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什么是负利率

什么是负利率

时间:2018-05-12   来源:经典美文   点击:

【www.gbppp.com--经典美文】

什么是负利率 第一篇_什么是分期负利率

什么是分期负利率

分期负利率是在寺库商城购物过程中,使用库支票分期购物时为用户提供的分期利率为负数,用户分期购物不用承担分期手续费,反而用户最终订单支付金额为商品价格减去负利率手续费。在负利率的条件下,用户分期购物比全款支付更优惠更便宜。

什么是负利率 第二篇_负利率

从经济学的概念来说,负利率指存款利率低于通胀率。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负利率=银行利率-通货膨胀率(即CPI指数)。

1. 我国长期负利率政策的历史回顾

负利率的存在不是突然有之。在一项经济学家针对25个新兴经济国家的跟踪调查中,有近2/3的国家实际利率为负值。国际上已经承认了 负利率的存在时通胀经济发展模式下的一个必然现象。在我国,亦可以从历史数据上洞悉负利率是否事实存在。

1984-1985年的通货膨胀体现为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引起社会总需求过旺,工资性收入增长超过劳动生产率提高引起成本上升导致成本推动,伴随着基建规模、社会消费需求、货币信贷投放急剧扩张,经济出现过热现象,通货膨胀加剧。

1987-1989年的通货膨胀是由于1984-1985年中央采取的紧缩政策在尚未完全见到成效的情况下,1986年又开始全面松动,导致需求量的严重膨胀。此期间,1988年的零售物价指数,创造了建国40年以来上涨的最高纪录。物价的上涨和抢购风潮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1993-1995年的通货膨胀表现为邓小平南巡讲话后,中国经济进入高速增长的快车道,起因主要是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扩张过猛与金融持续的混乱。有人形象地总结为 “四热”(房地产热、开发区热、集资热、股票热)、“四高”(高投资膨胀、高工业增长、高货币发行和信贷投放、高物价上涨)、“四紧”(交通运输紧张、能源紧张、重要原材料紧张、资金紧张)和“一乱”(经济秩序特别是金融秩序混乱)。

2、我国储蓄长期负利率的成因

探讨负利率的成因首先要对负利率有深刻的认识。什么是负利率?负利率实际上是在通胀经济模式下一个分配资源的方式,在通胀的博弈下出现经济金融危机造成社会都有损失的时候,把各方的损失进行合理的分配是至关重要的。如果采取完全的正利率,结果就是这样的损失完全由实体经济承担,金融体系是不承担损失的,因为实体经济需要融资成本高于通胀,而实体经济必须持有备付现金要忍受通胀的盘剥,结果就是通胀下财富从实体经济流向金融体系,并且还有可能利用通胀下实体经济的现金流问题占有抵押财产进行渔利,这样的结果一定会诱发金融领域的投机使得通胀更加强烈。中国的经济尚没有强硬到足以把通胀模式下的风险全拦在自己身上,而去顾全广大储蓄者的利益。这也从侧面说明了中国经济模式的不健全。所以,我国长期的通胀局势以及政府低利率政策是导致我国储蓄长期负利率的两个主要原因。

2.1我国通胀高居不下

我国现今的通货膨胀成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

从内因来说,2008年11月,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放缓甚至衰退,我国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两年之内政府投资4万亿“保增长”、“保就业”。同时,大幅增加货币供应和信贷投放。据央行公布的数据:2009年各项贷款较2008年增长95.3%,而2010年前三季度,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新增6.54万亿元,其中人民币各项贷款新增6.30万亿元,净投放现金3610亿元,同比多投放1041亿元。截至9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69.64万亿,同比增长19%,狭义货币(M1)余额24.38万亿,同比增长20.9%,流通中货币余额(M0)4.19万亿,同比增长13.8%。从2010年全年的信贷指标与经济政策的宏观方向看,截止年底的M2余额不会低于71万亿。全年货币供给总量同比增加超过17%,而GDP增长在10%左右。因此,全社会必然会形成强烈的通胀预期,从而推动资产价格大幅上涨。

就外因来说,海外大量的热钱涌入进一步加剧了国内流动性过剩的局面。近年来,涌入我国的热钱不断增加。央行2010年10月26日公布数据显示,10月份新增外汇占款高达5190.47亿元,创30个月来新高,环比增长

79.27%。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导致全球流动性泛滥,热钱加速流入新兴经济体,而人民币升值和加息预期更吸引热钱涌入中国,以至于央行行长公开提出要建一个“池子”来蓄纳庞大的外资。凡是热钱能涉足的行业,产品都卷入了炒作的范围。如果这种局面不能很快得到遏制,将对我国实体经济产生影响。

巨量的流动性总要找到出处,而中国楼市无疑成为资金最为青睐的对象。不断增强的通货膨胀预期,催生了中国楼市的非理性繁荣,同时也给中国经济埋下了巨大的隐患,扩大了财富的两极分化,加剧了社会矛盾。然而,正是由于这些年来房价的飞涨吸收了大部分过量的流动性,才使超额货币在楼市泡沫化的繁荣之中得以被分流,CPI标识的通货膨胀率才能够保持低位盘旋。

除上述成因外,企业生产成本(包括劳动力成本、原材料成本和能源成本)不断上升也是CPI高涨的重要推手。同时,全社会物价的不断上涨也促使各地政府较大幅度上调当地最低工资标准,这些无疑都增加了企业的劳动力成本。另一方面,美国经济持续不景气、失业率维持高位,以及美联储为刺激经济而采取的量化宽松政策使美元指数不断下跌,加上巨量的国际游资炒作,导致以美元标价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不断攀升。进口的原材料和能源价格的上涨进一步加重了国内企业的成本。企业成本的提高最终只能通过三条途径化解:一是侵蚀企业利润;二是迫使企业改进技术,提高生产率;三是提高商品和服务价格,将增加的成本转嫁到消费者身上。显然,后者又进一步加剧了通胀。

综上所述,我国近年来的通胀是需求拉上、成本推进和输入型通涨综合作用的结果。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美元贬值进而输出通胀的路径有三个,一是以美元标价的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二是热钱流入经济高增长、高利率国家,尤其是新兴国家;三是各国为维持汇率稳定,通过购买美元或本国资产而增发货币。导致中国物价出现全面上涨的直接原因是中国的货币发行超过了经济增长的需求。可以说,中国通胀主要是实际上的过度宽松货币政策造成的.美

2.2低利率货币政策的主要考虑因素

低利率政策是诱发负利率的一个首要因素。在通胀愈演愈烈的今天,银行仍稳如泰山地实行的低利率很显然无法尽追赶上日益飙升的CPI。尽管如此,政府仍然维持低利率主要出于如下考虑因素。

1.政府担心应对通胀提高利率会导致经济增速下滑。外需下滑导致中国政府不得不更多地依赖政府投资来防止经济增长下滑,而中国特有的政府主导资源、资本、政策的政体架构使得这一思路能够得以顺利实施。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投资对经济拉动的贡献率已达9成左右;随着全球经济二次探底风险加大,以及美国对人民币汇率的持续施压,外需必然面临进一步的打击。为维持经济数字上的名义增长,反而要求政府主导模式下的持续投入。在这种背景下,政府难以对货币政策收缩。

2.地方债的快速积累使政府加息投鼠忌器。2008年以来国家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而采取的过度宽松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是地方政府大肆举债的主要原因:据统计2011年地方债高达10万亿元人民币,远远超过2008年不足3万亿元的水平。对地方GDP发展的追求和对地方政府举债的软约束效应,导致地方上各类融资平台基本上很少考虑资本的使用效率何融资风险。如果此时加息,则地方债务成本增大,加上高利率对地方财政高度依赖的土地市场的挤压,必然导致地方政府面临巨大的债务压力。

3.人民币汇率面临国际压力,导致政府在利率工具的使用上瞻前顾后。此时提高人民币利率应对通货膨胀,将进一步增大人民币的升值压力。“内贬外升”的畸形货币格局会进一步扭曲。另一方面,提高利率将对资产泡沫明显抑制,也会促使房地产等行业的内外投机资本加速外流,对金融稳定造成冲击。

部分过度夸大低利率对经济正面影响的错误理念也左右着货币政策调整。一是通过延长货币宽松周期实现经济软着陆的理念。低利率支撑下的宽松流动性通过推动通货膨胀,在支撑经济增长的同时,是以牺牲居民储蓄的代价减少政府债务,其实是一种变相的税收。近期不断倡导的“收入倍增计划”,实际上是希望通过居民名义收入的大幅提高逐步抹平巨大的房地产泡沫和减弱通胀带来的冲击,从而减少政府刺穿泡沫带来的经济阵痛和金融风险。但这种思路还停留在一厢情愿的阶段,中国产业在世界经济产业链的地位决定了劳动力成本的大幅提高决定于产业结构的升级,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二是通过保持低利率下经济的高增长对拉动就业的理念。其实,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并不复杂:以政府主导的国退民进不但没有使资金得到有效的市场配置,反而由于对中小民营企业的挤压,使得就业情况恶化了。从这个意义上讲,以促进就业为名义的低利率政策是站不住脚的。

3、负利率下居民仍倾向于存款

在负利率格局下,与其把钱存入银行,不如用作其他渠道的投资更能达到保值增值效果。但投资理财是近几年才新兴的观念,而负利率却并不是突然有之。可以说,中国的负利率现象之所以如此频繁的出现,而且一个周期的延续时间如此之长,这都与储蓄问题有着密切关联。应该看到,负利率下我国居民的储蓄选择,有其一定的客观原因:

1、居民持有储蓄存款的动机。一般来说,持有货币有三大动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在我国,收入分配、社会保障、教育卫生、就业等领域的改革不断推进,生活成本与不确定性进一步加大。为满足今后的生活开支、子女的教育支出以及购买房产或养老,储蓄存款中的前两个动机日益增强。这导致出于盈利目的而持有存款的需求并不旺盛,所以也就造成了存款对利率的反应相对不敏感。

2、金融市场风险的大量存在。由于企业尚无法对投资者提供稳定的回报,使得国内金融市场中的投机性氛围相对较浓。一些人通过低买高卖谋取差价以获利,不时导致资产价格的巨大波动。与此同时,大多数普通居民缺乏专业的金融理论知识,又无足够的闲暇时间和精力管理风险,故尽管存款在负利率条件下产生负收益,但仍不失为一种相对安全的投资方式。

3、合适的投资工具较少。近年来,我国的金融改革取得了一些发展,股票、基金、保险等市场不断壮大,银行、证券、信托机构也推出了大量理财产品,但收益波动性和巨额负收益情况也经常出现。一些人投资这些产品后连呼上当,于是又将资金转回到银行存款。由此可见,在负利率下依然进行储蓄存款,实在是一种无奈却理性的选择。

什么是负利率 第三篇_负利率资料

前言

负利率指的是在某些经济情况下,存款利率(常指一年期定期存款的利率)小 于同期CPI的上涨幅度。这时居民的银行存款随着时间的推移,购买力逐渐降低,看起来就好像在“缩水”一样,故被形象的称为负利率。在负利率的条件下,相对于储蓄,居民更愿意把自己拥有的财产通过各种其他理财渠道进行保值和增值,例如购买股票、基金、外汇、黄金等。所谓负利率,即物价指数(CPI)快速攀升,导致银行存款利率实际为负。存银行的利率还赶不上通货膨胀率就成了负利率。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负利率=银行利率-通货膨胀率(就是经常听到的CPI指数)。如果银行利率不能高过通货膨胀率那么就这意味着:存款者财富缩水,中国进入“负利率时代”。

一,国内现状 2011年国际经济形势最突出的特点是:在美、欧、日银行系统恢复正常融资功能之前,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不会退出,因其是对商业银行融资功能的部分替代。 应对国际金融环境的冲击,应首先加大对冲力度,减少国际游资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冲击。美、日、欧的国内形势决定了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短时间内难以退出,特别是“巴塞尔协议Ⅲ”出台之后,对资本提出更高的要求,欧美银行有毒资产尚未完全消化,这会加大银行扩张的约束力。因此,在美、日、欧的低利率条件下,热钱流向新兴市场国家是不可避免的。

负利率可以从国民收入分配和要素价格配置两个角度看。利率是资金的价格,是市场配置资源的重要要素,影响资源配置效率的是贷款利率。贷款利率价格偏低,市场上就会有过度的资金需求;利率上升,才可以抑制过度的资金需求和投资过热。当前贷款利率上限已放开,只要央行收紧银根,让商业银行没有能力放贷,贷款成为稀缺资源,市场利率就会逼高。2007年下半年到2008年上半年银行贷款利率的急剧上升就是例证。实际上,国家控制了贷款规模之后,市场利率已经升高,当前民间借贷利率和信托计划利率都已上升至20%-30%。

而存款负利率,这涉及的是收入分配问题。在市场经济中,如果存款利率长期为负,实际是对存款人的一种剥夺。

如果存款不划算的话,人们可能拿出钱来干别的事,比如投资房产、股票。存款负利率让银行损失了什么呢?资金大量流出银行,这是一个脱媒的过程。对政府而言,在存款负利率背景下,关键是要解决穷人的问题。

我们要区分政策目标利率与市场利率。中国政府调的是客户利率,美联储公布的是政策目标利率。

美联储收购国债,是为了提供流动性,引导市场利率下行;中国央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收紧银根,是为了逼高市场利率,目标同样是利率。所以,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调整客户利率二者并不对立。在目前的国际环境下,央行只能较多地动用存款准备金率手段。

一, 负利率的成因

最近一阵,老百姓越来越多听说一个词,叫负利率。什么叫负利率?当你把钱存入银行,银行会给你一个利息回报,比如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是3.25%,这个其实叫名义利率。我们1992、1993年感受过物价飞涨,也就是钱越来越不值钱的情形。比如说整体物价水平一年涨了20%,相当于货币贬值20%,这个20%就是通货膨胀率。一边是银行给你的利息回报,一边是你存在银行的钱越来越不值钱了,那么这笔存款的实际收益是多少呢?用名义利率(明赚)减去通货膨胀率(暗亏),得到的这个数,叫实际利率,这是你在银行存款的实际收益。 比如03年的情形,央行发布了《2003年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其中提到由于原材料、农产品价格上涨,以及货币供应量增长的滞后效应,并在2004年得到集中释放,2004年全年消费物价指数将上涨3%左右。换句话说,如果我们银行一年期定期的存款利率1.98%不变的话,再扣除20%的利息税,一年期定期的存款收益率只有1.58%。这样,用1.58%的名义利率减去3%的通货膨胀率,将会得到一个负数,这意味着当老百姓一年后把钱从银行取出的时候,已经买不到当初存钱的时候能买到的那么多东西了。

那么问题紧跟着就来了,当人们把钱存在银行,收益都已经变成负数,变成亏损的时候,会怎么办呢?会一窝蜂把钱取出?暂时还不会,为什么呢?因为还有好多问题需要备点钱来解决,生病问题,小孩教育问题,有的要攒够了买房,有的准备要养老等等。关键是就算钱不值钱了,把钱取出来干什么呢?买吃的,买穿的?基本生活够了,投资?投什么呢?不清楚。于是只要这个“暗损”还能忍受,那还是暂时存着安全。

正是由于民众充足的“忍耐力”,给了央行很好的一个对经济的“观察期”。因为央行目前很难做出加息的决定,有特殊的外部原因。在前些年年大量外资涌入中国的情况下,加息将吸引更多境外资金流入,既加大人民币升值压力,又加大银行支付利息的负担。不得已,央行采取了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的办法,用这一非常强硬的货币调控手段减少市场资金供应。

不过,这一手段只是控制了贷款规模增长的速度,并没有控制住物价上涨的趋势。从央行的态度来看,还看不出提高利息的意思,周小川行长只是强调,2004年货币供应量增长要从去年的21%降至17%。这句话的潜台词似乎在说,各位银行行长同志注意了,再不“自觉”控制放贷规模,央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手段又该出台了。去年这一政策就是在央行一再“明示”警告无效的情况下,不得已在经济刚有起色的情况下,打出了最严厉的一张控制货币供应的牌。

那么现在的货币政策在告诉我们什么呢?一边是高存款准备金率,或者准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这是在说,你们要小心了,不要盲目贷款投资了,我不是很鼓励你们贷款投资了;一边是低利率,这是在说,你们贷款买房吧,买车吧,资金成本不高,你要是觉得存款利息收益不合适,你去投资吧,你如果贷款投资难,那么请尽量用自有资金投资吧。那么这种政策信号的结果是:处于市场供应端的资金投入逐渐减少,处于市场购买端的资金逐步增多,物价必将出现稳步攀升。到一定程度,越来越多的存款开始寻找投资机会,而这些增量资金加上市场的存量资金,会推动包括证券市场在内的资本市场整体上扬。资本市场财富效应的增加,会推动和加速上述经济循环。届时,央行必将在合适的时机加息,以提高资

金使用成本,同时吸引部分“贪图”银行安全收益的资金,以控制银行存款流出速度。

可以肯定地说,就当前经济形势来说,银行加息是迟早的事。严格地说,中国经济在经历了1996年以来的连续八次降息之后,目前已经进入了加息周期。人们会看到伴随证券市场股价一边上扬,央行一边加息;一边加息,股价一边上扬的情形。这是中国经济起飞的宏观大势所决定的。而经济就是这样,循环往复地寻求动态的稳定,直到这个稳定被新的因素打破。

今天我们要做的,是防止在新的平衡被打破的时候,我们不会因为今天大量的盲目投资,而在将来承受更惨重的损失。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看到央行越来越成为市场经济瞩目的一个中心,而其观察和调控经济的手法,也越来越长远、科学和成熟了。

二, 利弊分析

决策需要全面对称信息,反复权衡利弊。如果利大于弊就该当机立断,如果弊大于利就不必大动干戈了。当前通胀预期管理的政策目标,是过剩流动性的合理管理,而利率并非调控流动性的最有效工具。调控楼市,无论如何应首先观察利率恢复正常水平后的效果,才能决定利率是否需要进一步调整,而不能把顺序倒过来。

4月CPI增长2.8%,相对2.25%的一年期存款利率,实际利率变负了。因为翘尾影响,今年CPI会显得增长较快。加上食品价格,以及要素价格机制改革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年中CPI可能达到今年最高水平。估计会有一段时间有效利率为负。加息之声音随之又大了起来。

提升名义利率,对改善实际有效利率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但在目前一般消费品生产仍然过剩的情况下,负利率对消费者和生产者行为的扭曲,只会产生非常边际上的影响。换言之,一定程度的负利率不会导致供求形势的变化进而推动价格水平的上升。

与其他单一影响的货币工具不一样,利率的影响是全方位的,这就决定利率的调整有利有弊。比如当前通胀预期管理的政策目标,是过剩流动性的合理管理,而利率并非调控流动性的最有效工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近关于危机分析中指出,利率对货币总量的影响不大。虽然与IMF分析的原因不同,国内利率调整对流动性管理的直接影响同样很有限。选择数量化的调控方式,比如存款准备金率的提升,公开市场操作,包括发行三年期央票,对调整流动性规模,更具灵活性,更有直接效果。

由于体制的市场化程度不高,对于一些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对地方融资平台融资风险的控制,市场化利率工具的作用,也大大低于监管部门的一纸禁令。这已是得到反复证明的。

调控房地产市场,利率是重要的手段之一,但暂时还不是最必要的工具。遏制地方政府过度投资推动经济过快增长的冲动,加大对银行信贷的监管力度效果可能更明显。银行目前的房地产信贷利率,仍然存在7%-8.5%不等的折扣利率。取消利率折扣,相当于一次性提升1.5到2.5个百分点的利率,对资产价格的影响比小幅渐进的利率调整大得多。如果银行在恢复正常放贷利率以后,再启动贷款利率上浮10%的规定,等于再增加64至65个基点的放贷利率,综合效果超过8到10次0.27%的利率提升。因此,调控楼市,无论如何应首先观察利率恢复正常水平后的效果,才能决定利率是否需要进一步调整,而不是把顺序倒过来。

利率提升对套利资本的流入有巨大吸引力。各国刺激经济的低利率政策还没有撤退,所有主要货币的利率都基本在零利率附近。如果中国发出进入加息周期的信号,而利率调整不可能一步到位,就相当于吹响热钱流入的集结号。特别是在套利人民币升值欲望始终强烈的氛围下,资本可能出现2005年至2008年上半年那样毫无顾忌不断流入且难以遏制的态势。跨国公司内部,以及我们的海外企业,以及在海外注册在中国运作的公司,千方百计把资本项下转换成贸易项下的资金操作。近期顺差减少,不排除是“借道”流入资本在人民币汇率稳定预期下减少的缘故。

眼下中国流动性宽松,大规模资本流入,结汇造成的过剩流动性,将叠加已经宽松的货币,加剧通胀恶化的货币环境。2007年,严重的流动性过剩的环境,使猪肉价格上涨成为上一轮通胀的导火线。今年,粮食因干旱减产,劳动力工资上升,国际大宗产品价格上涨,都可能成为点燃经济运行中遍布的过剩流动性的干柴的导火线,引发新一轮通胀。

热钱不是直接投资,主要投资股市楼市。政府正在艰难地调整房地产市场,全力遏制泡沫的进一步扩大。如果房地产市场的“末日效应”得到“热钱”支持,则泡沫风险就不可避免。一旦房地产泡沫破灭,那带来的影响将是经济社会全方位的。

欧洲正在危机中动荡,金融资本对相对稳定的新兴市场更有兴趣。所以,对于与全球主要经济体不同步的加息政策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对通胀预期管理初衷可能产生相反的效果,我们不能不特别警惕。

随着经济增长的恢复,价格水平上升完全正常。美国预期今年经济增长

2.4%,通胀水平预期增长1.2%,通胀水平是GDP增长水平的一半。我们预期中国经济今年10%的增长,通胀增长3%至4%,与美国相比,仍是高增长低通胀的态势。较高经济增长水平,具备较高的通胀承受能力。另外,也不是CPI上涨就是通胀恶化。与去年中国农村8.5%,城市9.3%的增长水平比较,中国经济可承受的通胀水平应大大高于现在的2.8%。而一定程度的通胀对经济的发展是有利的。

要素价格机制调整,食品价格以及其他一些成本因素对最终消费价格的传导影响,如果在可承受的水平之下,应是正常上涨。如果超过可承受水平,则应启动对低收入群体的补贴机制,必要时采取限价政策。因为由季节性因素、自然灾害、国际大宗产品价格上升等带来的价格水平上升,不是加息所能解决的,完全可以采取其他更有针对性的政策。

在当前通胀预期管理和保增长的平衡过程中,调整利率增加资金成本,对于本来就贷款难的中小企业,会进一步加大信贷成本减少边际收益,不利于中小企业的发展,不利于经济增长的稳定。

决策需要全面对称信息,反复权衡利弊。如果利大于弊就该当机立断,如果弊大于利就不必大动干戈了。笔者以为,负利率仅仅是提升利率的一个理由,在当前的形势下利率调整的综合效果是弊大于利。

三, 如何避免负利率

1选择分红险

保了平安又赚钱 风险度:1 收益度:1 收益方式:保障+分红 资金限制:无限制 多年以前,保险的功能只是对人身或财产进行保障。随着保险业的发展,保险产品已越来越丰富,分红险目前已成为保险公司的“宠儿”,原因就在,分红险不仅购买简单、保障全面,而且还能每年给保单持有人带来不

定额的红利收益。 投资要点:分红险主要包括养老、教育、保障和综合等几种类型。分红险有两种交费方式,一种是一次性将所有保费交完的趸交式;另一种是分期交纳保费的期交式。前者适合当时手中资金宽裕的客户,后者交费压力相对较小,但总的保费要比前者高一些。至于保障金的领取,有的是交费完成后一次性领取,有的是交费完成后分期领取,还有的是一边交纳保费,一边从公司领取现金返还。分红险保单还可以质押给银行。 精彩案例:某保险公司推出一款分红险,该险每份每年保费900元,总保额1万元,如果投资者选择交费20年,一共所交保费就是1.8万元。保单生效后,受益人每满3年可以获得800元的现金返还,直到被保险人身故。如果被保险人在保单生效后再活75年,则受益人可领取25次现金返还共计2万元。如果被保险人不幸身故,受益人还可以获得5万元的身故保障金。同时,根据保险公司的经营状况,受益人每年还可分取不定额的红利。 专家点评:购买分红险更多考虑的是保障,对收益应该低要求。分红险风险低、有保障、能分红、可流通,适合保守的投资者投入。 2选择债券

利息稳定很安全 风险度:2 收益度:2 收益方式:利息、交易差价 资金限制:无限制 债券是投资者出借资金,对方承诺到期返还本金和约定利息的凭证。目前我国常见的债券是国债和企业债券。国债是国家发行的,安全性很高,有记账式国债和凭证式国债两种形式。凭证式国债主要通过银行柜台发行,有债券凭证,而记账式国债主要通过证券公司进行买卖,债权通过股东账户记录。企业债券的借款主体是企业,存在企业到期不能按时还钱的风险。 投资要点:凭证式国债收益率基本与银行存款相当,但没有20%的利息税。记账式国债的最大特点就是可以像股票一样买卖,而票面利率往往比凭证式国债要高。由于此类国债受到供求关系和政策面的影响较大,因此价格会有所波动,如果投资者能够低买高卖操作得当,就可在国债利息之外,获得一笔额外的收入。目前我国的记账式国债有22个品种可供选择,利率有固定和浮动两种。企业债券的利息大多在4%以上,而且价格的波动幅度又比较小,因此持有也相对安全。 精彩案例:以2000年发行的第4期记账式国债的走势为例,如果在去年10月买入,持有到今年2月,该品种的上扬幅度已超过了4%,再加上票面利息2.6%,全年的收益率完全可以达到5%以上。 专家点评:债券的收益不仅比银行利息高,而且安全性也不差,是稳健投资者的重要选择。 3选择基金

申购赎回真简单 风险度:3 收益度:3 收益方式:分红和净值增长 资金限制:无限制 基金就是由基金管理公司发起的,将投资者的闲散资金集中起来由理财专家进行统一管理运作,然后分配收益的投资方式。我国的基金市场兴起于上世纪末期,当时以封闭式基金(即投资者在基金存续期内不能赎回投资,只能转让)为主,近年来,开放式基金(即投资者在基金存续期内可以赎回投资)已经成为基金业的主流发展方向。开放式基金通过证券公司和银行发行,投资者申购赎回手续相对简单。 投资要点:开放式基金的投资收益主要来源于基金的分红和基金净值增长,这两方面均取决于基金管理公司的运作能力。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去年以来开放式基金的运作较为出色。截至今年3月中旬,在已经发行的55只开放式基金中,有54只基金的净值都在1元面值之上,而其中不少基金的单位净值都超过了1.1元。成立一年以上的基金净值平均涨幅超过了15%,其中最大涨幅甚至超过了40%,而分红回报率最高的基金则达到了17%。 精彩案例:博时价值增长开放式基金,成立于2002年下半

什么是负利率 第四篇_负利率的弊端

谈负利率的弊端及应对措施

阮梦曦

(海南大学经管学院 金融系 海南 海口)

摘要:阐述了负利率的定义:通货膨胀率高过银行存款利率;负利率形成原因:通货膨胀率(即CPI)过高;我们队负利率并不陌生,在改革开放的很多年份里,居民存款都出现过负值;负利率的弊端:居民财富缩水,过多的资金进入市场引发经济过热,引发资产泡沫。以及预防措施:宏观上,如央行加息;微观上个人注意理财的变化,鼓励减少存款,多消费多投资。

关键词:负利率;通货膨胀;加息。

所谓负利率,是指通货膨胀率高过银行存款利率。这种情形下,如果你只把钱存在银行里,会发现财富不但没有增加,反而随着物价的上涨缩水了。这就是所谓的存款实际收益为“负”的负利率现象。

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即CPI),当银行给的利率低于通货膨胀路的时候,就出现了负利率。因此,通货膨胀是负利率的最根本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曾出现过3次负利率时期。从历史上看,在1990年9月—2010年8月这240个月中,约有80个月出现了负利率现象,平均持续20个月左右。当前,我国经济又再度进入负利率时期。我国百姓对负利率并不陌生,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很多年份里,居民存款利率都出现过负值。经济学家认为,当物价水平维持一定程度的温和上涨,只要政府维持低利率政策,实际存款利率为负的可能性很大。

一、 负利率的弊端

负利率的弊端主要有:助推社会通胀预期,鼓励过度投资并令投资行为发生歪曲,以及令财富进入楼市等资产价钱市场的信号得到强化等。对于个人来说,每个人的财富都缩水了。从理论分析和实际运行看,负利率会直接导致银行存款分流下降,并因企业的实际融资成本降低,导致投资有可能会进一步加速扩张而引发经济过热。负利率还会致使资金更多流入资产领域,从而推高资产价格,诱发资产泡沫。有关实证研究发现,正是在上一次持续负利率状态下,资产价格出现了大幅飙升。例如,当2007年出现了物价快速上涨、负利率变得较为严重之后,中国房地产市场恰好迎来价格猛涨时期。而且,当前经济形势复杂,如果央行加息,还有可能进一步损伤经济,同时进一步造成热钱涌入。

二、对负利率的应对措施

从宏观上,主要手段是加息和控制CPI涨幅。我国每次提高利率,都出现了汇率贬值,而人民币汇率的贬值会导致一部分资金流向国外。世界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对利率工具使用的约束也非常明显。因此加息是一把“双刃剑”, 特别是在对外市场方面。但在目前的情况下,加息仍是解决负利率的有效手段。目前的问题是人民币稳定的升值预期造成了大量热钱的涌入,我们首先应该打破这种稳定的升值预期,而不是停止升息,继续扭曲资金价格。在舒缓负利率的同时,不给实体经济带来较大影响的一个较好办法还是推出“不对称加息”,调升存款利率,而对于贷款利率则微调或者不调。

从微观上,个人要增加理财手段和投资渠道,优化资产配置;对存款相对“刚性”的低收入阶层,还须采取其他社会保障手段等缓解负利率的消极影响。抵御负利率的手段有很多,比如减少储蓄进行消费,多借钱多贷款,投资股票、房产等。

参考文献:

[1] 任志强.加息本应是正常的调控手段[J].房地产导刊,2011,(03)

[2] 沈建光.高通胀下的政策选择[J].银行家,2011,(02)

[3] 杨速炎.加息:破解“劫贫济富”的负利率[J].上海经济,2010,(11)

[4] 白洁. 央行加息,“受伤”的是谁?[J]. 山西青年, 2010, (11)

什么是负利率 第五篇_我国储蓄长期负利率的利弊分析

从经济学的概念来说,负利率指存款利率低于通胀率。这意味着储户的未来实际购买力将受损。一旦实际负利率持续的时间过长,其结果将造成消费和投资的严重错配。在金融市场不发达的状况下,消费者有两种选择,一种是购买一种质量和价格相对便宜的“替代品”,来对冲通胀带来的损失。另一种选择则是继续储蓄,希望有朝一日能够购买当年的某个标的物。居民储蓄所得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负利率=银行利率-通货膨胀率(即CPI指数)。如果银行利率不能高过通货膨胀率那么就这意味着:存款者财富缩水,居民更愿意把自己拥有的财产通过各种其他理财渠道进行保值和增值,例如购买股票、基金、外汇、黄金等。中国进入“负利率时代”。

1、我国储蓄长期负利率的成因

探讨负利率的成因首先要对负利率有深刻的认识。什么是负利率?负利率实际上是在通胀经济模式下一个分配资源的方式,在通胀的博弈下出现经济金融危机造成社会都有损失的时候,把各方的损失进行合理的分配是至关重要的。如果采取完全的正利率,结果就是这样的损失完全由实体经济承担,金融体系是不承担损失的,因为实体经济需要融资成本高于通胀,而实体经济必须持有备付现金要忍受通胀的盘剥,结果就是通胀下财富从实体经济流向金融体系,并且还有可能利用通胀下实体经济的现金流问题占有抵押财产进行渔利,这样的结果一定会诱发金融领域的投机使得通胀更加强烈。实际上,我国长期以来都是采取低利率的政策来应对高通胀。中国的经济尚没有强硬到足以把通胀模式下的风险全拦在自己身上,而去顾全广大储蓄者的利益。这也从侧面说明了中国经济模式的不健全。并且就很大一部分老百姓而言,尽管储蓄利率为负,根深蒂固的储蓄观念和匮乏的投资保值渠道也使得他们面对严苛的通胀环境,也只能明知财富缩水还听之任之。

所以,我国长期的通胀局势以及政府低利率政策是导致我国储蓄长期负利率的两个主要原因。

1.1我国通胀高居不下

官方估计的2010年全年CPI涨幅略高于政府设定的3%的目标,而老百姓切身感受到的通货膨胀恐怕远高于官方公布的水平。

我国现今的通货膨胀成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

从内因来说,2008年11月,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放缓甚至衰退,我国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两年之内政府投资4万亿“保增长”、“保就业”。同时,大幅增加货币供应和信贷投放。据央行公布的数据:2009年各项贷款较2008年增长95.3%,而2010年前三季度,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新增6.54万亿元,其中人民币各项贷款新增6.30万亿元,净投放现金3610亿元,同比多投放1041亿元。截至9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69.64万亿,同比增长19%,狭义货币(M1)余额24.38万亿,同比增长20.9%,流通中货币余额(M0)4.19万亿,同比增长13.8%。从2010年全年的信贷指标与经济政策的宏观方向看,截止年底的M2余额不会低于71万亿。全年货币供给总量同比增加超过17%,而GDP增长在10%左右。因此,全社会必然会形成强烈的通胀预期,从而推动资产价格大幅上涨。

就外因来说,海外大量的热钱涌入进一步加剧了国内流动性过剩的局面。近年来,涌入我国的热钱不断增加。央行2010年10月26日公布数据显示,10月份新增外汇占款高达5190.47亿元,创30个月来新高,环比增长

79.27%。分析人士指出,近期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导致全球流动性泛滥,热钱加速流入新兴经济体,而人民币升值和加息预期更吸引热钱涌入中国,以至于央行行长公开提出要建一个“池子”来蓄纳庞大的外资。专家透露到2010年年初时,流入内地的热钱很可能已远超过1万亿美元。其中有60%到65%进入商品市场,30%左右流入股市。凡是热钱能涉足的行业,产品都卷入了炒作的范围。如果这种局面不能很快得到遏制,将对我国实体经济产生影响。

巨量的流动性总要找到出处,而中国楼市无疑成为资金最为青睐的对象。不断增强的通货膨胀预期,催生了中国楼市的非理性繁荣,同时也给中国经济埋下了巨大的隐患,扩大了财富的两极分化,加剧了社会矛盾。然而,正是由于这些年来房价的飞涨吸收了大部分过量的流动性,才使超额货币在楼市泡沫化的繁荣之中得以被分流,CPI标识的通货膨胀率才能够保持低位盘旋。

2010年4月以来,国家接连出台了旨在遏止房价过快上涨的政策措施,一方面使房价上涨的速度逐步回落,另一方面也使过剩的流动性从房市流到其他商品,尤其是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食品和日常生活用品领域。

除上述成因外,企业生产成本(包括劳动力成本、原材料成本和能源成本)不断上升也是CPI高涨的重要推手。同时,全社会物价的不断上涨也促使各地政府较大幅度上调当地最低工资标准,这些无疑都增加了企业的劳动力成本。另一方面,美国经济持续不景气、失业率维持高位,以及美联储为刺激经济而采取的量化宽松政策使美元指数不断下跌,加上巨量的国际游资炒作,导致以美元标价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不断攀升。进口的原材料和能源价格的上涨进一步加重了国内企业的成本。企业成本的提高最终只能通过三条途径化解:一是侵蚀企业利润;二是迫使企业改进技术,提高生产率;三是提高商品和服务价格,将增加的成本转嫁到消费者身上。显然,后者又进一步加剧了通胀。

综上所述,我国近年来的通胀是需求拉上、成本推进和输入型通涨综合作用的结果。现在有些人总强调输入性通胀和热钱炒作是国内通胀的主要原因。但笔者认为事实并非如此。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美元贬值进而输出通胀的路径有三个,一是以美元标价的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二是热钱流入经济高增长、高利率国家,尤其是新兴国家;三是各国为维持汇率稳定,通过购买美元或本国资产而增发货币。但这三个路径发挥作用需要时间,而中国物价上涨却是从去年就开始了。导致中国物价出现全面上涨的直接原因是中国的货币发行超过了经济增长的需求。可以说,中国通胀主要是实际上的过度宽松货币政策造成的,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只是进一步加重了通胀预期和热钱流入压力。

1.2低利率货币政策的主要考虑因素

低利率政策是诱发负利率的一个首要因素。在通胀愈演愈烈的今天,银行仍稳如泰山地实行的低利率很显然无法尽追赶上日益飙升的CPI。尽管如此,政府仍然维持低利率主要出于如下考虑因素。

1.政府担心应对通胀提高利率会导致经济增速下滑。外需下滑导致中国政府不得不更多地依赖政府投资来防止经济增长下滑,而中国特有的政府主导资源、资本、政策的政体架构使得这一思路能够得以顺利实施。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投资对经济拉动的贡献率已达9成左右;随着全球经济二次探底风险加大,以及美国对人民币汇率的持续施压,外需必然面临进一步的打击。4万亿加上巨量信贷的投放,并没有使经济出现明显好转,为维持经济数字上的名义增长,反而要求政府主导模式下的持续投入。在这种背景下,政府难以对货币政策收缩。

2.地方债的快速积累使政府加息投鼠忌器。2008年以来国家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而采取的过度宽松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是地方政府大肆举债的主要原因:据统计2009年地方债高达7.6万亿元人民币,远远超过2008年不足3万亿元的水平。对地方GDP发展的追求和对地方政府举债的软约束效应,导致地方上各类融资平台基本上很少考虑资本的使用效率何融资风险。如果此时加息,则地方债务成本增大,加上高利率对地方财政高度依赖的土地市场的挤压,必然导致地方政府面临巨大的债务压力。

3.人民币汇率面临国际压力,导致政府在利率工具的使用上瞻前顾后。此时提高人民币利率应对通货膨胀,将进一步增大人民币的升值压力。“内贬外升”的畸形货币格局会进一步扭曲。另一方面,提高利率将对资产泡沫明显抑制,也会促使房地产等行业的内外投机资本加速外流,对金融稳定造成冲击。

部分过度夸大低利率对经济正面影响的错误理念也左右着货币政策调整。一是通过延长货币宽松周期实现经济软着陆的理念。低利率支撑下的宽松流动性通过推动通货膨胀,在支撑经济增长的同时,是以牺牲居民储蓄的代价减少政府债务,其实是一种变相的税收。近期不断倡导的“收入倍增计划”,实际上是希望通过居民名义收入的大幅提高逐步抹平巨大的房地产泡沫和减弱通胀带来的冲击,从而减少政府刺穿泡沫带来的经济阵痛和金融风险。但这种思路还停留在一厢情愿的阶段,中国产业在世界经济产业链的地位决定了劳动力成本的大幅提高决定于产业结构的升级,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二是通过保持低利率下经济的高增长对拉动就业的理念。国内流行的一个教科书式的观点是:低利率下投资支撑的经济增长是解决就业的一个选择,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为了经济增长牺牲通货膨胀也是值得的。但有研究表明,反映经济增长失业率关系的奥肯定律(Okun’s law)在中国屡屡失效。换句话说,经济的名义高增长并没有带来就业的改善。统计显示,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每一个百分点的经济增长能拉动就业增长约0.4个百分点,而到本世纪已下降到0.1个百分点,“奥肯定律”在中国基本已经失灵。其实,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并不复杂:以政府主导的国退民进不但没有使资金得到有效的市场配置,反而由于对中小民营企业的挤压,使得就业情况恶化了。从这个意义上讲,以促进就业为名义的低利率政策是站不住脚的。

2、负利率下居民仍倾向于存款

在负利率格局下,居民与其把钱存入银行,不如用作其他渠道的投资更能达到保值增值效果。但投资理财是近几年才新兴的观念,而负利率却并不是突然有之。可以说,中国的负利率现象之所以如此频繁的出现,而且一个周期的延续时间如此之长,这都与储蓄问题有着密切关联。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看储蓄与负利率之间的关系。

一,负利率的储蓄分流效应。储蓄存款是居民个人推迟当前消费形成的节余资金,是财富持有的一种形式。从理论上讲,负利率会形成储蓄的分流现象,其作用机制主要表现为:一方面,负利率往往在通货膨胀率较高时形成,这会导致一定程度的忧虑情绪,促使提前动用储蓄;另一方面,出现存款实际利率为负,说明投资存款获得的收益还比不上物价上涨所带来的货币贬值程度,储蓄是亏损的,或者说财富缩水了。为更好地实现财富增值,人们开始更愿意把财产投资到其他渠道,如购买股票、基金、外汇、黄金或房产等。这样,又会进一步导致储蓄存量的下降。

二,中国负利率下储蓄存款的实际变动。从我国近几年储蓄实际数据来看,在负利率时,居民储蓄存款的增长率仍然很高。2004年6月至9月,存款实际利率分别为-3.4%、-3.7%、-3.7%和-3.6%,但同期储蓄存款环比增长率平均达到0.6%;2008年二、三月份,存款负利率的水平均超过-4%,但储蓄存款的增长率仍高达5.5%与1.9%。这说明,在我国负利率对储蓄存款的分流效应并不显著。

应该看到,负利率下我国居民的储蓄选择,有其一定的客观原因:

1、居民持有储蓄存款的动机。一般来说,持有货币有三大动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在我国,收入分配、社会保障、教育卫生、就业等领域的改革不断推进,生活成本与不确定性进一步加大。为满足今后的生活开支、子女的教育支出以及购买房产或养老,储蓄存款中的前两个动机日益增强。这导致出于盈利目的而持有存款的需求并不旺盛,所以也就造成了存款对利率的反应相对不敏感。

2、金融市场风险的大量存在。由于企业尚无法对投资者提供稳定的回报,使得国内金融市场中的投机性氛围相对较浓。一些人通过低买高卖谋取差价以获利,不时导致资产价格的巨大波动。与此同时,大多数普通居民缺乏专业的金融理论知识,又无足够的闲暇时间和精力管理风险,故尽管存款在负利率条件下产生负收益,但仍不失为一种相对安全的投资方式。

3、合适的投资工具较少。近年来,我国的金融改革取得了一些发展,股票、基金、保险等市场不断壮大,银行、证券、信托机构也推出了大量理财产品,但收益波动性和巨额负收益情况也经常出现。一些人投资这些产品后连呼上当,于是又将资金转回到银行存款。由此可见,在负利率下依然进行储蓄存款,实在是一种无奈却理性的选择。

低利率政策的用意在于扩大内需,刺激消费,而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jd/444217/

推荐访问:国债负利率 我国负利率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