多,但为何现今却屡被诟病?其实,学校教育亦有其弊端,也就是所谓的负向功能。教育在个体发展中处于主导作用,但是,这是“应然的”。在现实的教育活动中,并非所有教育都对个体的发展起正面的促进作用。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有显性和隐性之分,在我看来,二者具有关联性。不同于显性负功能(如体罚等)很容易察觉,隐性负功能不易被察觉,并且对人的负面影响是持久的,甚至影响人的一生。隐性负功能最多体现在应试教育中,而学校教育最大的体现恰恰也是应试教育。这种教育体制下,学校缩减音乐课,体育课的时间,用于强化学习专业知识。我们都知道,个人素质包括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学校教育单单加强“智”的方面,并不能使人得到全面发展,个人素质全面拓展在现今中国的学校教育中是无法实现的。其实,无论老师,还是家长,他们都明白,素质教育比应试教育好得多得多,但他们为什么不这样做?为什么还要逼着孩子报各种补习班?因为全班45个同学,44个全报了,你的孩子成绩就会不如人家,你敢不报吗?说到底,学业成绩在中国整个教育机制中的重要性已经深入骨髓,想更正观念,并不是朝夕之事。同时,应试教育体制下,学生承担着巨大的心理压力。是没有好的成绩对父母无法交代的压力,是不读好的学校前途就无望的压力。种种心理压力,最终转化为生理反应,隐性负功能转化为显性负功能,疾病便产生了。疾病增加,是隐性负功能的又一体现。疾病主要是由心理的失衡、锻炼的减少和活动的单调引发的。面对学习与升学的巨大压力,学生往往感到紧张、压抑甚至恐惧,进而引发失眠、抑郁、免疫力下降等功能性、器质性疾病。加之体育课程

的减少,缺乏锻炼机会,生病增加便成为情理之中。去年临近高考之际,湖北惊现“吊瓶班”,满满一个班级的同学边吊水,边自习。在应试教育的逼迫下,他们不得不为一次考试取得高分,牺牲自己休息的时间和强壮的身体。吊瓶班掉起的不是刻苦,而是残酷。是高考的残酷,是应试教育的残酷,更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悲哀。同样因为应试教育,考试内容实行“客观化”“规范

化”,学校和教师追求高分数,实施答案”“标准化”,严重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只有六岁的小女孩正在上绘画课,她坐在教室的后排画的很认真。而她的老师评价她几乎从不注意听讲。于是老师饶有兴趣的走过去,问她:“你在画什么?”她说:“我画的是上帝。”老师说:“可是没人知道上帝长什么样子。”在老师的坚持中,小女孩放弃了那副画着上帝的画。上帝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谁也没有真的见过,既然这样,为什么是不可以画,而不是允许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自由发挥?同样的例子,语文课要求造句,“碎了一地的„„”“碎了一地的玻璃碴子”,虽然不是那么富有美感,但谁能否认它是错误的,为什么一定要换一个句子呢?标准答案在老师的心中是“神圣”的存在,对于孩子来说,却是梦魇。教学的标准化,最终形成个体思想的标准化,使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无从发展。应试教育尤其严重的中国,在经济上也有体现。现今中国已成为“世界工厂”,加工制造都在中国,核心科技却寥寥无几。这是无疑创造力严重匮乏的结果。爱因斯坦在学校教育中是不被看好的。学校要求学生上下课都按军事口令进行,由于爱因斯坦的反应迟钝,经常被教师呵斥、罚站。老师说他是“干什么都不会有作为”的笨学生,同龄人笑他是傻瓜,甚至是弱智。而最后,他却成为改变世界的科学家。也许正如毕加索所说:“孩子是天生的艺术家。”问题是我们长大后是否依旧能够保持艺术灵感。我们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丧失了创造力,甚至可以说,我们所受到的教育让我们丧失了创造力。此外,学校教育“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回瞻性和现实未来的不确定性本身就是对立的。学校教育与世事发生不同步,不论社会如何进步,学校教育如何飞速发展,都不可能超越现实发展的速度。换言之,只要接受学校教育,我们永远都是滞后于社会发展的。这是教育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并不能为我们所改变。接受学校教育的同时积极接触社会,积极接受新鲜信息,才会更好地发展。学校教育我们如何走向成功,却无法让我们真正体味到成功与失败、顺境与挫折都是人发育不可缺少的营养

素。毕竟生活的哲学不是老师和家长教给的,而是靠自己去体验,去感悟,去品尝成功与失败的滋味,去承受挫折带来的痛苦,那才是真的意义,真的价值。

学校教育对个人的发展有利亦有弊,我们应全面的看待学校教育的作用。最后,我引用白岩松的话进行总的概括:“中国高考有万千毛病,却是目前最公平的一种方式。没有高考,你拼得过富二代吗?”是啊,学校教育固有弊端,但存在,便一定有其必然性。

什么是学校教育 第六篇_什么是教育学

、什么是教育学?师范生为什么要学教育学?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活动、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教育学在师范教育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是基础学科和必修学科之一。学了教育学能使师范生掌握教育基本理论,指导教育实践;能使师范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提高鉴别能力;能使师范生巩固专业思想,献身教育事业.

2、学习教育学必须注意哪几个方面?

学习教育学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二是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三是坚持学习与研究相结合,四是注意教育学与其它相关学科的联系。 历史上有哪几种教育起源观?谈谈你的看法。

历史上有三种教育起源观。⑴生物起源观。其代表人物是法国的勒图尔诺和英国沛西•能,认为教育在人类社会产生之前即已存在,教育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活动,动物界就有教育活动。此种观点混淆了动物的本能活动与人类社会教育活动的界限。⑵ 心理起源说。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孟禄,认为在原始社会中尚有独立的教育活动,教育起源于对成年的“无意识的模仿”。曾然,模仿是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教育不单是模仿,人类的模仿与动物的本能活动的区别还在于它的意识性和目的性。⑶劳动起源说。它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导下形成的,认为人类教育起源于劳动或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教育为人类社会特有,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等。

5、教育的本质特点是什么?怎样正确理解教育的概念?

教育的本质特点是教育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亦即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反作用。也就是说,教育能促进社会生产,巩固经济基础;教育可以成为社会政治斗争的手段,影响民主法制建设;教育能够保存、传递以至创造人类文化;教育还可以起到保护环境、控制人口的作用,等等。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而言,凡属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所施加的影响,都是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几个方面的影响。从狭义而言,也就是教育学对教育所下的定义,亦即学校教育。因此,对教育概念的理解,就学校教育而言,是指根据社会的需要和个体身心发展的特点,在教育者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受教育者学习的主动性,使其在德、智、体、美诸方面(或身心)生动活泼地全面和谐地发展。

试阐述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1、生产性。主要体现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2、民主性。主要体现在世俗化、普及性和平等性上。3、科学性。教育的科学性是指:一方面,科学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基本内容和最重要的方面;另一方面,现代教育的发展越来越依靠教育科学的指导,摆脱教育经验的束缚。4、革新性。

理解:

略述小学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基础地位和在儿童发展中的启蒙作用。

小学教育属于普通基础教育,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基础。从个人来讲,完好的小学教育,为其身心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为其接受中等教育提供了条件。从一个国家来看,只有小学教育普及和提高了,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才能逐级普及和提高。总之,小学教育为提高国民素质奠定基础,为培养各级人才奠定基础,为儿童发展奠定基础。

小学教育是儿童接受学校教育的开端。在这个阶段,儿童将发生三个方面的转化:一是由随意游戏活动向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活动转化;二是由个体和松散的群体活动向有组织、有规律的集体活动转化;三是由口头言语向书面言语转化。这些转化可以使儿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拓宽认识范围,从而对于促进全面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由此可见儿童思想品德的形成知识能力的发展和身体素质的增强,都在小学教育阶段正式起步。因此,小学教育在人的一生发展中起重要的启蒙作用。

8、一所学校应具备怎样的基本条件?怎样理解学校的公益性?

与学生数量相适应的校舍、场地及其他基本教学设施;有符合法律规定要求的,按编制标准配备的教师队伍;有按规定标准配置的教学仪器、图书资料和文娱、体育、卫生器材。

学校公益性具体表现为:①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②教育必须与宗教实行分离。③还涉及教学语言文字和课程设置等一系列问题。

9、什么是学校文化?学校的制度文化对学生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学校文化是指学校成员在教育、教学、科研、组织和生活的长期活动与发展演变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对外具有个性的精神和物质共同体,如教育和管理观念、历史传统、行为规范、人际关系、风俗习惯、教育环境和制度以及由此而体现出来的学校校风和学校精神。【什么是学校教育】

学校中的传统、仪式和规章,一般统称为学校制度文化。一所学校的制度文化是在办学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是该学校特色的鲜明表现。学校制度文化对学校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有一定的规范和制约作用。独特的学校制度会对学生人格的养成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

10、国家对小学的管理和监督包括哪些方面?

国家对小学的管理和监督包括:①学校课程计划的编制和颁行制度。②教科书的编写、审定和使用管理制度。③学校的学籍管理制度。④教师人事管理制度

11、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是:①根据子女情况,制定家庭教育的计划和措施,并与学校密切配合做好教育工作。②加强对子女的思想品德和健康人格教育。③为子女的学习创造良好条件。④保护子女的身心健康,增强他们的体质。

12、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应如何互相配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应如何互相配合呢?①学校与家长应当在教育儿童的过程中建立互相沟通、互相理解和互相配合的紧密联系,建立起共同的教育目标,协调好学校与家庭两方面的教育力量。学校对家庭的指导并不单纯是提要求、助家长解决实际问题。尤其应注意与成绩不良学生家长的联系。②学校应主动了解、研究社会,把与社会教育的互相配合和支持列入学校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学校应定期开会讨论、研究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问题,并有专人与校外青少年社会教育机构保持联系。学校可邀请校外教育组织的领导和教育工作者参加学校研究教育工作的重要会议。校外的社会教育组织也应有专人与学校保持联系,主动了解学生在校内的表现,向学校汇报学生在校外活动中的表现。

历史上有哪几种不同的儿童发展观?谈谈你的看法。

⑴遗传决定论。包括基督教的“原罪说”、柏拉图的人分三等论、中国古代的儿童观。⑵环境决定论。包括“教育万能”和外界刺激的性质对于儿童行为影响的重要意义所提出的环境决定儿童发展的观点。⑶辐合论。认为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决定因素两种对儿童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二者作用各不相同,不能互相代替。

儿童发展的内涵:(1)儿童的发展是以个体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遗传给儿童的发展提供潜在的发展可能性,反对遗传决定论。(2)儿童的发展蕴涵于儿童主体的活动之中。(3)实现发展是儿童的权利。1990年9月“世界儿童问题首脑会议”通过的《儿童的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指出:“最优先地重视儿童地权利、儿童地生存以及儿童地保护和发展。”(4)把握儿童发展需要澄清地几个问题:a、儿童的发展是简单的“变化”两个字可以概括的,b、儿童的发展是儿童生理成熟与生活的社会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单纯的生理成熟过程;c、儿童的发展也不等同于儿童的学习和接受教育的过程;

儿童发展的特点与教育上的举措:(1)顺序性,教育上要注意循序渐进;(2)不平衡性,教育上要注意抓关键期;(3)阶段性,教育上要注意针对性;(4)个别差异性,教育上要注意因材施教;(5)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教育上要注意长善救失

教育与儿童的发展:教育是手段,发展是目标;教育在儿童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教育与儿童的身心发展的具体影响作用,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加以把握:(1)教育目标要真实反映社会的要求;(2)在成熟的基础上引导发展;(3)在整体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个性发展;(4)尊重和发挥儿童的主体性(基本原则有:要尊重儿童的感受;要尊重儿童的选择;要鼓励学生的创造)。

什么是学校教育 第七篇_浅谈学校教育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

【什么是学校教育】

浅谈学校教育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

浅谈学校教育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 摘要: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着国家的发展和未来。而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是学校,所以学校教育是影响青少年成长的主要因素。学校教育对青少年的影响体现在许多方面,学校教育对青少年灌输的文化知识:教什么样的知识,怎样教知识;学校教育环境熏陶:学校文化环境,学校物质环境,学校人际环境;学校教育制度的优劣与完善。这些无不影响着青少年的成长。本文就学校教育的这三个方面:学校教育中的文化知识、学校教育环境、学校教育制度,以及其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进行了简单的阐述。 关键词:学校教育;青少年;成长;影响 1 绪论 家庭、学校、社会教育是青少年接受的最主要的三种教育,而由于该时期,青少年接受学校教育的时间是最长的,所以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学校教育是三种教育类型中最重要的教育,即:学校教育是主体,其他两种教育是两翼,只有主体发挥主观能动性,两翼才能发挥更大作用[1]。学校教育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是重大的,而青少年又肩负着国家的未来,所以说,学校教育影响的普遍性与深远性、质量的关键性,关系到未来中国的发展[2]。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都对青少年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学校各方面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 2。1 学校教育的文化知识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19世纪末在德国出现的文化教育学学说指出: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人类历史是一种文化的历史;教育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可见教育与文化密不可分。学校教育更是“以文化人”的重要教育形式。学校是文化传承的场所,教育是“文化的别名”,这在过去,无论东西,都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建国后的三十年间,我国学校教育更是主流文化传承之所[3]。 斯腾豪斯曾经说过,学校教育是由不同的过程构成的:技能的掌握、知识的获得、社会价值和规范的确立以及思想体系的形成[4]。所以,文化知识的学习处在学校教育过程的基础位置,其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也是最基础最重要的。青少年时期以青春期为转机,思维发展加快了速度。根据皮亚杰的研究,这个时期青少年的特点是:思想活跃惊人,已开始对学术的、文化的、价值的世界寄以关心和感到非常的兴趣了。如果这个时期引导得好,不仅能极大地丰富他们的智力生活,而且对青少年确立自我、形成完美的人格也具有决定性的作用[5]。 在文化知识的教育方面,学校教育的任务在笔者看来主要包括:教什么样的知识,怎样教知识。这两个方面也是学校文化知识教育中影响青少年的重要方面。 2。1。1 教什么样的知识 首先,课程改革节奏明显加快,“有用知识”被重新界定。“全球化”趋势的加剧使人们不得不思考“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学校应该教什么?”、“学校应该放弃什么?”[6]。之所以要对青少年进行学校教育,除了为了让他们获取更多的文化知识,拓宽视野之外,还要让他们学到正确的知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学校所要传承、发展的主导文化相比,大众文化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是明显的,因而学校教育应尽力消除这种影响,并在可能的范围内承担起文化重构、文化发展的使命[3]。学校教育中的文化知识必须要给青少年正确的指导,利于他们对大众文化的辨别,自主的抵御不良文化的灌输侵害。学校文化必须是经选择的优秀的有助于人性完善、理智发达、人格养成之文化[3]。根据一项研究计划表明,除了学习一些科学文化的基础知识,学生们现在还要掌握一些职业技巧

[7]。青少年之所以要学习文化知识,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应用于实际,为此,学校所教授的知识必须要符合实际,更要尊重青少年的兴趣爱好,符合青少年的年龄需要。 2。1。2 怎样教知识 当今中国的学校教育仍然没有完全的从应试教育中摆脱出来,教师的教学方法仍以灌输讲授为主,学生缺乏实践的锻炼,无法将学到的文化知识运用到

生活中去。学校知识的传授必须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否则,尽管有着高超的专业技能或是优秀的艺术才华,如果不能融入到社会中与他人相处,形成良性的循环,那么一切都是无用功[8]。我国的学校教育在青少年教育阶段还有待完善,教学内容以理论为主,脱离实际,只能使青少年死记硬背的记住知识,缺乏实用性。如数学在义务教育阶段应当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基础学科,我们应当教会孩子的是如何用基本的数学技能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数学问题,然而我国中小学的数学教学抽象化、繁琐化,似乎所有的孩子从上小学一年级就要为成为一名数学家作准备[9]。所以,学校教育中文化知识的传授除了积极准确,还要符合青少年的成长规律,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打下基础、铺好道路。 2。2 学校教育环境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 2。2。1 学校教育环境的界定及定义 首先要对学校教育环境的范围进行界定,学校教育既然区别于家庭和社会教育,除了要有自己限定的时间和空间,还必然要有属于自己的教育环境和教育任务,决不能被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所取代。所以,正学校教育之名,为学校教育理清边界是实现教育目的清晰化和教育功能本体化的首要任务,也是目前学校教育需要认清的核心问题[10]。对于学校教育环境的定义目前也众说纷纭,而笔者更倾向于杨雪琳在其《关于中国学校教育环境的文献综述》中对学校教育环境的内涵的解释:它是指作为施教主体的各级各类学校在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对它施加影响的那些精神的、物质的、自然的、社会的外部条件的总和及这些客观的、必要的外部条件[11]。 2。2。2 学校教育环境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 学校教育环境主要包括学校的文化环境、学校的物质环境(校园、教学楼、图书馆、实验室、教师办公室、操场、食堂、草坪、体育器材等)、学校的人际环境(学校领导与教师的关系、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教师和教师的关系、学生和学生的关系等)。 第一,学校文化环境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学校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其目标就在于创设一种氛围,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它作为一种隐性课程,通过学校健康向上的精神因素以及优美的物质环境施加给学生积极的影响从而实现教育的目的,具有情境性、渗透性、持久性、暗示性、愉悦性等特点,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12]。学校可以通过充分利用其丰富的资源,开展多姿多彩的课外活动,为青少年提供发展的空间,在学习态度、价值观念和生活目标等方面对青少年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总之,学校文化环境对青少年学习的指导、思维的开拓、文化的熏陶和保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第二,学校物质环境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学校作为育人的基本场所,教育资源状况的好坏对于学生的学习与成长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活动的进程,推动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13]。 学术榜样的力量不能仅仅只在课堂上存在[14],学校优良的物质环境可以使青少年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课间都能愉快的学习到有用的知识。校园建筑、文化设施、图书资料、园林绿化这些以物质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形态可称为硬件环境,硬件环境是一个学校物质文明的综合体现[12]。相对于制度、管理等文化软件,校园建筑、校服等文化硬件是最直观反映学校精神追求的载体[15]。如果一个学生对学校不满意而决定弃学,那么学校的设置会是其最关键的因素[16]。学校环境的质量与青少年的学习、成长息息相关,营造整洁幽静的学校环境,可以使青少年心情舒畅,全身心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产生心理上的归属感,也有利于青少年创新思维的开发。 第三,学校人际环境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学校人际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师生关系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这些人际关系状况对青少年的成长发展有重要影响。宽松、融洽的校园人际环境,可使青少年心情愉悦,调节和控制情绪的能力得到增强,人格得以健康的发展,能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不良的人际环境会造成青少年责任心不足、交往能力差[17]等后果。 教师与学生的矛盾是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基本矛盾,在一定条件下是正常的,不可避免的[18]。在传统的教育视野中,教师作为学校教育的实施主体,

更是学生成长发展的直接负责人,师生关系就必然围绕知识的传授和接受而形成[19, 20],而师生关系决不能只局限于知识的传递上。师生关系中教师的支持鼓励、关心喜欢和宽容接纳对青少年外显自尊和元自尊有明显的积极影响,而苛刻严厉的教育方式对青少年外显自尊和元自尊的发展有严重的消极影响[21]。可见,教师与青少年之间的人际沟通对青少年的心理有着重要的影响。 学校环境中的生生关系是最常见的人际关系,是青少年踏入校园后需要重点处理的人际关系。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了“学校即社会”的观点,并指出学校应“成为一个小型的社会,一个雏形的社会”。在这样一个小型的社会中,青少年除了学习知识之外,也在学习如何与人相处,学生之间的互相影响对青少年的成长很重要。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林丹华说:“如果在成长过程中,不被同伴接纳,甚至被同伴嘲笑,这会造成心理上深层次的伤害,比扇一记耳光带来的负面作用更大。”[20]青少年之间和睦相处,才能创建团结、和谐、融洽、民主、友好、合作的人际关系环境,才能为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人际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2。3 学校教育制度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系统具体规定着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彼此之间的关系。青少年在学校中受到学校教育制度的制约,也可以在学校教育制度下更好的学习成长。然而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却秉承严格控制的风格,一味的严格约束青少年的行为,导致青少年在这种约束下丧失了原有的开放性和创造性思维,这样的学校教育制度也只是为学校的“去人化”推波助澜。这样使青少年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都受到了阻碍。所以学校教育制度的不完善对青少年的成长具有十分不利的影响。 2。3。1 学校教育制度的不完善对青少年成长的负面影响 第一,过于严格的制度使学校过分“封闭化”,青少年沦为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习机器”。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社会交际能力,也很难有机会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青少年完全地按照学校的规章制度生活学习,个性、兴趣和天赋都被打压。而处于这个年龄段的他们是个性发展的重要时期,严格的学校教育制度忽视青少年各方面的需要,造成了青少年自我学习,自我思考能力的丧失。人们把学校看成工厂,意味着制造某种规格的产品,学生毕业就同产品出厂一样,因此人们总是更看重学生是否被塑造成标准形象,对学生出厂后的情形关注并不充分,而且学校教育也并不存在一个类似于工业、商业中的“售后服务”体制,学校教育对毕业后的关注难以实现[22],给青少年的成长带来无法弥补的负面影响。 第二,现行的学校教育制度中的课程设置过于刻板,缺乏灵活性。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与社会的飞速发展,“呆板化”的课程与学制设置所培养的人才在知识、技术、能力上已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学校教育成果与社会需要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23]。青少年只能在书本上解答应用题,却无法灵活的运用到生活中,这对青少年的成长毫无益处。 第三,部分学校教育的评价形式过于单一。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和扩大生源,将学习成绩视为考查学生的唯一标准。而优等生和差等生也完全由成绩来评定。在青少年的心里,追求“分数”也就成了学习的唯一任务。这样势必会抹杀青少年的需要与个性,同时青少年的批判精神与创新能力也被钝化。事实上,这种以分数为唯一标准的考评制度为应试教育的滋生提供了现实的土壤,而且也是导致素质教育至今步履艰难的一个深层根源[23]。受到这种单一评价形式的影响,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热情也会发生变化。一味的追求成绩使教师教学方法变得单一,填鸭式的教学方式随处可见,作为教师,往往只做到把自己责任内的教学课程完成就心满意足,对课程之外的教育不是不感兴趣,就是涉足不多[24]。教师的教学热情也不再高涨,对待不同学生的态度也会受到影响。造成了学生主体性的丧失。这样势必会导致青少年的价值观发生扭曲,对青少年的成长造成严重的影响。 2。3。2 学校教育制度的完善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 好的教育应该增进青少年的个人幸福[25],为了青少年更加健康幸福地成长,学

校教育制度需要更加的完善。 第一,实现教学管理的“开放化”。学校教育虽然有别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但也不能完全的脱离二者,必须有二者的辅助,学校教育制度才能更加完善。学校教育需要继承传统的文化知识,也需要适应社会的进步,更需要家长们的支持。而青少年在这种“开放化”的教育环境下也能培养出更加健全的人格。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个人成为自我导向的学习者[26],“开放化”的管理可以增强青少年的自我学习能力。 第二,课程设置“灵活化”。青少年的学习工具目前主要是教材,而教材的设计对青少年个性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过于理论化、教条化的教材既打消了青少年的学习兴趣,又忽视了青少年的需要,所以教材的多样化是改善学校教育制度的重要方面,青少年在丰富多彩的教材中可以解放思想,扩大视野。课程的单一也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开发灵活性、多样性的课程,尊重青少年的兴趣和需要更是重中之重。多样的课程可以开发青少年的创造能力,挖掘青少年的潜能,培养青少年的学习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这样有利于青少年今后在社会中立足。另外,课程的设置必须要贴近生活,适应社会发展。学校教育需要在保留学生个性化的前提下,为社会和国家培养有用的人才,让青少年能在学校教育中不脱离实际。 第三,开发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应完善学校教育评价机制,走出目标数量化取向的单维世界,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27]。如今有不少的学校已经实施了除考试之外的多种评价方式,例如:学生档案袋,个人成长记录等等。多样的教学评价方式打破了“分数第一”的思想,使评价方式更加人性化,教师的教学热情也更为高涨,教学方式更为多样,有助于青少年情感的培养,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3 结束语 教育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jd/458955/

推荐访问:什么是家庭教育 学校安全教育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