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文章 > 私藏美文 > 改革对中国的意义

改革对中国的意义

时间:2018-04-29   来源:私藏美文   点击:

【www.gbppp.com--私藏美文】

改革对中国的意义 第一篇_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崛起的意义

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崛起的意义

中国共产党,简称中共,成立于1921年7月,1949年10月至今为代表工人阶级领导工农联盟和统一战线。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代表者。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他的成立对中国主要有如下的重要意义。

一.政治

20世纪初期,受到民主思想的影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的中共中央政府,不得不顺应历史潮流,采用西方的民主体质来维护其统治地位,先后经历了晚清政府和北洋军阀政府。虽然他们行事打着西方君主立宪制或民主共和制的招牌,但由于资产主义的先天不足和后天畸形发展,资产阶级没有真正掌握实权,中国实际上依旧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民群众仍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由于马克思理论的传入,导致了一批有梦想有抱负的青年为了拯救中国命运于1921年正式建立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为后来中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在之后的战争中先后战胜日本侵略者,国民党反动派等重重敌人,与1949年成立新中国。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结束了中国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了一百多年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了国家的主人。

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并在国际上的政治地位不断提高,先后参加了日内瓦国际会议和万隆会议,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树立起中国作为负责任的东方大国的形象。随后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这些政治成就是与共产党人的努力合作,认真负责的精神分不开的,是共产党带领新中国独立,成为政治大国。

二.经济

中国应先后遭受外敌入侵,国内内战,人民的生产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在共产党的带领下,新中国成立后实行土地改革,三大改造,从而恢复了经济。又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对外实行改革开放,对内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拉开我国改革的大幕,是我国经济水平逐年上升,由一开始的吃不饱,穿不暖,渐渐向小康社会发展,在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的改革,是为了完善社会主义。这些重大改革的决策,都是中央通过决定作出的决策,说明党是主动的推进改革而。而且党的改革是渐进的,并不像有些国家急于求成,从而导致基础不稳各种缺点在随后展示。

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陆续完成十一个“五年计划”,中国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GDP以跃居世界第二,外汇储备全球第一。

三.军事

中国经历近一个世纪的战火洗礼,磨砺出了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 人民军队。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先后与日本侵略者,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战斗,取得了胜利。建国后,更是在朝鲜战场上战胜全球霸主——美国。但我军在党的领导下,坚持和平主义路线,秉持着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精神。于1985年进行百万大裁军,展现我国我党热爱和平,不搞军备竞赛的决心,营造出与世界人民和平发展的思想。1967年,中国成功引爆第一枚核武器,2013年,中国首艘航母——辽宁号服役。无不显示着我国强大的军事实力。

四.教育与科研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秉持着科教兴国的理念,大力发展教育与科研项目,成功于1965年合成牛胰岛素,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的蛋白质,为人类认识生命、揭开生命奥秘迈

开可喜的一大步。并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使大学录取率逐年上升,让亿万民众感受到知识的力量。这与共产党在相关方面的支持与重视是密切相关的。

五.总结

共产党成立以来,在各个方面为中华的崛起而进行奋斗,并且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这一切可以说都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决策,离不开每一个共产党人的努力。建国前,是共产党人用命来换取中国崛起,而现在是用智慧,中国离不开共产党,只有共产党才可以使中国崛起,屹立在世界之林上。

改革对中国的意义 第二篇_论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论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迈出新步伐。 中国于一九七八年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改革开放激发了各行各业的活力,使中国的生产力不断得到发展。一个个新兴城市拔地而起。一项项重大科技成果得到制造和开发。一个个大型工程得到峻工。一个个超大型企业正在迅速成长。毋须讳言,当前中国的社会发展,还存在着许多问题。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高,人的权利和自由得不到充分尊重。对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说到底,要靠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任何走回头路的做法,都是没有出路的。

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刚经历过十年文革,而十年文革遗留下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在拨乱反正和调节国民经济的同时,中共中央领导全国人民迈开了改革开放的步伐。其中,有很多地方具有很大的转变。 转变一:对待人的态度——从见“人”就批到“以人为本”

很长一个时期中,在“左”的思想影响下,我们的社会一度把阶级的概念绝对化,把阶级同“人”割裂开来,只讲阶级,不准讲“人”。由此出发,导致忽视甚至否定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作为人应有的尊严与权利,批判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批判资产阶级人性论,认为人权是资产阶级的口号,等等。这种轻视“人”的思想,在“文革”中造成严重恶果,对人的轻视和蔑视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轻视人,蔑视人,摧残人,是“左”的突出表现,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我国经历了长期封建社会,作为封建社会基本人群的农民,他们没有起码的做人的权利。马克思说:“君主政体的原则总的说来就是轻视人,蔑视人,使人不成其为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1卷第411页)马克思讲的是德国的封建社会,但这个原则具有普遍性,中国的封建社会实际上也是这样。

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是对“人”的问题的一次深刻教育,使人们懂得了要尊重人的权利。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各种经济体制改革措施的提出和落实,也是对人的权利问题的生动教育。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首次提出了“以

人为本”。以后,党中央对“以人为本”的意义和内涵进一步阐释。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七大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在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响亮提出,人的生命高于一切,抢救生命是重中之重。这是对“以人为本”的最明确也是最好的诠释,把对人的理解提到新的高度。这里,已经抛开了片面的阶级论,这里讲的人,是覆盖全社会的,不分阶级、地位、财产多少,前后都没有限制词。这次抗震救灾,使珍爱生命,尊重生命的理念,深入人心,是一次极为成功的关于“人”的问题的普遍教育。

从否定人性、人道、人权,见“人”就批,到提出“以人为本”,把人的生命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这表明,在“人”的问题上我们的思想观念和理论,已经实现了根本的转变。

转变二: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从东亚病夫到实力强国

改革开放不仅使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国民福利得到了实质性的提高,而且也使中国日益融入世界经济和主流文明之中。具体而言:

1、是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进1步提高。统计表明,1978年至2006年的28年间,中国的GDP年均增长9.67%,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 3.3%左右的年均增长速度。与此同时,中国现已成为世界第1外汇储备大国,1978年以前,中国外汇储备从未超过10亿美元,2006年末已突破1万亿美元。对外贸易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通过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大大提高了中国的生产力水平,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1个新的阶段。截止到去年,中国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第4,外贸总额位居全球第3。这是1个了不起的成就。

2、是民生得到显著改善,人民生活总体上进入了小康水平。以

收入和住房这两大最能反映生活水平的项目为例,从1978年到2006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住房面积都有大幅提高。尤其值得1提的是,在这30年间,中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数量从2.5亿下降到2148万,绝对贫困发生率由30%下降到2.3%。中国是目前全球唯1提前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贫困人口减半目标的国家。

3、是初步建立了1个适应经济发展的市场经济体制,是市场而不是政府,在资源配置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目前,中国基本成为1个市场经济国家的共识开始形成。很多国家包括1些发达国家,相继承认乐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这表明,我国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已经基本确立。

4、是融入了世界主流文明,锁定了中国的发展道路。开放是什么?开放就是自主、自发地接受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则,并以此克服自身传统的特殊规则的缺陷,使其更好地推进国民福利的增加和国家的富强。而真正的对外开放,不仅要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还要学习西方发展市场经济的经验,学习西方文明,进行制度变革。从这个意义上说,开放的重要性有时要远大于改革。中国大批留学生到国外学习,他们中的许多人成为国家建设的有用之才。通过相互学习,使人们的思想更加解放,视野更加开阔,开放意识和创新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尤其是加入WTO后,我们已义无返顾地回归到世界主流文明中,以1个主权国家的承诺和信用锁定中国改革发展的道路。

转变三:对待自然的态度——从“人定胜天”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我们一度坚信“人定胜天”,迷信人的主观能动性。在这种思想观念的支配下,在“敢叫日月换新天”,“重新安排河山”,“改天换地”这些豪言壮语的鼓舞下,无限度地向大自然索取。另一方面,在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以后,不少地方片面追求GDP,而忽视了对环境和生态的保护。近年来,频频出现的生态灾难使人们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开始觉醒。

1998年长江洪涝灾害后,人们重温恩格斯的话:“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

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4集第383页)恩格斯的这些话,好像就是针对我们今人而言,使人们有所醒悟,从此停止了对长江上游林木的乱砍滥伐。2004年12月3日,老一辈革命家任仲夷同北京的一位学者探讨科学发展观,写了一段很精辟的话:“与天斗与地斗其乐无穷,何乐之有?到头来还是其苦无穷。从根本上讲,人是不能胜天的。天——大自然,大宇宙,只能与之和平共处,与之适应,绝勿做违天之事。违天,即违背自然规律和客观规律。违天,是做孽。古语曰:人(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治(逭),我说的自做孽是指违反客观规律之事,教训太多了。”(引者按:原文有两处讹误)这是任仲夷对几十年来我们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反思,也是许多人的共识,具有代表性。

近年来,党中央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作为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之一。2006年10月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定,又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之一。党的十七大又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任务。这标志着我们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思想观念已经有了大转变。可喜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已经越来越成为全民的共识。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所取得的成就,是因为我们没有脱离实际,对中国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和物质经济条件有1个清醒的认识。我们讲1切从实际出发,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30多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之1,也就是克服了那些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可以说,能认识到中国处于初级阶段这个事实,标志着我们的发展终于走上了实事求是和尊重客观规律的道路。

改革对中国的意义 第三篇_浅谈改革开放对中国的影响

浅谈改革开放对中国的影响

2010-05-27 20:05:36| 分类: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我国的改革开放已走过了近30年的历程。30年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同时中国改革攻坚任重道远。一方面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另一方面又面临着改革攻坚的深层次矛盾的挑战。改革是探索和破旧立新的过程,由此引起的议论和争论在所难免。可以说改革开放是把双刃剑。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启动的改革开放,为我国近百年来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大繁荣奠定了体制基础。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和形成开放型经济为标志,经济体制改革在多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形成的体制性释放效应极大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评价我国改革开放的标准有很多,但最客观和最有说服力的标准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有利于”,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标准,也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初衷。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经济总量在世界上的排位由第十位上升到目前的第四位,可以说大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生产力。由于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一些专家认为,中国应当成为当前国际关系中塑造的重要因素。改革开放也迅速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我国迅速解决了13亿人的温饱问题,在反贫困中取得的成绩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

下面,我想从经济、文化、综合国力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浅谈改革开放

对中国的影响。

首先,从经济层面来说, 30年来,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既把改革开放推进到新的阶段,又有效治理了通货膨胀,克服了亚洲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不景气的影响,遏制了通货紧缩的趋势,避免了经济增长的大起大落,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6年GDP初步核实数据显示,中国2006年的GDP达到人民币21.087万亿元,约合2.70万亿美元,与德国2006年的2.30万亿欧元(约合2.86万亿美元)GDP仅一步之遥。分析人士指出,按照目前中德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速度,2007年中国GDP有可能会超过德国,仅次于美国和日本,跃居世界第三。同时增长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在中央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战略思想指导下,企业的技术水平、生产和管理的现代化程度明显提高。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取得重要进展,区域经济开始趋向协调发展。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资源节约与保护、生态建设和环境污染治理成效显著,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加入了WTO,对我国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进出口贸易和引进外资规模的扩大,将直接推动中国经济的增长。进出口贸易规模的扩大进口增长率高于出口增长率,引进外资规模的扩大外资进入的部门和行业不断增加。挑战是中国经济体制不够完善,改革的步伐跟不上经济发展的要求;中国部分产业在世界经济的浪潮的冲击下会显得不堪一击,某些企业存在倒闭的风险,在一定程度上会

制约部分产业的发展与壮大。

从文化方面来说,30年来,改革开放对中国文化发展产生了广泛而积极的影响,为文化的改革创新和繁荣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回眸30年中国文化从封闭、单一中艰难启程,并不断走向开放、繁荣、多元的步履,人们感受

到中国文化与改革开放、民族复兴共兴共荣的非凡历程,感奋于中国文化“软实

力”的日益提高。下面的数据比我说的更有说服力。

1978年全国只有博物馆349座,2008年达1722座;1978年全国文化事业投入为4.4亿元,2007年达到198.7亿元。据统计,1979年我国对外文化交流数量为194起、3035人次;2006年为3745起、46778人次;30年来我国共有近500部影片在国际国内电影节上获得大奖,在世界电影中越来越具品牌影响力;中国已与145个国家签订了政府间文化合作协定和近800个年度文化交流执行计划;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2004年转企改制以来,向海外派出演出项目290多个,在全球60个

国家和地区演出21000多场;落户海外的孔子学院已达200所。 改革开放的实践成为文化领域改革创新的源泉,为我国文化事业迎来一个百花争艳、欣欣向荣的春天;经济建设的辉煌成就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为新时期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了现实需要和可能;经济体制改革为文化领域的改革创新提供了示范和借鉴,促进了文化艺术生

产力的解放。

最后,从综合国力以及人民的生活水平来谈,毫无疑问,中国现在的国际角色,和半个世纪前不可同日而语。五十多年前它是国际共产主义阵营一员,三十多年前它加入了联合国,七八年邓小平启动了中国经济的改革开放,使得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经济、政治、外交和军事等各方面重新融入国际社会。过去十年到十五年,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著。其主要原因,是出口产业的壮大推动了贸易的扩张。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对全世界的发展中国家起一个带头作用,为促进建立一种可持续发

展、公平、崭新的世界经济秩序而努力。

今天的中国是名符其实的东方巨龙。改革开放激发了各行各业的活力,使中国的生产力不断得到发展。一个个新兴城市拔地而起。一项项重大科技成果得到制造和开发。而所有的一切都需要一个稳定的前提。为此国家投入大量经费建设国防军事力量。改革开放以前,技术、装备落后。改革开放后恢复高考,国家有了更多的技术科技人才,自主研发,独立创新。目前我国在建设好陆海空的基础上,正自主研发导弹,航空母舰,卫星系统,宇宙飞船,现代化核力量,技术已达世界领先水平。但是,中国始终是和平的爱好者和倡导者,也一直在为世界的和平贡献力量。

在综合国力增强以及经济迅速发展的前提下,我国国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从改革开放前后人们的衣食住行就可以体现出来。

改革开放前,由于长期实行布料定量供应,人们衣着的款式仍很单调,多数以棉布为主。每人拥有的衣服为数也不多,一套服装要穿好多年,兄姐长大了,留给弟妹穿,舍不得丢弃。贫穷之家有姐妹共用一条裤、兄弟共穿一件衣的。如今,每个家庭不分男女老少,每人都有好多套衣服,春夏秋冬齐备,而且不断更新品种,更新款式。

“民以食为天”。改革开放之前,广大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尚未解决,相当一部分人仍处在半饥半饱的状态。改革开放之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粮食连年获得丰收。粮食的充裕带动了多种经营的全面发展,农村呈现一派“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喜人景象。市场繁荣,物产丰富,品种齐全,现代吃要讲营养将健康,还出现了绿色食品。

住,改革开放前,有不少家庭全家人挤在一间十几平方米的房。而现在出现了高级商品房和别墅。人们住得更好更舒适了!

行,以前人们出行十分不方便,很多时候是步行,翻山越岭,爬山涉水。而现在有便捷的公共汽车、私家车、火车还有飞机,在一些发达的城市还有快捷的地铁,比如说广州、北京、上海、深圳。公共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极大方便了人们的出行。

可见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显著的提高,改革开放让更多的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改革开放给我国带来了许多好处,但是没有一个改革是万无一失的。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也存在矛盾和问题。针对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矛盾和问题,专家们分析主要有两种原因:一是我国的改革是渐进式改革,改革在多方面尚未到位,经济社会运行中始终存在着体制不完善的矛盾;二是发展本身也会带来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项改革的实质性推进。中国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经济总量虽然已居世界前列,但人均水平仍然排在世界100位之后。中国的产业结构还不合理,技术水平不高,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经济和社会发展还不协调,城乡、区域和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得到扭转。在我们这样一个有着十几亿人口的大国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还需要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

今后一段时期,是中国发展的重要机遇期。中国制定了2006-年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发展的主要目标:一是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实现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二是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5年降低20%左右,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基本遏制;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完善,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实现这些目标,需要把握未来,开拓创新。在理论创新方面,中国认真总结自身建设和世界其他国家发展的经验,提出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在科技创新方面,中国制定了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确立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和方针。在体制创新方面.中国按照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明确了各方面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在创新的推动下,中国将保持发展的良好态势,提高发展的质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轨道。

面对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新要求,我国进入全面改革的新阶段。有专家指出,当前,我国利益关系的深刻性、复杂性对统筹协调机制的需求十分迫切。客观地分析,某些改革的“走形变样”、改革不到位,在很大程度上与改革统筹协调机制难以适应当前改革的现实需求直接相关。在全面改革的新阶段,与全面利益关系调整相适应,建立一个由中央直接领导的、超脱地方利益和部门利益的改革协调机制是十分重要的。

总之改革开放的影响我们有目共睹。展望未来,中国将坚持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的道路,与各国携手前进,开拓创新,为促进全球发展、建设

和谐世界作出更大的努力。

改革对中国的意义 第四篇_邓小平改革开放理论及其对中国的现实意义

邓小平改革开放理论及其对中国的现实意义

摘要: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一场新的伟大革命,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中国深受十年文化大革命的摧残之下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创的,具有全面性和实践性。邓小平改革开放理论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改革开放理论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中

国的经济,文化体制改革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词:邓小平 改革开放理论 现实意义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一场新的伟大革命,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它不仅是解决了当时的燃眉之急,更是对中国以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邓小平改革开放的原因:

1.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客观要求。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个基本矛盾的运动,决定着社会性质的变化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方向。不适应就有矛盾,有矛盾就必须通过改革加以调整和变革,使之更加适应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是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要求。改革与开放是密不可分的。从一定意义上说,开放也是改革,是对传统自我封闭体制的改革。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任何一个国家要想发展就必须适应对外开放的新趋势。实行对外开放也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内在要求。

2.改革开放是消除照搬照抄外国模式及其弊端的有效方式。。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期里,由于我们缺乏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所以在很大程度上照搬了/苏联模式,因其不符合中国国情使得整个国民经济统得比较死。所以,邓小平从时代要求和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明确提出了走自己的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战略思路,果断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要历史抉择。

3.改革开放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内在需要。20世纪70年代末,正是我国刚刚结束十年文化大革命0的时候。当时,由于/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社会生产力发展缓慢,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条件得不到理想的改善,国家也无法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这种情况,迫使我们在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决定进行改革。0[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 (P134)/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0[3]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P150)

4.改革开放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能力的根本途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到了较快发展。邓小平明确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只有实行改革开放,才能不断加速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从而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能力,使我国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邓小平改革开放理论的理解:

邓小平改革开放理论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前提,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主线,

基本特征有2个、首先,邓小平改革开放理论具有全面性。(第一,农村改革开放和城市改革开放相结合。第二,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其他各个领域的改革相结合。邓小平说:“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相应的其他各个领域的改革。”《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37页)他还深刻阐述了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密切联系,明确指出:“我们提出改革时,就包括政治体制改革。第三,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相结合。对外开放具有重要意义。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对内开放就是革。”只有开放,才能促进竞争,搞活经济。孤芳自赏,夜郎自大,只能作茧自缚,自我封闭,这样必然寸步难行。第四,改革开放与惩治腐败相结合。不清除这些腐败现象,改革就无法深人发展,甚至会功亏一箫。开放难免会流进一些资本主义的污泥浊水,带来一些腐朽思想,有些意志不坚强的人会陷人泥潭,会被腐朽思想侵蚀而走上犯罪道路。不打击这些罪犯,开放就不能扩展,四个现代化就难以实现。)

其次,邓小平改革开放理论具有实践性。第一,强调改革开放是一种实验。“我们现在做的事都是一个试验。对我们来说,都是新事物,所以要摸索前进。既然是新事物,难免要犯错误,我们的办法是不断总结经验,有错误就赶快改”。(第174页)但是不要因为怕犯错误就不敢大胆试验,大胆改革开放。他指出:“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第372页)邓小平批评了在改革开放当中不敢闯,不敢试验的思想,明确指出:“思想要更解放一些、改革开放的步要走得更快一些。”(第265页) 第二,改革开放从实践中提出来,又要经过实践的检验。邓小平的改革开放理论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上,有着深刻的实践根基的,是紧紧围绕着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这个轴心,是为了解决实践中的问题而提出的。

邓小平改革开放理论的影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的指导下,我国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的解放和发展,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不断加强,综合国力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社会政治长期保持稳定。

(一)基本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转变

一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确立。二是多种层次、比较完备的市场体系已经形成。商品和服务价格基本上由市场决定。资本、土地、劳动力、技术等要素市场加快发展。三是政府职能转向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趋向成熟,国家计划、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互配合的机制初步形成。四是以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失业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健全。五是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实现了从封闭型经济体系向开放型经济体系的转变。六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制建设取得显著进展,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完善。

(二)经济体制发生根本性转变,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

从1978~2007年,我国GDP,财政收入年均增长,,外贸进出口总额从 206亿美元增长到2.17万亿美元;外汇储备从 1.67亿美元增长到 15282亿美元。目前,我国GDP位列世界前 4位,外贸进出口总额居世界第 3位,外商直接投资居世界前列,国家外居世界第 l位。

(三)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使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在实践中取得重大进展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国家民主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城乡基层民主不断扩大,公民的基本权利得到尊重和保障,中国共产党民主执政能力进一步提高,政府民主行政能力显著增强,司法民主体制建设不断推进。国家领导制度、立法制度、行政管理制度、决策制度、司法制度、人事制度和监督制约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例如,邓小平提倡废除领导干部终身制,实行退休制度,并且身体力行。这是他对政治体制改革的重大贡献。 (四)文化、教育、科技体制改革也取得巨大成绩

改革开放以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在加强宏观管理、调整产业结构、转换经营机制、培育和规范文化市场、推进集团建设和对外开放等方面,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科技创新能力逐步增强,科学知识生产数量增长迅速,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不断增大。教育事业不断跃上新的台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证。高等教育蓬勃发展,顺应了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教育事业的发展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总量提高和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迅速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关键性因素。

(五)生产力发展使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改革开放 3O年,是居民人均收入增长最快,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从 1978—2007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基本都提高了三倍,达到了小康水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加,恩格尔系数不断下降。

综上所述,30年的辉煌成就雄辩证明,改革开放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成功之路。任何时候,反对改革、阻碍改革的做法是错误的;改革不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同样是死路一条。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改革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不能单兵突进,必须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改革全面推进;必须把握改革步骤的渐进性。中国改革从一开始就采取逐渐推进的战略、策略。实践证明,这种渐进性改革能较好协调各方面的经济利益,避免出现大的利益对抗,使旧体制逐步地、平稳地向新体制过渡;必须坚持改革原则的坚定性,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必须坚持改革过程的长期性,改革开放才能贯穿中国整个发展过程。

改革对中国的意义 第五篇_改革开放对中国的 影响

第 2 4卷 专辑

2 0 0 8年 1 2月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Ku n mi n g Me t a l l u r g y Co l l e g e

Vo 1 . 24 No .S up

De c .2 00 8

中国改革开放的世界影响与国际评价

邢春梅

( 昆明冶金专科学校 社会科学与公共学院,云南 昆明 6 5 0 0 3 3 )

摘 要:用3 0件大事概括 了改革开放3 0年来取得的成就,提 出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对世界的影响主要体现

在:中国正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引擎之一;中国在国际舞 台上的作用不断扩大;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

稳定的坚定力量等几方面。同时,对国际上对中国改革开放的评价 “ 中国奇迹论” 、“中国崩溃论”两种相反

的论断进行了分析,阐述了中国改革开放 3 O年来给我们的几点启示。

关键词:中国改革开放成就 ; 世界影响;国际评价

中图分类号: D 6 1 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 1 0 0 9— 0 4 7 9一( 2 0 0 8 ) S一 0 0 6 1— 0 5

中国改革开放至今已3 0个年头,1 9 7 8年党

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将我国经济引入改革开放之

路;1 9 9 3年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在 3 O年的时间里,我

国的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扩大,我国的综合国力

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在改革开放 3 O年中,

中国的经济一直保持了高速增长势头,国外关注

中国问题的热度也在不断升温。在新一轮 “ 中国

热”中,有关中国的报道、评论和研究成果大量

涌现。随着改革过程的不断展开,人们的评价和

看法逐渐从早期倾向于依据政府意图、改革计划

和发展预测做出判断,转向依据事实和后果做出

判断。这当然并不是说,这些看法越来越趋于一

致。事实上,可能正相反。正如在国内一样 ,由

于判断标准不同,立场、出发点不同,国外的看

法同样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与此同时,由于各

种因素使然,国外不少看法不乏独到见解,有一

些研究结论更加直截了当。这些,对我们认识 自

己的国情不无积极意义。因为对世界产生影响而

引来国外的一些评论,如何看待这些评价,给我

们一些什么启示和思考,这是一个值得探讨和研

究的问题。

1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

3 O年来取得的成就,可归纳为3 O件大事:

1 )1 9 7 8年 1 2月 l 8~ 2 2日:十一届三中全会

在北京召开。这次全会彻底否定 “ 两个凡是”的

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

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停止使用 “ 以阶级

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工作重点转移的决策,

实现了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形成以邓小平为核

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取得了组织路线拨乱反正

的最重要成果;恢复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

提出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重要任务;审查和

解决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

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开始了系统的重大历史事件

的拨乱反正。会议还提出要正确对待毛泽东的历

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全会作出的实

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开始了中国从 “ 以阶级斗

争为纲”到 “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从僵化半僵

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

【改革对中国的意义】

性转变。

2 )1 9 7 9年设立经济特 区。1 9 7 9年 7月 l 5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广东省委、福建省委

关于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的报

告,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试办特区。8【改革对中国的意义】

月 1 3日,国务院颁发 《 关于大力发展对外贸易

增加外汇收入若干问题的规定》,主要 内容是扩

大地方和企业的外贸权限,鼓励增加出口,办好

出口特区。1 9 8 0年 5月 1 6日,中共中央、国务

院批转 《 广东、福建两省会议纪要》 ,正式将

“ 特区”定名为 “ 经济特区” 。改革开放之初,在

缺少对外经济交往经验、国内法律体系不健全的【改革对中国的意义】

形势下设立经济特区,对国内的进一步改革开放、

收稿日期: 2 0 0 8— 0 9—2 3

作者简介: 邢春梅 ( 1 9 6 2一) ,女 ,云南个旧人 ,哲学学士,副教授,主要从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与研究。 6 2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 0 0 8 年 1 2月 扩大对外经济交流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3 )1 9 8 2年 1 月 1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确

立。中共中央批转 《 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 ,

指出目前农村实行的各种责任制,包括小段包工

定额计酬,专业承包联产计酬,联产到劳,包产

到户、到组,包干到户、到组,等等,都是社会

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1 9 8 3年中央下发文

件,指出联产承包制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民的

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

实践中的新发展;1 9 9 1年 1 1月 2 5~ 2 9 E t 举行的

中共十三届八中全会通过了 《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

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 。《 决定》提出把

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统分结合的双层

经营体制作为我国乡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一项基本

制度长期稳定下来,并不断充实完善。家庭联产

承包责任制作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第一步,打破

了 “ 一大二公” 、“ 大锅饭”的旧体制。而且,随

着承包制的推行,个人付出与收入挂勾,使农民

生产的积极性大增,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4 )1 9 8 4年 l 0月2 0日,提出有计划的商品经

济。1 9 8 4年中国共产党十二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

行。会议一致通过 《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

的决定》,明确提出:进一步贯彻执行对内搞活

经济、对外实行开放的方针,加快以城市为重点

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是当前我国形势发

展的迫切需要。改革的基本任务是建立起具有中

国特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 决定》认为:改革计

划体制,首先要突破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

起来的传统观念,明确认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

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是在公有制基础上

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

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我国经济

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 决定》明确了改革的基本

目标和各项要求,为打破计划经济体制创造了

条件。

5 )1 9 8 6年全民所有制企业改革启动。1 9 8 6

年 1 2月5日,国务院作出 《 关于深化企业改革增

强企业活力的若干规定》 。《 规定》提出全民所有

制小型企业可积极试行租赁、承包经营。全民所

有制大中型企业要实行多种形式的经营责任制。

各地可以选择少数有条件的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

业进行股份制试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jd/440622/

推荐访问:中国改革开放的意义 中国教育改革的意义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