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时间:2018-05-11   来源:经典美文   点击:

【www.gbppp.com--经典美文】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第一篇_如何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如何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

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3调整需求结构,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依靠投资、出口拉动

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4调整产业结构,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拉动向依靠三大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5调整要素结构,主要依靠增加物质消耗,向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6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等绿色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7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例题一

回眸我们即将走完的这承前启后的“十一五”,改革开放纵深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又好又快。即将开启“十二五”,是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刻,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攻坚时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图表二

(1)分别描述图表一、二中所反映的经济信息。(7分)

答案:(1)图表一反映十一五期间,我国国家财政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都增长很快,

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地发展。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低于财政收入的增长。08、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两者有所下降。(2分)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2)图表二反映了十一五期间,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的经济结构调整依然取得了较

大成就:经济发展方式得到进一步转变,投资、出口、消费三者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更趋于平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第三产业得到较大发展,带动了就业;国家经济发展质量与效益并行,淘汰了落后产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西部增长速度连续三年高于东部。(5分)

(2)结合图表2中的现象,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应如何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12分)

(1)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作用,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2分)

(2)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分)

(3)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

工业化道路。调整需求结构,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调整产业结构,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拉动向依靠三大产业协同带动转变。调整要素结构,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4分)

(4)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2分)

(5)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发展低碳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2分)

如何维护社会公平 如何提高生活水平 如何实现社会公平(从经济生活角度)

1根本上说,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生产) 2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分配制度,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让居民的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3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分配关系,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4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要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发挥财政在再分配中的作用,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和医疗卫生体制,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强化税收调节,整顿分配秩序,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

5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6完善市场机制,加强宏观调控,稳定物价,提高居民购买力。

维护社会公平 ( 理顺收入分配关系 缩小收入差距)的经济意义

(1)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社会公平的维护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生产积极性,推动生产力发展,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社会财富。

(2)分配与消费:社会公平的维护,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从而提升整个社会的消费水平。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社会公平的维护,有利于缩小行业之间、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4)科学发展观:维护社会公平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的要求。

(5)经济发展方式:社会公平的维护,有利于协调投资与消费的关系,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党和政府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

(1)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是一个便民利民的政府。维护社会公平,政府应该切实发挥其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

(2)对人民负责是政府的工作原则,为人民服务是政府的宗旨。政府应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切实倾听民意,反映民声,为人民群众解难事,办实事。

(3)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核心,党应该切实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4)党要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遵循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制度和方法领导社会主义事业建设。

论证我国调整收入分配格局,理顺收入分配关系的哲学依据

(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伴随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城乡差距、行业差距和区域差距不断扩大,社会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现实,已经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平稳发展,所以必须进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2)矛盾即对立统一,矛盾双方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效率与公平是一对矛盾。公平是效率的保障。如果社会公平得不到维护,收入差距不缩小,势必会影响我国的消费增长和劳动者生产的积极性,最终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3)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收入分配格局的调节,有利于打破行业垄断,维护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有利于统筹区域和城乡发展,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

(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有利于维护人民的合法权益,调动人民群众生产的积极性。

(5)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我国对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有利于调整上层建筑中阻碍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的因素,推动经济健康发展。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第二篇_浅析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方式及转变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浅析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方式及转变

韦德强

摘要:习近平在十八届一中全会上指出:要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切实 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我国经济发展需要面临的重大课题,尽管我国近两届政府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做了不少努力,但是效果并不明显。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涉及众多领域和环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试图透过分析当前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及所产生的弊端,并对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增方式提出一些个人建议。 关键词:经济发展方式 粗放型 集约型 转变

一、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方式

按照马克思经济学的观点,经济增长方式可归结为扩大再生产的两种类型,即内涵扩大再生产和外延扩大再生产。现代经济学从不同的角度将经济增长方式分两类,即粗放型经济增长和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主要依靠增加资本、资源的投入来增加获取产品的数量,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则是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来增加产品的数量和提高产品的质量,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 但是应当看到,长期以来,由于经济发展所处的历史阶段及整体技术水平的限制,我国经济增长主要通过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和物质消耗的粗放型增长的方式来实现。上世纪80年代,中国政府就提出了转变发展方式的思路,1995年在提出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同时,明确提出要实现国民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到集约型的转变,力求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高投入、低产出,高增长、低效益的状况。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方式转变拉开了序幕。2003年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本届政府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更是不遗余力,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

但是应当看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绝非一日之功,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过程中,原有的以高投入、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多占地为特征的“四高一多”式的粗放型增长方式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变,但是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的,同时随着改革的深入,又积累了较多的经济社会矛盾和问题。随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入深水区,这些矛盾和问题不仅表现为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关系不协调、“一二三产业”发展比例失衡、城乡发展和区域发展不平衡、国际收支不协调和自主创新能力不高为特点的不稳定因素的累积,外在的表现就是收入差距的扩大及其所引发的一系列经济社会群体性事件和矛盾,经济发展中不和谐因素的存在;我国经济虽然持续增长,但为此付出的代价正日益增大,资源消耗过多,产能严重过剩,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京津冀地区雾霾天气持续增多,给人民生命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突出表现

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指在生产技术水平较低的条件下,主要依靠增加资金、人力、物力等生产要素的投入量来提高产量或产值的经济增长。这种经济增长方式通过单纯依靠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和扩张,即通过扩大生产场地,增加机器设备,增加劳动力等来实现经济增长。我国目前经济发展属于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这种发展方式存在一些明显的弊端,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投资、出口、消费占GDP比重严重失衡,造成内需严重不足,过度依赖出口的发展模式。投资、出口、消费被称作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然而,当前我国经济过于依赖扩大投资和出口拉动,国内消费份额较低,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减弱,拉动

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不平衡,不协调成为突出矛盾。本世纪以来,宏观经济运行的重要特征是我国投资增长拉动过快,投资率不断上升,内需与外需、消费与投资失衡的增长方式已经难以适应外部经济环境变化。1979-2007年我国GDP以年均9.8%的增长率快速扩张,其中资本拉动和外贸拉动GDP百分点逐年加大,国内消费逐年减少,近十年来更是迅速下降。从横向比,我国消费率不仅比发达国家低,就是跟同等发展水平国家相比也是落后的。投资与消费比例失衡,使得居民生活不能随着经济增长而同步提高,人民无法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没有获得感。

(二)投资盲目、重复建设导致的产能过剩下,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核心竞争力。据国家发改委公开的资料显示:目前,钢铁、电解铝等行业产能过剩问题十分突出,水泥、电力、煤炭、纺织行业也潜在着产能过剩的问题。具体来看,钢铁产业生产能力已经大于市场需求1.2亿吨。电解铝行业产能已经高达1030万吨,闲置能力就有260万吨。李克强总理指出,化解产能过剩到了必须“壮士断腕”的地步,足见我国产能过剩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

(三)能源资源消耗速度超过了经济增长速度,能源资源利用率低,单位产品的能耗普遍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同时能源资源消耗也明显扩大,甚至超过了经济增长速度。2001—200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7%,而能源消费年均增长10.9%,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能源消费增长速度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之比)达到1.3,这是改革开放以来能源弹性系数最高的时期。由于近几年能源消费增长过快,我国已连续四年能源消费增速超过GDP增速,目前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仅33%,比发达国家低约10个百分点。电力、钢铁、有色等8个行业主要产品的单位能耗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0%;钢、水泥、纸板的单位产品综合能耗比国际先进水平分别高21%、45%、12%。粗铜综合能耗平均为1吨标准煤左右,比国外先进水平高40%.氧化铝综合能耗平均为1154公斤标准煤,比国外先进水平高50%左右。

(四)生态遭到破坏、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近十几年来,我国经济出现了高速增长的态势,但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由于增长方式、管理方式、法制体制等方面的原因,同样在短短的20年的时间,我们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问题集中表现出来,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每增加单位GDP的废水排放量要高出4倍,单位工业产值产生的固体废弃物要高出10倍以上;与此同时,我国资源利用效率低,资源、能源消耗量大。这种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扩张的经济增长方式已难以为继。经济增长的粗放方式,导致建设规模过大、投资需求膨胀、经济结构失衡等一系列问题,特别是带来了十分尖锐的资源环境矛盾。近年来,为了治理污染动辄花费数万亿,但是成效并不明显,污染程度可见一斑。这些问题的出现,与我国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有直接的关系。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建议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是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一项长期任务。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国内外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受其影响,一方面中国经济出现“增速换档”,从高增长转入中高增长;另一方面,转变发展方式成为不能回避的客观大势。国内外发展条件的变化,集中表现为市场需求约束增强和要素成本水平提高。适应这一新环境、新常态,就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笔者认为应当这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转变发展理念。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发展理念对头不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的成效乃至成败。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同志系统论述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强调实现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这“五大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攸关“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式和发展着力点。转变发展方式,首先要从转变发展理念开始。各级政府,企业,包括我们每个人都要转变发展

理念,让“五大理念”成为政府、企业和个人的自觉行动。

(二)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创新发展。鼓励科技创新,增强技术创新的动力、活力和能力,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基本条件。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要注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破除各种制约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要依靠体制机制完善所支持的内生性创新能力提高、创新风险化解和承受能力增强,来有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要强化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对接,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在放开市场准入,加强市场监管的基础上,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制度和政策环境。

(三)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牢牢把握中国经济发展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增强发展协调性,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适应新常态下市场需求变化,全面提高我国经济素质的必由之路。要巩固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在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的基础上,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出一条集约、高效、安全、持续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要抓紧落实“中国制造2025”战略,以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为主线,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等10大领域,强化工业基础能力,提高工艺水平和产品质量,推进智能制造、绿色制造。要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国际化为方向,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全力推动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为增强我国产业核心竞争力、稳定就业和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奠定坚实基础。

(四)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自然岸线格局,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发挥主体功能区作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基础制度的作用。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实施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建立健全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推动形成节约能源的社会风尚。加大环境治理力度,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行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开展蓝色海湾整治行动。

(五)着眼于保障和改善民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解决制约消费增长的突出问题,优化需求结构。要针对进城难、落户难、上学难、看病难、买房难、摇号难、出行难等突出问题,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要从规划、机制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基础设施系统、公共服务系统在城市群内实现同城化,有效拓宽产业发展、人口转移、市场扩大的空间,促进非农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增长、住房建设空间和汽车使用空间扩大,进而促进住行为主的消费结构升级,有效地扩大消费并带动投资合理增长,增强内需可持续增长的潜力。在此基础上优化消费、投资、出口的需求结构,推动经济总量上台阶。

(六)完善立法。首先,我国对粗放型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一些违法犯罪行为的立法规定较为笼统,不具有可操作性,尤其是《环境保护法》、《自然资源法》、《食品安全法》、《安全生产法》等涉及公众群体利益的法律,某些违法行为没有对应的处罚规定,导致法

不则众的情况。只有完善相关立法,并对具体的违法行为以及处罚措施作出详细的规定,增强法律的可操作性,以便依法从严从快追求违法者的责任。另一方面要增加刑事立法,扩大刑事处罚的范围,给违法者以应有的惩罚,让其违法负出高昂的代价。其次,应该加大法律的处罚力度,目前我国涉及公共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的相关法律的处罚力度偏弱,企业的违法成本较低,政府部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执法失于松。法律的滞后和经济的发展之间产生巨大差距,一些法律中所规定的罚金数额已经远远落后于现在经济发展水平,对违法者已经起不到有效处罚的作用,应当加大处罚力度。最后,应在法律中增设政府的法律责任,目前的法律主要针对的是政府以外的企业和自然人,政府在环境、资源、食品安全监管等方面的违法行为并没有完善的责任追究体系和处罚程序。

(七)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必须丰富对外开放内涵,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协同推进战略互信、经贸合作、人文交流,努力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推进双向开放,支持沿海地区全面参与全球经济合作和竞争,培育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基地和经济区,提高边境经济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发展水平。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完善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健全服务贸易促进体系,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有序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推进同有关国家和地区多领域互利共赢的务实合作,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全面开放新格局。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促进国际经济秩序朝着平等公正、合作共赢的方向发展,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项宏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扩大内需,调整内需外需关系、投资消费关系,重点是根据国内外发展环境变化调控需求总量及其结构,使总需求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使消费、投资、出口等需求之间的关系及其自身结构更趋合理与优化,保持经济平稳增长。推进自主创新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不断发展和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关键。产业竞争力提高、产业结构升级、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等,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社会物质技术基础不断增强,社会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的具体表现,是经济发展的结果,也是经济发展方式的决定因素之一。综合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各项任务密切联系、相互包含、相互促进,只有统筹兼顾,全面完成各方面任务,才能够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参考文献:

[1] 冯继选,浅谈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年第16卷第17期。

[2]卫兴华、孙咏梅,对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新思考,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7年第3期。

[3]李瑞琴,试论当前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4]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11月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北京:学习出版社,2006年

[5]洪银兴孙宁华:《发展经济学》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10月

[6]吴振坤辛守良王兆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难题研究》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年6月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第三篇_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的关系及转变经济发展的意义

关系:

经济增长偏重于数量的概念,主要是对不同时期投入变化导致产出数量的增加而言,包括由于扩大投资而获得的增产和更高的生产效率所带来的产品的增加。经济发展的内涵比经济增长复杂得多,内容更丰富。它强调经济系统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阶段性变化,是一个量变和质变相统一的概念。可见,经济发展比经济增长的涵义更丰富,而经济增长则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以此推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应该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础和前提。增长是手段,发展才是目的;只有增长才能发展,但增长并非必然带来发展,经济发展是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不仅重视经济规模扩大和效率提高,其与“经济增长”相别的鲜明特征就在于:顾及可持续性,顾及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以及顾及就业、消费、分配等一系列社会需要,也即更强调经济系统的协调性、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增长成果的共享性。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价值取向的核心是落实在经济发展的“质”上。它蕴涵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更含有结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和地区结构等)、运行质量、经济效益、收入分配、环境保护、城市化程度、工业化水平以及现代化过程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它不仅突出经济领域中数量变化,更强调经济运行的质量提升和社会的和谐,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到科学发展的轨道上,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意义: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中央在我国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都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作出的战略安排,是党的十七大以来中央一以贯之的指导思想。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意义,胡锦涛总书记概括为“五个必然要求”:一是适应全球需求结构重大变化、增强我国经济抵御国际市场风险能力的必然要求;二是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然要求;三是在后金融危机时期国际竞争中抢占制高点、争创新优势的必然要求;四是实现国民收入分配合理化、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五是适应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新要求、满足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的必然要求。胡总书记的讲话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在新的历史阶段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一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并对一系列重大问题作出了全面的安排部署,非常全面,非常深刻,非常切合实际,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第四篇_浅析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方式及转变

浅析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方式及转变

摘要: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我国目前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尽管我国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做过努力,但是传统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依然没有得到扭转,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所带来的弊端越来越严重,向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已经刻不容缓,本文试图透过分析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及所产生的弊端,并对如何转变经济增方式提出一些个人建议。

关键词:经济发展方式 粗放型 集约型 转变

一、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方式

经济增长方式通常指决定经济增长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以及各种要素组合起来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按照马克思的观点,经济增长方式可归结为扩大再生产的两种类型,即内涵扩大再生产和外延扩大再生产。现代经济学从不同的角度将经济增长方式分两类,即粗放型经济增长和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主要依靠增加资本、资源的投入来增加获取产品的数量,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则是主要依靠科技进

①步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来增加产品的数量和提高产品的质量,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

长期以来,基于经济发展所处的历史阶段及整体技术水平的限制,我国经济增长主要通过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和物质消耗的粗放型增长的方式来实现。为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早在1987年党即提出要将粗放经营逐步转变为集约经营。1995年党更在提出实现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同时,明确提出要实现国民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到集约型的转变,力求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高投入、低产出,高增长、低效益的状况。由此,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方式逐步开始了从粗放到集约的第一个历史性转变。2003年胡锦涛提出科学发展观,对合理经济发展做出了新的要求,明确提出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然而在我国经济迄今为止的快速增长过程中,在原有的以高投入、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多占地为特征的“四高一多”式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并未得到根本改变的同时,又积累了较多的经济社会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不仅表现为以投资消费关系不协调、“一二三产业”发展比例不协调、城乡发展和区域发展不协调、国际收支不协调和自主创新能力低下为表征的不稳定因素的存在,也表现为以收入差距的扩大及其所引发的一系列经济社会矛盾和问题为特征的经济发展中不和谐因素的存在;不仅使我们为经济增长所付的代价日益增大,使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也使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内在的矛盾性结构。而在当前国民经济较快增长和较低通胀率的表象下,上述矛盾和问题的存在可能隐蔽着较大的经济风险和社会风险。可以说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依然是传统的粗放式,集约型增长时代还没有真正到来,而粗放型经济增长的弊端已经越来越突出,中国政府如果再不下大力气解决这一问题,中国的未来将令人堪忧。

二、粗矿型经济发展方式带来的弊端

我国目前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带来一系列弊端,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效益低下,投入多、产出少,资源浪费严重。这是我国依然停留在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标志,我国目前的社会总体发展方向依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切能够发展经济、有利于经济建设的手段不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被政府所青睐,这种发展理念严重扭曲了中国人的经济价值观。我国目前的是指主要依靠增加资本、资源的投入来增加获取产品的数量,但是投入和产出的差距很大,造成资源浪费严重。国家发改委日前发布《中国资

① 参见百度百科

源综合利用年度报告(2012)》显示我国资源综合利用率大幅提高,且不谈报告中数据的真实性,报告的中的资源利用率相比以前有所提高,但是和欧洲国家比还是有很大差距。导致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不健全,国企垄断严重,大型工业之前不能形成有序的竞争模式,不关注成本和效益的比例。另一方面我国科技水平较低,企业创新能力不高。因此,要提高经济效益,提高能源利用率,还需要正确的国家制度和政策引导以及科技进步的推动。

2、产能过剩。随着最近几年投资持续过快增长,一些行业如房地产、钢铁投资明显过热,导致产能扩张速度远远超过需求扩张的速度。直接原因是前几年投资持续过快增长,一些行业如房地产、钢铁投资明显过热,导致产能扩张速度远远超过需求扩张的速度。表现为投资增长与消费增长的严重失衡,尤其是房地产行业,其根本原因是增长方式的不合理。导致这种恶果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其中地方政府的干预是主要推动因素,表现在地方政府干预投资和经济增长的能力过强,地方间形成恶性投资竞争,同时当地政府对这些行业的财政收入依赖性太强,最终使产能扩张难以抑制。此外,行政垄断与自然垄断结合或其他因素形成的“暴利效应”也使一些行业投资增长不断强化。如房地产业、钢铁、汽车都存在暴利因素,而“暴利”会进一步诱导各地加大对这些行业的投资,使得社会资金加倍地向这些行业流入,最终使这些行业产能过度扩张。

3、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严重。我国目前的环境问题十分严峻,尤其是去年以来的大气污染将环境污染拉入谷底,PM2.5严重超标,北京等大城市的雾霾天气让民众对中国的环境担忧。除此之外,水污染、土壤污染、自然灾害等生态环境问题也越来越引起社会关注。我国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对生态环境的恶化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所带来的市场利益的诱惑造成了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对资源采取掠夺式、粗放型开发利用方式,虽然带来了短期的经济发展,同时也带来了长期的环境破坏。

4、粗放型生产方式下企业只注重眼前利益,不注重长线发展。这种发展方式引起了诸多社会问题,一方面,中国的安全问题,尤其是食品安全问题愈来愈严重,毒奶粉、瘦肉精等,已经让国人对食品安全失去了信心,而这些问题正是粗矿型经济发展造成企业的盲目趋利心理,缺乏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公德;另一方面,中国的企业很难做大做强,大多数企业目光短浅,利益熏心,企业做大了就会出质量问题,没有自己经典的老品牌,中国的国际品牌屈指可数,大部分企业并不被国际认可,尤其是第三产业。因此,中国的经济发展必须考虑长远利益,树立品牌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才能真能与世界经济接轨。

5、缺乏科技创新意识,盗版现象严重,不注重知识产权保护。中国的科技发展起步较晚,所以我们更要努力追赶发达国家,但是目前中国的高科技产品依然紧缺,如汽车、电子产品等仍依赖于进口,国家对于科技创新的支持仍然是不够的,科技创新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所以在目前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下,科技企业不占优势,尤其是IT行业的从业者处境艰难。此外,我国不注重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盗版、假冒现象严重,而法律对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处罚较轻,且大部分盗版者并没有受到法律制裁,这种现象不仅不利于正规企业的发展,更大大降低了企业和从业人员的创新积极性。因此,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不利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三、对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思考

(一)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的优越性

基于以上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所带来的一系列负面影响,不得不思考如何转变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与粗放型经济发展相对立的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虽然我国在集约型经济发展道路上已经取得了一些进步,但还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必须对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有正确的认识。

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从实质上说是质量效益型增长。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依靠生产要素质量和使用效率的提高,以及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通过技术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增加资金、设备、原材料的利用率等来实现经济增长的方式。其实质就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经济效益为中心。在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下:(1)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技术创新、人力资本积累、资源转移、规模经济、学习效应等因素形成的动力所推动;(2)在同样的增长规模和增长速度下,所受的资源约束和通货膨胀压力较;(3)如果宏观调控得当,则增长过程基本上可以保持持续稳定的状态,一般只存在较小的属于动态经济的自然波动;(4)产品的品种较多、质量较高、市场竞争力较强、库存积压较少。因此,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是一种增长代价较小,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较高的增长方式。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与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区别是:第一、在经济发展的目标上,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片面追求社会生产总量的增长,突出产值的增长速度;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强调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第二、在经济发展的手段上,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扩张,增加人财物的投入;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生产的效率和效益。第三、在经济发展的途径上,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主要依靠增加新项目,扩大投资规模;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主要靠充分利用现有基础,着重于更新、改造和挖潜。第四、在经济发展的表现状态上,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表现为经济周期性波动地增长;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表现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所需要的努力

1、转变发展理念。转变经济发展理念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前提。上一代领导人所提出的科学发展观,虽然给中国的发展带来了巨大推动力,但是其缺点也是很明显的,科学发展观的发展理念是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也就是说一切发展都必须要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这种一切以经济为中心的发展观念势必造成趋利主义,很难做到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落实到实践中,各级地方政府盲目追去GDP增长而忽视环境和资源保护。因此,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念,就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和经济增长方式。要摈弃片面追求GDP增长而不考虑资源投入和环境成本、只重视物质财富积累而忽视人的全面发展、只考虑当代人需要不顾及后代人利益的发展观念。国民社会福利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不仅仅需要反映为个人收入的增加和社会财富的增加,更重要的是能够享有良好的自然环境、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2、提高全民素质,加强文化教育和道德教育。提高全民素质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前提条件。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里的上层建筑业可以做狭义理解为人的精神领域素质,虽然这一观点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但是不免对整个国家和社会造成负面影响。没有上层建筑的经济发展是可怕得,既然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做过那样的道路,有过血的教训,我们就应该意识到上层建筑的重要性,在我看来上层建筑和经济发展是同等重要的,我国目前的这种文化落后,全民素质不高的现状与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是分不开的。我国很早就倡导九年义务教育但是直到2000年才正式对九年义务教育免费,现在有很多人提倡国家实行十二年义务教育,我认为这种想法是好的,国家应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此外,我国目前的教育停留在文化教育的初级阶段,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不够重视,整个小学和中学阶段仍然是应试教育模式。我国目前粗放型的经济发展发展所产生的一些弊端与上一代人的整体素质不高有很大关系,上一代人中很多经济爆发户,钱包鼓鼓,但是脑袋空空,精神境界不高,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基本的社会公德,所以,国家应该认识到这些问题,重视文化教育和道德教育,为发展集约型经济储备力量。

3、依靠科技进步。集约型经济的推广离不开科技进步和创新,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

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物质财富创造与环境保护的协调、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等,所有这些无不需要技术创新的支撑。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发展的技术资源在很大程度上来自西方工业化国家,缺乏自主创新,这种依赖性将会带来长远的不利影响。大力进行自主技术创新,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基本条件。目前我国对企业的所得税税率偏高,而对外资企业往往给予特殊优惠,企业受到自己国家政策的公开、全面的和长期的限制,而让外资企业长期大规模地享有政策上给予的竞争优势和创新优势,忽视自主技术创新和自主品牌战略的。这严重影响中国企业的发展和技术创新。因此,鼓励科技创新,增强技术创新的动力、活力和能力,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基本条件。

4、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节约自然资源。要发展集约型经济必须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促进资源的可循环利用。过去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远远跟不上人类的破坏程度,只有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才有可能实现集约型经济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尽快扭转高排放、高污染的状况,抓紧解决严重威胁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的环境污染问题,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此外,应倡导全民节约意识,目前的不可再生资源已经逐渐枯竭,可再生资源的增长周期缓慢远远满足不了我国十几亿人口的需求,面对有限的资源,我们必须要合理利用,提倡节约。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的实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各方的努力,公民也应该从自我做起,提高环保和节约意识,为后代积德积福。

5、转变政府职能。我国目前的市场经济受到过多的来自政府的干预,一方面,给市场引导方向、维护大局稳定,但是另一方面,政府有形的手往往是造成粗放型经济发展的根源。政府干预市场,势必造成竞争的不充分,尤其是一些大型国企,底子硬、腰杆粗,垄断资源和市场,而一些小企业则生存艰难,前者资源雄厚势必造成浪费等粗放的生产,而后者为了生存也会不计后果的生产,无论如何目前政府的职能都是造成粗放型经济的主要因素。因此,转变政府职能,改变政府职能错位、越位、不到位的状态,建设有限政府和有效政府,是当务之急。首先,应该进一步放开市场,让国企业加入到市场竞争,改革财税制度,给中小企业提供更多的税收优惠鼓励集约型的小企业发展,深化财政改革和价格改革,改革干部政绩考核和提拔任用体制。其次,加强监管职能,对危机社会公众利益和人类长远的利益的问题应该加大监管力度和处罚力度,如目前最严重的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问题,很多程度上是由政府的监管失职造成的,政府对此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政府必须强监管职能,提高服务质量。

6、完善立法。首先,我国对粗放型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一些违法犯罪行为的立法规定较为笼统,不具有可操作性,尤其是《环境保护法》、《自然资源法》、《食品安全法》、《安全生产法》等涉及公众群体利益的法律,某些违法行为没有对应的处罚规定。因此,必须完善相关立法,并对具体的违法行为以及处罚措施作出详细的规定,以便于实际追求违法者的责任,同时,应该增加刑事立法,扩大刑事处罚的范围,给违法者以应有的惩罚。其次,应该加大法律的处罚力度,目前我国涉及公共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的相关法律的处罚力度较弱,企业的违法成本较低。法律的滞后和经济的发展之间产生巨大差距,原来法律中所规定的罚金数额已经落后于现在经济发展水平,对违法者已经起不到有效处罚的作用,所以应提高行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中财产罚的数额,同时提高民事赔偿的数额。而对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中的自由罚,也应相应加大处罚力度,延长限制自由的期限。最后,应在法律中增设政府的法律责任,目前的法律主要针对的是政府以外的企业和自然人,政府在环境、资源、食品安全监管等方面的违法行为并没有完善的责任追究体系和处罚程序。很多时候,政府因决策错误而给社会带来难以弥补的损害,政府必须为这些决策性德错误承担法律责任。在经济迅速发展,社会内部矛盾突出的当前时期,法律必须能够跟上发展的脚步,不时更新和完善,才能够适应社会发展,才能真正起到服务于社会和人类的作用。

四、结语

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发展的转变是社会和人类的必然趋势,只有在集约型经济发展的指引下,作为人口大国、资源小国的中国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但是我国目前的基本国情决定我国的发展水平还停留在粗放型经济发展水平上,各种社会问题突出,向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还需要漫长的探索和努力,实现集约型经济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终极目标。因此,我们必须加快向集约型经济转变的脚步,培养集约意识,转变发展方式,完善各方面体制,为实现集约型的经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 卫兴华、孙咏梅,对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新思考,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7年第3期。

[2]冯继选,浅谈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年第16卷第17期。

[3]李瑞琴,试论当前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第五篇_中国为什么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中国为什么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党和政府就着手于对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经济制度进行根本性的改造和变革,要创建一个社会主义新中国的经济体制。经过三年恢复和第一个五年计划,到1957年,新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和形成。我国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选择这样的经济体制,有当时的主客观条件。

从客观条件看,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国民经济实力十分薄弱,现代工业很少。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工业化建设,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有利于迅速、有效地集中全国的经济力量,为大规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jd/444145/

推荐访问: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ppt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