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屠呦呦获奖

屠呦呦获奖

时间:2018-05-20   来源:经典美文   点击:

【www.gbppp.com--经典美文】

屠呦呦获奖 第一篇_屠呦呦极具幽默的诺贝尔奖获奖感言 图

屠呦呦极具幽默的诺贝尔奖获奖感言 图

10195 次点击

55 个回复

PotterHarry 于 2015-12-12 21:50:31 发布在 凯迪社区 > 猫眼看人

首先感谢瑞典古斯塔夫国王和西尔维娅王后陛下,感谢诺贝尔基金会主席海尔丁先生,感谢诺贝尔的所有评委和现场的来宾以及所有关心和关注诺贝尔奖的朋友们!更要感谢瑞典化学家、工程师和发明家阿尔弗雷德·伯纳德·诺贝尔先生。

我本人获得的是生理学或医学奖,感谢两位和我一同获得这一殊荣的同行爱尔兰科学家坎贝尔先生和日本科学家大村智先生!

去年差不多这个时候,应该也是在这里,我不确定,去年没来(此处有掌声)。我的莫言老弟获得是文学奖。我看了好多遍他的“获奖感言”,他说的很好,他说他是一个讲故事的人,讲的是中国故事。

关键是,他会讲故事,而我不会。

我获得的是医学奖,但是今天,我却要谈点文学。因为按着我的祖国的秩序或者惯例,在我的祖国,我获得这一殊荣首先应该感谢的是我的祖国、黨和人民。我本人年老色衰,话已经说出去了,正如你们已经看到的一样,我也不能再重新感谢一次。因为随着电波儿,我的“获奖感言”我的祖国和人民已经看到了。

其实我自己,来不来参加这个庆典活动和发表“获奖感言”我是颇犹豫的。如果我说的不够好,感谢的人不太对,我可能会有一点小麻烦。当然,回去还是没有问题的(此处有掌声)。

我年岁大了,人老了,不想动了。我深知获得诺贝尔奖的奖金非常可观,因此,我还是来了。我来了之后才知道:你来,或者不来,奖金都在那里,一分不少(掌声)。

我不知道大家发现了没有?我今天穿的是一身紫色的晚礼服,当然,我也穿了蓝色,其实,我更喜欢黄色(此处有掌声)!

我已经耄耋之年,没什么可顾及的了,但是我依然需要“坚持原则”,时刻不忘维护黨和国家的利益,此处省略500字(此处掌声热烈)。

【屠呦呦获奖】

我说要谈点文学的问题,当然我不是要追逐诺贝尔文学奖(掌声),是因为这些天以来我都在琢磨,怎么来发表这次至关重要的演讲。如果谈点纯文学,我的这句话应该使用“思考”两个字而不是“琢磨”。用【“思考”怎么来发表这次至关重要的演讲】似乎显得更加文雅一点儿。

我的这份演讲稿儿是写了又改改了又写,来回折腾了好多次。可是我又一想,既然是演讲,不应该是按着稿子读,像你们外国人一样,站在这里唾沫横飞滔滔不绝,那才叫演讲。

但是,我和你们不一样,我获奖不是我一个人,我的身后有一个团队在工作中,你们把所有的荣誉都给了我,但是我不能吃独食。吃独食,你们懂吗?

所以啊,后来我就想,我把讲稿写好了我背下来,背的滚瓜烂熟,我暗自坚定信心,不能给祖国和人民丢人。

我身体不太好,不能讲太长时间。但请大家不要为我担心,我还能坚持。感谢诺奖的评委会,感谢瑞典皇家科学院,感谢CCAV和铁岭TV,感谢你们给我这个人类历史上最具有无尚荣光的时刻。

不久前一个朋友告诉我,现在网上写你的文章很多,其中有一个是姐不在乎什么院士不院士的。其实这个“姐”还真说错了,姐是真在乎。

亲爱的朋友们,尊敬的各位来宾,我是中国人,我就是一个中国的小老百姓,一个普普通通的科研工作者,其实我还是更在乎我们的院士头衔,那在中国可是一顶最珍贵的帽子。可是数十年下来,我还是一个三无科学家。

今天,我能来到这里,我已经感觉到非常地荣幸,因为不是所有的获奖嘉宾都能来到这里(此处掌声长达5分钟)。

亲爱的各位朋友,尊敬的国王和王后陛下,刚才你们鼓掌时间太长,我所幸

坐下来享受一会儿,这是我这辈子听到的对我个人的鼓励和认可最长时间的一次掌声(又一次热烈掌声)。

其实以前,也有掌声,但是那是规定动作,因为在人手一张的讲稿里都写着鼓掌的时间和长度(又一次最最热烈的掌声)。而且,最最重要的是:那时候我是鼓掌的而不是像今天这样享受掌声。

说真的,我感觉好极了。

我再一次真心实意地感谢在座的诸位,感谢你们,是你们让我此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尊重!

说真的,我很幸运,那些年,我还能待在实验室,说实在的,条件很苦,但是再苦再累我要坚持下来了,因为必定比牛棚好得多(此处掌声长达10分钟)。

中国有个鬼故事是唐僧西天取经,这是一个中国最具代表性和知名度的神话故事,我想诸位可能也都有所耳闻。说的是唐生师徒西天取经历经的九九八十一难,其实都是观音如来他们故意而且是人为设置的障碍。我的研究,青蒿素的发明和西天取经也差不了多少,而且经历的时间比唐僧取经还长。

同样是站在这个讲台上,去年的莫言据说讲的不错。但是我,注定要让你们失望了。真的,亲爱的朋友们,我知道你们很期待,但是诺奖不能和政治挂钩,

我真没有太猛的嗑儿讲给你们。

大家看了吗?诺奖的主席在朝我笑,或者是在嘲笑我?我想不会的,我一个80多岁的老太太有什么好嘲笑的呢?既然你们请我来,就应该允许我随便说什么吧,是吧海尔丁先生?您说呢尊敬的古斯塔夫国王陛下?

好吧亲爱的朋友们,我很感谢诸位的友好,我很感谢你们超越种族超越意识形态对我的尊重和尊敬。

我是一个很实际的人,懂得尊重也懂得被尊重。很对不起大家,让你们听一个中国老太太唠唠叨叨这么久。我脑子有点蒙,以致讲到后来我完全没按稿子讲。但是我回忆不出来我应该没说错什么话。如果我真的说错了,或者是龙颜大怒回去有困难的话(此处掌声如雷)。回不去就回不去吧。

我奉献了一辈子,这是我得到最多的一次,包括奖金掌声好尊重!感谢你们,感谢诺贝尔评奖委员会,感谢阿尔弗雷德·伯纳德·诺贝尔先生!感谢他100多年前就给我存下了46万美元(此处应该有掌声)。

是时候该为我自己考虑了,我来的这几天,大会工作人员对我无微不至的照顾我很感谢,我看你们这里空气环境都不错,我想要知道的是,我的那点奖金在瑞典能买房吗?

屠呦呦获奖 第二篇_屠呦呦获奖评论

评论:屠呦呦获奖当之无愧

时间:2015-10-07 08:25:00作者:新闻来源:人民网

瑞典卡罗琳医学院10月5日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以及另外两名科学家——爱尔兰医学研究者威廉?坎贝尔和日本的大村智,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

屠呦呦获诺奖,实至名归。四年前,她即获得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医学奖,获奖理由是“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生命。”当时,舆论冠之“离诺奖最近的中国女人”。四年匆匆而过,诺奖终究没有辜负这位勤恳而卓越的科学家。

屠呦呦获奖,是中国科学家因为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消息传来,全球华人无不振奋。振奋,是因为这是一次历史性跨越;振奋,还是因为每个中国人都与有荣焉;振奋,更是因为它让中国科技界看到了更大的希望。

毋庸讳言,在多数中国人内心深处,有一个挥之不去的诺奖情结。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让人欢欣鼓舞的同时,也稍有遗憾,中国大陆何时才能获得诺贝尔科学奖?两年前,中国科学院院士黄维大胆预言:10年后的中国,中国获得诺贝尔奖将成为常态,而非个案!其理由是,我国的基础研究已经与世界接近全面接轨。诚所谓厚积薄发,中国科学奖有理由也有能力拿更多的诺奖。

一方面,中央早就意识到“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中国越来越重视科技创新,体现在科技投入不断加大,科学家的地位不断提高,还体现在制度安排不断完善。今天,“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依然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科学的春天”依然在祖国的天空上播洒阳光,科教兴国战略依然给我国科技事业发展提供着强大驱动。

另一方面,中华民族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中国科学家从不缺少才华。且不说先人们发明的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以及在天文、算学、医学、农学等多个领域创造的成就,单就这几十年来的科研硕果,就让人信心百倍,比如“两弹一星”、多复变函数论、陆相成油理论、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等成就,高温超导、中微子物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纳米科技、干细胞研究、人类基因组测序等基础科学突破„„

于此而言,屠呦呦获奖只是中国科学家获得诺奖的一个开始,随着科学家不断钻研,随着科研体制不断革新,随着创新土壤不断优良,会有更多的科学家摘得诺奖桂冠。

屠呦呦获奖,其意义不只是局限于科研领域。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途中,在推进“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中,屠呦呦获奖提振了中国人的信心与勇气,她的科研经历,她的求索精神,以及她的人格魅力,都让民众感佩,并从中受益。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去年的两院院士大会上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强大科技支撑,是时代赋予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在屠呦呦获奖的今天,重温这句话,更让人觉得振奋。无论科技工作者还是其他领域【屠呦呦获奖】

的人士,只要将个体命运与国家命运结合一起,传承“两弹一星”精神,锐意进取、锐意创新,就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业绩,实现人生梦想,也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

无论如何,屠呦呦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一件大好事,它是诺贝尔奖大门对中国科学家的一次真正开启。中国正疾步走在现代化的路上,我们的经济、科技和思想积累都有了相当的厚度,未来一些年中国各个领域都可能涌现出一批世界级的强者和大师,不寻常的机会向着中国各行各业的佼佼者走来。

我们应不再妄自菲薄,同时充满理性地解决当下的各种问题。我们需要很清楚,一个13亿人大社会的崛起,必须经历创造性的时代,而我们今天就身处这个时代之中。

人民日报评屠呦呦获诺奖:以自信,以自省

北京时间10月5日,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和其他两位外国科学家分享了2015年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由于在发现青蒿素和治疗疟疾的新型疗法上的贡献,这位85岁的女性获得了这项世界公认的卓越学术荣誉。她所从事的科学工作,显著降低了疟疾患者的死亡率,为促进人类健康和减少病患痛苦作出了无法估量的贡献。这正是科学研究的终极目的之一。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在寻找青蒿素的艰难跋涉中所付出的智慧和汗水,诺奖的肯定,是对屠呦呦最好的回音。对这位药学家而言,40多年前的研究发现直到今天才获得诺奖,或许是姗姗来迟。而对一项科学发现来说,40多年来人们所目睹的其对于人类巨大的贡献,恰恰更证明了这项科学成果的牢固,因而对屠呦呦本人和她的科研伙伴们来说,并不嫌迟。更何况,实验室里千回百转后柳暗花明的那一刻惊喜和满足,应该会比不曾奢求的荣誉更永恒一些。

在2011年拿到号称“诺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时,屠呦呦和屠呦呦现象就已引人瞩目。作为中国大陆第一位自然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真正了结多年以来国人的“诺奖情结”之时,人们仍然感觉幸福来得有点突然,来不及品味。有人开玩笑说,以后万能心灵鸡汤句式“中国人为什么拿不了诺贝尔科学奖”将不复存在。除此之外,这个“幸福”的确还有更多值得咀嚼的地方。

屠呦呦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现为北京大学医学部),选择药物学系生药学专业为第一志愿,是中国本土科研体系所培养的获诺贝尔科学奖第一人,她的获奖可以增强我们这个时代科学家们的自信心。在40多年前相对简陋的科研条件下,和外面的世界交流不多、可供查找的文献很少的科研人员就能够作出如此重要的原创突破,40多年来,人才的积累厚度、科研条件的优越程度、全球交流合作的深度广度,以及对创新的热爱程度,都在不断水涨船高。正如李克强总理在贺电中所言,屠呦呦获奖,正是“中国科技繁荣进步的体现”。

中国科学界水平在许多领域已经赶超甚至领先国际先进水平,有足够的理由相信会出现第二个、第三个“屠呦呦”。

同时,屠呦呦在青蒿素工作上的成就,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青睐,也会帮助人们意识到,无论是诺贝尔奖,还是SCI论文,或是《科学》《自然》等看着高大上的国际刊物,也都只是评价手段而已,最重要的是做好自己,有足够信心坚持自己的方向,没必要妄自菲薄。有些人还在坚持“诺贝尔科学奖这次有没有照顾中国人”的疑问,这种缺乏信心的表现已经不合时宜——科学大奖并不会照顾任何人,只要有了足够的资格,自然就会被关注到。

另一方面,屠呦呦代表中国大陆科学家的诺贝尔奖首破纪录,也是对那些希望毕其功于一役的速成论者的提醒。科学有自己的科学规律,最忌的就是急功近利。它无法严格地用投入去预测产出,不是简单地资源叠加就能创造出新事物,也很难按部就班达到预定的目标。有人为屠呦呦抱不平,这位诺奖得主居然是一位“三无”科学家:无博士学历,无院士头衔,无留洋经历。但这很可能只是个例——第二个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可能不会“三无”,但也很难说一定就是院士。我们没有必要因此给一位科学家本人贴上或许她并不情愿的标签,也并不合适通过这样一个标签来透视整个学术界。

但“三无”之于屠呦呦因为诺奖而再次放大后,倒是提醒我们,真正重要的是让科学回归科学,让热爱科学的人更容易碰触到科学的进口。科学的通途可能有很多走法,无论有什么样的头衔和身份,无论是在哪里,只要是做科学的人,就是一位科学家,无关其他。有人描述得很形象,真正钟情于科学的人并不想着拿奖,也许一辈子都不会有惊艳的成果,他们只是用毕生精力,在科学的某个关口书写了四个大字:“此路不通!”

对这些科学家来说,更灵活、更多元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更加至关重要。日本的诺贝尔科学奖的很多获奖者,都属于来自民间机构和企业的科学家。在美国,像微软这样的大公司,都集聚了一批有才华的科学家从事基础研究。实际上,对于科学和技术的创新体制机制认识是在不断刷新和提高的。最近刚刚出台的《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中,也可以看到这种政策和导向落实落地的迹象:“研究制定科研机构创新绩效评价办法,……突出中长期目标导向,评价重点从研究成果数量转向研究质量、原创价值和实际贡献”,类似的举措将让有志于献身科学的人坐下来,让被浮躁之风侵染的学术界静下来。

【屠呦呦获奖】

整个世界都在感谢青蒿素和科学。中国科学家也要感谢屠呦呦先生,诺奖的这层窗户纸终于被捅破:无论是中国人没能力拿诺贝尔科学奖,还是没能拿,都已经不再是一桩心魔。

屠呦呦获奖 第三篇_屠呦呦获奖,有掌声也要有反思

屠呦呦获诺奖,有掌声也要有反思

转载 2015-10-07 17:45:28

2015年10月5日北京时间17时30分,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以及另外两名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这是中国本土科学家首次获得诺贝尔奖。

屠呦呦在对外界发表的获奖感言中称,“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对防治疟疾等传染性疾病、维护世界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青蒿素的发现是集体发掘中药的成功范例,由此获奖是中国科学事业、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个荣誉。”诺奖授予屠呦呦,既是对其个人科学成就的一种高度褒奖,也是对中国科学家的学术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种认可。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语出《诗经。小雅》,在屠呦呦获诺奖的消息传出之后,有网友迅速找到这动人的诗句,仿佛屠呦呦与青蒿素天生有着不解之缘。事实上,早在2011年,屠呦呦就曾获得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医学奖,获奖理由是“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生命。”此番获得诺奖,也许会让很多人感到意外,但其实水到渠成。

屠呦呦获得诺奖,可喜可贺,也让国人感到无比振奋。很长时间以来,中国本土科学家从未摘取诺贝尔奖的桂冠,一直都是件憾事,以至于形成了一种集体性焦虑,这种焦虑甚至在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也未曾消减。屠呦呦实现诺奖科学类奖项零的突破,至少有三个重大意义。

其一,她向世界证明,中国本土科学家同样有能力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获得诺奖,其二,可以有效提升我们的科学自信,在科学领域,没有不可能,其三,再次证明,只有付出才有回报,机会永远留给有准备的人。据悉,屠呦呦获奖研究工作完成于世纪七十年代“文化大革命”期间,在条件艰苦、设备奇缺的特定时代背景下,她的课题组在经历了190次失败之后,终于在第191次发现了抗疟效果为100%的青蒿提取物。这一成功,来之不易,除了要向屠呦呦表示祝贺之外,我们也要向为这一杰出科学成果做出贡献的其他一些科学家表达最崇高的敬意!

然而除了掌声之外,屠呦呦获诺奖也带给我们反思。坊间热议最多的就是,能获得诺贝尔奖的屠呦呦,为何会是一名“三无科学家”,即无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特别是最后一点,尤其为人所诟病。近年来,我国两院院士的授予名单中,屡屡出现高官和企业家的身影,而像屠呦呦这样在科学领域做出过重大贡献的科学家却一再落选,不得不说是种很反常的现象。尽管不能拿院士头衔来衡量一名科学家的科研水平,但如果学术荣誉不能名副其实,其评价机制无疑值得拷问。

更要看到,屠呦呦虽然实现了零的突破,但这仅仅是一个开始。截至目前,日本已有24人获得诺奖,而在过去15年间,日本平均每年有一人获得诺奖。与科学水平和实力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其实才刚刚起步,完全没必要沉迷于一时的成功,而应以此为契机,奋力追赶。对此,一方面需要科学家们沉下心来,摒弃浮躁心态与门户之见,踏踏实实做学问、搞研究,另一方面也需要进一步改良我们的科研体制,为科学家创造更好的科研环境。

屠呦呦获奖 第四篇_屠呦呦获奖感想

名字

屠呦呦 名字的来由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这里的苹就是指青蒿这种野草,美好的名字寄寓父母美好的愿望和期待,甚至会和你的人生成就和辉煌有特殊的缘分。所以孩子们有梦就去追求,不管你的名字平凡与否,它会因为你变得熠熠生辉。

生平经历【屠呦呦获奖】

所谓大器晚成,在众人看来,屠呦呦可能是在晚年才得出了成果,拥此殊荣。可在诺奖之前有谁知道,她早在1972年就从青蒿中提取出了一种白色结晶体—青蒿素。功成名就怎么一蹴而成,必定是厚积而薄,她没有满足一时的收获,没有止步不前,一直研究着中医药学。39年后,她的贡献终换来了一项国际大奖拉斯克临床医学奖(2011年9月),当时人们感叹呦呦为什么无缘诺奖,4年后,遗憾终结了。中国人终于扬眉吐气,第一位土生土长的中国人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可是你知道吗,有人毕生研究,但是不为人知,即便如此,他们赢得了自己。你每天有没有赢得自己的认同?

客观

屠呦呦研究丰硕,可是获奖前一直默默无闻,她被称作三无科学家,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屠呦呦几次被提名参选院士,都没有被选上。有人说这和她的性格有关,平日的相处中让他人不是很愉快。从呦呦的身上我们不能仅仅看到光环,也要从她过去的失意中明白做人处事的道理,如果能够更加愉快和他人合作,那么她的成就会更早被人所知,她的贡献会更早被世人认可,她的发现带来的价值会更加扩大化。

再也别说做不到,不可能

在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前,国人都绝望感叹土生土长的中国人缺少开放思维,缺少创新细胞。莫言之后,人们对诺奖有了期待,何时会有诺奖中的科学技术奖项在中国诞生呢?至少还要十年吧。3年一瞬而过,就有哟哟的喜讯传来了,请原谅没有使用一位老人的全名,因为这位老人的贡献将永载史册,她的呦呦之名也属于中国。

屠呦呦获奖 第五篇_政治备考屠呦呦获诺贝尔奖

1、2015年10月5日,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颁诺贝尔医学奖。她从中医古籍里得到启发,通过对提取方法的改进,首先发现中药青蒿的提取物有高效抑制疟原虫的成分,这一发现为医学做出了无法估量的贡献,屠呦呦的发现表明: ①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②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 ③认识是实践的目的 ④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A.①② B.②

③ C.①

④ D.③④

2、材料一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屠呦呦和她的科研团队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通过大量实验、翻阅大量医书并从《肘后备急方》等中医药古典文献中获取灵感,锁定青蒿这种植物,从中成功提取出了青蒿素。由此开创了疟疾治疗的新途径,使疟疾患者的死亡率显著降低,全球数亿人因这种“中国神药”而受益。

(1)结合材料,分析青蒿素的研发过程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

参考答案:屠呦呦和她的科研团队对青蒿素的研发过程表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屠呦呦和她的科研团队通过翻阅医书和大量实验,成功提取出青蒿素。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屠呦呦和她的科研团队通过几十年艰苦卓绝的努力,研究发现了青蒿素,推动了疟疾治疗水平的提高。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从青蒿中提取的青蒿素被誉为“中国神药”,全球数亿疟疾患者因此而受益。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研发青蒿素是为了战胜疟疾,满足人们的实践需要。

材料二 青蒿素之所以被誉为“中国神药”,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它的发现源于中医。但青蒿素能够被提取出来,却是中西医携手合作的产物,单是中医或西医,都难以取得这一世界级的成果。青蒿是中草药,代表着中医研究的思路;青蒿素是西药,代表着中医研究的方法。弘扬和发展中医药,必须充分借鉴和利用现代科学、现代医学的成果。中医药界需要打开封闭的围墙,敞开胸怀接纳日新月异的现代科技,让古老的中医药再立新功、再创辉煌。

运用辩证否定观与创新的作用的知识,说明如何让古老的中医药再立新功、再创辉煌。

参考答案:①辩证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联系的环节。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要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的态度。在

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②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文化创新,中医药文化的发展,既要坚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又要坚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充分借鉴利用现代科学、现代医学的成果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5年10月5日,中国科学家屠呦呦以其“有关疟疾新疗法的发现”,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屠呦呦是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极为艰苦的科研条件下,屠呦呦和她的团队历经数百次实验,从《肘后备急方》等中医药古典文献中获取灵感,引入西医炼药技法,用低沸点的乙醚成功制取了青蒿提取物,最终找到了制取青蒿素之法,开创了疟疾治疗新方法,全球数亿人因这种“中国神药”而受益。

屠呦呦获奖后发表感言:“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青蒿素的发现是集体发掘中药的成功范例,由此获奖是中国科学事业、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个荣誉。”屠呦呦同时也指出:“中医是宝库,但拿来就用还不够。”如果死守着老祖宗的宝贝,固步自封,中药只能是“一筐草”,无法变成“一块宝”。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相关知识,分析屠呦呦团队成功找到制取青蒿素之法的原因。(10分)

参考答案: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屠呦呦团队历经数百次实验,在实践基础上进行创新。(3分)②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屠呦呦团队广泛收集《肘后备急方》等中医药古典文献中,在继承传统文化中实现创新。(3分)③科技进步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现代科技在屠呦呦团队成功找到制取青蒿素之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分)④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屠呦呦团队运用西医炼药技法,在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中实现创新。(2分)(考生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均可酌情给分)

(2)屠呦呦的获奖提醒我们,中医和西医不是对手,需要的是联手,共同为呵护人类健康做出中国人独特的贡献。运用对立统一关系原理对此观点加以说明。(12分)

参考答案:①矛盾双方既有斗争性,又有同一性。(2分)中医西医是互补的,具有同一性;(1分)中医西医作为不同医学体系,有各自的医疗理论、医疗方法,具有斗争性。(1分)②同一性以斗争性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3分)中医西医的互补以其差异为前提,没有差异和对立就没有联手;(1分)中医西医在联手中又要维护各自的理念和利益。(1分)③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发展。(2分)中医西医应通过竞争合作,共同联手呵护人类健康。

(1分)(考生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均可酌情给分)

屠呦呦获奖 第六篇_屠呦呦获奖之集体与个人的争议

【屠呦呦获奖】 【屠呦呦获奖】

屠呦呦获奖之集体与个人的争议

本年度拉斯克奖评委会问候选人:“如果你获得了这个奖,你认为还有谁应该获奖?”候选人不约而同在自己名字后添上了屠呦呦及其他有贡献的人。这是基于同行认可的选择过程。最后,屠呦呦一人登上了领奖台。 伴随着屠呦呦斩获国际大奖的欢呼,国内的质疑声同样强烈,一时“誉满天下,谤满天下”。无数人纠结于这样一个“悖论”:一边是这样重大的成果往往是一个团队合作的产物,是集体贡献;一边则是重大的国际科技奖项一般都是颁给个人。

对屠呦呦争议折射出了中西方评奖文化冲突,其背后,则是我们长期以来对科学家个体原创思想的忽视,而这恰恰是科学创新的本源。我们的传统是讲集体主义,西方是突出个体。 我们的传统是讲集体主义,特别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强调的是集体而不是个人,‘成绩是大家的,功劳是集体的’;至今,国内科技评奖依然主要是奖励项目,科学家的名字多是以一个集体的形式呈现。西方的科学传统恰恰与此相反:大多奖项都是突出个体,科学奖励源于对科学发现优先权的承认,这是来自于科学追求独创性的内在逻辑。首先就是奖励“优先权”:即关注在重大的科技成果中,谁第一个提出思想或者方法路径。

中科院专事科技政策的研究员李真真就此阐释,随着科学的发展和学科细分,现代重大的科学成就,往往都必须凝聚集体力量和智慧,但西方之所以一直坚持把重大奖项给予个人,“就在于这是对一个基本科学理念的回归,科学的进步缘起于独创性的思想。”在李真真看来,拉斯克奖评委所宣扬的这一理念,国内还有一个熟悉和接受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屠呦呦争议’也提供了一次科普的机会”。

事实上,获奖引发争议不仅仅出现在中国,这种状态在全球科学界很正常,诺贝尔奖的奖励中也同样出现过不少争议。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多奖励个人才是国家创新的源泉。对于个人获奖,一个普遍的忧虑是,太强调个人会导致科学界在研究中不合作不共享?西方科学界打破这一“怪圈”的秘密就在于:研究中每个人的贡献都得到了承认和回报,比如他们的工作在晋级和薪酬有体现,而相关论文也同样被接受。应该建立制度化的规则来认定谁占有“优先权”,对于谁占有优先权的确认,在国际上有通行的标准,比如奖励需要科学共同体来认可,发表论文的通过论文引证就可以追溯;或者在学术会议上谈论一个思想或者技术路径,都有严密的记录可以查阅。

我认为,科学研究必须承认和奖励提出原创思想的科学家,多一些奖励个人的,这才是国家创新的源泉,关键是设定合理规则选出让人信服的那一个。

屠呦呦获奖 第七篇_2015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 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获奖

2015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

(组图)

2015-10-06 08:09:00 来源: 海南日报(海口)

分享到:

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 新华社发

10月5

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卡罗琳医学院“诺贝尔大厅”的大屏幕显示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的科研成果。新华社发

20世纪50年代,在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任研究实习员的屠呦呦(前右)与老师楼之岑副教授一起研究中药。新华社发

2011年9月23日,屠呦呦在美国纽约举行的拉斯克奖颁奖仪式上展示奖杯和证书。

新华社记者 王成云 摄

新华社斯德哥尔摩10月5日电(记者付一鸣 和苗)瑞典卡罗琳医学院5日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以及另外两名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

这是中国科学家因为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奖金共800万瑞典克朗(约合92万美元),屠呦呦将获得奖金的一半,另外两名科学家将共享奖金的另一半。

按惯例,揭晓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发布会在卡罗琳医学院“诺贝尔大厅”举行。当地时间11时30分(北京时间17时30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选委员会秘书乌尔

班·伦达尔宣布了获奖者名单和获奖原因。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选委员会主席齐拉特对新华社记者说:“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从中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这表明中国传统的中草药也能给科学家们带来新的启发。”她表示,经过现代技术的提纯和与现代医学相结合,中草药在疾病治疗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很了不起”。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极为艰苦的科研条件下,屠呦呦团队与中国其他机构合作,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并从《肘后备急方》等中医药古典文献中获取灵感,先驱性地发现了青蒿素,开创了疟疾治疗新方法,全球数亿人因这种“中国神药”而受益。

目前,以青蒿素为基础的复方药物已经成为疟疾的标准治疗药物,世界卫生组织将青蒿素和相关药剂列入其基本药品目录。

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说,由寄生虫引发的疾病困扰了人类几千年,构成重大的全球性健康问题。屠呦呦发现的青蒿素应用在治疗中,使疟疾患者的死亡率显著降低;坎贝尔和大村智发明了阿维菌素,从根本上降低了河盲症和淋巴丝虫病的发病率。今年的获奖者们均研究出了治疗“一些最具伤害性的寄生虫病的革命性疗法”,这两项获奖成果为每年数百万感染相关疾病的人们提供了“强有力的治疗新方式”,在改善人类健康和减少患者病痛方面的成果无法估量。

屠呦呦获奖情况

1958年,被评为卫生部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

1978年,青蒿素抗疟研究课题获全国科学大会“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奖”。

1979年,青蒿素研究成果获国家科委授予的国家发明奖二等奖。

1984年,青蒿素的研制成功被中华医学会等评为“建国35年以来20项重大医药科技成果”之一。

1987年,被世界文化理事会授予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状。

1992年,双氢青蒿素被国家科委等评为“全国十大科技成就奖”。

1997年,双氢青蒿素被卫生部评为“新中国十大卫生成就”。

2009年,获第三届(2009年度)中国中医科学院唐氏中药发展奖。

2011年9月,青蒿素研究成果获拉斯克临床医学奖。拉斯克奖是美国最有声望的生物医学奖,也是世界上最有声望的大奖之一,是仅次于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的大奖,屠呦呦获得的拉斯克临床医学奖是中国生物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世界级最高级大奖。

2015年10月5日下午5点30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公布,屠呦呦因发现治疗疟疾的新疗法,与威廉·C·坎贝尔、大村智共同获得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中和)

中国之蒿:屠呦呦和“523”项目

屠呦呦,1930年12月30日出生于浙江宁波,女,药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1980年被聘为硕士生导师,2001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了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并因此在2011年9月获得了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

寸草心,几度寒暑报春晖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诗经·小雅》的名句寄托了屠呦呦父母对她的美好期待。作为一名生药学专业学生,屠呦呦考入北大医学院时就和植物等天然药物的研发应用结下不解之缘。从1955年进入中医研究院(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来,她几十年如一日,埋首于深爱的事业中,将一份份漂亮的成绩单回馈给党和人民。

屠呦呦入职时正值中医研究院初创期,条件艰苦,设备奇缺,实验室连基本通风设施都没有,经常和各种化学溶液打交道的屠呦呦身体很快受到损害,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除了在实验室内“摇瓶子”外,她还常常“一头汗两腿泥”地去野外采集样本,先后解决了中药半边莲及银柴胡的品种混乱问题,为防治血吸虫病做出贡献;结合历代古籍和各省经验,完成《中药炮炙经验集成》的主要编著工作。屠呦呦最引人瞩目的成就是发现青蒿素,作为防治疟疾的一线药物,“它每年在全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拯救了成千上万的生命,并且在与疟疾这种致命疾病的持续战斗中产生了长远的医疗福利。”拉斯克基金会如是说。

为什么屠呦呦可以在平凡岗位上大有作为?或许我们可以从她说过的一句话中找到答案:“一个科技工作者,是不该满足于现状的,要对党、对人民不断有新的奉献。”

传承者,古代医书淘到金

1971年10月4日,一双双眼睛紧张地盯着191号青蒿提取物样品抗疟实验的最后成果。随着检测结果的揭晓,整个实验室都沸腾了:该样品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100%!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jd/446565/

推荐访问:屠呦呦获奖时间 屠呦呦获奖感言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