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1942电影影评

1942电影影评

时间:2018-07-26   来源:经典美文   点击:

【www.gbppp.com--经典美文】

1942电影影评 第一篇_1942观后感

1942观后感

篇一:1942>观后感

看完这部电影,感觉就像某些人说的一样——虐心。从来没有看过如此让我心酸的电影,从来没有。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甚至一遍一遍地回忆电影中的每个细节,每个细节表现出来的某种隐喻,某种内涵。

当人们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吃”不能被满足,于是,我们看到了1942年中原大地上的种种罪恶,种种扭曲,种种我们无法想象,也无法体会的感受。感谢刘震云先生完成的这一部调查体小说,也感谢筹拍这部电影19年的每一位工作人员,他们所做的种种努力,我觉得和在三尺讲台上的历史老师一样崇高,让我们铭记和正视历史。

在吃不饱的情况下人心都是丑恶的,当你能吃饱别人都吃不饱时人心更丑恶,因为人都有欲望。冯小刚最近的两部“灾难片”里开头都有“你懂的”场景,《唐山大地震》我觉得那完全就是个俗套,而这一次,在我们感觉到“虐心”的同时,已经说明了它更加真实,更加赤裸地还原了人性。每个人,在基本需求都满足不了的时候,心都是丑恶和扭曲的。而这个场景,莫言的小说里有几乎一模一样直击人心的描写。我想这不是巧合。

电影中很多卖自家小孩只为换两斗米的场景,而狗吃死人的场景,更是让人胆寒。可是在那个“饿疯了”的年代,更多的是人牛逼人吃狗,狗牛逼狗吃人,人吃人,大人吃小孩,甚至奶奶吃孙子这种说出来心都要一抽抽的>故事。我们无法想象,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到底是文明时代,还是蛮荒时代,究竟是新社会,还是奴隶社会。 说出来都有一股血腥味。影片中日本军官想出来的狠招给灾民发吃的让他们为日本人做事,理由太过充分也太简单:“他们是中国人,但他们首先是人。”而我说,人是人,但人首先是兽。当日本飞机编队向雪原中已经不是“手里有没有寸铁”而是还有没有力气站着往前迈步子的中国人投炸弹,扫机枪时,成批成片的中国灾民倒下,当雪原已经变成“血原”,我相信那些在空中的日本兵体内有某种原始的性能被唤醒,某种蛮荒时代的欲望被满足。人是人,人首先是兽。兽有兽性。

时刻自诩为“硬汉”,但当张涵予饰演的传教者逃到一所小教堂,慈爱的神父边帮他包扎边和他对话,信仰坚定的传教者眼神已经开始变得迷茫,直至最后迷惑不已地大喊了一句:“既然上帝赢不了魔鬼,那还信他个求!”;当迫不得已的地主老范的女儿自愿“卖身”换米,用“再也不见”来换取父女俩人的活路时,老范噙着泪水,仰天长叹:“我老范辱没祖先!”;当栓柱没能在火车上“拴住”自己的俩孩子,毅然跳下火车找孩子,却把用老婆换来的粮食落在了火车上,他精疲力尽地追着火车,声嘶力竭地骂了一句:“火车,我日你亲娘!”时,我再也忍不住,极力不让眼泪流出。

整个电影的基调低沉压抑,对白简单真实,充分还原了历史,让人们仿佛切身回到了那个时代。我们不要让历史埋没,要让历史永远铭记在我们的心里,永远不要忘记历史带给我们的教训和伤痛。

篇二:1942观后感

一部好电影,能让人百看不厌, 1942 就是一部这样的电影,看了以后对我的感触很、启发都很大,我就给大家来介绍一下这部电影。

天空中星星眨这他那一双可爱的眼睛,突然一群人点着火把,本来很黑的夜晚被这些火把照如白昼,说是来吃饭其实谁不知道是来抢粮食的,东家无奈只好摆酒席。

在吃的时候我仿佛就是里面的一个人,画面到了我在不想看到的情景,血漫天飞舞,东家被打伤了,其他伤的伤,死的死,不堪入目,东家的儿子死了,老母亲死了„„

在逃荒的时候有很多人被日军飞机炸死了,中国的领土被日本侵占了,东家的女儿卖了,在火车上孙子被闷死了,家人走散了,本来是地主,结果也变得跟正常人什么两样,东家感觉或者没什么意思,就想死,想死的离家近一点,意外发现了一个失去亲人的小女孩,东家又有了上的希望,你叫我一声爷,咱俩就认识了,小女孩叫了,他们俩手牵着手就走了。

这是一部灾难片,看到了人性善良的一面,也看到人性黑暗的一面,还看到人性残忍的一面。

篇三:1942观后感

很久没有干过看完电影写观后感的事情了。这事比较二只是原因之一,让这事变得很二主要还是好片太少,烂片当道。今天要不是上个月买的团购券到期,要不是这部影片今天刚好上映,要不是还是不甘心去看《2012》圈钱版,也许我就错过这部片了。一切都是缘分。

这部片看之前讲什么我完全不知道。1942,看片名就不想看。管它讲什么,首先近代史一点兴趣都没。看年份搞不好是讲战争的,也是点兴趣都没。不过,海报上印了陈道明,对这位大叔印象不错就鬼使神差的进去看了。结果被震撼了。

影片开始,讲述者说,1942到底发生过什么,宋美龄访美,斯大林格勒战役,甘地绝食,丘吉尔感冒。出最后一条,其他的进入过教科书,作为文科生,有点印 象。可是影片讲的是另一件,河南大饥荒。这个,说实话,即使是文科生,即使标榜自己是文艺女青年,实话说我真不知道。哪怕网上看到过,也是一晃而过,没有 关注过。如果这部影片立意是让大家知道这段尘封的历史,那么冯小刚做的很成功。相信走进电影院看过这片的人都忘不掉。而对于无知者而言,震撼的不仅是逃荒 者凄惨遭遇,还有拨开历史尘埃看到部分真相时的悲哀。当时的蒋氏政府的不作为,信息封锁,导致了河南死亡300万人。而很多人是死在了逃荒的路上,死在日 本人轰炸中,死在中国军人的枪口,死在扒火车手脚冻僵掉下来被火车轧死,更有甚者,死在别人锅里„„当抽象的数字具化成实在的人物和场景出现在电影中 时,一幕幕血腥震撼的场景让我忍不住捂耳朵,实在受不了的时候拿手机出来干点别的。讲述的这事已经有点让我接受无能了。

在此背景下,讲述了老东家和佃户一路逃荒的故事。可想而知,个人在这样的故事

背景下,卑微的如同蝼蚁。而面对生死攸关的绝境发生着多少折射人性或者说折射 中国人的人性的事情。少东家先是利用家中粮食欺负花枝,而后立马又被抢粮的灾民杀了,死前还被花枝老公瞎鹿暴打。瞎鹿前一分钟还是伙同老东家偷洋人记者白 修德的驴,后一分钟就被几个痞子兵杀死在锅里了,也许根本无需捞出来,直接被吃了。媳妇刚断气,婆婆就抱起孩子趁着人还热乎让孩子吃口奶,可后来她 和孩子也没能挨过这场灾,瞎鹿要把女儿卖掉给母亲买药,母亲死在了日本人枪下,而女儿后来从火车上摔下,估计也难幸存了。一队国军在日本人刚刚轰炸完灾民 后就立马开始抢车抢粮抢女人,而后日本人第二轮轰炸又来了。蒋介石对灾民视而不见,直接导致了灾情严重死了300万人,而影片结尾,他也没保住江山,逃到 台湾去了。老东家一家最后只剩下他一人,默默往家的方向走,路上收养了一个小女孩,就是讲述者俺娘。她再也不吃肉„„这个故事里面,没有胜者。只有绝境 里面人的挣扎。看的人真心难受。影片里面的幸存者也非胜者,二十年后,一场更大的饥荒也许他们就躲不过了,而那时,不是只有河南,是整个中国都在哭泣。而 坐在电影院的看客们呢,难道就能俯视这尘封的历史吗,我想至少我看过之后是感觉悲凉。历史离我们不远,每个人都是幸存者。而五十年代末期的那场灾难照样是 一半天灾一半人祸。那是死亡上千万,那又是怎样的场景?谁家没有一段关于那几年的悲惨故事?谁又能保证以后不会再有?

同样的导演,都是灾难题材,熟悉的演员阵容。《1942》要比《唐山大地震》切入点深入多了。看完发人深省。难道是一个建国前,一个解放后所以尺度不同? 不过就本片的深度,我不得不感慨一句,如今片子审片尺度放宽不少哇。看完片在网上翻看了下影评,一片骂声。基本都是骂冯小刚怎么没胆拍1959„„或是 说他发国难财。这个我不认同。就像当年救狗事件,很多人跳出来说那么多人还需要救,干嘛救狗如此命题看似合理实际暴力。我不是愤青。至少现在已经不是了。 不想展开1959话题,可是真心希望能多拍些好片,别老拿商业巨片来坑人了。《1942》无疑是好片,至少现在畸形的社会,冷漠的人际,金钱至上的三观, 历经坎坷却善于遗忘的中国人,太需要些震撼人心的干货来提醒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我指的不是那些个建*大业等片,那是广告宣传片好不好。《1942》虽然 导演某些地方欲说还休,遮遮掩掩,比如人吃人话题。但是能感觉到他想表达的东西很多很有诚意。能让人看完回家路上还一路思考的,就是好片了。

呵呵,最后,搬个小板凳坐等谁来拍《1959》吧。别让我等太多年啊!

1942电影影评 第二篇_1942影评

今天怀着一种莫名的心情观看了电影《

1942

》,不

知道这种心情怎么形容,只知道看完之后心里总有种

东西在狠狠地纠缠着,似苦,似酸、似辣,唯独没有

甜„„„„

.

电影放完了,

我们不想走坐在那里说着心里的感受,

嗯、感慨吧妈妈,孩子说,我说是的心里很复杂,冯

导确实做的很好,电影做的从内容到手法和阵容都没

的说,真实的再现了历史,教育了人们战争的残酷,

自然灾害的无奈和权利的强大,血腥的场景,人命的

低贱,统治者的无情,人心的不足,冷漠的官场,演

员精湛的表演,电影都将这些表现的凌厉之极,两级

跳跃似的画面转换告诉人们很多„„。

一个人的命运,

一个家庭的命运,

和国家连在一起,

和国家的领导人联系在一起,大与小是一样的,当困

难出现在眼前时,当孩子需要母亲时,当人们需要帮【1942电影影评,】

【1942电影影评,】

助时,统治者考虑的不是人的生命,而是自己的宝座

稳不稳,那样的政府会给社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大

批的难民死亡,军队的损失,国家的危机啊那是国破

家散人亡的结局啊。

回来的路上一直在思考为什么觉得这部片子好看,但也在说,可能很多人会不觉得好看。我也在整理着自己,到底被什么打动了,绝对不只是影片拍得很真实。我在看的过程中,会去自然的对比现在的生活,比起生活在解放前的中国,真的犹如天堂一般。觉得自己太幸福,也感谢共产党建立了新中国。但越往后面看,我确越多的看到了更深层的东西,当我突然意识到,我们现在的中国去掉经济高速发展光鲜的外衣后,其实骨子里面的东西,跟1942年居然没有两样时,我不仅打了个寒颤。我脑子里开始浮现出那位外国记者反复问道的一个问题:“怎么会这样?”

一九四二年的河南,中日军队在此陷入胶着状态,大面积的蝗虫和旱灾使得夏秋两季绝收。在没有粮食的日子里,最后的出路就是贩人,年轻的闺女媳妇通常被买去周家口等地的窑子。电影中,徐帆饰演的花枝在失去丈夫后,为了孩子能够有一口吃的,在于男人一夜夫妻之后又将自己卖了了出去,临走之时,她对仅处了一天的丈夫说:“你来,我的裤子囫囵(完整)一些,咱俩脱下换一下吧。”男人听罢,默默无语,只能无能为力的目送马车离去。 天灾也许还可以用“逃离”来解决,可是战争带来的伤害却是避无可避。即使河南已沦为半壁江山,仍是国民政府手里的粮食支柱,从河南征购的粮食支撑着整个西北的军队、官僚和城市。天灾来时,农民手中仅有的余粮也被搜刮殆尽,军粮供给亦不可少。当时的国民政府,从蒋介石开始,对于这场饥荒带来的灾难就处于“甩包袱”的态度。他假装不相信的态度也并未避过《时代周刊》记者白修德当面递上的血淋淋的灾情照片,中国人向来就是乐忠于报喜不报忧的。即便是最后拨下的救灾粮食,要支付军粮开始,打点上下级关系,最后到达灾民手中的已是寥寥。

似乎《1942》摆出的是一盘没有救的死局,影片中几乎动用了一切似乎可能救灾的外在手段:政府动用军粮的援助、宗教团体和国际社会的努力、民间的慈善捐助„„但都以失败而告终。刘震云和冯小刚是智慧而充满灵性的,在片尾出现了这样一幕,大当家收养了一个刚刚失去母亲的小姑娘。这就是他们给出的救世良方:只有全人类最终开始明白人与自然其实是一个整体,只有人内在和谐了,才能有风调雨顺;只有当人类之间做到不分彼此的去爱时,人祸才能最终避免。

电影《一九四二》表现的这场大饥荒,造成了

500

万人的死亡。从

1942

年春,河南

各地开始出现冰雹、大风,然后是遍地大旱、蝗灾肆虐。饿殍遍野之时,政府仍狂征军粮,

并封锁消息,最终导致了这场惨绝人寰的大死亡。

《一九四二》的结构方式独特,有三条主线,一个村庄的饥饿与逃荒、国民政府的行为

方式、记者白修德采访和拯救行动。这三条线索,最终因为几百万灾民共同的悲惨命运,凝

而为一,使影片显出了与众不同的戏剧张力。【1942电影影评,】

冯小刚和刘震云,不一定读过经济学家阿马蒂亚

·

森的书,但电影表现的情节,却似乎

在证明森对饥荒研究的结论。只有当人的权利被完全剥夺,才可能导致大饥荒。天灾只是诱

因,权利的不平等、信息沟通不畅,是真正导致大饥荒发生的原因。因为统治者不用担心自

己的权力受到饥荒的影响,所以不会有任何防范的动力,但民主政府不同,因为要面对公众

和选票,所以会更有效地防范大饥荒的发生。

饥饿让人感觉迟钝,苦难也会模糊人们的记忆。但对幸存者和活着的人来说,重新叙述

那些苦难的故事,让曾经的苦难重现在当代人的公共记忆中,即是对逝者的义务和责任,也

是对历史创伤的一种修复。

徐帆饰演的花枝为了孩子能活命,

把自己卖了;

张默饰演的栓柱,

为保住孩子的风车,

丢了性命。

在冯小刚镜头中,

那些被饥饿伤害和凌辱的人,

开口说话了,

讲述那些在绝境中的悲惨故事,讲述饥饿对他们的伤害和扭曲。这不只是对他们的伤害,而

暑期读书笔记&影视剧点评精选

读书笔记影视剧点评书评舞台艺术点评读后感

是对整体人性的伤害。当这些逝者开口言说时,他们或许才有可能走出曾经的创伤和屈辱。

这是在用另一种方式,见证生命在苦难中的尊严。

冯小刚拍的是一部敬畏与悲悯的电影,

他敬畏那些苦难中无辜的逝者,

他悲悯的是被饥

饿和苦难伤害的人性,但悲悯不代表遗忘,反而意味着要让苦难的历史,在当下的公共记忆

中复活。人类不能依靠上帝来清除邪恶,只有自己站出来不断抗争,才可能让同样的邪恶与

伤害不再发生在其他人身上。所以《一九四二》表现出一种沉思者的气质,演员的表演克制

而准确,这种对苦难和人性的审视,像在为那些无辜的死者寻找第二次生命,那些在饥饿中

死去的人,通过这些影像似乎才可能摆脱曾经的苦难重负。

这是一部带着创痛、

【1942电影影评,】

饥饿和血泪的电影,

或许只有当我们重新感受这些在苦难重压下人

性的尊严,重新感受他们的痛苦、绝望与恐惧时,才能明白正义、敬畏与悲悯的重要。因此

《一九四二》更像是在代表历史和今天的人们,向当年所有无辜的死难者道歉。

电影作为当下影响力最大的公共表达,

显然承担着塑造公众集体记忆的责任。

我们不仅

需要历史学家的客观与准确,

更需要这种影像艺术的叙述与感染力,

因为它能让所有人感同

身受。只有让历史的苦难大白于天下,我们才能更清晰地认知我们这个民族,认识到我们如

何走到了今天。

1942电影影评 第三篇_电影1942观后感

电影《1942》观后感

电影1942讲述了地主范殿元一家和佃户瞎鹿一家往陕西逃荒的故事。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和碌碌无为的政府,直接加速了日帝对中国的侵略速度。我们这代人没有经历过饥荒和战乱,但却透过这部电影看到当时1942年的中国正处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中。

剧中有这样一句话:善良的人们,为什么要遭受战争的威胁,饥饿的恐惧?如果斗不过魔鬼,信主有什么用?传教士安西满一心想带领受灾的难民逃离苦海,但是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在政府腐败的大背景下,注定他的大志是一场空。在这场灾荒中,所有人物的性格、脾性都体现的淋漓尽致。

而自然灾害是对人性的又一场挑战,饥饿、逃难、抢劫、买卖人口、甚至于人吃人,一件件触碰道德底线的事件在上演着。

因为导演冯小刚是喜剧大师,所以拍这种深沉题材的片子,难免会遭人诟病。有人说整部电影是部流水账;有人说片子太沉重,看不下去;也有人说这部电影假、大、空。但是我从这部片子里却是看到了一段历史、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一段我们不曾了解过的历史。 电影看完时,我唏嘘不已,随之震惊:这就是当年的中国啊!这么多年我从来没有真正的了解过我们的祖国,原来她受过这么多苦,流过这么多血。她经历的磨难,都是我们这些和平年代的年轻人所不能体会的,那么我们有什么借口不去努力奋斗呢?

对于苦难的历史我们要铭记,对于未来我们定要憧憬美好! ZP8 陈新华

1942电影影评 第四篇_1942 精彩影评

《1942》影评

这部片子让我觉得痛心。很沉重!

我们是一个泱泱大国,是一个吃不饱的民族,是一个历经几千年沧桑的古文明之邦,是一个不讲求同胞血脉的民族!让人愤恨!

一个简单的小老百姓在灾难面前是如此的无助,被敌人打,被同样落入困境的同类排挤,被自己的武装(也许在几天前才被抓的丁,都是农民),被非本地人的歧视,甚至是自己同胞的子弹打在脚边嗖嗖作响,为什么?怎么了? 人在饥饿的情况下,极度的情况下才能更显得人的属性的重要性。但人没有了肌体,没有了口中的一点点食物,还谈屁的廉耻,屁的民族,屁的贞操,屁的一切?人之将死,这个世界的一切都将和我没关系了,我还谈什么礼义,为啥日本人都能意识到给灾民粮食,让灾民拿起枪口对向自己的同胞?自己的同胞却不拿自己的生命当回事呢?人们是不是在心底并没有对异族有多深的愤恨。而充满仇恨的是自己的同胞!

中国这水太深,太浑,漩涡太多!哎

另外还有一个,为啥导演要找一个叫白修德的美国时代周刊的记者,在片里还是个分量不小的角色,是想说明第三方看到中国。但是不需要这么重的戏吧,这是与世界接轨的产物,金陵十三钗里也是老外咋咋咋的。都怎么了,没有

老外讲不清事实?还是为了体现我们的世界文明水平接轨化程度很高了当时已经!不是说和老外有怨有仇,是没事干就拉几个老外过来说英文让人觉得很不高明!是觉得放字幕说英文能去国外拿大奖?

哎,中国的电影人……

可恶的冯氏小聪明——没了追问的《1942》

如果说《唐山大地震》是一个感叹号的话,那么《1942》可能就是一个逗号,陈述语气的使用,虎头蛇尾的设定,少了起转承合,等不到的高潮让这部电影使人十分压抑,正如有人说的“堵”,确实很堵,所以作为一部电影,它确实没那么好看,演员表演十分到位,李雪健老师用力有点过猛,关于电影本身其实就是这么回事,远没有预告片那么好,但是也没有很多人说的那么差。

冯小刚无疑是圆滑的,所以这部电影才可以上映,然而阻碍冯小刚的恰恰也是这种圆滑,我们可以在电影里发现冯氏的那种小聪明小幽默,如同往年冯氏贺岁片的风格,在贺岁电影中,无论是多年前的《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或是

《天下无贼》,这种小幽默小聪明让人可以很舒适的享受娱乐的感觉,也许是被娱乐,不管怎样,那都是轻松的电影。 可在这部灾难片里,看见属于冯氏的那种小幽默与小聪明,多少让人有些忿怒。因为这些小聪明原本可以用的更加有意义,比如这部电影发布会的名字叫做——《追问·1942》,大概真的没了追问,所以电影本身冯小刚就干脆吞掉了那两个字,最后出来的这部电影,也仅仅就是个陈述事实(还不一定是真实的事实)的作用,没了预告片那种五个问号扑面而来的气氛,这部电影也就没了什么内涵之说。电影中那些细节上的小聪明比如各种耍点冷幽默的台词,尤其让人觉得可恨了起来,因为这些小聪明完全可以耍的更高级,耍的更有意义,比如“追问”这两个字,原本已经可以说明很多东西,可最终,圆滑的冯小刚放弃了任何可以赋予电影少许内涵的细节,不是没有能力,而是他把能力用在了那些让人半笑不笑的小幽默上了。

第二,关于外国大影星的参演,在预告片中,我以为这二人的戏份很重,所以请个辨识度比较高的大牌是有必要的,然而上映的电影中,我们发现,白修德的角色多少还有一定的戏份,然而神父这个角色完全可以由任何一个外国演员扮演,没有必要去请大牌,高价外国影星参演无关紧要的角色,这让人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演员演的没有任何问题,但是总觉得有些不对劲的感觉。

其实关于电影本身就是上面那么多,好戏永远在戏外,看电影的时候哪怕是到了结尾的时候,影院里仍然少不了笑声,如同我们的现实:永远都少不了看客。

关于饥饿——当灾难已经发生的时候,如何才能不挨饿?你有三种选择,一是吃树皮,吃泥巴,杀人吃。二是信主吧,信了主饿肚子也就不觉得饿了,直到饿死。

或者第三种选择,跟熟悉的人组成小团队,抢别人的粮食,吃别人的肉,发展下去也许你们的团队会被人吞并,也许会你的团队变大,吞并别的小团队,然后占山为王,这时你已经不仅仅想吃饱了,然后占领更大的土地,这时你已经想要成为真命天子了,然后你就君临天下,这时你就要吃好睡好了,必须把最初一起合作的队友们全都解决掉,否则你就吃不好睡不好了。

关于战争——有些人说,战争会带来新生,我同意,但是绝对不是善良的人们的新生,战争是只有恶人才能活下去的洗礼,有句老话是乱世人不如狗!没有饥饿过的人,才会期待一场乱世的来临,才能知道人不如狗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以上是看电影时一直在脑子里回应的一些事情,这部电影没那么好,但是也没那么差,毕竟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有些东西必须依靠圆滑,所以我觉得应该值个三星。整部电

影记忆最清晰的一句台词是“这次,我要关一批,杀一批!”道明叔其实可以考虑有一天去演演总理,就是准备了一百口棺材的那个!

给四星,一则是为了给那些看都不看就给一星的人,二则是这个影评已经发了两月,不能对不住那些因为写的是好评而给了有用的人们。

其实,这只是一部电影,而且只是一部畏畏缩缩说点boss允许说的话的电影。

但也不只是一部电影:“那些事儿,我都已经忘了,你还提它做啥?”——电影最后一句台词。

1942电影影评 第五篇_《一九四二》影评

《一九四二》影评

一、作品背景

《一九四二》是由冯小刚虔诚导演、精心制作的鸿篇巨制的一部电影,而且《一九四二》也是冯小刚使用胶片拍摄的最后一部电影。它展现了旧中国的饥荒灾难,具有深邃的思想、宏大悲壮的场景、精湛鲜活的表演、低沉暗淡的光色。这部影片来源是冯小刚导演根据刘震云小说《温故一九四二》改编的。小说《温故一九四二》发表于1993年,小说内容主要是以1942年发生在中原大地河南的一场大饥荒为故事背景。小说中讲述的是中国人民的苦难,拥有特殊的政治环境和地域特征。但刘震云在写作原作小说时,也介绍了当时的世界背景:宋庆龄访美、甘地绝食、斯大林格勒血战、丘吉尔感冒。据史料称,1942年夏到1942年春,河南发生大灾难,情景令人触目惊心。当时,河南全省夏秋两季大部分绝收。大旱之后,河南又遇到了蝗灾。“水旱蝗汤”袭击了河南省110个县,当地农民饿死了300万人,有3000余万人逃难。原籍河南的刘震云为此创作了这部纪实色彩强烈的小说,大胆的言辞极大地刺痛了读者的道德神经和强烈的民族情感。冯小刚看到了这篇小说后有很大的触动,从而使得冯小刚想拍一部可以根据刘震云的小说《温故一九四二》作为题材改编成的电影。《一九四二》该部影片是由冯小刚从1993年看中剧本到如今拍摄完成,共筹备18年,横跨7地,历时135天,共耗资2.1亿。这部影片是由华谊兄弟公司出品,于2012年11月29日上映。

二、作品简介

《一九四二》这部影片是在1942年我国河南省发生的一次大灾难---旱灾、蝗灾,三百万人饿死。在死三百万人的同时,历史上还发生这样的一些事:宋庆龄访美、甘地绝食、斯大林格勒血战、丘吉尔感冒 。当时,太平洋战争进入第二年,中国抗日战争也处于战略相持阶段,我国河南省地区发生了大旱,千百万民群众不得不背井离乡,外出逃荒。影片中的全景展现出大时代背景下,天灾人祸的众生相。在本部影片中的故事主要从两条线索展开:一条是逃荒路上的民众。在逃荒的路上主要以老东家范殿元和佃户瞎廘两个家庭为核心,展现他们的在逃荒路上的挣扎和痛苦,他们的希冀和愤怒。另一条线索是以国民党政府,他们的冷漠和腐败无能、他们对人民的藐视从而推动和加深了这场大灾难,但最终导致了自己的失败的命运。随着浩浩荡荡的逃荒队伍,冰天雪地中满载灾民疾驰的列车、日本飞机空袭逃荒的灾民、重庆轰炸等电影画面的首次曝光而层层递进,影片最后在蒋介石沉重的回首中落下帷幕。《一九四二》这部电影贯穿全片的根本就是吃的问题,同时也记录了一个民族最不应该忘却的一次灾难。

三、 作品人物分析

【1942电影影评,】

在本部影片中对白的方言化和副语言比较的丰富。人物操持着河南话、陕西话、重庆话等地方话,使得语言朴实而有趣。人物有着丰富的副语言。影片中通过丰富的语言展现了人物遭遇或命运的转化。 东家范殿元。在影片中,他复杂多变,善恶兼备,能屈能伸,懂

得变通。他也有义气,游说栓柱保护星星,为赎卖栓柱给法庭送白面。当瞎廘因卖女而夫妻大闹时,他舀出一满碗米准备救急时,左顾右盼发现他身后有很多的灾民在围观,急忙说:“这么多穷人,我也救不起啊。”再把碗里的米拂的平平的,“别想着卖孩子,给你娘熬碗粥喝,灾过了还我”。瞎廘的母亲被炸死,范家的财物被炸、被抢之后,他的心灰的说:“啥都没有了,那小米真该借你一袋!’显示出了她同情弱者的性格。在影片的最后老范对孤儿说:“妮儿,别哭了,身子都凉了··叫我一声爷,咱爷俩就算认识。”我们可以从这些话中体会得到老范的这份温情能给人一种无限的希望。

花枝。通过影片中的对话,我们可知她的身价一路下跌,为女儿不惜将自己低价沽售。起初少东家以两升小米和两个核桃为报酬非礼她,她不从。在逃荒的路上人贩子告诉瞎廘:她值五升小米。栓柱欲想用饼干为由诱惑亲抱星星,星星拒绝后跑开。花枝看过后凑前说“没弄成吧?人一喝墨水,就是条喂不熟的狼。给我饼干,我给你睡。”在洛阳,她力争向人贩子推销自己:“买一大的,捎俩小的孩子!特划算。”结果遭到痛斥,花枝被推倒在地,贱卖不成。为孩子有托,她改嫁栓柱,再以四升小米的价位将自己卖给牛贩。临别前,她对栓柱说,“千万不能卖孩子,我的裤子好一点,咱俩换换。”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当花枝用完最后一袋小米的时候,饥饿离人们的距离开始变得那么的接近,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狗吃人的寒心场面。孩子需要养活、刚出生的婴儿需要奶吃、生病在床的母亲需要买药,人们含着泪水卖掉自己的孩子、曾经一起患难的妻子,换来的只有3升小米。3升小

米,在现在看来是那么的不值钱,但当生存遇到威胁的时候,它又是那么的值钱,人们无奈的只有用亲人去换取救命的小米。

瞎廘。瞎廘在影片中是一个油滑而又传统的男人,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当瞎廘面临自己的母亲重病之时,他的第一选择就是卖掉自己的女儿,有这样的一段瞎廘和买主之间的讨价还价的情景,买主给他的老婆和他的女儿都标了价,可瞎廘断然的拒绝了。瞎廘的女儿曾经问过他,说:“啥叫逃荒啊?”。他用直接而又简短的话告诉自己的女儿:“出门找吃的,就是逃荒”。我们从中可以看出瞎廘也是个粗线条的男人,当他面临困境的时候,他的心里又是有把盘算的,而孝顺在他的心里是无价的。

老马。在影片的对话中,我们体会得到他的身份在不断地变化,也显示乱世中求生的智慧。他世故利己,不乏善良本色,见风使舵。“一辈子最大的荣耀就是给省长做饭”。坐在逃荒的马车上,伙伴说:“老马,多亏了这次灾祸,才有战区巡回法庭,要不然,你一个县衙的伙夫,怎么会轮到你当庭长呢?他自鸣得意总结发迹经验,梦想着发战争财,“一场灾祸下来,咱们都是官”。在影片的最后,老马为认日本人当差,力劝栓柱保命!栓柱被刺死后,他舔着日本人尖刀上的肉,眼里噙着泪水,谄媚地说“辣”,从他的言情中,传神地展示了他屈辱求生,老马为了果腹,高尚和卑微里的他都能寻找到那丝求生出存的夹缝。【1942电影影评,】

四、观后感

《一九四二》这部电影贯穿全片的根本就是吃的问题。1942年对于河南人来说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份,在这一年里河南发生了旱灾和蝗灾,又逢大批日寇入侵中原,百姓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为了生存,3000多万人,历时106天,行程1012公里,开始了一次惨烈浩荡的逃荒之旅。电影中有很多触动我内心深处的场景,让我感慨万千。影片给我最大的感受是我们生活在现在的这个年代,我们真的很幸福!我们生活在现代的社会里很少体会得到真正“饿”的感觉。我们更应该懂得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在这部影片里,我们可以看到人们都为了活着尝尽苦楚,却没有一个人选择自杀,他们都卑微地生存者,财主的读过书爱小猫的女儿宁愿自己被卖到妓院,只因想吃饱想活命,佃户愿意卖掉小女儿,徐帆在给孩子一个托付后自己把自己卖掉,如此凄凉,但他们都没有选择死。我们更能从中体会得到河南的普通农民也非常的坚强。选择走下去,活下去,似乎就有了活的希望。当生存和信仰发生冲突的时候,活着永远是普通人的第一选择。

《一九四二》这部电影的拍摄是一个具有挑战意义的事情。刘震云的作品《温故一九四二》一直被以为是不可能翻拍成电影的,难度太大。但是,冯小刚以为如果去做一件“可能”的事情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做就要去做看上去“不可能”的事。冯小刚导演把不可能的事变成了可能的事,这一切都是他心中的梦想指引着他拍完《一九四二》源源不断地动力来源。在剧本创作中,冯小刚导演坦言,自己与编据刘震云选择用最“笨”的方式——重走1942年灾民的逃荒路。我们从中体会更能体会得到要想拍一部比较成功的电影真的不容易。看了《一

1942电影影评 第六篇_电影一九四二观后感1000字

电影一九四二观后感1000字

电影一九四二>观后感

前次课上我们观赏了《一九四二》,感触颇多,却不知改如何提笔。观影之前,当“逃荒”,这样单薄的字眼出现在面前时,或许我们大多只能像剧中的小女孩一样把“逃荒”理解为“没有吃的了,不愿意饿死,出门寻吃的”。虽说我们没有真正经历这样的大灾荒,没有饿过肚子,没有吃过苦,但剧中所反映的却让我们真实的感受到了当时灾荒和抗日战争同时发生时,河南人民民不聊生的状况。形势所致,政策又将如何呢?

影片这样描述了整个剧情:老东家范殿元,大灾之年,战争逼近,为了躲灾,他赶着马车,拉着粮食,载着家人,加入往陕西逃荒的人流。躲灾过程中,他从开始的充满希望,到慢慢失望,最后绝望。三个月后,到了陕西潼关,车没了,马没了,粮食没了„„车上的人也没了。这时老东家特别纠结,他带一家人出来逃荒是为了让人活,为什么到了陕西,人全没了?于是他决定不逃荒了,开始逆着逃荒的人流往回走。

而最让我觉得煽情的是影片最后“人流中喊:“大哥,怎么往回走哇?往回走就是个死。”老东家:“没想活着,就想死得离家近些。”转过山坡,碰到一个同样失去亲人的小姑娘,正爬在死去的娘身上哭。老东家上去劝小姑娘:“妮儿,别哭了,身子都凉了。”小姑娘说,她并不是哭她娘死,而是她认识的人都死了,剩下的人她都不认识了。一句话让老东家百感交集,老东家:“妮儿,叫我一声爷,咱爷俩就算认识了。”小姑娘仰起脸,喊了一声“爷”。老东家拉起小姑娘的手,往山坡下走去。”漫山遍野,阳光下洒满了希望。

影片《一九四二》分别从国民政府、国际记者和宗教人士以及普通灾民四个不同的视角诠释这场了灾难:国民政府方面,与高层彬彬有礼却冰冷虚伪的外交辞令相比,影片中国军军官的那句“国家贫弱,只有甩包袱,才能顾全大局”的哀叹或许更能解释当局的抉择与灾区的人民悲惨命运;国际记者和宗教人士都从人道主义出发,试图用自己的方式解救灾民,只可惜他们的力量和方法远远不足以解救饱受战乱、灾荒蹂躏的灾民;民众方面,无论是老东家一家所代表的中小地主,还是瞎鹿、栓柱所代表的贫农,在这场灾难中都无力保护自己的财产、尊严甚至生命。

回首曾经这样的灾难,我们又将怎样面对现实。

或许,我们更多的会说“以史为鉴”,可“鉴”又谈何容易。时间会拭去人们心头的灾难所带来的悲伤,会抚平历史的疼痛,会揩去社会中的那些不美好。但,鉴史,我们需要从多方面考虑。1942的大灾荒,虽说是由自然因素引起的,但人为因素在灾难的发展过程中也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我们首先应当注重对自然的保护,珍惜和保护环境其次,政府应该顾全大局,关注民生;人们自身应当珍爱生命,互相尊重。

再多的“借鉴”,也不如我们实际生活中的行动。《一九四二》,让我们更爱生命。

1942电影影评 第七篇_《1942》影评

《1942》影评

冯小刚的《一九四二》这部电影,向我们讲述了70年前发生在中原大地上的一场浩劫,起先是旱灾,接着是蝗灾,然后就是国民党当局将灾区人民置于水深火热之中不顾,命令国军依然向颗粒无收的灾民要军粮,最后直至将他们视为“包袱”甩给入侵的日军„„

影片以东家老范和村民瞎鹿一家子在漫长的西去逃荒路上为主线,对比国民政府上层人物在那场灾难中的种种态度,还有美国记者白修德从底层老百姓的深入调查到国民政府上层人物的不断奔波呼吁,将整个影片连贯成一个时间链条,使我们看到——在老百姓西去逃荒的一百多天里,底层和上层两个截然不同的阶层都究竟在发生着什么状况?运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底层老百姓的流离失所和上层要员坐视不管”的社会现实。

整部影片没有我先前想到的单纯诉苦的惨烈,甚至在诉苦的过程中,还隐藏着不少“冯氏笑点”,让人看后,先感觉好笑,细想后又很心酸自责!

比如花枝为了两块饼干,摸黑跟踪长工拴柱偷窥他要占有东家老范的千金星星,在关键时刻她又突然现身很坦然地对拴柱大声说:“没有弄成吧?人要是一喝了墨水,那就是条喂不熟的狗,你把饼干给我,我跟你睡!”可是先前大家不要忘记——当全村人还在老家没有出来逃荒时,花枝一大早去老范家里借粮食,少东家借机对她图谋不轨还许诺多给些粮食时,她却表现得那么决绝!只是在后来漫长的逃荒路上,花枝看不到一点点生存的希望,这些残酷的生存现实使花枝这样正经的农村少妇,也不得不丧失了最后的一点点廉耻。

还有瞎鹿的老娘在逃荒路上,半夜里惊闻儿子要卖掉小孙女是为给自己换药吃,马上就声嘶力竭地喊着:“如果卖孩子是为了我,那我现在就上吊去!”瞎鹿却没好气地回敬一句:“你想上吊,哪里有房梁啊?!”是啊,低矮的草棚,确实让人上吊求死都不能!

这种“冯氏喜剧元素”在影片中也运用得恰到好处,使人看后先不假思索地笑几声,随即就噤若寒蝉,因为细想它的背后是多么令人心酸的无奈!

使每个观众笑后又会在内心质问自己:“你怎么可以笑呢!?”于是不由自主地自责起来,仿佛自己成了鲁迅笔下麻木不仁的看客了!这种“一笑一责”的观后感,使观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jd/465995/

推荐访问:冯小刚电影1942影评 1942影评张国立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