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情感美文 > 爱情故事 > 江南三部曲

江南三部曲

时间:2018-01-19   来源:爱情故事   点击:

【www.gbppp.com--爱情故事】

江南三部曲 第一篇_读《春尽江南》有感

春尽江南,人归何处

读《春尽江南》有感

《春尽江南》是格非江南三部曲的最后一部,故事延续了《人面桃花》、《山河入梦》,讲述了谭功达之子谭端午的人生。故事曲折跌宕,读后令人哀婉神伤。

端午作为一名诗人,邂逅秀荣后人生的改变,是自己不愿正视却又不得不正视的。总认为事与愿违的端午,从不曾珍视自己的妻子,他在外面招蜂引蝶,整日无所事事,被离奇的诗人狂魔控制着,维护着这个时代诗人仅有的尊严。可端午忽略了一点,诗人也是人,在追求唯美、诗意的人生道路上,应该珍惜身边的点滴所有。正因为是诗人,才更应该把柴米油盐的琐碎生活诗意化,在原本就苦难的人生中注入蜂蜜似的甜浆。但端午的基因遗传(可以这么说),注定他不是一个墨守陈规的人。直至妻子隐瞒病情、两人离婚、妻子离去,端午才意识到自己对妻子的爱是那么深。

【江南三部曲】

端午的妻子李秀容(后改名为庞家玉),在献身于端午后,天真地以为生活有了寄托,可以不再孤苦无依下去了。可随之而来的却是端午的离奇失踪。发着高烧的秀容迈着沉重的步子向学校走,每走一步,都是人生满满的耻辱。正如她自己说的:我的人生,现在看来就是这么一个薄薄的膜。其中只有耻辱。

和端午意外重逢后,家玉毅然离开了唐燕升,开始了如同打了鸡血一样的人生。在生命的最后岁月,她一直想要冲破桎梏,挽留生命最后的尊严。可是,死的尊严留下了,却是以死亡来交换的。

书中还有嫉恶如仇的春霞、典型的中国妇女张金芳等人物,她们或多或少就生活在我们周围,并在我们生活的不经意间,抬起一只脚,狠狠地踹上一顿。而她们自己,也无可厚非地会被别人狠狠地踹上一脚。因此,在她们出脚时,往往干脆、歹毒而不留痕迹。

生活就是这样。在一件事情上吃了亏,就要在另一件事情上找补回来。如若不然,人性的弱点从何处得以生根、发芽,以至于长成参天大树?

严重抑郁症患者绿珠、患有精神病的王元庆、被谋害至死的吉士,他们都曾经试图参破人生,可参悟人生的过程被认为是荒诞的,不得不接受世人异样的眼光。世人皆醉唯吾独醒,可醒来一看,世界早已不同!

江南三部曲 第二篇_试论格非《春尽江南》

论格非小说《春尽江南》

【江南三部曲】

摘要:作为“江南三部曲”的收官之作,《春尽江南》呈现了当代社会的现实和人物的处境,它以独特的审美视角书写了当下的芸芸众生。在格非笔下的当代社会中,诗人变成了被时代遗弃的多余人,知识分子变成了顺遂时代的功利者,曾经的乌托邦社会理想也逐渐没落,整个社会的精神状态都呈现出了一幅荒芜的景象;在描绘当下精神世界的荒芜景象的同时,格非以有别于早期先锋特点的叙事方式,把当代的社会现实真实地呈现其文本中,其笔下的环境污染、城市乡村拆迁、信息泛滥等现象,则昭示着现世的物质世界也在走向荒芜。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的两相呼应,共同构成了格非笔下当代社会的荒芜图景。

关键词:格非;《春尽江南》 ;荒芜;精神世界;物质世界

The desolate picture- A study on Ge Fei’s The Spring do Jiang

Nan

Abstract:As the last masterpiece of the trilogy of Jiang Nan, The Spring do Jiang Nan gives a description about the realism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with a particularly aesthetic view. In Ge Fei’s point of view, poets are the orphans abandoned by the society, intellects are the presenters of utilitarianism, the Utopia is falling into pieces and the spiritual world of the whole society is a picture full of desolation. At the same time, Ge Fei describes the novel in a special way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the previous writers showing the society critically. He points out the pollution of environment, the unrestrained relocation and the information overflow which indicate the desolation and the loneliness of the society. Both the spiritual and physical world consist of the desolate and wild contemporary society.

Key words: Ge Fei ;The Spring do Jiang Nan; desolation; spiritual world; physical world

【江南三部曲】

目 录

一、当代社会的精神荒芜图景···············································1

(一)被时代遗弃的多余人——诗人谭端午···································1

(二)顺遂时代变化的功利者——知识分子群像·······························2

(三)走向没落的社会理想——乌托邦·······································4

二、当代社会物质世界的荒芜景象···········································5

三、结语·································································6 参考文献·································································8【江南三部曲】【江南三部曲】

与《人面桃花》、《山河入梦》相较而言,《春尽江南》的叙述已经不能停留在历史书写的层面了,“江南三部曲”的故事从国民革命早期跨越到了当代新世纪,格非在创作《春尽江南》这部小说时很难避免当代社会的现实和人物处境,他选择直面现实的坦然,以独特的审美视角书写了当下的芸芸众生。在他笔下的当代社会中,诗人变成了被时代遗弃的多余人,知识分子变成了顺遂时代的功利者,曾经的乌托邦社会理想也逐渐没落,可以说整个社会的精神状态都呈现出了一幅荒芜的景象,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理想性随着时代的变迁隐没了,每个人的精神世界都被社会物欲横流的现实裹挟着;在描绘当下精神世界的荒芜景象的同时,格非以有别于早期先锋特点的叙事方式,把当代的社会现实真实地呈现其文本中,其笔下的环境污染、城市乡村拆迁、信息泛滥等现象,则昭示着现世的物质世界也在逐渐走向荒芜。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的两相呼应,共同构成了格非笔下当代社会的荒芜图景。

一、当代社会的精神荒芜图景

(一)被时代遗弃的多余人——诗人谭端午

《春尽江南》这部小说的时间叙述线索有两个,一个是谭端午、庞家玉的中年婚姻生活的短暂一年,另一个则是穿插在正常时间叙述中的过往二十年的回忆,因此整部小说的叙述内容实际上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跨越到了当下社会。格非以独特的隐喻方式将时代的革命性转变呈现在其文本当中,借助描绘诗人谭端午在社会浪潮下的浮沉,喻示了诗歌和诗人群体逐渐淡出社会思想主潮的社会现实。【江南三部曲】

《春尽江南》是一部极具诗歌情怀的小说,格非在小说叙述中则借诗人海子之死,成就了其笔下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理想社会向当代过渡的转折点,同时也隐喻着整个理想时代的终结。小说中的秀蓉、谭端午便因为诗人海子而辗转结识,秀蓉意外地参加了海子追悼会,因此对诗歌怀有了朦胧的幻想和热爱,然后会场相识的许吉士将秀蓉引荐给了上海“绝对重量级”诗人谭端午,格非这时便将谭端午设计成了秀蓉的启蒙者,然而谭端午最终却没有完成诗人的角色使命。在招隐寺的相遇中,秀蓉将自己献身端午,但端午的反应却是满足、不屑和冷笑,最终选择抛下了发烧中的秀蓉独自离开,唯一留下的只有《祭台上的月亮》的几句诗,“十月中旬,在鹤浦,夜晚过去了一半,广场的飓风,刮向青萍之末的祭台,在花萼闭合的最深处,当浮云织出肮脏的亵衣,唯有月光在场”1,这些则正印证了秀蓉成为了诗人祭品的牺牲命运,同时也喻示了诗人面对责任的逃避和苍白无力。诗人谭端午其实“不仅是《春尽江南》 的主人翁,也是格非构想中承载当代历史精神的主体”2。在小说的叙述中,诗人谭端午的社会角1

2格非:《春尽江南》,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140页。 王德威:《乌托邦里的荒原——格非<春尽江南>》,《读书》,2013年第7期。

色意识随着时代的变化逐渐发生转变。格非将谭端午塑造成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诗人形象,大学时期的他参加了一件席卷全国的大事,此时他认为自己仿佛在创造历史,然而最终的结果是却是一切如常。当谭端午回到学校里,所有人对他的短暂失踪都讳莫如深,仿佛作了一场偶发的大梦。特别是在他与秀蓉再次重逢时,秀蓉将自己的名字改为庞家玉,此时他才渐渐意识到整个时代的改变。格非以名字的改变喻示了整个理想时代的变迁,这时的诗人谭端午则在当代的历史洪流中,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却是庞家玉这类紧紧抓住时代节奏的新人。

现代社会的急剧转变已经超越了诗人谭端午对于社会的认识和想象,道德、法律、教育、警察机构这些社会的重要支柱,在格非的笔下逐渐走向了畸形状态,整个社会正在为利益关系所驱使。面对社会荒唐的巨变,谭端午这样的诗人显得无可奈何,只能选择旁观,曾经的社会主角堕落成了多余人,正如文中所言,“那么到了今天,诗歌和玩弄它们的人,一起变成了多余的东西”。3这是诗人谭端午的悲剧,同时也喻示着整个诗人在时代洪流的巨变中逐渐走向精神荒芜的景象。

(二)顺遂时代变化的功利者——知识分子群像

在二十世纪,对于知识分子的社会角色定义,公众常常将其认定为社会思想潮流的引导者,认为其是最能抓住时代脉搏的社会群体,然而随着社会的变革,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却发生了令人深思的转变。在新世纪的文学作品中,知识分子群体经历了时代的风云变幻,面对物欲横流的社会现实,极具牺牲色彩、理想色彩的知识分子形象逐渐从社会主潮中隐退,或者为时代遗弃成社会的多余者,或者成为顺遂时代巨变的功利者,总之他们的言行早已不能撼动整个社会的时代浪潮。小说中的庞家玉、许吉士、陈守仁、冯延鹤以及诗歌研讨会上的各色人等,隐含着格非对这一群体社会角色的审视,在其社会地位的转变过程中呈现出当下的现实。

在《春尽江南》中格非借谭端午的口道出了他对当代社会的认识,“牺牲”在现实环境中逐渐隐没,少有的牺牲者也得不到纪念、追悼、缅怀、身份,甚至牺牲本身的意义和目的也承受着被时代消解的命运,“在端午看来,正因为今天的牺牲者没有任何价值,他们才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牺牲者”4。在这样的社会浪潮中,每个生命个体都在经受着时代的考验,而被赋予社会精英称谓的知识分子更是承受着身份意识和时代的双重考验。《春尽江南》中的全国性诗歌研讨会,正是呈现了格非眼中当代知识分子的众生相。在格非的笔下,教授的爱好是掉书袋,荒谬的见解在学术概念和知识名词中自由穿梭,话语本身的逻辑性却忽略不计;诗人在畅谈有关《金瓶梅》的诗歌,或3

4格非:《春尽江南》,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121页。 格非:《春尽江南》,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106页。

者谈论一些犄角旮旯的琐事,其目的只是为了耸人听闻;研究员因高谈中国社会的现状而忧心忡忡,在纷繁复杂的话语中充斥着混乱的政治、经济概念。格非将这些知识分子对于社会的杞忧定格在高谈阔论中,却将其语言背后的行动和意义隐没。这些知识分子最后只是以“形固可如枯槁,心岂能为死灰”的借口,走向了温柔富贵乡。

围绕在谭端午周围的知识分子,也只是自觉不自觉地湮没于时代洪流。“你只有先成为一个无用的人,才能最终成为你自己”5,这是冯延鹤告诫谭端午的人生哲理,其人精通《庄子》,然而在世人眼中却是只是有着病态洁癖的古怪老头,圣人的修养并未对其有所效用,无用之说也只是徒增些消极避世的借口;许吉士,一个曾经享誉全国的青年诗人,却时时沉迷于声色,恨不得天下美女供其赏乐;陈守仁,崇尚着病态的唯美和虚静,修建所谓的静修场所“呼啸山庄”,然而内心却有着龌龊的欲念,最终死于非命。在当下社会的现实面前,这些知识分子身上的时代使命、英雄意识、牺牲精神逐渐被时代所消解,取而代之的却是对物欲的追逐,或是对现实的躲避,格非正是以这样的文本叙述,呈现出其眼中当下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荒芜景象。

然而在《春尽江南》的知识分子群体中,庞家玉却是一个极具矛盾性的个体形象,一方面她执迷于对世俗名利的追逐,顺遂于当下社会的时代浪潮,另一方面她在社会道德堕落的现实面前仍感忧郁,对于理想中的西藏一直怀有向往之情。在时代巨变的洪流中,曾经的文艺青年秀蓉将名字改为庞家玉,她以这种形式彻底告别了过去的自己和时代,清醒地意识到时代跳动的隐秘脉搏,自学成为律师,对于在诗人谭端午的警告是正在一点点烂掉。然而事业的成功却未能掩盖其内心的忧郁和脆弱,同样身为律师的徐景阳认为庞家玉从未培养某种超越心态,她会将自身情感陷入到具体的案件中,有时甚至会流泪。这种未泯的道德正义感令庞家玉内心压抑而痛苦,同时她将人划分成“死人”和“活人”两种,自己正是那种行尸走肉的活人。“这个世界的悲剧恰恰在于,在日趋激烈的生存竞争中,我们不得不强迫自己忘记人的生命会突然中止这一事实。有些人,连一分钟都没活过”6,这无疑是庞家玉对自身世俗追求和当下社会的一次彻底的否定。对于西藏的无限向往则体现着庞家玉自身的矛盾性。庞家玉一生渴望到达西藏,然而因为种种客观原因却未能实现,对于西藏的向往则象征着她内心未曾消逝的纯真信仰,这种信仰的失败喻示着像庞家玉这类知识分子的精神失败,从精神意义上来讲,庞家玉最终成为了时代洪流下真正的牺牲者,她的命运正是“一种自觉的无意识悲剧”7。 5

6格非:《春尽江南》,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47页。 格非:《春尽江南》,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199页。

7格非、木叶:《衰世之书——格非访谈》,《上海文学》,2012年第1期。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qg/411794/

推荐访问:这边风景 繁花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