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原创美文 > 新秀美文 > 二十四节气图

二十四节气图

时间:2018-02-07   来源:新秀美文   点击:

【www.gbppp.com--新秀美文】

二十四节气图 第一篇_古今二十四节气图

■二十四节气图

(2013-02-04 00:13:02)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暑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首二十四节气歌相信很多人在上小学时都背诵过。

2月4日零时13分是今年农历二十四节气之首的“立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节,立,建始也,立夏秋冬同。”立春又叫“打春”,也是“六九”的第一天,所以有“春打六九头”之说,农谚更有“宁舍一锭金,不舍一年春”,“一年之计在于春”的说法。自秦代以来,我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先贤就已经掌握了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把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到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中国历史上关于二十四节气的最早的记录出现在西汉刘安著的《淮南子》一书中。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订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每个节气约间隔半个月的时间,分列在十二个月里面。在月首的叫做节气,在月中的叫做“中气”,所谓“气”就是气象、气候的意思。

今天是立春日,将往日所拍照片整理成一组二十四节气图。需要说明的是,所选取的图片大多在地处汉江中游的湖北襄阳拍得。

春已归来,

看美人头上,

袅袅春幡。

无端风雨,

未肯收尽余寒。

——辛弃疾《汉宫春·立春日》

万年如意好音来,

百事咸宜笑口开。

雨水正逢元旦日,

黄金杯重压银台。

——吴藕《雨水》

微雨众卉新, 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 耕种从此起。 ——韦应物《观田家》

南园春半踏青时, 风和闻马嘶, 青梅如豆柳如眉, 日长蝴蝶飞。

——欧阳修《阮郎归·南园春半踏青时》

春意注遍山水间, 风调日和清明天。 识得古今人生在, 烟雨山川泣英贤。 ——王禹俏《清明》

二十四节气图 第二篇_二十四节气组图

【二十四节气图】

二十四节气组图

在古代,一年分为十二个月纪,每个月纪有两个节气。在前的为节历,在后的为中气,如立春为正月节,雨水为正月中,后人就把节历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由于上下五千年历史以来,我国的主要政治、经济、文化、农业活动中心多集中在黄河流域中原地区,二十四节气也就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 的。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多变,故二十四节气对于很多地区来讲只是一种参考。 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这组美到窒息的二十四节气摄影,以及与其相关的传统仪式、场所、植物……走进春草花开的世界,走进中国传统之美。

立春(摄于杭州西溪)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

雨水(摄于湖州南浔)獭祭鱼、鸿雁来、草木萌动

惊蛰(摄

于湖州南浔)桃始花、仓庚鸣、鹰化为鸠

春分(摄于江西婺源)玄鸟至、雷乃发声、始电

清明(摄于杭州茅家埠)桐始华、鼠化为鴽、虹始见

谷雨(摄于江西山区)萍始生、鸣鸠拂其羽、戴胜降于桑

立夏(摄于余杭竹海)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

【二十四节气图】

小满(摄于安徽宣城)苦菜秀、靡草死、小暑至

芒种(摄于温州楠溪江)螳螂生、鵙始鸣、反舌无声

二十四节气图 第三篇_一年二十四节气(图片诠释篇)

一年二十四节气(图片诠释篇)【二十四节气图】

一年二十四节气(图片诠释篇)

一年二十四节气(图片诠释篇)

一年二十四节气(图片诠释篇)

一年二十四节气(图片诠释篇)

二十四节气图 第四篇_中华传统文化之二十四节气

中华传统文化之二十四节气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五千年来,中华民族的祖先在漫长的历史

长河里,积累了大量珍贵的物质文化资源,最终形成了中华民族世世代代传承的传统文化。 俗话说:“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我国自古就是农业大国,历朝历代都极为重视农业。智慧而又勤劳的华夏儿女在实践中不断对自然认识并总结出丰富的生产和生活经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节气就是集结了众多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现在的年轻人可能很难背出二十四节气歌,有的甚至不知二十四节气为何物,但二十四节气却“默默”地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的一套时间体系。

二十四节气源于我国的黄河流域,早在春秋时期,聪慧的古人利用土圭测日的方法,定下了仲春、仲夏、仲秋、仲冬四大节气。之后,通过农业生产的实践,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成确立,成为指导农事活动的重要依据,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二十四节气除了指导农业生产外,业已潜移默化为中国大众灵魂深处的一种情结。一些节气和民间文化相结合,成为了人们的固定节日。最著名的清明、立春、立夏、冬至,都已融入节日的氛围;夏至、暑伏也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民间盛传的“冬至饺子、夏至面”、“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等说法,正是这些节令伴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的具体展现。同时,我们还可以从一种文化的切面来触及一个节气:立春的迎春祭祀、雨水的中华雨文明、惊蛰的春耕图腾、清明的家国情怀、谷雨的茶文化„„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颁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农历二十四节气”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2014年4月中国文化部正式启动将“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申报工作。

二十四节气,不只是我国传统生活方式的诗意呈现,更体现着古人的哲学思想。本课程从历法气象、习俗活动、养生保健、应时食谱、诗词谚语等方面,对二十四节气进行介绍,描绘出一幅幅五彩斑斓、精妙绝伦的生动画面。带领读者追溯中国悠远农业文明源头,并感受从远古开始就存在于中国文明中的自然属性。【二十四节气图】

第一讲 二十四节气概述

智慧与勤劳的象征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

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不差一二天。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远古时代开创的一种历法,

反映了一年中自然现象和农事活动季节特征的二十四个节候。

一、二十四节气是怎样来的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漫长的生产实践中,对天文、气候和农业生产等方面的丰富经验进行加工提炼、总结出来的。

(一)二十四节气起源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中下游地区,这里一年四季气候分明,多河流谷地和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适宜耕作,尤其是黄河水滋润哺育了两岸的人民。从二十四节气形成到汉代完备的漫长时期里,黄河中下游地区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因此,这一地区的农业生产具有“天时、地利、人和”特点,得以充分发展的条件和机会。所以说,二十四节气反映了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气候条件和农业生产特点。

(二)二十四节气类别 24节气按照所反应的现象不同可划分为以下3类:

第一类是反映季节的。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夏至、冬至)和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用来表明季节,划分一年为四季的。二分、二至是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因为是从天文角度上来划分的,所以适用于中国全部地区。四立便不尽然。尽管也从天文上反映季节的开始,由于中国地域辽阔,气候的季风性和大陆性都极为显著,各地气候悬殊,因此各地四季开始日期和其持续时间并不相同,有些地区四季分明,有些地区不甚明显,甚至某一整个季节都不出现。例如黑龙江省瑷珲以北和青藏高原的高寒地带便没有夏季。青藏高原上流传着:“六月暑天犹着棉,终年多半是寒天”。华南福州以南没有冬季,有些地区几乎全年都是夏季,真是“草经冬不枯,花非春亦放”,“四时皆是夏,一雨便成秋”。云贵等高原又是一番景象,冬短而无夏,昆明就有“四季如春”之称。所以四立虽是从天文上【二十四节气图】

【二十四节气图】

划分得来,却有很强的地区性,它不能适应于全国。

第二类是反映气候特征的。直接反映热量状况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它们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暑的程度以及暑热即将过去等都很确切。直接反映降水现象的有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此外,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虽说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也反映出温度逐渐下降的过程,和每个节气温度下降的程度。先是温度开始降低,水汽凝露较多;以后温度下降更甚,不仅露更多,而且凉起来,但还未结冰;最后温度降至摄氏零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从农业生产上看,这三个节气的热量意义大于它们的水分意义,具体而生动。

第三类是反映物候现象的。小满、芒种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惊蛰、清明反映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的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向天地万物通报春回大地的信息。

(三)二十四节气释义

一年四季是以二十四节气为标志和界定的。我国古代的历法家对其都有具体而确切的解释。如四季的意义,东汉刘熙的解释是: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春”是蠢动,表示万物开始有生气。它象征春天的开始,此时气温回升,万物苏醒,大地回春。

雨水:意味着中国广大地区的天气逐渐回温,降雪停止,开始下雨,并且雨量开始逐渐增加。

惊蛰:雷鸣开始,惊动万物,气温、地温逐渐升高,土地解冻,春耕开始,蛰伏地下冬眠的动物开始苏醒和出土活动。

春分:春风是春季3个月90天的中点。这天太阳直射赤道,是白昼与黑夜平分日。春分和秋分古时称为日夜分,即昼夜相等。

清明:天气清澈明朗,气温转暖,草木萌发,万物欣欣向荣。俗为民间扫墓的节日。 谷雨:雨水逐渐增多,适时的降雨对谷物的生长极为有利。《孝经纬》云:斗指辰为谷雨,言雨生百谷也。

立夏:进入夏天,气温显著升高,万物将借温暖的气候快速生长。

小满:满者,指阳气已满。小满就是阳气还没有到达最强的状态。满也指籽粒饱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逐渐饱满,开始结实成熟。

芒种:“芒”指一些有芒的作物,种是种子的意思。芒种表示麦、大麦等有芒作物已成熟,可以收割。而此时也正是忙于播种晚谷、黍、稷等作物播种最忙的季节,故又称“芒种”。

夏至:这天,太阳光直射北回归线上,是北半球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古人有阳极之至,阴气始生。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的说法。标志着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表示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指天气炎热,但还没有达到最热的时候。

大暑:一年中最热的时期。

立秋:“秋”是作物快成熟的意思。立秋是秋天的开始,标志着气温开始下降,属于秋高气爽、明月风清的凉爽天气。

处暑:“处”是“止”的意思。表示了炎热的暑天到此终止。

白露: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由于此时,气温逐渐转凉,昼暖夜寒,容易达到凝结成露水的条件,又因此时节的露多且重,呈现白色,故称白露。

秋分:在秋季3个月中90天的中间,这天太阳光同春分一样直射赤道,白昼和黑夜又长度相等。

寒露:寒是寒露之气,先白而后寒,是气候逐渐转冷的意思。此时,气温已经很低了,草木渐枯萎。

霜降:“霜”是地面的水汽遇到寒冷天气凝结而成的,因此霜降不是降霜,而是表示天气寒冷,大地将产生初霜的现象。

立冬:冬终也,物终藏也。是作物收割后要收藏起来的意思,表示这一天是冬天的开始。 小雪:表示气温下降,因而凝雨为雪,是下雪的季节已经到了,但雪量并不大。 大雪:气温继续下降,降雪量也由小变大,地上开始出现积雪。

冬至:这天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上,这一天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古时对这一天又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至,故曰冬至的说法。表示寒冷冬天的到来。

小寒:“寒”是指寒气积累了很久。小寒意指,还没有到达最冷的时候。

大寒:天气寒冷到极点的意思,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

二、二十四节气与历法的关联

二十四节气与阳历和农历密切相关,它们的完美的配合

为古时老百姓掌握农时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二十四节气分布在一年的12个月里,常年每月有两个节

气,一个在前半月月初,俗称“节气”,一个在后半月月中,

俗称“中气”。这个“气”是气象、气候的意思,是古人观察

每个阶段内特有的气象或物候现象、农事活动后定出的名称。

和阳历配合时,节气在每月上旬,其规律是:上半年当月

的4~6日,下半年当月的6~8日。中气在每月的下旬,其规律

是:上半年当月的18~22日,下半年当月的22~24日。

和农历(阴历)配合时,农历的平年每月也是两个节气,两者同样称为节气和中气,若遇到农历闰年的闰月只有一个节气,没有中气。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

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

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节气” 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至今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由于二十四节气和阳历都是基于地球绕太阳运行的周期规律确定的,以二十四节气在阳历中有一定的日期,前后相差不过一两天,而农历是根据月亮的变化周期来制定的,二十四节气在农历中的日期很难把握。按阳历一年365天计算,一个月两个节气,前一个月的节气和中气与下一个月的节气与中气之间有30天半,而按农历一年354天计算,每月平均只有29天半。所以一个月的节气和中气比前一个月要推迟1~2天,这样依次类推下去,便得到会有一个月里只有节气而无中气,这个月便成了闰月,之后农历月份中,就是上月的中气在前,而本月的节气在后,逐渐地类推下去,再回复到节气在前、中气在后。由此可知,从农历推知节气规律很难把握,因而,节气在农历上没有固定的日期。

所以,每年在编制历书、挂历、台历时应尽量将二十四节气靠近阳历日期,以便一目了然,而我们在了解节气知识时也最好参看阳历日期。

三、二十四番花信风

二十四番花信风是应花期而来的风,简称花信风。所谓“信风”有节候“信号之风”的意蕴在内;花信,以花作为标志的花期;花信风既带来开花音讯的风候,也是气候变换的一种标志。根据我国农历节气,从小寒到谷雨,共八气,每气十五天,一气又分三候,每五天一候,八气共二十四候,每候应一种花。因此,二十四候就成了二十四花期的代表。其顺序为:

小寒:一候梅花、二候山茶、三候水仙;

大寒:一候瑞香、二候兰花、三候山矾;

立春:一候迎春、二候樱桃、三候望春;

雨水:一候菜花、二候杏花、三候李花;

惊蛰:一候桃花、二候棠梨、三候蔷薇;

春分: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兰;

清明:一候桐花、二候麦花、三候柳花;

谷雨:一候牡丹、二候酴糜、三候楝花。

四、各地二十四节气歌

二十四节气歌,是为方便记忆我国古时历法中二十四节气而编制的小诗歌,其标志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劳动智慧,流传至今有多种版本。

立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清明忙种粟,谷雨种大田;立夏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yc/417281/

推荐访问:中国二十四节气图 二十四节气卡通图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