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秋收起义

秋收起义

时间:2018-07-23   来源:经典美文   点击:

【www.gbppp.com--经典美文】

秋收起义 第一篇_秋收起义观后感

影片《秋收起义》观后感

为了让我们更进一步了解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念这门课程,老师在课上为我们放了《秋收起义》这部影片。

这部影片虽然年代久远,但是将毛泽东以及革命军人的行为,思想,情感刻画地十分细致。

秋收起义这部影片反映的是1927年9月由毛泽东领导的一场旨在反对地主阶级压迫和反对派统治的工农革命。虽然这场革命没有像预期的那样取得胜利,但毛泽东用自己敏 锐、果断的军事智慧在严峻残酷的形式下保存了革命的火种,并且建立了第一块红色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之所以能够在敌人强大的重压之下保存革命的力量并建立自己的根据地 ,这与毛泽东独到的军事思想是分不开的。

作品讲述秋收起义,首先介绍了1927年国内形势的剧变。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叛变革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遂告失败。为了挽救革命,中国共产党临时中央于1927年8月3日制定了《中共中央关于湘鄂粤赣四省农民秋收暴动大纲》,8月5日,临时中央训令湘鄂粤赣四省举行秋收暴动,以响应南昌起义。

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举行著名的“八七会议”,确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和开展土地革命的总方针,正式决定举行秋收暴动。当时身在武汉的毛泽东被派往湖南具体组织和领导起义。正是在这期间,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会议上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那就是中国共产党不仅在政治上而且在军事上要公开打出自己的旗帜,坚决地同国民党反动武装进行斗争,因为国民党蒋介石已经站在了革命的对立面。

应该说,这是在“四·一二政变”和“七·一五事变”中我成千上万共产党员惨遭屠杀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在思想路线上完成的一次伟大转变。

这部作品对为什么发动秋收起义,起义过程的组织领导,起义暴发后各团的进攻方向及其进展,以及毛泽东同志发现中央攻打长沙的原定计划有重大失误时,立即决定放弃这一计划,改为向农村进发的整个过程,条分缕析地进行叙述。对这一历史过程的叙述,该片详简得当,既介绍党的重要会议、文件和决定,同时也穿插一些历史故事和重要细节。

其中包括毛泽东曾被拟定派赴贵州开展斗争,但对湖南情况更为熟悉的毛泽东主动要求赴湖南领导武装斗争,其博大胸怀和战略思考,受到党内包括瞿秋白在内的高层领导同志的赞许。他抛妻别子的场景给观众以深刻感人的印象。作为伟大的战略家,在夺取长沙并举行长沙暴动的原定计划遭受严重挫折后,他果断命令各路起义军向浏阳文家市集中,迅疾提出放弃进攻长沙、沿罗霄山脉南移、寻求立足之地的正确主张。这一主张,无疑是毛泽东审时度势,挽救革命力量于危途,把中国革命引向光明前景的伟大决定。

党成立之后,领导人民求翻身、求解放,经历了千辛万苦的奋斗过程,有成功的宝贵经验,也有失败的惨痛教训,党内多次出现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这在秋收起义中非常明显。这些历史经验促使党更深入地思考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毛泽东思想正是对这些经验教训进行深刻总结而形成的理论概括。也正是因为实践的反复比较,党和人民选择了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

所以,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秋收起义的帮助。是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在总结我国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毛泽东思想在一下几个方面,以独创性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有以下几点:一、比较准确得分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经济地位和政治态度,基本分清了敌我友问题。二、对我国工人阶级的特点及其领导权问题做出了分析。三、认清了国民革命的中心是农民问题,农民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四、对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两面性做出基本分析。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革命道路。

②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毛泽东领导党依据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所创造的向社会主义过度的经济政治条件,采取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的方针实行逐步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具体政策,从理论和实际上解决了中国这一人口数量众多、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这一重大问题。

③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

④ 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⑤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⑥党的建设理论。等等。

虽然电影没有放完,但是以电影的形式,我更直观地看到了20世纪初期至中期党在领导方针上的逐渐完善。以及共产党人锲而不舍,坚忍不拔的革命精神让我感慨万千,十分震撼。

秋收起义 第二篇_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

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

与周恩来领导的南昌起义的简单比较

小人物未敢忘忧国

关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与周恩来领导的南昌起义,大家一定了解的很多了,这里只作一下简单的比较,供读者思考。【秋收起义】

南昌起义时间为 1927年8月1日 ,秋收起义时间为 1927年9月9日 ,南昌起义比秋收起义时间早一个月又八天。因此南昌起义赢得了打响中国武装革命的第一枪的美名。

南昌起义虽说是打了第一枪,却是打的国民党的旗帜;秋收起义虽说是没有打第一枪,确是第一个打出了“镰刀斧头”旗,是名副其实的第一次中国工农武装的起义。

南昌起义前敌委员会书记为周恩来,实际上,其他很多中共中央领导人作了很多的大量的重要工作,参与南昌起义的中共中央领导人之多、军中名将之多、兵力之多,而且全部是正规军,集中了中国共产党当时所掌握的绝大部分军队,这些都是秋收起义所无法与之相比的。秋收起义领导者仅毛泽东一介布衣,兵力不过名曰4个团,正规军仅1个团而已,其余3个团为安源矿工、萍浏农军、反叛武汉政府的夏斗寅部队一部,武器不过是土枪、大刀、梭镖之类,战将卢德铭与毛泽东心有灵犀,可惜起义后不久即壮烈阵亡,毛泽东痛失一名坚定的支持者、一名爱将,令人唏嘘惋惜不已。其他如余洒度、苏先骏先与毛泽东大唱反调,后对革命悲观失望,离队而去,脱离部队,脱离革命,许多军官步其后尘。由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的实力和素质对比上可知,秋收起义的比南昌起义的艰难程度要大得多。

南昌起义前敌委员会书记周恩来在起义失败后脱离了部队,去了大城市,是朱德和陈毅带领南昌起义的剩余部队投奔了毛泽东,上了井冈山。客观地说,在红军的建军原则、红军的战略战术、红军中从旧军队中带来的军阀作风以及流寇思想的改造、红军及红军战斗力的发展壮大、红军纪律的培养等等一系列关系到工农武装生死存亡以及发展壮大的关键问题上,周恩来是毫无建树、毫无贡献可言。但是,周恩来却一直在上海位于中央领导人之列,发号施令。后来临时中央在上海无法立足了,他们跑到了毛泽东创建的中央苏区,周恩来一到中央苏区,即从毛泽东手中拿走了红军的指挥权,导致了红军的被迫长征。【秋收起义】

秋收起义的领导者毛泽东虽然也经历了挫折甚至是失败,但是,无论条件多么艰苦,无论环境多么险恶,毛泽东从未悲观失望,从未丧失过胜利的信心,从未离开过部队一步,当然,毛泽东被错误地剥夺军权的情况应该属于例外。毛泽东历经千难万难,百折不回,把秋收起义的队伍带上了井冈山,创建了第一个革命根据地,从此中国革命有了立足点,从此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新局面。实事求是地说,在红军的建军原则、红军中党组织的建设、党指挥枪的重要思想、红军的战略战术、红军中从旧军队中带来的军阀作风以及流寇思想等的改造、红军及红军战斗力的发展壮大、红军纪律的培养等等一系列关系到工农武装生死存亡以及发展壮大的关键问题上,无一不凝聚着毛泽东的心血,无一不铭刻着毛泽东的英名。是毛泽东,竭尽心智作了大量开创性的工作,作了大量第一等的工作,把一支十分弱小的旧军队脱胎换骨、发展壮大为一支强大的新型的人民军队,而不是其他什么人。新中国就是从秋收起义走来,就是从井冈山走来。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的缔造者,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这里面没有丝毫的夸张,这是有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事实依据的。

毛泽东诗曰:“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艰难险阻踩脚下;从头越,不达目地誓不休,这就是毛泽东的意志,这就是领袖的豪情。周恩来诗曰:“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达不到目的,跳海也算英雄?!这就是周恩来的见识,这就是周恩来的哲学。总之,舵手与助手,统帅与参谋,无论是在政治上、军事上、思想上、理论上、哲学上等诸多方面是有着巨大差别的。这是客观存在的,不承认是不行的。

国防大学战略教研室教授徐焰著《军事家毛泽东》:

南昌起义是规模最大、集中兵力最多的一次起义。参加者不仅有正规军5个师2万余人,领导者中还有相当一部分中央领导人,如周恩来、张国焘、李立三、谭平山等,以及国内军界已经闻名的刘伯承、叶挺、贺龙等名将。可是却在南下远征的道路上被拖瘦,并在潮汕地区的正规战中被打垮。主要领导人离队赴上海找中央之后,朱德、陈毅等率部不足千人到达湘南,后又走上井冈山,才新获得了生机。

(美)斯图尔特·施拉姆著《毛泽东》:

与此同时,包括李立三、谭平山和瞿秋白在内的一部分共产党领导人,在九江附近开会,决定向中央委员会提出建议,由驻南昌的国民党军队举行起义。中央委员会与罗明纳兹在了解这一建议后都同意了。几经讨论,决定一旦起义成功,最好是返回广东与彭湃领导的农民起义汇会合。设立了指导起义的前敌委员会,周恩来被任命为书记,并于 7月25日 派往南昌。

7月26日 周恩来途径九江,这时包括李立三、邓中夏和谭平山在内的共产党领导人正在开会讨论起义的目标。遵照那时的斯大林路线,决定打着国民党的旗帜,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的名义发布宣言。但是,与会人员在土地政策上意见有分歧。谭平山仍对他作为农民部长未能“使农民走正确道路”感到遗憾。他建议起义之后,再也不要没收土地了以免在部队中引起分裂。周说服全体人员执行第五次代表大会的决议,既只没收大地主的土地。(占地五百亩以上者为大地主,在中国的那个地区,五百亩是笔很大的财产。)

起义的军事领导人决定由叶挺和贺龙担任。叶挺当时已是共产党员,贺龙则是国民党极左翼一位代表,但他在起义后不久入了党。……

贺龙指挥第二十军,叶挺指挥第十一军的第二十四师。他们的上级是第二方面军司令张发奎,他似乎不坚决支持蒋介石与汪精卫的反共立场。这至少促使中国共产党某些领导人,在尤其是苏联军事顾问加仑对他抱有幻想。 7月26日 ,在中央委员会的一次会议上,加仑报告了他与张发奎最近进行的一次讨论。加仑说张同意回到起义的目的地广东。因此,加仑认为应与张协同起义,在抵广东后再与他决裂。他认为,这样起义部队就会有三万人,如果没有张发奎的支持,贺龙与叶挺只能集结起五千至八千人。到会的人一致同意这一结论。

罗明纳兹此时仍是赞成起义的。但他拿出莫斯科的一份电报,电报说如果起义没有成功的希望,可以放弃这计划而将同志们派到农民中去工作,张国焘受命将这一情况通知南昌的起义部队。在途中,他发了一份电报,命令他们在他到达以前不要行动,但他在 7月30日 抵南昌时发现,不论他怎样说,起义领导人已决心举行起义了。为了争取他们同意他自己十分谨慎的立场,他歪曲地传达

了莫斯科的电报,他没有传达如果没有成功的希望,可以不举行起义,却传达说命令是:只有成功的把握时才举行起义。

这种说法,毫无效果。周恩来威胁说如果不按计划执行,他就要辞去前敌委员会书记的职务。第二天早晨,张国焘终于服从大多数的意志,但他仍要求再推迟两、三天,看看是否能与张发奎达成协议。具了解,张发奎当时正在附近的庐山汪精卫会晤商谈镇压共产党的措施,因此其他人反对这个意见,起义于 8月1日凌晨 举行。

【秋收起义】

……

南昌起义后犯了一连串的错误。集结起来举行起义的一万二千名部队于 8月4日 、5日两天向南开拔,但再向广东撤退的整个过程中,并没有作任何努力去发动农民或进行土地改革,甚至连最大的地主的土地也没有没收。在9月底占领汕头时,他们又急于维护法律与秩序(原封不动地使用原警察并枪毙了几名犯有抢劫罪的人),以至当地老百姓说“这支部队与蒋介石的军队一模一样!”这次起义从头到尾完全是一场军事冒险。

李思慎著《李立三是南昌起义的倡导者和重要领导者之一》(《炎黄春秋》1994年第6期):

对我党、我军历史上这一伟大壮举[南昌起义]究竟是怎么发生的?长期以来,一些有关现代革命史的书籍、革命史展览中,在介绍“南昌起义”这段史实时,只有周恩来、贺龙等,很少或根本就没有提到过作为八一南昌起义的主要领导人之一的李立三的活动。一般党史读物在谈到南昌起义的领导人时,从不提及李立三。其实,李立三不仅是“南昌起义”的重要领导人,而且还是这次起义的

秋收起义 第三篇_秋收起义:中国共产党独立革命的开始

秋收起义:中国共产党独立革命的开始

秋收起义时间

秋收起义时间毫无疑问是1927年9月9日,但是有人认为这是毛泽东领导的大秋收起义的时间。在秋收起义的过程中还有很多小战争,所以秋收起义时间产生了争执。但是一般来说秋收起义时间我们默认为是1927年9月9日。

秋收起义在共产党的历史上有着非凡的意义。在秋收起义之前,国共两党合作进行革命,但是最后却遭到汪精卫和蒋介石的相继背叛。而共产党为了挽救革命,迅速召开会议,在会议上决定放弃城市,决定选择共产党力量比较强大,工农武装基础比较好的湖南湖北江西广东进行秋收暴动。而在之后的八七会议上,共产党纠正了右倾错误,同时确定了总方针,也采纳了毛泽东的“政权要从枪杆子里出”的革命想法,决定派毛泽东去湖南进行秋收起义。这也是毛泽东逐渐开始走向领导中心的开始。所以说秋收起义时间从决定开始的话,就是这次共产党召开会议解决问题的时间。

之后,毛泽东来到湖南。在此中央决定进行这次起义之后,卢德铭就已经带领部队在修水集合。而这次起义中也是卢德铭担任总指挥,毛泽东担任前故委员会书记。最后秋收起义开始,大部队以修水为起点,一路挺进长沙。但是大部队在攻打的过程中,因为双方实力差距太大,我方伤亡要大于地方,所以毛泽东决定撤离以保存革命力量,之后带领大部队上了井冈山。

秋收起义地点

1927年,毛泽东、卢德铭等人领导并发到了秋收起义。秋收起义地点在湘赣边界,湖南省的东部和江西省的西部,因此,江西省的修水县和铜鼓县都建立有秋收起义的纪念馆。作为三大起义之一,秋收起义以其独立的工农红军作为起义主力,最终取得巨大的胜利。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因汪精卫的叛变而宣告失败。为了有所对策,中共中央在紧急召开的八七会议上,确立了毛泽东中共中央特派员的身份,并确定了秋收起义地点和领导人。以秋收起义为契机,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彻底划清了界限,以其独立的名义号召农民群众加入到共产党的组织里。秋收起义以长沙为中心,在湘赣边界全面发动。参加秋收起义的工人和农民们首先破坏了铁道,试图阻碍敌人的交通运输,以斩断敌人的物资和武器供给。

从秋收起义地点的选择上,可以看出共产党人的良苦用心和随机应变。秋收起义地点选在了工农运动基础比较好的湖南和江西,并彻底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共产党有意识地借助了铁路工人和农民的力量,所以秋收起义不仅是军队的革命行动,更是工农武装自己的一次崛起运动。从进军大城市到转而攻向农村,这种农村包围城市的新策略成为了革命史上的一大转折点,给工农红军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可能,同时也给共产党的发展带来了一丝希望。

秋收起义领导人

1927年,正值农民秋收时节,湖南和江西地区发生了一场武装起义,这次起义与之前不同的是,这次起义是的主要参加是农民,由于这场起义是在农民秋收的时候发动的,因此这场起义也称为秋收起义。那么,为什么会发生秋收起义呢,秋收起义领导人又是谁呢?

秋收起义之前,毛泽东受共产党的任派,前往湖南,江西地区发动秋收起义,并在起义之前讨论这次起义的起义计划,在这次起义中,毛泽东作为领导人,认识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并且以共产党的名义进行革命,彻底脱离国民党。秋收起义领导人在会上确定了此次起义的地点在长沙,发动在湖南和江西地区的农民一起革命。

为了方便起义军的管理,秋收起义领导人分为两拨,一个是由毛泽东领导的指挥机构,另一个是各区党委组成的行动机构。9月上旬,各地起义开始了,参加起义的工人,农民首先破坏了该地区的铁路线路,16号,以长沙为中心的秋收起义正式打响。这次起义共产党决定脱离国民党,因此秋收起义的领导人将起义军重新编队,为工农革命军。

秋收起义的领导人认识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团结了最广大的群众基础-农民,来一起进行革命,从而取得了武装革命的第一次胜利,中国共产党开始走上了这条自己反对武装统治的道路,真正开始了中国共产党人自己的革命。

秋收起义的主要内容

1927年,正值农民秋收时节,湖南和江西地区发生了一场武装起义,这次起义与之前不同的是,这次起义是的主要参加是农民,由于这场起义是在农民秋收的时候发动的,因此这场起义也称为秋收起义。那么,为什么会发生秋收起义呢,秋收起义的主要内容又是什么呢?

秋收起义之前,毛泽东受共产党的任派,前往湖南,江西地区发动起义。作为领导人,毛泽东认识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因此在湖南和江西地区发动农民一起革命。秋收起义的主要内容,由于共产党攻打主要大城市失败,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派认为,中国最广大的群众基础是农民,中国的革命要依靠农民,从小城市开始革命,因此毛泽东领导共产党在湖南地区的边界发动革命。

9月初,共产党在武汉举行了秘密会议,制定了此次起义的方针,开始明确用共产党的名义领导起义。9月中,起义军队占领了湖南地区的龙门厂,并先破坏了城市里面的铁路线,各区县的主要负责人带领地区的农民开始在附近农村,小城镇地区进行革命,到16号,由毛泽东领导的武装力量以长沙为中心,开始占据大城市进行革命,打响了武装革命,并最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这就是秋收起义的主要内容。秋收起义也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开始独立革命的开始,工人,农民也开始一起参加到了以共产党为领导的革命中。

秋收起义 第四篇_秋收起义观后感

《秋收起义》观后感

秋收起义这部影片反映的是1927年9月由毛泽东同志领导的一场旨在反对地主阶级压迫和反对派统治的工农革命。虽然这场革命没有像预期的那样取得胜利,但毛泽东同志用自己敏 锐、果断的军事智慧在严峻残酷的形式下保存了革命的火种,并且建立了第一块红色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之所以能够在敌人强大的重压之下保存革命的力量并建立自己的根据地 ,这与毛泽东同志独到的军事思想是分不开。从秋收起义中我们可以体会出毛泽东同志的以下军事思想:

(1)人民战争思想

人民战争是指通过发动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为被压迫阶级或被压迫民族谋求自身的解放。进行秋收起义的初衷就是想依靠当地的人民群众以武装斗争的形式夺取革命的胜利。参加秋收起义的军队一共有三个团,士兵大部分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他们来自人们,是人民子弟兵。毛泽东同志的观点是: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只有通过人民战争才能有胜利的希望。

(2)人民军队思想

当发现参加秋收起义的个别团的领导者存在机会主义、盲动主义、单纯军事观点等非无产阶级思想时,毛泽东同志果断的在1927年9月进行了“三湾改编”,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权。对军队中存在的打骂士兵、虐待逃兵等现象,毛泽东同志提出了官兵一致、军民一致的口号,甚至还给逃兵发路费。从中体现了爱民和为民全心全意服务的宗旨,我们不由自主的体会到这的确是一支刚强的人民军队。【秋收起义】

(2)科学的战争观和方法论

1、实事求是

在接连的失败之后,毛泽东同志仔细分析了当前的形势,提出了“攻打长沙等于自杀”的观点,果断的放弃了党中央制定的围攻长沙的计划,转而后退到统治阶级力量薄弱的井冈山一带,为1928年4月的井冈山会师保存了革命的火种。毛泽东的这种实事求是完全尊重事实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2、创造性思维

在当时经济落后的条件下,创造性的提出了建立巩固的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 取得胜利的伟大理论。毛泽东指出:中国历史上就从来没有消灭过山大王。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同志毅然率领军队上山,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最终以星火燎原之势逐步夺取全国的胜利。

以上就是我在《秋收起义》这部影片中体会到的毛泽东军事思想。

毛泽东军事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博大精深的理论著作,随着时间的推移,毛泽东军事思想在今后的历史当中仍会熠熠生辉! 《秋收起义》观后感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修铜一带不停留,便向平浏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沉,霹雳一声暴动。

------《西江月.秋收暴动》

秋收时节,一声暴动。 1927年9月9日,工农革命军的大旗飘扬在湘赣边界的上空。一场秋收起义,拉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帷幕,翻起了一个新篇章。

如果说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的相继叛变革命,使中国革命道路,一度走入绝境。而,八七会议,正确的抉择,又把中国领上了路,是革命的转折点,那么,秋收起义就是转折后的第一步,第一道弯,虽然这道弯拐的有些曲折,但毕竟是拐了,然后,就拐出了一片辉煌!

秋收起义,不是一个胜利,但却有比胜利还深远的意义。纵观当时中华大地的形势,再明显不过,国共相差悬殊,无论是军事革命地。城市中的国军是完全足以一举歼灭微弱的共军的。但,共军有弱,更有足以致国军以死地的优势。那就是,错了,勇于改正,并敢于走新路子,走别人不敢走但却会通向曙光的路子。

起义之初,获得不小的胜利,但实力在那,更何况还有不当的指挥,对革命来无说无异于雪上加霜。濒危之时,中国共产党毫不犹豫的发挥了她的优势。纠正错误的指挥,准确认知形势,转移路线,保存实力。即使再难再苦还是,义无反顾地奔向了井冈山,奔向了未来革命的摇篮,奔向了唯一有可能重整旗鼓的青山。开始了伟大的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

事实证明,这个决定多么的准确而重要!在当时的环境和形势下,任何一个细节或者决定都足以影响中国未来的道路。秋收起义最开始的成功,鼓舞了人们的斗志,提高了大家的士气,对革命从死气沉沉走向光明充满了希望;半路的失利,则在历史的关键时刻,给中共敲响了警钟,在城市中,与国军硬碰硬,只有死路一条;而在千钧一发之际,中共则发挥了她的巨大优势,从错误中走出来,擦亮眼睛,高瞻远瞩,毅然转道井冈山。从失利逐渐向曙光前进!

八十多年过去了,秋收起义的号角似乎还盘旋在中华大地的上空。那场转折,是不容易的,任谁也知道,它又是伟大的。在中国的革命道路乃至中国的发展历史之路上,都是无可抹杀的伟大的转折!

1927年9月9日毛泽东领导发动湘赣边界秋收起义。

由孙军担任总撰稿、解放军电视宣传中心制作完成的多集文献纪录片《秋收起义》,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引起广泛关注。作品披露的无数鲜为人知的重要史实,不仅彰显了历史的真实及毛泽东等革命领袖们的斗争艺术,而且以其历史唯物主义的客观分析和叙述,给今天的中国共产党人以重要的思想启示,那就是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党指挥枪这一根本原则,任何时候都必须保持和维护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早期革命斗争中以鲜血和生命作代价换来的宝贵经验。

文献纪录片《秋收起义》以其翔实的材料和经典画面,用客观准确的史实考据和鲜为人知的细节,填补了秋收起义在电视文献片宣传上的一个空白。同南昌起义一样,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发动和领导的1927年湘赣边界秋收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武装斗争的开始,是创建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正是在这次起义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领袖们逐步认识到根据中国国情、在中国土地上建立巩固的农村革命根据地的伟大意义。也正是有了这次起义,才有了后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才有了燎原之火般的全国各地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中国共产党人才真正认识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斗争真理。全片高屋建瓴,注重用历史事实说话,为避免空洞的概念和说教,

特别是在叙述秋收起义的背景和意义时,作品采用的全是真实画面和史实介绍,使观众在对历史背景的充分把握中,进一步认识到秋收起义在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地位。

作品讲述秋收起义,首先介绍了1927年国内形势的剧变。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叛变革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遂告失败。为了挽救革命,中国共产党临时中央于1927年8月3日制定了《中共中央关于湘鄂粤赣四省农民秋收暴动大纲》,8月5日,临时中央训令湘鄂粤赣四省举行秋收暴动,以响应南昌起义。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举行著名的“八七会议”,确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和开展土地革命的总方针,正式决定举行秋收暴动。当时身在武汉的毛泽东被派往湖南具体组织和领导起义。正是在这期间,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会议上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那就是中国共产党不仅在政治上而且在军事上要公开打出自己的旗帜,坚决地同国民党反动武装进行斗争,因为国民党蒋介石已经站在了革命的对立面。应该说,这是在“四·一二政变”和“七·一五事变”中我成千上万共产党员惨遭屠杀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在思想路线上完成的一次伟大转变。这部作品对为什么发动秋收起义,起义过程的组织领导,起义暴发后各团的进攻方向及其进展,以及毛泽东同志发现中央攻打长沙的原定计划有重大失误时,立即决定放弃这一计划,改为向农村进发的整个过程,条分缕析地进行叙述。对这一历史过程的叙述,该片详简得当,既介绍党的重要会议、文件和决定,同时也穿插一些历史故事和重要细节。其中包括毛泽东曾被拟定派赴贵州开展斗争,但对湖南情况更为熟悉的毛泽东主动要求赴湖南领导武装斗争,其博大胸怀和战略思考,受到党内包括瞿秋白在内的高层领导同志的赞许。他抛妻别子的场景给观众以深刻感人的印象。作为伟大的战略家,在夺取长沙并举行长沙暴动的原定计划遭受严重挫折后,他果断命令各路起义军向浏阳文家市集中,迅疾提出放弃进攻长沙、沿罗霄山脉南移、寻求立足之地的正确主张。这一主张,无疑是毛泽东审时度势,挽救革命力量于危途,把中国革命引向光明前景的伟大决定。

讲故事,说细节,是文献纪录片《秋收起义》至为鲜明的特点。人们了解的秋收起义发生过程,一般都是简要的介绍,而这部片子以讲故事的形式记述事件,观后给人印象深刻。毛泽东一次在主持重要会议的途中,曾遭当地反动民团拘捕,作品较详细地叙述了这个事件的全过程,突显了毛泽东沉着冷静、临危不乱的大家风度和机智脱险的敏捷睿智。同时,通过这个事件的叙述,也由衷地赞颂了革命领袖置个人生死于不顾的高风亮节。罗荣桓、何长工、谭政、张宗逊、宋任穷、赖毅、杨立三、陈士榘等这些今天听来耳熟能详的一代将帅,都是秋收起义的亲历者,并都留下了精彩动人的故事。诸如何长工、杨立三奉命设计中国工农革命军军旗,罗荣桓飞马送情报解起义军于危途,以及袁文才、王佐请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毛泽东向袁文才、王佐部队赠送武器等等,许多故事都记述得生动具体。就连毛泽东在文家市一所学校为起义部队作报告时,扒在墙外听得入神的两个少年学生,也在作品中被如实记录,这两个孩子后来分别成为共和国的领导人和高级将领,他们便是胡耀邦和杨勇。这些不经意间的记述,使文献片显得极具观赏性。正是在对史料用故事手法的记述中,观众熟悉了党早期的重要领导人物卢德铭、陈独秀、彭公达、易礼容等,熟悉了对革命贡献很大但很早就牺牲在战场上的潘心源、曾士峨、陈毅安、张子清等。秋收起义作为党和军队历史上的一

个重要事件,当我们走进历史,才发现有那么多构成这段历史的伟大英雄和感天动地的悲壮故事。

总撰稿孙军、执行总编导邓新力在谈到这部文献片的创作体会时认为,赋予作品以高度思想性,把“党指挥枪”这一红线贯穿始终,是该片取得成功的关键。从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领袖提出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到三湾改编确立“支部建在连上”,作品用画面语言叙述了这个理论的形成和运用。此外,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积极开展农村革命斗争,这些党的早期革命理论的形成发展过程,成为作品的思想主线。有了这样一个思想主线,作者无论是介绍人还是记述故事,都做到了形散而神聚。

在纪念秋收起义80周年的时候,回首这段历史,聆听历史遥远的回声,我想我们看到听到的不仅仅是故事,更多的是教益、是启示。在历史的回声里,我们以史鉴今,将更进一步明白开国领袖们用毕生实践创造的科学真理,对我们今天所从事的伟大事业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秋收起义 第五篇_观《秋收起义》心得体会

《秋收起义》观后感——结合个人实际如何做到学习上的实事求是有幸观看经典红色革命电影《秋收起义》,使我对那个革命年代感触颇多。在新时代如何发扬那个时代的精神也是我们当代青年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实事求是,是我收看《秋收起义》后最大的收获。在生活学习中我们也要坚持这一精神,把这一精神发扬光大。1927年,乃中国共产党存亡之秋也。外有蒋介石、汪精卫的白色反革命迫害,内有陈独秀左倾错误。这个时候需要一盏明灯指引着共产党人突破这白色恐怖的笼罩。年轻有为的毛泽东,实事求是,大胆探索,为党乃至全中国万万劳苦大众寻求出路。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秋收起义发动后,我方虽然取得一些成就,但是战斗力的差距、武器的差距、人数的差距以及某些人的盲目自信、大意轻敌使我方节节撤退。这种情况下攻打**,谈何容易。敌人手里是装备尽量的机枪大炮,我们手里却是子弹都供应不上的土枪土炮;敌人有坚固的城墙,而我们只有血肉之躯。攻打**城,无异于飞蛾扑火,以卵击石。苏联模式在中国是行不通的!苏联模式行不通,那就自主创新,实事求是,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实际国情的革命之路。当时的神州大地,富的是官商地主,穷的是工人农民。既然城市被你蒋介石牢牢控制,那么我们转向控制薄弱农村,先帮农民解决土地问题,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持,我们要的就是农村包围城市!毛泽东大手一挥,我们去井冈山,去建立我们的革命根据地。我们打地主,分土地。首先推翻压在农民头上的这座大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随着中国第一个革命根据地——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虽然这火如同星星一般微弱,但是足以为中国革命指出前进的道路!秋收起义的意义并不在于取得多大的胜利,而是在于终于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同时实事求是也成为我党的一大法宝。在学习中如何运用好“实事求是”这一精神也是我们当代青年值得深思的问题。“实事求是”一词,源自于《汉书·**献王刘德传》“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实事”指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求”指研究;“是”指客观事物的规律性。后用“实事求是”作成语,告诫人们要从实际情况出发,找出周围事物的内部联系,探求其发展的规律性,用以指导行动,也指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办事,不夸大也不缩小。现代社会,物欲横流,在我们大学校园中浮华之气越来越严重。像周总理那样“为中华崛起读书”的思想渐渐被主流思想而忘却。现在校园中过分关注是游戏爱情,穿着打扮。盲目攀比之风日益高涨:玩游戏不是为了娱乐,而是为了比人家级数高,装备好;生活中,买各种昂贵高端电子产品,却又用处不大,只为人前炫耀。我认为,我们大学生首先应该以学业为主,然后再劳逸结合,业余爱好只要是脚踏实地,我们都可以接受。但如果是盲目跟风,为了攀比绝对要制止。我们当代大学生毫无疑问也离不开实事求是,正如我们党在治党治国中离不开实事求是,我们大学生都必须以实事求是为前提来解决我们的学习和生活问题。事物的客观规律不会改变,在解决问题时,我们必须把握客观规律,尊重客观规律,才有望把问题解决;千万不要怨天尤人,不要把失败归因于自己的运气不佳或者其它的原因。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很多鲜明的例子都能表明实事求是的重要性。刚刚上大学的时候,我看到每一位同学都踌躇满志,都希望能取得优异的成绩,都希望能过着潇洒的生活。然而,并不是每一位同学都能如愿以偿;更确切地说,只有少数同学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很显然,能实现自己梦想的人做到了实事求是;未能实现自己梦想的人却背离了实事求是。要想取得优异的成绩,我们必须追求学习效率,必须大量投入学习时间,必须按时完成各项作业,这便是客观事实,能符合此要求的人便做到了实事求是。然而在这个相对自由的大学世界里,各式各样的诱惑都试图吸引着我们,一旦我们被吸引,必将很难有充足的时间去完成学习任务。不实事求是,学习将毫无保证,优异将无从谈起。古人云:“误以恶小而为之,误以善小而不为”这不仅仅是教诲我们做人的原则,也告诉我们不管做大事还是小事,都是水滴石穿,日久天长积累的结果。那有天生下来就是伟人、英雄的。他们都是在不段的在小事中磨练自己意志和追求。从而使自己更加强大,傲视群雄。站的更高才能看的更远,这句话一点也没错,你难道愿意碌碌无谓、平平凡凡当个井底之蛙吗?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理想和追求。脚踏实地是我们做人的根本,脚踏实地也

就是以实事为依据,努力一步一步去做你应该做的事。然而,作为我们学生让我们的身份决定了我们的任务是学习。所以我们要学习更多的知识,一点一滴的去积累。学习当然也包括学习怎么去做人,这是我们最重要的。实事求是的做人是我们大学生的根本。“实事求是是当代大学生的做人根本”我们要怎么才可以做到呢?首先要有一个长远的目标和自己的追求,有自己的计划。将来我们要面对的是社会,去找一个很好的工作,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职业生涯规划要从现在做起。其次我们要为了自己的目标理想,在学校的这段时间里努力学习使自己知识、能力都有所提高。做一个优秀的大学生。再次在大学的这段时间里,努力完成几件让我们一辈子都忘不了的好事。我们所做的还有很多很多,不是泡字虚拟的网络世界,也不是沉迷于校园恋情,大丈夫志在四方,我们要放眼世界,思想开阔,与时局俱进,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做好每件小事,才是我们的做人根本。《秋收起义》中的青年毛泽东有些过人的胆识和远见,成功提出实事求是这一思想方针,这是值得我们当代青年所值得佩服和学习的。

秋收起义 第六篇_南昌起义与秋收起义比较分析

【秋收起义】

南昌起义与秋收起义比较分析

摘要:南昌起义与秋收起义是我党为反抗国民党反动派恐怖统治而举行的武装暴动,在我党我军历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比较两次起义的某些相同点与不同点,分析其原因与影响,对于更加深入地认识和理解两次起义的地位与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南昌起义; 秋收起义; 比较分析

南昌起义与秋收起义是我党为了反抗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反动派集团对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的屠杀与迫害,为了建立自已的革命武装,用革命的力量反对反动派的白色恐怖统治而举行的两次震惊中外的武装起义。这两次起义在我党我军建设和发展的进程中,在中国革命道路先农村后城市的探索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作为中共早期的两大起义,它们有着许多相似之处,也有不少区别,本文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一些简单的比较。

一、军事力量

南昌起义部队几乎是清一色的国民革命军正规军。据记载,参加南昌起义的部队有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第11军第24、第10师,第20军全部,第4军第25师第73、第75团以及朱德为团长的第五方面军第3军军官教导团一部和南昌市公安局保安队一部,共2万余人。这些部队装备整齐,训练有素,并经历了北伐战争的洗礼,有着强大的战斗力。相反,秋收起义部队的组成则复杂得多,它包括武汉国民政府第二方面军警卫团、湖南工农义勇军及安源武装力量。

二、起义使用的旗帜

南昌起义使用的是“国民革命军”的旗帜,占领南昌后建立的政权是“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而且起义部队身着国民革命军的服装,部队的称谓及番号仍然沿用国民革命军名称及序列。秋收起义第一次使用“工农革命”的旗帜,穿的是工人、农民自己的便服,戴着红袖标。即便是南昌起义余部会师井冈山以后也统一称为“工农革命军”,红色成为军旗的特有颜色。两次起义的旗帜不同表明:南昌起义所高举的旗帜深深打下了共产

国际对中共指示的烙印。1927年5月共产国际在《关于中国问题的决议》中要求中国共产党尽力“把国民党发挥成为一个真正的广泛的、真正贯彻选举制度、真正群众性的和真正民主革命的组织。”汪精卫叛变后,共产国际在《关于中国革命当前形势的决议》中又指示:“中国共产党不退出国民党。尽管国民党领导大肆排除共产党人仍要留在国民党内。更密切地联系国民党基层,由基层作出坚决抗议国民党中央倒行逆施的决议,要求撤换国民党领导,南昌起义仓促发生,四方之敌全力围堵,起义部队撤离南昌南下途中战事频繁,尽管第一次举起了土地革命的大旗,但根本没有时间也没有条件去发动群众,开展土地革命,致使起义部队冒着八月骄阳酷暑,行进在山间小道当中,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与帮助,导致起义部队伤亡、离散、逃亡者甚众。秋收起义队伍主要是由工农群众组成,与农民具有天然的联系。起义爆发后,队伍每到一处就宣传土地革命思想,开展打土豪分田地的活动,把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当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建立根据地以后,毛泽东根据中央的

指示精神,结合地方土地革命的实际,在总结土地革命斗争经验基础上,创造性地制定了土地革命时期的第一个土地纲领《井冈山土地法》。该法是我党开展土地革命斗争的根本纲领与经验总结,这对于指导中国土地革命的深入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与影响。

三、土地政策

中国共产党在南昌起义时,第一次举起土地革命的旗帜,起义部队前委也多次进行过土地革命政纲的探索。但是,囿于主客观条件,南昌起义并没有解决好土地政策的问题。在南昌起义中,曾实行过没收200亩以上大地主土地的政策。在地少人众的南方,农民称这种政策实行的结果为“耕者无其田”。因为中国大地主少,小地主多,单只没收大地主的土地,不能满足农民的要求。因此这一政策不符合中国国情。

湖南省委在秋收起义过程中对土地问题进行了充分讨论,提出了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土地政策,“湖南省委认为现在的土地革命到了根本取消地租制度、推翻地主政权的时期,此时党对农民的政策,应当是贫农领导中

农,拿住富农,推翻整个地主制度的土地革命”。这一土地政策包含了如下两方面内容:第一,明确土地革命是要推翻整个地主制度,准确地抓住了土地革命的目标;第二,提出了土地斗争的阶级路线,即在土地斗争中依靠谁、团结谁、中立谁、打击谁这一全党都在探索的重要问题。尽管还是有所缺陷,但实践证明,湖南省委提出的这一土地政策是正确的,代表了当时全党的最高水平。中国共产党后来制定的民主革命时期土地政策就是在这个基础上逐步完善起来的。

综上所述,秋收起义和南昌起义既有历史的共性又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各有不同的历史地位。在历史的天平上,它们都是中国革命中的关键环节,都为推动历史的前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都将在历史的天空中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1] 文正再. 南昌起义与秋收起义比较分析.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5)

秋收起义 第七篇_秋收起义

《秋收起义》观后感

【关键词】实践 领导人

《秋收起义》这部影片是1993年导演周康渝以秋收起义为题材拍摄的同名电影。秋收起义也称秋收暴动,是1927年9月9日,由毛泽东在湖南东部和江西西部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举行的一次武装起义,是继南昌起义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又一次著名的武装起义,是中共党史军史上的三大起义之一。虽然这场革命没有像预期的那样取得胜利但毛泽东同志用自己敏 锐、果断的军事智慧在严峻残酷的形式下保存了革命的火种并且建立了第一块红色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①一八四五年,马克思就提出了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②在电影的开始,我们可以看到毛泽东和党中央的其他领导人一样是同意发起秋收起义的,也有取得胜利的自信。然而出乎所有人的意料,秋收起义并没有成功。通过这次实践,毛泽东深刻地认识到了敌我之间的差距,意识到当时的中国共产党正处于革命的低潮期而不是高潮期。那时中国共产党并不该盲目进攻,而该保存革命的力量,等待革命高潮期的来临。

从《秋收起义》中我还领悟到,小至一个企业大至整个社会,进步是离不开优秀的领导人的。毛泽东是秋收起义的领导人,虽然他并没有带领军队赢得这场胜利,但他却从此次失败中看清了时事,逐渐探索到了适合中国的革命道路。毛泽东曾指出:“领导的阶级和政党,要实现自己对于被领导的阶级、阶层、政党和人民团体的领导,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甲)率领被领导者(同盟者)向着共同敌人作坚决的斗争,并取得胜利;(乙)对被领导者给以物质福利,至少不损害其利益,同时对被领导者给以政治教育。没有这两个条件或两个条件缺一,就不能实现领导。”②毛泽东是一个出色的领导人。然而在本片中也出现了一些处于领导地位却不善领导的人,其中余洒度为典型。这些人也许并不缺乏领导力,而是无法在关键时候做出正确的决策。中国共产党要是由这样的人领导,后果可想而知。

《秋收起义》虽是为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而拍摄的,它同时也纪念着那些为了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jd/464950/

推荐访问:秋收起义电影 秋收起义图片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