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安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

安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

时间:2018-05-16   来源:经典美文   点击:

【www.gbppp.com--经典美文】

安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 第一篇_广德县第三轮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校本培训

广德县第三轮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校本培训

实施方案(讨论稿)

为了进一步贯彻《安徽省2008——2012年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实施方案》,进一步落实《宣城市2008——2012年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实施方案》,全面实施《广德县2008——2012年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实施方案》。指导和帮助教师不断更新观念,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保持积极而开放的心态面对职业挑战,对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反思,对知识与经验进行建构,对同伴间的有效合作进行开发,实现专业化成长,构建融入团队的、具有实践和文化形态的校本培训平台,提升我县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又好又快地推进我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特制定我县第三轮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校本培训实施方案。

一、校本培训的目标要求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备好课、上好课、评好课、命好题、育好人”为目标,以提高教师新课程教学能力为重点,以提高培训质量为主线,以解决教师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为突破口,贴近课改,贴近课堂,贴近教师,通过校本培训,使广大中小学教师把新课程理念转变为教学行为,把新课程倡导的方法转变为课堂教学的实用方法,把新课程要求的学习方式转变为教和学的方式,提高教师课堂教育教学能力、教育创新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全面提升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适应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增强校本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全面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和业务素质。建设一支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师德高尚、结构合理、教学和科研能力强、活力充沛、符合新世纪素质教育要求的中小学教师队伍。为全面提高我县教育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二、校本培训的内容

本周期校本培训分备好课、上好课、评好课、命好题、育好人五个专题进行。按照以上五个专题安排的学习内容为:

1、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与师德行为表现;

2、新课程学习论、新课程教学设计理论实践、新课程教学技能、新课程学法指导;

3、课堂教学评价与教学行为调整、新课程教学诊断及问题解决艺术;

4、课题研究、微格教学研究;

5、系统性和针对性的评课理论和艺术的建构、观课与议课案例研修、科学反思课堂教学的方法;

6、教学评价论与学生发展性评价、作业与命题技术研究、作业与命题问题诊断、作业与命题案例评析;

7、教育教学中的德育途径与方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和心理咨询、班主任工作方法与技能、班主任工作问题诊断与解决、班主任案例研修。

我县超过半数的教师在农村,农村中小学相互间的差距也比较大,尤其是农村小学教师年龄差距比较大,各校可以根据本校教育发展状况,从学校实际和不同年龄层次教师的需要出发,围绕年度主题,在校本学习中开设选修内容以适应不同层次教师的需求。

三、校本培训的基本形式

1、专题学习辅导(以学校、年级组、教研组或备课组为单位集中学习);

2、组织请进或送出等形式的校际观摩学习;

3、教师自学,教师每年要读一本书,要在书上圈点批注,并以此作为教师自学的检查依据;

4、远程继续教育学习;

5、课题研究(小组);

6、行动研究;

在校本培训中,教师作为思考、实践、反思和交流的主体,每一位教师一学期要上一节专题研修课。

1、专题研修活动基本要求是:以教研组(或备课组)为基本单位,以研修专题为主题,以集体备课为基本形式,以课堂教学为基本载体,以全员参与、行动跟进、全程反思为基本要求,以密切合作、深化交流、张扬个性、融合吸收为基本准则。校以上骨干教师要在研修课中发挥示范指导作用,同组教师要全程参与,互相帮助。

2、研修专题的选择来自于教师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首先由教师反思日常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筛选出具有研修价值的“真问题”,使教学问题化;再将这些问题转化为具有一定假设和具体操作方案的课题,使问题课题化;然后从中选择能“轻松上手,实而有效”的“小而深”的课题进行研究,采用聚沙成塔的方法一步一步地实现研究目标。由这些小专题的研修逐步向“实现三维目标”、“构建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等大课题逼近。

3、鼓励有条件的学校或教研组尝试运用滚动链接式、同课异构式等多种研修模式开展研修活动。

4、研修课活动中要抓实四个重点环节:①集体备课。②上课。③说课。④诊断与反思。

各校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采用有利提高教师素质的各种校本培训形式。平均每年校本培训为60学时(农村小学为42学时)。

四、培训的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学校领导要加强对校本培训的组织领导和指导,学校继续教育领导组要制订出本校的校本培训规划,并负责组织实施、评估和检测。校长是校本培训第一责任人,负责本校教师继续教育的组织和实施,每年要制定出具体的校本培训计划,组织教师参加培训。同时要鼓励支持教师参加非校内的各级组织的教师培训活动,以利于教师增长知识和提高能力。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工作要在成职办牵头组织下,充分发挥教师进修学校、教研、科研和电教等部门优势,整合力量,形成四位一体的培训整体,指导各中小学校开展校本培训。

2、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1)要落实实施校本培训 的“234”工程。

校本培训“234”工程。“2”指制定二个实施方案。即:县级五年校本培训实施方案和校级五年校本培训实施方案。(方案包括目的、宗旨、方法,组织和管理机构,教科研网络,管理与奖励办法四个部分)。“3”指构建三个网络。建立组织领导网、业务培训网和业务指导网。(组织领导网包括县、校校本培训领导组;业务培训网包括县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室及基层学校的培训网,业务指导网包括由高校专家、市教研员和新教材编写组成员参加的校本培训专家指导网、县级业务指导网和校级业务指导网。)“4”指建设四个基地。教师进修学校为校本培训制度建设基地,县教研室为校本培训指导制度建设基地,省、市、县级示范学校为面向全县的校本培训活动制度建设基地,乡镇中心小学为辐射村小的校本培训活动制度建设基地。

(2)要组织好三个层次的业务指导者培训。

一是选派县级校本培训指导组成员参加市级及以上校本培训指导者培训;二是组织各中小学校本培训业务指导组负责人到教师进修学校参加校本培训指导者集中培训,进行校本培训的组织、管理和业务指导上的学习进修;三是组织各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进行校本培训业务指导上的学习和研修。

(3)要加强校本培训制度建设。

一是制定县级的校本培训考核评估制度。二是指导各校制定本校的校本培训制度。

3、培训方法

校本培训应对不同年龄、不同学科、不同需求的教师采取分层次、分专题培训的方法。要注意差异,突出个性。

4、加强校本培训考核评价与管理

教师进修学校和参训教师任职学校要做好校本培训的组织和管理工作。培训按年度

培训计划进行,平时定期检查教师自学情况,加强对校本培训的检查、评估。教育局依据《广德县中小学教师第三轮继续教育校本培训评估细则》对中小学校的校本培训进行考核评估,每学年进行一次。全县各中小学每学年度要在县教育局组织年度评估前进行一次校本培训开展情况自查自评工作,写出自查报告报县教师进修学校,并做好接受县校本培训考核组对学校校本培训评估的各项准备。建立健全教师培训的业务档案,教师参加校本培训的情况应在校本研训活动报告册上如实记载,形成系统、完整的教师专业成长档案。校本培训评估60分—75分为合格,76分—85分为良好,86分—100分为优秀,60分以下为不合格。对于校本培训不合格的学校,该校教师的校本培训学时不予认定,继续教育证书不予登记和验印。

5、校本培训成绩登记和学时认定的验印管理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校本培训,实行参训学时登记制度。校本培训评估合格后,学校应填写《宣城市 中小学教师第三轮继续教育校本培训验印登记表》。省人事厅监制的“安徽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证书”是完整记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情况的有效凭证,作为当年职评和续聘的依据。

6、建立激励机制

县教育局建立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校本培训督导评估制度,对校本培训工作成绩显著的学校和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对校本培训工作领导不力、指导和组织实施不力的,按《安徽省中小学教师实施办法》及有关规定处理。把教师参加继续教育与学校评优、教师聘任、职称晋升、工资晋级等挂钩起来。

安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 第二篇_安徽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项目的通知

阜继教函“2014”

阜阳市教育局关于选派教师参加2014年 “国培计划”—安徽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项目的通知

各县市区教育局,市教育局开发区分局,有关直属学校:

为贯彻落实†安徽省教育厅关于全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实施意见‡(皖教师“2014”9号,以下简称‚省‘提升工程’实施意见‛)和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关于做好2014年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相关工作的通知‡(教师司函“2014”56号),根据†安徽省教育厅关于组织实施2014年‚国培计划‛—安徽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项目的通知‡(皖教秘师“2014”76号)要求,决定选派相关人员参加。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目标任务

通过实施省2014年‚国培计划‛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项目,对我市约一万名中小学(含幼儿园,下同)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科教学能力和专业自主发展能力;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与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建立教师主动应用机制相结合,激发教师参训动力和应用信息技术开展课堂教学、进行日常工作的主动性。

二、项目设置

2014年省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项目设置3个子项目:

子项目一:‚国培计划(2014)‛——安徽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采用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方式,对农村地区中小学幼儿园在职教师分层次进行不少于80学时培训(网络研修50学时、对网下现场实践和校本研修开展的专家巡回指导30学时),校本研修为期一年。我市培训7878人,其中高中教师404人、初中教师2424人、小学教师4545人、幼儿园教师505人。

子项目二:‚国培计划(2014)‛——安徽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骨干队伍专项培训。采用集中面授、网络研修与校本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对中小学校长(园长)和专兼职培训者(含教研员)分类别进行不少于80学时培训(集中面授50学时、网络研修30学时),骨干队伍须完成本区域为期一年的校本指导任务。我市培训校(园)长86人、培训者51人。

子项目三:‚国培计划(2014)‛——安徽省中小学信息技术应用示范校管理者提升培训与教师全员培训。我市设置2个项目县,遴选20所项目校(高中2所、初中10所、小学8所)。包括以下2个类别:

1.中小学信息技术应用示范校管理者提升培训。采用集中面授、影子培训与网络研修相结合的方式,对项目校管理者进行不少于80学时的提升培训(集中面授与影子培训50学时、网络研修30学时)。

2.中小学信息技术应用示范校教师全员培训。采取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方式,以项目校为单位,组织全体教师参加不少于80学时培训(网络研修50学时、对网下现场实践和校本研修开展的专家巡回指导30学时),校本研修为期一年。

三、实施时间

2014年省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项目,原则上于2014年11月启动,2015年6月底前结束培训,2015年7月开展发展测评和项目实施绩效考评等工作。

四、培训对象

2014年省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项目的培训对象为中小学幼儿园在职教师、学校管理者和专兼职培训者;原则上,参加过‚英特尔未来教育‛‚微软携手助学‛‚乐高技术教育创新人才培养计划‛‚中国移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和‚安徽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等项目培训,并取得结业证书的教师,今年不选派参训。

子项目一和子项目三的项目校教师全员培训的参训学员年龄、职称不限。参加子项目二的校(园)长应为正职校(园)长,专兼职培训者应为信息技术(或教育技术)学科领域的骨干培训者(含教研员)。子项目三的项目校管理者提升培训的参训学员应为项目校的教学校长和教导主任。

五、总体要求

(一)加强领导,落实培训工作职责。

各地应认真落实省‚提升工程‛实施意见要求,建立组织机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要指定专门机构(部门)具体负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各项工作,中小学校长是本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的第一责任人。各地各校应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建立组织管理和业务指导团队,具体分工,明确职责,责任到人。

(二)统筹规划,完成年度培训任务。

各地要根据省‚提升工程‛实施意见对年度任务的要求,按照本地中小学教师总数的15%落实2年的培训人数。按照区域整体推进、学校全员参训的原则,统筹安排,扎实做好参训教师派训、项目校遴选和组织实施等工作(参训子项目一和子项目二学员人数见‚附件1‛,子项目三的项目校及学员人数见‚附件3‛),确保完成年度培训任务。

(三)创新模式,确保教师培训质量。

推行集中面授与网络研修相结合、网络研修与现场实践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重点实施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建立以校为本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常态化培训机制,促进教师边学习、边实践、边应用、边提升。

教师全员培训,要严格按照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关于印发„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实施指南‟的通知‡(教师司函“2014”20号)的要求实施,将网络研修与现场实践相结合,建立并完善‚个人空间——教师工作坊——研修社区‛一体化网络研修体系,有效实施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

管理者提升培训要针对校(园)长、专兼职培训者、项目校管理者的不同需求开展培训。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培训重在提升学校信息化领导力和‚提升工程‛培训项目校本研修管理力;培训者(含教研员)培训重在提升区域信息化支持力和‚提升工程‛培训项目跨校研修引领力;项目校管理者培训重在提升学校信息化执行力和‚提升工程‛培训项目校本研修指导力。要以典型案例为载体,加强实践性培训,实践性课程原则上不少于50%。

(四)强化合作,推动培训项目落地。

按照教育部、财政部2014年‚国培计划‛实施工作通知的要求,建立协作推进机制,开展培训协同创新。

承担子项目一和子项目三的项目校教师全员培训任务的机构,须建立与项目县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合作机制,落实网络研修与现场实践相结合,有效实施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确保研修质量。

承担子项目二和子项目三的项目校管理者提升培训任务的机构,须与安徽省内承担‚国培计划‛置换脱产研修和短期集中培训任务的师范院校建立良好的教师培训项目合作关系,确保培训有效落地。

(五)优化机制,做好培训监管评估。

市教育局将进一步优化培训过程监测和质量评估机制。依托省教育厅现有资源,建立并利用信息管理系统,实现项目评审、教师选学、过程监控、绩效评估、证书和学时(学分)登记查询的全过

安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 第三篇_关于广东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使用的通知

通 知

全体教职工:

现将市教育局关于继续教育新办法的口头通知转达如下:

一、2013年1月开始启用“广东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各位教师将在此网站每年登记完成54个学时的继续教育学习(包括专业课42个学时,选修课12个学时),人社局的“广东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网”每年完成登记18个学时(即公需课18个学时)。两个平台共完成一年的继续教育72个学时,方可打印继续教育证书。

二、“广东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与“广东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网”已形成对接,在“广东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完成的专业课与选修课的学习完成54个学时后,会自动对接到“广东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网”,两个网站共完成72个学时后,即可打印继续教育证明。

三、具体的操作方案和方法,将在市教育局召开会议后以书面形式发布,现要求各位教职工先完成以

下几项工作:

(一)核对身份证号码和个人资料,如有错误的马上修改,两个平台的对接是以身份证号码为依据,所以身份证号码一定要准备。本周五前登录“广东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登录账号为:个人身份证号码,登录密码:原始密码为888888,如果已改密码的教师要用已改密码。忘记密码的教师请致电话办公室刘凯琳老师。身份证号码最后一位有“X”的,要用小写的“x”。

(二)未上传照片的教师必须按照网站内照片上传规格的要求上传照片。尺寸:416*576像素,大小:1M以内,标准:证件照片,底色:系统无要求。格式:JPEG或者PNG都可以。

(三)各位教师请紧记两个网站的登录方式、登录账号和登录密码。按照广东省继续教育的要求,完成每年的继续教育学时任务。

此通知已挂校园网,可在网上查询。

清远市职业技术学校

二〇一二年十一月二十二日

安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 第四篇_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学时学分登记及折算标准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学时学分登记及折算标准

1、中小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原则上集中培训按照6学时折合1学分,非集中培训按8学时折合1学分。

2、参加由培训院校举办的属于《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开发指南》范围的各种长短培训,学完规定课程,课程考核不合格,不计学分。

3、参加由其他培训机构举办并经市以上教育局师资培训部门认可的继续教育专题讲座,可按实际听课的时数,以每小时为1学时计并折合学分。

4、经成人高考或其他进修考试录取的,教育系统举办的提高学历层次的函授、脱产进修的中小学教师,通过参加教育系统系列的自修考试提高学历的教师,学习结束,原则上按饱满学时折合学分。如中途辍学,未能毕业均不记学分。但上述各种类型的中小学教师均必须参加省、州、市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的应急培训,不参加者扣其总学分。

5、此前各地开展的中小学教师继教相关培训按以下项目及标准凭证登记:

WTO培训4学分 职务培训2学分 校长提高培训3学分 骨干教师培训6学分

6、中小学教师参加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学时及学分计算办法如下:

安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 第五篇_2016年继续教育一级培训(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

思考题

1.谈谈你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认识。

2.简述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意义。

3.谈谈你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最主要的目的之一是改善与提高教与学”这句话的认识。

4.信息技术在教与学工具层面的应用主要有哪些方面?举例说明其中一方面的实际应用。

5.举例说明信息技术作为学习交流工具的实际应用。

6.常见的信息化学习环境有哪几类?举例说明其中一类的实际应用。

7.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原则有哪些?

8.举例说明在信息化背景下,如何做到既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又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9.为什么说教学资源建设是实现课程融合的必要前提?

10.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做好资源融合?

11.讲授法与信息技术融合的主要形式有哪些?试举一例说明其中一种方法。

12.介绍一个你在教学中将讲授法与信息技术有机融合的成功案例,并分析其成功之处。

13.讲授法与信息技术融合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14.举例说明怎样将讲授法与信息技术有机融合。

15.融合信息技术后,有效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有哪些?

16.简述合作学习与信息技术融合的实践效果。

17.信息技术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特点有哪些?

18.请举一个信息技术手段参与下研究性学习的成功案例,并分析其成功之处。【安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

19.说说你对“教育云”的理解。

20.谈谈你对“云计算”的认识。

21.教育云的共同特点有哪些?

22.结合教学实际说明“教育云”的优势。

23.你尝试过基于网络的课堂教学吗?简述基本情况和体会。

24.举例说明多媒体教学设计应该注意些什么。

25.基于Web的远程教学有哪些优势?

26.在线讨论模式能够产生哪些良好的教学效果?【安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

27.举例说明在线讨论模式的实际操作策略。

28.举例说明网络聊天室在教学中如何运用。

29.举例说明在线讨论模式在教学中的实际运用。

30.结合所教学科,完成一个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教学设计,注意要在关键环节说明信息技术应用情况和设计意图。

31.博客管理作业的高效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32.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评价改革呈现的特点有哪些?

33.教育评价的作用有哪些?

34.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融合的评价体系大致分为哪些方面?

35.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中的学生评价要遵循什么原则?

36.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中的教师评价主要应关注哪些方面?

37.简述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课堂教学评价策略。

38.谈谈你对“未来教室”的认识。

39.未来教室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40.什么是翻转课堂?

41.举例说明翻转课堂的优势。

42.你在教学中尝试过翻转课堂吗?请举一个使用案例并分析成败得失。

43.什么叫慕课?慕课有哪些基本特征?

44.慕课发展所遇到的问题与挑战有哪些?你有哪些好的解决策略?

【安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

补充思考题

45.什么是教育信息化?

46.你对“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关键在人”这句话认同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47.信息技术正从哪些方面改变着人们的学习、生活与思维方式?

48.互联网思维的特点有哪些?

49.简述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存在的误区及解决策略。

50.结合实例说说在交互式多媒体教室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应注意什么。

51.说说你对基于互动反馈技术的反馈教学模式的了解。

52.你尝试使用过基于个人移动环境的“一对一”课堂教学模式吗?说说你的做法和想法。

53. 在使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时,教师应注意什么?

54.简述传统教室、多媒体教室、交互式白板教室、智慧教室等教学环境的优势与不足,并举例说明各自适用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

55.简述网络学习空间的功能,结合所教学科,说明哪些教学内容可以利用网络空间开展教学。

56.对比拍摄式微课与录屏式微课,说一说,它们在教学理念、适用对象、适用内容、教学模式上的异同。

57.解释下列名词。

(1)智慧校园

(3)“云” (2)智慧教育 (4)翻转课堂

(8)智能录播

(10)电子白板 (5)三通两平台 (6)在线教育 (7)电子书包 (9)移动学习

58.什么是“互联网+”?“互联网+”有哪六大特征?

59.简述“互联网+教育”发展的两种方式。

60.举例说明当下“互联网+教育”如何落实到课堂教学中。

讲座提纲

深化应用 融合创新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也改变着我们的教育。

转变观念是做好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首要任务之一。教育信息化,不是一时的过程,而是与时俱进,不断完善、不断深化的过程。

一、教育信息化的意义

信息化对解决我国教育发展面临的瓶颈问题具有重大意义,信息技术助力教与学,突破时空限制,使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变得更为快捷方便。利用信息化手段改造传统课堂,对提高教育质量、改善教育供给、培养创新人才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什么是教育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是指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和教学资源开发,实现课堂教学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为学生建立开放、共享、交互、协作的学习环境。教育信息化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实现教育现代化、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育质量,迫切需要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 “三通两平台”、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等一系列重大举措——《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正在筹划的教育现代化2030战略。

应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培养大批创新人才。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深度融合,加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逐步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成为今后教育工作重点。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大力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即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力争实现四个新突破,即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新突破、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新突破、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新突破、教育信息化科学发展机制新突破。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重要性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概念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要逐渐融为一体。一方面,信息技术要广泛进入学科教学,另一方面,学科教学要广泛采用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融合于学科课程绝不是简单的纳入或功能的叠加,也不仅仅是工具或技术手段层面的应用,而是如何将信息技术实际地融入到学科课程的有机整体中,使其成为整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或形成一个新的统一体。在这一过程中,所引发的结果无疑将是学科课程在功能结

构、形式和内容以及教与学方式和方法的整体变革。

“融合”的核心,不是用技术去强化传统教学,而是用技术去创新教学,引领教育体系变革。是“深化应用,融合创新,用技术去创新教学”。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首先,是一种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促进学生发展的现代教学理念;同时,也是一种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帮助师生利用信息技术改变教与学、全面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科学方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的核心是“融”。“融”就是既要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又要使学生学习、掌握和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改变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会利用信息技术轻松愉快地学习,高效地实现教学目标,获得更快、更好的发展。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重要意义

“十三五”期间,教育信息化要加大深化应用,融合创新。要围绕教育信息化的重点、难点,在“深化”上做文章。

未来十年,教育信息化的重点之一就是更好地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教学实践中。让 “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成为教育改革的方向和教育实践的需求,也可能成为破解教育发展难题、实现学校长远持续发展的一个突破口。

教育信息化的核心理念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

只有将深度融合作为教育信息化核心理念,我们才能找到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找到推进教育信息化真正有效的路子,才能真正实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纲要》提出的“信息技术对于教育改革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

刘延东副总理:以人为本,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推进教育信息化,信息技术是手段,发展教育是目的,关键是融合创新,促进传统教育与信息化教育的优势互补。

三、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关键在“人”

教师的教学能力、学生的学习素养以及校长和各级领导的信息化领导力都有待进一步提升。教师应该成为信息化条件下教学活动的构造者、促进者、辅导者以及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学生若要成为合格的数字公民,应提高应对信息技术浪潮的能力,领导者则应该具备良好的规划、组织、评估能力。

【安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

问题:重视数字校园的管理功能,忽视教学功能;重视校园网的建设,忽视教室和课堂的数字化建设;重视信息技术在课外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拓展,重视对网校、精品课程的建设,忽视信息技术在课堂上作用的应用;重视教师将信息技术作为教的工具作用的发挥,忽视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与认知工具的学习、应用与掌握。

四、把握信息技术发展趋势,推进深度融合

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信息技术正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变着人们的学习、生活与思维方式。

(一)屏幕将成为人们学习、交流、工作、生活的基本介质;

(二)图像将成为重要的思维元素;

(三)学生将成为知识信息的重要来源;

(四)低结构成为深度融合的主导框架,数字化工具与平台成为应用重点;

(五)互联网思维将成为人们重要的思维方式。

互联网思维是由于网络的资源、互动、个性化、分享、大数据分析等带来的新的思维模式。其主要特点为:

1. 借助多种简便快捷的搜索引擎,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得并借助各式各样的资源来学习、思考、判断和决策;

2. 人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对实践中获得的大量数据(学生的学习状况、注意力状况、学习的重难点)进行科学分析,发现规律性问题、寻得解决主要问题的有效方法;

3. 人们可以借助物联网超越时空地及时获得和处理一般状态下难以获得的各种各样的信息;

4. 借助互联网,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进行交流。

五、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存在的误区及解决策略

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存在的误区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对融合的认识肤浅;

2.对人的重视不够;

【安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

3.技术异化、错误资源观的潜在影响;【安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

4.教学设计欠佳,教师专业发展不足。

教学设计是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一种再创造能力,如何将教学内容、媒体技术、学习者三者之间有效地联系起来,依赖于教师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走入“深度融合”的策略:

1.树立全面的融合观,保证深度中有实效;

2.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保证学生的认知主体地位;

教师应在充分做好学习者分析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媒体来展示教学内容。还要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充分发挥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有效地设计出媒体技术与学习者之间的交互效果,充分地调动好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

3.正确处理技术与教学的关系,注重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应用;

生成性资源是指在教学现实中,课堂上所涌现出的新亮点,在师生以及生生教与学互动中所产生的观念、问题和困惑等教学资源。

4.优化信息化环境下教学设计,加快信息时代教师专业成长。

教学设计是对教学过程的整体把握与全局规划,有了精心设计,信息技术才能与教学和谐相融。优化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是必要的。

教师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关键因素,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影响教育信息化的全面提升和深度融合。教师对信息技术的理解与实践水平,深深影响着融合的质量与教学成效。因此,加强教师技能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是必要的。

六、深度融合思想的几种教学模式探索

(一)基于交互式多媒体教室的课堂教学模式

互动多媒体教室是基于数字校园网络的、装备有交互式电子白板或多媒体一体机等显示终

安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 第六篇_2013年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个人远程学习研修计划

2013年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个人远程学习研修计划 保亭二小 王春南

在课程改革的浪潮推动下,摆在我面前的是要重新塑造自己,将自己融入到教育改革领域中去。在实践中进行教学研究、课题研究;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工作;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教学方法。为了进一步促进自身专业发展,提高教育教学实践能力,我特制定2013年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个人远程学习研修计划:

一、总体目标:

认真学习领会新课程,掌握自己所任学科的专业特点,善于思考,养成多思多想多写的习惯,做的最优化要落实到学的最优化,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认真做好学校各项日常教学常规工作,抓好教学质量,继续培养学生各方面良好的习惯。勤于反思,在总结经验中完善自我。基本功方面不间断地练习提高。积极使用现代信息技术。

二、具体措施:

1、提高专业水平。

(1)学习教育理论,在理性认识中丰富自我。认真阅读《新课程标准》以及《新课程标准解读》等有关资料,钻研新教材,新课标,研究教法,体会新课程的性质、价值、理念,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每学期读一些教育专著,丰富自己的文化素养。了解当前的教改动态,这些对自己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都具有指导意义。

(2)提高专业素质,在汲纳中充实自我。勤听课,通过课堂听课,与授课者进行交流与沟通;勤质疑,勇于提出自己的问题或不同

观点,在共同探索中达到共同进步;从中得到真切的感受,不断完善自我,促进个人专业知识的提升,让自己与新课程同成长。

2、做好日常教学常规。精心备课;细心批改每一本作业,杜绝错批、漏批现象,探索趣味性作业,创新性作业。要求批语的书写要认真、规范,要及时做好批改记录。有教案、不迟到、不坐着讲课、不提早下课、不拖堂、不挖苦讽刺学生等;尤其要多关注后进生,本年度采用“一帮一”以优带差、小组竞争的方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良好习惯的养成,切实促进后进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

3、勤于反思,完善自我。学会思考教育问题,积极把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自己的个人的行为等,从反思中提升教学研究水平。每节课后,把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和有价值的东西赶快记下来,享受成功,弥补不足。在总结经验中完善自我。

4、练就自己扎实的基本功。继续练好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简笔画、普通话。

5、进行个人业务学习,并且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学习教育教学方面的新思想,掌握新方式,运用新理论,提高教学效果。善于利用网络资源,下载优秀文摘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想成为一名合格、优秀的小学教师,我要学习的还有很多。我相信经过自己的努力,会逐渐朝着理想的目标一步步迈进,争取成为学生、家长、领导信任的优秀教师。

安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 第七篇_江苏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学时认定管理办法(正式印发稿)

江苏省教师培训学时认定和登记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江苏省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提高教师师德素养和业务水平,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根据《教师法》、教育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和《江苏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等,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全省普通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含五年制高职校)、幼儿园、特殊教育机构及其他教育机构教师、校长的培训学时认定和登记管理工作,适用本办法。高等学校教师、校长培训学时认定和登记管理工作,另行规定。

第三条 参加教师培训,是教师的权利和义务。教师培训以补充、更新、拓展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为主要内容。具体内容依据教师专业标准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确定。

第四条 教师培训的主要形式包括:

(一)参加进修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jd/445359/

推荐访问:安徽教师网上继续教育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