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院士待遇

院士待遇

时间:2018-05-21   来源:经典美文   点击:

【www.gbppp.com--经典美文】

院士待遇 第一篇_北大原校长驳院士享副部待遇

北大原校长驳院士享副部待遇:能跟副省长一样吗? 2014-05-19 07:03:29 来源:中国青年报 敬请关注齐鲁热线官博

在机场走贵宾通道是最显示“院士身份”的事情

铁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并不介意“晒”出他的收入。

他1995年当选院士,当时每月的“院士津贴”是200元,几年后上调至每月1000元。迄今为止,1000元仍是全体两院院士享受的月度津贴标准。80岁以后的两院院士成为“资深院士”,不再拥有院士选举的投票权,但另外领取“资深院士津贴”,每年1万元。 王梦恕当选院士时,工作地点在河南省,按照省里的文件规定,他每个月还能领到500元的技术津贴,直到他离开当地。

目前,他的工资关系在中铁总公司,作为副总工程师,他的月薪不到两万元。此外他兼任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建了一个实验室,该校每月给他发放5000元的补贴。很多学校请他兼职,他同意了,但只让对方负担往返差旅支出,其他一概不要。

“我在整个院士里面,算是高的。”王梦恕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

他向记者举了个例子,农业领域的一位院士,妻子早已去世,孩子又常年看病,家里十分寒酸。有记者去拜访,这位院士说,不要报道我的生活情况,否则让年轻人一看,院士都这么穷困,更不愿意学农业了。

王梦恕坦言,当选院士以后,很多人找上门来。只要他肯调到南方某个单位,所在省份每月会发给他一万元补贴。有人请他做项目顾问,一个项目报酬十几万元,他不敢去“顾问”。有个城市成立“院士办公室”,请他开会,他提了一点意见,该市官员掏出一个布袋子,说是他的“顾问费”,他估算里面“起码十万元”。但他拒绝了,“这不是整我吗”? 他觉得,确有个别院士表现很不好,使院士群体的形象受损,但社会上对院士的认识,“误解多于理解”。

“我觉得社会上对院士的误解很大。”北京大学原校长周其凤院士也对中国青年报记者感慨。

比如有传闻说,院士享受“副部级待遇”。周其凤指出,国家对院士是有优待,但绝对不是副部级待遇。政治上,院士能看到副部级官员的内部文件吗?生活上,院士享受不到副部级的住房标准,也没有专车接送。医疗上,国家会安排院士体检,但医院不会按照副部级待遇来为院士服务。副省长到医院去看病,跟院士能一样吗?

他能想到的优待之一是,凭借院士证,乘飞机时即使不买头等舱,仍可进入贵宾室候机。他认为,这体现了对知识分子的尊重,“这个过分吗?”

北京大学拥有众多院士,该校住宅小区有“院士楼”,院士的住房标准是140平方米。据周其凤介绍,北大前校长陈佳洱、许智宏院士以及他本人,都住在那里。北大院士也没配备专车,如果哪位院士需要帮助,学校会为他派车,但提出要求的院士实际很少。很多院士宁可打出租车。师生能够见到,陈佳洱院士在80岁以前,都是骑自行车出行。

而王梦恕所能想到、最能显示自己“院士身份”的事情,也是在机场走贵宾通道。但在他工作的铁路系统,就没有这个待遇。

他有时去北京交通大学,先坐地铁到西直门地铁站,再花5块钱坐个“黑三轮”。有次一个老师发现了,对他说,您是院士,这多危险啊!

54岁的数学家、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袁亚湘院士,建议记者到著名数学家王元、杨乐院士家里去看看——看看他们的住房条件就知道,院士没有什么特殊待遇。袁亚湘当年求学时,王元、杨乐就已赫赫有名,但他们目前的生活条件,还不如一些年轻学者。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吴文俊院士,也没有专车。

袁亚湘记得很清楚,中科院实施“知识创新工程”之前,研究员们的工资很低。要涨工资了,他这一代学者提出,希望每个月能涨1000元。而王元院士表示,我们涨1000太多了吧?涨800就够了。

袁亚湘感慨:“这些科学家多淳朴!”

他说,院士里面肯定有不合格分子,但是任何一个群体都会有害群之马,现在需要警惕,不要把院士群体妖魔化。

袁亚湘还认为,一些省份为了政绩,鼓励“引进”院士,“你来我们省,我可以给你个别墅”。在一些行业或地方,给院士副部级待遇、“少将待遇”。他认为,院士制度自身需要改革,但是要制止这类不合理现象,更需要管住的是那些部门,而不是院士本身。 院士退出制度一直存在,院士退休是个伪命题

在聊起院士制度究竟如何改革之前,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原校长顾秉林首先提醒记者,院士问题上,社会上还存在着一些误解。

很多人在关注“院士退出”,顾秉林说,院士退出制度一直存在,事实上也在执行。他1999年当选院士,据他所知,已有数位院士或者自动、或者被要求退出。

他认为,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如何做得更好”。

2013年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点到了院士制度改革。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章节提出,“改革院士遴选和管理体制,优化学科布局,提高中青年人才比例,实行院士退休和退出制度”。

袁亚湘说,任何一个普通公民触犯法律都要受到制裁,院士如果出现问题,当然也应退出,这个很容易理解。

两院院士章程规定,当院士的个人行为触犯国家法律,危害国家利益或丧失科学道德,违背院士标准,有不少于5名院士书面提议,要求撤销其院士称号时,由其所在学部常务委员会受理并审议后,通过所在学部全体院士投票表决,可作出撤销其院士称号的决定。 华东理工大学原校长陈敏恒曾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上世纪90年代,他指导的博士胡黎明出现了论文抄袭丑闻,而他本人也是抄袭论文的署名作者之一。2000年,按照章程,经院士投票,中科院撤消了陈敏恒的院士称号,并在2000年的院士大会上公布。

但是,对于“院士退休”一说,很多院士表示费解。 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成员、“嫦娥三号”探测器系统首席科学家叶培建院士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院士退休’是个伪命题。”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分别是国家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工程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属于终身荣誉。叶培建指出,院士既然是个荣誉称号,不是一个工作岗位,就没有“退休”一说。退休,应该是从工作岗位上退休。

“就像一个人是劳动模范、战斗英雄,不能说他老了,就把这个称号撤掉。院士也是一样的。院士是对一生的科技方面的评价。”周其凤也指出,如果一位院士不符合标准,可以取消称号,让其退出,但退休是另一回事,它是一个行政上的概念。

叶培建指出,从来没有任何一个文件规定“院士不退休”。但客观来说,很多单位不愿意让院士离开单位,这样能够“替本单位说说话,多申请项目”,因此院士在工作岗位上退休的很少。

这些单位的主要依据,是1983年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关于高级专家离休退休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其中提到,“学术上造诣高深、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杰出高级专家,经国务院批准,可以暂缓离休退休,继续从事研究或著述工作”。

此后,对杰出高级专家暂缓离退休审批,都是由原人事部报请国务院批准。1991年起,这项审批授权给原人事部,不再报国务院批准。在1992年发布的《关于杰出高级专家暂缓离退休审批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中,原人事部明确,“杰出高级专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3年起,“学部委员”改称“院士”。

“据我所知,科学院也在讨论,想提出具体的年限,到了一定的年限以后,本单位延聘你,你也别干了。各单位也不要去聘了。”叶培建说,但这项工作归口人事部门,科学院或工程院没有这个权力,院士们也大都不在两院工作。

不过,一位要求匿名的中科院院士对此不太赞同。他说,在很多国家,一位教授退休后,可能很快会被其他高校聘走,这是由市场决定的。为什么要加以行政干涉?

王梦恕也认为,“有本事人家就请你,没有本事人家也不理你”。

另一方面,周其凤提醒,不要过于强调“院士队伍年轻化”。他说,院士毕竟是个终身荣誉称号,而且强调“年轻化”有年龄歧视之嫌。

另一位不愿具名的中科院院士对记者说,“院士退休”之说提出后,在他所在的学部,很多六七十岁、还没“资深”的院士有点“紧张”。他们很关注的一个问题是,“退休”到

底是什么意思,会要求他们立即从现在的岗位上离开吗?他们还会不会有院士选举的投票权?这位院士认为,如果大家依然拥有投票权,能够决定院士称号的归属,在现有的环境下,各单位仍然不会“答应”院士们退休。院士制度改革,绝对不只是这些高级专家们“退休”或“待遇”的问题。

去年,农工党中央提交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的一份提案,是“关于我国院士制度改革的建议”,其中指出,从世界范围看,院士增选基本上被界定为科学界内部的事情。而在我国,院士增选“与很多科学以外的事情联系在一起”。记者 原春琳 张国

院士待遇 第二篇_也说文科教授的院士待遇

也说文科教授的院士待遇

2010-08-31 23:55:15作者:赵畅来源:解放日报浏览次数:285 网友评论 1 条 最近,浙江大学表示将设立文科资深教授岗位,资深教授在校内的待遇将参照两院院士执行。浙大的这一做法,乍看是为了提高文科资深教授的地位,从本质上说,则是为了发挥文科教育无可替代的作用,提升文科教育的应有地位。作为一所综合性的大学和世界一流大学,文科当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没有它是断然不行的。

西方关于大学的理念,可以追溯到古希腊以培养“有教养的人”、“高贵的人”为目标、贵族式的博雅教育,以及中世纪大学以方法、逻辑学、修辞学、几何、算术、音乐和天文学等“七艺”为主要内容,培养全能的人为目标的人文主义教育传统。19世纪的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首先将其定义为文理兼备的普通教育,以别于那种专门性的、职业的和技术性的课程和教学。曾任清华大学校长的梅贻琦认为大学教育观的核心是通才教育,主张学生应具自然、社会与人文三方面的知识,着眼于为学生通向高深而作的基本训练。

古今中外的经验表明,大学重视和发展文科,是为社会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综合性人才的需要。我们培养的大学生,不仅要具备自然科学知识,也要具备社会科学知识;不仅要具有科学精神,也要具有人文精神。事实上,在大学的学科建设中,文科承担着教书育人、传授社会科学知识、培养人文精神、形成校园文化,从而引导全民族的先进文化方向的重任。 重视和发展大学文科教育,就必须重视文科师资队伍的建设,尤其必须重视文科资深教授队伍建设,并尽可能提高其待遇。要知道,大学文科教育的知名度和吸引力,是与资深教授本人的知名度和吸引力联系在一起的,只有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他们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创造性,才能不断提高大学文科教育的质量。只是,对文科的教师和研究人员,学校应给予更多包容、关心和爱护。清华大学针对文科教师,提出一个概念,叫 “养”。文科教师要 “养”,尤其是基础性的文科教师。你养他10年、 8年,不出成果又怎么样呢?对他们要宽容一点,一所大学 “养”几个教授有什么不合理呢? “养”得越长越是大家。浙江大学提得好: “对于那些潜心学术研究,以学术为自己生存方式的教师,要给予特别的

支持,鼓励他们的自由探索和个性化研究,使他们安心做学问,甘于坐冷板凳,奉献 ‘十年磨一剑’式的高水平创新成果。 ”

想起当年蔡元培对北京大学的整顿是从文科入手的。他在《〈北京大学月刊〉发刊词》中阐述了自己对大学精神的理解:“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各国大学,哲学之唯心论与唯物论,文学、美术之理想派与写实派„„伦理学之动机论与功利论,宇宙论之乐天观与厌世观,常樊然并峙于其中,此思想自由之通则,而大学之所以为大也。”于是,在“兼容并包”的精神下,北大的文科吸引了中国的各路学术精英。而那种“师生间问难质疑,坐而论道的学风”,那种民主自由的风气,也正是从那时开始形成,并成为北大异于其他大学、吸引后来一代又一代学子的独特传统。

大学重视和发展文科教育,重视提高文科资深教授的待遇,归根到底,就是重视人文的表现。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一定程度上说,关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综合素质,关乎“提高他们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2011-07-14 14:44:07 发表日本网友 IP:133.41.*.*:游客

为浙大的做法叫好。浙大合并前只是一所工科大学,合并后的浙大发展迅速、引人注目。这与历任校长以及形成的重视文科的文化有关,是立足长远办教育、办学校的战略体现。清华的文科养士思想,也必将促进清华文科的快速发展。这两所原为工科的大学,却不约而同地重视文科的建设和发展,值得我们深思,值得那些呼喊着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工科大学深思。事实一再证明,工科思维一定办不好大学,也绝对办不出世界一流大学。

院士待遇 第三篇_中组部“千人计划”专家吴学光回国2012.8.19.准院士待遇

“千人计划”专家吴学光博士到岗【院士待遇】

8月19日,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国家电网公司直流系统工程首席专家兼智能电网研究院特聘专家吴学光博士从英国回到祖国,并将到中电普瑞电力工程有限公司工作。公司副总经理潘艳、千人计划专家曹均正博士等到机场迎接。

吴学光,武汉大学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博士、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博士后。曾任英国阿尔斯通电网公司直流输电首席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大规模新能源发电和并网、超高压直流输电技术,包括先进的风力发电技术、风电场建模和控制。2012年2月被批准为国家第七批“千人计划”专家,同时也是普瑞工程公司引进的第二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

进入“十二五”,公司在直流领域科研产业发展迅速,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为把握先机,做大做强做优直流输电产业,公司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将人才队伍建设尤其是高端人才引进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

吴学光博士的到岗,将进一步加强公司的前沿科技和高端装备领域实力,为公司进军海外市场提供有益支撑,同时也标志着公司高端人才引进工作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

院士待遇 第四篇_一位院士落选者眼中的中国院士制度【千人智库推荐】

一位院士落选者眼中的中国院士制度

提要:作为中国科学界的最高殿堂,院士理应首先在全国树立起一个为人师表、唯真求实、严谨治学的榜样。

文/刘汉宁

笔者自2005年起曾连续3次申报中国工程院院士,虽然都顺利获得了候选人资格,也都进入了第二轮评选,但终因“才疏学浅”及“临门一脚”功夫欠缺而3次落选。本文本着实事求是、传递正能量的原则,从一个落选并不打算再继续申报者的角度,毫无顾虑、畅所欲言地谈谈对院士遴选与管理工作的一点看法,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一、院士制度的宗旨应是让整个社会尊重科学,而非官本位的造神运动

当今国家间在经济、军事,甚至政治、文化等各领域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科学创新与科技进步的问题,国家之兴衰、“中国梦”能否顺利实现全系于此。由于长期以来各种因素的干扰,我国科技工作者的社会地位一直不高,在“拨乱反正”前,稍有风吹草动他们就会最先沦为被批判、被整治的对象。

在一个官本位思想残余严重的大国,欲提高科学与科学工作者的地位并非易事。院士制度是在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制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试图推行科技强国策略的重大举措。有幸当选院士者,破天荒地被赋予副部级官员待遇,被称作是最高学术荣誉。院士制度提高了某些“精英”科技工作者的社会地位,然而对该制度质疑、诟病最多的也是科技工作者。

千人智库

已施行十余年的院士制度效果如何,有识之士都心知肚明,只要看一下实行院士制度后直接带来多少重大科技创新?真正创新者来自院士队伍内还是局外人?院士们取得的成就是在其当选前还是在当选后?院士制度是调动了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还是相反,就会一清二楚了。

院士称号本应只是一种纯粹的学术荣誉,清澈如水,一尘不染。当选院士的人则应彻底与官本位、商业利益脱钩,完全脱掉“铜臭味”,潜心于科学研究,而不是不自觉地、乐此不疲地满足甚至炫耀自己获得的高人一等的地位与头衔。一个副部级的官员和一位有成就的科学家,到底谁更重要,谁对社会的贡献更大,不同人心中的尺度不一样。

虽然制度规定只是获得相当于副部级待遇,但确有个别院士真的把自己当成了部长,在学术界因当了院士而趾高气扬、不可一世、目无他人、操纵科技评审结果、瓜分科研基金;在本单位搞特殊化,抢占房屋、资金,虽已超过规定年龄仍在行政岗位上不退,其少数人甚至被以狂妄、霸道之辞来形容。之所以能这样,自然与其本人的道德修养有关,但客观环境的纵容、推波助澜也不能忽视。

对比国外,院士大都仅是纯粹的学术荣誉,他们可以获得的“特权”不过是一个固定的停车位或到图书馆查阅文献优先他人而已。到过欧美留学的人都会偶尔遇到知名院士,甚至诺贝尔奖获得者身穿牛仔裤、背着双肩背包排队买咖啡的情景。

二、与院士制度有关的几点疑问

笔者并不认为院士制度一无是处,是彻底失败的。我所熟悉的院士中有许多是值得敬佩的,多数当选者在自己本专业内都卓有建树,其中某些人在做学问和做人方面都可称为笔者

千人智库

的老师与典范。但不可否认,近年来确实有个别“冒牌货”混进或险些混进了院士队伍,其学术不端、为人不正的劣迹给院士群体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院士遴选与管理制度的改革应采取防微杜渐和自洁机制,阻止这样的人混入,一旦进入则能有相关制度及时清除,使院士群体真正成为广大科技工作者心服口服的榜样。在此,笔者提出几点疑问,与读者共同讨论。

1.现今的院士遴选管理制度是否科学合理?每二年一次的院士遴选,不仅是科技工作者,也是全国人民的一件大事。因为院士被冠以最高学术荣誉称号,每次院士大会国家领导人都亲自参加,无论主流还是非主流媒体都是铺天盖地般的报道。“院士”已成为中国普通百姓茶余饭后聊天的主要话题之一。人们最关心的问题莫过于哪些人能当选,哪些颇有名气的人会落榜。笔者认为现今的遴选制度还远谈不上科学与完善,真正有资格的学者常会落榜,却给少数学术平庸的人留下可乘之机。

2012年7月《中国人才》杂志刊登了一位署名艾斐的社科专家的文章,他认为“以名誉头衔为上的不良之风会阻碍杰出人才的出现”。文中对包括院士制度在内的一些奇怪现象做出了深刻且不留情面的批评。艾斐先生认为:我们已进入了各种头衔、名份、奖项、称号云山雾罩的时代,现实所迫,知识分子们被迫将攫夺这些头衔当成头等与终生大事,为达目的不遗余力,一些人也会不择手段,动脑筋、找窍门、搞关系、送实惠成了这些人不可缺少的基本功。

包括院士在内的各种人才符号,即使走了样、变了味,也同样被机制与体制承认,并附以社会功利时,将诱惑科技工作者间的竞争不是拼实力、拼才能、拼贡献,而是拼关系、拼权利、拼金钱……艾先生的话既深刻又精辟,点到了关键的“穴位”,值得我们警惕与借鉴。

千人智库【院士待遇】

2.如何对待行政官员与企业家申报院士?院士制度起源于科学院学部委员制度,中国科学院与中国工程院都是正部级单位,院长、副院长都由政府任命,一旦晋升院士就可享受到副部级官员待遇,并且是终身制,所以才会引来无数行政官员与企业家们为其“竞折腰”。

企业家们一方面可利用手中的钱财拼“活动”,拼“包装”,拼“公关”,来竞争院士;另一方面,一旦当选自然有利于发更大的财。院士制度不去行政化、不去利益化,就永远不是真正学者的栖身之处,迟早要变为官员、企业家们的倶乐部。年轻的官员当了院士会有利于进一步升迁,年长接近退休者则可颐养天年。

笔者建议重建名副其实的院士制度,最好能明文取消官员、企业家、披着学者外衣的商人的申报资格,也不要打“擦边球”,一个人两种身份,视对自己有利与否,一会自称学者,一会又故意渲染自己的官员身份,已身居官职或已从商的当选院士,要不辞掉官职专心做学问,要不放弃院士称号。

3.院士的建议是否都靠谱?无可怀疑,院士团体或个人确实提出过许多科学的建议,并且有的已转化为生产力,促进了地方与全国经济的发展。但是否只要院士提出的建议就是正确的,就应毫不怀疑地照办?是否院士署名越多就更可靠呢?笔者仅举出不久前发生的最具典型意义的事例来说明:61名两院院士曾在2013年7月联名上书国家领导人,要求尽快批准转基因水稻种子商业化,并声言“推广转基因水稻种植产业化不能再等,再迟缓就是误国”。

《人民日报》旗下的《环球时报》发表“社评”,旗帜鲜明、观点明确、语言尖锐、毫不留情面地提出了反对意见。文中指出,“涉及基因安全的事情,它们的显现周期要比普通健康问题长得多”;“全球各国还很少有主粮转基因化,中国的13亿人口贸然走上‘试吃’转基因主粮第一线,全国为人类的这一技术做‘超级试验’,这绝非明智的国策”。

千人智库

4.缘何只有院士才配当一级教授?笔者了解到,现今如在军队以外的涉及教学的体系中工作,要想被评为一级教授,只有先当院士这唯一一条路。教授级别的高低应以教学成果、培养学生的多少与质量高低而论,与是否是院士并无直接的、必然的联系。能评为一级教授与否在收入等有形与无形待遇方面也有很大的差别。

在近年当选的较年轻的院士中,从事教学工作不多、培养学生寥寥的并不在少数。试想,一位年资很长,影响很大的著名临床专家,在他的教学生涯中已培养出无数的优秀研究生,其中说不定也包括院士。但遗憾的是这样的老师都只能屈居为二级教授,而他当选院士的学生却能“理所当然”地成为一级教授,这样的事情能说是合理的吗?又会带来怎样的后果呢?

三、院士制度关系到整个学界及全社会的操守与风气

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从事科学工作的知识分子们的操守、道德底线对社会风气的形成至关重要。科学的最终目的是求真、求实,我们国家目前急缺的是陈景润先生那样,为了一个外人看来是无关紧要的课题,心甘情愿地、如痴如迷般地付出一切甚至生命的人,而不缺少的是那些稍有成绩就到处宣扬、一味追求名利的人。

作为中国科学界的最高殿堂,院士理应首先在全国树立起一个为人师表、唯真求实、严谨治学的榜样。因为被赋予了特殊的地位,院士们的一举一动、一百一行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与炒作。

不要让社会上的浮躁之风、唯利是图之举蔓延到最高科学殿堂!院士遴选与管理制度改革迫在眉睫!(来源:《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千人智库

院士待遇 第五篇_章开沅教授应当享受正厅级还是正部级待遇?

章开沅教授应当享受正厅级还是正部级待遇?

刘汉林

2014年4月中旬,媒体报道华中师大“院士”教授章开沅光荣退休,享受正厅级待

遇。根据现行官本位的岗位级别比价,

“院士”教授章开沅究竟应当享受正

厅级待遇还是享受正部级待遇?

从章开沅教授曾经是华中师大校

长角度看,如果按行政级别待遇,的

确,他应当享受正厅级待遇。但是,

既然章开沅教授被誉为“院士”教授,

因此,从专业技术职务角度看,他也

许是一级教授。而一级教授的岗位工

资待遇(2800元)大致相当于一级管

理岗位正部级岗位工资待遇(2750

元)。这一判断是有国家权威政策依据

的。

众所周知,我国机关、事业单位

各种岗位的现行分配政策,目前执行

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财政部《关于印发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的通知》[国人部发(2006)56号]、《关于印发〈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施办法〉的通知》(国人部发[2006]59号)文件精神,2006年7月1日起实施岗位绩效工资制度。该制度把现行岗位区分为专业技术人员岗位、管理人员岗位和工人岗位三大类。

专业技术人员按本人现聘用的专业技术岗位,执行相应的岗位工资标准。具体办法是:聘用在正高级专业技术岗位的人员,执行一至四级岗位工资标准,其中执行一级岗位工资标准的人员,需经人事部批准;聘用在副高级专业技术岗位的人员,执行五至七级岗位工资标准;聘用在中级专业技术岗位的人员,执行八至十级岗位工资标准;聘用在助理级专业技术岗位的人员,执行十一至十二级岗位工资标准;聘用在员级专业技术岗位的人员,执行十三级岗位工资标准。

管理人员按本人现聘用的岗位(任命的职务)执行相应的岗位工资标准(见表2)。具体办法是:聘用在部级正职岗位的人员,执行一级职员岗位工资标准;聘用在部级副职岗位的人员,执行二级职员岗位工资标准;聘用在局级正职岗位的人员,执行三级职员岗位工资标准;聘用在局级副职岗位的人员,执行四级职员岗位工资标准;聘用在处级正职岗位的人员,执行五级职员岗位工资标准;聘用在处级副职岗位的人员,执行六级职员岗位工资标准;聘用在科级正职岗位的人员,执行七级职员岗位工资标准;聘用在科级副职岗位的人员,执行八级职员岗位工资标准;聘用在科员岗位的人员,执行九级职员岗位工资标准;聘用在办事员岗位的人员,执行十级职员岗位工资标准。

工人按本人现聘用的岗位(技术等级或职务)执行相应的岗位工资标准(见表3)。具体办法是:聘用在高级技师岗位的人员,执行技术工一级岗位工资标准;

【院士待遇】

聘用在技师岗位的人员,

执行技术工二级岗位资标准;聘用在高级工岗位的人员,执行技术工三级岗位工资标准;聘用在中级工岗位的人员,执行技术工四级工资标准;聘用在普通工岗位的人员,执行普通岗位工资标准。

[国人部发(2006)56号]和[2006]59号)文件精神,我们完全从三个系列岗位工资标准换算出各类岗位职务级别的比价:

⑴专业技术岗位职务一至四级分别对应管理岗位职务一至四级:

教授一级(2800元)比正部(省)级即管理岗位一级(2750元)高50元,说明尽管教授一级≈正部(省)级,但教授一级(2800)>正部(省)级(2750);

教授二级(1900元)虽然比副部(省)级即管理岗位二级(2130元)低230元却比正厅级即管理岗位三级(1640元)高260元,表明副部(省)级(2130)>教授二级(1900)>正厅级(1640);

教授三级(1630元)虽然比正厅级即管理岗位三级(1640元)仅低10元却比副厅级即管理岗位四级(1305元)高325元,表明教授三级≈正厅级,但教授三级略低于正厅级;

教授四级(1420元)虽然比正厅级即管理岗位三级(1640元)低220元却比副厅级即管理岗位四级(1305元)高115元,表明正厅级(1640)>教授四级(1420)>副厅级(1305)。

⑵专业技术岗位职务五至七级分别对应管理岗位职务五级:

副教授五级(1180元)虽然比副厅级即管理岗位四级(1305元)低115元却比正处级高即管理岗位五级(1045元)135元,表明副厅级(1305)>副教授五级(1180)>正处级(1045),副教授五级尽管低于副厅级但远远高于正处级;

副教授六级(1040元)虽然比正处级即管理岗位五级(1045元)仅低5分却比副处级高即管理岗位六级(850元)190元,表明副教授六级几乎≌正处级,但副教授六级远远高于副处级;

副教授七级(930元)虽然比正处级即管理岗位五级(1045元)低115分却比副处级即管理岗位六级(850元)高80分,表明正处级(1045元)>副教授七级(930)>副处级(850);

副处级即管理岗位六级(850元)与高级技师即技术工一级(830元)之间仅仅相差20元,表明副处级≈高级技师,但前者比者高20元。

⑶专业技术岗位职务八至十级分别对应管理岗位职务六至七级:

讲师八级(780元)虽然比副处级即管理岗位六级(850元)低70元且比高级技师即技术工一级(830元)低50分却比正科级即管理岗位七级(720元)高60元,表明副处级>高级技师(830)>讲师八级(780)>正科级(720);

讲师九级(730元)虽然比副处级即管理岗位六级(850元)低120元却比正科级即管理岗位七级(720元)高10元且比技师即技术工二级(690元)高40元,表明尽管讲师九级≈正科级,但讲师九级(730)>正科级(720)>技师(690);

讲师十级(680元)虽然比正科级即管理岗位七级(720元)低40元却比副科级即管理岗位八级(640元)高40元且比高级工即技术工三级(615元)高65原,表明正科级(720)>讲师十级(680)>副科级(640)>高级工(615);技师比正科级低30分,技师≈正科级。

⑷专业技术岗位职务十一至十二级分别对应管理岗位职务八至九级:

助教十一级(620元)虽然比副科级即管理岗位八级(640元)低20分却比科员即管理岗位九级(590元)高30元且比高级工即技术工三级(615元)高5元,表明助教十一级≈副科级≈高级工;

助教十二级(590元)与科员即管理岗位九级(590元)都是590元且比中级工即技术工四级(575元)高15元,表明助教十二级≌科员≈中级工;

⑸专业技术岗位职务十三级分别对应管理岗位职务十级:

员级即专业技术岗位职务十三级(550元)与办事员即管理岗位职务十级(550元)都是550元且比初级工即技术工五级(545元)高5元、比普通工(540元)高10元,表明(员级≌办事员)≈初级工≈普通工(初级工比员级和办事员仅低5元,但比普通工高5元,正所谓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客观地讲,国人部发﹝2006)56号文件关于各类岗位职务级别本身及其相互关系的界定具有很高的科学性,因为它是很多国家级专家智慧和研究成果的结晶。所以,特别强调“各事业单位根据国家的规定,按上级主管部门核定的岗位总量、结构比例和最高岗位等级具体实施。”但是,由于包括四川大学这样的“211大学”在内的博导教授、副教授中很多人迄今仍然对此一无所知,所以现在和将来作为专业技术人员的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不厌其烦地经常重申、宣传和强调上述关于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工勤人员不同级别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的和权威的界定,要让这一科学的界定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我们必须且应当树立收入分配的法制意识和法律标准,凡是符合上述界定的收入分配改革都是科学的、合理合法的,凡是违背上述界定的收入分配改革都是非科学的、不合理的和非法的。只有用这一标准去衡量所有大学校内(甚至校外)五花八门的收入分配规章,判断眼花缭乱的人事分配变革,我们才能清醒地、准确地认清各种各样千奇百怪的贪腐花招的本质,而不至于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应当指出,有人根据目前各种职务级别的划分存在官本位为基础的弊端,因而主张完全、彻底废除官本位为基础的区分标准,这无疑是正确的。然而,不能因噎废食,不能因倒脏水同时也把孩子一起倒掉了——因为一个社会必然客观存在着各种岗位级别,因而必须或需要比较。要比较,首先就要有区分标准。这种标准就是国人部发﹝2006)56号文件关于各类岗位职务级别本身及其相互关系的界定,从数量上我们称之为“岗位职级比价”。

2014-5-7 于西华大学

院士待遇 第六篇_院士打破终身制

院士退休将打破“终身制”

中科院人士称,院士制度到了必须改革的时候;今后,院士将日趋年轻化

【看点】

《决定》提出:改革院士遴选和管理体制,优化学科布局,提高中青年人才比例,实行院士退休和退出制度。

新京报讯 昨日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要求“改革院士遴选和管理体制,优化学科布局,提高中青年人才比例,实行院士退休和退出制度。”记者从有关人士方面了解,这可能意味着今后将实施强制性的院士退休制度,具体制度还需两院讨论后推出。

中科院人士称具体方案需两院讨论

记者从中科院内部人士处了解到,这意味着今后将执行强制性的院士退休制度,意味着如同职位一样,到年龄就得退下。其表示,具体方案还需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讨论了之后才能推出。此前,中国工程院曾经对内部发文,要求加强学术道德约束。院士行为不端、情节严重者可被撤销院士称号。而之前也曾出现过极具争议的“烟草院士”讨论,但记者获悉,在实际层面,我国极少对个人撤销院士称号。

该人士表示,之前国家一直说“完善”院士制度,但此次在《决定》中直接说“改革”院士制度,“语气更坚决了点”,说明中央把院士制度改革放在了很高的位置,是到了必须执行院士制度改革的时候了。

上述人士表示,今后,院士在年龄分布上,将日趋年轻化,更多增加中青年人才比例。而学科布局的改革也是重点之一,目前存在一些学科越老,院士越多的情况,并不符合科学新的发展趋势,很多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得不到重视,今后院士制度在学科分布上将更符合科学实际发展需要。

专家称还应取消院士经济待遇

教育专家熊丙奇认为,目前要求实行院士退休和退出制度,会让当选院士感受“淘汰”的压力,也防止院士一直掌握最高学术权力。

但他也表示,“院士本来是最高学术荣誉,现在却与具体的经济利益和学术利益挂钩”,他表示,目前虽然有院士当选年龄过大、终身制等问题的讨论,但如果院士没有学术特权,只是一个终身荣誉的话,院士的年龄和终身制本身并不是问题,而关键还是应该取消院士的经济待遇和学术待遇,将院士回归学术头衔和学术荣誉。

■ 焦点1

谁退出谁不退出如何界定?

“是否退出看院士具体情况”

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所长穆荣平表示,国家能明确要求院士制度进行改革,实行院士退休和退出制度,这是好事,是改革的正确方向,不过,他表示,最终还要看具体落实。

“退出最终还是需要一个考核制度,怎么设标准?看做多少贡献?这需要严格精细的设定。”他说,和院士制度评选一样,退出制度也需要公开透明的程序,避免出暗箱操作等程序问题。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矿业大学教授周世宁说,院士退休应该是很正常的现象,年岁大了,身体状况已经不能胜任相关工作了,就该退休。不过,退休标准的规定上,他认为并不太好操作,不宜一刀切。

“哪些人该退哪些人不该退却不好界定,关键要看还能不能继续工作。”周世宁说,在院士评审的时候,会看候选人所取得成就,其中会参考其获得的奖项,“但评奖不那么准确,有些人是单位领导,他就比较容易获奖”,他表示,现在评选院士引入了答辩环节,会比较准确。

中国地质大学原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赵鹏大也认为,院士退休很正常。 “现在80岁以上叫资深院士实际上也是一种退休状态,资深院士可以根据自身条件量力而行地做一些工作。”

他认为,是否退休可以取决于其是否还有能力为国家做一些贡献,“院士对国家来说也是一种资源,不论是智力资源还是与国内外联系的资源。”

他认为,应该采取灵活的退休制度。“有些年老的院士也希望退休,但是实际上单位不希望他们退,还想让他们带带新人,对一些重大科学问题做一些咨询等等。”他认为,退休规定的话,应该一方面看院士自身的状况是否允许继续工作,另一方面还要看他个人的意愿。

■ 焦点2

院士退休年龄多大合适?

“院士退休或在70岁以上”

目前,虽然国家每年都在增加更为年轻的院士,但我国院士的平均年龄依然超过60岁。

根据当前规定,院士年龄超过80岁,即自动转为资深院士。资深院士不参加决策,不参加投票,这在某种程度也是现行的一种“退出制度”。

中科院内部人士表示,目前的院士制度,理论上也是可以退休的,而且,很多老院士本人也都希望退休,但在实际情况下,大学、单位等并不支持其退休。

“一个大学,单位,好不容易多一个院士,如果退休,资源就更少了,是单位不让他退。”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教授顾海兵也表示,现在的院士增选,都“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是一个单位,一个省在申请”,即使个人不想要,单位也希望能保留,“哪怕你躺在床上也希望你是院士”。

而“退出”在我国目前的院士制度中也是有的,“现在官员,教授也有退出制度,如果发现问题,出现违法行为,原则上是要退出的,但实际做得并不好。”顾海兵说。

上述中科院内部人士表示,目前的退出制度一般也只是在出了大问题,比如出现学术腐败等大问题后才实施,现在看来将更为严格地执行退出制度,强化院士责任。

而对于退休制度而言,其表示,今后将采取强制性的退休制度,而不是像现在这样“退不退都可以”这种柔性规定,退休年龄可能在65到80岁,其表示,现在65到70岁的院士还有不少能做出贡献,最大的可能是在70岁以上。

其表示,即使实行了院士退休和退出制度,并不代表院士就不是“终身荣誉”了。院士本身就是一种荣誉称号,只是在实际中被演化出了很多具体利益,变味了。

■ 新闻资料

我国院士制度

院士为国家设立的科学技术和工程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誉。

根据院士章程,为维护老年院士的身体健康,在院士中实行资深院士制度,年满80周岁的院士授予资深院士称号。

资深院士享有资深院士津贴,但不担任院士大会常设领导机构成员和各学部常务委员会成员等领导职务,不参加对院士候选人的推荐和选举工作,自由参加院士会议。

两院院士每人每月发放1000元津贴,资深院士津贴标准每人每年为10000元人民币,资深院士津贴免征个人所得税。

两院院士均为两年增选一次。

本版稿件采写/新京报记者 金煜 赵力

院士待遇 第七篇_院士增选大幕后的江湖气

院士增选大幕后的江湖气

日期:2011-09-01 作者:樊丽萍 来源:文汇报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顶级科学家才能跻身的院士圈,未能免俗。 年份逢单的2011年,是两院院士增选年。

8月16日,中国科学院公布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著名海归学者、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出局。饶毅随即宣布今后不再参选院士,迅速引发社会各界对院士遴选标准的又一轮围观和热议。

饶毅不是“搅局”的第一人。今年两院院士增选工作启动以来,已有不少候选院士走进公众的视线——只是,盘踞在他们身上的不是“口水”,就是“脏水”。

中科院院士候选人段振豪,参选期间丑闻曝光,目前已被刑拘;同为候选人的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曹谊林也被昔日科研同僚在“敏感时期”举报科研作假,“东家”上海交大不得不第一时间邀请专家作保,为其科研成果验明正身;而早在今年年初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名单公布之初,就有细心人士发现名单上多了不少高官和高管,并一一罗列„„

两院院士,是国家设立在自然科学技术方面和工程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而轮番上演的院士风波和闹剧,不免引发公众对于院士头衔的“信任危机”:这个学术荣誉似乎夹带了太多名利场的特权,若不然,怎会牵连出如此多的是非曲折和江湖恩怨?! 江湖气之—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jd/447001/

推荐访问:两院院士待遇 中科院院士待遇
推荐内容: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