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故宫纪录片1

故宫纪录片1

时间:2018-05-28   来源:经典美文   点击:

【www.gbppp.com--经典美文】

故宫纪录片1 第一篇_大型记录片《故宫》——电视节目解析

大型记录片《故宫》——电视节目解析

一、概述

由中央电视台、故宫博物院联合拍摄的12 集大型纪录片《故宫》, 于2005 年10 月底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段播出后, 受到了传媒界、文博界乃至全社会的关注, 成为2005 年一个相当重要的媒介现象和文化现象。

四川国际电视节上,12集大型纪录片《故宫》荣获最佳长篇人文类纪录片、最佳摄影两项大奖,可谓实至名归。《故宫》是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又一创新成果,不仅为电视荧屏增添了新的亮点,也为纪录片工作者提供了新的创作启示。

二、<故宫>特色

“ 主题事件化, 事件故事化, 故事人物化, 人物细节化, 细节画面化”。《故宫》正是如此, 在影片建构的宏大叙事中, 王朝的兴衰、文明的沉浮通过精美的视听元素得到了令人信服的诠释。

(一)、扎实的工作, 为纪录片主题奠定了历史和学术的基础和社会价值。

故宫500 年来发生的种种故事, 不是一天两天能够讲得完的。如何从浩如烟海的资料文献中, 选择出最精华的部分并用镜头表现出来? 如何保证拍摄的内容不存在历史性的硬伤? 又如何把这些资料打磨成最终与观众见面的解说词?在《故宫》中我们看到了答案。

《故宫》全面、系统、客观地展示了故宫的历史、今天与未来。那美轮美奂、神秘沧桑的宫廷建筑和馆藏文物, 那很多不为人知、生动鲜活的人物命运和历史事件, 以及其中蕴含的丰厚的艺术文化历史和思想内涵, 带给观众前所未有的崭新感受。在拍摄时, 摄制组专门到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寻找了晚清从未公开的资料,通过这诸多的鲜为人知的资料,《故宫》才真正实现了纪录片纪录历史的社会价值。

(二)、强调叙事因素, 将故宫500 年历史贯穿在整个纪录片的叙述中。

《故宫》的故事性很浓郁。三大殿和三宫是故宫的主体部分, 也是该片拍摄的重点, 但每一位导演更看重的是发生在故宫中的那些打动人心的故事。在第一部分中就首次披露了很多有趣的故事点, 以往都是不为大众所知的。比如故宫的设计师是谁? 故宫到底经过多少年建成的? 在故宫重建当中, 所依照的图纸是什么? 在故宫的建造过程中发生了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这些故事通过导演的手法与镜头语言演绎了出来。

(三)、引用了电影创作中的理念、技术、设备和人才, 是《故宫》很具有创新的地方。 《故宫》的创作借鉴了很多电影里的叙述方法, 一改以往很多纪录片的创作手法: 低调缓慢地进入情节, 缓慢地叙述; 它一开始便很快地进入主题, 气势非常恢宏, 节奏感很强烈。《故宫》最大的技术改变是用了高清摄影机, 它接近于电影的品质。包括在音乐上,这套节目和往常的纪录片是不一样的, 这套节目制作的声音是用电影的方式制作的。

电脑动画无疑是《故宫》显著的一个特征, 《故宫》将曾经在历史上发生过的场景、建筑原貌逼真还原。比如, 登基大典的再现, 故宫如何从一片平地建造起来的再现, 皇帝结婚的场景再现以及从空中鸟瞰故宫的全景, 都是在国内第一次制作出来的。

《故宫》中很多镜头的光影感觉捕捉得很好, 其中最值得称道的是大量的延时镜头。我们寻常看到的故宫是凝固不动的, 通过延时镜头, 拍摄到了故宫同一景点四季的变化、故宫一日内的光影变化, 以及在同一空间内不同历史时间的再现, 时间和空间有了流动感。摄影师们用这些元素把一个固定的、缺少变化的、比较呆板沉闷的建筑群赋予了生命, 让它在细节上静中有动。我们在纪录片里看到了天上流动的云, 宫墙上移动的影子, 故宫也因此有了自己的表情。其次, 是移动光源, 这个光源当然是可控制的灯光。一般拍一幅画或一个物件, 往往是摄影机在画里面或物件本身摇一下、变变焦, 而这部片里是移动了照明灯光, 方法简单,但产生了运动感, 效果很好。

《故宫》利用颜色的元素来反映故宫。比如说在现实部分, 突出它的金黄色和红色, 把

这两种颜色提炼出来让它更强化一些, 在历史部分, 用比较单一的颜色, 这是在公众约定俗成的层面上大家认为的这种色彩的感觉。另外, 现实和历史的部分的结合也是通过颜色段落不同的表现, 让它把逐个段落更加清晰的区别开, 这样让观众在看片子的时候, 整个在叙事的过程当中把颜色元素作为叙事的这一种手段。

(四)、多元化的创作手法丰富了《故宫》的视听语言。

除了前面说到的一些特殊的摄影方法和动画手段以外,《故宫》几乎动用了所有已知的影视创作手法。

1 .纯纪实的、原生态的、跟踪记录的方法, 在《故宫》这部片子中有大量的使用;

2.口述历史的方法, 人物访谈式的, 做得很精彩;

3.常规意义上大量专题片式的创作方法, 比如说空镜头加解说, 空镜头的使用,《故宫》也做了很好的借鉴;

4.文献的拍摄方法, 关于历史文献、文物的一些挖掘和方法;

5.情景再现( 也称真实再现) 。这种再现用影像方法去模拟当年历史, 比如皇帝上朝、礼仪方面、后宫的一些生活, 但是这种再现又不能拍得像电影电视剧那样实在, 所以他们用一些技术手段让这种所谓的历史再现结合着一个主线的讲述, 让它虚实结合, 似有似无。这种感觉让观众在观赏片子的同时自然地被带进历史, 又从历史回到现实, 达到一种独特的效果。一般而言, 知识性和说明性的真实再现值得提倡, 如《故宫》中古玉的开采, 古代工匠的雕玉流程, 瓷器的制作, 如何操作科学仪器, 都使用了这种手法。但意向性和抒情性具有视觉想象力的真实再现的使用一定要慎重。

《故宫》总导演周兵曾经写过一段话,“ 从电视领域而言, 我们希望改变一些什么, 所以从电视很多技法上和电视本身的创作上, 我们肯定有很多想创新的东西。《故宫》之所以跟以往纪录片不一样, 最根本的差别可能就是用电影的理念拍摄电视纪录片了。”所谓电影的理念, 很显然, 其核心与“ 主题画面化”异曲同工。

参考文献:

[1]大型记录片《故宫》

[2]钟友循、何宇宏 《影视与影视鉴赏》 武汉 中南大学出版社

[3]彭吉象 《影视美学》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故宫纪录片1 第二篇_纪录片《故宫》观后感

纪录片《故宫》观后感

【故宫纪录片1】

通过这次《故宫》的观看,我被它博大精深深深震撼了。故宫,这个见证了中国从明朝到清朝,从兴盛到衰弱的建筑物深深的吸引了我。

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旧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无与伦比的古代建筑杰作,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首(北京故宫、法国凡尔赛宫、英国白金汉宫、美国白宫、俄罗斯克里姆林宫)。 故宫,是一座皇家宫殿,也是一座博物馆。凝聚着近600年的宫廷变迁和人世沧桑,积淀了几千年的文化。故宫,以其厚重的内涵,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和社会、历史的里程碑。故宫是世界上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也是明清24位皇帝临朝为政和日常生活的地方,是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这里代表了权威,也充满了神秘。

我从没有去过故宫,对他的了解仅限于古装电视剧。午门,藏经阁,乾清宫...都是耳熟能详的名字。通过这次收看了纪录片《故宫》让我对它有了一个全面的深刻的了解。

一座座辉煌的宫殿,雄伟的中远景拍摄。故宫,这座集合了无数工匠心血的建筑群展现在我们面前。一直都很喜欢看这种具有人文风味的纪录片。很高兴,这次能有幸看到《故宫》,自觉收益匪浅。纪录片《故宫》充分挖掘了其中的特别点,整个纪录片分成十二集,分别从紫禁城的肇建,建筑群的建造布局,和其中所反映的中国五千年的礼仪制

度,紫禁城的文物来全面介绍。故宫不紧紧是一个包含大量珍贵物品的建筑。更是中华民族的从兴盛到衰落的见证。 很不愿意提及近代中国的历史,每当在课本上出现或是在电视上播放的时候。我都会尽量避过去。外国侵略者夺走的不仅仅是大量的珠宝、人民的生命、雄伟的建筑物,更是一个民族的尊严!在一些古装剧里,经常会出现故宫的镜头,我时常被他的雄伟所吸引,一直想去故宫亲身体验一下。虽然一直没有机会。但是通过这次的纪录片还是让我对故宫有了很深刻的了解。

故宫始建于公元1406年,是明成祖朱棣始建,在元大都宫殿的基础上兴建。故宫建成后,经历了明、清两个王朝,到1911年清帝逊位的约五百年间,历经了明、清两个朝代二十四位皇帝。是明清两朝最高统治核心的代名词。明清宫廷五百多年的历史,包含了帝后活动,等级制度、权力斗争、宗教祭祀等。当时普通人连走近紫禁城墙附近的地方都算犯罪。

故宫严格地按《周礼•考工记》中“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帝都营建原则建造。整个故宫,在建筑布置上,用形体变化、高低起伏的手法,组合成一个整体。在功能上符合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同时达到左右均衡和形体变化的艺术效果。

故宫,一是欣赏丰富多彩的建筑艺术;二是观赏陈列于室内的珍贵的文物。故宫博物院藏有大量珍贵文物,据统

计总共达1052653件之多,统称有文物100万件,占全国文物总数的1/6。截至2005年12月31日,中国文物系统文物收藏单位馆藏一级文物的总数已达109197件,现已全部在国家文物局建档备案。在全国保存一级文物的1330个收藏单位中,故宫博物院以8273件(套)高居榜首,并收有很多绝无仅有的国宝。故宫的一些宫殿中设立了综合性的历史艺术馆、绘画馆、分类的陶瓷馆、青铜器馆、明清工艺美术馆、铭刻馆、玩具馆、文房四宝馆、玩物馆、珍宝馆、钟表馆和清代宫廷典章文物展览等,收藏有大量古代艺术珍品,是中国收藏文物最丰富的博物馆。

在看纪录片之前,我对故宫的印象只不过是从那些讲述清朝故事的戏剧中获得,什么养心殿,太和殿的只知道其名不知道其来历。现在通过《故宫》,让我看到了近五百多年中国政治历史的变迁。也知道了明清两代社会大致是个什么样子的,特别是第一集里讲述如何建造紫禁城,古代人民的聪明和才干让我这个现代人心虚不已。当然,我也为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衰落给紫禁城带来的灾难而感到痛心。中国是礼仪之邦,中国人民又是世界上最勤劳的人民,故宫这样雄伟的建筑就是劳动的结晶。

看完纪录片,去北京看故宫的想法越来越强烈了。我一定会去一次故宫。领略他的风采。

故宫纪录片1 第三篇_纪录片《故宫》第一集词(部分)

肇建紫禁城

是谁创造了历史?又是谁在历史中创造了伟大的文明?

公元1403年1月23日,中国农历癸未年的元月一日。这一天,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依然延续着自古以来的传统,度过他们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农历元旦。

这一年,人们收到的类似今天的贺年卡上,不再有建文的年号了。

建文帝4年的统治,在一场史称靖难之变的战争后,成为了往事。

公元1403年的大年初一,大明朝第三个皇帝朱棣,正式启用永乐作为自己的年号。这一年为永乐元年。年号的更替,随之带来的将是这个王朝的更多变化。 永乐元年,明朝的首都在今天中国南京。这座六朝古都自东汉时代起就被认为有王者之气。明太祖朱元璋将都城定在这里,并集中国两千年宫殿建筑之精华,建造了皇家宫殿。今天,这座宫殿仅留下了这些遗址,但仍不失当年的气魄。 而此时的北京城在大明的版图上,还是朝廷的一个布政司,叫做北平。这里,人烟稀少。朱棣11岁时被封为燕王,他和他的旧部们熟悉这里,对这个地方充满着感情。

永乐元年的农历正月十三这一天,朱棣按祖制祭祀完天地回到皇宫。当君臣们相聚一堂时,一个叫李至刚的礼部尚书,提出了一个建议。他说,我以为北平这个地方,是皇上承运龙兴之地,应该遵循太祖高皇帝,另设一个都城的制度,把北平立为京都。永乐皇帝当即非常高兴地答应了下来。在这之后的几个小时里,将北平升为北京,成为王朝第二个京都的一道圣旨昭告了天下。

这个消息很快传遍了全国。

而一座伟大宫殿将由此诞生。

刚刚登基不久的永乐皇帝,用这样一道圣旨昭示天下,表达自己治理天下的理念。

从目前看到的史料中,我们可以发现,公元1403年的朱棣正处于一种十分微妙而不安的气氛中。作为一个从侄儿手中夺取皇权,刚登大极的皇帝,他面临太多棘手的问题。对反对他的建文帝旧臣的杀戮仍在继续。

杀了很多人以后,朱棣感到十分不安。他也曾询问身边的一位大臣茹常,我这样做会不会得罪了天地祖宗?

更让他感到不安的是,攻入南京城时,他的侄儿建文帝就在一场大火中神秘失踪,生死不明。尽管他按天子礼仪,给这位侄儿举行了隆重的葬礼。但后世的很多历史学家认为,当时被下葬的并不是建文帝本人。真正的建文帝,很可能已经逃亡在外。这件事成为朱棣最大的一块心病。

之后,有一天上朝时,朱棣差点被御史大夫景清刺杀。

此事之后,朱棣在南京城里经常做恶梦。他或许更加强烈地开始怀念他的故地北京。

站在南京皇宫的遗迹中,我们不难想像,曾经在北方生活多年的永乐皇帝,可能越来越不喜欢住在南京。他开始谋划将第一京都迁往北京的行动。

很快,当年的5月份,在一次临朝时,他对大臣们说,北京是我旧时的封国,有国社国稷,将实施国都的礼治。然而皇上的建议,却遭到了大臣们的激烈反对。从那以后,朱棣谨慎了很多,他开始以迂回而秘密的方式,为迁都进行系统而缜密的准备。

公元1403年,由北平刚刚改称为北京的城市里,突然多了很多来自江浙等地的南方人。他们得到朝廷的应允,迁至北京即可获得五年免缴税赋的优待条件。这些人普遍比较富有,很快便在北京做起他们以往在南方所经营的生意。同时,在北京的郊区,也多了很多农民开始垦荒种地,大规模的移民工程开始了。 当浩浩荡荡的移民队伍涌向北京时, 在距北京万里之遥的西北草原上,蒙古帖木儿大汗指挥的铁骑大军,已经向中原开拔。大明朝的北方又面临着威胁。 然而,正当永乐皇帝准备布防迎战时,帖木儿却突然在行军途中病故。一场大战消于无形。

公元1405年6月,东南风吹起的时候,郑和受永乐皇帝的派遣率一支船队作远洋航行。带着永乐皇帝向世界展现大明国威的使命驶向茫茫的海洋。据说,这次航行,也是为了寻找失踪的建文帝。

公元1406年8月,当郑和的舰队浩荡行进时,南京皇宫里发生了一件让朱棣高兴的事。我们已经无法考证是出于永乐皇帝本人的暗中授意,还是大臣们自己揣摩上意的结果。总之,在这一天的朝堂上,以丘福为首的一群大臣,建议在北京修建一座新的宫殿,永乐皇帝非常愉快地接受了这个建议。

于是,一场浩大的工程拉开了序幕。

故宫纪录片1 第四篇_纪录片《故宫》分析

中国传媒大学 南广学院 郑州考点 导演 管理 戏文 笔试影片分析 考题

短片

【故宫纪录片1】

片名:口香糖(CHICLE)

其它片名:GUM

导演:JOSH HYDE

主演:Javier Ramos,Alan Cuba,Quinn Schmalenburg【故宫纪录片1】

片长:12分钟

年份:2005年【故宫纪录片1】

类型:剧情片

国别:秘鲁

语言:英语 / Quechua | Spanish

制作机构:A LOFU

题目:

1:概述影片故事内容(500字以内)

2:续写本片结局(1000字以内)

纪录片《故宫》分析

纪录片《故宫》第一集——肇建紫禁城

大型纪录片《故宫》全面、客观,又细腻、生动的向我们展现了它的历史,那恢弘的建筑,不为人知的神秘往事,以及那珍贵的文化精髓,都给观众带来了一场精彩的饕餮视觉盛宴。本片为清晰,客观的将这伟大的奇迹展现给观众,在制作上独具特色。高超的特效,完美的声画处理,精彩的镜头语言,最大程度的满足了观众的需求。

以第一集肇建紫禁城为例,以时间为线索,向我们讲述故宫的修葺过程。紧闭的宫门缓缓打开,镜头慢慢向后拉,由细小的人物一直到俯拍故宫的全景,瞬时造就了一种大气磅礴的基调。精彩的特效便是本片的独到之处之一。片中多次出现电脑特技、三维动画等技术进行历史的还原,情景再现。 当历史还原到建文帝朱允文于燕王朱棣二人的“靖难之役”时,逼真的特效让我们看到了当时的生产生活水平,空旷的天地下一阵寂寥的箫声奏起,给人十分真实质感。

大量的推拉镜头、降格拍摄等塑造了独特的视觉效果。在对光线的控制上也把握的很好,天空中流动的浮云,表现出了时光的流逝,岁月的沧桑。具有运动感,动静结合。

片中还善于制造悬念,伴随那个极具历史厚重感的声音,我们会思考,那大量的木材是如何运送到目的地的?那些沉重的石料又是怎样运输的? 然后再运用特效将历史还原,俯拍的河流中飘满巨大的木材,仰拍众多的采石矿工,逆着阳光,我们可以感受到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与付出的艰辛。不同角度对各种工匠的特写,突出了故宫建造工程的浩大与难度。正是因为这无数的人的自我奉献、牺牲精神,才有了我国建筑,文明史上的奇迹。

本片的声画结合也是相得益彰。无论是恢宏大气的乐曲伴随着宏伟的宫殿,还是故宫修葺时急切的鼓点,抑或是制造悬念时那空灵飘渺的中国古典乐曲,无一不使得影片整体价值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那个极具表现力的解说词,也起到了灵魂般的作用。

还有值得一提的是在本集中将我国的文化特色充分的体现了出来。 故宫,正是我们中华文明的一个缩影,片中将我国的绘画艺术也融入其中。《燕京八景图》中精妙绝伦的景色独具特色,细腻的笔法描绘出当时北京的美景与风情。

不得不让我想起了另外一部大型纪录片——《大国崛起》。气势同样是大气磅礴,多运用电脑科技,复原了大量的历史原型,用历史的眼光进行情景再现。这两部历史题材的纪录片,在价值上平分秋色,表现上却是有些雷同。我们会发现,国内所拍摄的宫殿庙宇的影片,通常以开、关门为表现手法,不免有些单一。 这类纪录片的难点之一就是讲述历史事件,由于时间的跨度,人物,事态的发展很难表现的尽善尽美,本片在这方面做的已经相对完美了,在人物的动作,语气,场面调度上都显得相当细致。

当太阳升起的时候,我们感受到了这根深蒂固的封建皇权与沉重的历史,天际的太阳缓缓而落,映红了天空与云霞。《故宫》是一种历史的记载,是一种文明的延续,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当镜头又一次拉出、俯拍故宫全景,我们看到这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宫殿建筑群,世界共同的文化遗产。 我们知道,历史的车轮虽已渐行渐远,但文明却犹如一张永不退色的水彩画,为世人所铭记。

故宫纪录片1 第五篇_故宫纪录片影片特色

《故宫》在纪录片影片特色

《故宫》在纪录片新技术上的应用也是前无古人的。全部镜头都是由高清晰度的电影镜头完成,还邀请了曾制作过《指环王》《哈利·波特》等大片的美国好莱坞公司进行动画特技制作。

经过两年艰苦的拍摄,大型纪录片《故宫》于2005年10月中旬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间播出。该片聘请了具有国际水准的摄影、音乐创作、动画制作等专业人士加盟,如著名摄影师赵小丁(《英雄》、《十面埋伏》等电影的摄影,曾获奥斯卡最佳摄影奖提名)、赤平勉(日本著名摄影师)、著名音乐人苏聪(曾获奥斯卡最佳音乐奖)、唐建平、张广天等。优秀的影像和音乐创作使整部片子成为一场视听的盛宴。

编辑本段影片集数

第一集 肇建紫禁城

第二集 盛世的屋脊

【故宫纪录片1】

第三集 礼仪天下

第四集 指点江山

第五集 家国之间

第六集 故宫藏瓷

第七集 故宫书画

第八集 故宫藏玉【故宫纪录片1】

第九集 宫廷西洋风

第十集 从皇宫到博物院

第十一集 国宝大流迁

第十二集 永远的故宫

编辑本段分集剧情

分集查询 收起查询

1集

2集

3集

4集

5集

6集

7集

8集

9集

10集

11集

12集

第1集 肇建紫禁城

是谁创造了历史?又是谁在历史中创造了伟大的文

明?永乐元年农历正月十三,礼部尚书李至刚提出北平应立为京都。永乐皇帝当即非常高兴地答应了下来。在这之后的几个小时里,将北平升为北京,成为王朝第二个京都的一道圣旨昭告了天下。这个消息很快传遍了全国,而一座伟大宫殿将由此诞生。

第2集 盛世的屋脊

深红色的宫墙和金黄色的琉璃瓦是故宫最引人注目的特征。紫禁城在建后的二百多年里,不仅多次经历了雷雨、失火等天灾的侵害,也历经了一次改朝换代,当时间留在18世纪时,中国封建社会最后的文明辉煌,在乾隆年间宫廷建筑、皇家园林的改扩建中达到鼎盛,奠定了故宫建筑群的最终布局。

第3集 礼仪天下

紫禁城是明清两代政治统治的中枢神经,承载国运兴衰。政令由此发出,通过遍布全国的官僚体系实现对广袤国土的管理,同时根据反馈制定新决策。本集以明清政务不同入手,通过明清政务比较来展现中国封建社会政务体制的流程,并呈现其中细微的差别以及这种差别产生的巨大的历史效应。

第4集 指点江山

作为礼仪之邦中心,紫禁城是封建社会最重要的礼仪活动上演地,舞台就是以太和殿为主的三大殿。本集以乾隆

为主,嘉庆道光为辅的历史线索,展现最重要的礼仪活动。同时穿插英国人斯当东的叙事视角。所有的礼仪再现,所有的意义思考,都包容在一个具有强烈戏剧张力的历史断片中。

第5集 家国之间

古人仰观天象,最亮的星是紫微星,紫微星周围的星宿环绕而成紫微垣,这里是传说中天帝一家的居所。皇帝自称天子,紫微垣在人间的投影,就是皇帝一家的居所——紫禁城。这里曾经住过两家人,一家姓朱,一家姓爱新觉罗。关于这座宅院里的生活,传说很多,真正知道的人,很少。 第6集 故宫藏瓷

瓷器,有火的刚烈、水的优雅、土的敦厚。它曾经是武则天供奉佛指舍利的至尊之器,宋徽宗宫廷院落中雅致的摆设,元世祖进行东西方贸易的贵重商品,永乐皇帝赐予外国使臣的珍贵礼物,雍正皇帝亲自参与创作和设计的艺术品,更是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宫殿中无处不见的珍宝。 第7集 故宫书画

故宫,曾经存放过中国历史上最精致的心灵的证明。将近600年的岁月中,就在这些宫殿里,书画传递着华夏文化的审美价值和观念。今天,它们依然深入我们这个民族的内心世界。它们经历过多少次战火、水患和人祸,但仍然奇迹般地保全了下来,证明着一个古老民族文明的传承。

第8集 故宫藏玉

故宫博物院现藏玉器三万多件,这些珍宝凝结着大自然千年万载点滴孕育的精华,跨越了人世间从古到今纷繁变化的沧桑,它们像是生活在这座宫殿里的精灵,在这些古老的殿堂里散发着历久弥新的光芒。它们在静默中等待,等待着今人和后人在心灵的深处,细细倾听他们无言的诉说。 第9集 宫廷西洋风

故宫的馆藏文物并不全是国货,也有相当数量的舶来品,这些舶来品承载着明清时期中国对外交流的点滴脉络,表露着中国封建社会最后数百年间泱泱华夏不同寻常的地位,述说着那个时期中华文明和西方文明的交流。“百姓昭明,协和万邦”,是足以令后世自豪的天朝大国形象。 第10集 从皇宫到博物院

公元1925年10月10日,有三千多位重要的人物聚集到了紫禁城的乾清门广场,这一天,神武门的门洞上悬挂上了一块匾额:故宫博物院;这一天,在这里举行了故宫博物院的开幕大典。 从紫禁城到故宫,这个名称的改变,意味着从今天开始,这里再也不是皇宫,而成为了一座博物院。 第11集 国宝大流迁

1933年2月5日夜,一大批板车进入了故宫,在神武门广场,文物集中装车,随后出午门运往前门火车站。故宫职员那志良后来回忆那夜的情景说:“当时非常寂静,除了车

故宫纪录片1 第六篇_故宫-第一集影评

陶炳辉 晚霞映红的紫禁城

——评《故宫》之‘肇建紫禁城’

纪录片《故宫》全面、客观,又细腻、生动的向我们展现了它的历史,那恢弘的建筑,不为人知的神秘往事,以及那珍贵的文化精髓,都给观众带来了一场精彩的视觉盛宴。本片为清晰,客观的将这伟大的奇迹展现给观众,在制作上独具特色。高超的特效,完美的声画处理,精彩的镜头语言,最大程度的展示了泱泱大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肇建紫禁城以时间为线索,故事化的向我们讲述故宫的修葺过程。在介绍故宫藏玉时以玉器及宫廷建筑为主体。且更加注重的是对于历史事件的重现,通过对玉器相应时代的相关故事的讲述,向观众传达玉器制作缘由及其价值的信息带有浓厚的故事性和揭秘色彩。其中贯穿本片始终的一个任务就是朱棣,影片由朱棣上位开始讲起,为了表达他作为国君治理天下的理念,决定修建紫禁城,期间遭到了大臣们的质疑和反对。但在万人的质疑声中,紫禁城还是如期开始建造,前后历经了30多个春秋冬夏,一年从人物的角度入题,期间提到了木匠、石匠、绘画者等。这种纪录片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事件化的讲述方式,使得本来枯燥的历史事实变得生动活泼,就像昨天刚刚经历过的。

影片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还原历史。主要是情景再现和特技制作。其中情景再现所占的篇幅比较大,由于历史的不可复制性,这种情景再现的方法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在影片中所涉及到的历史事件,诸如:朱棣征战蒙古、众大臣进谏皇帝、伐木、采石、联合上书等都采用了真人情景再现的手法,不但如此,在这些场景中,影片还增加了光线的可视度,在人物身上使用较柔和的光线,又给那段历史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同时也增加了影片讲述的悬念。此外3D特技的运用也是本片的一大亮点,在展示紫禁城乃至整个建筑群时,采用电脑3D 技术,增强了我们对整个建筑的构建直观的了解,当历史还原到建文帝朱允文于燕王朱棣二人的“靖难之役”时,逼真的特效让我们看到了当时的生产生活水平,空旷的天地下一阵寂寥的箫声奏起,空间感立刻浮现在人们脑中,更展示着宏伟庞大的气势,以及古代人们的聪明智慧和创造力。

时空交错,古今对比。影片的讲述过程中充分利用了古今故宫面貌的对比,这种对比让我看到了现在故宫的绚丽多彩,更多的是让我们对她更加敬畏,感慨千百年前修葺紫禁城的规模与艰辛程度;影片在讲到太和殿的内景,那些巨大的楠木柱子时,影像又转到了2004年6月,故宫大修进行的一次运木工程。通过现代的运输工具把巨木运到故宫,是一项庞杂而艰巨的工作。由此的对比,不禁让我们为之惊叹。此外,片中出现了大批文物的画面,而这些文物也是在现在时空中拍摄,在时空的交错中,也增加了紫禁城的历史沧桑感和文化氛围。

拍摄以动衬静,拉伸彰显恢弘气势。紧闭的宫门缓缓打开,镜头慢慢向后拉,由细小的人物一直到俯拍故宫的全景,瞬时造就了一种大气磅礴的基调。大量的推拉镜头、降格拍摄等塑造了独特的视觉效果。展示玉器时多采用镜头慢慢拉近的手法,给人以视觉的刺激效应;或采用由平拍慢慢转入俯拍的手法,展现玉器年代久远的神秘感。在这之间穿插宫廷建筑及宫殿上空云层的移动,宫墙上光影的变幻以及从暗到明的光线变化合,表现故宫岁月变迁和时空的交换,巧妙的运用了构图及色调的配合。

此外片中还善于制造悬念,伴随那个极具历史厚重感的声音,我们会思考,那大量的木材是如何运送到目的地的?那些沉重的石料又是怎样运输的?

河流中飘满巨大的木材,众多的采石矿工,我们可以感受到我国古代人民付出的艰辛。不同角度对各种工匠的特写,突出了故宫建造工程的浩大与难度。正是因为这无数的人的自我奉献、牺牲精神,才有了我国建筑,文明史上的奇迹。

当太阳升起的时候,我们感受到了这根深蒂固的封建皇权与沉重的历史,天际的太阳缓缓而落,映红了天空与云霞。《故宫》是一种历史的记载,是一种文明的延续,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当镜头又一次拉出、俯拍故宫全景,我们看到这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宫殿建筑群,世界共同的文化遗产。 我们知道,历史的车轮虽已渐行渐远,但文明却犹如一张永不退色的水彩画,为世人所铭记。

故宫纪录片1 第七篇_纪录片《故宫》拍摄手法

文学院0905班 学号:2009101020509 桂保定

对比两种故宫藏玉纪录片制作手法

最近,在新闻摄影老师的引导下欣赏了内地和台北分别拍摄的纪录片《故宫》中的藏玉这一集。在对这两种不同的作品做了深入观察和分析之后,对其拍摄手法进行了比较。个人认为在其制作手法上主要有以下就几点不同特色。

一、从纪录片内容来看

内地《故宫》在介绍故宫藏玉时以玉器及宫廷建筑为主体。且更

加注重的是对于历史事件的重现,通过对玉器相应时代的相关故事的讲述,向观众传达玉器制作缘由及其价值的信息带有浓厚的故事性和揭秘色彩。

《台北故宫》则单独以馆内玉器为主要对象。在介绍玉器时更加注重历史的延续性。对玉的讲解不仅仅只是停留在历史时间的表述上,同时也向观众解读了最新相关事件。 二、从运用语言风格上来看

内地《故宫》的讲解员是一位男士,以其富有磁性的深邃声音向观众细细道来,传达的是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及深厚的文化底蕴。给人一种庄严肃穆之感。

《台北故宫》的女讲解员则以母亲般的温柔之声和接近生活交流的对话语态来传达信息,温婉的语调与温润的玉器同时呈现,亲切自然地视听结合,给人以感官和听觉的享受。

三、从光线采用上来看

内地《故宫》在建筑物这一主体上主要采用明亮与昏暗光线交错呈现,光线亮度的加强表现了整个故宫建筑群的大气,而随着光线的变暗,则表现出皇家宫殿的权力的象征色彩。在表现玉器这一主体时,光线则明暗有致,突出玉的晶莹剔透之美。

而《台北故宫》的拍摄内容则主要是呈现玉器的精美和历史价值,与作为主体,因而为表现玉器的唯美,在光线的采用上比较注重光线的亮度和质感,主要运用温润柔和的光线表现出玉器的历史感和饱满质感。

四、从拍摄手法来看

(1)片头

内地《故宫》的拍摄,开篇以高大威严的紫荆城中象征至高无上权力的金銮殿慢慢拉出,表现时间的沉淀;进入参观人群则表现现代人对历史的尊重和探求。

《台北故宫》片头则用水墨画和古文字为背景,将古玉同水墨画有机结合。同时,以古典中国风歌曲《爱 延续》为背景音乐,给人一种深沉悠远的意境;然后,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奖牌设计引出玉器这一主体。

(2)主体展现

内地《故宫》在向观众展示玉器时多采用镜头慢慢拉近的手法,给人以视觉的刺激效应;或采用由平拍慢慢转入俯拍的手法,展现玉器年代久远的神秘感。在这之间穿插宫廷建筑及宫殿上空云层的移动,宫墙上光影的变幻以及从暗到明的光线变化合,表现故宫岁月变迁和时空的交换。巧妙的运用了构图及色调的配合。

《台北故宫》在表现馆内玉器整体效果时,采用平拍或顺拍等拍摄的手法慢速摄影,给人以宁静淡泊之感。在表现单独玉器时则多采用水平旋转,或转移调焦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的方式,从不同侧面表现玉器的精美。在这之间也采用了表现对象由近及远最后慢慢消失的镜头,表现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变迁。

(3)片尾

内地《故宫》片尾采用转换焦点和跟焦点的拍摄手法,慢慢拉远距离,从这一系列的文物之中抽离出来,最后由悠长的宫墙转入整个紫禁城的俯拍效果,给人们留下深思遐想空间。

《台北故宫》则着眼台湾现实生活中的玉器市场,表现台湾人民与玉器的深厚情缘。以游客入场结尾,色彩明亮,先抑后扬,由深沉而轻松。给人以美好明天的展望。

以上是我个人对藏玉的两种纪录片拍摄的浅要比较。总之,两者各有自己的特色和可取之处。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jd/449078/

推荐访问:故宫纪录片1-12集 故宫纪录片11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