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安庆起义的原因

安庆起义的原因

时间:2018-05-10   来源:经典美文   点击:

【www.gbppp.com--经典美文】

安庆起义的原因 第一篇_安庆政治

清湘军克复安庆后的1861年9月11日,曾国藩移师安庆。自此始,至1864年10月7日,“公建节于安庆,居中控驭,广轮数千里。”此时的安庆城,不仅仅是安徽省城,而且还随曾国藩,成为两江总督行台所在地,同时安庆又是曾国藩“节制四省军务”的军事权力中心。中国近代军事工业源头的安庆内军械所、清时各省官书局源头的安庆曲水书局,两江总督府的许多相应机构,这一阶段,均设在安庆。

1907年7月6日,光复会重要成员,时任安徽巡警学堂会办的徐锡麟,借毕业典礼之际,率安徽巡警学堂学生起义,并亲手枪杀安徽巡抚恩铭。安庆城内的这一枪,声震朝野,成为影响中国近代史进程的重大历史事件。徐锡麟事败被俘,面对藩司冯煦、臬司毓贤连夜突审,仍大义凛然,“将我心剖了,两手两足斩了,全身砍碎了,均可,不要冤杀学生。”其情其义,感人至深。次日晨,徐锡麟被斩首剜心于抚署东辕门外。“丹心一点祭余肉,白骨三年死后香”,孙中山的挽联,表现出对烈士深深敬重。

城的发展

安庆城突破原有规模向外发展,始于太平天国时期。史料记述,当时驻守在安庆城内的太平军,曾将城墙高筑5尺,并添筑子城一道。“湘军克复安庆省城图”(《湘军平定粤战图》,光绪年间绘制)上,老城西南角处有一半月形城郭,自镇海门西起,先西北后东北绕一大圈,止于北城墙苏家巷段。八卦门处,还另建有一座“耳”城。同治元年(1862),曾国藩入驻安庆,拆除了太平军子城,另行“自集贤门迤南,直抵正观门外江岸”加筑外郭,号称月城。这道外郭由苏家巷北头老城墙处起,基本为一直线,向西南直筑至长江之岸,并先后开有玉虹门、同安门和金保门。

“曾经让安庆人引以自豪的安庆内军械所仅存遗迹蓄水池被填埋,如今成了学生室外活动场所,这可是中国近代工业发源地啊。”5月12日上午,安庆市民吴先生在陪同外地客人参观安庆内军械所遗址时发出这样的感慨。

5月12日下午,笔者随吴先生来到位于市人民路小学内的安庆内军械所遗址,看到原先两个蓄水池已被填平,一些课间休息的学生正在场地上玩耍。如果不是吴先生的介绍,很难想象这里曾是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

据安庆相关史料记载,就在这个不起眼的小地方,是中国第一台蒸汽机诞生地。1861年9月,湘军攻占安庆后,两江总督曾国藩即在此着手筹建机器局,并派人访募技术人员。江苏巡抚薛焕访求得常州金匮人徐寿、华衡芳送至安庆,委以幕客身份,筹建机器局。 清咸丰十一年即1861年,曾国藩在此设立安庆内军械所,为安庆机械工业之始。是中国依靠自己力量建立的第一个近代军事工业企业。次年蒸汽机试制成功,即开始试制轮船。经工匠施工,完成轮船模型的研制,于1863年底造成中国近代史上第一艘螺旋式汽船,但仅行驶一里,因蒸汽耗尽而停顿,后对船身进行改造,同年试航,曾国藩坐船中督看,蔡国祥驾驶。同治三年徐寿等在此基础上放大制造,当年内军械所迁南京。可以说,安庆内军械所是中国近代史上值得可圈可点之地。

随着岁月的洗礼和城市建设的改造,安庆内军械所仅存下了两个蓄水池的遗迹。然而,这一历史遗迹为何要填埋?市人民路小学夏校长向笔者道出了原委。据夏校长介绍,蓄水池由两个20×20米见方的水塘组成,占地约800平方米。他指着一块水泥路面介绍说,这里以前是一个臭水塘,淤泥成堆,蚊蝇飞舞,臭气扑鼻。更令校领导不安的是学生的安全,水塘只用一米高的围墙隔着,每每上体育课学生打球时将球掉到塘里,学校还要找专人打捞,生怕

学生自己去打捞,万一出现溺水事故,后果不堪设想。

十多年来,校方曾无数次打报告给市、区两级教育局,要求对蓄水池进行改造和整治。夏校长说,市教育局曾设想保持原样,将其改建成游泳池,由于资金问题没有落实。直到前年底去年初,蓄水池进行改造项目被列入校安工程计划,迎江区政府拨出专款15万元,才将蓄水池填埋,改成学生室外活动场所。

对于安庆内军械所仅存的两个蓄水池遗迹遭填平一事,笔者走访了有关专家,他们呼吁要保留和恢复这一历史遗迹。皖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张健初认为,安庆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给人的印象是说的东西多,可看的遗迹少。安庆内军械所仅存遗迹,是个不可多得的文化历史遗产,应该予以恢复。据其介绍,他曾经在多次会议上提出,城市要保留自然、历史的痕迹,那怕是一个水塘、一块墓碑、一片林地,因为它是没有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斑痕,更能增添城市历史的厚重。像军械所内蓄水池这样有影响的文物被填埋了,实在可惜。 安庆地方史志专家何平认为,在今天的城市竞争中,文化的分量越来越重,可以说安庆内军械所是安庆这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一块金字招牌,仅存的部分遗迹遭填平也好,损坏也罢,无疑是一大损失。他希望有关部门本着“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加大了对历史文物的保护、维修力度,不能让蓄水池这样的事件重演。

5月13日,安庆市文物局华局长听说安庆内军械所遗址两个蓄水池被填埋后感到非常惊讶。他对笔者说,蓄水池的确是安庆内军械所遗址的一部分,早在1995年就在离人民路小学一墙之隔的原迎江区政府办公楼边挂牌,作为市级文物保护。如今出现蓄水池被填埋,颇感震惊。他表示将派专家前去调查,以弄清事实真相再做处理。

我们的家乡安庆是“增补特批”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因为近代安庆光荣的革命史及城市发展史,让安庆荣获此金字招牌,近代安庆影响着整个近代中国。目前我市一座“安徽省最大单体近代建筑”却成废墟几年,即将倒塌!它就是耸立古城中心的“安徽劝业场(市政大楼)”。今年2012年是该西洋建筑市政大楼建成一百周年(1910年筹建,1912年建成,非文物局考证的安徽省立通俗教育馆旧址),它几乎汇集“清末、民国、解放初期”安徽及安庆各大机关驻地,对于历史古城安庆、江淮大地安徽,甚至近代中国影响都很大!

“市政大楼”不知什么原因一直没能进入“安庆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一百年来每一位安庆市民都熟识它的雄姿,有关部门不可能一直没发现它!我个人认为此建筑如好好保护,上个世纪末都能进入“省保”、这次也能入选“国保”名录!可惜此洋楼近半个世纪以来,一直也没怎么保护与维修……

也许市民都知道此洋楼,却不知它的真身;市政大楼其实是清末民初三层砖木结构西洋建筑(群),建筑面积近五千平方米,它耸立于安庆古城的正中心黄金点上,是安徽省也是安庆地区历史上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此建筑清末是慈禧太后的„万寿宫‟(皇家行宫)遗址,后改为‘安徽劝业场’(经济),„安徽洋务局‟(外交及口岸)也短暂入驻此楼、徐锡麟起义后„安徽高等巡警学堂‟、„青年军师旅部‟(军事及高等教育)驻此。辛亥革命后民国初期,中国内地第二座设市的‘安庆市国民政府’在此办公(政治),因建筑宏大„安徽省国民政府部分机关‟如教育厅(文化)也入驻办公。卢沟桥事变期间,此楼成为„侵华日军安庆领事馆‟驻地;抗日战争爆发,臭名昭著发动著名武汉会战、常德会战、衡阳会战以及雪封山大战,几乎全被歼灭最惨败的„侵华日军116师团‟总部机关就驻此楼。抗战胜利后‘安徽省国民政府’于1948年迁入此楼办公,这也是目前我省唯一解放前“省长办公建筑”遗存。1949年安庆解放,安庆地区党、政、军机关首先入驻此楼办公,时称安庆专(行)署大楼,这是“安庆解放的一处标志建筑”。

如此标志性建筑,市政大楼也使我市第一路人民路为它弯曲让道。然而2009年一场大火将它烧毁,几乎成为废墟,幸好该洋楼建筑质量不错,未出现墙体现场堪塌。不过该建筑毕竟是百年白泥老楼,非现代钢筋混凝土建筑,随着消防的高压灭火,近四年的干旱、积雪以及暴雨的侵害,市政大楼危在旦夕!最重要的是该洋楼位于闹市,失火后的建筑骨架不但影响市容也影响行人安全,多次出现小砖块、烂木条、修铁钉掉落伤人。

建议有关部门不要因为维修资金或人民路改造等因素让市政大楼消失,尽快想办法保护、修缮!它的修缮迫切度远超“江西会馆”、“熊范二烈士专祠”、“张汇滔陵园”等文保古迹纪念地。文物保护需要财政支持,如果能争取国、省支持最好,没有地方想办法,土地抽成、招商引资、商业开发等都可以,毕竟它们位居古城,虽说维修资金等困难因素众多,但该闹市土地价值是最大的优势!盼望虞市长能过问,将此建筑列入第五批增补“市保”并修缮,为古城安庆造福,安庆市民及史册会铭记!感谢!

【政治】

▲ 安庆建城之始

南宋嘉定十年(1217),安庆知府黄干自怀宁(今潜山)移政府,建成于盛唐湾宜城渡之北,此为安庆建成之始。

▲ 安庆始为省会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安徽布政使司自江宁(南京)移治安庆政府,安庆始为省会。 ▲ 最早成立的中共地方党组织

民国12年(1923),安庆第一个党组织中共安庆支部在万安局1号濮家老屋成立。中共安庆支部直属中共中央领导,书记柯庆施,有党员10余人。

▲ 最早设市

民国16年(1927)11月,成立安庆市政府,直隶安徽省政府,市长韩安。次年宁坤市长。民国18年2月市政府撤消。

▲ 第一任安庆市人民政府市长

1949年2月,中共皖西区党委在桐城开会决定以怀宁县城4镇建立安庆市,马守一任安庆市人民政府市长。

▲ 第一任中共安庆地委书记

1949年5月,中共皖山、桐城两地委合并组成安庆地委,属皖北区党委,书记桂林栖,副书记郭万夫、傅大章。安庆地委辖怀宁(书记何杰之)、桐庐(书记马数鸣)、潜山(书记谢潼关)、太湖(书记许少林)、宿松(书记滕野翔)、望江(书记侯振江)8个县委。合并时,地委移驻安庆市。

▲ 毛泽东主席第一任视察安庆

1953年2月20日,毛泽东主席在视察安徽旅程中,乘船来安庆停泊。次日晨,毛泽东接见安庆地委书记傅大章和市委书记赵瑾山,并观察安庆江岸。此后于1958年9月16日再次视察安庆。

▲ 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试点县

1994年4月15日,全省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试点县之一的桐城县开展试点工作。 ▲ 第一个县级市

1996年8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撤消桐城县,设立桐城市(县级),以原桐城县的行政区域为桐城市的行政区域。该市总面积1644.2平方公里,总人口76.41万人。

【科技】

▲ 历史上的科学家

东汉末年皖县(今潜山)著名炼丹家:左慈,可人工合成硫化汞。

三国时期皖县(今潜山)天文学家:王藩精心制作“浑仪”,并求出圆周率π=3.15…… 南宋宿松冶炼铸造家:汪革。

明末桐城水利专家:左光斗。

明末清初桐城天文、地理、医学、物理学家:方以智。

清初桐城数学家:方中通。

清代怀宁织步专家:朱东海。

清代桐城地理学家:姚莹。

清代桐城治水与植棉专家:方观承。

民国时期桐城测量专家:张瑞麟。

▲ 最大一次地震

据有史料记载以来,安庆区域发生的最大一次地震为1654年2月17日枞阳、庐江的

5.25级地震。

▲ 两弹元勋

邓稼先(1924-1986),怀宁县五横乡人。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致力于原子弹、氢弹等核武器的研制。曾获得1982年全国自然科学降一等奖,1986年两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987年和1989年两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被誉为“两弹元勋”。 ▲ 第一次科技展览会

1957年夏,在双莲寺小学举办安庆市第一次科技展览会,分农业技术、林业技术、水利技术、医药卫生、综合科学5个馆,展出有关实物、模型、图片和文字资料等。 ▲ 第一个国家级科技工作先进县

1995年2月17日,经国家科委委托的15位专家考核和考查,桐城县成为安徽省第一个国家级科技工作先进县。该县在近2年经济增涨中,科技进步平均贡献份额达48.2%. ▲ 首家国家级示范区

1998年3月,安庆市国家民营科技企业示范区经国家科委批准成立,这是我市首家国家级的科技示范区。

▲ 首次开展高新技术企业和产品认定

1998年,安庆市在全省率先开展市级高新技术企业和产品评审认定工作。首批认定市级高新技术企业10家,高新技术产品18个

安庆起义的原因 第二篇_尔雅题目,仅供参考

蒋介石曾要求其儿子蒋经国要认真学习曾国藩家训与家书。() 我的答案:√

李鸿章和曾国藩二人分别代表了清代中兴局面的开创和彻底终结。() 我的答案:no

曾国藩、李鸿章是近代中国真正的奠基人。()

我的答案:×

世界上第一辆蒸汽机车出现于1804年。()

我的答案:yes

罗伯特·富尔顿于1809年建造了一种在海上使用的轮船。() 我的答案:×

学者张朋园提出“湖南人具有个性坚强、勇往直前、不记成败、不计利害的独特地区性格”。()

我的答案:√

《涧于日记》的作者是清代士大夫张之洞。()

我的答案:×

湖南人魏源主持编译了《海国图志》和《皇朝经世文》等著作。( ) 我的答案:√

曾国藩出身在湖南长沙府湘乡县的大白杨村。()

我的答案:×

对曾国藩影响最大的是祖父曾玉屏,而非他父亲。()

我的答案:√

中国古代的人认为做官第一,道德次之。()

我的答案:×

曾国藩通过17次科举考试才拿到秀才的功名。()

我的答案:×

曾国藩由于每天以恭顺的姿态面对父亲,因此他时常会在公开场合被父亲痛骂。()

我的答案:×

清代科举童试考试三年两次,全国每次录取2500名。()

我的答案:×

清代科举考试的成绩决定了一个人政治前途的起点。()

我的答案:√

倭仁提出“学习外语”是有损中国士大夫尊严的事情。()

我的答案:×

唐代的“古文运动”强调文章是为人民服务的。()

我的答案:×

曾国藩是晚清洋务派的最大反对者。()

我的答案:×

理学是一门非实践的学科,属于应用心理学范畴。()

我的答案:×

曾国藩认为写毛笔字可以培养人精神的凝聚。()

我的答案:√

曾国藩在辛卯年将号改为涤生。()

我的答案:yes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曾国藩提出的。()

我的答案:×

【安庆起义的原因】

穆彰阿是清代鸦片战争时期有名的主和派代表。()

我的答案:√

“多磕头、少说话”是曾国藩步步高升的六字秘诀。()

我的答案:×

咸丰皇帝和大臣们按照道光皇帝的遗嘱,将其牌位移出家庙。() 我的答案:√

左宗棠在《应诏陈言疏》中严厉地批评了当时官场的许多问题。() 我的答案:×

《敬陈圣德预防流弊疏》是曾国藩写的。()

我的答案:√

曾国藩关心百姓疾苦,历史上有“备陈民间疾苦折”的记载。() 我的答案:√

湘军最初是由左宗棠来组建的。()

我的答案:×

“墨絰从戎”是指在守丧期间从军作战。()

我的答案:√

曾国藩认为治乱世当用重典。()

我的答案:√

曾国藩的“不要钱、不怕死”六字出自于《与湖南各州县公正绅耆书》。()

我的答案:no

湘军新制中湘军的招募,统领由大帅挑选,营官由什长挑选。() 我的答案:no

湘军新制中的军官主要是由绅士、文生担任。()

我的答案:√

湘军新制中对于兵源的要求非常严格,如油头滑面、有市井之气者皆不可录用。()

我的答案:no【安庆起义的原因】

《冰鉴》一书的作者是清代大臣李鸿章。()

我的答案:×

安庆起义的原因 第三篇_安庆地区风俗正本清源(汉人基本没了)

著名的瓦屑坝---长江以北数百万人的精神家园

瓦屑坝本是鄱阳湖畔的一个古老渡口,是明初移民的集散中心,政府官兵将被安排移民的对象聚集到瓦屑坝,然后上船遣送到安庆府等目的地。因年代久远,移民后代随着传说的递减,逐渐淡忘了具体祖居地,将记忆的思路定格于“瓦屑坝”,似乎“瓦屑坝”成了原居地,这是一种思乡情结的归宿,就像华东等省区只记得“大槐树”一样。实际上瓦屑坝移民原居地分布在江西饶州、九江两府各县。

瓦屑坝移民迁徙的目的地主要是安庆府及其周边地区。据《中国移民史》第一卷记载:“1389年,明洪武二十二年:至此时,迁入安庆府的江西饶州、九江等府籍移民约为27万„„”。这次移民中,汪姓由于人口众多而扮演了重要角色。以至安庆地区现今的汪姓居民处于较多的数量,如桐城境内就有“九李十三汪”之称。【安庆起义的原因】

这里有一个问题值得探讨:究竟是元末迁桐,还是明初迁桐,据我所见到的各汪氏宗谱中语焉不详,甚至出现自相矛盾的说法。如桐城《高林汪氏宗谱》,就有以上两种说法。我想主要原因是有的宗族家谱毁于战乱。试想,经过元人的铁蹄,百姓连身家性命尚且不能自保,几户能保存老谱?修谱是以后的事,大多是清初,极少数在明末。特别是清初康雍乾朝,政治比较清明,清政府意识到宗族制度对稳定社会的作用,为加强对汉民族的统治,提倡民间修谱;凡瓦屑坝移民至此时已繁衍八至十余代,数十至百余人,生活相对富裕,所谓“盛世修谱也”。有谱的进行续修,失谱的可以找近房查阅,连近房也找不到的,只好另起炉灶,从始迁祖修起,一定要追根究源的,便择一可能性极大、名字上有联系的挂靠为弟兄,这也是中国人最终都能追溯为炎黄二人之后的重要原因之一。桐城有一套《倒流河、觉林寺汪氏宗谱》,记载其始祖汪满柱、汪觉渊为念二公之后,青阳县有一套《五溪汪氏宗谱》,记载其始祖青龙公及其兄弟白龙也为念二公之后,查其世系,两处念二公系为一人,而两处宗谱的记载俱排斥对方,可见至少有一族有攀附的可能。

瓦屑坝移民迁徙原因有两种情况:

一是元末不堪受元人的虐待而被迫背井离乡迁到荒无人烟的安庆府。中国人是安居乐业的,但元末的强权政治迫使当时许多老百姓无法忍受其屈辱,只好携儿带女另徙他乡。《梅城汪氏宗谱》记载:全一公因元末战乱携子迁桐,大明定鼎,全一公复迁回江西,其子留居桐西梅城寺保(今属新渡镇桐圩村)。据老者口传,元朝末期,统治者面对汉民族的不断反抗,为了加强对汉族的统治,为了有效阻止百姓逃跑,他们分派士兵驻入百姓家,百姓喊这些士兵为“鞑子”。规定每个“鞑子”管理五户汉人,五户供养一个“鞑子”,这一管理模式迫使汉人失去反抗能力,士兵们晚上驻兵营,白天分散管理五户,那时人民没有一点自由,说话受到禁锢,行动受到监视,交往受到阻挠。凡可作武器者,诸如锄头、“排刀”(菜刀)、锅铲、火钳等交由鞑子掌管,需要时经同意后发放,做饭前逐户领取“排刀”(菜刀)、锅铲、火钳,饭后再收回。晚上不许点灯。鞑子可在所辖五户中轮流吃住,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尤为汉人所耻言者,凡新妇新婚之夜必由鞑子陪睡,平时鞑子可随意挑选民妇陪睡,民户生的孩子必须喊鞑子为“鞑鞑”,后演变为称父亲为“大大”,这一带有耻辱性的称呼竟延续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那时我听过不少小伙伴就是这样称呼其父亲的。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终于有人想出了主意,鄱阳湖一带发生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反元斗争。 元末某年八月中秋,江西九江、饶州等府百姓象往年一样,亲友间互送月饼,但与往年不同的是,这次月饼馅里都夹有一张小纸条,条子上写着“杀了鞑子好过年”的话,并相约腊月三十晚上一齐动手杀鞑子。

那年年夜,江西鄱阳湖周边,男女老少齐动手,五家联合动杀机。盘踞在饶州、九江等府县的元朝统治者,一夜之间被杀了个精光。这就是瓦屑移民后代所津津乐道的“杀了鞑子好过年”的故事。杀了鞑子,个个心情舒畅,人人喜笑颜开。新年初一,邻里互相拜访、探望,看是否杀了鞑子,或交流杀鞑子的情节、紧张的心理。

这场斗争,无疑是江西九江、饶州等府的人民取得了胜利,随之,元朝的统治也宣告结束。这个故事是安庆府移民家喻户晓的故事,因为这是他们始祖在江西的最后一件辉煌。

可惜好景不长,数年后,鄱阳湖东的大量百姓被新建立的大明王朝强行迁至安庆府等地,但这些移民及其后代因此演变成了一个习俗:每年正月初一,邻里互相串门,互相问好,畅谈前一年的收获,交流本年度的设想,互相祝愿今年更比去年好。桐城有一个歌谣:初一不出门,初二拜新灵,初三拜母舅,初四拜丈人。这只能代表桐城境内挂车河以北地区的习俗,是皖北习俗的延伸。以南地区的习俗是:初一串邻居,有丧拜新灵,初二拜母舅,初三拜丈人。这一习俗桐西南及安庆市辖其他数县都是这样。

第二情况即为明初的强制移民。属这种原因遗民的规模比第一种大得多。元朝灭亡,新建的大明王朝,为恢复经济、发展生产,实行了全国范围的移民政策,如山西洪洞移民,北平枣强移民,还有南昌筷子巷、朱市巷移民,江西瓦屑坝移民只是其中之一处。明初的移民的政策是相同的,其强制性与洪洞移民大同小异,从以下几点可以看出。

1、为防止移民逃跑,官兵们把他们反绑起来,然后用一根长绳串连。据老人说,这一绑居然还绑出习惯来了,安庆府的百姓无事时都喜欢倒背着双手,交于背后。当然也有据说是洪洞移民专利的“解手”一词。

2、迁至安庆府后,兄弟不得居于一处。如通过查阅桐城境内《三安汪氏宗谱》、《云天汪氏宗谱》、《倒流河、觉林寺汪氏宗谱》等得知,桐城境内从鄱阳迁来的几支近房兄弟,都不是住在一起的。苍龙、乌龙兄弟,一居白兔湖边的将军庙,一居枞阳(原属桐城)境内陈家洲的六百丈;庙荣、庙龙兄弟,兄居双港镇上坂村,弟居青草镇三畈村;

3、迁至安庆后不得再回原籍。从两件事可以看到:一是安庆府移民没有与江西再有任何联系,老家具体居何乡都不知道,只知道瓦屑坝,就像洪洞移民只知道“大槐树”一样。二是从安庆地区独特的厝柩习俗可知。人们迁到安庆府后,期待着机会再迁回江西,人死后不愿埋入土中,只停柩于地面,等待回迁时方便,但年复一年,天长地久,人们觉得无回迁希望后,只得再埋入土中,但还对回迁抱有幻想,浅埋委棺,可见民心所向是迁回江西的,只有政府长时间实行高压政策,才保证了移民定居安庆。移民的思乡情结因此形成了安庆府独特的埋葬“两步法”。

3、瓦屑坝移民与江西原籍无任何联系。与历史上其他移民不同的是,瓦屑坝移民同洪洞移民一样不再与江西原籍有任何联系,如乾隆年间迁至陕南的安庆移民,大都与安庆原籍还保持着联系。他们没有迁回老家的原因除了移民们在此治家立业后不便回迁外,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禁止回迁。

据考证,瓦屑坝今在波阳县西南十余里莲子湖西,据该村《朱氏宗谱》等记载,瓦屑坝已变为“瓦燮”。

中国历史上的移民发源地之二——江西瓦屑坝

□曹树基 葛剑雄

1991年一个温暖的冬天,我们由安庆去桐城。路上停车用餐后,信步走出饭店,见一位60来岁的老人正在翻晒棉秸。闲聊中问他:”您是本地人吧?”“是呀。”“您的老祖宗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呢?”“哦,老祖宗..是从江西来的。”“是江西瓦屑坝吗?”“是呀!你怎么知道?”老人激动起来,”我们这里的人差不多都是从瓦屑坝迁来的,不单是我们村,前前后后的村庄都是瓦屑坝老祖宗的后代。”“您是怎么知道的呢?”“这里谁不知道?从小就听老辈说的嘛。族谱上也写得清清楚楚。”像其他实例一样,老人的话证实了我们根据文献资料得出的结论:桐城、宿松、潜山、怀宁等安庆市的属县中有很多人是瓦屑坝移民的后裔。

江淮大地处于中国南北相交之地,在分裂时期往往沦为战场。1127年金灭北宋后,江淮之间既是金军南侵的必经之地,又是靠近宋金对峙的前沿,原有人口或随南迁洪流而走,或在战乱中死亡,留下的人数有限,新迁入的更少。安庆府所属的淮南西路,在整个南宋都是人口最稀少的地区之一,以至在元朝数十年间也没有恢复元气。

元朝末年,江淮和长江中游反元起义风起云涌,此起彼伏。安庆一带战略地位重要,是不同的起义军和元军争夺的焦点,残酷的争夺战持续多年。元至正十一年(1351)八月,彭莹玉、邹普胜、徐寿辉等在湖北蕲州、黄州一带起义,次年徐寿辉就率部沿江而下,围安庆城,攻下周围各县,并继续东下。十一月,徐寿辉大举攻安庆城,无功而返。至正十五年,徐寿辉势力复振,攻占湖北沿江府县,安庆府又受战祸波及。次年,余阙被元朝任命为江淮行省参政,驻守安庆,徐寿辉部将赵普胜攻安庆失利。至正十七年,朱元璋部四出扩展,击败赵普胜和元军,占据江南的池州(今贵池地区),逼近安庆。陈友谅与赵普胜率军包围安庆。至正十八年,陈、赵军攻克安庆,余阙自杀。四月,赵普胜夺取朱元璋占据的池州府。至正十九年,朱元璋军西进,与陈友谅军激战,四月收复池州,九月破潜山,十月攻安庆不克。二十年,陈友谅杀徐寿辉后称汉帝,率水军东下攻朱元璋的基地建康(今南京),大败而归,朱元璋军乘势攻下安庆。二十一年七月,陈友谅将张定边攻陷安庆。八月,朱元璋亲率徐达、常遇春西征,收复安庆。但江西、湖北大多还是陈友谅属地,安庆以北也非朱元璋所有,安庆一带并未脱离战祸,直到至正二十四年(1364)朱元璋彻底消灭陈友谅余部后才恢复安宁。

十几年间,安庆多次易帜,在旧政权维持无望、新政权统一尚未来临之时,争夺的各方都不会顾及百姓的生命财产和地方的长远利益,残酷的报复和仇杀、毁灭性的破坏和掠夺在所难免,安庆及府属各县遭受的浩劫可想而知。到朱元璋刀枪入库、马放南山时,安庆府留下的人口已少得可怜,大片土地只能任其荒芜。

相比之下,相距仅数百里的江西饶州路(约相当今波阳、余干、万年、乐平、德兴、景德镇、浮梁等市县,元属江浙行省)较少受战乱影响,依然地少人多。明初政府鼓励向江淮和其他人口稀少地区移民,外来移民开垦的土地不仅能合法登记为私有财产,还能在一定期限内享受赋税优惠。饶州路的大量无地贫民纷纷北迁,当到达安庆府属各县后,大片宜垦荒地和与家乡大致相同的自然环境很快就吸引他们就地定居。消息传到故乡,又促使更多的饶州人加入了移民的行列。江西其他地区渡江北迁的移民,也被安庆地区的条件所吸引而就近定居。

有关明初江西移民迁入安庆和定居的史实,在官方的史书中几乎没有什么记载,主要原因不外乎两点:第一,安庆与饶州相距不远,一旦在人口和土地比例上出现如此强烈的反差,就必然会出现自发的人口迁移,政府的优惠政策对抚州人已经具有足够的吸引力,根本不需要再采取什么特殊政策,更不必加以强制。第二,与明初大规模的移民运动相比,从饶州迁往安庆,无论从距离还是数量来说,都算不上重大或突出。

但在当地,在移民家族和后裔的心目中,这次迁移是永远值得纪念的大事。正因为如此,在地方志和族谱中,我们还是可以找到不少证据。

清康熙年间官居大学士的张英,是桐城人。他说:“吾桐(城)与潜(山)同郡而接壤,相距百里许。余之先自鄱阳瓦屑坝徙于桐,始祖为贵四公。潜亦同时同地并来鄱阳,始祖为贵七公,徙居于潜之青山焉。”(康熙《潜山县志》卷十四)清初宿松人朱书也说:“吾安庆,..神明之奥区,人物之渊薮也。然元以后至今,皖人非古皖人也,强半徙自江西,其徙自他省会者错焉,土著才十一二耳。”(《杜溪文集》卷三)

根据族谱记载所作的统计分析,证明张英和朱书的说法是可信的,张英的祖先张贵四、张贵七正是千千万万饶州移民中的成员。有人统计了桐城县的63种族谱,其中有20%的家族的始祖来自江西鄱阳瓦屑坝,其余也大多是在元末明初由江西迁来。而元末以前的家族只有两个--方氏和姚氏,分别在宋代和元中期迁入。我们对安徽省图书馆、安徽省博物馆和安庆市图书馆所藏36种族谱的统计结果是:迁自瓦屑坝和鄱阳县的家族有18个,占50%;迁自饶州和江西的合计有26个,占72%。从迁入的时间看,除了迁入时间不详的4族和明以后迁入的3族外,在29族中有27族是元末明初迁入的,占93%。

宿松县的情况也是如此。民国《宿松县志》记载了该县256个氏族,除去迁入时间和原籍不详的外,尚有213族,其中182族是明中期以前迁入的。在这182族中,迁自江西饶州的有82族,占总数的45%;在元末明初迁入的有143族,占88%。在元末明初迁入的143族中,迁自江西的有116族,占83%;其中有38族明确记载来自瓦屑坝,31族来自饶州或鄱阳县,其余来自九江、南昌、南康、吉安或“江西”、“江右”。

根据这样的推算,在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安庆府的约42万人口中,大约有28万多江西移民,其中约20万来自饶州,迁自瓦屑坝的有10万人,占饶州籍移民的一半。6个世纪过去了,这10万瓦屑坝人的子孙已经植根在江淮大地,成为安庆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瓦屑坝,族谱中有“江西瓦屑坝”、“鄱阳瓦屑坝”、“鄱阳桃花渡瓦屑坝”、“瓦屑坝叶家村金鸡岭”等不同的写法,肯定在鄱阳(今作波阳)县。但岁月流逝,瓦屑坝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而今的波阳县地图上已经找不到这个地名了。

我们把目光注视到今波阳县城西面一个叫“瓦燮坽”的村庄,果然在该村现存的《朱氏族谱》和《何氏族谱》中明确记载着“瓦燮”就是“瓦屑”的雅称。“瓦燮坽”就是元末明初的“瓦屑坝”。

瓦燮今属莲湖乡,离波阳县城鄱阳镇(即当年饶州府治)不过一二十里,处于鄱江三角洲,离鄱阳湖的汊湖大莲子湖不过十来里,周围湖泊密布,水路通畅。根据历史地理学家的研究,在宋代鄱阳县城已逼近鄱阳湖,而鄱阳湖的南部在元明时期正经历一个扩展期,到清代才逐渐因泥沙淤积而有所缩小。所以可以断定,当年的瓦屑坝是一个濒临鄱阳湖、靠近鄱江的聚落和水运码头。瓦屑坝的“坝”应该是鄱阳湖边的一条坝,真正起着护岸作用的坝,聚落因坝而得名。时过境迁,由于泥沙淤积,鄱阳湖逐渐远离瓦屑坝,坝因不再有存在的意义而湮没,瓦屑坝这个聚落名称也被改称为“瓦燮坽”。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濒湖县中已找不到带“坝”字的地名,说明防止陆地陷湖和湖水的漫溢冲蚀早已成为历史。

遥想当年,饶州府属各县的外迁人口沿昌江、乐安河(婺水)及其众多的支流顺流而下,出饶州府城后,在鄱阳湖边的瓦屑坝集中,然后登舟北上。到达湖口后,多数人就近在安庆府属各县定居,少数人或溯长江而上,迁入湖广(今湖北省),或顺长江而下,迁往安徽及其他省份。迁入安庆府的20万饶州移民多数是从瓦屑坝出发的,加上迁往安徽其他地区和湖广的移民,二三十年间瓦屑坝至少输出了30万饶州人。

虽然瓦屑坝只是一个移民的集散地,对绝大多数移民来说,还不是他们真正的故乡,但当年的移民多数没有文化、没有资产,更不可能有文字记录,当他们历尽艰辛在他乡定居后,留给后代的记忆只是他们的出发地--瓦屑坝。有些人甚至没有来得及给子孙留下任何故乡的信息,他们的后裔就与周围的移民后裔一样,以瓦屑坝为故乡了。

鄱阳瓦屑坝,已是安庆地区和其他地区饶州移民后裔一致认同的根。

安庆很多姓的宗谱也都记载着本族来自江西瓦屑坝,也无人知道瓦屑坝何在?2000年3月1日《安庆日报•下午版》有一篇《瓦屑坝─安庆人的根》的文章,是上海复旦大学历史研究所所长葛剑雄教授所撰,文章指出元代江西饶州路约相当于今日之波阳、余干、万年、乐平、德兴、景德镇、浮梁等市县,属江浙行省。鄱阳县就是现在的波阳县,那里有一个叫瓦燮坽的地方,那就是瓦屑坝。5月10日署名共水的作者也在该报发表了实地考察文章――《走近瓦屑坝》。文章说:当地方言叫“瓦屑朗”。并附了一张妇女在坝底拾瓦砾的照片,一张几人合抱粗的老樟树的照片,他分析说该处可能就是当年人们离开这里的码头。

徽州、江西瓦屑坝与安庆

我曾以前的文章中,论及江镇之源为徽州,众多朋友不明所以。今就各方史据分析之,而整理成文。只为慎终追远,以缅怀先祖;抚今追昔,以便超越未来!

在安庆八县一市、乃至江淮大地现在之人口,要问其祖先来处,十之八九皆归之江西瓦屑坝。江西瓦屑有近两亿人口,皆谓之其先祖元末明初迁自瓦屑坝!清初宿松人朱书亦云:“吾安庆...神明之奥区,人物之渊薮也。元之以后至今,皖人非古皖人也。强半徙自江西,其徙自他省会者错焉,土著才十之一二耳。 据现代考证,众说纷纭之瓦屑坝、瓦西坝、瓦家坝,在元时,瓦屑坝为鄱阳湖边的一个渡口,由于时代变迁,水位下降,渡口早已不存,只余一名为“瓦燮”之村庄。何以近两亿人口先祖都来自那一小渡口?基数之大,令人惊骇!归其因由,一为当时特定之历史环境,再为波阳之地理位置决定。波阳古属饶州,滨鄱阳湖,与古徽州、九江接壤。元以前徽州太平,人经宋金对峙,长期处于战争前沿,而人烟稀少,土地荒芜,至元末尚未恢复。究安庆地貌恰与徽州、饶州相同,又临长江,故而安庆为彼时徽州、饶州移民首选之地。

明初之时,政府对移民开垦土地私有合法化,享受赋税优惠,吸引了众多百姓;又为剥离宗族之势力而集中移民(民间称之“赶散”,因宗族人口众多,势力强大,政府分而治之。移民之兄弟皆不许居住在一起)。江西饶州之瓦屑坝,其时作为官方指定港口承担起移民之重任。可怜我们的先辈,在鄱阳湖之瓦屑坝,登舟踏上遥远的未知路!此一去已六百年矣!

元末明初之百余年间,据现代学者曹树基研究,迁来安庆之移民数有32万之多,占同期安庆府人口近八成。由于时空转换,战乱失去记忆,百姓亦无具体记载,口中只遗出发地-瓦屑坝矣!由此可知,我们安庆人祖祖辈辈口中之江西瓦屑坝、其历史地位为一集中出发地——中转站耳!

安庆起义的原因 第四篇_2014安庆一模政治

2014安庆市中考模拟考试(一模)

历史试题

命题:安庆市中考命题研究课题组

注意事项:本试卷共五大题,满分70分。历史与思想品德考试时间共120分钟。你可以参考教科书和其他资料。请你仔细审题,认真作答。

1、下表反映了秦始皇统一前109年间,秦军同流过作战65次的战况,下列历史事件与这一A、分封制的实行 B、商鞅变法 C、度量衡的同意 D、人口的南迁

2、有图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它的出现直接反应了宋朝的

A、社会生活丰富 B、商业繁荣 C、民族关系发展 D、国家统一 3、安庆市某校九年级举办了一次民清科技成就展。在展览中会出现的成就是

A、麻沸散 B、《齐民要术》 C、指南针 D、《天工开物》 4、右图反映的军事行动时

A、武昌起义 B、南昌起义 C、红军长征 D

、淮海战役

5、李红同学为了进行探究性学习,在网上下载了以下图片。该学习主题是

《共同纲领》 1954年宪法 1982年宪法 A、民主法制建设进程 B、科技教育发展 C、近代社会生活变迁 D、农村政策演变

6、尼罗河流域孕育了人类古老的文明。下列属于这一文明成就的是

A、金字塔 B、种姓制度 C、基督教 D、伊斯兰教 7、改革能够改变社会性质。下列改革符合这一观点的是

A、罗斯福新政 B、明治维新 C、赫鲁晓夫改革 D、洋务运动 8、2014年3月8日,王毅外长答日本记者问时说:“……与其拿一战前的德国来做文章,

不如以二战后的德国来作榜样。”一战前的德国 A、废除了黑人奴隶制 B、企图重新瓜分世界 C、率先开展工业革命 D、制造了国会纵火案

9、右图漫画《俄国熊和山姆大叔夹击希特勒》反映了反法西斯同盟成语昂同仇敌忾、相互支援,共同抗击法西斯的主题。下列历史事件能反映漫画主题的一项是

A、德国突袭波兰 B、日本偷袭珍珠港 C、诺曼底登陆 D、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10、欧洲走向联合是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发展的一大亮点。下列关于欧洲联合的重大举措,

按时间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发行统一货币欧元 ②成立欧洲共同体 ③ 欧洲联盟形成 ④组建欧洲经济共同体 A、①②③④ B、④①②③ C、①④②③ D、④②③① 二、组合列举(本大题共3小题;每空1分,共10分。) 11、安徽对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1)刘安主持编著的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是 。 (2)歙县明代大学士许国的 是古牌坊中的瑰宝。

(3)参与我国最早的一部百科全书式农学著作《农桑辑要》编写的宿州人是 。 12、团结稳定是福,分裂动乱是祸。

(1)唐朝时期,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 ,奠定了汉藏友好交往的基础。 (2)元朝时期,民族融合进一步发展,形成的一个新民族是 。 (3)18世纪中期,乾隆帝平定了回部贵族 叛乱,巩固了西北边疆。 13、思想文化是时代变革的先声。

(1)春秋时期创立儒家学说的伟大思想家是 。

(2)叩响近代社会大门,为资本主义产生奠定思想基础的运动是 ,其核心

思想是 。

(3)为法国大革命提供锐利思想武器的运动是 。 三、辨析改错(8分)

14、民族复兴是时代赋予先进中国人的伟大使命。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题前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

【 】(1)19世纪末,为了实业救国,聂耳创办大生纱厂。 改正:

【 】(2)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创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兴中会。 改正:

【 】(3)1945年,毛泽东在周恩来等人的陪同下抵达南京与国民党谈判,双方最终达成

“双十协定”。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jd/443650/

推荐访问:徐锡麟安庆起义 南昌起义的原因
推荐内容: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