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文章 > 私藏美文 > 农村政策

农村政策

时间:2018-02-13   来源:私藏美文   点击:

【www.gbppp.com--私藏美文】

农村政策 第一篇_党的农村方针和政策

为增加农民收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2004年,中央颁布“一号文件”,对农民实行“三补一减(免)”(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和农业税率减免),使全国农民人均直接增收50元,创1997年以来最高。可以说,无论城市农村,无论部队地方,社会各个阶层的生活水平都有了显著提高。

新时期党的农村方针,政策

一).解决"三农"问题,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要大力推进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培育主导产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 首先,选准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对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进行全面的优化升级。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遵循广开思路、广辟渠道、多种经营、突出特色、搞活经济、提高效益的原则,按照调高、调优、调出质量和效益的方向,充分利用区内、区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通过区域布局调整,优化资源配量,发挥资源优势,尽快形成优势产区和产业带;通过产品结构调整,加快实现农产品由产量型向质量型、专用型和高附加值型、高回报率型发展;通过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服务业,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城市转移,广泛合理地利用农业资源,促进农业内部结构的合理化和产业化的良性循环。 其次,积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尤其是乡镇企业中的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努力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也是农业发展的一大优势和潜力所在。今后,我们应该以发展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积极发展民营企业、非公有制经济,按照多层次、多样化的原则,适应市场的不同需求,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既要面向城市市场,又要注意满足农民要求;既要发展大规模的加工业,又要发展具有地方风味和特色产品的小企业,使农产品加工业真正成为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导产业之一。 第三,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促进优势农产品的区域化、规模化发展。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把优势农产品做大做强,集中力量培植名优品牌,以增强农业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2、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多渠道转移,扩大农民就业和增收空间。

多年的实践证明,把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拴在土地上,农民难以富裕起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减少农民,要繁荣农村必须推进城镇化。因此,必须尽快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格局,加快城镇化步伐,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乡镇企业、小城镇和城市转移,逐步减少农民,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增加农村人均资源占有量,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发展的良性互动。一要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以县城和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心建制镇为重点,健全小城镇的居住服务、公共服务和社区服务功能,增强小城镇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正确引导乡镇企业向城镇集聚、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有序流动和到城镇就业,注重发挥小城镇带动经济发展的功能;二是以农产品加工、储藏、运输等农村服务业为重点,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实现农民就地转移;三要组织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建立健全保障农民利益的法律法规体系,如防止拖欠工资,改善劳动环境,保障农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取消所有歧视性和限制政策。在长期内,要竭尽全力搞好农村教育事业,一则要大力加强农村基础教育,使更多的农民子弟尽快通过高考升学实现高层次的转移;二则通过职业教育培养更多社会急需的合格的技工型人才,为实现农村劳动力第二层次转移创造良好的条件。

3、加大对“三农”投入和服务,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 要求进一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不断加大农业投入,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重点加强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灌区改造和农村饮水安全建设,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依法有偿合理有序开发水资源。大力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和“村村通电话”工程。抓好农村基础设施、整村推进项目建设,推进以特色种养和龙头企业带动为主的产业化扶贫开发,改善贫困村群众基本生产和

生活条件。全面整合农业、科技、教育等部门的培训资源,提高培训能力,加大服务力度,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

4、加快农村通讯及信息设施建设,健全完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努力开拓农产品市场。

加快农村通讯及信息设施建设,特别是互联网的建设,通过互联网搜集现代农业科技和国内外农产品市场供求、价格变动趋势的信息,建立相应的预测预报系统,定期向农民发布相关的信息,真正使农民的农业生产与国内外的市场紧密联系起来,使农产品的生产更好地适应区内外市场的消费需要。 鼓励龙头企业和营销大户拓展经营网络和销售空间。实施能人带动战略,加强农民经纪人队伍建设,培育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切实加强动物防疫工作,整顿和规范农资市场,保障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安全。

5、协调发展,走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道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把可持续发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要切实搞好退耕还林工作,加大林业综合开发力度,促进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要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进一步降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加强对资源的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坚持资源合理开发与节约并重,增强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

6、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制建设。

一是尽快建立农村医疗保险、农村养老保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等基本法规。这是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关键,功能就是稳定农村社会和经济、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缓和农村的各种社会矛盾,使农村社会保障工作能依法有序地进行,为农村人口提供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二是多渠道筹措农村统筹基金及养老基金。 切实改善农村居民生存状况,使城乡更加协调发展。三是对农村统筹基金及养老基金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及使用。

7、扩大基层民主,推进农村民主法制建设

一是加强党的领导,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二是狠抓农村普法教育,不断提高农民法律素质,培育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充分利用骨干培训、新闻媒体、法律工作者以案说法等多种形式和途径广泛宣传,提高农民的法律素质,增强依法办事和参与村务管理和监督的能力。三是实行村民自治,规范建章立制。按照“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原则,让群众自我教育,干部自我约束。以村务大事民主决策制度为突破口,解决农村热点、难点问题,从而提高农民参与村务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行使法律法规赋予的民主权利,制定出切合实际、操作性强的工作规范。四是加强综合治理,维护农村社会,经济稳定。要加大对农村违法违纪案件的查处、打击力度。要齐抓共管,共创共建,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搞好农村综合治理,维护农村社会、经济稳定。五是发挥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强化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把阶段性集中整治与日常性管理结合起来,建立健全村规民约,开展各项积极向上的群众评比活动,激励先进,鞭策后进,促进新农村建设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8、加强培训教育工作,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提高农民素质。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教育工作的资金投入,对农民进行多方面的培训,一是面对市场为农民提供职业技能培训,使他们能够掌握新技术,了解新信息,增强致富发展的本领;二是法律知识培训,通过学习法律知识,真正达到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二).实际上,建国初期这种发展的理念的产生有着主客观背景,简单地说,这些背景有,在市场没有得到充分发育时只能依靠非市场主体来整体地配置社会经济资源,这就在客观上非常需要制定宏观经济计划;西方发达国家的政府对宏观经济运行的管理基本上都坚持了“凯恩斯主义”,强调了国有化和计划化,这就使还没有多少管理经验的中国政府坚信找到了“治国之策”;前苏联实行中央集权型计划经济的运行模式,在当时的社会主义“孤岛”上取得了比资本主义增长速度快得多的发展成就,这更使得中国政府认为计划经济在动员一切经济资源以尽快壮大其民族经济方面具有很好的功能;工业化最为明显的标志是民族工业的发展,这样,为尽快的发展民族工业,一方面需要或者被迫放弃或牺牲农业的发展,而从农业中吸取—切可以被利用的资源想方设法加快资本形成;另一方面,当时的拉丁美洲国家均采取了所谓的“进口替代战略”。于是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产生了一个共识:资本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关键(或者说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是资本资源的严重缺乏)。于是,作为发展经济学先驱者之一的罗森斯坦———罗丹在20世纪40年代中前期就提出了“大推进理论”,该理论旨在实施极端的“平衡增长战略”,试图在只具有很少国内资源的客观约束条件下,通过放弃农业,在工业体系内部利用“市场需求的互补性”和社会分摊资本的高效能,普遍投资,以实现工业经济的全面发展,进而实现工业化目标,这些理论的广泛传播使“三论”成了20世纪中期最为时髦、最为流行的发展理念和思维方式。就其所产生的影响效果来看,实践证明,以拉丁美洲为例,它们实施高税率、货币贬值和过多的管制,深信把更多的资源掌握在政府手中会刺激发展。但并没有取得预想的结果,相反,它们导致了由于农业的大衰退和大破坏而产生严重的通货膨胀、高利率、政治不稳定、贫穷以及资金和人才从该地区的流失。与之形成强烈对比的是,亚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实行了重视市场机制作用的“出口导向战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们通过对农村工业化的改造,从而将“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光荣称号”从拉美国家转移到自己头上,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东亚奇迹。

因此,我们可以说,发展理念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有什么样的发展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伟大的历史性实践的确需要发展理念的大变迁作为正确的先导。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必须要有更加先进的思想理念。党中央树立科学发展观,深刻总结几十年来我们党处理城乡关系问题经验教训后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大决策,坚决摒弃失去根基的没有依托的供少数人欣赏和享乐的现代化的简单发展理念,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是对发展的内在规律性的全新概括,是我国现代化进程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理念。

三).生产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前提

没有人会否认,生产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备的物质前提。自从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以来,财富的增长就一直是经济学所关注的中心问题之一。作为经济科学的奠基人,斯密在其名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其原因的研究》一书中,把如何增加国民财富这一论题作为主要研究目的可以被理解为经济增长。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国通用的经济增长衡量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它就是一个财富指标。“生产发展”是指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其内容包括: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发展循环农业。

我们应该认识到,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没有较高速度的生产发展,新农村也是无法实现的。首先,众所周知,新农村建设回避不了罗斯托在《经济增长阶段》中所描述的经济“起飞”阶段,“起飞”阶段的显著特征就在于财富的较高速增长。在这里,财富增加既可能是生产发展的原因,也可能是生产发展的结果或表现。但总的说来,有意义的财富增加是肯定与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变化相关联的,而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

管理民主的变化的核心前提则是生产发展。其次,我国的农村劳动力就存量而言,存在着“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现象,剩余劳动力急需得到安置;就增量而言,其人口自然增长率仍然较高,每年都会有大量的新增劳动力加入就业大军。因此,发展中的我国就业压力显得十分严重,要使劳动力的存量资源和增量资源都能够得到妥善安置,政府在选择发展战略时就往往不得不采用以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市化为表征的中国式稳定型发展道路。第三,从国际比较来看,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我国现代的经济发展还面临着“赶超”的任务,这就是说,经济发展不仅仅是完成发达国家早就实现了的工业化的目标,而且要向发达国家看齐,实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现代化,尽快地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无疑,没有比发达国家更快的生产发展,尽管在未来的某—时期,中国实现了工业化,但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我们仍然还将是“发展中国家”。我们的结论是:生产发展仅仅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前提,它远远不是经济发展的充分条件。毫无疑问,新农村建设的实质是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城市化、农民市民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第一要义是要生产发展,离开生产发展,就没有生活宽裕,从而就不可能出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解决中国新农村问题的关键是要靠农村的生产发展。

制度创新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力保障

世界范围内的长期的大量的经济发展实践已经表明,制度创新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保障力量。反过来说,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最为普遍的来自于其内部的深层障碍被证明是制度创新乏力,而那些显而易见的诸如资本、技术、人力资源和自然地理状况等方面的制约因素并非是主要障碍。长期以来,在经济理论中有一种倾向是不重视对经济发展的制度因素的研究。经济学在其早期的结构主义时代,正确地指出了发展中国家所存在的市场结构僵化以及资源配置的低效率等事实。发展中国家的市场结构僵化的内在原因除了低下的经济发展水平本身之外,从其内部看,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其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僵化。

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强调制度创新,实际上,中央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思路概括为“多予少取放活”就是要在农业税费制度、土地制度、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和乡村两极政权、农村金融组织、农村协会等方面作出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创新。令人们感到欣慰的是,现代市场经济制度已经深入人心。我们说制度创新是经济发展的保障力量,这句话还不够分量,严格说来,以市场经济制度的创设、实施和完善为核心的制度创新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强大的保障力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具体理论的支撑下,提出农村的教育培训、卫生、文化、科技和基本建设相关联的投融资等等一系列制度创新,并发出了保障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稳定、完善、强化对农业和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加强农村基层组织的阵地建设;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完善村民“一事一议”制度,健全农民自主筹资筹劳的机制和办法。

五).福利递进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根本目的

生产发展本身永远只能是手段,手段是不能代替目的的。生产发展不是为了发展全部,生产发展的目的只能是增进社会福利,改善和提高社会公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要实现“生活宽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保障“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稳定、完善、强化对农业和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加强扶贫开发工作。“乡风文明”———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大规模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繁荣农村文化事业,加强县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扶持农村业余文化队伍,鼓励农民兴办文化产业,开展和谐家庭、和谐村组、和谐村镇创建活动。“村容整洁”———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在适宜地区积极推广沼气、秸秆气化、小水电、太阳能、风力发电等清洁能源技术;以沼气池建设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厨;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引导和帮助农民切实解决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问题,搞好农村污水、垃圾治理,改善农村环境卫生。“管理民主”———以建设

农村政策 第二篇_国家关于农业农村的主要政策、法规

国家关于“三农”的主要政策、法规选编

2004年至2011年中央连续八年发布以“三农”(农业、农村、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 “三农”问题在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重中之重”的地位,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三农”的关心和高度重视。

一、惠农政策宣传

1、种粮农民良种补贴:按当年实际种植水稻面积,每亩补贴15元;种植小麦、玉米,每亩分别补贴10元,棉花15元/亩、油菜10元/亩、花生10元/亩、花生良种基地10元/亩、马铃薯原种100元/亩。直接补贴给种植农户。(中央政策)

2、农业机械购置补贴:中央资金的补贴率不超过机具价格的30%,单机补贴额原则上不超过5万元,100马力以上的拖拉机和大型联合收割机单机补贴达12万。一户一年不超过一台。(中央政策)

3、退耕还林补助:2001年至2006年实施,每年每亩230元,经济林补助5年,生态林补助8年(到期后在延长一轮,第二轮为每年每亩125元)(省政府政策)

4、农村沼气建设项目:每户补助1500元,农户自筹3000元。(省政府政策)

5、省级财政扶贫资金:对省级重点贫困村,村平扶持1万元。(省政府政策)

6、动植物防疫:丹江口财政预算40万元动物防疫经费和40万元柑橘病虫害防治专项资金,对农村饲养的禽兽免费防疫,对柑橘病虫害防治。(市政府政策)

7、粮食直补:从省级粮食风险基金中拿出专项资金,按耕地面积和粮食面积等指标测算到各县市,由乡镇财政所直接发放到农户。(省委、省政府政策)

8、农资综合直补:为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每年从中央财政列支农资综合补贴专款。2010年补贴我省27.42亿元,直接补贴到农户,由财政厅操作。(中央政策)

9、家电下乡补贴:补贴家电产品销售价格的13%。农户每年补贴不得超过1台。(省政府政策)

10、摩托下乡补贴:摩托车销售价格每辆5000元以下的,补贴13%,5000元以上的,定额补贴650元。(省政府政策)

11、农村广播电视卫星覆盖工程:对每个自然村补贴7000元直播卫星接收设施。

12、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免缴学杂费、教课书本费,寄宿制贫困生补助生活费,小学生每人每天2元,初中生3元,全年250天。

13、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年满60周岁,1973年至2001年未违背计生政策,独生子女或是两个女孩的,2009年起每人每年补助720元。

14、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国新农合筹资水平提高到150元/人,实行门诊统筹和大病统筹。(中央政策)

15、农村特困户危房改造补助:农村困难群众危房户均5000元补助标准(中央政策)

16、农村低保:对达到要求的农民人均每月50元。(中央政策)

17、农村合作社扶持政策:登记不收费,处罚不罚款,市级示范专业合作社有1至2万的奖励。(中央政策)

18、2011年粮食最低收购价:2011年生产的早籼稻、中晚籼稻、粳稻最低收购价分别提高到每50公斤102元、107元、128元,比2010年分别提高9元、10元、23元。白小麦、红小麦、混合麦最低收购价格分别提高到每50公斤95元、

93元、93元,比2010年分别提高5元、7元、7元。(中央政策)

19、养殖户信贷支持:省委、省政府鼓励农村金融机构为养殖户提供信用贷款,鼓励担保机构为养殖场(户)提供担保服务。并对受灾的养殖户进行救灾贷款扶持和贷款贴息。(省委、省政府决策)

20、农村公路建设奖励:按县道每公里7000元、乡道每公里3500元、村道每公里1000元标准安排农村公路养护工程经费(中央决策和省政府决策)

21、扶贫搬迁; 2010-2012年,扶贫搬迁建房补助提高到人平2000元。(鄂发

[2009]8号)

22、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年满16周岁的农村居民可以在户籍地自愿参加新农保(基金由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构成)。年满60周岁,可以按月领取养老金。(国发[2009]32号)

23、农村危房改造试点补助: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国务院确定享受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县范围内居住在危房中的农村分散供养五保户、低保户、贫困残疾人家庭和其他贫困户,每户补助6000元。(建村[2010]63号)

二、实用法律知识(保留凭证、合法维权)

1、购买商品索要购货凭证的作用:经营者有义务出具购货凭证或服务单据,当发生商品或服务质量等方面争议时作为维权依据。

2、消费过程中的权益保护:造成消费者损害的,应当按照消费者要求履行约定,或者提供修理、重做、更换、退货,补足数量,退还货款和服务费用。

3、农机质量问题解决:农机产品实行谁销售,谁负责“三包” (包修、包换、包退),要求维修、退货和赔偿,要保留好发票。

4、防范假化肥、假农药:保留发票,立即向工商部门报案。

5、种子质量问题解决:尽早通知供种者或经营企业,与其协商;尽快申请种子管理部门组织专家田间鉴定,向其投诉。

6、交通事故的处理及医疗费用:拨打110迅速报告交警,120联系救护车,保留现场,等待公安人员到来勘察。记住对方车牌号,收集证据。保留医院出具的凭证,索取医疗费用。

7、医疗事故的解决:患者有权复印客观性病历,如入院、手术记录,化验单等。

8、保存医疗纠纷病历的作用:有利于索取医疗费、误工费、住院伙食费、陪护费、残疾生活补助,交通住宿费等。【农村政策】

9、醉酒驾驶:2011年5月1日起“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情节恶劣,或者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处拘役,并处罚金,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5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

10、村民遇到民事纠纷的处理:遇到民事纠纷应本着互谅互让的原则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申请人民调节委员会调解;如调解仍达不成协议可向人民法院起诉。 什么情况下可以申请司法救助?

11、申请司法救助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了侵害;二是当事人经济上确有困难,难以承担部分或全部诉讼费用。

12、签订劳动合同时:用人单位不能扣押劳动者的居民身份证和其他证件,不得要求劳动者提供担保或者以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

十堰市气象局、地震局“三万”活动工作组

二O一一年五月

农村政策 第三篇_农村政策与法规

农村政策与法规

第一章导论

政策与法规的概念 1、政策:

【农村政策】

党和国家,为了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路线和任务,完成一定的目标而制定的准则或措施。 2、法规:

法规是法律、法令、条例、规则、章程等规范性文件的总称。是经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并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特殊行为规范,是国家意志力的体现。

政策与法规的关系

(1)联系 (2)区别

本质上一致 约束力不同;制定组织不同 法规依据政策制定,政策通过法律来实现 表现形式不同;稳定性不同

我国农村政策体系三大政策

长期稳定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政策——基本经营制度 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政策——基本经济制度 实行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政策——基本分配制度

第二章农业的基本经营制度 ※

双层经营体制的特点

(1)以农户承包经营为基础,一定程度上明晰了产权 (2)农户家庭利益具有一致性 (3)农户家庭具有较强的稳定性 (4)农户家庭具有分工的职能

双层经营体制的缺陷 农业出现“四大不适应”

(1)使农业长期处于规模不经济状态 不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

(2)分散的农户家庭小规模经营与商业农业和现代化农业要求的技术进步不相适应。 (3)农产品结构层次低,与现代市场需求不相适应。

(4)家庭生产的盲目性,农产品市场竞争的无序性与市场经济下的农业发展目标不相适应。 三大困难:

势单力薄,难以抵御市场竞争和需求变化带来的风险。 单个农户对市场不熟悉,处于不利的谈判地位。

单个农户缺乏获得市场信息的渠道,缺乏对信息的分析判断能力。

专业大户、家庭农场政策※

第三章农村土地政策与法规

要求:了解一些具体规定

《农村土地承包法》第2条规定:

“本法所称农村土地,是指农民集体所有和国家所有依法由农民集体使用的耕地、林地、草地,以及其他依法用于农业的土地”。这一规定包括两层意思:一是它规范和调整的是农村土地。但并不是全部农村土地。二是这些土地的用途依法用于农业的土地。

《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二十条

对耕地、草地和林地的承包期,分别作了不同的规定。耕地的承包期限为30 年,草地的承包期限为30 年至50 年,林地的承包期限为30 年至70 年,种植特殊林木的林地,经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承包期还可以延长。

《农村土地承包法》第十三条规定发包方享有下列权利:

(1)发包本集体所有的或者国家所有依法由本集体使用的农村土地; (2)监督承包方依照承包合同约定的用途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 (3)制止承包方损害承包地和农业资源的行为; (4)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农村土地承包法》第十四条规定发包方承担下列义务:

(1)维护承包方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得非法变更、解除承包合同;

(2)尊重承包方的生产经营自主权,不得干涉承包方依法进行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 (3)依照承包合同约定为承包方提供生产、技术、信息等服务;

(4)执行县、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组织本集体经济组织内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5)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义务。

《农村土地承包法》 第十六条规定承包方享有下列权利:

(1)依法享有承包地使用、收益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权利,有权自主组织生产经营和处置产品; (2)承包地被依法征用、占用的,有权依法获得相应的补偿; (3)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农村土地承包法》 第十七条规定承包方承担下列义务: (1)维持土地的农业用途,不得用于非农建设;

(2)依法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不得给土地造成永久性损害; (3)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义务。【农村政策】

土地流转※

农村土地流转的本质,就是推进土地要素的市场化,能够有效改善土地资源配置效率,进一步激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为农业规模化、集约化、高效化经营提供广阔空间。 作用:

第一,有利于促进农业结构调整;

第二,有利于促进农村土地资源在土地经营者之间合理流动,优化土地资源配置; 第三,有利于加快农村土地经营规模化和集约化的进程; 第四,有利于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第五,有利于吸纳各种社会资金投入农业生产和农业的综合开发利用; 第六,有利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田水利工程的改造。 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规模化流转不容易,模式有待突破。 二是规范化操作不普遍,管理有待加强。

三是社会化服务不到位,体系有待健全。 四是后续政策不配套。

五是农地承担的社会保障功能及农户兼业经营限制了农村土地流转的空间。

第四章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制度

村民自治制度基本内容※ 内涵:

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制度,保障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基本民主权利的制度。 存在的问题

1、民主选举中村民参选率未达到普遍性等问题 2、村务公开方面存在关注度不够等问题 3、村务管理、决策参与性很弱 制约因素

1、农村经济基础薄弱 2、农民思想文化较为落后 3、乡镇、街办党委、政府非法干预

4、村两委矛盾激化

5、宗族、黑恶势力、村“经济精英”的控制 6、法律、法规不完善

第五章农村企业政策与法规(考点偏少,主要是概念)

乡镇企业

乡镇企业是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农民投资为主,在乡镇(包括所辖村)举办的承担支援农业义务的各类企业。乡镇企业是中国乡镇地区多形式、多层次、多门类、多渠道的合作企业和个体企业的统称,包括乡镇办企业、村办企业、农民联营的合作企业、其他形式的合作企业和个体企业五级。

乡村集体所有制企业

企业财产属于举办该企业的乡或者村范围内的全体农民集体所有,由乡或者村的农民大会(农民代表会议)或者代表全体农民的集体经济组织行使企业财产的所有权

独资企业

即个人出资经营、归个人所有和控制、由个人承担经营风险和享有全部经营收益的企业。 以独资经营方式经营的独资企业有无限的经济责任,破产时借方可以扣留业主的个人财产。

合伙企业

是指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伙企业法》在中国境内设立的,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然人通过订立合伙协议,共同出资经营、共负盈亏、共担风险的企业组织形式 。 公司※ 1、定义

公司是按法律程序建立起来的企业组织,包括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公司是企业法人,享有独立的法人财产权。公司以其全部财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以其认缴的出资额为限、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以其认购的股份为限对公司负债承担责任。 2、组织结构 (1)股东大会 (2)董事会 3、优点

(1)公司股东的有限责任决定了对公司投资的股东既可满足投资者谋求利益的需求,又可使其承担的风险限定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增加其投资的积极性。

(2)公司特别是股份有限公司可以公开发行股票、债券,在社会上广泛集资,便于兴办大型企业。

(3)公司实行彻底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原则,提高了公司的管理水平。

(4)公司特有的组织结构形式使公司的资本、经营运作趋于利益最大化,更好地实现投资者的目的。

(5)公司形态完全脱离个人色彩,是资本的永久性联合,股东的个人生存安危不影响公司的正常运营。因之,公司存续时间长稳定性高

(3)经理 (4)监事会

第六章农村人口与就业政策

农村人口政策的措施体系 (1)思想教育措施 (2)组织机构措施

(3)法律措施 (4)经济措施

(5)技术措施

农民工市民化政策

农民工市民化的内涵界定为:以农民工整体融入城市公共服务体系为核心,推动农民工“个人融入企业,子女融入学校,家庭融入社区”。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将继续大量涌向城市,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是大势所趋。必须改变将进城农民工拒于城市社会之外的制度环境,促进农民工向市民角色的整体转型。

【农村政策】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即通过加快社会发展来促进经济发展的阶段。一些社会问题特别是社会体制改革滞后正严重制约经济发展潜力的发挥。

社会体制改革滞后既表现在总体上教育、医疗改革不到位,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更表现为以城乡户籍分割的社会体制改革严重滞后。这里关键是促进农民工的市民化过程,消除城乡户籍分割的社会制度阻碍,促进城乡一体化和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第七章农村商品流通政策与法规

(无主观题,名词解释、判断居多,需整体了解)

第八章农业可持续发展政策

农业可持续发展 概念:

管理和保护自然资源基础,调整和改善技术体系,满足生物生长发育规律和生态系统运动规律的要求,经济活力不断增强,能够被社会广泛接受的农业生产方式。 特征:协调性、可持续性、人口规模适度性、高效性、公平性 战略目标

(1)粮食安全目标 (2)农村综合发展目标 (3)资源环境目标 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政策 1、基本内涵

(1)合理协调农业发展与人口、环境、资源的关系。 (2)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3)发展农村经济,保证农业与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缩小工农、城乡差距。 2、目标

(1)保持农业生产稳定增长,保障食物安全

(2)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村落后状况

农村政策 第四篇_党的十八大农业农村农民政策论述及解读

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农业农村农民政策论述及解读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作出了重要部署,明确指出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着力促进农民增收,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十八大报告中关于农业的论述总共是八句话,每一句话都有深刻的含义。

1、【报告原文】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解读】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充分体现了新时期党中央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也深刻表明党中央对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路更加清晰、方向更加明确、措施更加具体,为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描绘了“三农”发展的新前景。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3年的2622元增加到2011年的6977元。阿克苏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3年的2508元增加到2011年的689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快速持续增长,坚持以工促农、工业反哺农业,确保农民持续大幅增收,体现了党和国家、自治区、地区对“三农”工作的支持和重视,证明了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2、【报告原文】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

【解读】根据十八大报告精神,今后几年,国家将制定更多的有利于农村发展的好政策,为农村的发展增强后劲。近年来,随着阿克苏地区产业化、工业化、城市化的逐步推进,城乡各项改革逐步深入,对外开放程度逐步提高,城乡交流合作日益加强。今后的重点工作就是统筹资金投入、统筹城乡建设规划、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统筹城乡劳动就业、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统筹城乡文明。

3、【报告原文】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解读】今后,国家将把更多城市资源向农村调配,通过城市来带动农村发展。

4、【报告原文】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解读】现代农业定义是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的社会化农业。简明的意思就是用科学的方法大规模的进行生产用于出售农产品的农业。 农牧业现代化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首要问题。相对阿克苏地区而言就是要着力打造优质果、棉、粮、畜“四大基地”,培育新型农民,优化农业结构,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发展500万亩高效节水农业,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构建“以农兴牧、以牧养林、以林护农”新格局。

着力抓好以红枣、核桃为主导的450万亩林果管理,加快特色果品“东进西出”营销步伐,把阿克苏“红枣、核桃、苹果”打造成为全国驰名品牌,真正使林果业成为生态建设的“防护林”、农民增收的“摇钱树”。

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信息化、农民组织化和农业产业化程度,力争2015年超亿元龙头企业达到30家,80%以上农户参与并受益于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十二五”末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万元以上的目标。

5、【报告原文】坚持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着力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解读】对阿克苏地区而言,就是逐步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稳步增长机制。逐步提高财政支农投入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财政支农投入的增量要随着当年财政收入的增长比例增加,2015年达到20%左右,2020年稳定在25%以上的水平,压缩和严格控制非生产性支出。固定资

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每年的平均递增不低于3%;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建设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保证 50 %的土地出让收入用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用地税费提高后新增收入主要用于“三农”,优先保证失地农民的培训、就业、居住、社会保障,投入比例不低于新增建设用地收入的90%。

6、【报告原文】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解读】进一步规范土地承包合同的管理,全面落实土地承包合同的签订和发放。在不改变家庭承包经营的前提下,自愿选择、自主兴办、自我受益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各类专业协会。全面落实中央集体林权制度和改革政策,从实际出发,先行做好试点工作,维护林果承包者享有所有权、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

7、【报告原文】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

【解读】报告提出要改革征地制度,其核心是将合理解决被征地农民的生产、生活问题,使农民和城镇居民享有同等的社会保障。以土地市场价值为依据,实行公平补偿,做到先保后征,规范土地征用管理,不断加强对失地农民的管理,建立健全失地农民保险预警预测制度,实行失地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在贷款、税收、场地等方面对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的失地农民提供优惠政策。切实解决土地被征占农民的就业、住房、生活保障和养老问题。

8、【报告原文】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解读】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是推进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必须解决的基础问题。我们要突出抓好对农村饮水、电力、道路、交通、通信、垃圾处理设施等方面的建设投入,增强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实现城乡共建、城乡联网、城乡共用,逐步实现与城市社会保障制度的接轨,确保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2012年12月23日关于2013年农村工作会精神

日前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以及明年农业农村经济工作总体思路等“三农”重大问题作出新的部署。农业部部长韩长赋23日就会议精神进行了解读。

要让务农种粮有效益、不吃亏、得实惠【农村政策】

韩长赋说,这次会议再次强调,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这是因为,我国主要农产品供给已经由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的总量平衡、丰年有余,转变为目前的总量基本平衡、结构性紧缺。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jd/419049/

推荐访问:2016农村政策 中央一号文件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