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原创美文 > 新秀美文 > 珠三角发展规划纲要

珠三角发展规划纲要

时间:2018-01-13   来源:新秀美文   点击:

【www.gbppp.com--新秀美文】

珠三角发展规划纲要 第一篇_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

新闻中心-中国网 china.com.cn/news 时间: 2009-01-08 责任编辑: 陈维松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二〇〇八年十二月

目 录

前 言 5

一、加快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的重要意义 6

(一)30年改革发展的成就 6

(二)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6

(三)重要意义 8

二、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8

(一)指导思想 8

(二)战略定位 9

(三)发展目标 10

三、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11

(一)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 12

(二)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 13

(三)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 14

(四)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 15

(五)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16

(六)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 17

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17

(一)推进核心技术的创新和转化 17

(二)强化企业自主创新主体地位 18

(三)构建开放型的区域创新体系 19

(四)深化国家与地方创新联动机制 19

(五)加强自主创新环境建设 20

五、推进基础设施现代化 21

(一)建设开放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21

(二)构建清洁安全可靠的能源保障体系 22

(三)建设人水和谐的水利工程体系 23

(四)构建便捷高效的信息网络体系 24

六、统筹城乡发展 24

(一)提高城乡规划和建设管理水平 25

(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25

(三)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26

(四)建立以城带乡、以工补农新机制 27

七、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27

(一)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28

(二)优化珠江口东岸地区功能布局 28

(三)提升珠江口西岸地区发展水平 29

(四)推进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 30

(五)带动环珠江三角洲地区加快发展 31

八、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31

(一)节约集约利用土地 32

(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32

(三)加大污染防治力度 33

(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34

九、加快社会事业发展 35

(一)优先发展教育 35

(二)完善医疗卫生服务 36

(三)健全住房保障体系 37

(四)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 37

(五)建设和谐文化 39

十、再创体制机制新优势 40

(一)创新行政管理体制 40

(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43

(三)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 46

(四)推进民主法制建设 47

(五)充分发挥经济特区的改革开放先行作用 48

十一、构建开放合作新格局 49

(一)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 49

(二)推进与港澳更紧密合作 51

(三)提升对台经贸合作水平 53

(四)深化泛珠江三角洲区域合作 54

(五)加强与东盟等国际经济区域的合作 55

十二、规划实施的保障机制 55

(一)加强组织领导 56

(二)加强统筹协调 56

(三)加强监督检查 56

前 言

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区域,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大局中具有突出的带动作用和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珠江三角洲地区锐意改革,率先开放,开拓进取,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为全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珠江三角洲地区正处在经济结构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进一步的发展既面临严峻挑战,也孕育着重大机遇。在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从国家战略全局和长远发展出发,为促进珠江三角洲地区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进一步发挥对全国的辐射带动作用和先行示范作用,特制定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本规划纲要的规划范围是,以广东省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惠州和肇庆市为主体,辐射泛珠江三角洲区域,并将与港澳紧密合作的相关内容纳入规划。规划期至2020年。

本规划纲要是指导珠江三角洲地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改革发展的行动纲领和编制相关专项规划的依据。一、加快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30年改革发展的成就。

改革开放30年来,珠江三角洲地区充分发挥改革“试验田”的作用,率先在全国推行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较早地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成为全国市场化程度最高、市场体系最完备的地区;依托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抓住国际产业转移和要素重组的历史机遇,率先建立开放型经济体系,成为我国外向度最高的经济区域和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带动广东省由落后的农业大省转变为我国位列第一的经济大省,经济总量先后超过亚洲“四小龙”的新加坡、香港和台湾,奠定了建立世界制造业基地的雄厚基础,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人口和经济要素高度聚集,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基础设施比较完备,形成了一批富有时代气息又具岭南特色的现代化城市,成为我国三大城镇密集地区之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形成,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迅速发展,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珠江三角洲地区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更高的历史起点上。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的巨大成就雄辩地证明,发展是硬道理,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二)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尤其是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不断扩散蔓延和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日益加深的背景下,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受到严重冲击,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与尚未解决的结构性矛盾交织在一起,外需急剧减少与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交织在一起,原材

料价格大幅波动与较高的国际市场依存度交织在一起,经济运行困难加大,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进一步显现。主要是:产业层次总体偏低,产品附加值不高,贸易结构不够合理,创新能力不足,整体竞争力不强;土地开发强度过高,能源资源保障能力较弱,环境污染问题比较突出,资源环境约束凸显,传统发展模式难以持续;城乡和区域发展仍不平衡,生产力布局不尽合理,空间利用效率不高;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人力资源开发水平、公共服务水平和文化软实力有待进一步提高;行政管理体制、社会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改革任务仍然繁重,改革攻坚难度越来越大。另一方面,珠江三角洲地区也面临着重大机遇:国际产业向亚太地区转移的趋势不会改变,亚洲区域经济合作与交流方兴未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程加快;我国仍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粤港澳三地经济加快融合,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后劲;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30年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积累了雄厚的物质基础,经济实力、区域竞争力显著增强,这些都为珠江三角洲地区加快改革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

(三)重要意义。

在新形势下,推进珠江三角洲地区加快改革发展,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着力解决突出问题,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把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程度,加快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既是该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当前保持经济增长的迫切要求和实现科学发展的战略需要。加快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改革发展,有利于推进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强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有利于提高我国的综合实力、国际竞争力和抵御国际风险的能力,更好地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有利于辐射和带动环珠江三角洲和泛珠江三角洲区域的经济发展,促进形成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有利于贯彻“一国两制”方针,保持港澳地区长期繁荣稳定;有利于深化体制机制创新,为建立实现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探索新路径、提供新经验。二、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努力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率先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着力推进科技进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率先建立创新型区域;着力解决民生突出问题,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率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着力深化体制改革,勇于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率先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着力加强与港澳合作,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率先建立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要把解决当前问题与谋划长远发展结合起来,保持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保持港澳地区长期繁荣稳定提供有力支撑,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

(二)战略定位。

——探索科学发展模式试验区。赋予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更大的自主权,支持率先探索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和谐社会建设的新途径、新举措,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全国科学发展提供示范。

珠三角发展规划纲要 第二篇_珠三角发展纲要

珠三角发展纲要

规划纲要(2008-2020年)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二〇〇八年十二月

1

目 录

前 言 一、加快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30年改革发展的成就 (二)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三)重要意义 二、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战略定位 (三)发展目标 三、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一)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 (二)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 (三)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 (四)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 (五)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六)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 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一)推进核心技术的创新和转化 (二)强化企业自主创新主体地位 (三)构建开放型的区域创新体系 (四)深化国家与地方创新联动机制

2

(五)加强自主创新环境建设 五、推进基础设施现代化 (一)建设开放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二)构建清洁安全可靠的能源保障体系 (三)建设人水和谐的水利工程体系 (四)构建便捷高效的信息网络体系 六、统筹城乡发展 (一)提高城乡规划和建设管理水平 (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三)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四)建立以城带乡、以工补农新机制 七、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一)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二)优化珠江口东岸地区功能布局 (三)提升珠江口西岸地区发展水平 (四)推进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 (五)带动环珠江三角洲地区加快发展 八、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一)节约集约利用土地 (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三)加大污染防治力度 (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3

九、加快社会事业发展 (一)优先发展教育 (二)完善医疗卫生服务 (三)健全住房保障体系 (四)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 (五)建设和谐文化 十、再创体制机制新优势 (一)创新行政管理体制 (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三)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 (四)推进民主法制建设 (五)充分发挥经济特区的改革开放先行作用 十一、构建开放合作新格局 (一)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 (二)推进与港澳更紧密合作 (三)提升对台经贸合作水平 (四)深化泛珠江三角洲区域合作 (五)加强与东盟等国际经济区域的合作 十二、规划实施的保障机制 (一)加强组织领导 (二)加强统筹协调 (三)加强监督检查

4

前 言

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区域,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大局中具有突出的带动作用和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珠江三角洲地区锐意改革,率先开放,开拓进取,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为全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珠江三角洲地区正处在经济结构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进一步的发展既面临严峻挑战,也孕育着重大机遇。在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从国家战略全局和长远发展出发,为促进珠江三角洲地区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进一步发挥对全国的辐射带动作用和先行示范作用,特制定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本规划纲要的规划范围是,以广东省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惠州和肇庆市为主体,辐射泛珠江三角洲区域,并将与港澳紧密合作的相关内容纳入规划。规划期至2020年。

5

珠三角发展规划纲要 第三篇_关于《珠三角发展规划纲要》的影响的调查报告

关于《珠三角发展规划纲要》的影响的调查报告

2008年1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通过《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这标志着,珠三角地区下一阶段的改革发展规划正式纳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框架。一个非常重要的机遇期,正在广东面前开启。

站在中国解放60周年历史节点,面对新一轮战略谋划的崭新命题,面对全球金融海啸的短期冲击,中央将珠三角纳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层面,从国家发展全局来支持、推动珠三角地区发展,这无疑将成为珠三角踏上新征程的强大动力,成为珠三角地区和广东再次腾飞的新起点。

纵观这一战略性的区域发展规划纲要,既立意高远,兼顾了经济全局和珠三角特色、短期需求和中长期蓝图;又步履坚实,针对战略规划的每个方面均列出了清晰的“时间表”和“任务单”。它对珠三角的要求表现在:

“优化”。唯有优化产业格局,珠三角方能巩固传统优势、增创未来优势。在今天的珠三角,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已成共识——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相融合,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优化,正是为了焕发珠三角产业体系的更高效率、更强竞争力。

“创新”。唯有展开技术和体制等全方位的创新和改革,方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保持长久的活力。珠三角应完善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率先建成全国创新型区域。当人的思想更加解放,更多技术、观念和体制上的束缚被解除,必将推动“广东制造”跃向“广东创造”,在新起点激发新动力。

“协调”。未来的发展之路,不再是某一地、某一领域的单兵突进,而必须对自己在全国一盘棋中的部署了然于心,学会“弹钢琴”,协调发展。未来的广东,既要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又要明确优化珠三角内部各地区定位,促进各城市群的协调发展;更要强化与港澳台、东盟乃至世界的合作,提高对内对外开放的水平和质量。

“民生”。民生是一切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唯有造福于人民的改革和发展,才是受拥护的、可持续的。

在这所有的关键词中,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这些科学发展观的精髓,如同一根红线贯穿于规划纲要的字里行间。

在新形势下,推进珠江三角洲地区加快改革发展,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着力解决突出问题,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把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程度,加快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既是该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当前保持经济增长的迫切要求和实现科学发展的战略需要。加快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改革发展,有利于推进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强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有利于提高我国的综合实力、国际竞争力和抵御国际风险的能力,更好地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有利于辐射和带动环珠江三角洲和泛珠江三角洲区域的经济发展,促进形成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有利于贯彻“一国两制”方针,保持港澳地区长期繁荣稳定;有利于深化体制机制创新,为建立实现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探索新路径、提供新经验。

而《规划纲要》的出台直接关系到我家乡江门市在珠三角新一轮发展规划中的定位,对江门市未来经济发展具有深远意义。所以在《规划纲要》编制过程中,江门市力争更好的发展定位,诸多建议得到采纳,这将给江门市带来难得的经济社会发展机遇。

江门土地面积占珠三角的1/4,有着其他城市难以比拟的完善资源优势,随着港珠澳大桥和珠江三角洲城际轨道交通网络的建设,其后发优势将得到充分体现。因此江门要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打造珠三角先进制造业重点发展区江门要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打造珠三角先进制造业重点发展区。江门市目前正在编制产业布局规划,积极构建“四大产业带、五大产业基地、十大主体产业”的发展格局。江门市各地市间较分散,目前急需完成内部统一,然后才能更好地与珠三角其他城市实现一体化。尽快明确各市区功能区定位规划,抓住《规划纲要》机遇大力发展工业。如果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江门市或将是最大受益城市。

珠三角发展规划纲要 第四篇_《深圳市关于〈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2008—2020年)〉的实施方案》

中共深圳市委 深圳市人民政府

印发《深圳市关于〈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 规划纲要(2008—2020年)〉的实施方案》的通知

文号:深发〔2009〕17号

各区委、区政府,市委各部委办,市直各单位,市各人民团体,中直和各省(区)市驻深各单位,市属各企业:

《深圳市关于〈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的实施方案》已经市委、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中共深圳市委 深圳市人民政府

二〇〇九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珠三角发展规划纲要】

深圳市关于《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2008-2020年)》的实施方案

在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为促进珠三角地区再创新优势,进一步发挥对全国的辐射带动作用和先行示范作用,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从国家战略全局和长远发展出发,明确了珠三角地区的五大战略定位、分阶段发展目标、改革发展的重点内容和政策措施。这是中央对我国改革发展在新起点上的重要部署,是中央赋予广东特别是珠三角地区新的伟大历史使命。

深圳市作为珠三角地区主要城市之一,肩负着推动珠三角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率先实现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的历史重任。贯彻落实《纲要》,有利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增强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有利于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有利于推进特区内外一体化,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全面推进社会事业发展,提升民生福利水平;有利于辐射和带动珠三角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形成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有利于提高城市综合实力、国际竞争力和抵御国际风险能力,更好地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有利于贯彻“一国两制”方针,保持港澳地区长期繁荣稳定。同时,对于深圳克服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抢抓历史机遇,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也具有重要的意义。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纲要》,结合深圳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明确战略定位和实施原则

紧紧围绕国家在《纲要》中赋予深圳的战略定位,进一步解放思想,强化改革创新,继续发挥经济特区的窗口、试验田和示范区作用,加快建设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不断强化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地位,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市和国际化城市。【珠三角发展规划纲要】

(一)战略定位。

按照《纲要》的要求,2008—2020年,深圳市改革发展的战略定位是:

1.建设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继续承担全国改革开放试验田和排头兵的历史使命,全面落实《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大胆探索,先行先试,争当科学发展的示范区、

改革开放的先行区、自主创新的先锋区、现代产业的集聚区、粤港澳合作的先导区、法治建设的模范区,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市的发展内涵。【珠三角发展规划纲要】

2.建设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强化服务全国的大局意识,继续发挥对外开放的窗口和桥梁作用,深化区域合作,促进功能互补,实现引领带动,全面提升城市的集聚力和辐射力,使深圳成为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交流的关键节点,成为珠三角和全国重要的发展极和动力源。

3.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优化创新环境,广聚创新资源,提高创新能力,实现发展方式、体制机制、科技、产业、人才、社会文化等领域的全面创新,在创新中转型、在转型中跃升,率先建成创新体系健全、创新要素集聚、创新效率高、经济社会效益好、辐射引领作用强的国家创新型城市。

4.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市。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率先探索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模式和科学发展道路,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努力构建和谐社会,使深圳成为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和制度魅力的“窗口”。

5.建设国际化城市。全面加强与世界主要经济体的经贸关系,积极主动参与国际分工,率先建立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格局。在经济发展、体制机制、自主创新、城市建设管理、法治水平、文化软实力、生态建设、民生福利等方面达到世界先进城市水平,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国际化城市。

(二)实施目标。

到2012年,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框架基本形成,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实现,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民生福利水平显著提高,特区内外一体化大为改善,深港合作和区域合作取得明显成效,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领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初步确立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的新型发展格局。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15200元,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8%,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07年显著增长,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8岁,就业、社保、教育、卫生、住房等基本公共服务居全国领先水平,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水耗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生态环境质量基本改善。

到202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市和国际化城市基本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熟完备,服务区域、服务全国的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更趋完善,核心产业及其技术创新能力具有国际领先地位,综合国际竞争力迈上新台阶,

居民普遍富裕,社会和谐稳定。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0万元左右,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65%左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2年再翻一番,平均预期寿命达到80岁,居民享有的公共服务达到较发达国家水平,环境质量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三)实施原则。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自主创新为重点,以区域合作为支持,在改革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率先突破,不断强化城市的创新能力、竞争能力、辐射带动能力和发展能力。

1.科学发展,先行先试。坚持解放思想,锐意改革创新,注重实践探索,继续发挥敢闯敢试的特区精神,以珠江三角洲地区建设科学发展模式试验区为契机,探索科学发展模式,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对深圳改革创新重大措施的支持,集中精力、排除干扰、克服困难、奋力攻关,为全国开展重大体制改革、实现科学发展探索经验。

2.自主创新,高端引领。以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为契机,紧紧把握当前国际科技发展新趋势,加快推进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继续巩固高新技术主导产业的竞争优势,促进技术和产业向价值链的高端延伸,不断强化深圳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领先地位,增强产业国际竞争能力。

3.重点突破,全面推进。从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的全局出发,紧紧抓住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统筹协调改革创新与传承发展的关系、区域协调与引领带动的关系、中长期发展战略与近期建设目标的关系,着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4.突出近期,谋划长远。以解决当前最紧迫、最突出、最重大的问题为突破口,按照《纲要》提出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五大战略定位和赋予深圳的历史使命,从长远谋划深圳发展,切实把《纲要》作为指导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改革发展的行动纲领。

5.区域合作,服务全国。充分发挥深圳的比较优势,坚定不移地扩大对外开放,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有针对性地开展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加快形成以市场机制为基础,分工协作、服务全国的开放型经济格局。

二、再创体制机制新优势

充分发挥经济特区的改革先行作用,全力推进深圳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以创新行政管理体制、建设现代公共服务型政府为突破口,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统筹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开展民主法治建设,大胆探索、先行先试,探索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模式。

(一)率先建成现代公共服务型政府。

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创新行政管理体制,优化政府组织体系和运作机制,改进政府管理和服务方式,深化城市管理和公用事业体制改革,努力建成人民满意的现代公共服务型政府。

1.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以建设现代公共服务型政府为目标,按照“凡是能够由市场自主调节的事,交给市场;凡是能由社会组织解决的事,交给社会组织”的原则,继续推进“政企、政事、政社”分开,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完备的政府绩效考评体系,强化责任监督和问责制度,切实履行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政府职能。(市编办、监察局牵头)

2.进一步优化政府组织体系和运作机制。认真组织实施《深圳市人民政府机构改革方案》,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探索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政府运作机制,在政府机构设置中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探索机构编制管理与财政预算、组织人事管理的配合制约机制,合理配置行政事业编制。探索建立科学的职责事权体系和规范高效的行政运作机制,理顺市、区、街道事权,推进精简行政层级改革试点,逐步实现扁平化管理。研究推进行政区划的调整和功能区管理体制改革,设立新的功能区,探索行政区划及管理体制改革的新途径。(市编办、改革办牵头)

3.改进政府管理和服务方式。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减少审批和核准事项,依法规范行政审批程序、流程和规则,建立审批项目动态评估机制,实施《深圳市政府投资项目并联审批实施方案》(深府〔2009〕87号)、《深圳市社会投资项目核准试行办法》(深府〔2009〕82号)、《深圳市社会投资项目备案试行办法》(深府〔2009〕84号)和《深圳市外商投资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核准试行办法》(深府〔2009〕106号),积极争取开展创新审批方式改革试点。(市发展改革委、法制办牵头)

改进企业登记方式,规范企业登记管理行为,加快企业登记审批制度改革,积极探索试行企业法人登记与经营资格相分离的登记方式。(市法制办、市场监管局牵头)

推进行政事业性收费改革,明确政府机构收费范围,减少收费项目,率先实行审批管理“零收费”制度。(市法制办、财政委、发展改革委牵头)

创新政府信息资源管理体系,推行跨部门统一互联的电子政务工程,促进政务公开,逐步扩大共享信息的范围,完善政府信息发布制度和行政监督制度。(市科工贸信委牵头)

珠三角发展规划纲要 第五篇_2016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整改工作方案(市委市政府)

7

按照中央和省委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市委、市政府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征求意见,围绕推动发展方式转变、突破资源环境瓶颈制约、促进社会和谐、改善民生和党性党风党纪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紧密联系实际,进行深入分析,认真研究整改。为集中力量解决好突出问题,以实际成效取信于民,确保我市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效,现结合实际,制定本整改方案。

一、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推进“一区四市”建设,建立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促进发展模式真转真变

1.增强探索科学发展模式的自觉性、主动性,研究解决影响深圳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加大解放思想力度,坚持把解放思想贯穿于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全过程,着力解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认识问题、信心问题和能力问题,着力革除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思维定势和体制机制。认真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6-2020年)》,按照其赋予深圳建设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国家创新型城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市和国际化城市的发展定位,制定贯彻落实的实施方案和配套政策。加大研究力度,综合考虑和把握深圳今后一段时期的发展方向、发展策略、发展途径、发展手段,制订切实可行的保障措施。

此项工作由刘玉浦、戴北方同志负责,市委办公厅牵头落实,市委政研室、市政府办公厅、市发展改革局等部门参加。

2.增强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努力增创深圳经济特区发展新优势。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着力提高引导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快速发展的能力。进一步修编完善城市总体规划以及土地利用、产业发展、重大项目建设、改革创新等重点领域的专项规划,为深圳的科学发展提供切实保障。紧紧围绕制约深圳长远发展的土地、资源、人口、环境问题,围绕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增长、社会治安、城市管理、人口管理、社会事业建设等方面的突出问题,调查研究,提出解决办法。

此项工作由许宗衡、许勤同志负责,市政府办公厅牵头组织落实,市发展改革局、改革办、公安局、国土房产局、规划局、环保局、城管局和市有关部门参加。

3.加大改革力度,建立完善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认真落实《深圳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力争在经济体制改革、社会领域体制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体制机制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取得突破。积极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面先行先试,贯彻落实我市《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以建立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管理体制为重点,提高政府在新形势下加强经济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行政能力,力争到2016年率先建立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初步建成人民满意的公共服务型政府。

此项工作由许勤、李锋同志负责,市改革办、编办牵头组织落实,市发展改革局和市有关部门参加。

4.继续加强环境综合治理和生态保护,全力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继续树立生态理念,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充分体现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注重“代际公平”。全面实施《深圳生态文明建设行动纲领》,力争2016年全市达到国家生态市建设的基本要求。树立“绿色GDP”观念,大力实施循环经济发展指标体系。积极开展节能减排治污“攻坚工程”,在全市新建建筑强制推行节能50%的标准。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对全市重点耗能企业实施能源审计,坚决淘汰落后生产力,推进重污染行业减排和优化升级;实施蓝天行动,联合整治大气污染;大力推进龙岗河、坪山河、布吉河、观澜河、茅洲河等流域环境综合整治。制定出台和推进实施基本生态控制线保护与优化方案,尽快完善控制线内现有产业项目等历史遗留问题处理的相关配套措施;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加快城市公共绿地建设,积极推进生态风景林和水源保护林建设。

此项工作由吕锐锋、闫小培同志负责,市环保局、规划局牵头组织落实,市有关部门和各区参加。

5.进一步加强土地资源管理,着力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一步理顺我市土地管理的体制、机制,提高土地管理水平,加强土地调控,促进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为指导,加快法定图则及其以下层次规划的覆盖速度,科学编制和严格执行近期建设规划年度实施计划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切实加强各类用地和建设管理。进一步加强新增建设用地的管理,完善建设用地审查报批程序,创新土地出让机制,保障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强化对旧改工作的组织领导,切实把推进包括旧城中村、旧工业区、旧商业区和旧社区在内的“四旧”改造,作为深圳整合土地资源、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城市品位和形象的战略决策,制定完善城市更新改造的政策体系,提高政策覆盖面,探索因地制宜、科学灵活的旧改运作模式,全面加快“四旧”改造进程。加强与东莞、惠州等周边城市的联系,努力建立区域发展联动机制,特别要在城市建设、规划管理、河流治理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形成有效的协调机制。

此项工作由吕锐锋、闫小培同志负责,市国土房产局、规划局牵头组织落实,市有关部门和各区参加。

二、积极应对国际金融经济危机影响,进一步加大投资、促进出口,拉动消费,积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6.着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坚持科学发展不动摇,瞄准世界现代产业先进水平,坚定不移地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着力增强经济发展的潜力和后劲。坚持“先长后消、长大于消”的原则,继续做大做强高新技术、金融、现代物流和文化“四大支柱产业”,强力推进先进制造业、高端服务业和总部经济发展,积极扶持和鼓励民营中小企业加快发展,出台《中小企业发展促进条例》,深入研究推进高端旅游会展业发展,努力打造“高端化、集群化、总部型、创新型”的现代产业体系。大力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利用深圳科技创新优势支持传统产业实施技术改造,着力巩固和提升九大传统产业基地功能。把产业调整升级与城市空间优化紧密结合起来,实施资源整合、功能提升,防止放任自流、防止低水平产业置换。高度重视发掘深圳的海洋资源优势,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积极实施“海洋强市”、“以港强市”战略,建设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引导海洋产业发展。积极鼓励社会资金投入远洋渔业发展,扶持企业建立现代化远洋船队和建设海外基地,努力将我市打造成华南地区远洋水产品集散中心。

此项工作由许勤、陈应春、张思平同志负责,市发展改革局、贸工局、农林渔业局(海洋局)牵头组织落实,市有关部门参加。

7.推进自主创新,加快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继续坚定不移地将自主创新作为城市发展的“主导战略”,切实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投入力度,着力加强科研基础设施和公共技术平台建设投入,建设世界一流的高科技园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带的核心区域。抓住当前国家扩大内需、加大对自主创新投资力度之机,积极引进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布点深圳。要进一步促进创新型企业发展,加快制定落实自主创新“33条政策”的具体实施办法,加快落实国家相关政策措施,鼓励和帮助企业加大技改投入,研发自主技术、打造自主品牌;继续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品牌战略和标准化战略,加快建设知识产权强市。进一步加快“深港创新圈”建设,促进深港创新资源整合,提升“深港创新圈”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与地位。全面落实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相关政策,着力优化人才创新、创业和居住、生活环境,打造从在校大学生到高端人才的创新人才链。加大海外人才招聘力度,积极吸引国内外人才来深创业发展。

此项工作由许勤、李锋同志负责,市发展改革局、科技信息局、人事局牵头组织落实,市贸工局、知识产权局和市有关部门参加。

8.千方百计扩大投资,确保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把加大投资力度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最直接措施,着力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建设,大力推进地铁、机场飞行区扩建、天然气利用工程、深云村、滨海医院等重大项目建设,抓紧已列入计划的2016年大运会场馆、厦深铁路、岭澳核电、平安国际金融中心等项目建设,确保政府投资项目按期高质量推进,尽快形成实际投资需求。进一步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提高政府审批效率,切实带动和引导社会投资。积极研究制定鼓励消费的措施,努力消除一切不利于消费的政策壁垒,积极引导市民改善消费预期、增强消费信心,不断创新消费模式,鼓励居民在稳定日常消费的同时,提升在旅游、文化、娱乐、汽车、住房等方面的消费水平。

此项工作由许勤、吕锐锋、陈应春同志负责,市发展改革局、贸工局、建筑工务署牵头组织落实,市有关部门参加。

9.全力开拓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增强抵御外部经济风险的能力。进一步加强国际经贸联系,切实扩大开放,为企业拓展市场铺路搭桥,充分发挥深圳企业的比较优势,逆势出击、抢占国际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yc/409945/

推荐访问:珠三角规划纲要宣传 教育发展规划纲要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