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原创美文 > 新秀美文 > 异地高考

异地高考

时间:2018-01-18   来源:新秀美文   点击:

【www.gbppp.com--新秀美文】

异地高考 第一篇_全面开放异地高考政策弊大于利

谢谢主席,各位评委,观众,对方辩友大家晚上好!

刚才对方辩友涛涛陈词,。。。。。。,我方实在不敢苟同,下面来看我方观点,所谓当今中国,指现行教育体制与环境并未有大的变动之前的中国,异地高考政策则是指异地考生在非户籍所在地高考并享有与本地考生相同的高考和录取待遇,所以当今中国全面开放异地高考政策,需要从他的广度和深度两个方面进行考虑,所谓广度是指在全国范围内的开展,而深度是指各地执行异地高考的门槛。那么,在当今中国,全面开放异地高考政策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

我方对弊大小的评判标准是:该政策全面开放对于社会整体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若整体影响是消极的,便是弊大于利,反之则反。

下面,我方将从该政策的全面开放对考生个人,城市以及国家教育发展的影响,来证明其弊大于利。

其一,就考生个人而言,追求教育公平却带来了更大的不公平。每个考生都有追求高考和录取公平的权利。然而事实却是,最终能享受到这个政策的人只是极小部分。以京津沪地区为例,要在当地上学需要办齐就业证,住房合同等六证。普通外来务工人员要办齐六证谈何容易?而全面开放异地高考,使得意图进行高考移民者混淆其中。看似给了我们追求公平的道路,却未能给真正需要公平的人带来福音。所以,对于考生个人而言,其影响是消极的。

其二,就政策影响较大的城市而言,外来考生的涌入,将会挤占当地资源,加大城市负荷。当今中国,教育资源并不充沛。而全面开放异地高考,使得那些具有教育或录取优势的城市,吸引更多外来考生,势必加大竞争,使得当地考生录取难度增大,他们的就学还使得当地教育资源紧缺。外来人员的涌入同时还会会加大城市的负荷,使城市生活成本以及住房压力加大,可见所带来的不仅是教育资源的紧缺,更加波及到了城市的生存资源,虽然解决了一小部分随迁子女的高考问题,整体影响却是消极的。

其三:就国家教育发展而言,加大优势地区教育投入,进一步增大了省市间教育不平衡。由于大量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涌入,所带来的教育资源的需求是需要当地政府和中央共同负担。递增的教育资源使得国家不得不加大对这些本发达地区的投入。然而国家整体教育投入有限,一方要增加投入,另一方却往往不变甚至加以削减,这将加大当今中国教育资源不均衡。对于国家长远发展而言,后患无穷! 综上所诉,我方坚定地认为:全面开放异地高考政策弊大于利。

异地高考 第二篇_对异地高考的看法

姓名:胡伟俊 学号:201426810607 学院:计算机网络工程 班级:1401 如果让考生异地高考成为常态,目的是什么?根本目的是:

1、解决外来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

2、减少了农村留守学生数量。

3、减少区域性受教育和录取方面的特权。

此三点中,第一点,有助于稳定外来务工人员,减少流动性,且保证了用工单位的用工资源的稳定。第二点有助于解决学生在就学地与原户籍、学籍地之间的繁琐的传出转入,稳定了学生的流动性,减少了留守学生引出的一系列不稳定因素。第三点有助于平复社会舆论压力。我想,以上三点优势,是异地高考的建议得以实施的缘故。中心利益点只有一个:稳定。

然而,如果异地高考成为常态,后续的动态是什么呢?

1、有子女的务工人员大量涌入大中型城市。

2、农村基础教育资源进一步萎缩。

3、增加了接收异地考生的地方政府额外压力。

上述三点所能预料的动态可能导致的问题是:

第一点可能会导致:

1、在农村,只要有子女并且有一点经济能力的,便不会在农村常住,人员流动性进一步增加,而且,这种流动性是朝着一个方向,不会有返回的迹象。

2、城市用工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剩余,工资待遇持续走低,进一步加大失业率。

3、房地产市场持续回温。

4、供学生上学与买房、租房之后,人们便进一步一贫如洗。

5、城市人口与城市规模进一步臃肿,运行不畅。

6、农村人口的迁移且能彻底带走下一代,导致农村耕地面积进一步减少,粮食产量可能出现问题。

7、耕地进一步被房产开发商持有。

第二点可能会导致:

1、城乡教育资源差距进一步拉大,可能有的村镇为此没了学校,当地教育被极度轻视,农村教师工资待遇不受关注,农村教师流失成为必然。

2、一个乡或者一个县城中的少数几个学校生源爆满。(有的县城此现象已经相当严重,一个班八十名孩子是常态。)

3、可能会导致农村无教育的状况出现。

第三点可能会导致:

1、制定专对外来考生的政策,造成这个阶层的人员的不满,潜伏不安因素。

2、制定其他政策,如抬高户口准入门槛、划定外来人员居住区域、划定外来考生就学的学校等政策而造成外来人员仍旧无归属感。

3、造成本地考生的不理解与不满,增加了不稳定因素。

4、大学生源素质仍旧不会显著提高。

综上,可以得知,实施异地高考,有眼下的利,但也不是没有未来的忧,这不是一个熊丙奇教授就能解决得了的,也不是专门采访了教育部长袁贵仁就能解决得了的,也不是一个教育部就能平衡的了的,这需要整个政府的巨大的协调能力。这是一个全国性的大移民,而且移民的方向全都集中在大型城市,搞不好的话会惹出更大的麻烦,可怕的是,这样的麻烦是隐性的。

异地高考 第三篇_【异地高考】两种途径可解决北京异地高考

【异地高考】两种途径可解决北京异地高考

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高考移民,这个词再熟悉不过,基于各地高考考分录取线的不同,不少家长想尽办法通过把子女的户籍、学籍迁入录取线较低省市的办法,让他们进入更好的大学。但是,这样的所谓"移民",却对迁入地的高考环境产生了影响,为了维护当地考生的公平,不少地方都已经制定了系列相关限制措施,不过,每年临近高考报名,仍然是 有不少地方,因历史遗留问题和新政策之间起了冲突,导致学生没有办法参加高考。 在北京如果随迁子女想参加异地高考,有两种途径。

一是拿到居住证。北京居住证办理条件还未出台,但是参考国务院前两天刚出台的《居住证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想要在北京拿到居住证,首先在北京要有稳定的就业和住房,并有连续参加保险和积分的限制。而且意见稿只是说积极创造条件使居住证持有人的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中考和高考的资格等权利。但是具体实施起来比较困难,能不能和北京考生享有同样的高考权利有待考察。

二是符合6+6+3条件的随迁子女可在北京参加高考,但是只能参加高职高专的录取。 “6+6+3”含义:

1.进城务工人员持有在有效期内的北京市暂住证或工作居住证。

2.进城务工人员在京有合法稳定住所。

3.进城务工人员在京有合法稳定职业已满6年。

4.进城务工人员在京连续缴纳社会保险中的基本养老保险或基本医疗保险已满6年(即2009年9月至2014年8月是连续,不含补缴)。

5.随迁子女具有本市学籍且已在京连续就读高中阶段教育3年学习年限。

但是,不管通过上述哪两种途径,对很多随迁子女在京就读和高考限制了层层条件和限制,要想做到真正的公平和开放,还需教育的改革和招生录取制度的改革。(

异地高考 第四篇_最新异地高考方案

异地高考方案公布 广东随迁子女2016年就地高考

暂未出台

参加高考时间

京上广同日公布异地高考方案

北京:后年可参加高职考试 上海:与居住证挂钩

北京市30日公布随迁子女升学考试工作方案;上海《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沪参加升学考试工作方案》30日公布;广东30日公布异地高考政策,于2013年、2014年、2016年为三个时间节点,分步骤分层次解决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广东高考的问题。

北京

暂未出台

参加高考时间

从2013年起,有北京居住证明及稳定住所,稳定职业及社保均满3年,子女有学籍且已连读初中3年,可参加中职考试录取。毕业后,可按照有关规定参加高职的考试录取。

从2014年起,有居住证明及稳定住所,稳定职业及社保均满6年,子女有学籍且连读高中3年,可参加高职考试录取,毕业后可参加升本考试录取。 从2014年起,进城务工人员持居住证明,有稳定职业及住所,随迁子女有本市学籍且连读高中3年,可以在京借考,回原籍录取。 上海

与现行政策并无太大不同

上海将于2014年实施与《上海市居住证管理办法》相衔接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沪升学考试的具体方案。据了解,关于非沪籍人员子女在沪高考的资格与现行高考政策并无太大不同。

进城务工人员符合上海市进城务工人员管理制度规定的基本要求并达到一定积分的,其子女可在上海市参加中招考试;在上海市参加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并完成高中阶段完整学习经历后,可在上海市参加高考。

进城务工人员符合上海市进城务工人员管理制度规定的基本要求的,其子女可在上海参加中职学校自主招生考试;其子女在上海市参加中职学校自主招生并完成全日制教育完整学习经历后,可参加上海市普通高职自主招生考试;其子女参加全日制高职自主招生并完成完整学习经历后,可在上海参加高等学校专升本招生考试。【异地高考】

广东

参加高考要到2016年

2013年起,在广东积分入户的异地务工人员、高技能人才子女“零门槛”参加高考;

2014年起,具合法稳定职业、住所并连续3年以上持有广东省居住证,并按国家规定在广东参加社会保险累计3年以上的进城务工人员,其随迁子女在广东中职学校具3年完整学籍的,可参加中职报考高职的考试,并与广东籍考生同等录取;

2016年起,具合法稳定职业、住所并连续3年以上持有广东省居住证,并按国家规定在广东参加社会保险累计3年以上的进城务工人员,其随迁子女在广东参加中考且具3年完整高中学籍的,可报名参加高考,并与广东籍考生同等录取。据新华社

对不符合在我省报考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通知》指出,自2014年起,经户籍所在地省级招生办同意,可在我省借考,但须回到户籍所在省(市)参加录取。

对随迁子女报考资格的认定,《通知》明确,由教育部门负责对随迁子女在我省连续就学年限和学籍进行审核。公安部门负责对进城务工人员居住证进行审核。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负责对进城务工人员稳定就业和参加社会保险年限进行审核。住房城乡建设部门会同公安部门负责对进城务工人员及其随迁子女的合法住所进行审核。

(郑州晚报)

2012高考日记:异地高考进行时 记录各省脚步一路向前

教育部

目前进城务工人员达到2.45亿人,随迁子女有2000多万人。其中相当一部分人在迁入地接受完义务教育后,遇到了在迁入地参加高考的问题。日前,国务院新闻办就《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颁布实施两年来教育改革发展情况举行发布会。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说,解决异地高考要有条件准入。首先家长要符合条件,学生还要符合条件。家长基本条件是在当地有稳定的工作、稳定的住所、稳定的收入,并且交了各种保险,尽管不是户籍人口,但是这个地方的常住人口。学生本人条件是,有可能在这里学了小学、初中、高中,也可能只是高中才来,也可能高中3年都在这里,也有可能高中一年在这里,因此各地会根据实际情况,什么样的学生跟本地学生是一样的。还有一个是城市条件,这个城市发展需不需要这个行业、这个群体,这个城市能发展到多大规模,要根据城市发展需要和承载能力。教育部要求各地根据这3个条件提出具体的解决办法。

【异地高考】 【异地高考】

异地高考 第五篇_不应该全面推广异地高考政策

不应该全面推广异地高考政策

全面推广异地高考政策:全面扩大异地高考政策范围

推广:扩大施行或作用范围

标准低:城市的承载能力将会超过负荷

标准高:享受政策的人会很少。

尊敬的主席、评委以及对方辩友,大家晚上好。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流动人口和外来务工人员开始涌入城市。随着这种涌动,导致了大量随迁子女的产生,也因此带来了随迁子女教育的问题。我们今天讨论的是应不应该全面推广异地高考政策。异地高考是指流动人口以及外来务工人员其随迁子女在流入地高考,而全面推广是指扩大异地高考政策的受益群体。我方的比较标准是,是否能够在根本上解决教育不公的问题。我方坚持认为不应该全面推广异地高考政策。原因如下:

异地高考政策的全面推广,会使大量随迁子女涌入教育资源较为充沛的城市,例如京沪粤等发达地区。而这种高考迁徙现象不仅仅是为了高考的便利性,更多是为了分享该地区高考特权。据国家教育局统计显示,2015年北京高考本科录取率为71.8%,而山东省的本科录取率仅为36.43%(本专科79.41%)。随着随迁子女的涌入,当地的教育资源势必也要和这些随迁子女分享,这就掠夺了一部分当地考生原本能够享受的资源。在这种情况下,异地高考不仅没有解决原有的不公平,反而带来了新的不公平。我方承认不公平的现象总会产生,但是允许不公平存在的前提是可以使得社会中最不利的人群受益。显然异地高考政策并不满足这一条件。

高校不是根据考生具体情况择优录取,而是根据父母经济情况“择爹”录取。例如,上海公布的异地高考政策:持有上海居住证A证的来沪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上海参加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并完成高中阶段完整学习经历,可在当地报考。从这个政策我们不难看出,这其中只是计算父母的部分,而对考生的政策就相对简单很多,只要有三年的学籍即可。对于考生的综合素质、道德以及成绩都毫无要求。异地高考政策不去考虑学生的优劣而是沦为了拼爹。在推行的方法上是程序不正义。而我们都知道,程序正义是结果正义的保障。

作为一个政策的决策者需要在做决策中具有一定的勇气,但是真正的勇气是愿意放下眼前短暂利益,愿意花费更多的精力以及更长的时间来解决社会资源不公的问题。否则我们将看见的只是矛盾的更加突出,只是一个不公带来的更多不公,只是一个决策者为了解决眼前利益而造成的更多问题,我们将看见的最终会是一个表面看似完好内部却空空如也甚至破碎不堪的空壳。

综上,我方坚持认为,不应该全面推广异地高考政策。

异地高考 第六篇_全面开放异地高考政策弊大于利四辩稿

谢谢主席大家好

其实刚才一连串的争议都起源于对方一辩在开展命题的时候所犯下的几个关键错误。一开始他们弄错了一个前提,并且用这个错误的前提开展他们的立论。对方辩友告诉我们,今天所谓的“全面开放”指的是全国各地都实行异地高考。我们不妨在举个现实中的例子来看一看,众所周知,我国与2005年在各个城市都有了不同的二胎政策,但是每个城市对是否生二胎有着诸多限制,而现今正在商议是否与2013年全面开放二胎政策,请问对方辩友,这个全面开放还是和你方所说的全国各地都开方吗?要是对方辩友还不相信,我们在不妨来看看一张表格,而当下中国,除了河南和新疆未公布异地高考政策外,其他省份都已经公布,所以对方辩友你这个全面开放的逻辑是不是有点离题之嫌呢?

而根据这个错误的前提,对方辩友展开了三个论点,第一个论点,全面开放异地高考能够解决随迁子女高考问题,是实现了教育的公平性,这是对社会有利的,我们先不提异地高考是否能够真的解决随迁子女高考的问题,我们来看看一看教育的公平性,什么叫真正公平,每个人一样对待才叫做真正的公平,诚然,随迁子女能够和本地人参加高考了,对他们来说是公平的,但是对于本地人来说,也是公平吗?一个城市的教育资源是有限的,随迁子女其在他的户籍所在地也享有着他们户籍所在地的资源,但是在异地高考,并未会增加该地的教育资源,就比如我身上有100块钱,而为了促进社会的公平,我就需要和一个身上拥有钱比我少并且还不把他自己的钱算在内的人一起平分,请问对方辩友,这对我来说公平吗?同理,这对本地考生来说,是真正的公平吗?并且他真的能够根本上解决外来务工子女的升学问题嘛?我们的父母都希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为他们选择一个好大学是我们天下的父母心,这就会使得我们不难想象会不会会引申出一些富裕家庭为了子女升学而假务工等一系列腐败的的问题,真正的务工人员子女得不到升学名额,对方辩友这就是你方所说的对社会发展的利吗?没有从根本解决问题的同时有对社会照成了不好的影响,这到底是弊大还利大? 我们再来看看第二个论点,对方辩友告诉我们,异地高考会使得本地考生增加压力,促进良性竞争,从而促进城市的发展,我想请问对方辩友,难道本地的考生竞争压力就不大吗,我们的首都北京都出现一19岁高三学生因不忍高考压力过大,自杀前杀死室友了,对方辩友你认为什么才叫压力大,面对这件事情你方真的还有给他们增加压力吗?这是带来的利吗?相反的是我国现今的各大城市外来人口众多,已经日趋饱和,就如我方在自由辩论中给大家看的这张图片。这真的是对城市的发展有利吗?这到底是弊大还是利大?

第三个论点,对方辩友告诉我们,全面实行异地高考能够全面的保障家庭的后顾之忧,使得父母安心工作,保障社会和谐我就想再次请问对方辩友了,在没有了异地高考政策之前,我们的父母就不能够安心工作吗?难道我们每天开心的时候给父母一个电话,在自己的家乡努力学习拿出好成绩,这还不能够让爱我的父母安心工作吗?相反的是,本地父母愁自己的子女教育资源被抢夺,外来务工子女的父母又担心自己的子女会受到不公平对待,请问对方辩友,这就是让父母安心吗?这就是你方所说的利吗?还是想问对方辩友最后一句,这到底是利大还是弊大?

虽然很高兴对方辩友和我们的评判标准是一致的,对方辩友你的大前提是错的,而全面开放异地高考政策不能够解决问题,带来公平反之带来更大的不公,不能够对城市的发展有利,反之会给城市的发展带来弊病,不能够对带给父母安心,社会的和谐,反之带来的是更大的是操心,社会的不安,面对这个样的情况,我相信弊大还是利大,相信大家已经了然于胸了!谢谢大家!

异地高考 第七篇_浅谈异地高考的原因

浅析异地高考现象

【异地高考】

教育学双学位11级呈贡3班 刘挺 113160168

异地高考:特指流动人口子女在流动地参加高考。即考生在本人户口所在地区以外的地区参加高考,习惯上是指流动人口子女在流动地参加高考。

异地高考现象出现的原因主要是社会发展中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社会资源分布不均导致教育资源的不均分配,以及社会的发展促使大量劳动力向外地的转移从而导致大量的外来人口子女为求公平的教育从而出现的社会现象。

其实,异地高考之所以成为难题,不仅仅是单纯的考试问题,还涉及户籍、教育经费投入、录取指标等,牵动着教育资源调整分配的方方面面。因此,这项政策的出台,需要解决很多难题。比如,流入地外来务工人员人数不同,异地参加高考者也有多有少,如何及时调整高考资源,使之合理分配;再比如,如何确定异地高考资格,以缓解异地高考参加人数增加带来的压力;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就是如何避免变相的“高考移民”,以致出现新的不公。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从而促使大量城市流动人口和进城务工农民工在异地工作时间的推移,然而在这一过程中,大多外来人口及其子女在新的环境中长久的生活下去,但其户口并未得到解决,从而使得其子女在流入地参加高考的问题日益迫切。从2008年就有全国人大代表提出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地高考问题,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再到《教育规划纲要学习辅导百问》,“异地高考”这个议论了两年多的问题,在2011年两会上颇有“拨云见日”的迹象。同时,这个极具统筹性质的改革之举也让教育改革有了新的契机。2011年3月,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列席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时曾表示,教育部目前正在和上海、北京研究,逐步推进异地高考。

随迁子女高考问题完全是高考户籍限制和分省命题制度造成的,随迁子女在当地接受教育,却不能在当地高考,是对他们平等受教育权的严重限制,允许他们在学籍地高考是走向教育平等的第一步。

异地高考作为一个微观改革,经常被认为与宏观的户籍制度相冲突,也正因为异地高考属于社会系统性改革中的一环,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尽管有人呼吁要以微观变量促进宏观变革,但由于诸多因素的掣肘,高考仍难与户籍剥离开来。一些外来务工者的子女,从学前就在流入地接受教育,向所在地缴纳了小学、初中、高中阶段的赞助费、借读费,却在高考来临时被打回原籍。且不说此举罔顾了外来工的劳动贡献,单从如今各地高中课改、自主命题的角度而言,在流入地学习、回原籍考试,必定出现的“水土不服”已令这些学生未考先输。

外来工子女在流入地高考无门的尴尬与无奈,有关部门并非不知,长期以来之所以此项改革难以向纵深发展,牵涉的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公之类的老话题。一些重点大学招生越来越地方化,在办学所在地的招生比例居高不下,甚至出现教育割据的现象。而这些局面的形成又固化了所在地维护现有利益的心态,不难相信,高等教育资源丰富的省市有着担心外来人口挤占本地考生利益的隐忧。

教育部此次的明确表态及实际作为,无疑令所有人期待与喜悦。在地域及户籍博弈中进行了多年的高考,或许有望通过此次变革产生渐进式的变化。而纵

观几十年来高考制度的微调措施,实施“异地高考”制度也已具备了成熟的条件。统一教材、统一命题时代的结束,可以让“异地高考”有效避免投机式的“高考移民”,而上海、北京这两大城市的积极响应也为其他城市起到了带头和促进作用,再加上一些高校在“按各省市的人口比例确定招生指标”方面的试水,可以乐观地预见,“异地高考”已不再是梦。

在“统筹”即将成为我国社会发展公平公正的主旋律的当下,“逐步推进异地高考”无疑与这种理念暗合,它所释放的不仅仅是高考制度的破冰信号,更是对外来工及其子女人性化关怀的具体举措。同时,这种带有统筹性质的高考变革也让户籍制度的樊篱得以松动,让教育在追求公平、共享的路径上具有了正确的姿态。

但是在人们为之高兴的同时,也出现了诸多让人们不得不深思的问题,倘若异地高考能简单的解决,便也就不用人们去为此担忧那么多年。异地高考,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非常困难的。【异地高考】

为了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当地的升学问题,教育部会同发改委、公安部、人社部经过深入调研,起草了一个文件。2012年8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该意见通知。

袁贵仁说,文件主要精神有三点:

一、要积极解决。文件规定各地在年底前要出台解决办法。

二、是要有条件准入。首先家长要符合条件,学生还要符合条件。

家长基本条件是:你在地方有稳定的工作,有稳定的住所,有稳定的收入,并且缴纳各种保险,你是这个地方的常住人口,尽管你不是户籍人口。

学生本人条件是,这个学生有可能在这里学了小学、初中、高中,也可能只是高中才来,也可能高中三年都在这里,也有可能高中一年在这里,因此各地会根据实际情况,什么样的学生跟我的本地学生是一样的。还有一个是城市条件,这个城市发展需不需要这个行业,需不需要这个群体,我这个城市能发展到多大规模,不是说城市越大越好,要根据城市的发展需要和承载能力。

三、要因地制宜。各地根据人口流动的具体状况,制定具体的办法,提出具体的条件。

然而,在对学生以及学生家长做出这些的硬性要求外,国家也不断在为异地高考奋斗着,不断减少学生及其家长的压力。

在发展的过程中,党和政府认为,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参加升学考试问题要把握三大原则:一要坚持以人为本,把解决随迁子女升学考试问题作为重大民生问题来抓。二要统筹考虑,多方协调,积极稳妥推进。三要以地方为主实施,不搞“一刀切”,因地制宜解决。

教育部曾召开座谈会,邀请北京、上海、广东、福建、山东、湖北、黑龙江、安徽、云南等9个省(市)有关方面负责同志研讨“异地高考”政策。其中就提到,要尽快明确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升学考试问题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制定好实施方案。一要进一步摸清底数,掌握非本地户籍人口变动和随迁子女就学等情况,为方案制订提供可靠依据。二要按“三个根据”要求,即:根据城市功能定位、产业结构布局和城市资源承载能力,根据进城务工人员在当地的合法稳定职业、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和按照国家规定参加社会保险年限,根据随迁子女在当地连续就学年限等情况,进一步细化准入条件,确定操作办法。三要严

格落实文件要求,确保各地实施方案2012年底前出台。

在国家的高度关注中,说明了国家对外来人口子女上学教育问题已提上台面从而认真高度的重视教育中出现的问题,也不断地完善和改进从而促使人们的受教育权平等。

教育公平的观念随着人类的文明史同步成长,与其它理念一样被写入世界历史的史册之中,在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柏拉图提出了教育公平的思想,亚里士多德则首先提出通过法律保证自由公民的教育权利。异地高考获准无疑是保障公民接受平等教育的好制度,也是防止中国社会阶层不公的得力举措。教育与家庭、金钱无关,这是一个公平社会的基础体现。

国家应该让每一个孩子享受同等教育机会,应该让那些心存为中华而崛起而读书之志的孩子,不会因为自己的家境不好,而无法接受到更好的教育。决定孩子上那所高中的应该是自己的学识与能力,而不是户籍、房子与金钱,少年强则国家强,少年可以拼爹但国家则无爹可拼,衡量一个国家对于教育是否重视的首要不是教育投入占GDP的多少,而是能否提供一个公平的教育机会,卸下异地高考的枷锁是中国教育改革的伟大一步。教育对一个民族的重要不言自明,呼吁降低异地高考准则,将为祖国的花朵带来又一季春天。

异地高考 第八篇_2016高三生物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高三生物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本次期中考试是未央区统一出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理科班共46人,总分2391分,平均分52分,各分

一、 试卷中反映的主要问题:

1、 本套试题题量适中,难度不是很大,个别习题(3,4,21)及个别习题的某些空(27,28,29)难度较大,学生无从下手。试题中有21分左右的内容还没有复习到:例:基因在染色体上,伴性遗传,DNA的分子结构、复制,基因的表达。

2、 学生在答题中存在的问题:

(1) 、学生审题不全面,不能认真读题找出关键词,瞄准题眼,明确题干要求及问题,有遗漏条件现象。

(2) 、学生不能理解和图表的数学含义,不能用数学的思维来解决生物问题,欠缺学科间的简单综合能力。例:1,11,17,22题。

(3)、学生不能恰当地进行图文、图表转换,不能用生物学语言准确描述曲线走势,无法通过曲线、图像的分析获取相关的解题信息,欠缺从曲线图中获取曲线走势信息并进行比较、推理和归纳的能力,以及将曲线图信息转化为文字表达的能力。例:26,31题。

(4)、学生对基础知识记忆模糊,语言表达欠规范,不能准确地用生物学语言、词语、符号进行填写。例:将“呼吸作用”写成“有氧呼吸”,将“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写成“脱氧核苷酸或脱氧核酸”,将“碱基对”写成“碱基”,常染色体与性染色 1

体上的基因混乱填写等。

3、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课堂上对基础知识、概念、规律强调不够,学生记忆不牢,应用中容易混淆。

(2)、例题分析不够透彻、全面,图文转换及信息获取的方法讲解不到位。

(3)、课堂上老师讲解太多,学生训练较少,学生习题中出现的问题不容易发现。

(4)、归纳总结太少,只注重夯实基础,对章节、知识间的联系未能全面系统的进行框架式的整理。

二、改进方法:

1、后期一轮复习中狠抓基础复习,让学生读、记基础、概念和规律。通过习题演练随时进行知识间的联系,让学生全面、准确、系统地掌握基础。

2、教会学生审题,寻找题干中的关键词,字眼,学会图文转换,学会怎样从已知推出求解。

3、练习争取以考代练,先考后讲,针对学生习题中出现的具体问题重点讲解,让学生融会贯通。

4、抓课后辅导,特别是学生中出现的个别问题个别解决,普遍问题整体解决。

5、针对某些习题中出现的疑点、难点,多与同行、同科头老师交流,或利用网络进行查询,争取给学生一个满意的答案。 2

高三生物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篇2]

一、总体情况分析

本次期中考试使用的潍坊市考题,由高三全部生物教师流水阅卷。由于复习进度与潍坊市相差较大,考试成绩不甚理想。高分段人数很少,甚至有部分优秀学生生物成绩未及格。.

二、学生中存在的问题

1.基础知识不够扎实

分析选择题的答题情况可以发现,学生对生物学的基础知识掌握不够扎实。如选择题第22题,部分学生对ATP产生的生理作用和场所记忆不牢。第28题,反映出部分学生对蛋白质的合成场所和加工场所区分不清。

2.审题能力不足

学生不能从题干中获取有效信息,审题能力不足,也一个较为是普遍的问题。其中以选择题的第12题、第21题,非选择题第33题最为典型。第12题要求计算表现型与亲本不同且能稳定遗传的个体比例,部分学生只考虑了表现型的问题,而忽略了稳定遗传这一条件,算不出正确选项。审题能力不足还表现在学生读图、绘图和图文信息转换的能力较差,第33题要求根据题目所给图形回答丙细胞的名称,部分学生忽略乙图所隐含的雌性个体信息,将次级精母细胞也答上而画蛇添足。

3.知识应用能力欠缺

学生在解题过程中遇到实验设计题时,往往无从下手,如第36题第(3)问

学生失分校多。

4.解题速度较慢,时间应用不合理

许多学生前面花的时间过多,以至于后面题目来不及做,该能得到的分数没有得到。

三、教学改进措施

1.落实双基,把握主干,强化知识的加工和提炼,构建知识网络

夯实双基是高考取胜的保证。复习教学需在加强生物学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训练的同时,着重训练学生能够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和专业术语,正确阐述基本的生物学现象、概念、原理和规律,准确把握知识的内涵和外延。注意对生物概念、原理的规范理解、准确把握定位,扫除知识上的遗漏和盲点。

能力的考查离不开基础知识。在目前一轮复习阶段,要引导学生全面阅读教材,认真把生物课本梳理一遍,力争做到:复习不留盲点,不做无用功,重点、相关概念联网,加强和

巩固对知识的理解,并及时解决有疑问的知识点。同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对五本教材的归纳性知识进行整理;对基础薄弱学生,采取三层次复习强化巩固,即基本知识清单——专题知识清单——归纳总结性知识清单的做法。

抓好重点知识、重点章节的复习,这是备考的重中之重。突出主干知识和核心知识点,做到主干知识清晰,枝节明了,重点难点心中有数。从本次考试分析可以发现,部分主干知识中的难点问题,如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中的计算问题、细胞分-裂中绘图问题等,学生并未真正掌握。针对这一问题,在一轮复习阶段,有意识强化训练这些主干知识中的难点。

2.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

高考对考生能力的要求日渐提高。在复习过程中要坚持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的思想,更多地给予学生获取知识的各种方法,培养学生判断推理、逻辑思维、概括归纳、分析综合等多种能力。在以学科主干知识为主线进行复习的同时,加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能从多角度、多层面全面、完整地理解所学知识,真正做到知识的融会贯通。在这第一轮复习中,特别要重视教材重要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观点,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和生产实践。

3.重视审题能力的训练

在一轮复习中要加强审题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加强选题,注意对于知识情景的灵活转换,在教学中加强变式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

4.加强解题答题的规范化训练及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训练

在期中生物试题答卷中,学生表现出来的主要问题之一是语言表达能力差,文字书写出现错误等。因此,在平时的教学和复习中要引导学生用生物学的专业术语来描述课本上和试题中的图表、图解和数据等内容,也可以通过下发试卷评分标准让学生体会标准答案分析,形成使用生物专业术语进行规范

高三生物备课组

2016-11-12

高三生物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篇3]

11月3日、4日,我校进行了本学期的期中考试。生物试卷为省实验出题,现将此次考试情况分析如下:

一、试卷基本情况分析

本次考试生物试卷共分两大部分,选择题40道,共50分;非选择题5道,50分,满分100分。考试范围为必修1和必修2的前两章.具体知识分布及分值如下:

28.30.39题为实验题,包含必修1中的基本实验的考查,共4分。

本份试卷知识覆盖面广,题量较大,难度中等偏难。省实验上次考试考到能量的供应和利用,本份试卷更侧重于的最近阶段的复习,占57分。但对于我们学校来说,生物复习的较慢,本次试卷中的只有43分是我们一轮复习,其他的57分都没有复习.

二、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在此次考试中学生错误较多的有7.8.11.14.18.22.29.31.33.35.37.38.40.等选择题。主要是审题时题干关键没有注意到,光合作用的一些变化分析不到位,这部分考试前我们知识复习完基础知识还没有练习,会在以后的练习中加强,细胞分-裂中的曲线、柱状图等转化分析能力还有欠缺,知识运用不够灵活等。 41题是有关于渗透作用的考查,学生在书写结果结论时不够规范,不能和目的完全呼应,题干要求是“低温”结果学生有一些却从高温的角度答题。最后一问变化过程问题不大,但是结果学生多数没有答,有些答题的也没有看到括号里的内容。

42题,整体而言学生掌握的情况较好,而第一问非同源染色体上,很多学生答出常染色体这样对于考察的意图不是很明确的题,就要求同学们加强分析和在平时做题中积累经验了。还有些同学没有按照要求书写基因造成不必要的丢分。(3)单倍体育种、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处理这样的实验过程和原理不明确,导致此题得分率不高。

43题此题得分率并不高,(1)(2)答的还可以,没得分的同学主要是对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过程不明确,不清晰。由于我们没有对遗传部分进行复习,学生完全靠深处记忆答题,语言叙述欠缺。(3)是难点,学生答题时间有限,并没有更多时间分析题干,导致分数较低。

44题 此题结合了染色体的组成和有丝分-裂,减数分-裂的过程,考察同学们对熟悉的染色体的组成的识别,以及图文转化的能力,并且结合折线图和柱形图区别染色体,DNA和染色单体的数量变化。学生在答题中基本的识图能力较好,

(1)得分较多,在柱形图的分析上,学生对染色体和染色单体及DNA的区别不明,导致(2)失分。对于等位基因如何存在,更多的学生只写出了一种情况,整体的知识体系联系的能力有待提高。(4)普遍答题较好,学生对于最基本的知识掌握较扎实。对于以后的教学更加注重联系学生思考的整体性,强化学生分析图表的能力

45题主要存在的问题:审题不够仔细:从上到下,从下到上等;

图文的转换能力有待提高:不能从题干中筛选出有用的信息,不能依据信息回答问题;基础知识掌握的不够准确:胡萝卜素与类胡萝卜素,净光合速率与总光合速率,细胞呼吸与光合作用中元素的来路等等。

三、此次考试暴露的问题

1.考试时间分配上不合理,本次题量大,做题的过程一定要考虑时间的安排,但是学生多数是从头往后做,每道题都不舍得,遇到一些遗传计算难度较大的2分题要费5分钟还不见得能得到分,而后面的大题难度不大,如果把时间合理安排在后面,这5分钟就有可能从后面得到10分,课下有些同学说道50分的大题做了还不到15分钟,这也是此次分数较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2、基础知识掌握不全,记忆不牢,遗忘率教高。生物的知识点多、碎,记忆起来难度较大,这就要求学生学习生物不能死记硬背,要联系实际理解后加以记忆、建构知识体系,并及时做题加以巩固。本次考试的57分是没有复习到的,得分完全靠高二学习新课的基础,但这部分由于在去年赶学业水平考试,学生的题量做的比较少而且学过的时间比较长了,遗忘的比较多,而且做题的熟练度很差,选择的这部分花费时间较多,还没有拿到几分。

3、不注意审题。例如:8题,题干中明确说明“乙醇和甲醇竞争酶活性中心”,而选项中“乙醇和甲醇的结合”明显是和题干不符;45题(1)要求由下到上,但有些同学知识没有问题,而答的确是由上到下;(4)的数值单位学生直接照前面的吵,没有看好是氧气还是二氧化碳。

4、语言表达及基因型书写不规范,41题实验结果结论的书写就暴露出了这个问题。有一些学生结果不看实验测定的是什么,结论不和目的相呼应。实验的规范答题以后还要加强训练。

四、以后的改进措施

通过这次考试我们要求学生反思的同时,自己也进行了反思。我们备课组就此

次考试也进行了教研。制订了以后教学的措施:

1、坚持继续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包括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等的讲解和检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方法是回归教材和课程标准。要花时间指导学生看书(根据标准),特别是图表,它常常是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所在(而试卷中以图表为载体的比例非常大),关键知识点,关键词、字一定要分析透彻到位。一轮复习阶段必须把主要精力花在教材的阅读和分析、基础知识网络体系的构建。对于概念的教学,着重应让学生正确理解它们的含义和适用条件,不能仅仅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书本中的概念。 每周的强化我们现在也先不选择那些难题来做,主要是一些基础题,先巩固基础,以后慢慢的在提高难度。

2、加强集体教研、适当的训练和试题的精选。课后习题不宜过多、过难,但一定要精选,重视历年高考试卷、外地联考试卷的试题选择并及时反馈讲评,有效安排每一节习题课,让学生做到举一反三,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应用,从而达到对主干知识的真正掌握。

3.加强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学生学习方法是十分重要的,这需要老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逐步培养。学法指导不仅仅是指教会学生如何解答试题,更重要的是要指导学生如何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梳理,并能运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角度对知识进行归纳和小结,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

4、加强提高学生读图、审题能力。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从试题给定的材料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平时有针对性的选择一些题,让学生练习审题、讲题,教师进行点评。学生要在平时养成好的习惯,做题时,笔不离手,边做题时便把有效信息标注出来。

5、此次考试学生语言表达不准确、基因型书写不规范等方面失分较多,这些方面需要通过平时教学和学生练习逐步加以纠正和解决。对于学生笔误、错别字的问题,我们以后要让学生多写,可以把课前的部分提问转换为笔答,这不仅可以解决这一问题还可以是提问和考查学生范围变大。

各种生物试题都“注重基础,突出能力”,所以,在日常教学中要继续夯实基础,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注重对错题的分析和讲评,引导和督促差生,落实对尖子生的培养,希望通过努力之后能提高学生的能力和成绩。

高三生物组

高三生物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篇4]

一、总体情况分析

本次期中考试由于全市统一命题,网上阅卷可信度较高,市均分64.4,我校均分66.0,名历全市第二,但高分段人数还不够多,还有部分希望生生物成绩未达到B。.

二、学生中存在的问题

1.基础知识不够扎实

分析选择题的答题情况可以发现,学生对生物学的基础知识掌握不够扎实。如选择题第4题,部分学生对细胞分-裂的各个时期的特点还不够清楚,第22题,反映出这些学生对细胞的癌变知识,特别是癌细胞发生的原因理解不清楚。

2.审题能力不足

学生不能从题干中获取有效信息,审题能力不足,也一个较为是普遍的问题。其中以选择题的第18题、第25题,非选择题第33题最为典型。第18题要求考虑所有生物的基因,部分学生只考虑了真核生物的基因概念,选出不正确选项。审题能力不足还表现在学生读图、绘图和图文信息转换的能力较差,第33题要求根据题目所给图形回答基因突变的特点,部分学生将课本上面的基因突变的特点作为答案。

3.知识应用能力欠缺

学生在解题过程中遇到综合应用题时,往往无从下手,如第30题第(4)问 学生失分校多。

4.解题速度较慢,时间应用不合理

许多学生前面花的时间过多,以至于后面题目来不及做,该能得到的分数没有得到。

三、教学改进措施

1.落实双基,把握主干,强化知识的加工和提炼,构建知识网络

夯实双基是高考取胜的保证。复习教学需在加强生物学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训练的同时,着重训练学生能够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和专业术语,正确阐述基本的生物学现象、概念、原理和规律,准确把握知识的内涵和外延。注意对生物概念、原理的规范理解、准确把握定位,扫除知识上的遗漏和盲点。

能力的考查离不开基础知识。在目前一轮复习阶段,要引导学生全面阅读教材,认真把生物课本梳理一遍,力争做到:复习不留盲点,不做无用功,重点、相关概念联网,加强和巩固对知识的理解,并及时解决有疑问的知识点。同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对五本教材的归纳性知识进行整理;对基础薄弱学生,采取三层次复习强化巩固,即基本知识清单——专题知识清单——归纳总结性知识清单的做法。

抓好重点知识、重点章节的复习,这是备考的重中之重。突出主干知识和核心知识点,做到主干知识清晰,枝节明了,重点难点心中有数。从本次考试分析可以发现,部分主干知识中的难点问题,如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中的计算问题、细胞分-裂中绘图问题等,学生并未真正掌握。针对这一问题,在一轮复习阶段,有意识强化训练这些主干知识中的难点。

2.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

高考对考生能力的要求日渐提高。在复习过程中要坚持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的思想,更多地给予学生获取知识的各种方法,培养学生判断推理、逻辑思维、概括归纳、分析综合等多种能力。在以学科主干知识为主线进行复习的同时,加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能从多角度、多层面全面、完整地理解所学知识,真正做到知识的融会贯通。在这第一轮复习中,特别要重视教材重要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观点,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和生产实践。

3.重视审题能力的训练

在一轮复习中要加强审题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加强选题,注意对于知识情景的灵活转换,在教学中加强变式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

4.加强解题答题的规范化训练及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训练

在期中生物试题答卷中,学生表现出来的主要问题之一是语言表达能力差,文字书写出现错误等。因此,在平时的教学和复习中要引导学生用生物学的专业术语来描述课本上和试题中的图表、图解和数据等内容,也可以通过下发试卷评分标准让学生体会标准答案分析,形成使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yc/411479/

推荐访问:广东异地高考 异地高考的最新政策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