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文章 > 私藏美文 > 云南少数民族风情

云南少数民族风情

时间:2018-02-25   来源:私藏美文   点击:

【www.gbppp.com--私藏美文】

云南少数民族风情 第一篇_云南民族风情

云南民族风情

四月的云南风景如画,四月的云南山美人美,云南少数民族特有的风情令人向往,在这美好的季节,我走进了这片神秘而又神圣的地方。云南地处我国西南边陲,简称滇,东西最大横距864.9公里,南北最大横距990公里,总面积39.4万平方公里,人口4596.6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533.7万,占总人口的33.37%。在26个世居少数民族中,有15个为独有民族,有16个民族跨境而居,共有129个县市区,其中12个市辖区,9个县级市,79个县,29个民族自治县。是全国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全省有25个县(市)与老挝、缅甸、越南3国毗邻,国境线长达4060公里,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通向东南亚、南亚的门户,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由于地形复杂、地势垂直高差大等原因,云南立体气候特点显著,气候类型多样,“云南十八怪,四季衣服同穿戴” 便是其真实写照。其中滇西北属寒带气候,长冬无夏,春秋较短;滇中、滇东属温带气候,四季如春,遇雨成冬;滇南、滇西南属亚热带、热带气候,有的低热河谷在北回归线以南,终年如夏。云南现有26个民族除回族、满族、水族通用汉语外,其余如彝族、哈尼族、傣族、苗族、壮族、傈僳族、佤族、拉祜族、纳西族、景颇族、白族、瑶族、独龙族13种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文字,加上藏文,现在使用的少数民族文字语言共22种。云南是全国植物种类最多的省份,热带、亚热带、温带、寒温带等植物类型都有分布,古老的、衍生的、外来的植物种类和类群很多,在全国3万种高等植物中,仅云南就占了60%以上,被誉为“植物王国”。云南树种繁多,类型多样,优良、速生、珍贵树种多,药用植物、香料植物、观赏植物等品种在全省范围内均有分布,故云南还有“药物宝库”“香料之乡”“天然花园”之称。云南还是动物种类全国之冠,素有“动物王国”之称。珍稀保护动物较多,有许多动物在国内仅分布在云南。珍禽异兽如蜂猴、滇金丝猴、野象、野牛、长臂猿、印支虎、犀鸟、白尾梢虹雉等46种,国家二类保护动物熊猴、猕猴、灰叶猴、穿山甲、麝、小熊猫、绿孔雀、蟒蛇等154种。云南地质现象繁多,成矿条件优越,矿产资源丰富,尤以有色金属矿和磷矿著称,素有“有色金属王国”的美称,是全国得天独厚的矿产资源宝地。

云南94%面积为山区,6%地区为平原,又被形象地誉为“一山一边一水”。 一山即玉龙雪山,一边即与老挝、缅甸、越南交界,一水即滇池(云南第一大淡水湖)。由于地理特殊, 云南堵车现象严重,有一次曾堵车上千万辆,创全国堵车之最。尤其昆明堵车最有代表性,昆明也叫“堵城”( 堵车辆、睹石头),每年国家领导人到昆明第一件事,要看当地政府官员的政绩,就是看堵车现象,从一定意义上讲,治理堵车成为检验地区领导人政绩的重要依椐。云南是旅游大省,依靠旅游,养活了全省40%的人口,云南也是烟草大省,象红塔山、苏烟都产于此地,仅去年云南整个烟厂纳税4000亿元,列云南纳税产业之首。

按照行程,此次考察学习,我们要经过昆明、大理、丽江及西双版纳。首先乘坐班机从济南直飞昆明后,转车驶往大理、丽江。从昆明到丽江,全程600公里,往返1200公里,相当于绕日本转一圈。坐在快速行驶的大巴旅游车上,行走在蜿蜒盘旋的山区公路上,车窗外一个个少数民族村寨不时一闪而过,美丽的田野,挂满树头的芭蕉树随风而动,仿佛欢迎远方客人的到来。进入大理市区向西北,被誉为云南省第二大淡水湖的洱海便映入眼帘,洱海北起洱源,长约42.58公里,东西最大宽度9公里,湖面面积256.5平方公里,平均湖深10米,最大湖深达20米,大理的房子全部依山而建,开门面朝洱海。据导游介绍,由于云南人未见过大海,故称“洱海”。 洱海唯一出水口在在下关镇附近,经西洱河流出。洱海是大理“风花雪月”四大名景之一“洱海月”之所在。凡到大理下关的政府官员一般不在下关住宿,他们忌讳“下官” 同音。大理是电影《五朵金花》的故乡,这里的姑娘个个貌美如花,当地形容她们是金一般的心灵,花一般的容貌。大理白族自治州,称呼未婚女子叫金花,已婚女子叫银花,男子叫阿鹏哥。孝心重的姑娘称金花,不孝顺的姑娘称狗尾巴花。白族的姑娘出嫁叫“哭嫁”( 因娘家人簇拥着在姑娘身上狠掐),姑娘能不哭吗,但是白族有种风俗,姑娘出嫁哭的越痛证明越不愿意离开娘家。大理的“四雕”非常有名,即建川的木雕、苍桑的石雕、梅雕、银雕。云南因处在云贵高原,不但氧气含量低,而且饭不熟,俗话说:云贵高原走一步,相当山东走十步; 形容米饭的生熟: 大理的米饭是子弹, 丽江的米饭是炮弹。其难吃程度可见一斑, 笔者在此逗留几日, 时常感觉胃账胃痛, 亲身经历了一番“子弹” 和“ 炮弹” 的滋味。即便如此,相比而言,大理的饭菜味道还是比较上乘的,正象导游所言:吃在大理,玩在丽

江,住在昆明,其中的滋味只有到过云南的人才深有体会。大理有一座山叫“凤皇山”, 含银量很高, 号称亚洲第一, 因山上不长植被, 远远望去闪闪发亮, 有“银都” 之称的贺庆县银器手工加工基地就座落于此,每日到此游览交易的人流络绎不绝,来往车辆川流不息,成为一大景观。到大理有二个地方必须要去,一个是大理古城,二一个是大理西湖,在大理古城主要是欣赏“四雕” 的造型艺术魅力;而在大理西湖除享受湖光山色外,更重要的是品味当地的“三道茶”(一苦二甜三回味) 及特色民族表演。大理最著名的建筑当属崇圣寺三塔, 崇圣寺三塔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南诏国和大理国时期建筑的一组颇具规模的佛教寺庙,位于原崇圣寺正前方,呈三足鼎立之势。崇圣寺初建于南诏丰佑年间(公元824~859年),大塔先建,南北小塔后建,寺中立塔,故塔以寺名。现寺的壮观庙宇在咸同年间已毁,只有三塔完好地保留下来。崇圣寺三塔是大理“文献名邦”的象征,是云南古代历史文化的象征,也是中国南方最古老最雄伟的建筑之一。崇圣寺建筑群距离下关14公里,位于大理古城以北1.5公里苍山应乐峰下,背靠苍山,面临洱海,过去有9个皇帝在此出家, 并被13个东南亚国家一致推崇为“佛都”, 寺内供奉的开光佛像达11400多座, 堪称世界之最。

来到丽江,我们在惊叹无以伦比的山川秀水之美时,更忘不了让丽江插上腾飞翅膀的朱镕基总理。过去丽江人懒惰但热情,导游语:客人来了喝酒, 客人走了喝酒,没事自己喝酒,一直睡到天亮自然醒。一九九六年, 丽江发生了大地震,引起了国内媒体的极大关注, 一九九七年, 朱镕基总理来到云南,住进丽江村寨,看到少数民族同胞闭塞饥苦的场景,被深深的震撼了。在云南期间,朱镕基总理哭了三次笑了三次,视察期间,他向百姓保证:云南无法取代的就是少数民族的旅游资源,给我时间,保证三年通电,五年通路。随后安排有关人员邀请舞蹈专家杨丽萍,历始40天,走遍了云南、丽江,编导出了大型舞蹈专场《丽水金沙》。自此,通过国家扶持,云南、丽江以旅游为支柱,走上了飞速发展的快车道。

丽江纳西族人称呼姑娘叫胖金妹,小伙子叫胖金哥,对年龄小的称小阿哥或者小阿妹;藏族姑娘都称卓玛,小伙子叫扎西。丽江看点多多,看点之一:丽江的地标、方向标——玉龙雪山,位于丽江西北,高5996米,共有13座山峰组成,终年积雪不化,如一条矫健的玉龙横卧山巅,因此而得名。玉龙雪山因为山体气候垂直分布,植被和自然景观极其丰富。雪峰下有高山草甸,牦牛在广袤的原始

森林旁悠然散步,远处的木楞房里不时传出藏族姑娘的歌声,冰川、峡谷、瀑布,还有在不同高度依次开放的杜鹃花。玉龙雪山主峰常年大部分时间都在云雾缠绕之中,有“神龙见尾不见首”的说法。在纳西族的传说中,玉龙雪山是神灵“三朵”的化身,传说因三朵属羊,所以人们每年农历二、八月的羊日都要祭祀三朵,其中二月的最为隆重,同时还要进行聚餐、对歌等活动,非常热闹。此外,大年初一早晨,各家在院子也要摆祭品,隆重祭拜三朵。看点之二:丽江古城,丽江古城又名大研镇,它位于丽江坝中部,北依象山、金虹山、西枕狮子山,东南面临数十里的良田阔野。古城始建于元初,距今已有约900年历史。丽江是第二批被批准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中国向联合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的古城之一。与同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四川阆中、山西平遥、安徽歙县并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没有城墙的古城,据说是因为丽江世袭统治者姓木筑城势必如木字加框而成“困”字之故。古城地处云贵高原,海拔2400余米,全城面积达3.8平方公里自古就是远近闻名的集市和重镇,是纳西族聚居的地方。古城现有居民6200多户25000余人。其中,纳西族占绝大多数,有30%的居民仍在从事以铜银器制作、皮毛皮革、纺织、酿造业为主的传统手工业和商业活动,因此当地的饮食文化带有浓厚的纳西族特色,加上丽江物产丰富,造就了粤、京、沪、川、湘、西餐各方美食,各色各样迎合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而当地的风味食品包括:丽江粑粑、苦荞粑粑、鸡豆凉粉、糯米血肠、永胜油茶、彝族坨坨肉、猪膘肉、腌酸鱼等,也深受游客喜爱,组成了丽江旅游的核心景点。看点之三:丽水金沙,择取丽江各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意象,以舞蹈诗画的形式加以表现,荟萃了丽江奇山异水孕育的独特的滇西北高原民族文化气象、亘古绝丽的古纳西王国的文化宝藏,择取丽江各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意象,全方位地展现了丽江独特而博大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成为丽江古城吸引游客的又一亮点。

西双版纳风情万种。西双版纳处于滇西山地南部,古代傣语为“勐巴拉那西”,意思是“理想而神奇的乐土”,土地面积有1.9万平方公里,东西南三面与老挝、缅甸接壤,紧邻泰国。西双版纳有傣、汉、哈尼、布朗、基诺、拉祜、瑶、佤、回、苗、壮、景颇等13个少数民族,其中傣族人口占34%,这里以神奇的热带雨林自然景观和少数民族风情而闻名于世, 澜沧江纵穿境内,多河谷

平坝。生产稻、玉米、小麦、甘蔗、茶叶、棉花、花生及香蕉、芒果、椰子等水果,产紫胶、橡胶、樟脑、剑麻、胡椒、柚木、金鸡纳、罗芙木等经济植物。有中国保存较完好的热带季雨林,景观独特。原始森林中有野象(亚洲象)、犀牛、长臂猿、孔雀和珍禽双角犀鸟等。旅游景点有曼飞龙白塔、热带植物园、景真八角亭、勐泐大佛寺、原始森林公园、橄榄坝傣族园等。西双版纳处于东亚和南亚季风交汇的低纬度地带,气候高温、多雨、湿润、静风,大部分地区终年无霜,是“没有冬天的热土”,是世界上北回归线附近保存最为完好、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

在西双版纳,傣族仍沿序母系氏族社会风俗“男嫁女”, 他们称呼男青年为“猫哆哩!”、女青年为“骚得哩!”;对老人男的称“老伯桃”,女的称“老米桃”; 小男孩称“小龙崽”, 小女孩称“小龙女”。 谁家生了个男孩视赔钱货,生了个女孩叫挣钱货,村塞还给予女孩一年6000元的生活补贴。猫哆哩只要在女方家打三年工,就享一辈子福了。猫哆哩三年干些什么呢?第一年上山砍柴、种地,第二年种割橡胶,第三年准备嫁妆;若汉族戴近视眼镜的小伙子被“骚得哩” 相中,打一年半工就可以。其中的奥妙在于上世纪70年代,北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到此,他们虽做了些不光彩的事,他们有知识有文化,为傣族人民挣脱贫困作出了很大贡献,给傣族人民留下了深刻印象,老一辈人怀念他们,视汉族戴近视眼镜的男青年为有文化人,故减免一半打工时间。猫哆哩作客傣族村寨讲究频多,如睡觉双脚对正门,表示巳有对象,若双脚冲里,则代表没对象,一旦弄错,会被“骚得哩” 的父母视为才找的“猫哆哩”, 只有等到打完三年工后男嫁女享清福了。

石林,作为云南最具代表性的自然景观,八十年代以著名“石林烟” 商标的烟草曾畅销全国,成为哪个时代的产物,让国人记住了石林。石林位于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县境内,海拔1500m—1900m之间,属亚热带低纬度高原山地季风气候,年平均温度16度,距省会昆明78公里。云南石林世界地质公园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是世界唯一处位于亚热带高原地区的喀斯特地貌风景区,素有“天下第一奇观”“石林博物馆”的美誉,也是首批中国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中国国家地质公园、世界地质公园;与北京故宫、西安兵马俑、桂林山水齐名,成为中国四大旅游胜地。石林既是天然的风景,也是人文的风景,与石林相

云南少数民族风情 第二篇_云南少数民族

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全国56个民族中,云南就有25个。云南总人口4144万,少数民族占38.07%,彝族,白族,哈尼族,壮族,傣族,苗族,僳族,回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藏族,景颇族,布朗族,普米族,怒族,阿昌族,基诺族,蒙古族,独龙族,满族,水族,布依族等到20多个民族的人口都超过8000人。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云南省南端,是云南省下辖的一个自治州。西双版纳,古代傣语为“勐巴拉那西”,意思是“理想而神奇的乐土”,这里以神奇的热带雨林自然景观和少数民族风情而闻名于世,是中国的热点旅游城市之一。每年的泼水节于4月中旬举行,吸引了众多国内外的游客参与。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东南部,北连昆明,东接文山,

西邻玉溪,南与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接壤,北回归线横贯东西;红河是云南省第四大经济体,经济总量和部分社会经济指标居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之首;全州国土面积3.293万平方公里,下辖3市10县,总人口450.1万人;有滇南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蒙自,有世界锡都个旧,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建水;有河口和金水河两个国家级口岸;有闻名遐迩的锡文化、陶瓷文化和梯田文化;红河是云南经济社会和人文自然的缩影,是云南近代工业的发祥地,也是中国走向东盟的陆路通道和桥头堡。

峨山彝族自治县: 峨山彝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距省会昆明市110公里。自治县近15万人口中,彝族占54.03%,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彝族自治县。自治县重视发展旅游业,以“彝族旅游”为核心,又地处峨山,环境秀丽,是观光旅游的圣地。

澜沧拉祜族自治县: 澜沧县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因东临澜沧江而得名。地处东经99度29分~100度35分、北纬22度01分~23度16分之间。全县总面积8807平方公里,为云南省县级面积第二大县。县境与景谷、思茅、勐海、孟连、西盟、沧源、双江7县(市)相邻,西部和西南部有两段与缅甸接壤,国境线长80.563公里。县城勐朗坝,海拔1054米

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南部,东与红河州绿春县为邻,东南与越南接壤,南与老挝交界(国境线长183公里,中越段67公里,中老段116公里),西与西双版纳州勐腊县、景洪市毗邻,西北与翠云区、普洱县相连,北与墨江县隔江相望。东西横距112公里,南北纵距64公里,全县总面积3544平方公里。县城勐烈镇海拔1119米,距省会昆明520公里,距思茅市145公里。

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 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是中国云南省思茅市下属的一个县。面积1957平方公里,2003年人口11万人。县政府驻娜允镇。 目前下辖:娜允镇、孟连镇和勐马镇;景信乡、富岩乡、公信乡和腊垒乡。地理位置为东经99°39´,北纬22°23'。

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 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地处临沧地区西南部。跨东经98°48′~99°54′,北纬23°20′~24°02′之间。东与临沧、双江两县接壤,南与沧源县毗邻,北与镇康、永德县隔南汀河相望,西与缅甸山水相连。国境线长47.35公里。县城耿马镇居县境中部,东北距云南省会昆明最大横距112公里,南北最大纵距76公里,总面积3720.33平方公里。山地面积约占92.4%,坝区约占7.6%。

宁蒗彝族自治县 宁蒗彝族自治县,俗称小凉山,位于云南省西北部的川、滇交界处,县城海拔2240米。境内最高点白岩子主峰海拔4513.3米,最低点金沙江畔子补河口海拔1350米。县城距昆明交通距离568公里,距丽江139公里,距成昆铁路金江火车站328公里。

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 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西部,大理白族自治州南部,县境北与大理市相连,东与弥渡县毗邻;南面与南涧、凤庆县相邻;西面与漾濞、昌宁县以漾濞江为界。县城东距省会昆明市391千米,北距州府大理市53千米。

石林彝族自治县 石林彝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东部,昆明市东南部,属昆明市所辖的远郊县。东部和南部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泸西县、弥勒县接壤,北部与曲靖市陆良县相邻,西部和西北部与昆明市宜良县毗连。2006年底,全县辖7镇1乡,88个村委会和4个社区居委会,459个村民小组和49个居民小组,387个,县总面积1725平方千米。县城距昆明78千米,县城海拔1679.8米。2006年,年平均气温17.2℃,年降雨量913.9mm。

玉龙纳西族自治县 玉龙纳西族自治县,位于丽江市西北部,辖16个乡镇,幅员面积6392平方公里,人口21.1万人。有纳西、汉、白、傈傈、彝、藏、普米等十多个世居民族,其中纳西族人口11.93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56%,是中国唯一的纳西族自治县。境内山区、平坝、河谷等多种地貌并存。最高海拔5596米,最低海拔1219米。兼有亚热、温、寒等气候类型,具有典型的立体气候特征。

屏边苗族自治县 屏边苗族自治县地处云南省南部,红河州东南部,东与文山州文山县、马关县相连,西南与个旧市相望,南同国家级开放口岸河口县接壤,北与省级经济开发区蒙自县毗邻。滇越铁路、昆河公路穿境而过,是通往东南亚各国的陆上交通要道。

河口瑶族自治县 河口瑶族自治县是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辖县,云南省瑶族聚居地。位于自治州东南部,隔红河与越南老街相望。河口距昆明469公里,距越南首都河内296公里,距出海口---越南北方最大的海防港416公里,滇越铁路、昆河公路、红河航道在此形成枢纽与越南对接,是云南省乃至西南地区通向东南亚、南太平洋的便捷通道

沧源佤族自治县 沧源佤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临沧地区西南部,沧源俗称阿佤山区,也称“葫芦王地”。1949年4月,沧源佤族武装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建立了沧源县临时人民政府,1964年成立了沧源佤族自治县,是临沧市唯一的革命老区县。全县辖6乡4镇,93个村民委员会,一个国营勐省农场,总人口17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93.4%,佤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5.1%,占全国佤族人口的40%以上,是一个以佤族为主体,傣、汉、拉祜、彝等20多种民族杂居的边疆民族自治县,是全国仅有的两个佤族自治县之一。

西盟佤族自治县 西盟佤族自治县是云南省佤族聚居边境县,思茅地区辖县。位于省境西南部,西与缅甸为邻。面积1391平方公里,人口7.44万。少数民族约占全县人口的94%,其中72%为佤族,另有拉祜族、傣族等。县府驻勐梭乡,人口0.3万余。县境地处横断山系纵谷区南段,气候温暖而潮湿,为云南省境的“雨城”。河流主要有南康江和库杏河等,属萨尔温

江水系。全县耕地万余公顷。农作物主要有稻谷、玉米、小麦和油菜、花生、甘蔗及茶叶等。并产柑橘、菠萝等水果。山间林木繁茂,有林地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15.4%,森林蓄积量195万立方米。

南涧彝族自治县 南涧彝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西部、大理州南端,东经100°06′-100°41′,北纬24°39′-25°10′之间。东与弥渡县接壤,南与景东县毗邻,西南与云县以澜沧江为界,西至黑惠江与凤庆县隔水相望,北与巍山县山水相连。县域东西横距59千米,南北纵距55千米,总面积1802平方千米。总人口21.93万人(2006年),有彝、汉、回、白、苗等民族。

墨江哈尼族自治县 墨江哈尼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南部,思茅市东部,地处北纬22°51′-23°59′、东经101°08′-102°04′之间,北与镇沅、新平两县相连,东与元江、红河、绿春三县接壤,南临江城县,西与普洱县隔把边江相望。南邻江城,北靠新平,东南接绿春,西北边接镇沅,南北长136公里,东西宽76公里,全县国土总面积5312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占总面积的99.98%。北回归线穿城而过,被誉为“北回归城”,距离省会昆明273公里、思茅市176公里。

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 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地处云南省东北部, 是滇东北之要冲,贵昆铁路,昆曲、嵩待高速公路从县内经过,境内乡乡通了油路,交通十分便捷。寻甸县属昆明市辖县,全县辖16个乡(镇),173个村委会,总人口50.5万,居住着汉、回、彝、苗等16种民族,少数民族人口11万人,占21.8%。

沅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 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地处哀牢山和无量山之间,隶属于思茅地区,东靠新平,北接景东、双柏,东南与墨江、普洱毗邻,南接景谷,西与临沧隔澜沧江相望。县城恩乐镇距省会昆明447公里,南距思茅行署驻地思茅市190余公里。总面积4136.81平方公里,居住着彝族、哈尼族、拉祜族、汉族等21个民族共20.1万人

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 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中部偏西南,北纬23°38'15"~24°26'05",东经101°16'30"~102°16'50"之间,按东南西北顺序,分别与峨山县、石屏县、元江县、墨江县、镇沅县、双柏县接壤。县城驻地桂山镇,距省会昆明市180公里,玉溪市政府所在地红塔区90公里。全县总面积4223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4139.6平方公里,坝区面积83.4平方公里,境内最大纵距88.2公里,最大横距102公里。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最高海拔哀牢山主峰大磨岩峰3165.9米,最低海拔漠沙镇南蒿村422米。

维西僳僳族自治县 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县境位于东径98°54′~99°34′,北纬26°53′~28°02′之间,早自东汉、唐以来,这里就是祖国大西南的组成部分,滇西北疆防要塞之地,是通往印、缅、康藏的驿运孔道之一,又是古代滇西北“茶马互市”的汇集点。【云南少数民族风情】

漾濞彝族自治县 漾濞彝族自治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下属的一个县。面积1957平方公里,2002年人口10万人。县政府驻苍山西镇。

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 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是集边境、山区、多民族、贫困、原战区为一体的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全县辖2镇11乡,92个村委会1010个村民小组。历史悠久,山川生态俊秀别样,民族文化古朴多彩。是世人神往的一块待开发的充满希望的热土和民族文化、生态考察的胜地 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 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云南省普洱市下属的一个县。原名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2007年4月8日,更名为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面积3,670平方公里,2003年人口19万人。县政府驻宁洱镇。目前下辖宁洱镇和磨黑镇;德化乡、同心乡、勐先乡、普义乡、黎明乡、德安乡和梅子乡。

景东彝族自治县 景东彝族自治县是云南省粮食、蔗糖、木材、核桃、芒果重点产区,是思茅市的“粮仓肉库”,是普洱茶主产区之一。“郝思嘉”牌核桃乳名闻遐迩,“金铃”牌松香、松节油远销国内外。境内有无量山、哀牢山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漫湾、大朝山两个百万千瓦级大型水电站。无量山、哀牢山保留了全国三分之一的物种,保护区内生息的黑冠长臂猿群为世界所仅有。

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 景谷古称“勐卧”,傣语“勐”为地方、“卧”为井,意思为有盐井的地方。是以傣族、彝族为自治民族的多种民族聚居的自治县,素有“林海明珠、杧果之乡、佛教圣地”的 美称。地处东经100°02′—101°07′、北纬22°49′—23°52′之间,辖钟山、凤山、景谷、边江、半坡、勐班、碧安、益智8个乡和威远、永平、正兴、民乐4个镇,下设132个村委会、1929个村民小组,60023户农户,其中农业人口占88.1%,以傣族、彝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46.3%,县内居住着汉族、 傣族、彝族、基诺族、怒族等24种民族,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38.64人。

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 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因澜沧江和小黑江交汇于县境东南而得名。1985年6月11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双江县。全县国土面积2165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占96.2%;辖4乡2镇72个村民委员会3个社区两个农场,总人口16.5万人,有少数民族23个,占总人口的44.4%。北回归线横穿双江县城,境内最高海拔3233米,最低海拔670米,地貌高差悬殊,立体气候特征明显,有“草经冬而不枯,花非春亦不谢”之说,是北回归线上一颗“绿色明珠”。

我国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

云南少数民族风情 第三篇_云南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云南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藏族风俗主要有:

献哈达——是藏族最普遍的礼节,婚丧嫁娶、民俗节庆、拜会尊长、乔迁拜佛,迎送宾客等等场合,通常都要献哈达。哈达是一种生丝制品,长短不一,献哈达是对人表示纯洁、诚心、忠诚的意思。自古以来,藏族认为白色象征纯洁、吉利,所以哈达一般是白色的。

磕头——是藏民族常见的礼节,一般是朝拜佛像、佛塔和见大活佛时磕头,也有对长者磕头的。 馈赠——是藏族人民十分重视的事,凡有喜庆必然送礼致贺。一般是有送必有还,否则即为失礼。 敬酒茶——到藏族人家做客,主人便会敬酒,一般是青稞酒。青稞酒是不经蒸馏、近似黄酒的水酒,度数十五度至二十度。敬献客人时,客人须先啜三口,每喝一口主人都要掺满,最后再喝干一满杯。喝茶则是日常的礼节,客人进屋坐定,主妇或子女会来倒酥油茶,但客人不必自行端喝,得等主人捧到你面前才接过去喝,这样,才算懂得礼貌。

天葬——在西藏民间,天葬是较为常见的一种丧葬形式。对于天葬,民间有许多禁忌,包括禁忌生人观看。天葬令旅游者充满肃穆、神秘之感。好奇心和探秘感驱使,想见识一番为人之常情,但旅游者应充分认识到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重要性,不要到天葬场观看天葬。

另外,与藏族人打招呼时,一般在其名字后面加一个"啦"字,以示尊称。行路时,不抢在他人前面,相遇必先礼让。其次,在饮食方面,还有食不满口,嚼不出声,喝不作响等规矩。

蒙古族:热情好客,讲究礼貌。他们以蒙古包为中心的待客礼仪,主客之间都要有许多规矩,要分别遵守。 主人迎客要立于门外西侧;要“浅茶满酒”;佳宴是手抓肉或全羊席;松客要送到包外或边界,要扶客人上马,目送客人走出一段后方可返回包房。

客人应在包房后下马;勿手持马鞭进入包房;不要踢打牲畜,不得骑马闯入羊群,不得追打猎犬和看家犬;不要称赞主人的孩子和牲畜;未经允许不要进入包房;在包房内不要随便就坐,不能蹲,不能将腿伸向西北方或炉灶,不要吐痰,不要从主人的衣帽、枕头、被褥上跨过;出入包房不要踩踏门栏;不要用烟竿、筷子、剪刀指别人的头部;礼品要成双,送接礼品用双手,忌用单手,更忌左手接礼;告辞时从左侧离开包房,出门后,不应马上上马或上车等。

苗族:讲究真情实意,非常热情,最忌浮华与虚伪。主人路遇客人不抢走第一步,不走在前面;交谈中用敬语称呼;迎客要穿节日服装;对贵客要到寨外摆酒迎候;客人到家门,男主人要叫门,告知在家的女主人,女主人要唱歌开门迎客;在客人面前,女主人不登高上楼;宴会上以鸡、鸭待客为佳肴,尤以心、肝最贵重,要先给给客人或长者,客人则分给众人享用,次序是先长后幼。

客人不要称主人“苗子”,他们喜自称“蒙”;禁杀狗、打狗,不吃狗肉;不能坐苗家祖先神位的地方,火炕上三角架不能用脚踩;不许在家或夜间吹口哨;不能拍了灰吃火烤的糍耙;嬉闹时不许用带捆苗家人;遇门上悬挂草帽、树枝或婚丧祭日,不要进屋;路遇新婚夫妇,不要从中间穿过等。

维吾尔族:待人接物很讲礼貌。路遇长者或宾朋,手按胸部中心,向前倾斜30度;来客,全家出迎,尔后女主人托盘端上茶水敬客;老人吃饭或到别人家做客,要做“都瓦”(一种双手摸脸的祝福)。维吾尔族的饮食禁忌与伊斯兰教相同。他们忌用单手接送礼物;忌穿短裤、短小衣物外出;睡觉时禁头动脚西,禁四肢平伸仰卧。做客时洗手不可将湿手乱甩;不能在长者就座之前入坐;吃抓饭不要用手乱抓或抓了再放回去;吃剩残物不要乱扔;用餐时不要从餐布或主人面前跨过;不要当着主客的面吐痰、擤鼻涕等。

白族:性格外向,热情好客,尊老爱幼。白族好客,对客人一般都热情款待,对尊敬的客人则以"三道茶"相待。老人在家里和村里都受到尊敬,在乡规民约中列有尊老的条款,在称呼上都加"阿"字表示尊敬,阿阿爹、阿姆、阿爸、阿老等。在家里饮茶的习俗,吃饭都要先敬老人。在村中举行庆祝、节日、祭祀等活动中都要请老人坐上八位,村中的纠纷,多听从老人调解。对年幼的加"阿"字,表示亲切,如阿弟、阿妹等。

白族旧的禁忌比较多,有的带有封建礼教和迷信色彩。诸如正月初一,不能到别人家串门,特别忌讳妇女登门。平常探亲访友,一般都在下午或晚上,进门功忌蹬坐门槛。待客时有"酒满敬人,茶满欺人"的礼俗,雀拉屎在头上不吉利,神的诞辰日或祭祀期间为"性忌日",禁止性生活。

傣族:西双版纳是中国小乘佛教集中之地,因此,傣族的风俗禁忌大多与佛教有关,到西双版纳旅游应该注意的有以下几点:遇上傣族群众在祭祀寨神时,千万别进寨子。不能摸小和尚的头。进寺庙参观一定要脱鞋。进了傣族群众家,千万不能窥看主人的卧室,也不能从或堂的三角架上跨过。

华坪傣族忌犯龙树,傣族每个村寨都有龙树,凡有灾难,人们就献祭龙树,求龙神消灾免难,让村寨泰吉祥。傣族还忌对老不尊,他们认为年寿高龄者是最有福份,去世后灵魂将成为神,转达而保护人们,所以凡过节,村寨里的人都要向老人拜年,以从其口中讨个吉祥,祝新年一切顺利。

彝族:忌用脚蹬锅庄石,忌从火塘上方跨过;忌用手抛玩粮食;忌孕妇来往于他人婚礼;忌白天点着火把走动;忌对婴儿用"胖"、"漂亮"、"重"之类赞词;忌随便与毕摩(男性祭师,被视为是神的代言人和执行神判的主持人)嘻笑打闹;进彝家应坐客座,不能坐错(如彝家房门向左开,火塘右上方便是客座,相反就是另一边);禁食马、骡、狗、猫、猴肉。

回族:以面、米为主外,在肉食方面禁忌颇多。禁食猪肉,广大回民对这要求,执行时极严格而自觉,并禁用猪皮制的皮鞋、皮衣、皮带。禁用猪鬃制的毛刷、牙刷、禁用猪油制的肥皂、香脂等。回族禁食的食物,在兽类方面还有狗、狼、虎、驴、猫等;在禽类方面有鹰,鹞等。回族还禁食自死亡动物、动物血及禁止饮酒、赌博、拜像、求签等。

在“主麻”和宗教节日作礼拜时一般要洗浴,饭前便后也要洗手“小净”等

瑶族:居住在西双版纳的蓝靛瑶,其生活习俗中有许多禁忌:全民禁杀,禁食狗肉和水牛肉。一家中如果妻子或丈夫不在家,成年男性或女性不能进家门,也不能和主人家妻子或丈夫讲话。家有丧事,没有"柜蒙"(瑶族的宗教用语,即通过道公的念经超度,把死者的灵魂从阴间释放出来)禁止参加婚礼、宗教等重大活动。

寨中如果有人死,当天全寨人自觉忌用刀、针一天,家人则忌用半月至一个月。同寨子的青年男女禁止"唱歌"(以男、女为对象进行的瑶歌对唱),未婚男女青年禁止单独幽会、交往。

"立秋"是谷娘招姑爷、雷母娘酿酒的日子,忌外出劳动打扰谷娘、雷母的喜庆,一旦违犯,庄稼就不会结果实。

"白露"是谷娘婚后回娘家,雷公回家品尝雷母酿酒的日子,忌外出干活,不能冲撞他们,否则谷子会长白穗,人如果得病,难以医治好。吃一年一度的粽粑、"红绿饭"(用可染成红、黄、蓝三种色的植物水浸泡糯米,蒸熟成的三色糯米饭),祭祖之前是忌食用的。

大年三十这天,忌倒垃圾,禁止给别人寄东西,否则会破财。

正月初一,女人忌第一个先进别人家门,要不那家人会不高兴,因为女人先进门就意味着自家猪生仔时、母猪多公猪少。

正月初五、初六两天忌推磨、舂碓,如果推磨、舂碓就会砸着雷公、雷母的头,而惹怒雷公雷母,招来干旱之祸。

任何人不得用脚踩家中火塘上的"三角架",否则灶神会怪罪。未经允许,忌进未婚姑娘的卧室。此外,男人忌看妇妇梳妆打扮。

云南少数民族风情 第四篇_简述云南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

简述云南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

摘要 云南是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被誉为少数民族之乡。有26个世居民族,由于它独特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以及历史悠久的文化背景,长时间地处于封闭的自然经济状态,故受现代文明各外来文化影响较少,这对少数民族发展固然不利;但从另一方面来看,这种封闭式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却产生了意外的收获,就是云南的少数民族的特色文化。本文主要从婚姻、丧葬、服饰等方面来简单叙述云南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

一 云南少数民族简介

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全国有56个民族,云南除汉族外,人口在4000人以上的还聚居着25个民族,这些民族分别是:彝、白、哈尼、 壮、傣、苗、傈僳、回、拉祜、佤、纳西、瑶、藏、景颇、布依、普米、怒、阿昌、德昂、基诺、水、蒙古、布朗、独龙、满。全省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 口的近1/3。早在氏族社会时期,云南就生活着“羌、濮、越”三大族群,他们是云南最早的先民,秦汉时期总称为“西南夷”。后经历代的不断迁徙、 分化、演变、融合,到了明、清中期的分布和特点才趋于稳定。彝族主要分布在滇东北、苗族主要分布在滇东和滇东南地区;傈僳、怒、独龙、哈尼、 傣、拉祜、佤、景颇、布朗、纳西、藏、阿昌和德昂等族主要分布在滇西,滇南、滇西北的广大地区。另外,各民族居住的立体分布也较明显。白、壮、 回、纳西等族多居于平坝;傣、阿昌居于低热河谷;彝、哈尼、拉祜、佤、景颇、布朗、瑶、德昂多居于半山区或边远山区;苗族多居于高寒山区;藏 和普米居于滇西北高原;傈僳、怒和独龙族则分布在怒江、独龙江两侧的山区。

二 古老淳朴而独特的婚俗

1、真正永恒的未必只有钻石——朴素的爱情信物

在古老的爱情传说中,爱情信物可能是小姐的一条手帕,可能是相公的一把玉扇,那你的爱情信物呢?钻戒?汽车?新房?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这些少数民族的爱情信物,也许你可以稍微明白一些所谓的爱情真谛。

(1)西卡

【云南少数民族风情】

“西卡”,是居住在临沧的彝族支系俐米人的语言,意思是“结婚证物”。男女婚配,由男方砍一段长约10厘米、直径约1厘米的樱桃树小木棒,刻上些能说明男女属相婚配日期之类的图案,女方准备一根红丝线。大喜之日,将红线拴在小棒上与新人一并送入洞房,便被视为“合法”夫妻,这个小木棒便是“西卡”,由新人珍藏直到白头。若有夫妇感情破裂要离婚,就请来原来的媒人将“西卡”一破两半,双方各执一半。若女方先于男方另嫁他人,她的新婚丈夫要向原配男人纳一定数额的聘金聘礼,烧掉原来的“西卡”,才能拥有新

的“西卡”而步入婚姻殿堂。如果离异后想要破镜重圆,再请来原媒人,将各执一半的“西卡”合拢,拴上红线即可。

(2)花草树叶

云南省陇川县是景颇族的主要聚居区,这里的恋人之间联系不写信,而是以物代之,十分有趣。如男子爱上姑娘,即用树叶包上树根、大蒜、火柴、辣椒,再用线精巧地包扎好送给女方。树根表“想念”;大蒜表示要姑娘考虑两人的事;辣椒表示炽热的爱;火柴表达男方态度的坚决;叶子代表有好多话要说。女方收到东西后,懂得男方喜欢她。如同意,即将原物退回;如不同意则在原物上附加火炭,以示反感。

(3)谷种

西盟山佤族青年的求婚方式含蓄幽默、生动有趣,与众不同。如果男青年爱上了某个姑娘,便请媒人去姑娘家提亲。媒人先独自一人来到姑娘家,把男青年的人品、家境,一一向姑娘的父母作详细介绍,然后告辞而去。第二天,媒人带着云南旅游地男青年到姑娘家正式求婚。待吃过水酒后,媒人便以试探的口气对姑娘的父母说:“听说你家的谷种很好,我们想讨回去种!”姑娘的父母若是满意这个男青年,就谦逊地说:“我家谷种是有,但是不好。不知合不合你们的意?”这时洗耳恭听的佤族男青年,立即高兴地回答:“我们家土地肥沃,谷种撒下会长好的。”若是女方父母不同意,他们便会推辞:“我家谷种不好,你到别家去讨吧!”或者直截了当地说:“我们家的谷种还嫩,不合你们那里的气候!”这样的拒绝,语言

委婉,彬彬有礼,不伤感情,大家在面子上也好过得多。

2、婚姻的自由包括爱情的自由——大山深处的社交俱乐部

有人说现在的人对于择偶的问题越来越现实,没房的不要,没车的不要,要想纯纯粹粹地谈一场恋爱似乎已经是遥不可及的事情。毕竟爱情的背后是婚姻,婚姻的物质基础是车和房。太多人徘徊在孤单的街头,只是因为他们已经丧失了爱情的最基本能力——以为爱而爱。在云南的大山深处,还有一些人,他们是因为爱而爱,因为爱而选择婚姻。

(1)彝族姑娘房

云南楚雄山区的彝族至今还保留着现今仍保留着一种传统,即姑娘房。姑娘房是彝族青年谈情说爱的场所,姑娘长到十六、七岁时,就要离开父母,搬到姑娘房去住,白天回家干活,晚上就在姑娘房织麻纺线、挑花绣朵。有小伙子来相会时,陪坐谈天。彝族人认为在家中谈情说爱是不礼貌的,必须在姑娘房进行。姑娘房一般是公房。在姑娘房里,姑娘可以留宿来会自己的小伙子,二人同床而睡。即使同时有几对青年男女也是如此,大家不见怪,无拘束。但是照彝族规矩,姑娘小伙同床,只能动口,而决不能动手。稍有越轨,就会群起而攻之。

(2)僾尼人的“公房”

西双版纳僾尼山寨的未婚青年男女享有充分的社交自由,每个村寨都有专供青年们聚会和谈情说爱的“公房”。未婚男女夜晚可以到“公房”里去唱歌,跳舞、玩乐、相互倾诉爱意与恋情。情人经过多方了解之后,就会秘密约定一个“偷姑娘”的时间。在他们俩约定的时间里,男青年在伙伴的帮助下,把自己所爱的姑娘“偷”到家里。在“偷姑娘”时,作为女方要故意做出哭哭喊喊的样子,还要咬男青年的手,以表示自己是不愿意离开父母的,是

被情人“偷”了去的。咬得越使劲,表示对自己父母越有感情,对情人的感情也越深。如果被“偷”的姑娘不哭不喊或者哭了眼泪也不流下来,那么则说明姑娘是个没有感情的人。这正是有句俗诗里说的那样:“落弟举子笑是哭,出嫁新娘哭是笑。

3、最古老的试婚习俗——基诺族试婚

现在流行试婚,年轻的人们还以为这是一种时尚。对于婚姻来说,试婚到底能试出些什么,试婚是否是一次科学的实验,这些都没有固定的答案。

可以肯定的是,世代生活在大山之中的基诺族男女是试婚的最早受益者。基诺族青年男女恋爱后,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双方情投意合,就可以同居。同居的情况各个村寨各有不同,有的男女都不在家过夜,而是住在公房的僻静处;有的在空场上露宿;有的悄悄去女方家同居,晚上去,天亮时离开,女方的父母不会干涉;有的轮流去男女双方的家中同居。同居日久,关系慢慢公开,男女双方互赠生活和生产用具,农忙时一块去帮助双方的家里做活。但是,同居并不等于结婚,结婚是一年半载以后的事情。有少数青年男女在同居后感情不融洽 ,又分手了,大家也不会干涉和歧视,他们可以重新恋爱和物色伴侣。但是,在同一时期之内,只能与一个人同居。如同居一年半载以后,双方的关系融洽,感情笃深,或已经有了孩子,再正式结婚。同居期间生的小孩不受歧视,与结婚后生的孩子享有同等的权利和地位。

4、真正气派的不一定是凯迪拉克——千奇百怪的迎亲方式

迎亲方式一直是新婚夫妇婚前纠结的问题之一,香车美人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大街上经常能看长长的豪华迎亲车队,一方面昭示着夫家的财力,一方面显示着新娘的荣耀。然而即便是这样,真正的婚姻又能走多长呢。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少数民族的迎亲方式,虽然简陋,甚至寒酸,但是那份幸福确是实实在在的。

(1)抢亲

抢亲就是未婚男子将喜欢的未婚女子抢到自己家结婚成亲,这种习俗,云南的彝、傣、白、阿昌、傈僳、景颇、瑶等民族都有,但这只是男女双方商量好的一种婚嫁方式。抢婚习俗,通常是在男女自由恋爱婚姻受到阻拦的情况下发生。事先得到女方的默许,由男方缴约伙伴佯作抢亲或约伙伴抢走暗中选好的姑娘,姑娘既使愿意,也必须佯作反抗,大喊大叫。【云南少数民族风情】

(2)普米族逮新娘

云南边缘地区的普米族,姑娘出嫁时,必须由男方前去“逮捕”新娘。迎亲那天,男方要派媒人、两位伴娘和几个精明强悍的小伙子前去迎亲,在女家的巧妙配合下,装模装样地将姑娘抢走。即将出嫁的新娘在父母的有意安排下到山上或田间劳动,迎亲的人来后,由一位小伙子找到姑娘,对她大声说:“你已是xx家的人了,xx家请你去吃茶,跟我们去一趟吧!”说完上前迅速“逮”住假装要逃跑的姑娘。这时埋伏在新娘周围的几个美丽健壮的姑娘便一拥而上,对“逮捕”新娘的“凶手”拳打脚踢,甚至撕坏或扒下他的衣服,逼迫他投降交出新娘。随后,大家一起簇拥着新娘回到女家举行出嫁礼,唱歌喝酒,为她送行。

(3)布朗族偷新娘

布朗族青年爱情成熟之后,男方父母会请媒人带着猪肉、茶叶、草烟去姑娘家求亲。姑娘父母一边先假意推却,不收礼物。等媒人再次送上礼物时才会接受。他们将肉分成小块,用芭蕉叶包好,由姑娘分送给亲戚。婚期临近,如果男方到女方落户,男方就要准备好礼物,摆在饭桌上,由媒人送去。双方家长聚集女方家,对新郎新娘进行教育。 婚期第二天,在新娘家办酒席,宴请亲朋好友。鸡叫之后,新娘和同伴们要悄悄把新郎接到女家,叫做“偷女婿”,接着举办仪式。 如果女方落户到男方,就在男方办酒席,在当晚鸡叫以后,由新郎和他的同伴悄悄把新娘接到男家,叫做“偷新娘”。

(4)僾尼人“偷姑娘”

“偷姑娘”一般是在月夜。女方父母都不是想抢下自己的女儿,而是趁机看看自己家的女婿长得健壮与否,是不是很有本事。再就是听听自己家的姑娘咬他的小男人使不使劲,从中知道出嫁的女儿是不是很伤心。男青年将姑娘“偷”回到自己家中后,就请媒人带着鸡蛋、鸡胸脯、糯米饭、酒等礼物到女方家里正式提亲了。姑娘的父母照例故意把前来求婚的人大骂一番,边骂边哭,最终还是同意这门亲事。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jd/422455/

推荐访问:少数民族风情 滇西少数民族风情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