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原创美文 > 新秀美文 > 龙应台,北大演讲

龙应台,北大演讲

时间:2017-12-19   来源:新秀美文   点击:

【www.gbppp.com--新秀美文】

龙应台,北大演讲 第一篇_龙应台+北大堂演讲全文(繁体字未删减)

龍應台的中國夢

龍應台在北京大學百年紀念講堂演講全文

本月一日,龍應台在北京大學百

年講堂發表演講「文明的力量:

從鄉愁到美麗島」。前一天同一

地點,她剛從深受大陸知識份子

推崇的報紙「南方周末」手中,

接下「二○一○中國夢踐行者」獎

杯。

龍應台這次在北大演講,吸引超

過千名聽眾。龍應台在演講中回

應「南方周末」請她談「中國夢」

的要求,侃侃而談一九四九之後,

台灣人面對「中國夢」的破滅與

轉折,最後期待中國以文明大國

的形象崛起於世界舞台。

上周四南方周末以刪節方式刊出龍應台演講內容,引起華文讀者上網尋找演講全文。龍應台得以「解禁」在大陸公開演講,演講內容談及「美麗島事件」等敏感議題卻未遭官方封殺,深具意義。聯合報獲龍應台同意,今天刊出演講全文,以饗讀者。 我們的「中國夢」

第一次接到電話,希望我談談「中國夢」的時候,我的第一個反應是:「一千枚飛彈對準我家,我哪裡還有中國夢啊?」

可是沉靜下來思索,一九五二年生在臺灣的我,還有我前後幾代人,還真的是在「中國夢」裡長大的,我的第一個中國夢是什麼呢?

我們上幼稚園時,就已經穿著軍人的制服、帶著木製的步槍去殺「共匪」了,口裡唱著歌。當年所有的孩子都會唱的那首歌,叫做《反攻大陸去》: 龍應台在中國夢主題論壇演講。 圖/南方周末提供

反攻 反攻 反攻大陸去

大陸是我們的國土

大陸是我們的疆域

我們的國土 我們的疆域

不能讓共匪盡著盤據

不能讓俄寇盡著欺侮

我們要反攻回去 我們要反攻回去

反攻回去 反攻回去

把大陸收復 把大陸收復

這不是一種「中國夢」嗎?這個夢其實持續了滿久,它是一個至高無上的圖騰,也被人們真誠地相信。

倉皇的五十年代進入六十年代,「中國夢」持續地深化。余光中那首《鄉愁四韻》傳頌一時:

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

那酒一樣的長江水

那醉酒的滋味是鄉愁的滋味

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

給我一掌海棠紅啊海棠紅

那血一樣的海棠紅

那沸血的燒痛是鄉愁的燒痛

給我一掌海棠紅啊海棠紅

一九四九年,近兩百萬人突然之間被殘酷的內戰連根拔起,丟到了一個從來沒有去過、甚至很多人沒有聽說過的海島上。在戰火中離鄉背井,顛沛流離到了島上的人,思鄉之情刻骨銘心,也是無比真誠的。那分對中華故土的魂牽夢繞,不是「中國夢」嗎? 夢的基座是價值觀

我的父母那代人在一種「悲憤」的情結中掙扎著,我這代人在他們鄉愁的國家想像中成長。但是支撐著這個巨大的國家想像下面,有一個基座,墊著你、支撐著你,那個基座就是價值的基座。

它的核心是什麼?台灣所有的小學,你一進校門門當頭就是四個大字:「禮義廉恥」。進入教室,簡樸的教室裏面,牆壁上也是四個大字:「禮義廉恥」。如果一定要我在成千上萬的「格言」裏找出那個最基本的價值的基座,大概就是這四個字。

小的時候跟大陸一樣,四周都是標語,只是內容跟大陸的標語不一樣。最常見到的就是小學裡對孩子的解釋:

【龙应台,北大演讲】

禮,規規矩矩的態度。

義,正正當當的行為。

廉,清清白白的辨別。

恥,切切實實的覺悟。

上了初中,會讀文言文了,另一番解釋就來了:

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管仲

然而四者之中,恥尤為要。人之不廉而至於悖禮犯義,其原皆生於無恥也。故士大夫之恥,是為國恥。~顧炎武

「士大夫之恥,是為國恥」,這些價值在我們小小的心靈有極深的烙印。

二○○六年,上百萬的「紅衫軍」包圍總統府要求陳水扁下臺,臺北的夜空飄著大氣球,一個一個氣球上面分別寫著大字:「禮」,「義」,「廉」,「恥」。我到廣場上去,抬頭乍看這四個字,感覺好像是全臺灣的人到這廣場上來開小學同學會了。看著那四個字,每個人心領神會,心中清晰知道,這個社會在乎的是什麼。

除了價值基座,還有一個基本的「態度」。我們年紀非常小,可是被教導得志氣非常大,小小年紀就已經被灌輸要把自己看成「士」,十歲的孩子都覺得自己將來就是那個「士」。「士」,是幹什麼的?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論語泰伯篇

我初中一年級的國文老師叫林弘毅,數學老師叫陳弘毅。同時期大陸很多孩子可能叫「愛國」、「建國」,我們有很多孩子叫「弘毅」。我們都是要「弘毅」的。

對自己要期許為「士」,對國家,態度就是「以國家興亡為己任,置個人生死於度外」。這是蔣介石的名言,我們要背誦。十一二歲的孩子背誦這樣的句子,用今天的眼光看,挺可怕的,就是要你為國家去死。

然而在「國家」之上,還有一句: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張載

對那麼小的孩子也有這樣的期待,氣魄大得有點嚇人。饒有深意的是,雖然說以國家至上,但是事實上張載所說的是,在「國家」之上還有「天地」,還有「生民」,它其實又修正了國家至上的秩序,因為「天地」跟「生民」比國家還大。

十四歲的時候,我第一次讀到《國語》,《國語》是兩千多年前的經典了,其中一篇讓我心裏很震動:

厲王虐,國人謗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衛巫,使監謗者。以告,則殺之。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謗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

王不聽,於是國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於彘。

最後一句,簡單幾個字,卻雷霆萬鈞,給十四歲的我,深深的震撼。

就是這個價值系統,形成一個強固的基座,撐起一個「中華大夢」。

我是誰?

這個中國夢在一九七○年代出現了質變。

一九七一年中華民國被迫退出聯合國,臺灣人突然之間覺得自己變成了孤兒。可是,最壞的還沒到,一九七九年一月一號,中美正式斷交,這個「中」指的是當時的中華民國,也就是台美斷交,中美建交。長期被視為「保護傘」的美國撤了,給臺灣人非常大的震撼,覺得風雨飄搖,這個島是不是快沉了。在一種被整個世界拋棄了而強敵當前的恐懼之下,救亡圖存的情感反而更強烈,也就在這個背景下,原來那個中國夢對於一部分人而言是被強化了,因為危機感帶來更深更強的、要求團結凝聚的民族情感;大陸人很熟悉的《龍的傳人》,是在那樣的悲憤傷感的背景下寫成的。這首歌人人傳唱,但是一九八三年,創作者「投匪」了,歌,在臺灣就被禁掉了,反而在大陸傳唱起來,情境一變,歌的意涵又有了轉換。

你們是否知道余光中《鄉愁》詩裏所說的「海棠紅」是什麼意思?

我們從小長大,那個「中國夢」

的形狀,也就是中華民國的地圖,

包含外蒙古,正是海棠葉的形狀。

習慣這樣的圖騰,開始看見中華

人民共和國地圖的前面好幾年,

我都還有種奇怪的錯覺,以為,

哎呀,這中國地圖是不是畫錯

了?

一九七○年代整個國際情勢改變,

台灣的「中國夢」開始有分歧。

對於一部分人而言,那個「海棠」地圖

中國夢還虔誠地持續著,可是對圖/取自龍應台講稿

於另外一部分人就不一樣了。

夢,跟著身邊眼前的現實,是會變化的,一九四九年被連根拔起丟到海島上的一些人,我的父母輩,這時已經在臺灣生活了三十年,孩子也生在臺灣了—這海島曾是自己的「異鄉」卻是孩子的「故鄉」了,隨著時間推移,無形之中對腳下所踩的土地產生了具體而實在的情感。所以,你們熟悉余光中先生寫的那首《鄉愁》,卻可能不會知道他在一九七二年的時候創作了另外一首詩,詩歌禮讚的,是台灣南部屏東海邊一個小鎮,叫枋寮: 車過枋寮

【龙应台,北大演讲】

雨落在屏東的甘蔗田裡

甜甜的甘蔗 甜甜的雨

從此地到山麓 一大幅平原舉起

多少甘蔗,多少甘美的希冀

長途車駛過青青的平原

檢閱牧神青青的儀隊

余先生這首詩,有「中國夢」轉換的象徵意義。但是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還有一首我稱之為「里程碑」的歌,叫《美麗島》。

一位淡江大學的年輕人,李雙澤,跟很多臺灣年輕人一樣, 七○年代發現臺灣不能代表中國,而且逐漸被國際推到邊緣,在危機感和孤獨感中,年輕人開始檢視自己:為什麼我們從小被教要愛長江、愛黃河、歌頌長城的偉大—─那都是我眼睛沒見過,腳板沒踩過的土地,而我住在淡水河邊,怎麼就從來不唱淡水河,怎麼我們就不知道自己村子裡頭小山小河的名字?台灣也不是沒有大江大海呀?

青年人開始推動「唱我們的歌」,

開始自己寫歌。那個「中國夢」

顯得那麼虛無飄渺,是不是該看

看腳下踩的泥土是什麼樣?他寫

了《美麗島》,改編於一首詩,

一下子就流行起來,大家都喜歡

唱。

《美麗島》真的是代表了從中國

夢慢慢地轉型到「站在這片泥土

上看見什麼、想什麼」的「台灣

夢」里程碑: 演講現場播放了幾首相關歌曲。

圖/南方周末提供

我們搖籃的美麗島【龙应台,北大演讲】

是母親溫暖的懷抱

龙应台,北大演讲 第二篇_龙应台在北大的演讲

龙应台在北大的演讲 接到电话,希望我谈谈“中国梦”,我的第一个反应是:“我还有中国梦吗?”

沉静下来思索,1952年生在台湾的我,还有我前后几代人,还真的是在“中国梦”里长大的,我的第一个中国梦是什么呢?

我们上幼儿园时,就已经穿着军人的制服、带着木制的步枪去杀“共匪”了,口里唱着歌。当年所有的孩子都会唱的那首歌,叫作“反攻大陆去”:

反攻反攻反攻大陆去

反攻反攻反攻大陆去

大陆是我们的国土大陆是我们的疆域

我们的国土我们的疆域

不能让共匪尽着盘据不能让俄寇尽着欺侮

我们要反攻回去我们要反攻回去

反攻回去反攻回去

把大陆收复把大陆收复

这不是一种“中国梦”吗?这个梦其实持续了蛮久,它是一个至高无上的图腾,也被人们真诚地相信。

仓皇的五十年代进入六十年代,“中国梦”持续地深化。余光中那首《乡愁四韵》传诵一时: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那酒一样的长江水

那醉酒的滋味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给我一掌海棠红啊海棠红

那血一样的海棠红

那沸血的烧痛是乡愁的烧痛【龙应台,北大演讲】

给我一掌海棠红啊海棠红

1949年,近两百万人突然之间被残酷的内战连根拔起,丢到了一个从来没有去过、甚至很多人没有听说过的海岛上。在战火中离乡背井,颠沛流离到了岛上的人,思乡之情刻骨铭心,也是无比真诚的。那份对中华故土的魂牵梦绕,不是“中国梦”吗?

梦的基座是价值观

我的父母那代人在一种“悲愤”的情结中挣扎着,我这代人在他们乡愁的国家想象中成长。但是支撑着这个巨大的国家想象下面,有一个基座,垫着你、支撑着你,那个基座就是价值的基座。

它的核心是什么?台湾所有的小学,你一进校门,当头就是四个大字:“礼义廉耻”。(见图①)进入教室,简朴的教室里面,墙壁上也有四个大字:“礼义廉耻”。如果一定要我在成千上万的“格言”里找出那个最最基本的价值的基座,大概就是这四个字。

小的时候跟大陆一样,四周都是标语,只是内容跟大陆的标语不一样。最常见到的就是小学里对孩子的解释:

礼,规规矩矩的态度。

义,正正当当的行为。

廉,清清白白的辨别。

耻,切切实实的觉悟。

上了初中,会读文言文了,另一番解释就来了: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管子·牧民篇“然而四者之中,耻尤为要。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故士大夫之耻,是为国耻。”——顾炎武“士大夫之耻,是为国耻”,这些价值在我们小小的心灵有极深的烙印。

2006年台北上百万的“红衫军”包围“总统府”要求陈水扁下台,台北的夜空飘着大气球,一个一个气球上面分别写着大字:“礼”,“义”,“廉”,“耻”。我到广场上去,抬头乍看这四个字,感觉好像是全台湾的人来到这广场上来开小学同学会了。看着那四个字,每个人心领神会,心中清晰知道,我们在乎的是什么。

除了价值基座,还有一个基本的“态度”。我们年纪非常小,可是被教得当年志气非常大,小小年纪就已经被教导,把自己看成“士”,“士农工商”的“士”,10岁的孩子都觉得自己将来就是那个“士”。“士”,是干什么的?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篇

我初中一年级的国文老师叫林弘毅,数学老师叫陈弘毅。同时期大陆很多孩子可能叫“爱国”、“建国”,我们有很多孩子叫“弘毅”。我们都是要“弘毅”的。

对自己要期许为“士”,对国家,态度就是“以国家兴亡为己任,置个人生死于度外”。这是蒋介石的名言,我们要背诵。十一二岁的孩子背诵的就是这样的句子,用今天的眼光看,挺可怕的,就是要你为国家去死嘛。

然而在“国家”之上,还有一句: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

对13岁的孩子也有这样的期待,气魄大得有点吓人。饶有深意的是,虽然说以国家至上,但是事实上张载所说的是,在“国家”之上还有“天地”,还有“生民”,它其实又修正了国家至上的秩序,因为“天地”跟“生民”比国家还大。

14岁的时候,我第一次读到“国语”,“国语”是两千多年前的经典了,其中一篇让我心里很震动: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 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最后一句,简单几个字,却雷霆万钧,给十四岁的我,深深的震撼。

就是这个价值系统,形成一个强固的基座,撑起一个“中华大梦”。

我是谁?

这个中国梦在1970年代出现了质变。

1971年“中华民国”被迫退出联合国,台湾人突然之间觉得自己变成了孤儿。可是,最坏的还没到,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断交,这个“中”指的是当时的“中华民国”,也就是台美断交,中美建交。长期被视为“保护伞”的美国撤了,给台湾人非常大的震撼,觉得风雨飘摇,这个岛是不是快沉了。在一种被整个世界抛弃了而强【龙应台,北大演讲】

敌当前的恐惧之下,救亡图存的情感反而更强烈,也就在这个背景下,原来那个中国梦对于一部分人而言是被强化了,因为危机感带来更深更强的,要求团结凝聚的民族情感;大陆人很熟悉的《龙的传人》,是在那样的悲愤伤感的背景下写成的。这首歌人人传唱,但是1983年,创作者“投匪”了,歌,在台湾就被禁掉了,反而在大陆传唱起来,情境一变,歌的意涵又有了转换。

你们是否知道余光中《乡愁》诗里所说的“海棠红”是什么意思?

我们从小长大,那个“中国梦”的形状,也就是“中华民国”的地图,包含外蒙古,正是“海棠叶”的形状。习惯了这样的图腾,开始看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的前面好几年,我都还有种奇怪的错觉,以为,哎呀,这中国地图是不是画错了?

1970年代整个国际情势的改变,台湾的“中国梦”开始有分歧。对于一部分人而言,那个“海棠”中国梦还真诚地持续着,可是对于另外一部分人就不一样了。

梦,跟着身边眼前的现实,是会变化的,1949年被连根拔起丢到海岛上的一些人,我的父母辈,这时已经在台湾生活了30年,孩子也生在台湾了——这海岛曾是自己的“异乡”却是孩子的“故乡”了,随着时间推移,无形之中对脚下所踩的土地产生了具体而实在的情感。所以,你们知道余光中先生写的那首《乡愁》,却可能不会知道他在1972年的时候创作了另外一首诗,诗歌礼赞的,是台湾南部屏东海边一个小镇,叫枋寮:

车过枋寮

雨落在屏东的甘蔗田里

甜甜的甘蔗甜甜的雨

从此地到山麓一大幅平原举起

多少甘蔗,多少甘美的希冀

长途车驶过青青的平原

检阅牧神青青的仪队

雨落在屏东的西瓜田里

甜甜的西瓜甜甜的雨

从此地到海岸一大张河床孵出

多少西瓜,多少圆浑的希望

余先生这首诗,有“中国梦”转换的象征意义。但是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还有一首我称之为“里程碑”的歌,叫《美丽岛》。

一位淡江大学的年轻人,李双泽,跟很多台湾年轻人一样,1970年代发现台湾不能代表中国,而且逐渐被国际推到边缘,在危机感和孤独感中,年轻人开始检视自己:为什么我们从小被教要爱长江、爱黄河、歌颂长城的伟大——那都是我眼睛从来没见过,脚板从来没踩过的土地,而我住在淡水河边,怎么就从来不唱淡水河,怎么我们就不知道自己村子里头小山小河的名字?台湾也不是没有大江大海呀? 青年人开始推动“唱我们的歌”,开始写歌。那个“中国梦”显得那么虚无飘渺,是不是该看看脚下踩的泥土是什么样?他写了《美丽岛》,改编于一首诗,一下子就流行起来,大家都喜欢唱。《美丽岛》真的是代表了从中国梦慢慢地转型到“站在这片泥土上看见什么、想什么”的里程碑:

我们摇篮的美丽岛是母亲温暖的怀抱

骄傲的祖先正视着正视着我们的脚步

他们一再重复地叮咛

不要忘记不要忘记

他们一再重复地叮咛

荜路蓝缕以启山林

婆娑无边的太平洋怀抱着自由的土地

温暖的阳光照耀着照耀着高山和田园

我们这里有勇敢的人民

荜路蓝缕以启山林

我们这里有无穷的生命

水牛稻米香蕉玉兰花

1975年,我23岁,到美国去读书,每天泡在图书馆里,从早上8点到晚上半夜踩着雪光回到家,除了功课之外就有机会去读一些中国近代史的书,第一次读到国共内战的部分,第一次知道1927年清党时的杀戮,才知道之前所接受的教育那么多都是被操纵的谎言,这是一个很大的震撼。10年之后写《野火集》,去“腐蚀”那个谎言。

龙应台,北大演讲 第三篇_100801根据录音整理的龙应台北大演讲完整版

【按】8月1日,著名文化人龙应台先生在北京大学百年纪念讲堂做了题为《文明的力量——从乡愁到美丽岛》的主旨演讲。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网上只能看到阉割版的演讲稿,虽有进步,但仍觉意犹未尽。特根据录音整理出完整版,以飨读者。

文明的力量——从乡愁到美丽岛

(2010年8月1日)

龙应台

(未来有多远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我们的“中国梦”

这是北大吗?龙应台竟然能到北大演讲,是不是很奇怪?

我听说在同样这个厅,在我之前,连战和宋楚瑜先生来演讲过,是吧?然后我这边还听说,我和易中天今天要是超过时间的话,北大会断水断电,因此结束之后,也就没有什么签名啊,没有和大家交流的机会,非常可惜。 《南方周末》的朋友打电话来给我说,希望我来北京谈一谈“中国梦”,我在台北接电话,我的第一个反应是:“你一千个飞弹对着我,还让我来谈中国梦吗?”

可是在这完了之后,想想说:不对,其实我是1952年生在台湾,在台湾长大的人,我这一代人还真的有“中国梦”,是在一种“中国梦”中成长的,我一开始我还在想,我的第一个中国梦是什么呢?

就是这首歌,你们听说过这首歌吗?我放给你们听啊。

反攻反攻反攻大陆去

反攻反攻反攻大陆去

大陆是我们的国土大陆是我们的疆域

我们的国土我们的疆域

不能让共匪尽着盘据 不能让俄寇尽着欺侮

我们要反攻回去我们要反攻回去

反攻回去反攻回去

把大陆收复把大陆收复

这就是我们上幼儿园的时候,可能跟我同代的人,大陆的朋友们,

也曾有过这样的经验,也就是在上幼儿园的时候,就已经穿着军人的制服、带着木制的步枪,然后去,去杀敌人吧,也演过这样的戏,唱着这样的歌。

你能说这不是一种“中国梦”吗?当然是,要反攻大陆。这个梦其实持续了蛮久,这个“中国梦”它一方面是政治的图腾,它同时也是真诚的。

就是在1949年的时候,有那么两百万人突然之间被残酷的内战连根拔起,丢到了一个从来没有去过、甚至很多人没有听说过的小岛上。所以,到了岛上的人,他们的思乡之情是刻骨铭心的,因为这个刻骨铭心的思乡之情,而有很多作为,文学的,跟音乐的,那代表那个时候的,我们上代人和我们这代人的“中国梦”,还有另外一个曲子,相信你们都知道。余光中,他写于1961年的《乡愁》,你们会唱吗?唱唱看。放一段啊: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那酒一样的长江水

那醉酒的滋味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给我一掌海棠红啊海棠红

那血一样的海棠红

那沸血的烧痛是乡愁的烧痛

给我一掌海棠红啊海棠红

梦的基座是价值观

你们知道海棠红是什么吗?你们会唱这首歌,但是不知道它讲的海棠红是什么意思,哦,待会告诉你啊。

我这一代人和我父母那一代人,就是在反攻大陆的这种悲愤的情节中长大的,一定要回到那个故国去。然后,它的比较柔软的一部分,是心里带着那种永远不能忘却的,那是一种文化的东西在里面,所以在这样的一个“中国梦”中成长。可是呢,这样一个“中国梦”,它有一个基座,在下面垫着你、支撑着你,那个基座其实是一个价值的基座。

所以当然我想说,支撑我们这个“中国梦”的基座的价值的核心是什么东西呢?

我在想的时候我就发现,这个就是我们的核心,在台湾所有的小学,当你一进校门,就是这四个大字“礼义廉耻”,你走进了教室,

还在那儿,“礼义廉耻”。如果一定要我在所有的文字里面来找这个价值的基座,那么就是这四个字,它行随了好几代人在台湾生长的经历。

我们上小学的时候,跟大陆一样,墙上一定有标语。只是标语内容跟大陆不一样,我们从小长大的标语最常见到的就是解释这四个字。所有的小学生都知道:

礼,规规矩矩的态度。

义,正正当当的行为。

廉,清清白白的辨别。

耻,切切实实的觉悟。

这个还是用白话文来说的,等到你十二岁,十三岁文言文可以的时候,你就得看这个: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管子·牧民篇

所以在台湾你会看到,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作为路名,一定会有四维,全部都来自这一段价值的基座。再长大一点的时候,要看顾炎武。

然而四者之中,耻尤为要。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故士大夫之耻,是为国耻。——顾炎武 所有的人都说出口的是最后两句话,就是说“士大夫之耻,是为国耻”,也就是做官的人的羞耻、贪污、无耻,那种耻就是国耻。这是我们小时候很深很深的一种教育,烙在你的皮肤里。

那以这样一个背景,你们也许会有一个新的理解,就是记不记得

龙应台,北大演讲 第四篇_做一个怎样的子女(感动一亿四千万人)——北大女博士王帆演讲

做一个怎样的子女(感动一亿四千万人)

——北大女博士王帆演讲的演讲稿 我是一个80后,80后顾名思义就是80年至89年出生的孩子

但其实80后还有另一层含义;就是80后代表着国内第一批独生子女 我们出生也就拥有了国家发的证书——独生子女证

这意味着独享父母宠爱;但同时承担赡养父母的全部责任 因此我在大学就开始拼命挣钱希望让父母过好生活

这样就造成了一年时间见不到父母两次

因此像我这样的人的父母就会变成“空巢老人”

有一天我妈在电话里跟我说:“早上你爸坐在床边在那掉眼泪” 而我的第一反应:哟,大老爷们还玻璃心呢;

但有一个下午我回家见到的场景令我再也无法忘记

老爸侧坐在窗前;虎背熊腰;腰板没有以前直了

嘴里说出了一句话“爸爸没有妈妈了”

我在思考这代表着是什么呢?悲伤?软弱?求呵护?

但我从来没有想过爸爸没有妈妈了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

突然我感觉在我心中无比坚不可摧的男人突然间老了

那感觉不是悲伤、不是软弱而是——依赖

父母是我们最大的依赖

而父母失去了他们的父母他们还能依赖谁呢?

自那开始我就决定要把我所有爱给他;就像他对我那样

我要让他知道;即使你没有妈妈了,但是你还有我

我开始陪他们去旅行;而不是把钱给旅行社让他们自己去旅游 我开始参与他们的生活;陪伴他们去享受生活

我每次回家就会带我妈去洗浴中心享受一番

一次遇到一阿姨,我妈说别人家女儿都是小棉袄而我家女儿羽绒服 阿姨说:我儿子也很孝顺;还掏出一张照片

虽然在美国,但每年都会回来带我们出去旅游

接下来阿姨说了一句让我和我妈都惊呆了的话

“可惜不在了”

原来是在一次旅游的时候在高速公路车祸身亡

这时不知道为什么我就是希望去给这位阿姨一个拥抱

拥抱的时候我感受到阿姨身体的颤抖

原来阿姨只是希望有个孩子能抱一抱他

突然我发现我不再是害怕父母离开我而是我会离开他们 自那以后我对一句古语有了新的认识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

原来我一直以为就是应该珍惜自己的身体、生命,别让父母担心 但其实对待别人也是这样;因为每一个人都意味着一个家 后来我每次出门都会和我父母拥抱一下

父母一开始是拒绝的

但相信我只要你坚持去做;用力的去搂过来

慢慢的他们就会习惯

这样他们会知道你在表达爱

【龙应台,北大演讲】

“我们作为独生子女虽然承担了赡养父母的全部压力,但其实他们承担着世界上最大的风险”

可是他们从不言说也从不展示他们的脆弱

其实我们要善于看穿父母的坚强

不要等到来不及了,也不要等到没有机会了

所有父母不愿缺席我们的成长;我们也不应缺席父母的衰老 龙应台的《目送》中讲到“不必追”

我认为我应该今天开始去追、提早追、大步去追 至亲之情不应该是看着彼此渐行渐远的背影

而应该是

你养我长大

我陪你变老

龙应台,北大演讲 第五篇_2016高三课前三分钟演讲稿

高三课前三分钟演讲稿

《亲爱的安德烈》

大家好,今天我要为大家介绍的是现代作家龙应台与她的儿子合作的《亲爱的安德烈》。

这本书是由龙应台与安德烈互通的36封书信组成的,这36封横跨上万公里家书,不仅横跨了新与旧,左派与右派,流行文化与人文关怀,更横跨了母与子的世代价值观。

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龙应台跟孩子分享自己成长的历程;可以看到安德烈对爱好的捍卫,是如何从60年代的嘻皮文化中,叛逆出一种值得深思的价值;可以看到这一对母-子在面对该为“台湾队”、“中国队”、还是“德国队”加油时,拉扯出的关于国族认同的辩证;更多我们能看到的,是一种,对于理性,对于文明正义,对于教养的理直气壮,超越母与子的辈份关系的深刻交流。

以下,是我摘录的部分原文:

1. 我知道他爱我,但是,爱,不等于喜欢,爱,不等于认识。爱,其实是很多不喜欢、不认识、不沟通的借口。因为有爱,所以正常的沟通仿佛可以不必了。

2. 是的,安德烈,那“愚昧无知”的渔村,确实没有给我知识,但是给了我一种能力,悲悯的能力,同情的能力,使得我在日后面对权力的傲慢、欲望的伪装和种种时代的虚假时,虽然艰难却仍旧可以穿透,看见文明的核心关怀。你懂的,是吧?

3. 人生像条大河,可能风景清丽,更可能惊涛骇浪。你需要的伴侣,最好是能够和你并肩立在船头,浅斟低唱两岸风光,同时更能在惊涛骇浪中紧紧握住你的手不放的人。换句话说,最好她本身不是你必须应付的惊涛骇浪。

4. 所谓父母,就是那不断对着背影既欣喜又悲伤、想追回拥抱又不敢声张的人。

5. 卒子一过河,就没有回头的路。人生中一个决定牵动另一个决定,一个偶然注定另一个偶然,因此偶然从来不是偶然,一条路势必走向下一条路,回不了头。我发现,人生中的所有决定,其实都是过了河的“卒”。

在信中,儿子有三分玩世不恭,二分黑色幽默,五分认真;母亲有八分的认真,二分的知性怀疑。儿子对母亲嘲笑有加,母亲对儿子认真研究。 龙应台从小生活贫困简单,生活的社会黯淡压抑,生长的乡村愚昧无知,是城市现代让她学会了关爱,明白了什么是人生。作为一位母亲,她也不可避免地认为学习重要,但与此同时,她也希望儿子可以接触自然。她更鼓励儿子敢于挑战权威,学会选择。

安德烈是个十分现代,见识丰富的少年。也许因为年龄并不大,他有些盲目爱国,见识较为低浅。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仍是一个积极向上的阳光少年,他有自己独特的爱好;有着青春的活力,敢于打破规定:拥有道德不安,心地善良,为人充满正义感:拥有正确的是非判断力,有着自己的审美观,拥有问题意识:拥有自己的生活态度,随和乐观:他鄙弃社会根据金钱分化的现状,厌恶中国的各人自扫门前雪的观念,犀利批判着香港社会现实。

全书中,那毫不掩饰的一位普通母亲对儿子的关爱,新一代青年对生活的体验生命的思考都给每一位读者,带来了无尽心灵的触动。

谢谢大家!

高三课前三分钟演讲稿 [篇2]

感谢大家给我一个上台的机会!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如果一个人很有成就,不是别人给予的,更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靠自己的努力、勤奋争取的。才能主要来自勤奋学习是不可猜疑的。-----阅读

每一个人的才能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靠自己的勤奋努力而来的。比如说德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高斯。他从小就酷爱学习,一生为科学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如果他没有从小的勤奋努力学习,他也不可能成为著名的科学巨人。没有勤奋努力的学习是不可能有成就的。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很多,可以说每一位有成就的人都曾努力学习、努力探索过。

学习的关键在于肯学和敢学。如果你的愿望是成为一名有成就、有才能让人敬重的人物,但你又不肯,或不敢去学习最终还是会一事无成的。居里夫人和她的丈夫为了证明镭的存,千辛万苦,冒着可能失去生命的危险,经过他们的勤奋、努力最终提炼出了十分之一克极纯净的氯化镭,并准确地测定了它的原子量,证实了镭的存在。这是一次多么让人惊叹的事实。正是居里夫人的肯做、敢做才证实了镭的存在。因此,要想成为有才能的人,就要从小肯学、敢学。

高三课前三分钟演讲稿 [篇3]

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学会说话

哈佛大学校长说:“在造就一个有教养的人的教育上,有一种训练必不可少,那就是优美而文雅的谈吐。”

据统计,在我国的青少年中,胆怯者约占80%以上,即使在工作多年、有一定阅历的青年中,也有50%左右常感到胆怯。因此作为教师,尤其是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自己要有一个好的口才,还帮助学生学会说,这责无旁贷。这学期我就开始在我的课堂上引入课前三分钟“脱口秀”活动。

在课前重新引入三分钟演讲是源于两件事情。去年四月份,我和郑老师代表集慧中学到河北唐山岔河中学聊书。去之前,我也曾做了充分的准备,对文稿的内容也是反反复复看了多次,可谓是烂熟于心了。但到了正式开讲的地方,见到下面的一个个陌生的面孔,我的心已怦怦乱跳个不停了。到我上场的时候,我觉得心脏几乎要从胸腔里跳出来,拿着话筒的手不听使唤,颤抖不已,声音也有些异样。到我终于讲完下来,我的内心充满了沮丧,明明我可以讲的更好的,却因为胆怯做的不够完美,不能把自己真实的水平发挥出来。

还有一件事就发生在年前,那次段领导找我,让我上一节“问题生成课”的示范课。我犹豫了一下答应了下来。对这个课型我是非常熟悉的,因为学习竞业园,我们已经走过了一年半的时间,这之间我们从迷茫到实践,可谓是摸着石头过河,经过了太多的摸爬滚打,但一些课型驾驽的还不是游刃有余。我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接下这个任务的。课前我做了大量的准备:培训学科长(因为这两个班我刚接手两个月时间,许多时候同学们还不能达到我的要求,缺少默契。)认真备课、查阅之前在竞业园时所记的笔记等。那了那天,同学们个个精神抖擞,课堂表现积极,补充和拓展都很到位。相对而言,我的表现就有点差强人意,因为在图书馆里讲课,我要适应场地,手拿课本,还要拿评价单,又要拿多媒体播放用的笔,最要命的,因担心场地大学生听不清,我还手拿了一个话筒,当我的声音从话筒里传出来时,我的心一下就乱了。后来,我干脆扔掉了话筒,才算缓过神来,但最终这节课没有达到我预期的效果。 假期里面,我开始认真反思自己,为什么从教这么多年,也算是走南闯北,见过很多场面,为什么一到正式场合就会紧张,不能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发挥出来呢。认真反思,我发现,其时是因为我这些年来,锻练的不够,许多时候都是在一个小舞台上走动,没有经过大的场面,练的太少,自信不够。我终于找到症结所在了。

痛定思痛,想一想我的同学们。现在的这些孩子,要么是在下面夸夸其谈,到展讲时却又鸦雀无声,或者是有些同学终于能勇敢地站在讲台上,却又不能很好的表达自己自己的意愿,词不达意。究其根本,就在于这些孩子锻练的太少,没有经过很系统的训练。我不想他们走我的老路。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不仅要教给孩子知识,教他们作文,还要教他们学会说话,学会准确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且要敢于却表达自己的观点。于是,我想,这一学期,我要做这一件大事,除了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之外的另一件大事,就是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去表达他们观点的舞台,让他们能尽情去展示自己,不仅是锻练口才更是锻练胆量。

可是如何做呢,放在什么时间合适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yc/402774/

推荐访问:李敖北大演讲 俞敏洪北大演讲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