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中国猪肉消费量

中国猪肉消费量

时间:2018-06-17   来源:经典美文   点击:

【www.gbppp.com--经典美文】

中国猪肉消费量 第一篇_中国肉类消费现状及趋势

中国肉类消费现状及趋势

1.中国肉类消费的增长潜力在广大的农村地区。2003年农村居民人均肉类消费达到18.2公斤,恰好是1978年的3倍。而同期城市居民家庭人均肉类消费量增长了1倍。事实告诉我们,中国人的肉类消费量仍处在低水平,由收入增加而引起的肉类消费的增加倾向仍在继续,农村的肉类收入弹性仍然很高,要扩大肉类的消费量,需要有一个稳定上升的收入保障。中国肉类消费的增长潜力在广大的农村地区。

2.农村肉类消费与城市的差距正在缩小。1981年城市居民家庭人均肉类消费量是农村居民的2.2倍,1991年为2倍,2001年是1.4倍。非常明显,农村肉类消费与城市的差距正在缩小。2001年上海城市居民家庭人均肉类消费量是36公斤,郊区农民消费量是26.08公斤,相差只有9.92公斤,为1.38:1。这就是肉类消费的另一个特点,大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的城乡人均肉类消费量差距更小。

3.肉类消费的南北差异。影响肉类消费的因素主要包括居民收入水平、肉类价格、消费偏好等所引起的区域差异和人群差异。个人收入多少和肉类价格高低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畜产品消费的总量上,2000年南方16省城镇居民家庭人均肉类消费支出接近500元,而北方各省平均水平是320元。消费偏好的区域差异则表现在肉类结构上,南方城镇居民猪肉和禽肉消费量最高,用于猪肉和禽肉的支出分别为224元和244元,北方只有141元和128元,即南方禽肉消费支出是北方的1.9倍;而牛羊肉的消费支出,北方(53元)明显多于南方(27元),内蒙古、青海、宁夏和新疆4省区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牛羊肉支出134元,是南方平均水平的5倍,其中北方人均羊肉支出(96元)为南方(6元)的16倍。农村居民家庭人均肉类消费量以及消费结构,与城市居民消费偏好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东南沿海崇尚猪肉制品,西北高原喜好牛羊风味。

4.南方肉类主产区一般都是主要消费地区。历史形成的畜产品主产区多是主要消费区,四川、湖南是我国生猪主产区,西南和华南就成为全国人均猪肉消费量最高的区域。2002年以猪肉为主的猪牛羊肉人均消费量最高的省市就集中在这里。贵州农民人均消费量为27.99公斤、重庆25.82公斤、四川25.33公斤、云南24.11公斤,均高于全国城镇居民家庭购买量。广东为21.56公斤,湖南19.37公斤。这6个消费大省,都在全国最大的生猪主产区内,形成了一条肉类集中消费带。

5.高收入地带成为必然的肉类主体消费带。在东南沿海高收入地带,形成了中国又一条肉类主体消费带,上海25.04公斤、浙江21.60公斤、福建23.60公斤、广东30.53公斤、海南23.43公斤、广西21.35公斤。

未来肉类消费

1.中国肉类消费正处在稳步增长阶段。中国改革开放后20多年的经济成长,已经使食物消费发生了很大变化。同时也引起食物结构的变化,其表现出的最大特征就是畜产品消费增加。

1979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肉类消费17公斤,2003年达到33公斤,24年年均增长0.67公斤,增长速度为2.8%;1978年农民人均肉类消费6公斤,2003年达到18公斤,25年年均增长0.48公斤,增长速度为4.5%。去年刚完成的一项关于中国食物消费的中日合作

课题,对收入与消费的发展阶段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当收入处于相对低水平时,为解决温饱问题,消费以粮食为主;当收入跨越了这一阶段后,谷物、薯类所减少的份额由畜产品替代,畜产品消费上升;第三阶段恩格尔系数在30%左右时,畜产品消费稳定、停滞或减少。中国的食物消费进入了第二阶段,即以畜产品为主的食物消费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的时期。

2.居民户外肉类消费比例会逐渐扩大。城市居民家庭人均肉类消费1980年为19公斤,1990年为25公斤,2000年为26公斤,2003年为33公斤,上世纪九十年代城市居民肉类消费没有明显的增长,猪肉的家庭消费下降,禽肉消费增长59%,一方面说明家庭肉类消费结构在变化,城镇居民在肉类消费中,更倾向于消费蛋白营养丰富的动物性食品;一方面是随着收入的增加,户外的消费需求日趋旺盛,同期农村居民猪肉消费增长29%,肉类消费增长39%,禽肉消费增长了1倍多。

我国大城市职工午饭多在机关食堂用餐,每餐多有肉,中国人的消费习惯不同于欧美一日三餐都吃肉,肉类消费一般分布在午、晚正餐,加之部分家庭晚餐户外化,确实出现一部分人群在家、在外肉类消费比例大体相当。2002年全国城镇居民在外用餐平均支出414元(其中肉类支出比重最大),接近在家的肉类消费支出(455元),31个省市区中的11个省市在外用餐消费多于在家肉类消费支出。其中浙江、广东、北京、上海4省市城市居民2002年在外用餐平均支出853元,是在家肉类消费支出的1.36倍,占到全部食品支出的23.5%。有专家估计目前大城市居民在外消费肉食占肉类消费总量的1/3。我们保守一点,按1/5计,全国城镇居民人均肉类消费大约在41公斤上下。

3.收入越高的人群肉类消费越多。有钱人吃肉多的现实告诉我们,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收入的增加,中国人的肉类消费量还会有一个大的增长。

2002年农民人均肉类消费17.78公斤,水产品4.36公斤,蛋及蛋制品4.66公斤,奶类1.19公斤。在我国农村目前这样的发展阶段,收入越高的农民对于肉、奶、蛋等主要农产品消费量就越多。这就说明中低收入农户,尚有部分消费需求因经济支付能力不够而得不到满足。

城市居民的猪肉消费是增是减,都有数据支撑,1991年至2001年城市居民家庭购买猪肉逐年下降,而在外就餐支出逐年增加,2002年猪肉购买量增加,可能有样本调整因素,但年度之间增量比较大。即使在城市,随着收入增加,猪牛羊禽肉、蛋、奶等6大类畜产品的家庭购买量也就越多。中国城乡居民肉类以及各种畜产品消费处在成长期。

城市有钱人家庭年人均肉类消费39公斤。农村有钱人吃肉25公斤,这些高收入户占了农村总户数的20%,高收入户中又有一半,年人均纯收入在7657元左右,这些富户占到农村总户数的10.26%,农村有一亿先富起来的农民,年人均吃肉31.34公斤。

4.中国人未来肉类消费的粗略估算。欧美发达国家人均肉类消费在70~120公斤,东方民族消费习惯以素食为主,几乎难以想象中国人会像西方民族那样年人均消费100公斤的肉食。按国际通行的说法,人均每天消费猪牛羊肉85克比较合理,年人均31公斤,我国农民还差一半,城市居民家庭购买量还相差8公斤。目前居民的家庭购买量,再算上户外消费,城镇居民肉类消费大约有40公斤多一点,45-50公斤的肉类消费可能是中国人的比较合理的消费量。在中国,人均肉类占有量刚超过50公斤,在年人均60公斤以前会随

着收入的增加而增长,但超过60公斤以后会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中国猪肉消费量 第二篇_2000-2013年我国猪肉产量变化走势

【中国猪肉消费量】

2000-2013年我国猪肉产量变化走势

一、肉类年产量连续24年雄踞世界第一

20世纪80年代,我国肉类年产量不到2000万吨,约占世界肉类年产量的10%左右,世界排名十名开外;人均肉类消费量仅十余斤,还不如现在城市居民一个月的消费量。

到了1990年,我国肉类年产量达到2857万吨,占世界肉类产量的17%左右,世界排名狂飙到第一位。仅用了10年时间,2000年我国肉类年产量就增长了114.4%,达到6125万吨(不包括港、澳、台地区,下同),占世界肉类总产量的26.3%;2005年,肉类年产量达到7756万吨,占世界肉类总产量的29.3%,约是排名第二的美国肉类年产量的1.96倍;之后的十年,虽然我国肉

类产量增速放缓,但是仍然保持总体增长趋势,并且稳定地占世界肉类产量的

30%左右。到了2013年,我国肉类产量再创新高,达到了8536万吨,连续24年排名世界肉类年产量第一名。

从有关资料看,1986年,中国的人均肉类消费量为每年35公斤。而2012年这个数字增加到60公斤。

二、猪肉产量占世界产量半壁江山

20世纪80年代,我国猪肉年产量不到2000万吨,在我国肉类年产量中占比超过90%。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人对猪肉的巨大需求使得中国猪肉养殖业和猪肉产量迅猛发展,到1990年,我国肉类产量2587万吨,其中猪肉产量为2281万吨,占我国肉类年产量的79.8%。这一年,我国成为了世界肉类生产第一大国,也成为了世界猪肉生产和消费第一大国。

1990年到2000年是我国猪肉产量快速增长的阶段,我国猪肉产量从2300万吨增长到约3900万吨,增幅高达69.6%,在我国肉类年产量中的占比从79.8%下降到65.8%,在世界猪肉年产量中的占比从35.3%上升到44.3%左右,占整个亚洲猪肉产量的80%。2006年,我国猪肉产量再上新台阶,达到5197万吨,第一次突破5000万吨大关,相比2000年增长了33.3%,在我国肉类年产量中占比68.8%,占世界猪肉总产量的50%以上,首次独占半壁江山。

2006-2013年间,我国猪肉产量受“猪周期”影响越来越明显,甚至在【中国猪肉消费量】

2006-2007年出现过一次明显的下滑,但是仍然保持总体增长趋势。到了2013年,我国猪肉产量达到了5493万吨,同2006年比仅增长了5.7%,猪肉产量增速减缓,占我国肉类年产量的64.4%,占世界猪肉年产量的49.6%。折合每年生产生猪71557.3万头,按照每头生猪体长2米计算,用一句经典的广告语形容就是:2013年出栏的生猪首尾相连,能够绕地球赤道35.5圈。

一方面,从1990年到2013年,我国猪肉产量从2300万吨增长到5493万吨,增加了近一倍,从占世界猪肉年产量的23%左右上升到50%左右,同样增加了近一倍,证明了我国13亿多人口的肉类消费需求是多么的巨大;另一方面,我国猪肉产量在肉类总产量的比重不断下降。我国居民肉食结构以猪肉为主,20世纪80年代,猪肉产量占肉类总产量的80%以上,到了90年代下降到70%多;1997年占比首次跌至70%以下,2000年跌至65.8%,2007年为历史最低的62.5%,之后到2013年,虽些许震荡,但是基本维持在63%-65%。这说明了我国居民猪肉类消费量上升的同时,牛羊肉、禽肉的消费量以更快的速度增长,肉食结构虽然仍以猪肉为主,但是已经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中国猪肉消费量 第三篇_2016年中国养猪及猪肉加工行业发展规模现状及趋势

2016年中国养猪及猪肉加工行业发展规模现状及趋势

未来的几年内,中国猪价将会理性回归市场,中国也将迎来养猪黄金5年。

图表 2008-2016年国内外猪肉价格走势图

数据来源:产研智库

一、市场自由竞争主导下的中国猪肉将推动猪肉品质化,品牌化

外来引进的良种品牌猪和本土品牌猪将会齐头并进推动中国的养猪业。旧时期农户养猪是为了过年,叫年猪,百姓也只有过年才有得猪肉吃。现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不只是追求有肉吃这么简单了,人们对肉的口感、肉质、营养、是否健康安全等要求越来越高。那么今后高品质高营养健康猪肉将会迅速提升竞争力,将会赢得消费者的追捧。就看谁能掌握健康猪肉的核心技术。普元中国已启动健康猪肉事业“元元”,如元元健康冷鲜肉、元元健康熟食肉、元元健康肉e网,健康又美味,吃了还想吃。元元全国连锁加盟,这是一波红利。

图表 2010-2014年我国肉制品加工行业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收入

数据来源:产研智库

图表 猪肉制品市场份额情况【中国猪肉消费量】

数据来源:产研智库

图表 双汇和雨润的肉制品业务毛利率水平

数据来源:产研智库

二、中国畜牧业入市,融入国际市场

中国养猪业将面临国际品质猪肉和品牌猪肉的冲击,草食、家禽等肉质品快速升级的冲击和药物残留检测、转基因强制标识等政策性冲击都会给中国养猪业带来威胁。那么抗生素等药物保健将不复存在,在行业内推广无药保健,“平免解毒”健康养。“平免解毒”即平衡营养、免疫与内分泌,全面解毒,现已会成为养猪业的主流理念,通过我们的回访调查发现已有许多猪场通过“平免解毒”这一理念养猪效益倍增。

三、环保要求越来越高

当前养猪行业环保现状集中在三大污染。水污染,猪场排出的水不能喝!猪场附近污染的土都不能种植庄稼!猪场周围的空气也臭气醺天,气味难闻。环保要求的提高,且政府强制性执法力度加强,环保不达标的猪场将无情地被取缔。

四、高端动物营养品的发展

推动粗放式的饲料向高端的动物营养品发展,大势所趋,势在必行!有句话是这样的说,吃得多不如吃得好。少吃点,健康点。让猪吃出健康来!当前的饲料只是简单的微量元素、维生素、蛋白和能量等简单搭配,追求的是以数量为核心,问题多。高端动物营养品,是在平衡营养的前提下,追求的是以健康为核心,实现高产,快长,多出,问题没了。

图表 中国猪肉制品消费量(按产品分)

数据来源:产研智库

五、中国生猪出口将越来越多

据猪肉前景预测报告显示,提高品质,让中国猪肉参与国际竞争,走出国门是振兴生猪产业的有效措施。猪肉出口,关键还是在猪肉健康品质!

2015年1-12月中国猪肉出口数量为71,492吨,同比下降21.9%;2015年1-12月中国猪肉出口金额为322,236千美元,同比下降23.8%。

图表 2015年1-12月中国猪肉出口量统计表

数据来源:产研智库

六、农村城镇化大背景下,土地流转,未来的生猪产业,拥有猪场就是财富

猪场集中建设,土地集中审批。猪场准入门槛越来越高。

中国生猪产业发展新型模式:小区建设,母猪专业户和肥猪专业户契约式发展。养母猪的专供断奶仔猪,集中精力养好母猪。肥猪专业户专养肥大猪,集中精力解决生猪育肥问题。中国养猪业成本会越来越高,简单的家庭式养猪竞争力下降,农场化、企业化发展成为必然性。

我们预计未来能繁母猪存栏将呈现底部L型趋势,生猪景气行情将至少持续到16年三季度,15,16年生猪均价将分别达到15元/公斤和17元/公斤。

中国猪肉消费量 第四篇_中国高端猪肉市场分析

高端猪肉市场理解:

高端猪肉市场顾名思义就是猪肉中的高端,而衡量高端与否的唯一标准就是价格,可以这么说吧,价格高的不一定是高端猪肉,也有可能是黑心商贩,但高端猪肉势必有不低的价格,这个价格可以说是有底价,市场普通白条猪肉就是标准,但绝对没有顶价,沈阳曾出过158元/斤的天价猪肉,但其他地方还出现400元/斤的猪肉,足见高端猪肉的高价是不封顶的,没有最高,只有更高。用一句戏言可以说:八戒肉要比唐僧肉“真贵”多啦!

高端猪肉可以说是一个很笼统的概念,恐怕再专业的的人士也说不出个精确结果来。这也是他价格混乱的一个主要原因,只要能买的出去,多高的价格都无所谓。窃以为,这要是放在毛爷爷的计划经济年代,完全是会被杀头的,可现在是邓爷爷提出的具有特色社会主义年代,市场经济嘛!

【中国猪肉消费量】

本人不才,在高端猪肉行业混迹已有一定时间,写下些许对这个市场的个人见解,与各位立志从事猪肉行业,特别是那些意识到中国这个猪肉消费大国,猪肉有很大的市场但并未进行市场细分特别是高端猪肉行业尚未形成之士共勉。

猪肉市场:本人认为中国的猪肉消费量很大,至于有多大,广大网友可以自己上网查数据,我就不罗嗦啦!而且猪肉的循环性很强,我定义为是快消品,永远没有止境,有点绝对,可能有一天,人们不吃猪肉啦,或者其他情况!

在现在中国猪肉行业中做的较大的,大概有河南双汇、众品,南京的雨润,山东的金锣,还有什么千喜鹤、高金等还包括养殖型的温氏和雏鹰等,普遍做的都是大众的品牌,基本上全是白毛的洋品种(杜洛克、长白、大白)等差,差异化有,但是不是很大。品牌注重安全,像双汇的18道检验,18个放心,但由于受产业管理模式的影响,很难做到“质如其说”。双汇瘦肉精就是典型代表,当然不是抨击双汇,双汇是我老家的品牌,平时我也吃双汇的猪肉。

这些品牌猪肉,大多数是农户小规模自养,或者大规模饲养,但他们都可以用工厂化饲养来概括,所谓工厂化就是,集约型、高密度、大批量进行喂养,此时的猪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猪啦,它变成类似手机或者衣服一样的商品,这也难怪,养猪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赚钱嘛,无可厚非。同时在党和政府科学养殖、科技致富的口号下,一大批的养猪人或者企业应运而生。带动了整个畜牧行业的发展,饲料、兽药企业一个又一个地产生了,直到今天的现在。说句实话,应该感谢他们,是他们让中国这个人口大国的人民吃得到猪肉、也吃的起猪肉,谢谢党、感谢政府,致富不忘共产党!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党的政策“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口号的号召下,一部分人确实富了,人福了,有钱了,就想整点以前想整却整不了的东西。这是人的本性嘛,就好像权利大了,欲望也就大了一样,吃喝玩乐,无所不包。排在首位的吃更是发挥的淋漓尽致,前段时间的《舌尖上的中国》不是美食家或者吃货们的最爱嘛,还说猪肉,好多人都说现在的猪肉没以前猪肉好吃啦,不香啦!能吃点与众不同的猪肉该多好啊。细想想昂,现在工厂化生产的猪肉,基本上可以说是饲料的堆积品,说句不好听的,吃的是猪肉吗?饲料还差不多!当这只是一方面的原因,还有现在最关注的食品安全,咱们常吃的猪肉也时常爆出猛料,“瘦肉精”“死猪肉”“ 潲水猪””问题层出不穷,曾有网友说在中国不敢吃猪肉啦!这些林林总总促使了,高端猪肉这个行业慢慢的崛起:在高端猪肉市场中,本人观察,有这么几种:

炒作概念:例如土猪、笨猪、溜达猪、黑猪、山黑猪、有机猪肉还有绿色猪肉、无公害猪肉或者将其中概念进行组合,如绿色无公害猪肉、有机山黑猪等,

本人根据自己的知识进行一一的解释。

首先说的是土猪,所谓土猪就是地方猪品种,比如说东北的东北民猪,包含大民猪、二民猪、荷包猪,两广地区的陆川猪或两耳小花猪,窃以为猪这种动物和人类的关系很是密切,猪大概和人是差不多进化的,古人造字,“家”就可以看出。再说笨猪,其实笨猪就是洋品种用笨方法养殖或者土猪用笨法养殖,那何为笨方法,也就是区别于工厂化养殖,少用配合精细合成饲料,养殖时间长一些,就是笨猪。溜达猪也可叫笨猪,只不过更加强调了养殖的方法,是散养而不是圈养。再说说黑猪、山黑猪,也没有多大差别,其实中国大多数地方猪种都应该以黑猪为主,这里的黑指的是毛是黑的,并不是指肉,这也不难理解,东方人特别是咱们中国人都是黄皮肤、黑眼睛、黑头发,和人一同进化的猪应该也是这个样子,最近不是有学者证明,猪八戒是只黑猪嘛,可以作为佐证,至于说山黑猪,用样也是强调了养殖的环境,在山里散养。最后说说有机猪、绿色猪、无公害猪,这纯粹就是炒作概念了,应该是伴随着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的诞生而产生的吧,这些主要是拿到了国家或者三方认证企业的认证而已。曾有一个同行业的朋友说,中国的有机猪根本就不叫有机猪,我问为什么?他回答说,标准不一样,难怪,他本人曾在欧洲呆过!就是现在,我对这三种猪也是不置可否的。

炒作地域:这个不多,我知道的不多,大概有昌图黑猪、徒河黑猪、豫南黑猪、固始猪、巴马香猪等,大家若知道可以补充。我感觉就是借地方来炒作品牌,类似于阳澄湖大闸蟹、五常大米等,可以作为地方特产。

炒作稀有物种:这个我知道的只有野猪啦!其实我感觉,真正的野猪应该是在野外的野猪种,应该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吧,如果你将野猪进行圈养,那肯定就不算是野猪啦,况且野猪有很多的弊端,如野性大不好管理,肉质也不是多好,有脆劲,不太好烹食,之所以有市场,只是现在人对野味的追求罢了。

从南道北,从海南到黑龙江,各地都有自己的高端猪肉品牌,市场做的也是有好有坏,但是还没有说在全国各地都很有实力的品牌,即使说做的是全国市场,销售网点也很有限,毕竟高端市场限制,扩张也是受诸多因素影响,但各地区的自有品牌,却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本人综合分析诸多家企业目前情况,总结如下:

欲高端猪肉,先做高端品质!高端猪肉品牌打造的第一关是品质关。就高端猪肉来说品质的基础有两点:第一是安全;第二是味香。为什么我们吃的猪肉不安全?双汇曾号称“18道检验,18个放心";但是事实令人大跌眼镜,18道检验没能阻止瘦肉精的发生。原因在于:第一;加工企业上游产业链条的把控力度不够。因为他们产业化养殖占屠宰量的比例较小,相当一部分原料生猪来源于散养。第二;每头猪普检成本高企业承担有压力。双汇自瘦肉精事件以来宣称要头头检验,由此企业将每年增加3亿元检验成本。第三;监管环节有漏洞。监管的环节依次为:养殖、屠宰、流通、药品销售以及相关案件侦破等。尽管上述链条看似完备,但是监管仍然存在漏洞。针对“瘦肉精"问题,畜牧部门一般实行产地检验,以济源市为例,主要依靠畜产品检验检疫中心每月一次的抽查,按照省里制定的2%抽查比例执行。至于外地流入本地的生猪,只要其提供合格的检验检疫证明,并且耳标齐全,一般不再检验。进入屠宰环节后,则主要依靠企业自检。以双汇为例,执行的都是按照千分之4.5的比例抽检。农业部畜牧业司副司长王宗礼表示,全国每年出栏生猪在6亿头,面对如此大的数量,“只要是抽检自然会有漏洞",而“瘦肉精"事件的发生,正是暴露出了整个监管链条上存在的缺陷。

由于企业不能完全掌控产业链上游的生猪来源,由于头头检验耗时耗力耗金钱,由于监管环节有漏洞,导致瘦肉精事件的发生,导致了猪肉不安全事件的发生。猪肉不安全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引鸩止渴式的经济效益追求思路和缺乏有效监管。在追求经济效益的驱使下违法添加提高瘦肉率,缩短出栏时间,因为没有有效的监管,这种散养模式成为违法添加的重灾区。这就能解释近些年来品牌企业都在往全产业链打造上投资的原因,因为品牌企业伤不起,不是自己养的猪,总归心里是不落底。

猪肉除了存在安全隐患,更重要的是我们发现猪肉没有以前香了!为什么我们吃的猪肉没有以前香了?

第一;猪种发生了变化。在以前猪肉不是能经常吃到的,也不是很多人都能吃到的,为了让更多的人能经常吃上猪肉,唯一能做的就是改良猪种,提高产量了。建国以后我们陆续引进了美国的杜洛克猪,英国的大约克猪,丹麦的长白猪等一系列洋猪,这些洋猪在150-180天就可以达到100公斤的出栏标准,饲料转化率也就是料肉比均在1:2.8左右,瘦肉率在65%左右,也就是说这些洋猪长得快,瘦肉率高,瘦肉率高就可以买更多的钱,在和洋猪的较量中,中国土猪因为饲养周期长达10个月以上,饲料转化率在1:4以上,瘦肉率在50%左右而全面败下阵来。

第二;饲养模式发生了变化。以前的猪以家庭散养为主,养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卖,但同时也有自食的目的,所以在养的时候猪吃的是家庭剩饭,是粗粮,是青草,养的人也不太急于让猪出栏,更不会为了提高猪的瘦肉率去违法添加。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工业企业用工需求的增长以及家庭散养效益的低下,家庭养猪日益减少,养猪逐渐成为一种职业,规模养殖场日益增多。当养殖成为一种生意的时候,在劣币驱逐良币的市场环境下,养殖不再是以养出好猪肉为主要目的,怎么能更快更多的养出猪来成为养殖场考虑的主要问题。因此饲料在猪食结构中的比例不断提升,其他粗粮以及青草等比例不断下降,猪长得快了,猪的瘦肉也越来越多了,但是猪肉却越来越没味道了,突出表现就是越来越柴了越来越不香了!

冷鲜肉为什么不是打造高端猪肉的前提?目前几大肉类品牌如双汇,雨润,众品,金锣等企业都在主推冷鲜肉。冷鲜肉从加工物流和售卖这三个环节中全程冷链,保证了猪肉的营养不流失,有害菌被抑制,这是一种很好的模式,因此发达国家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就推广冷鲜肉了,而我们晚了几十年。但是这只解决了后端问题没有解决前端问题,也就是说,猪肉本身不是好猪肉,后端在怎么加工也白搭,正所谓拿着黄铜打不出金饰,因此几大企业主推的以洋猪为加工对象的猪肉成不了高端猪肉,也无法打造高端猪肉品品牌!

高端猪肉品牌的打造必须克服的就是品质关,就是要做到安全和好味道。目前从市场上的几个高端猪肉品牌来看不管是壹号土猪,湘村黑猪还是雏牧香生态猪都是全产业链运作,售卖的都是自己养的猪,解决安全的问题其实并不是太难,只要端正心态,老老实实养猪,把猪当成自己要吃的去养就不会有什么安全问题。问题的关键在于养出好吃的猪不是太容易的事,这涉及猪种选择,饲养模式,养殖地选择,加工模式,物流模式和售卖模式等。其中猪种选择,饲养模式,养殖地选择决定能不能养出好的猪肉,但好的猪肉加工物流和售卖模式不好,也会影响猪肉口感,所以加工模式,物流模式和售卖模式能保证在养出好猪的情况下在消费者买猪肉的时候能买到原汁原味的卫生安全的猪肉。

解决高端猪肉品质问题关键还要从能长出好肉的猪种入手,从改变饲养模式

入手,从选择好的养殖地入手。当年壹号土猪创始人陈生为了找到好的土猪品种跑了很多地方,随车带着锅,尝的猪以千头来计算,并且在公司里饲养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优质土猪品种供技术改良。目前壹号土猪是以广西陆川猪和太湖猪二元杂交的优良猪种;湘村黑猪是以湖南地方品种桃源黑猪为母本,引进品种杜洛克猪为父本,经杂交合成和群体继代选育而培育的国家级新品种,于2012年7月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是湖南省目前唯一通过国家品种审定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畜禽新品种,现已跻身全国五大生猪品牌;雏牧香生态猪也是采用了本土品种黑猪和白猪杂交后的优良品种。解决了猪种的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猪肉品质的问题。

有了好猪种,养殖地选择和饲养模式也十分重要。壹号土猪,湘村黑猪和雏牧香生态猪在饲养模式和养殖地选择上都十分用心。壹号土猪宣称:养殖地均为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无工业污染的果园以及山坡地;采用传统的喂养方式,分阶段饲养,用番薯苗、玉米、米糠、麦皮等土饲料喂养。壹号土猪长期在野外进行放养,其运动能量消耗大,生长速度较缓慢,出栏时间均在1年以上,真正采用了“三土"养殖。雏牧香生态猪宣称:公司采用全新的放养方式,轮牧放养。一亩地仅养两头猪,每头猪都可充分自由活动,牧食天地间天然植物养料。在青山绿水、鸟语花香的山林环境中放养成长的生态猪,可谓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动物福利",在山地间散步、觅食天然草果,饮用天然泉水,施以天然饲料,真正做到生猪的自然生活、生长,根据生猪自然生长机理不用或少用防疫药品,这样饲养出来的生猪既无激素、也没有药物残留,充分保证了食品安全。看来不能把猪当猪看,只有把猪当人看才能养出好猪肉。

解决了猪种选择,饲养模式和养殖地选择的前端问题,后端的加工,物流和售卖等后端问题也很重要,在后端问题的解决上目前已经有很成熟的模式就是冷链模式做冷鲜肉。前端后端结合在一起,高端猪肉的品质问题就解决了。从目前上市的高端猪肉品牌来看,壹号土猪由于在农贸市场档口售卖主要以热鲜肉销售为主,这种售卖方式在气温较高的广东,对于品质是有一定影响的也为企业经营带来了压力和一定风险。雏牧香生态猪则采用的是冷链模式做冷鲜肉,从后端问题的解决上雏牧香做的更到位一些。

只有前端后端问题两手抓两手硬,才能从根本上保证高端猪肉的品质问题,毕竟品质才是王道,好品质才能打造好品牌!

有老师说过,现在的市场已经由原来的产品导向,后来的服务导向走到了今天的品牌导向,说完了好品质,接下来就是做好品牌。

【中国猪肉消费量】

先给好品牌起个好名字,老百姓容易记住的名字。就目前在市场上运作的高端猪肉品牌来看,这些品牌具有以下特点:

最霸气的名字:广东陈生的壹号土猪。该品牌打出的是土猪的概念,土猪有别于洋猪,洋猪不香了,土猪来了;并且土猪前还有“壹号”,这就是土猪当中的极品了,同时也显示了自己行业地位,这个名字特点鲜明,霸气十足。这个名字和陈生的“壹号”情节有关,搞了个醋饮叫天地壹号,现在搞猪肉就叫壹号土猪,未来陈生的梦想是壹号厨房,在厨房餐桌食品里面都是带壹号的产品,或许未来会有壹号土鸡,壹号花生油等等亦未可知。

最含情的名字:湖南湘村高科的“湘村黑猪”。这个名字主打黑猪概念,洋猪大多为白猪,如长白猪,约克猪等,一黑一白就把自己和洋猪区别开来;另外黑猪前面有“湘村”二字,湘村和乡村谐音,同时也和企业所在省份湖南也产生了联系;再加上中国人大多来自于农村,对乡村有一种自然的亲近感,小时候我

们家里自己喂的猪也大多为黑猪,这个名字一下子就唤起了我们儿时的记忆和童年的美好时光;同时因为现在食品安全形势日益严峻,很多城市的人托人在农村带东西,从消费认知上存在乡村的东西没有被污染安全味道好的特点,这一点教育成本很低或者没有教育成本。这个名字可谓特点突出,情感丰富,最能击中消费者的情感软肋。

最昂贵的名字:河南雏鹰农牧的“雏牧香”品牌。这个名字来自于一次轰轰烈烈的百万征名活动,结果雏鹰农牧确定了雏牧香这个品牌。雏鹰农牧集团生态肉征名活动负责人道出了其中的3个缘由:首先,其中的“牧”字,和雏鹰农牧集团中的“牧”一样,传达了雏鹰生态猪最鲜明的养殖特点,即自然环境下的放养方式;其次,“香”字传达了雏鹰生态猪肉的品质特点,即令人回味的肉香。同时“香”谐音“乡”,在家乡养猪,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特别重要的是“雏”字,它传递着品牌的源头,即“雏鹰农牧”,很好地把企业和品牌做了贯通,利于企业和品牌的营建,这也是评委专家们特别指出的。另外,评委们觉得“雏牧香”3个字的组合发声,也有步步高升的感觉,读起来朗朗上口,“雏牧香”作为肉食品的名字比较贴切。

壹号土猪,湘村黑猪,雏牧香,这三个名字放在一起,你自然就知道都那些个名字是好其实就名字本身而言,只要你下大力气传播依然可以做到家喻户晓,例如速冻品牌三全,看名字你并不知道是做饺子等速冻食品的,据说主要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带来的改革开放的新局面;例如双汇,看名字你并不知道是卖猪肉的;例如白象,看名字你不知道是做方便面的,但并不影响这些企业成为行业的佼佼者。

好名字和一般名字的唯一区别在于传播难度和由此带来的教育成本。好的名字你一次就记住了,但一般的名字也许要好多遍你还经常忘,而一次和好多次的传播成本是大不一样的。行业内一些做的好企业都因为品牌名称好记有特点沾了不少光。

好的品牌名称大多有几个关联:第一,和主要消费群产生了关联。例如娃哈哈一听你就知道是做儿童饮品的﹙娃哈哈靠此起家﹚;第二和产品类别产生关联。例如蒙牛一听你就知道是做牛奶的;第三和产品特性产生关联。例如六个核桃,突出了产品的真材实料。

有了好名字,为了打造好品牌,还得有一句好诉求,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过耳不忘的诉求,壹号土猪的诉求是“狠土狠香狠安全”,这个诉求主诉产品类别---土猪以及产品特点---香和安全。这个诉求没有用“很”而是用“狠”显得别具一格用不失本意,给人印象深刻,同时朗朗上口便于传播。

湘村黑猪的诉求是“湘村的猪,儿时的味”,这个诉求把产品品牌和产品特点做了很好的结合。主要调动的是消费者的乡村情节和童年情节,儿时的东西总是好的,儿时的吃食总是那么香甜,回味无穷,我们试问一下自己,多少次回忆起自己童年吃某种食品津津有味的场景,这个诉求很好的调动了消费者的童年记忆成为一句以情感制胜的好诉求。

雏牧香的诉求是“全自养,更安全”,这个诉求来源于猪肉的安全事件。双汇的瘦肉精事件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大型屠宰企业的自有猪源根本满足不了生产需要,大量大要依靠经纪人收集散户饲养的猪,因此就为出现瘦肉精事件埋下了隐患;同时雏牧香建立了一套食品安全追溯系统,包装上有二维码,用手机拍了之后就可以查阅相关信息, 可以清楚了解到每一个环节的信息,让人心里落底。这个诉求比较理性,更多的是出自于保障消费者食品安全的角度。

中国猪肉消费量 第五篇_中国肉类消费以猪肉和禽肉为主,与发达国家仍有差距

中国肉类消费以猪肉和禽肉为主,与发达

国家仍有差距

七、肉类消费量与发达国家仍有一定的差距

坊间有一种说法:中国人是以素食为主的民族。但是数据认为那是由于我国经济长期不发达、生产力水平低下造成的。现实情况证明,随着经济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人以素食为主的饮食习惯正在逐步改变,我们正在吃越来越多的肉类。

2013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肉类消费量达到了61.5公斤,平均每人每天都要消费3两多肉类。伴随着现今社会出现的越来越多的肥胖、高血脂、高血压等等富贵病,有种观点认为中国人吃肉吃得太多了,那么是否中国人均肉类消费量真的接近极限了呢?根据历史资料显示,2005年,与大陆居民饮食习惯相同、同为华人占绝大多数的香港,人均肉类消费量达到124公斤,台湾的人均肉类消费量达到82公斤。这说明我国城乡居民肉类消费量仍然存在不小的增长空间。 由于饮食习惯的不同,各国的肉类消费种类和比例差异性比较大。目前欧美国家人均肉类消费量平均为100公斤左右,以牛羊肉、禽肉为主,呈现出牛羊肉、禽肉、猪肉几乎三头并进的模式。而我国肉类消费中,猪肉占据主体地位,是中国消费者日常饮食中最重要的肉类,而我国牛肉人均消费量仅为世界平均消费量的20%左右,禽肉人均年消费量同样也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通过研究2009年全球各国人均GDP和人均肉类消费量的关系,我们发现肉类消费量与收入水平存在确定性的关系,在收入水平较低的国家,收入增加极大地促进了畜产品消费量的增长,而在人均GDP较高的国家,收入上涨对畜产品消费量增长影响较小。

人均GDP在5000美元左右可作为肉类消费的临界点,当低于5000美元时,肉类消费增速最快。我国2011年人均GDP为7400美元,已经越过了快速增长的时期。不过从消费量的增长潜力来看,我国人均肉类消费尚有空间。【中国猪肉消费量】

图8:全球各国人均GDP与人均肉类消费量的关系

从历史趋势来看,我国肉类消费量的走势也印证了其消费量复合增速的先升后降。我国肉类消费经历了三个特征鲜明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1980年以前,肉类消费处于紧缺性消费阶段。我国居民的肉类消费既受到收入水平的限制,也受到猪肉供应量的限制,居民的消费得不到充分满足,增速较低。

第二阶段是从1980年到1995年,肉类消费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在此期间,我国居民的收入水平迅速提高,肉类消费能力随之提高,加上养殖业走向市场化,我国实现了肉类供求基本平衡的历史性跨越。猪肉在此期间消费增速达到7%-10%,牛、羊、禽肉消费增速不断提升。

第三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肉类消费不断进入稳步增长阶段。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肉类消费增速不断下移,当前猪肉消费量的年均复合增速已经下降到2.5%左右,牛肉、羊肉和禽肉则分别下降到3%、4%和4%左右。从当前的消费增速来看,基本判断肉类消费整体步入稳健增长期。

另外,前面提到,肉类各品种消费增速都已经下滑到较低的状态,但是从这两点来看,未来我国猪肉占肉类消费的比例下滑的空间不大,在我国整个肉类消费消费量尚有一定上升空间的情况下,可以判断猪肉消费量的增长尚有空间。

八、我国肉类消费形势展望

我国肉类消费迅速增长的同时,也面临诸多重大制约因素。除动物疫病外,农村居民收入偏低,质量安全事件,流通冷链等基础设施不足也都严重制约着我国城乡居民的肉类消费水平。但根据目前经济发展形势,对比国外肉类的消费水晶我国肉类消费还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

1.我国农村未来肉类消费还有成倍增长的潜力。

我国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农村肉类消费水平仍然较低,其人均肉类消费水平与城镇差距较大,其直接原因就是“城乡收入两重天”的状况十分严重。1980年到2013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增长25倍,同期我国城镇军民

家庭人均纯收入增长了30多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收入差距从1980年的2.5倍扩大到2013年的3.5倍,国际上最高才在2倍左右。可见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偏低,而较低收入直接制约了其肉类消费水平,这一点也说明为什么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消费量差距最大的是价格较贵的牛肉。

从1985至2013年,城镇居民人均肉类购买量年均增加1.6%,农村居民年均增加2.1%.事实充分说明,中国人的肉类消费量仍处在低水平,由收人增加而引起的肉类消费的增加倾向仍在继续,农村的收入弹性仍然很高,要扩大肉类的消费量,需要保障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显然,中国肉类消费的增长潜力在广大的农村地区。

2.城镇居民肉类消费需求在向质量和多样性方向转变。

农村居民仍处在收入越高其肉类消费越多的阶段,而城镇居民肉类消费需求向质量和多样性方向转变。肉类在我国居民传统的饮食结构中属于较高档的食品。在我国农村目前这样的发展阶段,收人越高的农民对于肉、蛋、奶、鱼等畜产品消费量就越多。这就说明中低收入农户,尚有部分消费需求因经济支付能力不够而得不到满足。即使在城市,随着收人增加,猪牛羊禽肉、蛋、奶等大类畜产品的家庭购买量也就越多。

从全国城镇来看,收入增加,会引起肉类消费量的增加,但是如果收入继续增加,肉类消费量是否会出现不增反减的情况呢?从2013年城镇居民不同收入阶层肉类消费量可以看出,在人均可支配收入为最高收入阶层中,肉类购买量出现了与收入的负相关关系,即收入增加,肉类购买量减少(如猪肉、牛肉和羊肉),但仍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产生这种现象一方面可能是由于高收入者对较高质量的肉类产品的需求增加,他们愿意多花钱购买较高质量的肉类产品(如绿色和有机肉类食品);另一方面也表明高收入者的食品消费结构已由原来以肉蛋为主转向包括鱼、虾、肉、蛋、蔬菜等更加多元化和丰富的食品结构;还可能是因为肉类的需求遵循收入弹性递减的规律,当收入增长到一定阶段以后,其需求反而出现下降的趋势。

3.我国未来一段时间猪禽肉消费仍将占肉类消费的绝大比重。

猪禽业是我国传统的养殖业,在我国的畜牧生产中占主导地位,2008年我国肉类生产中,猪肉产量达到4620.5万t,牛羊肉加起来993.5万t,禽肉1533.7万t。再看我国居民的肉类消费结构,2008年城镇居民肉类消费结构中猪肉占63%,禽肉占到26.1%,农民肉类消费中禽肉占23.8%,猪肉高达69%,城镇和农村居民猪肉和禽肉在肉类消费中所占的总比重达到90%左右,可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城乡居民的肉类消费结构中仍以猪肉和禽肉为主。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jd/454774/

推荐访问:中国猪肉消费量产量 2015年中国猪肉消费量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