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亲朋无一字

亲朋无一字

时间:2018-07-23   来源:经典美文   点击:

【www.gbppp.com--经典美文】

亲朋无一字 第一篇_鉴赏

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有一点是很清楚的,诗人对洞庭湖向往已久,这是在叙事写景的行文中,自然地流露出来的感情。但这毕竟是过去的向往,登上了岳阳楼,其感情似乎应当是高兴。因为多年的向往实现了,一定高兴。但仔细品味,句中又见不到高兴的字眼,抽不出如愿以偿的情思。联系下文更是如此。实际上在这两句中“昔”与“今”之间,是一段漫长的时间距离,作者把这段距离拉开,没有用简单的“喜”“悲”之词来填充它,而是留给读者去想象、回味。古人说“律诗之妙全在无字处”,这里就是无字处。“昔”与“今”之间,天在变,地在变,国在变,人也在变。安史之乱,唐王朝由盛转衰,人民的深重灾难,杜甫个人的悲惨遭遇,这一切都凝聚在一起,凝聚在杜甫的心头,并随着诗人—起登上了岳阳楼。他高兴不起来。应当说“今上岳阳楼”是向往了多年不得登,如今才算是登上来了,这是一声长叹,长叹的内里是一团忧国忧民、伤时伤世的感慨。这一声长叹,就像那咏叹调的引子,开启了下面一个个乐章。这里还要注意到一个“水”字,题目是“登岳阳楼”,头一句却先写洞庭湖,第二句才写岳阳楼,而且是“洞庭水”不是洞庭湖。这个“水”字显然是要突出的,这是抓住了洞庭风光的主要特点,说明了下文主要是在“水”上做文章。

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两句紧扣上联的“水”字,虽没出现水字,却是专门写洞庭水。诗人站在岳阳楼上,向东南方向极目眺望,只见洞庭湖水茫茫一片,一眼望不到头,而吴地则被挤向了远远的东边,楚地则被远远地挤向了西边、南边。这景象,就好像洞庭湖水向东南伸展,把本来连在一起的吴地和楚地,一下子分裂成为两块。“坼”字用的很好,有动态感。仿佛湖水在延伸,大地被切割开。后一句“乾坤”就是天地,包括天地万物。“乾坤日夜浮”是说诗人站在岳阳楼上,四面眺望,到处都是无边无际的洞庭水,仿佛整个天地万物都被湖水漂浮起来,仿佛天地万物都日日夜夜地在洞庭湖水上浮动漂游。“浮”字也有动态感。使人想到整个苍穹都被湖水托住的—个半球,而万物的运动,都是湖水荡动的结果。这两句都是写洞庭水,境界宏阔。一是极写水面的宽阔,二是极写水的力量。能够割裂大地,能够浮动乾坤,这是极写它的力量。而被割裂、被浮动东西之庞大,则显示出湖水的宽阔。这不是简单的夸张手法,这里有个视觉、感觉和想象的问题。由于地球是圆的,人的视觉是有限的,面对茫茫的湖水可能看不到岸边,即使看到了,远远望去也只是一条线,这就造成了湖水无限大,而远地十分狭小的感觉。诗人准确、真实地抓住了这视觉和感觉上的错觉,就把湖水描写成了四际无垠,仿佛大地四处都是水乡泽国,这是视觉感觉的真实。但诗人又借助想象,把本来看不到的吴楚大地和整个乾坤四际,也融进了这个视觉和感觉的画面。从而构成了一个想象的吴地楚地被裂开,整个乾坤被浮动的广阔无垠的画面。这就是借助想象而形成的意象。这是将想象中的更广阔的景象纳进了视觉画面的结果。这是说“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是视觉错觉加上想象的产物,这是一个很成功的宏观意象。它的主要特点是境界广阔、气魄宏大。像这样大的宏观意象、气魄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是很少见的。如孟浩然也有咏叹洞庭湖的诗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但没有杜诗境界更为高远。这两句是写景,但不能看成是纯写景,写景中渗透着诗人的胸怀。“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透露唐王朝的分裂衰败和国势的不安定。

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这两句是写诗人自己的处境。“无一字”指的是没有一点消息,一点音信。“亲朋无一字”写出了诗人的孤苦,但主要是音信断绝,自己不了解朝里和地方上的情况,即整个国家的情况。这对一个念念不忘君王,不忘国家,不忘人民的诗人来说,是一种被社会忘记的孤独感,他在精神上无疑是很痛苦的。“孤舟”是指诗人全家挤在一条小船上飘泊度日,消息断绝,年老多病,孤舟漂泊,其精神上、生活上的惨苦可以想见。理解这两句应与前两句联系起来看,前两句是远望,随着湖水向四际望去,水天相接,联想到吴楚,联想到整个乾坤。这两句近看,看到了孤舟,孤舟是近景中映入眼帘最能

触动他的东西。于是使他联想到自己的身世、遭遇和处境。可以说这两联都是由观景引出,只不过前两句以写观景所见为主,后两句以写观望所见而引起的联想为主。这两联在内涵上也是一脉相通的。表面看起来毫无联系,实际上是一脉相通的。既然这后两句是写他的孤苦悲惨处境,由此应推想到前两句也绝非是单单写景,实际上前两句是借写远景象征性地、比拟性地暗示国势的动荡不安。这里包含着安史之乱的后遗症:唐王朝的衰败,人民的痛苦,外族的侵扰,国家的四分五裂和社会的不安定,栋梁之臣的缺乏等等,这一切都是杜甫飘泊中念念不忘的大事。正是由于诗人心中牵挂着国事民事,才牵肠挂肚。所以当他看到广阔无垠洞庭湖水时,也会想到仿佛大地裂开了,乾坤在日夜不停地浮动。从杜甫一贯的优国忧民的思想境界来看,他登上岳阳楼极目远眺,也必定会想到这些。可以说没想到这些就不是杜甫。也正是由于诗人胸中翻腾着叫人牵肠挂肚的国事民事,所以就很自然地勾起了自己不能再施展抱负的痛心。于是这孤舟飘泊,老弱多病,消息也听不到的可悲处境,也就顺理成章地涌上心头。这两联中,上联境界极大,下联境界却很小,大小相映成趣,其间也包孕着诗人的无限感慨。就景象来说,上联展现的是浩瀚的洞庭湖水,下联则画出了水面上的一点孤舟。湖水动荡,孤舟飘浮,虽然大小悬殊,却统一在一幅画中。如果将洞庭湖水比作整个国家,那么那一点孤舟就是诗人杜甫自己。这里是象征,这鲜明对照的谐调之中,既包含着诗人对自己终身遭遇的痛心和不平,也体现了诗人将自己的命运、国家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诗人站在岳阳楼上,望望湖水,看看孤舟,想到国家,想到自己,万种感慨,萦绕心头。“不阔则狭处不苦,能狭则阔境愈空”,“乾坤”与“孤舟”对比,阔大者更为浩渺,狭小者更显落寞。

尾联“戎马关山北。”“戎马”,就是战马、兵马,指战争。“关山”,泛指,并非专指那道关,那座山。“关山北”,指打仗的地方。从诗人来说,从洞庭湖向长安望去,隔着一道道关,一座座山,而战火就在北面燃烧。“戎马关山北”,具体指的是当时吐蕃入侵,威胁长安,战争不息,国家不得安宁。“凭轩涕泗流”是说杜甫倚靠岳阳楼的窗户,向北眺望,虽然隔着道道关山,他看不到长安,也看不到战火,但在他心中却呈现出吐蕃入侵,长安危急,人民遭难的情景,于是他就禁不住伤心的老泪纵横了。这两句是两个景象:一个是西北长安附近的战火,一个是岳阳楼上倚窗眺望的老诗人。两者构成了一幅画,前者是诗人心中想到的,后者是诗人自身实景。长安与岳阳楼相距千里,但在诗人心中却没有这个距离。这真是身在洞庭,心在长安。孤舟虽小却装着整个天下。衰老多病的躯体中,仍然跳动着—颗忧国忧民的志诚之心。同时“戎马关山北”一句,明确写出了诗人在登岳阳楼时心中想的是国家的不安宁。这就更可以说明了第二联绝非仅仅是写景。第三联也决不只是写自己的孤苦无依。“凭轩涕泗流” 一句中,则凝聚着诗人对国家时局、自己孤苦处境比照后,感到无可奈何,感到万分压抑的感情,非常形象而深刻地显示出杜甫晚年时的精神痛苦。精神痛苦主要是无可奈何。

这首诗的主要艺术成就表现为以下两点。

第一,作品运用了变化多样的表现手法。作品虽然只有八句话,但是却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开篇两句运用的是叙述的手法,交代的是登临岳阳楼的缘由。三四两句运用的是描绘的手法,绘制了岳阳楼的宏阔壮观图景,并且在描绘中,又运用了形象的比喻,增强了作品的生动性。作品最后两句又运用了抒情的写法,揭示出诗人的内心世界,开拓了作品的意境。

第二,作品内容和感情两方面大跨度的跳跃。从内容方面说,开篇一联写的是诗人登楼的过程,其中蕴含了“昔”与“今”的时间跳跃过程。颔联中,诗人由上联的写自己推进到

写洞庭湖,这里有一个从小到大的跨度。在写景中,又由吴、楚之地面到日、月之天空的空间跳跃。到了颈联,诗人又转回自身的描写,前后联之间有一个从大到小的跨越。到了尾联,诗人又从个人身世遭际的描写扩展到国事的描写,上下联又是一个从小到大的跨越。在写国事时,又有一个从国难的跳跃到诗人感情抒发的过程。这就构成了纵横开阔,跳跃性强的特点。从诗人的感情发展脉络上说,首联蕴含喜悦,颔联带有雄壮,颈联转为凄苦,尾联变为悲伤。诗人的感情随着诗篇的进展,显示出不断变化,跳跃性强的艺术特点。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此诗是杜甫诗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称为盛唐五律第一。从总体上看,江山的壮阔,在诗中互为表里。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反映了其关心民生疾苦的风格。

首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底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夜,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这是写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

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

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当然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十多年时间。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

首联叙事,颔联描写,颈联抒情,尾联总结。通篇是“登岳阳楼”诗,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诗人屏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其身世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这首诗意境开阔宏伟,风格雄浑渊深,是杜甫诗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称之为盛唐五律第

一。从总体上看,江山的壮阔,与诗人胸襟的博大,在诗中互为表里。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宋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引蔡绦《西清诗话》说:“洞庭天下壮观,自昔骚人墨客,题之者众矣,„„然未若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则洞庭空旷无际,气象雄张,如在目前。至读杜子美诗,则又不然。‘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不知少陵胸中吞几云梦也。”

全诗纯用赋法,从头到尾都是叙述的笔调。以往一些学者认为诗用赋法,没有形象,没有诗味。事实上,赋法是诗歌形象化的重要手法,其特点是不注重诗的语言和局部事物的形象化,而着力创造诗的总体意境。《登岳阳楼》正是运用赋法创造艺术形象的典范。它所达

到的艺术境界,已经使人不觉得有艺术方法的存在,甚至不觉得有语言的存在,只觉得诗人的思想感情撞击着心扉。

全诗以自叙和抒情为主,真挚感人;写景只是三,四两句,既是实写,又想象,一“坼”一“浮”,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阔而又生动。

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杜甫57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大历三年(768年),当时杜甫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州(今属湖南)。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想到自己晚年飘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在岳阳写下《登岳阳楼》、《泊岳阳城下》和《陪裴使君登岳阳楼》。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译文

以前的日子就听说洞庭湖波澜壮阔,今日如愿终于登上岳阳楼。

浩瀚的湖水把吴楚两地撕裂,似乎日月星辰都漂浮在水中。

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处漂流。

北方边关战事又起,我倚着栏杆远望泪流满面。

注释

①洞庭水:即洞庭湖。在今湖南北部,长江南岸,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②岳阳楼:在今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为游览胜地。

③吴楚:春秋时二国名(吴国和楚国)其地略在今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一带。下瞰洞庭,碧湖万顷,遥望君山,气象万千,唐张说建,宋滕子京修。以范仲淹千古名篇《岳阳楼记》驰名。 坼(chè):分裂,这里引申为划分。这句是说:辽阔的吴楚两地被洞庭湖一水分割。

④乾坤(qián kūn)日夜(一作“月”)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据《水经注》卷三十八:“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出没于其中。”乾坤:天地,此指日月。

⑤无一字:杳无音讯。 字:这里指书信。

⑥老病:年老多病。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患肺病,风痹,右耳已聋。有孤舟:唯有孤舟一叶飘零无定。诗人生平的最后三年里大部分时间是在船上度过的。这句写的是杜甫生活的实况。

⑦戎(róng)马关山北:北方边关战事又起。当时吐蕃侵扰宁夏灵武、陕西邠(bīn)州一带,朝廷震动,匆忙调兵抗敌。戎马:军马借指军事、战争,战乱。这年秋冬,吐蕃又侵扰陇右、关中一带。

⑧凭轩:倚着楼窗。涕泗流:眼泪禁不住地流淌。涕泗:眼泪和鼻涕,偏义复指,即眼泪。

亲朋无一字 第二篇_120个文言实词个人整理归纳

120个文言实词个人整理归纳

A(2个)

一、爱

动词

1、热爱、喜欢、爱好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周敦颐《爱莲说》)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陶渊明《归园田居》)

武能网纺缴,檠弓弩,於靬王爱之(班固《汉书·苏武传》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杜牧《阿房宫赋》)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喜爱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韩愈《师说》)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归有光《项脊轩志》)

3、宠爱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白居易《长恨歌》

4、爱惜、吝惜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贾谊《过秦论》)

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苏洵《六国论》)

5、爱护

虽曰爱之,其实害之

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过秦论》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二、安

动词

1、安抚、抚慰

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孔雀东南飞》

2、使„„安

既来之,则安之

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种树郭橐驼传》

3、安适、安乐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归去来兮辞》

4、养生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左传·曹刿论战》

形容词

1、安定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原《离骚》)

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安稳

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安全、平安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苏洵《六国论》)

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苏武传》

副词 表反问 哪里、怎么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将进酒》

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论语·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章》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鲍照《拟行路难》)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木兰诗》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韩愈《马说》)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代词 表疑问 哪里

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班固《汉书·苏武传》)

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班固《汉书·苏武传》)

项王曰:“沛公安在?”《鸿门宴》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苏轼《赤壁赋》)

陈涉太息曰:“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李白《行路难》)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陈寿《隆中对》)

B(6个)

三、被

动词

1、受、遭受

【亲朋无一字】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项王身亦被十余创。(《史记·项羽之死》)

2、读pī,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司马迁《陈涉世家》)

介词 表被动

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

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

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孔雀东南飞》)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白居易《琵琶行》)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四、倍

1、倍数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贾谊《过秦论》)

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苏洵《六国论》)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苏洵《六国论》)

一人六倍,即夕行步如平常。(方苞《狱中杂记》)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 动词

1、一倍、加倍

一人倍之,伤肤,兼旬愈;(方苞《狱中杂记》)

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周密《观潮》)

2、通“背”,违背、背叛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副词

越发、更加、倍加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白居易《观刈麦》)

五、本

名词

1、树木的根

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2、树木的茎

摇其本以观其疏密,(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动词

1、推究、考察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欧阳修《伶官传序》)

副词

1、本来

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孔雀东南飞》)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陶渊明《归园田居》)

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白居易《琵琶行》)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白居易《琵琶行》)

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连坐?(《汉书·苏武传》)

本图宦(huàn)达,不矜名节。(李密《陈情表》)

男儿本自重横行, 天子非常赐颜色。(高适《燕歌行》)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刘桢《赠从弟(其二)》【亲朋无一字】

臣本布衣,躬耕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出师表》) 此之为失其本心。(孟子《鱼我所欲也》)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列子·愚公移山》)

六、鄙

1、边疆,边远的地方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彭端淑《为学》)

动词

1、以„„为边界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2、鄙视、看不起

孔子鄙其小器(司马光《训俭示康》

形容词

1、鄙陋、见识短浅、庸俗

肉食者鄙,不能远谋(《左传·曹刿论战》)

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孔雀东南飞》),

2、鄙陋、自谦之词

敢竭鄙怀,恭疏短引(王勃《滕王阁序》)

复合词

1、鄙贱:粗野而又地位低微,浅陋而卑贱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2、卑鄙:卑贱鄙陋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诸葛亮《出师表》)

3、鄙人:a自谦之词b鄙俗、不开化的人

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七、兵

名词

1、兵器

操吴戈兮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屈原《国殇》)

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司马迁《史记·项羽之死》)

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非我也,兵也?(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贾谊《过秦论》)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贾谊《过秦论》)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贾谊《过秦论》)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世西征》)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诸葛亮《出师表》)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天时不如地利》)

2、士兵、军队

小孤属舒州宿松县,有戍兵。(《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司马迁《史记·项羽之死》)

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司马迁《史记·项羽之死》)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司马迁《史记·项羽之死》)【亲朋无一字】

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司马迁《史记·项羽之死》)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苏洵《六国论》)

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燕王诚振畏慕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方急时,不及召下兵(《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司马迁《史记·鸿门宴》) 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贾谊《过秦论》)

大漠穷秋塞草腓, 孤城落日斗兵稀。(高适《燕歌行》)

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班固《汉书·苏武传》)

可汗大点兵(《木兰诗》)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司马迁《陈涉世家》)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诸葛亮《出师表》)

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天时不如地利》)

3、战争

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姜夔《扬州慢》)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苏洵《六国论》)

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贾谊《过秦论》)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欧阳修《伶官传序》)

八、病

名词

1、疾病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白居易《琵琶行》)

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岁余,王病,赐武马畜、服匿、穹庐。(班固《汉书·苏武传》)

饥冻虽切,违己交病。(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

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李密《陈情表》)

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李密《陈情表》)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李密《陈情表》)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杜甫《登岳阳楼》)

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杜甫《旅夜书怀》)

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韩愈《祭十二郎文》)

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归有光《项脊轩志》)

赵子曰:“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刘基《苦斋记》)

形容词

1、穷困

故病且怠。(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动词

1、患病、得病

亲朋无一字 第三篇_1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测试题

一.积累运用(28分)

1.下面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和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踱(duó)来踱去 地窖(jiào) 书脊(jǐ) 赦(hè)然

B.绺liǚ 鬃zōng 诅zǔ咒zhòu 两颊(jiā)

C.薨(hōng) 奏牍(dú) 掷地(zhì) 补辍(zhuì)

D.万籁lài 虐(nüè)待 钟磬qìng 吴楚东南坼chè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2分)

A.中华民族从来不低头,雪灾地震不可怕,因为我们有不屈不挠、众志成城的十三亿人民。

B.一座座雄伟而风格迥异的高楼如雨后春笋般在川南大地上拔地而起。

C.最近发生的车祸事件,造成了重大伤亡,现场惨不忍睹,令人叹为观止。

D.好的书需要多读,重要的书必须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让你觉得开卷有益。

3.使用正确的修改符号修改下列句子。(2分)

⑴.我班同学讨论并听取了校长关于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讲话。

⑵.建国六十年来,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改革。

4.下图是2010年上海世时博会的吉祥物“海宝”,它是一个活泼可爱的汉字“人”的卡通造型,也被视为一滴俏皮的水。请从这幅图中任选“海宝”的两个部位介绍其特点及寓意。 (2分) 示例:①.眼睛:大大圆圆的眼睛,充满了列未来城市的期待。

②.拳头:

③.身体:

④.整体“人”字:

5.按课文内容填空。(9分)

(1)在她没有来以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但她一出现,就把我叫醒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一根不断的线把我周围的一切连结起来。

(2)前面是一条路,先生没有走完就倒下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继续前进。

(3)《题破山寺后禅院中》体现作者内心欢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赵普》中赵普刻苦读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赵普》中写读书给赵普带来的益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请从你积累的古诗文中,写出一个与“鸟”相关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童年》是作者 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的第一部,其他两部为《 》、 《 》。 《童年》讲述的是 _________(主人公)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其中外祖母是一个 充满了童心的老妇人的形象,她对谁都很忍让,有着圣徒一般的宽大胸怀。(5分)

7.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6分)

材料一 去年以来,云南秋、冬、春连旱,出现百年一遇的旱情;贵州秋、冬连旱,出现八十年一遇的旱情。

材料二 2010年,全国2212万人因干旱而饮用水困难,其中79%的人集中在云南、贵州、广西、四川、重庆。截至4月底,干旱已造成百色市222万人受灾,115万人饮用水困难,251万亩农作物受灾。

材料三 据统计,如今已有近10亿人无法获得安全的饮用水,三分之一的人生活在水荒地区。联合国警告说,如果世界仍以同样的速度消耗水资源,到2025年,将有27亿人面临严重的水短缺。

⑴.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一、二的主要内容。(2分)

⑵.分析材料三,说说造成如此严重后果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⑶.西南地区受灾期间,得到了全国各地爱心人士的热忱帮助。假如你是旱区的一名受助学生,请续写下面的句子,以表达你的感激之情。(要求:句式相似,意思连贯,形象生动)(2分)

您送来的滴滴甘泉,汇成了涓涓细流,浇灌了一片片心田;您送来的滴滴甘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23分)

(一)外祖母说话好似在用心地唱歌,字字句句都像鲜花那样温柔、鲜艳和丰润,一下子就牢牢地打进我的记忆里。(A)她微笑的时候,那黑得像黑樱桃的眼珠儿睁得圆圆的,闪出一种难以形容的愉快的光芒,在笑容里,快活地露出坚固的雪白的牙齿,虽然黑黑的,两颊有许多皱纹,但整个面孔仍然显得年轻,明朗。但这面孔却被松软的鼻子、胀大了的鼻孔和红鼻尖儿给弄坏了。她从一个镶银的黑色鼻烟壶里嗅烟草。她的衣服全是黑的,但通过她的眼睛,从她内心却射出一种永不熄灭的、快乐的、温暖的光芒。(B)她腰弯得几乎成为驼背,肥肥胖胖,可是举动却像一只大猫似的轻快而敏捷,并且柔软得也像这个可爱的动物。

(二)在她没来以前,我仿佛是躲在黑暗中睡觉,但她一出现,就把我叫醒了,把我领到光明的地方,用一根不断的线把我周围的一切连结起来,织成五光十色的花边,她马上成为我终身的朋友,成为最知心的人,成为我最了解、最珍贵的人,——是她那对世界无私的爱丰富了我,使我充满了坚强的力量以应付困苦的生活的。

8、解释文中的词语:(4分)

光芒( ) 熄灭( )

轻快( ) 应付( )

9、第(一)段中作者刻意描写外祖母的“黑衣服”与“她的眼睛”,主要运用的写法是:_________,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10、对引文中划线(B)句子的解说比较符合文意的是:(3分)( )

A、那是为了表明外婆已经年老力衰了。

B、这是作者对人物所作的传神的动作描写。

C、记载着她所承担的繁重的劳动和艰辛的生活。

D、与下文的“大猫”形象非常吻合。

11、选文主要使用的表达方式:(2分)( )

A、记叙、描写 B、描写、议论

C、抒情、描写 D、议论、抒情

12、为什么说“外祖母说话”“一下子就牢牢地打进我的记忆里”?(3分)

13、上文中两个词语加点“黑暗”与“光明”,该如何理解其中的含义?(4分) “黑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光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为什么说外祖母在我心中是“终身的朋友、最知心的人与最了解、最珍贵的人”?(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言文阅读(14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片段完成17-19题。(共10分)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

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15.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2分)

①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②尝奏荐某人为某官

③太祖乃悟 ④卒用其人。

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

(1)、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

(2)、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

17.“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这一细节写出太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样子, “跪而拾之”的细节写出赵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补缀旧纸”这一细节表现出赵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态度。(3分)

18.如果赵普能被评为感动中国人物之一,请你借签为才哇写的颁奖词,为赵普写一段颁奖词。(60字左右)(3分)

才哇的颁奖辞:对乡亲有最深的爱,所以才不眠不休;对生命有更深的理解,所以才不离不弃。铁打的汉子,是废墟上不倒的柱,不断的梁。他沉静的面孔 ,是高原上最悲壮的风景。 你为赵普写的颁奖辞是:

(二).阅读下面古诗,完成21-22题。(4分)

登岳阳楼

(唐)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jd/465151/

推荐访问:亲朋无一字打一动物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