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励志人生 > 哲理文章 > 湟源县危房

湟源县危房

时间:2014-10-20   来源:哲理文章   点击:

【www.gbppp.com--哲理文章】

湟源县危房(一):湟源县卫生发展十二五规划8.13

**县卫生发展“十二五”规划

一、“十一五”回顾

(一)“十一五”期间发展回顾

“十一五”期间,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上级卫生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全县卫生事业得到全面、快速发展,城乡卫生设施和医疗条件明显改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公共卫生工作进一步加强,重大疾病得到有效控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全面推行,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农村卫生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断深化;以公共卫生服务为主、综合提供预防保健和基本医疗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

1、农村卫生改革。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 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进 一步加强农村牧区卫生工作的意见》,明确新时期农村卫生工作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任务,全面落实各项政策措 施,促进了农村卫生事业全面、协调、健康的发展。 一是我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于2004年11月正式启动。参合率逐年提高,2009年参合率为96.6%,县、乡定点医疗机构对参合农牧民和城镇参保居民住院医疗费用实行垫付直报制、单病种质量控制与限额付费制度及医疗救治对象住院费用“一站式”报销服务等,降低医药费用,简化了报销手续

二是全县10所乡镇卫生院(所)人员、业务、经费全 部归口县卫生局管理,以县办县管为主的管理新模式全面建立。在全县乡镇卫生院实行了院长聘任制和任期目标管理制,推行了全员聘用制和岗位绩效工资制。乡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覆盖率达100%。

三是县、乡两级医疗卫生机构对口帮扶措施进一步落实。县级医疗卫生机构每年帮扶2个乡镇卫生院,通过帮扶,提高了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四是对全县158多名乡村医生进行了注册登记,并核发了《乡村医生执业注册证》,持证上岗。

2、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重点疾病得到有效预防和控制。

“十一五”期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体系基本建立。加强了对各级各类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和模拟演练,初步建立了集疾病防控、卫生监督、医疗救治为一体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臵体系。

“十一五”期间,加大对重大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力度。加强了以鼠疫、碘缺乏病、结核病、性病艾滋病等重点疾病的防治监测。连续三年未发生鼠疫疫情,各类传染病传染病报告发病率与“十五”末相比,下降了4.7%。计划免疫“五苗”全程接种率达97%以上,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率为99%。合格碘盐食用率达到96%,实现了基本消除碘缺乏病阶段性

目标。传染病总报告发病率控制在全市最低水平。人间布病经省级考核验收达到国家规定的布病“稳定控制区”标准。

认真贯彻落实“一法两纲”,以《降消项目》、《母子系统保健项目》为依托,,规范执业行为。紧紧围绕孕产妇和儿童保健系统管理,提高住院分娩,减少新生儿出生缺陷。全县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逐年下降,分别降至2009年的21.13‰和22.89‰,孕产妇死亡率为“0”,改变了以往接生婆在家接生的家庭分娩方式,实行住院分娩,2009年孕产妇住院分娩率99.9%,高危孕产妇住院分娩率100%,孕产妇系统管理率为95.42%、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92%,基本实现了《**县妇女儿童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妇幼卫生阶段性目标。

3、全面实施区域卫生规划,卫生资源配臵进一步合理。针对卫生资源配臵上存在的布局不合理、结构性矛盾突出的问题,将城关镇卫生院和城郊乡卫生院职能调整归并,并将原城郊乡卫生院人员、资产等划归到城关镇卫生院,重新组建了城关镇卫生院。

4、积极落实卫生经济政策,合理调整医疗服务价格,规范医疗卫生机构财政补助政策,卫生经济政策得到有效落实,确保卫生事业健康协调发展。

一是制定了《**县非营利性医疗服务项目指导价格》。对出诊费、挂号费、辅助检查费收费标准适当下调10%,大

型医疗设备检查费用大幅度降低,下调幅度达到30%左右。

二是进一步明确政府在发展卫生事业中的职责,确定了对卫生事业具体补助原则、范围和方式。全县财政对卫生事业的投入逐年加大,卫生事业费占财政经常性预算支出的比例由2005年的4.3%提高到2009年的5.21%。

5、实施人才战略,医学科技与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十一五”期间,全县医学科技教育与人才培养工作取得了新成就,有力地推动了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湟源县危房】

截止2009年底,建立市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点学科2个,特色专科2个。积极推广农村中藏医药适宜技术6项,卫生科研体系初具规模。

二是重点实施“两头人才”、“本土人才”培养工程。截止2009年底,全县医疗卫生机构60余名参加了大专以上学历教育,80%的乡村医生接受了正规化、系统化培训,60%的乡村医生获得中专水平或中专学历证书。【湟源县危房】

6、卫生法制与执法监督进一步加强

一是卫生法制建设向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迈进。 二是县卫生行政部门加快由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行政管理向依法管理、单位管理向行业管理的转变。对卫生许可事项进行了全面清理。

三是开展“四五”普法活动和依法治理工作。在全系统 努力营造学法用法、遵法守法、依法行政的氛围,实现了卫

生工作由单纯依靠行政手段向更加注重依法管理的转变。

四是卫生监督机构深入开展医疗卫生市场秩序专项整治工作。食品卫生、公共场所卫生监督覆盖率达到90%,学校卫生、职业卫生、医疗服务现场监督覆盖率达到100%,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保障了社会的卫生安全。

7、加强爱国卫生运动,提高人居住环境质量。广泛开展了全民爱国卫生运动、创建“卫生城镇工作”、卫生知识普及面不断扩大,健康教育普及率城镇达到95%,农村达到60%。城镇“四害”密度进一步下降,达到国家控制标准。农村改水改厕工作继续加强。截止2009年底,全县农村改水受益人口覆盖率为95%。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60%,城乡卫生环境状况进一步改善,人民群众卫生保健意识进一步增强。

8、狠抓精神文明建设,卫生行业作风进一步好转。“十一五”期间,全县卫生系统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行业作风建设,为卫生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一是在全县卫生系统认真组织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 代表”重要思想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学习卫生改革与发展的政策,组织开展了“诚信医院”、“树立卫生行业新形象”、“百姓放心医院”等多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保持和发展了全系统团结奋斗、开拓进取的良好局面。

湟源县危房(二):从湟源县2010年“7.6”抗洪救灾中得到的启示

从湟源县2010年“7.6”抗洪救灾中得到的启示

【摘要】对不可抗力事件的应急预案非常重要,各级政府要及时建立各类事件的急预案,本文通过对湟源县抗洪救灾过程的分析,总结提炼了防汛管理工作的几点启示。

【关键词】抗洪救灾;水土保持;防汛

【 abstract 】 the force majeure event to the emergency plan is very important, the governments at all levels should build all kinds of events in time the urgent action plan,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HuangYuanXian the flood-fighting disaster relief process, analysis from the management work of flood control several enlightenment.

【 keywords 】 the flood-fighting disaster relief; 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 Flood control

中图分类号:B845.6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10年7月6日22时20分,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发生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暴雨山洪地质灾害,灾情发生后,各级政府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并迅速组织武警、公安、消防、民政、水务、交通、财政等部门分工合作,开展了一场卓有成效的抗洪救灾工作。分析、总结这一防汛管理工作实践经验,对于今后进一步加强该县暴雨山洪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7.6”洪灾情况和抗洪救灾的主要做法

7月6日22时20分,湟源县自西向东出现大范围的强雷阵雨天气,伴有冰雹和瞬时大风,达到短时暴雨标准,加之山大沟深,导致山洪暴发。本次强降雨中心(寺寨地区)降雨量达到32.5毫米、最大冰雹直径20毫米,湟水河洪峰流量450立方米/秒,是1958年有水文记录以来最大的一次,为百年一遇特大洪水。

【湟源县危房】

据统计,这次洪灾致使全县9个乡镇118村、14316户60092人受灾,其中重灾乡镇6个、重灾村67个、重灾户4069户、重灾人口17494人,人员死亡13人(其中本地人4人、外来蜂农9人)、失踪2人,受伤11人,250户1250间房屋因灾倒塌,363户1815间房屋因灾形成危房,1951户房屋进水。在基础设施方面,造成108个村通讯、107个村电力供应、48个村人畜供水中断,损毁乡村道路67.8公里,冲毁桥涵122座。水利、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破坏严重。农业方面,洪灾水毁耕地0.7万亩,农作物受灾面积达11.9万亩,其中成灾8.5万亩,绝收3.7万亩,苗圃受灾面积0.06万亩,树木受损19.6万株,牲畜死亡0.7万头(只),冲毁畜棚882栋,温棚291栋。据不完全统计,全县因灾

湟源县危房(三):2015危房改造工作总结

第1篇:危房改造工作总结

作为重大“民生工程”,危房改造实施3年来,青海省已有超过43万农牧民告别危旧房,喜迁新居,探索出农牧区绿色发展、统筹发展、和谐发展的新路径。

“节能炕,封廊窗,住进新房喜洋洋”

寒风萧瑟,朔雪飘零,青海黄南藏族自治州夜晚气温已达零下10摄氏度,而这个州同仁县加吾乡吉仓村藏族牧民华青加家的新房内却热乎乎的。这源于政府在危改房里推行的一项新型节能技术。

“过去我们住的是土坯房,夏天漏雨,冬天漏风。政府补助近两万元帮忙盖的3间新房,对我们来说,就是‘暖心房’‘幸福房’,住着舒服,大冬天也不怕着凉。”45岁的华青加满心欢喜地说。

华青加领着记者参观了新居里的“节能炕”。这种炕距离地面8至10公分,可防止热量散发,节省了燃料,提高了取暖温度,而烟雾通过烟囱排放出去,可有效避免往常暖炕易发的空气污染。

与华青加一样,两年多来青海农牧区完成政府投资20.8亿多元,已有11万余户、逾43万名困难群众告别危旧房,乔迁新居。青海省民政厅危房改造办公室主任耿晓弟说,自工程实施以来,青海就瞄准节能技术和产品,积极推进危房改造的“绿色发展”。结合互助土族自治县的试点经验,把借鉴其他省区的节能热炕和太阳能暖廊技术引入危房改造工程建设中,努力达到“安全、节能、环保、实用”的目标。

特别是今年以来,青海省西宁市和海东地区制订出台政策,要求每个危改户必须推广使用两项节能技术的一或两项。其他地区借鉴西宁市和海东地区的做法,加大对两项节能技术,尤其是太阳能暖廊技术的推广应用。据统计,今年青海危房改造户中采取上述节能技术的共有4.3万余户,占到了总户数的75%。群众自编歌谣赞道:“节能炕,封廊窗,住进新房喜洋洋……”

“授人鱼”还要“授人以渔”

有了安全实用的新家后,如果后续产业跟不上,守着新房也是穷。为此,青海部分地区大胆创新工作思路,在农牧区危房改造工程建设中,更多地注入了“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思维,帮助困难群众脱贫致富,安居乐业。

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尕让乡是省定贫困乡,也是省会西宁通往海南州南部三县和青南地区的咽喉要道。过去,西久公路(西宁-久治)湟贵段沿线尕让乡蓆芨滩等村的群众想在自家门前的公路边盖房经商,但苦于缺乏资金难以施行。自去年开始,贵德县相关部门对尕让乡困难群众除实施危房改造外,还给予其他惠农项目和资金,并按照群众个人意愿,引导、鼓励他们在公路边盖商用房,经营芦苇花枕头、花椒壳枕头、无公害辣椒等特色产品。

“在政府的大力帮扶下,我家在靠近黄河湿地的公路旁建造7间新房经营芦花枕头,去年凭这一项创收1万6千元,今年发展势头更好。”尕让乡蓆芨滩村50岁的村民卜有芬说。

尕让乡乡长许建昌介绍说,在享受危房改造等惠民政策后,不少困难群众开始着手操办“农家乐”等后续产业项目,还把子女送到西宁、兰州等地学习烹饪技能,现在这已成为他们脱贫致富的新门道。

“我县按照整村推进的要求实施危房改造工程,集中精力把西久公路贵德段建造成为展示民俗生态的‘风情线’,助推旅游发展的‘景观线’,带动经济建设的‘动力线’,以及造福沿线群众的‘富民线’。”贵德县副县长才让说。

破解“只见新房、不见新村”怪圈

2015年以来,青海各地结合自身实际,将危房改造纳入“千村建设、百村示范”工程中,并与游牧民定居工程、小城镇建设、地质灾害搬迁、农村奖励性住房等项目统筹结合,系统实施,真正解决了“只见新房、不见新村”的问题。

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龙羊峡乡把危房改造与库区移民搬迁项目紧密结合,做到同步规划、同步实施,最高补助标准达到5.5万元,一步到位建成了一批移民新村。

【湟源县危房】

在危房改造中,青海省湟源县从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入手,整合资源,整体搬迁,推动新农村建设。这个县在规划的引领下将浅脑山区4乡6村320户农民,按照土地、生产和生活“三集中”的要求,开展整村推进和异地扶贫搬迁,在县城周边为他们盖起新的平房和楼房,并扶持搞起“农家乐”、高智能温室、皮绣制作和昆仑玉加工等产业,当前集生产、生活、休闲为一体的新型农村雏形已基本形成。

据初步统计,今年青海累计落实危房改造财政补助资金11.1亿元,带动社会和农牧民仅用于建房方面的直接投资就达到17.8亿元,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发挥了积极作用。

青海省民政厅厅长更阳告诉记者,两年多来,青海边摸索、边实践、边总结,不断完善和丰富危房改造的政策和内涵,有力支撑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推动农牧区经济社会绿色发展、统筹发展、和谐发展。

根据相关规划,“十二五”期间,青海将完成55万户农牧区住房建设任务。围绕这一目标,该省将进一步加大危房改造工程建设力度,从明年开始,根据国家下达任务,结合农牧区实际情况,每年将按4.5万至5万户的规模安排危房改造项目。

第2篇:县2015年农村危房改造工作总结

去年9月份以来,在中央、省、市农村危房改造试点工程有关部门的正确领导下,我县农村危房改造工程紧紧围绕“一个目标”,重点突出“两个倾斜”,严格把握“三个环节”,重点抓好“四项管理”,坚持落实“五项原则”,坚决狠抓“六个到位”,至春节前,我县900户农村危房改造任务已全面结束,其中建房竣工835户,维修竣工65户。共发放补助资金1137.05万元,农户自筹建房资金2935.7万元,县、乡(镇)财政配套资金78.4万元。绝大多数农改户春节前搬进了舒适、安全的新居,我县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现将2015年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紧扣“一个目标”

我县是西部扶贫开发政策延伸县,2015年,被新增列入全省农村危房改造试点县,全年农村危房改造任务900户,对于我县农村困难群众改善住房条件,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遇,特别是遭受了“7、13”特大洪涝灾害,部分农民住房受到了严重损毁,农民群众的正常生产生活受到了影响,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已迫在眉睫。9月份省下达了任务后,县委县政府立即召开会议,及时向各乡(镇)下达了计划任务,争取早动工、早完工、早入住,并与各乡(镇)签订了工作责任状,要求在12月底改造任务全面完成,这是钢指标,硬任务。县委县政府明确要求,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工程是一项政治任务、民心工程,是各乡(镇)党委、政府“两个一把手”工程,工程完成得好坏与具体分管抓落实的领导业绩直接挂钩,与各乡镇全年工作考评考核挂钩,考评结果列“倒数三位”的乡(镇)不得评先评优。通过明确任务、落实责任、确保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

二、突出“两个倾斜”

按照“最困难群众,最危险房屋”的改造原则,我县2015年落实任务重点向重灾区,重点向边远山区五保户、低保户、贫困残疾人家庭和特困户倾斜,大港镇、鸣山乡、中馆镇、土塘镇的改造任务占全县任务近1/3。确定对象注意轻重缓急,真正做到“雪中送炭”,体现惠民工程的价值所在。政府把最要紧的地方考虑在首位,切实为民解决困难,极大地调动了困难群众重建家园的积极性,同时增强了干部把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办好,办实的信心。

三、把握“三个环节”

(一)加大发动舆论宣传工作。开展工作,舆论在先,全县各级组织自开展工作以来,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通过召开会议、书写标语、办宣传栏等多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让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深入人心。发动群众、依靠群众,让群众满意,这是完成农村危房改造工作的根本要求。

(二)合理确定补助对象和标准。各乡(镇)、村委会在确定对象时,严格按照“农户自愿申请,村级集体评议,乡(镇)把关审核、县级审批、三榜公示”五个程序进行,坚持公正公平,阳光操作。严肃查处优亲厚友的现象,凡涉及到干部亲戚朋友一律严格审查,出现上访一律取消,群众有异议概不安排。村级评议、乡镇审核、县级审批结果全部在村小组、村级公示栏进行公示,我县同时在《今日》公示了所有农村危房改造对象名单,接受群众监督,防止”该改的没改,不该改的却改了“的不公平现象发生。严格补助标准,因灾倒房重建属五保户、低保户补助2万元,一般贫困户补助1.5万元;危房改造新建重建对象属五保、低保户补助1.3万元,困难残疾户补助1.8万元,一般贫困户补助1.1万元;维修加固补助不超过1500元。严禁乡(镇)、村、组擅自更改发放补助资金。

(三)强力推进工程进度。我县从9月份才全面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到工程全面结束不到三个月时间,各乡(镇)严格按照时间节点,倒排工序,强力推进。县农村危房改造工作领导小组每月组织一次工程进度评比检查,评比结果在全县通报,对工作不力的乡(镇)领导由县长进行诫勉谈话。分管副县长,主要成员单位领导亲自到各乡(镇)督察指导,各乡(镇)主要领导亲自过问,落实责任到人,确保工程进度。

四、抓好“四项管理“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城建部门负责抓质量管理,组织建筑工匠进行技术培训,提供建筑设计方案,由建筑质量检测中心派人到工地进行抽样检查,每个乡(镇)派1名建筑工程技术骨干负责指导和质量验收,保证建房质量,防止“新房变危房”现象的发生。农村危房改造资金是由各级政府、各部门共同筹集的,对财政来说是尽了最大的努力,对于农户是“一生的积蓄,一辈子的事情”。财政、审计、监察部门负责资金管理使用,研究制订资金管理办法,严格按规定要求,将农村危房改造资金纳入“财政社会保障基金专户”,实行分户专项管理,确保专款专用,实行资金“一卡通”社会化发放,保证项目动工时先预付50%的补助资金,工程验收合格后,一次性付清补助资金余额。农村危房改造办公室负责档案管理和电子信息系统的录入工作,档案资料做到一户一档,并将各户资料分类别,按次序入档,对不同类别的建房对象的材料分别作了统一规定,保证了档案资料规范统一,准确有序。物价部门配合乡(镇)进行建材市场价格管理,统一出面协调,防止建材商哄抬物价,投机倒把,牟取暴利,有效地控制了损害群众利益现象的发生。

五、坚持“五项原则”

(一)坚持因地制宜,经济适用的原则。农村危房改造要求改造后的房屋只需要符合农村困难群众的基本居住条件,应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将农村困难户建房经济压力降到最低点。不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

(二)坚持公平公正,阳光操作的原则。县、乡(镇)、村在组织实施过程中,坚持公开政策,公开申请,公开程序和公开结果,实行阳光操作,接受监督。

(三)坚持群众自愿、自建为主的原则。农户在危房改造申请过程中坚持自愿,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优先安排积极性高的困难群众先改造。改造房屋以农户自建为主,对建房却有困难的由政府、村民委委会统筹协调,委托直系亲属代建。

(四)坚持节约用地,原地重建的原则。要求农户尽量原址翻建,做到一户一宅,建新拆旧。异地新建尽量安排在空闲地、荒坡地进行建设。

(五)坚持统筹协调,整合资金的原则。县农村危房改造工作领导小组将农业、水利、民政、发改、建设、交通、广播电视、文化、水电等部门的项目资金有机整合,集中用于农村危房改造工程,为农改户提供更多的支持。

六、确保“六个到位”

一是领导到位。层层抓领导落实工作责任制,按照县农村危房改造工作的要求,县级负主要责任,乡(镇)负直接责任,村级负具体责任,各级领导亲自过问,个个肩上有压力,人人工作有安排。

二是机构到位。县、乡(镇)、村都成立了工作领导机构,县级机构由县长担任组长,分管城建,民政的副县长担任副组长,各成员单位统一协调,积极配合。乡(镇)长为乡(镇)机构第一责任人,分管民政的领导抓落实。各村委会由村党支部书记负总责。

三是人员到位。各级组织都抽调了专班人马负责此项工作的实施,县农村危房改造领导小组从城建、民政、财政、残联、房管各抽调了一名业务骨干集中办公,乡(镇)民政所具体负责各乡(镇)工作的开展。村干部落实、分村包干、包干到户、责任到人的工作措施。

四是保障到位。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办公经费全部由县财政、乡(镇)财政统筹预算进行配套。各部门通力协作,积极配合,在房屋鉴定、统一督查、验收等工作中,要物给物,要人给人,确保各项工作正常运转。

五是措施到位。除制订了各项管理监督制度和严格的操作程序外,农村危房改造工作领导小组还建立了各成员单位挂点督查制度,每个成员单位挂点督查到乡(镇)。

六是工作到位。农村危房改造工作领导小组、各有关部门各司其职、通力协作,切实履职,在工作中积极开展“一帮一”活动,有钱出钱,有力给力,2015年,我县帮挂单位为特困户筹集帮扶资金共22.5万元,确保不出现一户因经济原因停建,坚决杜绝“半塌子”工程。乡(镇)、村采取担保赊购建材、统一协调组织技术工人等方式进行帮扶,保证了困难户建房工作顺利开展。

农村危房改造工作是一项得民心、顺民意的德政工程,党和政府的关心如春风化雨、润雨无声,2015年,我县900户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切实解决了247户因水灾倒房困难群众的居住问题,让390户农村五保、低保户和残疾人家庭重新住上了新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lz/69976/

推荐访问: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