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独上江楼思渺然

独上江楼思渺然

时间:2018-06-15   来源:经典美文   点击:

【www.gbppp.com--经典美文】

独上江楼思渺然 第一篇_天津一中2015—2016学年度高三年级一月考

天津一中2015—2016学年度高三年级一月考

语文学科试卷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 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涂写答题纸或答题卡的规定位置上,答在试卷上的无效。祝各位考生 考试顺利!

第Ⅰ卷(共32分)

一、基础知识(每题2分,共2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摭拾(zhí) 白炽灯(chì) 针砭 (biān) 博闻强识(zhì) 拈轻怕重(niān)

B.翌日(lì) 背黑锅(bâi) 差劲(chà) 与人为善 (yǔ) 间不容发(jiān)

C.骀荡(tái) 大杂烩(huì) 着魔(zháo) 掎角之势 (jǐ) 汗流浃背 (jiā)

D.属意(zhǔ) 强迫症(qiáng) 谙熟(ān) 啧啧称赞 (zã) 崭露头角(lîu)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藉贯 精粹 吊胃口 贻笑大方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B.辩析 凑合 头炷香 杳无音信 城门失火,殃及池渔

C.通牒 更叠 冷不妨 委曲求全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D.仲裁 吐槽 元宵节 欢呼雀跃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宋人的“意”如何呢?苏轼一生屡遭磨难而不改旷达之性,向以佛老思想为其儒家思 想之外的另一精神支柱。苏轼主张书法“自出新意”最重要,以其著名的《黄州寒食帖》 来说,写得 ,一气呵成,其中字体大小的 急

等等,都是 ,毫无做作之迹。 也与王羲

之的《兰亭序》不太一样。

A. 行云流水 变幻 信马由缰 而且 品味

B. 行云流水 变换 信手拈来 然而 韵味

C. 天衣无缝 变幻 信手拈来 而且 韵味

D. 天衣无缝 变换 信马由缰 然而 品味

4.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感动中国》是一个中央电视台打造的精神品牌栏目,由新闻中心社会专题部活直播

组承办,通过多种投票方式选取年度具有震撼人心、令人感动的人物和团队。

B.中国证监会为国务院直属正部级事业单位,依照法律、法规和国务院授权,统一监督管

理全国证券期货市场,维护证券期货市场,保障其合法运行。

C.自2015年8月以来,一款以豆芽为主要造型的植物发夹,在中国的大街小巷开始流 行。流行势头之猛,甚至引领了外国媒体的关注。

D.只有深刻认识祖国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才能在

历史提供的高起点上创造出更高层次的和谐文化。

5.筷子传到韩国,感觉上它连“DNA”都变了。韩国人用的筷子和我们传统认识上的筷

是很有出入的。不少初次吃韩国料理的中国人和日本人都用不惯韩国人的筷子。韩国人的

筷子是用金属做的,材料一般是不锈钢的,也有用银的。韩国人反对使用一次性筷子,因

此,在韩国旅游的时候基本看不到卫生筷,去哪里吃饭都是用金属筷子。我们用不惯韩国

筷子的原因主要是它的造型,韩国人的筷子不是中国的圆柱体,也不是日本的上粗下细, 而是扁平的长方体,初次使用很容易在夹菜的时候从手中掉落。

这段文字暗示的信息是:

A.日本人去韩国会有用不惯筷子的可能

B.韩国的筷子与日本、中国的筷子有所不同

C. 筷子并非起源于韩国

D. 韩国人重视环境保护.珍惜树木

6.胡优同学说话喜欢引经据典,在下面几种情境中讲话时,他引用的古诗文恰当得体的一

项是

A. 同桌同学张海见胡优学习上得过且过,不求甚解,就意味深长地对胡优说:“‘学而不 思则罔’,你可不能总是浅尝辄止啊!”

B. 同学刘欣作文时想找一句表现读书乐趣的名句,胡优不假思索地说道:“这还不容易,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嘛!”

C. 胡优和同学一起去春游,面对着满园盛开的梨花,他情不自禁地说道:“真可谓‘忽如 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D. 同学张华要到外地去上中专,胡优给他送行时说:“‘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张 华,你一人远走他乡要多多珍重啊!”

7.对下列诗句的解说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畅当《登鹳雀楼》)

(诗人用飞鸟的低小来反衬楼的高大,表现诗人清高、俊逸的情怀,志气凌云,有出世之

想)

B.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赵嘏《江 楼旧感 》)( 诗人运用比喻,动静结合,水月相映,营造了优美恬静的意境)

C.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李贺《雁门 太守行》)(诗人用夸张的修辞方法渲染了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守城将士严阵以待的情景)

D.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杜牧《赠别 二首》其二)(诗人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不忍离别之情)

8.下列选项中的诗句填人《梦回》一诗画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 )

梦回荒馆月笼秋,何处砧声唤客愁。

A.深夜无风莲叶响 B.玉簪花落野塘香 C.客怀处处不宜秋 D.碧云望断空回首

9.下列是温庭筠的七言律诗《利州南渡》,已打乱顺序,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澹然空水对斜晖,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柳边人歇待船归。

____________,万顷江田一鹭飞。_____________,五湖烟水独忘机。

① 波上马嘶看棹去 ②谁解乘舟寻范蠡 ③ 曲岛苍茫接翠微 ④数丛沙草群鸥散

A.①④③② B.②①④③ C. ③①④② D.④①②③

10.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人迷信星历,婚嫁等喜事要选择"良辰吉日",需月建与日辰相合,叫"六合"例如《过 秦论》中"履至尊而制六合"。

B 秦汉时的"关外"指崤山和函谷关以东,而明清时的"关外"指"娘子关"以外。战国、秦、 汉时代"山东"指崤山和函谷关以东,指除秦之外的六国之地。

C "八荒"指八方荒远的地方,"八"指东、南、西、北、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八个方 向,荒指荒远之地。而"中国"古代指中原广大地区。

D古时"阴"指山南水北,"阳"指山北水南。例如"淮阴"在淮河以北,"汉阳"在汉水以南," 华阳"在华山之北。

二、文言文阅读(每题2分,共12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隋论 苏辙

人之于物,听其自附,而信其自去,则人重而物轻。人重而物轻,则物之附人也坚。 物之所以去人,分裂四出而不可禁者,物重而人轻也。古之圣人,其取天下,非其驱而来

之也;其守天下,非其劫而留之也。使天下自附,不得已而为之长,吾不役天下之利,而

天下自至。夫是以去就之权在君,而不在民,是之谓人重而物轻。故夫智者或可与取天下

矣,而不可与守天下。守天下则必有大度者也。何者?非有大度之人,则常恐天下之去 我,而以术留天下。以术留天下,而天下始去之矣。

秦、隋之亡,其弊果安在哉?自周失其政,诸侯用事,而秦独得山.西.之地,不过千 里。韩、魏压其冲,楚胁其肩,燕、赵伺其北,而齐掉其东。秦人被甲持兵,七世而不得

解, 寸攘尺取,至始皇然后合而为一。秦见其取天下若此其难也,而以为不急.持之,则

后世且复割裂以为敌国。是以销名城,杀豪杰,铸锋镝,以绝天下之望。其所以准备而固守

之者甚密如此,然而海内愁苦无聊,莫有不忍去之意。是以陈胜、项籍因民之不服,长呼

起兵,而山泽皆应。由此观之,岂非其重失天下而防之太过之弊欤?

今夫隋文之世,其亦见天下之久不定,而重失其定也。盖自东晋以来,纷纷而起者,不

可胜数。至于元氏,并吞灭取,略已尽矣,而南方未服。元氏自分而为周、齐。周并齐而

授之隋。隋文取梁灭陈,而后天下为一。彼亦见天下之久不定也,是以全得天下之众,而

恐其失之;享天下之乐,而惧其不久;立于万民之上,而常有猜防不安之心,以为举世之

人,皆有曩者英雄割据之怀,制为严法峻令,以杜天下之变。谋臣旧将,诛灭略尽,独死

于杨素之手,以及于大故。终.于.炀帝之际,天下大乱,涂地而莫之救。由此观之,

则夫隋之所以亡者,无以异于秦也。

悲夫!古之圣人,修德以来天下,天下之所为去就者,莫不在我,故其视失天下甚 轻。夫惟视失天下甚轻,是故其心舒缓,而其为政也宽。宽者生于无忧,而惨急者生于

聊耳。昔尝闻之,周之兴,太王避狄于岐,豳之人民扶老携幼,而归之岐山之下,累累而

不绝,丧失其旧国,而卒以大兴。及观秦、隋,唯不忍失之而至于亡,然后知圣人之为是

宽缓不速之行者,乃其所以深取天下者也。

1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诸侯用.事. 用事:当权,掌权

B.韩、魏压其冲. 冲:要塞

C.寸攘.尺取 攘:夺取

D.涂.地而莫之救 涂: 通”途”,在路上

1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古今词义一致的一项是

A.而秦独得山.西.之地 B.至始皇然.后.合而为一

C.终.于.炀帝之际 D.累.累.而不绝

13.与例句加点字用法一致的一项是:

例句: 非其驱而来.之也

A.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B.王必欲降.武

C.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以.绝天下之望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B. 燕、赵伺其北,而齐掉其东 剑阁峥嵘而崔嵬

C陈胜、项籍因.民之不服 项王因.留沛公于饮

D.乃.其所以深取天下者也 见犯乃.死,重负国

15.下列句子全都表现“以术留天下”的一项是

①秦人被甲持兵,七世而不得解 ②毁名城,杀豪杰,销锋镝

③陈胜、项籍因民之不服,长呼起兵 ④制为严法峻令

⑤谋臣旧将,诛灭略尽 ⑥豳之人民扶老携幼,而归之岐山之下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③⑤⑥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一开始先摆出自己的论点,通过对人与物的关系的剖析,得出如果过于在乎外在事

物,反而容易失去的道理。

B.作者认为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就是酷政,这和贾谊的看法“仁义不施”是一样的。

C.随后,作者又举出隋朝的例子,分析了隋文帝取得天下以后的防范之心,为了巩固天 下,任用杨素谋杀功臣,和秦朝的做法没有区别。

D.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巧妙运用历史,将说理与历史有机结合起来,阐明治国之理,要实

行宽松的政策,行文结构严谨。

第Ⅱ卷(共118分)

三、古诗文(30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17—20题。(11分)

元晖传

(1)元晖,字叔平,河南洛阳人□。祖琛,魏恆、朔二州刺史。父翌,尚书左仆射。 晖

须眉如画,进止可观,颇好学,涉猎书记①。少得美名□京下,周太祖见□礼之, 命□诸

子游处,每同席共砚,情契甚厚。

(2)弱冠,召补相府中兵参军,寻迁武伯下大 夫。于时突厥屡为寇患,朝廷将结和亲, 令晖赍②锦彩十万,使于突厥。晖说以利害, 申国厚礼,可汗大悦,遣其名王随献方物。 俄拜仪同三司、宾部下大夫。保定初, 大冢宰宇文护引为长史,会齐人来结盟好,以晖多

才辩,与千乘公崔睦俱使于齐。 迁振威中大夫。武帝之娉突厥后也,令晖致礼焉。加开 府,转司宪大夫。及平关东, 使晖安集河北,封义宁子,邑四百户。

(3) 高祖总百揆,加上开府,进爵为公。开皇初,拜都官尚书,兼领太仆。奏请决杜阳 水灌三畤③原,溉舄卤④之地数千顷,民赖其利。明年,转左武候将军,太仆卿如故。寻转

兵部尚书,监漕渠之役。未几,坐事免。顷之,拜魏州刺史,颇有惠政。 在任数年,以疾

去职。岁馀,卒于京师,时年六十。上嗟悼久之,敕鸿胪监护丧事。谥曰元。

【注 释】①书记:指书籍等 ②赍:ji携带 ③畤:zhi土高出的地方。 ④岛卤: 盐碱地。

17.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2分)

①会.齐人来结盟好( ) ②卒.于京师 ( )

18.在第一段方框处应填入的虚词是(2分) ( )

A.焉 于 而 其 B.也 乎 以 其 C.也 于 而 与 D.焉 乎 以 与

19.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每同席共砚 ,情契甚厚

②未几,坐事免

20.请分别从文中三个段落中找出最能概括各自段落核心内容的词语填在下面空格中。(限 4字内)(3分)

(1) (2)_ (3) 。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21-22题(4分)

七月二十九日崇让宅①宴作 李商隐

露如微霰下前池,月过回塘万竹悲。

浮世本来多聚散,红蕖②何事亦离披。

悠扬归梦惟灯见,濩落③生涯独酒知。

岂到白头长只尔,嵩④阳松雪有心期。

【注释】①崇让宅:洛阳崇让坊王茂元宅。此时诗人在朝廷受到排挤,暂住岳父王茂元家, 妻子仍在京城长安。②红蕖:红莲。③濩落:空虚冷落。④嵩:即河南嵩山,古代学道隐

居之地。

2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一二句的意思是露凝如细小的冰粒,说明露重天寒。风摇翠竹,飒飒作响,也像在悲泣

一般。

B.第三句“聚散”重点是在“散”上;第四句叹惜池中红莲不解诗人情怀,犹在风中盛 开。

独上江楼思渺然 第二篇_宿建德江孟浩然阅读答案

篇一:宿建德江孟浩然阅读答案

摘要:下文是宿建德江阅读及答案,《宿建德江》是一首抒发旅途愁思的诗,诗中“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两句是传诵已久的名句,非常鲜明地烘托出了诗人孤寂、愁闷的心情。 答:(原野空旷无边,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江水清澈,俯看水中的月影,觉得明月和人更加接近。) 2、 说说全诗所表达出来意思。(50字左右) 答:(这首诗描写作者旅途中夜泊江上,在船中所见的景色,抒发了远离家乡、旅居在外时的孤独伤感之情。) 3 简要分析本诗抒发乡愁的思路和手法。 答:这是一首抒发旅途愁思的诗。前两句写诗人的旅舟停泊在烟雾蒙蒙的沙洲边,眼见日落黄昏,一段新的旅愁油然而生。后两句是借景抒情,在诗人的眼里,原野空旷辽阔,远方的天空好象低压在树木之上,使心情更觉压抑,惟有倒映在清清江水中的明月似乎主动与人亲近,带来些许的安慰。

【独上江楼思渺然】

答:原野辽阔无垠,天地相连,天比树低,水月映照,仿佛月在身边。

5、 日暮客愁新 的 愁 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答:天高地远,四野空旷,江水清澈,月亮倒影其中,显得离人很近。整个场景,因日暮而昏暗,又因月色而清淡。

【评析】

这是一首刻画秋江暮色的诗。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宇宙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一隐一现,虚实相间,两相映衬,互为补充,构成一个特殊的意境。诗中虽不见 愁 字,然野旷江清, 秋色 历历在目。

备注:《宿建德江阅读及答案》一文由免费提供。本文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请在转载引用时保留。

篇二:宿建德江孟浩然阅读答案

篇三:宿建德江孟浩然阅读答案

(1)请简析第二句中的“新”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析三、四两句中表达的作者的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以“新”说“愁”,别具一格。停船夜泊,本该好好休息,谁知在这鸟儿归林、牛羊下山的黄昏时刻,那羁旅之愁又蓦然而生。“新”字写出了诗人的愁苦时时而生。(意对即可)

(2)这两句借景抒情,表面是写日暮时刻旷野无垠,放眼望去,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高挂在天上的明月映在澄清的江水中,与舟中人是那么近,旷野无垠唯有明月近人,我们能想象到诗人羁旅的惆怅、理想的幻灭、人生的坎坷等千愁万绪涌上心头,在表现手法上一隐一现,一虚一实,互相映衬,互相补充,构成了一种人宿建德江、心随明月去的意境。(意对即可)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孟浩然抒写羁旅之思的《宿建德江》,完成后面题目。宿建德江孟..”主要考查你对古诗词阅读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考点名称:古诗词阅读古诗词阅读:古诗词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1、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 (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

→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2)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①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 ②一种称“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 (3)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下片。 (4)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2、按内容来分类: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讽谕诗。 (1)诗眼:“诗眼”一词最早见于北宋。苏轼诗云:“天工忽向背,诗眼巧增损。”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诗眼是理解诗歌的一把钥匙,抓住了诗眼,明白了主旨,可以有效地帮助解题。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用“绿”字而不用“到”“过”“入”“满”等字,是取“绿”字的色彩,增强了文章的形象性。 (2)炼字:炼字,修辞方法之一,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其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古人作诗,常常出现“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意境。 (3)意象: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在比较文学中,意象的名词解释是: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 (4)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注:又因为现代的语文已不太注重表现手法与表达技巧的区分,可认为二者是统一的。但如果要严格区分表现手法从属于表达技巧。

1、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

2、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

3、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

二、掌握古诗词基本知识

三、把握不同的诗作题材

诗歌鉴赏五步法:

【第一步】先看一下诗歌是哪一类(按表现手法分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按内容分为田园诗、边塞诗等)古诗一般选择唐诗宋词,以抒情诗居多,抒情诗可分写景抒情,借古感怀,托物言志。

【第四步】做到五必看:①必看题目(题目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有助于了解诗的内容);②必看作者(知人论世,了解作者风格);③必看注释(可以借此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难懂的知识典故,有时答案也在其中);④必看名句(中心句、诗眼常常在此。诗歌鉴赏也常常是名句的鉴赏); ⑤必看题干(题干的指向性很强,必须看清要求,必须结合原诗内容、题干作答,不能空洞的阐述概念。

【第五步】看一看诗歌运用了哪些手法,这样古诗鉴赏就很容易做了。组织成文时一般可用这样的表达程式:这是一首什么类型的诗,诗人摄取了哪些景物组成了怎样一幅画卷(或通过什么形象的描写刻画),从中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在艺术特色上,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诗歌鉴赏六读:一、读诗题。古诗词,除一部分词、曲只有词牌、曲牌外,多数是有标题的,它们或标明写作对象,写作重点,或表现感情基调。如《春夜洛城闻笛》就交代了时间、地点及引发情感的事件。

二、读“明示”。古诗词表达的思想情感往往是蕴含在形象之中含而不露的。但也有些诗词中个别词句明示着思想情感倾向,阅读时对这些可贵的信息应圈点出来,结合全诗加以体会。如赵嘏《江楼旧感》“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起句“独上”,表现了诗人孤单的身影,孤独的情感,第三句“同来”与之呼应。“思渺然”,直接表露出茫然怅惘的情思。这种情思产生的原因就在三、四句。再如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伤心”、“愁”触景伤怀,孤独生愁;表现全词感情基调;“空”表现苦等无果;“归程”明确表达思归之情。高考所选诗歌,大都是绝句律诗。绝句一般是“卒章显志”。第四句明示主旨,如《峨眉山月歌》“思君不见下渝州”,《春夜洛城闻笛》“何人不起故园情”等。

三、读形象。诗歌形象包括物象(意象)和人物形象。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往往有比较稳定的含义,如杨柳、春草、残荷、禾黍、菊、梅、竹、杜鹃(子规)、沙鸥等等。但又不能机械地理解,如“杨柳”一般用来抒写离情别绪,但在“杨柳青青江水平”“月上柳梢头”“柳暗花明又一村”等句中的“柳”则不谐音“留”,与离情别绪无联系。意象应联系起来看,多个意象组合起来,形成意境。如有的学生看到“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就将“无人见”、“傍母眠”片面地理解为杜甫的孤独寂寞。联系其它意象如“糁径杨花”、“点溪荷叶”等看,诗人描写的是暮春之景的生机和意趣,表现的是喜爱之情,并无孤独寂寞之感。人物形象,有的是描写客体的形象,如“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更多的是抒情主公(诗人)的形象,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五、读“有无”。无中见有,有中见无。古诗词言简意赅,是浓缩的作品,有很多空间需要读者去合理填补。如:“西出阳关无故人”,无中见有:再见不到故人,只见到黄沙、西风、夕阳残照,只有绵绵无尽的思念之情„„“唯见长江天际流”,有中见无:只见流向天际的长江水,而极目远眺也望不到友人的船帆,友人随舟远逝,思念逐水而来。“山围故国周遭在”,“周遭在”,而城已空,往日的繁华已不复存在。

六、读类型。读诗时,根据题材了解所属类型,有助于对诗的理解。

宿建德江》作者: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注解】:1、建德江:在浙江省,新安江流径建德的一段。2、移舟:靠岸。3、烟渚:弥漫雾气的沙洲。

【韵译】:我把船停泊在暮烟笼罩的小洲,茫茫暮色给游子新添几分乡愁。旷野无垠远处天空比树木还低,江水清澈更觉月与人意合情投„„【评析】:??这是一首刻划秋江暮色的诗。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宇宙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一隐一现,虚实相间,两相映衬,互为补充,构成一个特殊的意境。诗中虽不见 愁 字,然野旷江清, 秋色 历历

在目。全诗淡而有味,含而不露;自然流出,风韵天成,颇有特色。提问者评价谢谢 不过 我知道更好的答案这是一首刻划秋江暮色的诗。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宇宙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一隐一现,虚实相间,两相映衬,互为补充,构成一个特殊的意境。诗中虽不见“愁”字,然而野旷江清,“秋色”历历在目,自然而然给人一种淡淡的离愁。全诗淡而有味,含而不露;自然流出,风韵天成,颇有特色。宿建德江》作者: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注解】:1、建德江:在浙江省,新安江流径建德的一段。2、移舟:靠岸。3、烟渚:弥漫雾气的沙洲。【韵译】:我把船停泊在暮烟笼罩的小洲,茫茫暮色给游子新添几分乡愁。旷野无垠远处天空比树木还低,江水清澈更觉月与人意合情投„„【评析】: 这是一首刻划秋江暮色的诗。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宇宙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一隐一现,虚实相间,两相映衬,互为补充,构成一个特殊的意境。诗中虽不见 愁 字,然野旷江清, 秋色 历历在目。全诗淡而有味,含而不露;自然流出,风韵天成,颇有特色。宿建德江》作者: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阅读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小题1】“日暮客愁新”的“愁”在诗中起什么作用?【小题2】分析“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的意境及所体现的作者的心情。

解析【小题1】本题考查关键字词在诗词中的作用。本诗是刻画秋江暮色的诗。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诗中虽只一个“愁”字,然而野旷江清,“秋色”历历在目。【小题1】本题考查诗句意境。第三句写日暮时刻,苍苍茫茫,旷野无垠,放眼望去,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低”和“旷”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第四句写夜已降临,高挂在天上的明月,映在澄清的江水中,和舟中的人是那么近,“近”和“清”也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种极富特色的景物,只有人在舟中才能领略得到的。

【小题1】本题考查语言特色。

独上江楼思渺然 第三篇_回乡偶书阅读答案

篇一:回乡偶书阅读答案

3、钱钟书先生在《谈中国诗》一文里说:“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见’里望见了‘无垠’。

4、诗中第一、二句是如何概括出作者久客他乡的事实的?

【参考答案】:

3、提示要点:三四句写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是重重的一击,引出了无穷感慨,久客伤老,反主为宾的悲哀都包含在这一“问”中。并且,儿童天真活泼、淳朴无邪的笑貌,与诗人鬓毛疏落、老迈衰颓的沧桑形象呼之欲出,又强化了这种感慨伤怀。

更多有关 的资料 文章录入:1216584714责任编辑:1216584714相 关 文 章 篇二:回乡偶书阅读答案

篇三:回乡偶书阅读答案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答题模式】内容+情感先概括诗歌所写的主要内容,再概括诗歌的思想感情。 内容,抓住“离家”、“回”、“来”概括内容;感情,暗寓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自对句中,自伤“老大”之情。 “笑问客从何处来”,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2、简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答题模式】写法+效果先指出用了何种写法,并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或怎样运用了这种写法;再分析这种写法的作用,即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写法。如:修辞手法(比喻、夸张、拟人等)、表达方式(抒情、议论、描写等)、表现手法(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动静结合、对比、衬托等)。答案:1、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既有离乡背井的伤感,也有老大回乡的喜悦。2、这首诗用了比对的手法,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独上江楼思渺然】

1、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

2、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

3、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

二、掌握古诗词基本知识【独上江楼思渺然】

三、把握不同的诗作题材

诗歌鉴赏五步法:

【第一步】先看一下诗歌是哪一类(按表现手法分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按内容分为田园诗、边塞诗等)古诗一般选择唐诗宋词,以抒情诗居多,抒情诗可分写景抒情,借古感怀,托物言志。

【第四步】做到五必看:①必看题目(题目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有助于了解诗的内容);②必看作者(知人论世,了解作者风格);③必看注释(可以借此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难懂的知识典故,有时答案也在其中);④必看名句(中心句、诗眼常常在此。诗歌鉴赏也常常是名句的鉴赏); ⑤必看题干(题干的指向性很强,必须看清要求,必须结合原诗内容、题干作答,不能空洞的阐述概念。

【第五步】看一看诗歌运用了哪些手法,这样古诗鉴赏就很容易做了。组织成文时一般可用这样的表达程式:这是一首什么类型的诗,诗人摄取了哪些景物组成了怎样一幅画卷(或通过什么形象的描写刻画),从中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在艺术特色上,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诗歌鉴赏六读:一、读诗题。古诗词,除一部分词、曲只有词牌、曲牌外,多数是有标题的,它们或标明写作对象,写作重点,或表现感情基调。如《春夜洛城闻笛》就交代了时间、地点及引发情感的事件。

二、读“明示”。古诗词表达的思想情感往往是蕴含在形象之中含而不露的。但也有些诗词中个别词句明示着思想情感倾向,阅读时对这些可贵的信息应圈点出来,结合全诗加以体会。如赵嘏《江楼旧感》“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起句“独上”,表现了诗人孤单的身影,孤独的情感,第三句“同来”与之呼应。“思渺然”,直接表露出茫然怅惘的情思。这种情思产生的原因就在三、四句。再如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伤心”、“愁”触景伤怀,孤独生愁;表现全词感情基调;“空”表现苦等无果;“归程”明确表达思归之情。高考所选诗歌,大都是绝句律诗。绝句一般是“卒章显志”。第四句明示主旨,如《峨眉山月歌》“思君不见下渝州”,《春夜洛城闻笛》“何人不起故园情”等。

三、读形象。诗歌形象包括物象(意象)和人物形象。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往往有比较稳定的含义,如杨柳、春草、残荷、禾黍、菊、梅、竹、杜鹃(子规)、沙鸥等等。但又不能机械地理解,如“杨柳”一般用来抒写离情别绪,但在“杨柳青青江水平”“月上柳梢头”“柳暗花明又一村”等句中的“柳”则不谐音“留”,与离情别绪无联系。意象应联系起来看,多个意象组合起来,形成意境。如有的学生看到“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就将“无人见”、“傍母眠”片面地理解为杜甫的孤独寂寞。联系其它意象如“糁径杨花”、“点溪荷叶”等看,诗人描写的是暮春之景的生机和意趣,表现的是喜爱之情,并无孤独寂寞之感。人物形象,有的是描写客体的形象,如“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更多的是抒情主公(诗人)的形象,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五、读“有无”。无中见有,有中见无。古诗词言简意赅,是浓缩的作品,有很多空间需要读者去合理填补。如:“西出阳关无故人”,无中见有:再见不到故人,只见到黄沙、西风、夕阳残照,只有绵绵无尽的思念之情„„“唯见长江天际流”,有中见无:只见流向天际的长江水,而极目远眺也望不到友人的船帆,友人随舟远逝,思念逐水而来。“山围故国周遭在”,“周遭在”,而城已空,往日的繁华已不复存在。

六、读类型。读诗时,根据题材了解所属类型,有助于对诗的理解。

独上江楼思渺然 第四篇_有关乡思的名言名句

●故土难离

●一间茅屋何所值?父母之乡去不得(唐·王建)

●穷家难舍,热土难离

●求人不如求己,他乡不如故乡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古诗十九首)

●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汉·王粲)

●饮水者怀其源(南北朝·庚信)

●瞻云望鸟道,对柳忆家园(南北朝·阴坚)

●青山明月梦中看(唐·王昌龄)

●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唐·赵嘏)

●无端一夜空阶雨,滴破思乡万里心(宋·张咏)

●百年为客老,一念爱乡深(宋·刘过)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物离乡贵,人离乡贱

●本山牛,只吃本山草

●梁园虽好,不是久恋之家

●宁恶本乡一捻土,莫爱他乡万两金(西游记)

●他乡不似故乡亲(东周列国志)

●月是故乡明

●到处青山山有树,如何偏起故乡情(元·廖大奎)

●人出生在哪里,哪里就最珍贵(柯尔克孜族)

●家乡的水是仙水,家乡的土是金子(蒙古)

●一个人绝不应忘记最初哺育自己的那块土地(苏联)

●在异乡看到故乡的乌鸦也感到高兴(苏联)

●喝到故乡水,想起故乡人(日本)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隋·薛道衡)

●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唐·李白)

●安得如鸟有羽翅,托身白云还故乡(唐·杜甫)

●万里归心对月明(唐·卢轮)

●如今白首乡心尽,万里归程在梦中(唐·灵澈)

●凭寄还乡梦,殷勤入故园(唐·柳宗元)

●十年流水见归心(唐·罗隐)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宋·柳永)

●一望乡关烟水隔,转赏归心生羽翼(宋·柳永)

●无奈归心,暗随流水到天涯(宋·秦观)

●乐事渐随花共减,归心长与雁相先(金·元好问)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唐·崔颢)

●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南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jd/454260/

推荐访问:思渺然的原因 赵嘏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