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原创美文 > 新秀美文 > 资管计划结构化与非结构化的区别

资管计划结构化与非结构化的区别

时间:2017-11-24   来源:新秀美文   点击:

【www.gbppp.com--新秀美文】

资管计划结构化与非结构化的区别 第一篇_结构化资管计划、私募证券基金的杠杆限制及处罚案例

结构化资管计划、私募证券基金的杠杆限制及处罚案例 近日,中国基金业协会向其理事、监事、资产管理业务专业委员会委员、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专业委员会委员下发《关于就〈证券期货经营机构落实资产管理业务“八条底线”禁止行为细则(修订版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的通知》(中基协字[2016]63号),新版“八条底线”细则浮出水面。

自2015年3月第一版“八条底线”细则发布以来,中国基金业协会已经先后制定了2015年8月、2015年11月和本次2016年5月等三版修订稿,本次征求意见后正式颁布的可能性进一步增大。

熟悉资产管理业务监管政策的读者可能已经注意到,本次修订的“八条底线”细则虽然变化的条文较多,但其实都是对之前监管政策和“窗口意见”的汇总和明确,并无太多实质的修改。产生重要影响的,一是进一步降低了结构化(分级)产品的杠杆倍数限制,二是将适用范围从证券、基金、期货等“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的资管业务,扩大到私募证券投资基金。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并结合本次征求见意见稿,笔者梳理了结构化资产管理计划的相关法律合规要点以及处罚案例,供各位读者参考,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可参照适用。

一、结构化产品的定义

1、定义

结构化资产管理计划,是指存在一级份额以上的份额为其他级份额提供一定的风险补偿或收益分配保障,收益分配不按份额比例计算,由资产管理合同另行约定的资产管理计划。

2、中间级

如果分级资产管理计划不仅设有优先级、劣后级,还设有中间级,应以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判断中间级是否接受了风险补偿或收益保障,只要在任一情况下符合风险补偿或收益保障特征,则应当将中间级作为优先级合并计算杠杆倍数。不参与收益分配或不获得高于或低于按份额比例计算的收益的份额,在计算杠杆倍数时可不纳入计算。

3、形式要求

结构化资产管理计划名称中应包含“结构化”或“分级”字样,资产管理人应当在资产管理合同中充分披露和揭示结构化设计及相应风险情况、收益分配情况、风控措施等信息,明确份额属性划分标准,并向投资者确认其认购的份额归属于优先级还是劣后级。

二、杠杆倍数限制

杠杆倍数 = 优先级份额 / 劣后级份额

不同类型的分级资产管理计划的杠杆倍数在初始和存续期间不得超出下述限制:

1、股票类、混合类资产管理计划的杠杆倍数超过1倍(1:1);为管理符合规定的员工持股计划设立的股票类资产管理计划的杠杆倍数超过2倍(1:2)  股票类资产管理计划,是指根据资产管理合同约定的投资范围,投资于股票或股票型基金的资产比例高于80%(含)的资产管理计划

混合类资产管理计划,是指投资范围包含股票类、期货类资产管理计划的投资标的,但投资比例未迗到相应类别标准的资产管理计划;对于混合类杠杆倍数也设定为1倍,主要是为了防范以“假混合真股票”类产品规避前述规定情形出现 

2、期货类、固定收益类、非标类资产管理计划的杠杆倍数超过3倍(1:3)  期货类资产管理计划,是指根据资产管理合同约定的投资范围,仅投资于期货、期权及其他金融衍生产品、现金的资产管理计划

固定收益类资产管理计划,是指根据资产管理合同约定的投资范围,投资于银行存款、标准化债券、债券型基金、股票质押式回购以及有预期收益率的银行理财产品、信托计划等金融产品的资产比例高于80%(含)的资产管理计划 

 非标类资产管理计划,是指根据资产管理合同约定的投资范围,投资于未在公开证券交易场所转让的股权、债权及其他资产权利的资产比例高于80%(含)的资产管理计划 3、其他类资产管理计划的杠杆倍数超过2倍(1:2)

 其他类资产管理计划,是指投资范围及投资比例不能归属于前述任何一类的资产管理计划

三、劣后级投资者

本次征求见意见稿特别指出,必须对结构化资产管理计划劣后级份额认购者的身份及风险承担能力进行充分适当的尽职调查;而且,首次禁止投资顾问及其关联方以其自有资金投资于结构化资产管理计划,旨在明晰投资顾问与投资者之间的角色定位,防范潜在的利益冲突。实践中存在的资产管理人根据单一劣后级投资者发出的投资指令、建议进行投资运作的情形,也容易被认定为投资顾问与投资者角色混同的违规行为。

此外,笔者建议在业务中谨慎对待结构化资产管理计划的劣后级份额持有人

为单一投资者的情形。虽然法律法规、自律监管规则并未禁止单一投资者认购参与结构化资产管理计划的劣后级份额,但是如果劣后级投资者与资产管理计划的投资标的、交易对手存在关联关系或其他特殊利益安排,则极易导致利益输送、内幕交易等违法违规行为。

【处罚案例】2014年7月23日,兴全睿众设立“兴全睿众特定策略6号分级资产管理计划”(以下简称特定6号),募集规模1.2亿元,优先级投资者为兴全睿众设立的“兴全睿汇稳健12号资产管理计划”,劣后级投资者为单一法人。2014年7月29日,兴业全球设立“兴全特定策略25号分级资产管理计划”(以下简称特定25号),募集规模1亿元,劣后级投资者为单一自然人。两只资产管理计划均约定由劣后级投资人下达投资建议。

2014年8月6日,根据劣后级投资人的建议,特定25号通过大宗交易平台买入某只上市公司股票964.5万股,成交价格10.16元。2014年8月11日,根据劣后级投资人的建议,特定6号通过大宗交易平台买入前述同一只上市公司的股票1177万股,成交价格9.94元。2014年10月,该上市公司发布公告称正在筹划非公开发行股票事宜并停牌。股票复牌后股价出现异常波动。

基金业协会决定自2015年2月16日起,暂停受理兴业全球资产管理计划备案,暂停期限为一个月;暂停受理兴全睿众资产管理计划备案,暂停期限为三个月。暂停期满,当事人应当提交专项整改报告和恢复受理资产管理计划备案的申请,经审查认可后,恢复受理当事人资产管理计划备案。

四、其他禁止性规定

1、资产管理计划不得直接或间接对结构化资产管理计划优先级份额认购者提供保本、保收益安排;不得向投资者宣传预期收益率,包括不得口头宣传产品预期收益,不得在推介材料、资管合同等文字材料中写有“预期收益”、“预计收益”等字样。

中国基金业协会解释,“保本、保收益安排”包括约定对优先级收益预先计提、约定提前终止罚息、约定差额补足以及其他实质上为优先级份额认购者提供保本、保收益的安排等。

这一规定似乎与结构化资产管理计划的定义相矛盾:一方面允许劣后级为优先级提供风险补偿和收益分配保障、允许收益分配不按份额比例计算,另一方面又禁止对优先级提供保本、保收益安排,字面上很难分清这两者之间的界限,有待进一步明确。

2、通过穿透核查,结构化资产管理计划不得嵌套投资其他结构化金融产品。 此规定的目的在于防止通过多层嵌套的方式形式上规避结构化资产管理计

划的各项限制。

3、集合(“一对多”)资产管理计划的总资产不得超出净资产的140%。 参照了《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运作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总资产超出净资产是由于运用了杠杆、产生了负债;例如,在债券质押式回购业务中,可以通过多次“购买债券-质押回购融资-再购买债券”的循环方式进行杠杆交易,该规定将资产管理计划的此类杠杆交易限制在了140%的范围内,也是一种降杠杆的措施。

五、违规处罚案例

上银基金曾违规开展超过杠杆倍数限制的资产管理业务,中国基金业协会曾对其采取暂停受理业务备案的自律管理措施。

【基本事实】2014年11月26日,上银基金设立“上银基金-创金成长1号资产管理计划”(以下简称创金1号),按照“29:1”分成A类份额和B类份额。资产管理合同中对收益分配的规定为:“在本合同结束并清算时,将根据计划资产份额收益率(R)的不同收益情况,按以下方式对A类份额和B类份额进行分配。(1)R<0当本计划的资产份额收益率R小于0时,本计划所受亏损按照初始份额配比(即初始获配比例)由A类份额和B类份额共同承担。(2)0≤R≤10% 当本计划的资产份额收益率R大于等于0小于等于10%时,A类份额获取本计划的全部收益。(3)R>10% 当本计划的资产份额收益率R大于10%时,本计划对于小于等于10%的收益部分按照本节(2)分配,超过10%的收益部分A类份额获取10%,B类份额获取90%。

【前期认定】上银基金设立创金1号,A、B两类份额之比为29倍,违反了中国证监会关于杠杆倍数不得超过10倍的监管要求。根据相关自律规则,拟从2月16日起暂停受理当事人资产管理计划备案,暂停期限为三个月。

【申辩意见】上银基金在认可以上基本事实的基础上,认为创金1号不存在杠杆倍数超过10倍的情况,提出以下申辩意见:一是创金1号不存在B类份额为A类份额提供风险补偿的情况。在投资收益率为负,即R<0时,创金1号A类份额和B类份额具有相同的风险收益特征。0≤R≤10%时,风险补偿不利于B份额,R>10%时风险补偿不利于A份额,不能简单用R>10%时的情形来计算杠杆倍数。二是创金1号不存在B类为A类份额提供收益保障,资产管理计划未设置预期收益率,B类份额不存在向A类份额支付优先收益。

【复核意见】自律监察委员会审理复核后,一致认为:一是创金1号的资产管理合同明确约定该资产管理计划是“混合型结构分级”资产管理计划。二是分析R在不同区间时A、B两类份额的风险、收益分配,在0≤R≤10%时以及R>10%

时,该资产管理计划A、B类份额具有提供风险补偿或收益分配保障的特征,特别是R>10%时“以小撬大”的杠杆特征明显。上银基金在《复核申请书》中也承认了这一点。三是在中国证监会提出杠杆倍数不得超过10倍的监管要求之后,其他公司已不再设立类似结构、类似倍数的资产管理计划,说明有关监管要求是清晰的。

【处罚决定】基金业协会决定自2015年2月16日起暂停受理上银基金资产管理计划备案,暂停期限为三个月。暂停期满,当事人应当提交专项整改报告和恢复受理资产管理计划备案的申请,经审查认可后,恢复受理当事人资产管理计划备案。

资管计划结构化与非结构化的区别 第二篇_结构化半结构和非结构化数据

【资管计划结构化与非结构化的区别】

结构化数据,简单来说就是数据库。结合到典型场景中更容易理解,比如企业ERP、财务系统;医疗HIS数据库;教育一卡通;政府行政审批;其他核心数据库等。这些应用需要哪些存储方案呢?基本包括高速存储应用需求、数据备份需求、数据共享需求以及数据容灾需求。

非结构化数据,包括视频、音频、图片、图像、文档、文本等形式。具体到典型案例中,像是医疗影像系统、教育视频点播、视频监控、国土GIS、设计院、文件服务器(PDM/FTP)、媒体资源管理等具体应用,这些行业对于存储需求包括数据存储、数据备份以及数据共享等。

半结构化数据,包括邮件、HTML、报表、资源库等等,典型场景如邮件系统、WEB集群、教学资源库、数据挖掘系统、档案系统等等。这些应用对于数据存储、数据备份、数据共享以及数据归档 等基本存储需求。

资管计划结构化与非结构化的区别 第三篇_券商资管计划比较

券商产品比较-集合资产管理、专项资产管理、定向资产管理计划

(2012-12-19 16:11:58)

转载

分类: 条法学习

券商理财产品分类比较

券商理财产品为证券公司集合投资者资产发起设立的资产管理升值类产品,除具备“利 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一般性特点外,还具备极端市场空仓操作,投资范围广、资产配置灵活、风险管理严格等特点,目前市场上券商产品繁多,运作多样,为了解产品属性、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在此对券商理财产品的分类、特点、运作流程程略加比较分析。

一、券商理财产品比较简表

2、专项资产管理计划 【运作示例】

资管计划结构化与非结构化的区别 第四篇_资管计划和信托产品的比较分析

比较资管计划和信托产品

2013年,这个中国财富管理混战的年代,除了信托产品的继续火爆外,出现了一个新的理财产品品种:资管计划。这是2012年底中国证券会批准券商、基金公司开展运营的一个类信托业务。

出现的原因是2012年期间券商、基金公司的日子太难过了(股市一片哀鸿遍野),相对应的是信托业火爆,资管规模迅速发展(至2012年低超越7万亿,超越保险成为仅次于银行的第二金融机构。这说明,安全的投资品种才是市场的主流。因此,为了照顾券商和基金公司,证券会下文允许他们开展类信托业务,于是,资管计划出现了。那么他们的区别在什么地方呢?

相同点:

1.必须报备监管部门,信托是银监会监管,资管计划是证监会监管;

2.资金监管、信息披露等方面都有严格规定;

3.认购方式相同,项目合同、说明书等类似;

4.本质相同通道不同,都属于投融资平台,都可以横涉资本市场、货币市场、产业市场等多个领域。

不同点:

1.全国68家信托公司有发行资格,而资产管理公司只有36家,资源稀缺性更加明显;

2.资产管理公司投研能力强,尤其在宏观经济研究、行业研究等方面尤其突出。在这样的研究团队指引下选择可投资项目,能有效的增加对融资方的议价能力并降低投资风险;

3.资管计划具有双重增信,经过资产管理公司、信托的双重风险审核;

4.资管计划小额畅打,最多200个名额;而信托产品,一个项目只有50个小额名额。

今后趋势:基金专项资产管理计划是证监会提倡的金融创新结果,因监管严格、运作灵活,收益较高,小额不受限制、专业管理等优势,未来基金专项资管用来分拆信托或发起类信托产品是一种必然趋势。

资管计划试水局面

【资管计划结构化与非结构化的区别】

1.券商、基金公司抢得股票质押融资业务的肥肉。

资管计划推出以来,整个券商、基金公司的规模还是非常小的,一来他们没有从事融资业务、风险管理方面丰富的经验,二来项目来源上也不如信托公司。这种背景下,资管计划首要的责任还是做大规模。

笔者和广发证券的某高层聊,对方说他们的资管计划今年做了700亿,其中主动管理类型大约200亿(被动管理型就是通道业务)。因此,在通道业务上,资管开始和信托拼起了价格。这直接导致信托公司通道类业务的费用进一步下滑。

而在股票质押融资业务,券商、基金公司的优势比较明显,原来他们不允许做这类业务,这类业务原是信托公司的权力,现在券商、基金可以做了。这这一块,券商、基金公司

的资源优势胜过信托公司。据说,股票质押业务的融资总成本,券商、基金公司报价才7%左右,在通过银行渠道发行不愁,而过去通过信托的成本需要10-13%。现在信托公司已经很少发行这类产品了,基本被券商、基金公司吃了。

2. 券商、基金公司成了信托消化小额的新通道。

然而,在其它领域,传统行业的融资业务,券商、基金公司还处在探讨阶段,监管层的态度注定他们还不敢也没有力量做得更专业和透彻。因此,今年他们的首要任务是挖人,即从信托公司高薪挖项目经理,以便直接抢项目资源。不过,这一策略目前看效果不是明显。主要是信托圈里混得好的自然不愁挣钱,尤其是信托热卖的市场环境下;混不好跳槽拿高工资未必有什么优质项目资源。

笔者看到国元证券、天弘基金发行了一些资管计划是和中融信托合作的。这些产品是国元证券-中融绿洲中环定向资管计划、国元证券-中融福星惠誉定向资管计划、国元证券-中融江动集团定向资管计划、天弘基金-中融火神庙集合信托贷款资管计划,小额的收益率和信托小额基本一致,个别有略微提高,产品合同和说明书有说明资管计划的投资方向是特定的信托产品。券商、基金公司虽然是发行方,但产品的发行权力却在中融信托子公司新湖财富手中。券商、基金公司挣的应该是信托大额和小额的收益利差。

这类产品需要证券会审批才可以发行,其好处则主要是消化信托公司中难以消化的小额资金的需求。小额资金有时候为了等一个信托计划的名额,常常花费的时间较长,有时候都1个月多。这类产品一推出,尽管有些客户还不完全接受,总觉得券商、基金公司的风险高,信不过有些犹疑,但销售效果还是非常火爆。有100万资金的小额太多了,根本不愁卖。

基金子公司专项计划问题答疑

1、基金子公司的类信托业务,如何理 解其“刚性兑付”?

首先,“刚性兑付”是监管层的一个态度。基金子公司的类信托业务,他的“刚性兑付”预期强,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理解。

一、监管层面:信托业的“刚性兑付”是 银监会的一个态度,其也并没有明文规定。证监会与银监会同属于一个级别,证监会的监管风格更加稳健。银监会是总量控制,证监会是事前控制,我们通过基金子公司的报备次数就可以看出, 证监会虽然放开了基金子公司的类信托 业务,但是其仍然是审慎的监管态度,通过募集前报备,募集满后再报备一 次,证监会维持其严格的监管风格。

二、行业发展层面:基金子公司由于刚开始发展,其初期的业务指引着这个行业的发展,因此行业内的公司都是很谨慎的在操作业务,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有34家基金子公司成立,但是目前只有19 家在开展业务,而且大部分都是“一对 一的专项资管业务”。

三、基金子公司层面: 基金子公司背靠强大的股东背景,他的风险化解能力同样很强,不比信托差(主要包括产品自 身的风控体系化解,大股东接盘,四大资产管理接盘,私募机构接盘,保险资金接盘等等)。基金子公司的类信托业务团队几乎都是挖信托的人才,他的管理风格,风控体系延续了信托行业严谨 的作风。

四、牌照层面:类信托牌照仍然很值钱,这也是为什么政策放开之后,所有基金子公司一拥而上,争抢这个牌照, 没有哪家基金子公司敢于第一个打破“刚性兑付”,从而被监管层

检查,甚至暂停、停止专项业务(即类信托业务)。

五、人员、业务层面:基金子公司都是通过挖掘信托行业的人才,而且都是信托业务骨干,风控骨干,中高层领导, 都是信托业中精英中的精英,他们的业务水准可以说高出信托行业平均水平很多很多,他们对优质类信托项目获取,融资设计,风险把控更加得心应手,从而保障“刚性兑付”。

2.基金子公司是证监会监管,股市的起伏,公募基金的产品让股民很受伤,基金子公司的类信托产品总让人感觉风险 高,怎么办?

目标客户:公募基金的认购起点是1000元,他的客户群体很大部分不是我们的高净值客户。

产品层面:中国的股市,偏股型基金很大程度上是投机,这是投资者,投机者的行为,他愿意承担高风险,获得高收益,与类信托业务有本质的区别。

对比信托:证券投资型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也是不保本的,这不是基金子公司的问题,这是所投向标的和投资人风险偏好问题,与监管层、设计发行机构没 有关系。我们所指的“刚性兑付”主要指债权类集合型产品。

产品层面:基金子公司的类信托产品,无论从融资人实力、交易结构、抵质押 担保、风险控制层面都是很完善的,不 是那种投机型的无法掌控,与其有本质 区别。

3.基金子公司注册资本低,风险化解能力弱,他的基金子公司类信托产品的风 险化解能力怎么样?

信托的化解能力:信托的化解能力主要 包括产品的风险控制措施,大股东偿付、自有资金接盘、资金池产品过渡、 资产管理公司接盘、保险资金接盘、私募机构接盘等等。

基金子公司的化解能力同样很丰富,主要包括产品的风险控制措施、大股东偿付、资产管理公司接盘、保险资金接 盘、私募机构接盘等等。只比信托少了自由资金接盘,和资金池产品过渡两个手段。

那么我们详细讲述下少了这两个的区别:自有资金接盘,所谓的自有资金,也是大股东的注资才有的,因为基金子公司的规定注册资本2000万起,大股东可以花较少的钱提高他的资金使用效率,那么大股东为什么要增加注册资本呢?

当出现风险事件,基金子公司的大股东背景实力都非常强,都是些大型央企、中国500强,世界500强企业,不比信托弱,基金子公司的大股东的偿付实力很好。而且,为什么证监会的规定,注册门槛2000万起就可以了呢?我们觉得,这是监管层的一个态度,监管层认为在一定时间内,类信托业务还是很安全的,监管层鼓励其管理的机构做类信托业务。否则,以证监会事前控制的稳健监管风格,他是不会这样发文规定。资金池产品过渡:基金子公司的类信托业务,虽然目前未在市场上看到资金池产品,我们相信,未来一定有,因为资金池产品是体现基金子公司自主管理能力的一个表现。凭借基金子公司的业务团队,风控团队都是信托行业内的精英,他们的资产管理能力,他们带来的经营体系,风控体系都非常强,他们

也会发起资金池产品,并且依靠以往公募基金的发行募集渠道,能够迅速建立规模庞大的资金池产品。而现在的类信托产品,期限都是一年,两年,因此,基金子公司的资金池产品经过严谨的规划 设计(现在应该还在严格规划中)适时推出问世之后,基金子公司的的主动管理能力,以及对旗下的优质类信托产品都是很好的保障。

4.基金子公司人员少,其类信托产品如何保障因其人员不足带来的风险?

人员的结构:首先,基金子公司都是通过挖掘信托行业的人才,而且都是信托业务骨干,风控骨干,中高层领导,都是信托业中精英中的精英,他们的业务水准可以说高出信托行业平均水平很多很多,他们对优质类信托项目获取,融资设计,风险把控更加得心应手,从而保障类信托产品的安全。

量化分析:其次,我们做一个量化分析,以市场上做的比较好的,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方正东亚信托做一个类比。 2012年,方正东亚信托的资产管理规模是千万亿级别,我们按照1000亿计算, 他的员工数量是200人左右(上述数据网上可查到)。平均每个员工对应管理的资产是1000亿/200=5亿,也就是说方正东亚信托平均每个员工管理的资产是5亿/人。而我们看基金子公司的,截止2013年上半年,基金子公司的资产管理规模是600亿,实际开展业务是19家 公司,平均每家公司的资产管理规模是 600亿/19=32亿。每家基金子公司的人员大约数十人,我们按照平均水平20人 计算,那么一家基金子公司的平均员工管理的资产数量为32亿/20=1.6亿,远远低于信托行业的平均每个员工管理的资产。人员与业务规模发展:基金子公司成立之初,就全部是精英团队,随着业务规模的发展,其一定会建立起与业务规模相适应的团队数量。一个公司的优秀经营管理,也是保障这个公司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因此,基金子公司的人员相对于其的资产管理规模,业务发展速度来讲并不少,而且可以说,比信托更加具有保障,因为他们都是精英,资产管理能力非常强,而且平均每个基金子公司员工管理的资产同比信托还要少。【资管计划结构化与非结构化的区别】

资管计划结构化与非结构化的区别 第五篇_2016宏观经济学论文范文

第1篇: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调控建议

摘要:当前,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背景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由此带来了诸多风险,这也决定了经济放缓的趋势将不是短期现象与此同时,越是进入经济减速期,寻找经济新的增长点的任务就越迫切。未来一个时期,扩大消费是关键所在。应牢牢把握消费演进规律,引导科学健康消费,并以文化的繁荣推动消费革命,积极培育新的增长点。而且根据国家发改委宏观研究院课题组的研究,未来我国仍具备继续保持经济平稳发展的良好条件,为此,一定要深入认识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继续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增强政策的前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切实处理好速度、结构、价格之间的关系,保持经济平稳发展。

关键词:宏观经济;调控

一、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外部条件分析

(一)国际环境的不确定性上升世界经济虽然有望保持温和的复苏势头,但世界经济增长中的一些风险性因素也不可忽视。美国虽然在最后时刻达成了提高政府债务上限的协议,避免了债务直接违约,但经历此波折后,市场对美国国债的信心下降,美国国债被评级机构历史性地降低信用等级,对全球金融市场造成冲击,美国债务问题将更加复杂。欧盟主权债务危机仍在发展。日本伞年的经济增长则仍受地震困扰,如果应对不好仍会影响日本的经济复苏进程。

全球经济失衡的背景正在转变,工业和出口增长难以恢复以往速度。长期以来,尤其是美国逐步经历"去工业化"转向"金融服务化"的产业演变过程中,伴随着其长期低利率的宽松政策,导致以负债方式进行过度消费的问题日益严重。但美国并未因此而出现经济崩溃,这主要是由于存在愿意出口给它并愿意为其融资的国家。只不过近几十年来,这些国家由原来的德国和日本,逐步转变为中国。在此基础上,就形成并维系了"一方是消费的积累,一方是生产和出口的积累"这一"山峰之顶"的危险平衡。这一平衡本质上却是全球经济失衡的核心内容之一。

在这一全球经济失衡的背景下,我国逐步明确了出口导向的发展战略,以参与"国际大循环"的方式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和赶超。效果是明显的,口贸易量以20%一30%的年均增速增长,由于工业的产业布局更多地瞄准外需,有近一半的工业品服务于出口,工业化进程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推动。

然而,全球经济失衡的格局正在改变。在经历了2016年"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之后,经济失衡的矛盾被越来越充分地暴露出来。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也意识到了调整经济失衡的格局对其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这是危机对失衡进行的强制性调整,具体表现为:美国因个人"去债务化"必须要缩减消费,因提高就业水平必须要重拾"再工业化"战略并提出了一轮又一轮形式各异的贸易保护政策。这一背景的变化无疑是深刻的。我国近几十年,工业品生产能力之所以能够急速扩张,并非国内消费力量使然,而主要是建立在全球经济失衡格局下,产品被庞大外需所消化在全球经济失衡逐步调整的大背景下,我国出口将难以继续高速增长,而相应的生产能力则会出现过剩。因此,从这一意义上,我国经济必须要经历一个"去产能化"的过程,而与这一过程相伴的是,工业和经济发展的减速。

(二)世界经济有望继续保持温和复苏自2016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虽然经历了一些起伏,但全球经济温和复苏的态势已基本确立。2016年一季度美国国内生产总值按年率增长0、4%,企业效益指标表现良好,这预示下半年美国经济上行仍有现实基础。欧元区经济复苏整体强于市场预期,一季度,欧元区经济环比增长0、8%,同比增长2、5%。创2016年第三季度以来的最高水平。其中德、法经济增长态势尤其强劲,同比分别增长4皇%和2、2%。总体判断世界经济复苏势头尽管低于预期,复苏的过程也会出现反复,但出现剧烈波动仍属于小概率事件。

这将在总体上为中国经济增长提供较为稳定的外部环境。

二、我国宏观经济的内部条件分析

(一)我国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依然较为强劲虽然上半年我国经济出现温和放缓的趋势,但工业化、城镇化、消费结构升级、收入增长等经济增长的支撑力量并没有发生变化,企业发展经济的能动性较强。目前,农业生产形势良好,价格调控总体有效,市场供应得到较好保障,社会需求基本稳定,结构调整积极推进,重点改革继续深化,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

(二)信贷质量总体风险可控在刺激经济复苏的过程中,我国经济也存在一些风险性因素,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信贷风险。经济增速放缓过程中,这些风险是否会集中显现,导致经济"硬着陆",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综合现有各方面的情况看,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风险是可控的。根据国家审计署的报告,我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与国内生产总额和地方政府财力的比率均在国际公认的安全线以内,采取适当的政策措施是完全可以化解的。

(三)房地产"非理性繁荣"的背景正在转变相关产能面临过剩风险。为了遏制房价过快上涨,促进我国房地产市场以及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并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住房需求。近年来我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严厉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尽管前几轮调控效果并不明显,但白实施"限购"和大规模保障性住房建设以来,房地产市场的"非理性繁荣"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遏制,投机性需求正在逐步被"赶出市场"。而且,近期多地出现的"微调"、"放松"政策,均被叫停。在这一背景下,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近年来采矿、钢铁、有色、建材等诸多与房地产相关行业的快速发展是建立在房地产市场"非理性繁荣"的基础上,为了适应这一"繁荣"而形成的巨大产能。这些生产能力,在房地产市场回归理性的过程中,显然存在着大量过剩的风险。目前,这些行业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去库存化"特点,然而,未来面临的将是更加痛苦的"去产能化"过程。从这一意义上,房地产业及其相关行业工业生产部门增长的放缓并非短期现象。

(四)土地收入快速膨胀的背景正在转变地方政府融资能力不足将导致投资整体减速或财政风险,固定资产投资是决定经济增长的最核心部分,同时也是引发经济波动的重要原因。从行业的角度看,投资占比最大的行业主要有i大类,即制造业投资、房地产投资和基础设施投资,近年来大行业合计占比持续保持在81%左右。

(五)影响通胀的不利因素仍然较多下半年,我国通胀形势仍面临着国际局势和国际流动性过剩等多方面因素影响,还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这给宏观政策的操作带来一定难度。

(六)一些地区中小企业经营压力较大今年上半年,主要能源、原材料价格高位波动并向下游传导,企业融资、用工成本增加,部分地区劳动力工资上涨,给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生产经营造成一定困难。

(七)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任务依然很重从统计数据看,2016年完成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和遏制产能过剩行业肓目扩张、推进企业兼并重组等结构调整任务,仍任重而道远。

(八)劳动力和资源成本长期处于低水平的背景正在转变,经济发展将面临高成本阻碍风险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实现高速增长主要依托于低廉而充裕的劳动力和人为压低的资源要素价格。在这一背景下,形成了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两高一资"产业,这一方面使得我国产业结构长期处于低端链条,另一方面极大地透支了资源环境的承载力。

随着人口结构的逐步变化,劳动力市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2016年、2016年、2016年一直到当前,接连出现劳动力供给紧张的现象,而且出现的频率提高程度扩大。这就意味着廉价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时代可能已经过去,"刘易斯拐点"即将到来。劳动力出现短缺的原因很复杂,但解决办法恐怕有一条是必须的,即增加工资。劳动力成本在近年来也出现了明显提升,导致了原来布局在东部沿海地区的传统产业,不得不向中部进行转移,这也是我国产业空间布局调整过程中难以避免的过程。

三、对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建议

(一)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一方面,要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另一方面,针对当前经济运行中的一些新问题、新情况,考虑到政策的滞后效应及全球复苏进程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宏观经济政策要更有前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要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力度和节奏。

(二)综合治理物价过快上涨物价上涨较快仍是当前经济运行中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之一,必须多管齐下综合治理。要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消除通胀的货币条件。要通过扩大财政支出、提高补贴、结构性减税等措施,降低生产流通成本、减轻企业和个人负担、提高对低收人群体的转移支付力度,从而保障供给、缓解物价上涨压力并把通胀的负面影响降至最小。

(三)继续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进一步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和节能减排的政策力度。要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加快建立产业退出机制,促进落后生产能力有序退。与此同时,还要着力培育新的增长点,加快重点产业调整和技术改造,进一步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科技含量高、市场需求潜力大的产业和产品的支持力度,尽快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第2篇:试论多层次、多角度分析欧债危机爆发的原因

论文摘要继美国次贷危机之后,2016年末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爆发,对欧洲经济乃至全球经济带来了巨大冲击。欧债危机不同于以往的经济危机,它是政府信用的危机。这场危机的爆发虽然存在偶然因素,但是仔细分析,就会发现,欧债危机的爆发是必然的。欧债危机是多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先运用宏观经济学理论,分别从经济结构、外部因素、欧元区制度、历史原因、社会福利制度多个层次进行分析,再从马克思一体化理论和货币理论两个全新的视角,尝试剖析欧债危机爆发的原因。

论文关键词欧债危机;宏观经济学;一体化理论;货币化理论

2016年11月希腊新总理上台后,发现上届政府隐瞒了真实的财政状况,惠誉、标准普尔和穆迪等信用评级机构随之下调了希腊政府的主权信用评级。2016年4月,标准普尔将希腊主权信用评级进一步下调至垃圾级别,从而拉开了欧债危机的序幕。此后,葡萄牙、西班牙、爱尔兰、意大利等国的主权信用评级也被相继下调。2016年9月,穆迪调低了法国两家银行的信用评级,欧债危机由欧元区边缘国家向核心国家蔓延,欧洲乃至全球经济都造成了严重影响,市场担忧情绪不断升级。

一、宏观经济角度

(一)欧洲国家经济的结构问题

众所周知,欧债危机始于希腊,接着在葡萄牙、西班牙等国也出现主权信用危机。这些国家自身结构存在问题和经济的失调直接导致了危机的爆发。总体来看,一方面,这些欧洲国家的产业结构不平衡,缺乏“生产性”,即国家的工业基础薄弱,实体经济空心化;另一方面人口结构不平衡,人口老龄化加剧,增加了财政负担。以希腊为例,希腊经济结构脆弱,以旅游业、农业和航运业为支柱产业,过于单一、集中,而制造业基础十分薄弱,电器、汽车和船舶等工业品严重依赖进口,经济对外依存度很高。2016年服务业占GDp比重达52、57%,而工业占GDp的比重仅为14、62%。同时,政府从国外借来的资金主要用于公共福利支出而不是用于发展经济,资金的边际产出很低。低效率的经济运行和增长动力的衰退,终究不能用国家债务来弥补,所以导致了危机的出现,即使是欧元区核心国家也不能幸免。

(二)三大评级公司的不公正评级

从欧债危机爆发到在整个欧元区蔓延的过程中,国际三大评级公司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不容忽视。标准普尔、穆迪、惠誉均下调希腊政府的主权信用评级是这次危机的导火线。接着,在发布欧元区诸国偿债高峰危机警示的非常时期,三大评级机构降低其信用等级;在国际社会和欧盟出台了相应救助方案后,受援国家制定改革计划时,三大机构又进一步降低了受援国主权债务的信用等级。联系之前美国次贷危机中三大评级机构的表现,不得不对其评级的公正性产生质疑。因此在欧洲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评级机构的并不公正的评级,加剧了危机的恶化,对危机的升级有推波助澜之嫌。

(三)欧元区内部制度问题

欧元区是指欧洲联盟成员中使用欧盟的统一货币——欧元的国家区域。1999年1月1日,欧盟国家开始实行单一货币欧元和在实行欧元的国家实施统一货币政策。2002年7月,欧元成为欧元区唯一的合法货币。欧元区内部存在着诸多不平衡的问题。

首先,欧元区的成立本身就潜藏着分裂的隐患。欧元货币体系涉及多个欧洲国家的利益。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政治结构等存在差异,仅靠欧洲中央银行调控货币政策,缺乏其他行政力量控制,必然会导致利益分配不公。当各国发生利益冲突时,欧元体系自然难以维系。欧债危机的爆发,让世界都看到了这一点。

其次,欧元区缺乏有效的制度或机制遏制国家间的“劫贫济富”的局面。欧元区各国没有独立的货币政策,没有利率自主权,也没有调控汇率的能力。而不同国家有不同的经济地位和不同的利益诉求,采取的统一的汇率相当于各成员国的平均汇率水平。对经济实力强的德国等国家而言,汇率被低估,从而有利于出口;但对经济实力弱的希腊等国家,出口则受到压制。这就会导致“富者愈富,穷者愈穷”的恶性循环,使欧元区内部存在着财富由穷国向富国转移的机制。但因欧元区没有形成一套对冲机制,最终导致欧元区经济不发达国家不堪重负,率先出现问题。

最后,欧元区制度僵硬,实行统一的货币政策和统一的汇率调整,这是欧元区面临的核心问题之一。统一的货币政策难以同时兼顾各国的需求,只能偏向经济发展成熟的德国等国,而使得边缘国家的经济逐步恶化,经济出现高通胀、低增长现象。例如2002年,欧洲中央银行多次降低利率,实施扩张货币政策,使得德国经济增长加速而导致爱尔兰等国原本很高的通货膨胀率进一步升高。

(四)历史原因:希腊从开始加入欧元区时就不满足要求

德国总理默克尔曾指出,“欧债危机并非一夜之间形成的,而是几十年错误积累的结果”。这就是说,欧债危机的爆发是历史原因的积淀所致。关于欧债危机的历史原因,主要包含两点:

其一,希腊等国加入欧元区时潜藏的危机。欧元区成立之初,欧洲各国在短期利益驱使下,通过各种手段修改财政数据,加入欧元货币体系,如希腊2001年希腊为加入欧元区时,使用“货币掉期交易”方式,使账面上的10亿欧元债务暂时消失,留下了10年偿还90亿欧元的债务,为危机埋下伏笔。为维护欧元区经济稳定,减小风险,欧盟《稳定与发展公约》规定:各成员国的财政赤字不得超过本国GDp总量的3%,债务规模不得超过本国GDp总量的60%。但2016年11月,新上任的希腊总理帕潘德里欧宣布,前希腊总理公布的2016年政府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应由3、7%上调至12、5%,公共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上调为113%,均远远高于《稳定与增长公约》规定的比例。

其二,欧债危机是金融危机的后遗症。学术界有大量研究表明:欧债危机与金融危机存在着内在联系。在金融危机中,欧盟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对金融机构实施救援,使得财政预算支出水平和赤字规模大幅上升。而但金融危机的阴霾还未散尽,扩张的财政政策导致的财政赤字已诱发了政府主权债务危机。Reinhart和Rogoff(2016)分析出全球金融危机到欧洲债务危机的传导机制:首先是私人债务的激增导致银行业出现危机,政府为尽快从危机中走出,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造成主权债务危机。

(五)高福利增加了财政负担

随着欧洲一体化的深入,加上高福利是各政党竞争上台筹码,一些欧元区的边缘国家在社会福利方面逐渐向德国等核心国家看齐。这些国家并没有敦实的实体经济作为支撑,却要努力维持较高的社会福利水平,政府支出和债务不断加大。当借债的规模不断膨胀,而国家却无力偿还债务时,便产生了主权债务危机。

二、一体化理论角度

从马克思恩格斯的一体化思想出发,欧元区的成立本身就是一种一体化的异化。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一体化有三个条件:生产发展、制度协调和意识认同。在生产发展方面,最先爆发债务危机的希腊等国,工业基础薄弱,在金融危机刺激下支柱产业也严重萎缩,生产力水平很难适应欧元区的发展水平;在制度方面,欧元区结构特殊,有统一的货币政策和分散的财政政策,同时又缺乏统一的政治联盟作为保障,各个国家的利益争论不断,在没有政治联盟的情况下建立货币联盟,显得本末倒置;在意识认同方面,欧元区各成员国从本国利益考虑,分别设立不同的政策目标,并不存在意识的趋同。因此,欧元区一体化并不满足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生产—制度—意识”三大条件。异化的一体化使得欧债危机爆发后,迅速在欧元区扩散蔓延。

三、货币经济学角度

欧债危机是虚拟性货币时代,政府以实体性货币理论去求解虚拟性货币问题的后果。从历史到现在,各国政府都奉行传统的货币理论——实体性货币理论。但是,从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世界各国的货币都进入了虚拟化的时代。如果人们还是按照实体性货币理论去认识经济活动,自然会刻舟求剑。欧洲各国为了使民众免受金融危机冲击下的货币贬值带来的损失,不断地发债,加大各种民生补贴,最终导致政府债台高筑。因此,从货币理论的视角看,欧洲危机的本质是陈旧的货币理论的问题。

第3篇:宏观经济因素对利率期限结构的影响研究

摘要:将利率期限结构与宏观经济结合起来是当前金融学和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前沿领域之一。本文在讨论利率期限结构的基础上,着重梳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关于宏观经济因素对利率期限结构的影响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主要体现在加入宏观经济因素的利率期限结构模型,利率期限结构与单一宏观经济变量的关系,以及利率期限结构与宏观经济关联性的研究。最后,本文就宏观因素对利率期限结构的影响研究进行总结分析,并指出未来研究方向。

关键词:利率期限结构;宏观经济因素;贷币政策

一引言

利率期限结构是指在某一时点上,不同期限资金的收益率与到期期限之间的关系,它反映了不同期限的资金供求关系,揭示了市场利率的总体水平和变化方向。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化改革的推进,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等原因,利率作为金融市场上最重要的价格变量及货币当局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主要观测变量,其在金融市场上所起的杠杆功能显得日趋重要。

对于利率期限结构的理解长久以来都是金融家和宏观经济学家研究的主题,但是,二者的研究存在一定的区别。一方面,金融家主要集中在有价证券利率的预测和定价上,并没有指明利率期限结构与其他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宏观经济学家专注于理解利率、货币政策和宏观经济基本面的关系,为了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他们往往信赖"预期假说",而不管其贫乏的实证记录。结合这两条线的研究似乎是富有成效的,因为两种方式都有潜在收益(Hordahl等,20o6)。

因此,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借鉴国内外学者将利率期限结构与宏观经济进行联合研究的成果,从金融学和宏观经济学的角度审视利率期限结构,以此加强对利率期限结构的理解。本文主要包括加入宏观因素的利率期限结构模型,利率期限结构与单一宏观经济变量的关系,以及利率期限结构与宏观经济关联l生的研究。【资管计划结构化与非结构化的区别】

二加入宏观经济因素的利率期限结构模型

传统的利率期限结构模型主要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yc/395573/

推荐访问:结构化资管产品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