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李贽文集

李贽文集

时间:2018-06-14   来源:经典美文   点击:

【www.gbppp.com--经典美文】

李贽文集 第一篇_试论李贽的“童心说”

试论李贽的“童心说”

摘 要: 李贽的文学思想对晚明的文学理论批评和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童心说”是李贽美学思想的核心。其对“童心”即人的自然之性的提出,使晚明文学理论和创作出现了与前代截然不同的景象,对后世的思想文化领域影响重大,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关键词:李贽 童心说

李贽是中国十六世纪伟大的启蒙主义思想家和卓越的戏曲小说评论家。他重视具有真实性的人情世俗的现实文学, 反对形式化,刻意化的文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文学理论“童心说”。“童心说”是李贽美学思想的核心。李贽认为,天下之至文都出自于“童心”。这里所说的“童心”,就是指真心,即人的自然本性:“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乎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

①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本文从“童心说”的理论渊源、思想内涵等方面来对李贽的思想进行分析, 以论证其对当前文学艺术创作和社会的启发及意义。

一、“童心说”的理论渊源

李贽的“童心说”吸收了中国道家的传统和佛教禅学以及反对儒学教条的文化思想。 “童心说”深受道家思想影响。在《老子》中,有“恒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圣人皆②③孩之”以及“含德之厚, 比于赤子”等句。老子提倡“童心”、“赤子之心”,就是最初

④一念之本心。庄子“法天贵真”的思想提出“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 不能动人。”

李贽的“童心”, 主要强调“真”,人们在成长过程中,接受到了来自社会环境的影响,获得了既定的知识和约定俗成的认知,具有了“理性”,于是便歪曲了外在对象的形象, 他就失去了本真成了不真实的人。李贽提出的“童心”,正是要打破当时的社会加于人性的枷锁。

李贽的“童心说”和禅宗思想也有密切关系。李贽深通禅学,其一生, 深受佛禅思想影响。禅宗以“悟”为参禅法门,它不需要分析、推理、判断,不需要认识事物所必需的逻辑程序,只要保持心灵的空灵澄澈,进行全身心的直觉体验,就能得到对宇宙的根本认识。禅学所讲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其本意就是静虑冥想, 排除一切理性思维的干扰,进行纯直觉的感悟和反思,完全是一种直觉性的非理性的思维活动。李贽的“童心”反对的就是“义理”的干扰。

与王阳明学派的传承关系。王阳明学派主张“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 李贽承袭了阳明心学思想脉络,反对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要求张扬自然人性。但是,王阳明学派领受儒家思想,仍然肯定封建道德。李贽的“童心说”在对世界本原和人生价值的认识上有个体意识的觉醒,这是对杨明学派的超越。

二、“童心说”的思想内涵

明朝晚期资本主义因素的萌芽开始发展,城市和集镇的兴起以及随之而起的市民阶层的壮大,使文学界提出了反对当时封建统治阶级的封建理学的思潮。李贽的“童心说”就是在这股思想潮流中作为程朱理学的对立面应运而生的, 这是历史的必然, 也是当时文学发展的必然。

存本心与反虚假。在李贽看来,当时充斥于社会的文章虚假之气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文学创作的出发点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已经失去了最本来的真。李贽的思想主要表现

在他的《童心说》一文中,他提出了“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童心说所体现出的文学的主观心性由此可见:“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夫心之初,曷可失也?” “夫童心者, 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 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 绝假纯真, 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 便失却真心; 失却真心, 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

②全不复有初矣。”李贽认为“童心”即“真心”, 一切作品都应发端于作者对生活的真切

感受, 书写人的真性情, 反对理性的禁锢。在《童心说》一文中,李贽指出所谓的“童心”即是童子的最初之念,而人们在成长过程中因为内心受到了外界的影响,渐渐的失去了“心之初”,李贽提倡童心,是为了恢复人的真心,反对以“闻见道理”为心。对于文坛上的“假人”言“假言”,文“假文”的现象,李贽的“童心说”做出了批判和反思:“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见而为政事,则政事无根柢;著而为文辞,则文辞不能达”失去最真实的心态所创作的作品是不能绽放光彩的。“童心”既是指人最初的本心,也指最自然真实的表现;既是创作主体的主观心性的纯净,也指创作主体在进行创作时的真情流露。 存人欲与反义理。李贽提出了与传统观点不同的自然感情美:“盖声色之来, 发乎情性, 由乎自然, 是可以牵合矫强而致乎? 故自然发乎情性, 则自然止乎礼义, 非情性之外复有

③礼义可止也。惟矫强乃失之, 故以自然之为美耳。”与“发乎情止乎礼义”的传统美学相

左,李贽强调文学作品中的自然的感情,即真情。李贽认为美是自然的,自然本身就是美的,无需考虑礼义也不用遵循习惯,只要自然, 自然就合乎理。文学表现人的内心要遵循自然的原则,既然人的心性是自然的,是童真的,那么文学应是这种童真之心的自然表现,是真情流露的,是不应加以任何外在的阻碍和人为的限制的。李贽对理学的反叛,正在于他能从“本真”和“自然”出发,正视私心和人欲的存在,也就是正视有功利思想是人的本性,并且认为这是本心的自然流露,无需克制,他论述:“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世间种种皆衣与饭类耳,故举衣与饭而世间种种自然在其中,非衣食之外更有所谓

④种种绝与百姓不相同者也。”这种对物质生活的私欲和追求是人之常情,所以私心的客观

存在具有合理性。所以在文学创作也应该表现常人的感情:“且夫世之真能文者,比其初,皆非有意于为文也。其胸中有如许无状可怪之事,其喉间有如许欲吐而不敢吐之物,其口头

⑤又时时有许多欲语而莫可所以告语之处,蓄极积久,势不能遏。”为文应该是不得不发而

发的,绝不是因为发而发的,“自然发于情性”之文,正视自然人欲,表达真实想法,以本真所创作的作品才可能成为至文。

崇“化工”与去“画工”。李贽认为文学创作要追求“化工”而非“画工”,“化工”的境界可使“天之所生,地之所长,百卉具在,人见而爱之矣”,由自然之性情生发而出的诗文,便可至美。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这种艺术表现正是出于童心之所感所想,自然真诚。而艺术创作中的刻意雕琢, 由于它不是出自童心, 所以尽管精巧异常, 也不可能达到“造化无工”的地步, 所以已落入二流。 “《拜月》、《西厢》,化工也;《琵琶》,画

⑥工也。夫所谓画工者,以其能夺天地之化工,而其孰知天地之无工乎?”《琵琶》则因其

人为的手段, 虽极尽雕琢粉饰之能事,却非真情的自然流露,相较《拜月》、《西厢》已是次之了。在此,李贽推翻了传统观念中的把“孔孟”之道归为推崇备至的思想,并对近古时期在市民阶层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小说、戏曲进行了高度的评价,他指出:“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不论是名家还是俗人,只要是发自童心,不拘于礼教束缚的就都是好文章。

三、时代意义

作为对晚明文学界产生重要影响的理论,李贽的“童心说”对今天的文学艺术实践仍 具有非凡的指导意义。当代是一个文化复制日益加剧的时代,在太多“成心”的干扰下, 文学的本性正在逐渐失落,缺乏个性和至真至纯的情感正是这个时代最令人窒息的特征。而李贽恰恰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思考空间。自由、诗意本来应该是文学的表现和特征,我们只有重拾“童心”, 文学的本性才能回归。

参考文献

[1]李贽.焚书续焚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明)李温陵.李贽文集:杂说[M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

[3]马晓虹、张恩普. 李贽“童心说”的心学渊源与理性超越[J].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0.【李贽文集】

[4]侯林梅.关于李贽的“童心说”与华兹华斯命题的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2009.

[5]老子.老子[M].朱良志,注评.广州: 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3.

选题原因:

读了李贽的《童心说》让我获益匪浅。“童心说”作为一种学说,其理论基础是人的自然本性论。即人的自然本性倾向于真,以及投入创作主体的真实情感的文章才能成为至文。李贽的“童心说”总地来说是提倡人的自然本性的复归,是对人和人性的觉醒和肯定。文学本来应该是自由灵动能感动人的,然而在目前正在进行的社会转型期中,由于不规范的市场经济的影响,文学的本性在很大程度上失落了,文学成为非文学。文学的负载太多太重,甚至成为了一种赚钱的工具,当代文坛已经不在如曾经珠玉盈台了,属于文学自身的东西越来越少,文学的本性正在流失。所以现在的我们回头来看前人的文学理论,无论如何都是有所反省的,文学就是文学,只有循着“心之初”,保持着最纯粹的童心,才能发现文学真正的光彩。

李贽文集 第二篇_参考书目

【李贽文集】

参 考 书 目 《古诗十九首解》 [清]张庚解 《魏武帝魏文帝诗注》 [魏]曹操、曹 丕撰 黄节注 《山海经校注》 袁柯校注 《曹子建诗注》 [魏]曹植撰 《尚书今古文注疏》三十卷 [清]孙《陶渊明集》[南朝宋]陶渊明撰 星衍注疏 王瑶编注 《周易古经今注》 高亨注 《世说新语校笺》[南朝宋]刘义庆撰 《毛诗正义》二十卷 [汉]毛公传 徐震堮校笺 郑玄笺 [唐]孔颖达正义 《阮籍集校注》 [晋]阮籍撰 陈伯《诗经集传》二十卷 [宋]朱熹 君校注 《春秋左传注》 杨伯俊注 《嵇康集校注》 [晋]嵇康撰 戴明《国语》二十一卷 [春秋]左丘明撰 扬校注 [三国吴]韦昭注 《文心雕龙注》[南朝梁]刘勰撰 范《战国策》十卷 [汉]刘向集录、高文澜注 诱注 《诗品注》[南朝梁]锺嵘撰 陈延杰《老子道德经》 [春秋]老聃撰 注 《论语集释》二十四卷 程树德集《文选》六十卷 [南朝梁]萧统编 释 《乐府诗集》一百卷 [宋]郭茂《庄子集解》八卷 [战国]庄周撰 倩编 [清]王先谦集解 《古诗源》清 沈德潜选编 《庄子今注今译》陈鼓应 《古诗十九首集释》隋树森集释 《老子注译及评介》陈鼓应 《曹植集校注》赵幼文校注 《诗经原始》清 方玉润著 《陶渊明集校笺》龚斌校笺 《屈原集校注》金开诚、董洪利、高《谢灵运诗选》叶笑雪选注 路明校注 《世说新语笺疏》余嘉锡笺疏

《孟子集注》七卷 [战国]孟柯撰 陆机《文赋》 [宋]朱熹集注 顾恺之《论画》 《荀子简释》二十卷 [战国]荀卿撰 宗炳《画山水序》 梁启雄简释 卫夫人《笔阵图》 《韩非子集释》二十卷 [战国]韩 非撰 陈奇 集释 《全唐诗》 [清]彭定求等编撰 《楚辞集注》八卷 [战国]屈原等撰 司空图《诗品二十四则》 [宋]朱熹集注 王维《山水论》《山水决》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清]白居易《与元九书》 严可钧辑 《花间集校》 [后蜀]赵崇祚编 李《淮南子》二十一卷 [汉]刘安撰 一氓校 [汉]高诱注 《南唐二主词》 [宋]阙名辑 王仲《史记》一百三十卷 [汉]司马迁撰 文校

[南朝宋]裴駰集解 《全宋文》四川大学古籍研究所编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逯钦立辑 巴蜀书社排印本 《汉书》一百二十卷 [汉]班固撰 《全宋诗》〉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 [唐]王先谦补注 北京大学出版社排印本 《玉台新咏》十卷 [南朝陈]徐陵辑 《全宋词》 唐圭璋编

《宋诗选注》钱钟书选注 《唐宋词简释》唐圭章释 严羽《沧浪诗话》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 《全元戏曲》十二卷 王季思主编 《全元散曲》 隋树森编 《李贽文集》:《焚书》《续焚书》《藏书》 《明诗别裁集》 [清] 沈德潜、周准编 《袁宏道集笺校》 [明] 袁宏道撰 钱伯诚笺校 《陈子龙文集》 [明] 陈子龙撰 《三国志演义》 [清] 毛伦 毛宗岗评点 刘世德 郑铭点校 《第五才子水浒传》 金人瑞评改 《明容与堂刻水浒传》 《西游记》 [明] 吴承恩编著 《新刻金瓶梅词话》 《封神演义》[明] 许仲琳 李云翔编 《古今小说》[明] 冯梦龙编著 《警世通言》[明] 冯梦龙编著 《醒世恒言》[明] 冯梦龙编著 《二刻拍案惊奇》[明] 凌 初著 《四声猿》 [明] 徐渭著 周中明校注 《明人杂剧选》 周贻白选注 《汤显祖诗文集》 徐朔方校点 《汤显祖戏曲集》 钱南扬校点 《六十种曲》,[明]毛晋编 谢榛《四溟诗话》 《中国十大古典悲剧集》,王季思主编 《中国十大古典悲喜剧集》,郭汉城主编 《纳兰词笺注》 纳兰性德著 张草纫笺注 《清人杂剧初集》 郑振铎辑 《金圣叹评点才子书》 《笠翁十种曲》 李渔著 《闲情偶寄》 《清忠谱》 李玉著 王毅校点 《长生殿》 洪昇 著 徐朔方校注本 《桃花扇》 孔尚任著 《聊斋志异》 蒲松龄著 张友鹤整理 《阅微草堂笔记》 纪昀著 《儒林外史》 吴敬梓著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本) 曹雪芹著 《红楼梦》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整理 《郑板桥集》 《镜花缘》 李汝珍著 刘熙载《艺概》 《廿二史劄记》清 赵翼撰 《龚自珍全集》 龚自珍著 王佩诤校 《饮冰室合集》 梁启超著 林志钧编 《章太炎全集》六卷 章炳麟著 《蕙风词》一卷 况周颐著

《官场现行记》六十回 [清]李宝嘉撰 张友鹤校注 《二十年目睹之怪状》一百零八回 [清]吴沃尧撰 张友鹤校注

《老残游记》[清]刘鹗撰 陈翔鹤校 戴鸿森注 《晚清文学丛钞.小说戏曲研究卷》阿英撰 《晚清文学丛钞.小说》阿英撰 《晚清文学丛钞.说唱文学卷》〉阿英撰 《晚清文学丛钞.传奇杂剧卷》阿英撰 《近三百年名家词选》龙揄生编选 《晚清文选》郑振铎编 《闻一多学术文钞·诗经研究》闻一多著 《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孙作云著 《诗经名物新证》扬之水著 《孔子思想体系》蔡尚思(这本书比较左,但有些地方分析得很到位,在孔子的生平一章里,把孔子描述得像个老谋深算的政客,与李零的《丧家狗》对照着读,很有意思。) 《丧家狗:我读〈论语〉》李零著 《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李长之著 《追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往事再现》〔美〕斯蒂芬·欧文(宇文所安)著,郑学勤译 《迷楼:诗与欲望的迷宫》〔美〕宇文

所安著,程章灿译

《中国文学简史》林庚著 《中国现代小说史》夏志清著 《中国诗学》叶维廉著

《中国文化的展望》殷海光著

《中国近代小说大系》编委会 计划九十卷

《中国近代文学大系》三十卷:本书包括《文学理论集》二卷,《小说集》七卷,《散文集》四卷,《诗词集》二卷,《戏剧集》四卷,《笔记文学集》二卷,《俗文学集》二卷,《民间文学集》一卷,《书信日记集》二卷,《少数民族文学集》一卷,《翻译文学集》三卷,《史料索引集》二卷,上海书店于1990-1996年出版

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 《王国维文集》:《红楼梦评论》《人间词话》《屈子文学之精神》 陈寅恪《柳如是别传》《元白诗笺证稿》《王静安先生遗书序》《陈寅恪学术文化随笔》

《鲁迅全集》:《呐喊》《彷徨》《野草》《朝花夕拾》《故事新编》《中国小说史略》

《沈从文小说集》《沈从文散文集》 钱锺书《围城》《七缀集》《谈艺录》《管锥篇》

《林语堂文集》:《吾国与吾民》《生活的艺术》《京华烟云》(又译作《瞬息京华》)

俞平伯《唐宋词选释》《俞平伯自选集》

《周作人文集》:《知堂文集》

《胡适文集》:

《胡适古典文学研究论集》 《闻一多文集》:《唐诗杂论》 《许地山文集》 《郁达夫文集》 《巴金文集》:《激流三部曲》《寒夜》 《徐志摩诗文集》 朱湘《草莽集》 《张爱玲文集》

《冰心文集》 《朱自清文集》

《中国新文学大系》 《梁漱溟文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中国哲学史》,冯友兰。 朱光潜《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诗论》《谈美谈文学》《西方美学史》

宗白华《艺境》

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 《中国历代文论选》,郭绍虞主编 孟森《明史讲义》

罗宗强《中国文学思想史通论》 王元化《文学沉思录》《文艺心理学》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论语今读》《华夏美学》《美的历程》 蒋孔阳《二十世纪西美学史》

钱谷融、鲁枢元《文艺心理学教程》 钱穆《现代中国学术论衡》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中国人性论史》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夏志清《中国古典小说史论》 《余英时文集》:《士与中国文化》《现代儒学论》《儒家伦理与商人精神》 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 杜维明《论儒学的宗教性》 叶嘉莹《迦陵论词丛稿》《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

朱狄《西方美学史》

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 叶朗《中国美学史》《中国小说美学》 黄约眠、童庆炳主编《中西比较诗学体系》

石昌渝《中国小说源流论》

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

转变》 赵毅衡《远游的诗神》《当说者被说的时候》 叶舒宪《中国神话哲学》《神话——原型批评》 谭帆《中国小说评点研究》《中国古典戏剧理论史》【李贽文集】

郭英德《明清文人传奇》 杨义《中国叙事学》

左东岭《王学与中晚明士人心态》《明代诗学与心学》

杨国荣《王学通论—从王阳明到熊十力》

黄曼君主编《中国近百年文学理论批评史》

高小康《市民、士人与故事:中国近古社会文化的叙事》

刘小枫《个体信仰与文化理论》

《古希腊悲剧三种》,罗念生编《荷马史诗》

《莎士比亚戏剧集》 但丁《神曲》

拉伯雷《巨人传》 《拉辛戏剧集》 《高乃依戏剧集》 《莫里哀戏剧集》

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浮士德》 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巴尔扎克《人间喜剧》

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 雨果《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

司汤达《红与黑》 《普希金文集》

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 《契诃夫短篇小说集》 《易卜生戏剧集》 《肖伯纳戏剧集》 《济慈诗选》 《拜伦诗选》 《雪莱诗选》

狄更斯《艰难世事》《大卫克波菲尔》

艾弥莉《呼啸山庄》 卡夫卡《城堡》《变形记》 《飘》

肖霍洛夫《静静的顿河》 惠特曼《草叶集》

福克纳《喧哗与骚动》 海明威《老人与海》《丧钟为谁而鸣》

约瑟夫海勒《第二十二条军规》 艾略特《荒原》

伍尔芙《达罗卫夫人》《到灯塔去》

《乔伊斯小说集》

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西方现代派戏剧集》(包括象征主义、荒诞派等流派戏剧) 《西方现代派文学与艺术》(介绍西方现代派文学艺术流派及其特征,适宜初学者)【李贽文集】

《尤金·奥尼尔戏剧集》 萨特《存在与虚无》《萨特文集》(小说戏剧集)

波伏娃《第二性》 加缪《局外人》《鼠疫》 《罗伯格里叶小说集》 《法国新小说选集》 罗兰巴特《恋人絮语》(又译作《一个解构主义的文本》) 劳伦斯《虹》《恋爱中的女人》《劳伦斯短篇小说集》 《茨威格小说集》 《源氏物语》

《夏目漱石文集》 《川端康成小说集》 《泰戈尔诗集》

亚里士多德《诗学》 柏拉图《文艺对话集》 贺拉斯 《诗艺》 朗吉驽斯《论崇高》 莱辛《拉奥孔》《汉堡剧评》 爱克曼《歌德谈话录》 席勒《美育书简》 黑格尔《美学》 康德《判断力批判》 维柯《新科学》 布瓦洛《诗的艺术》 《狄德罗美学论文选》

《别林斯基选集》 文论及批评传统》 《车尔尼雪夫斯基选集》 本尼迪克特《菊花与刀》 叔本华《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 福斯特《小说美学经典三种》 尼采 《悲剧的诞生》《查拉斯图拉如弗洛姆《逃避自由》 是说》 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 丹纳《艺术哲学》 今道信友《关于美》 罗丹《艺术论》 卡冈《文化系统中艺术》 克罗齐《美学原理》 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 托尔斯泰《艺术论》《人生论》 霍克斯《结构主义和符号学》 雨果《论文学》 布洛《作为艺术因素与审美原则的 “心理距离说”》

格罗塞《艺术的起源》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作家与白日梦》

荣格《心理学与文学》 《西方哲学史》,罗素,商务印书馆2003年。

《西方文论选》,伍蠡甫编 《西方现代文论选》,伍蠡甫编 柏格森《创造进化论》 胡塞尔《精神现象学》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人——诗意的栖居》《诗与思》

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 赫施《解释的有效性》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 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单向度的人》

【李贽文集】

享廷顿《文化与冲突》 伊瑟尔《阅读行为》 布斯《小说修辞学》 卡西尔《人论》

罗兰巴特《符号美学》《从作品到本文》

巴赫金《陀斯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

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 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 杜夫海纳《美学与哲学》

康定斯基《论艺术里的精神》 弗雷泽《金枝》 杜威《艺术即经验》

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

李贽文集 第三篇_李贽“童心说“思想及其文化价值

李贽“童心说”思想及文化价值

摘要:李贽‚童心说‛的核心是‚真‛,追求一种纯然的本性状态,追求自然之真、自然之情及自然之趣的审美价值与思想内涵,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对当时和以后的创作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对市场经济规范体制下的文学创作具有深刻的现代意义。

关键词:童心、本性状态、文学价值

一、‚童心说‛的提出

明代统治者在思想方面严厉奉行程朱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的信条,因而严重束缚着人的自然人性的要求,抹杀了个体的感性自由和心灵自由。但是到了中后期伴随资本主义的萌芽,市民阶层兴起,自我意识开始觉醒,憧憬个性解放,肯定世俗生活。

代表新兴市民阶层的思想家李贽,接受所谓‚心即理‛,‚心外无物,心外无言,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1的重视主题精神的学说和泰州学派的重视自我个体是新的、活泼而富有生机的自然天性的良知说,进一步扩张心学,重视感性的个体生命欲求的内容和强化主体的心对自然世俗感性化的追求,提出了‚自然人性‛的学说。他肯定了个体的生命欲求和生存需要的内在必然性和合理性,强调自然人性;另一方面也肯定了每个人是具有不同个性的主体,要求去伪存真保持真情至性,扩充主体自我的内在自然本性的情感,主张率性而为,保持个体的独立意识,‚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2 1 中国哲学教研室. 《中国哲学史》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4.

][明]李温陵. 《李贽文集:答邓石阳》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1998. 2

‚童心说‛的提出是应时而生,是建立在‚自然人性‛论的哲学基础上提炼而出的,是李贽哲学思想与文学思想的核心理论。晚明社会,世人‚言假言,而事假事,文假文‛,‚盖其人既假,则无所不假矣"。李贽以纯洁的‚童心‛与腐朽的封建意识相对立,反对一切传统观念,主张人们顺着自己的个性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做真人,作真文。

二、思想核心——‚童心之真‛

在《童心说》中,李贽认为,人自降生,即有一种朴素单纯的心地,此之谓‚童心‛。它是人的先验的真心、本心。 他说‚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 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若夫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3在李贽看来,童子是人之初,童心是人心之初。唯有童子,保持了人心纯真的本原;童子之心是未受外来污染的绝假纯真之心,是无善无不善的至善,是不分善恶的,是超善恶超是非的,是一种纯然的本性状态。保持童心就是保持本真自我;具有本真自我,才能立言行事皆真。而童心的真还在于不分圣凡,乃人人都同样拥有。‚德性之来,莫知其始,是吾性故物也,是由今而推之于始者,然也……故圣人之意若曰:尔勿以尊德性之人为异人也,彼其所为亦不过众人之所能为而已。人但率性而为,勿以过高视圣人之为可也。尧舜与途人一,圣人与凡人一。‛4李贽主3 李贽 .《焚书·续焚书》 .北京:中华书局, 1975.

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下册 p1065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4. 4

张在‚童心‛,即‚真心‛的拥有权上,人人都是平等的,不以其拥有‚童心‛为圣人。李贽又说‚言而曰‘近’,则一时之民心,即千万世之人心,而古今同一心也。中而曰民,则一民之中,即千万民之中,而天下同一中也。大舜无中,而以百姓之中为中;大舜无善,而以百姓之迩言为善。则大舜无智,而唯合天下通古今以成其智。‛5可见,李贽认为圣人之中,圣人之善、圣人之智,就是以百姓之中为中、百姓之善为善、百姓之智为智,完全颠覆了历史上哲学家都要‚凡人上同于圣人,要凡人向圣人学习‛的观点。李贽要求按愚夫愚妇的标准,‚凡人就是圣人‛,从本质上体现‚真‛,这是深层次、大范围、本质上地阐释了‚童心说‛的核心——真。‚真‛即能够完整的体现人的本然状态,而不是以求善为名、以人欲为恶、要人人遵守死板的模式而不敢讲真话,说真言,率性而为。

三、‚童心说‛的文化价值

李贽‚童心说‛蕴涵美学内涵,把‚童心‛看作人生之初最真最纯之心,是一种天赋自然之物,主张以文写真,反对文以载道的观点。‚童心说‛强调作家的真实个性与自然情感具有丰富的美学内涵,同时也昭示了李贽以自然之为美的审美价值取向,这也使得‚童心说‛所折射的对审美趣味的追求,表现出鲜明的人文色彩和自然真情的倾向。

李贽‚童心说‛主张主体内心的自然无伪追求‚绝假纯真‛的‚最 初一念之本心‛,即孟子所谓的‚赤子之心‛,即人心的本然状态,是

人的本心,它是纯真洁白的,是人类生来就有的天性,体现了自然之真,要求人应该保持住这般心灵的纯然状态,摒弃外在的‚闻见道理‛的束缚,自由展示一个具有真实个性与自然生命情感的独立的主体。‚夫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见而为政事,则政事无根底;著而文辞,则文辞不能达‛。6这就会形成一种‚言假言,事假事,文假文‛的文过饰非,欺世盗名的虚伪的局面。假人写出的作品自然是缺乏真实性与真情实感的伪饰之作,毫无艺术生命与真实的美感。相反,若保持‚童心‛则能创造出天下之至文‚苟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闻见不立,无时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7 感情的真实,还需要自我感情的自由、充分的表达作为祭奠,主张无意为文,反对有意为文。李贽认为自发情感的宣泄不是‚为文造情‛的矫揉造作,而是‚自惟矫强乃失之,故以自然之为美耳,又非于情性之外复所谓自然而然也‛。8人的思想情感不受人为的外加的礼仪束缚而与人的真实情感密切相连,这样发出的言语自然能够使人感到不同的美感或愉悦、或动人、或刺心。另外,自然之情具有不可遏制性:‚其胸中有如许无状可怪之事,其喉间有如许欲吐不敢吐之物,其口头又时时有许多欲语而莫可所以告许之处,蓄积极久,势不能竭。 一旦见景生情,触目兴叹,夺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垒块;诉心中不平,感数奇于千载。既已喷玉唾珠,昭回云汉,为章于天矣,遂亦自负,发狂大叫,流悌恸哭,不能自止‛。9缘于自然人性的情感的自由抒发,产生6

7 李温陵.《李贽文集: 童心说》 北京燕山出版社, 1998. 李温陵.《李贽文集: 童心说》 北京燕山出版社, 1998.

8 李温陵.《李贽文集:读律肤说》北京燕山出版社, 1998.

9 李温陵.《李贽文集:杂说》 北京燕山出版社, 1998.

的无论是宣扬、舒缓、浩荡、壮烈、悲酸、奇绝的风格都是自然的。这突显出以不齐人性为前提的源于情形成的审美风格的多样化的特征,这是追求个体心灵逾越的审美境界,从而使个体之情得以舒展的自由状态。

‚童心说‛对真实与自然之情的美学观的倡导,又是蕴含在自然之美中对自然之趣的审美追求。自然之美反映到文学创作中就要摆脱各种礼的束缚,及注重字句、结构、偶对、法度等各种追求形式美的规范的约束,反对无病呻吟和可以雕琢,主张创作主体真实感受的自然流露,从而获得审美之趣的愉乐享受。

明初为反对程朱理学统摄下的八股文风, 先是出现了以李梦阳为代表的 ‚前七子‛复古运动,他们主张 ‚文必秦汉,诗必盛唐‛,过分强调格调法式等形式上的复古,不是对传统艺术精神的弘扬,不求创作上的创新,一味模仿剽窃,使诗文只意在工巧而无真情实感,变得盲目复古而创作乏味。这便是李贽所反对的假文,而他所提出的‚真‛蕴含的对于自然之真、自然之情及对自然之趣的审美追求是建立在以童心为本源,以至情为主体,以追求人的生命自由和个性自由为目的的审美创造。他强调创造主体对自然人生的真切感受与率性抒发,从而高扬了源于人的自然本性的审美契机,表现出无功利性审美观念的萌芽。这无疑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他不仅给了人们新的理论眼界和理论勇气,而且对当时乃至以后的文学创作具有巨大的启发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当时,随着李贽‚童心说‛应运而生的是公安派的‚性灵说‛,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jd/453772/

推荐访问:李贽文集txt 李贽童心说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