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计划生育政策变化原因

计划生育政策变化原因

时间:2018-05-07   来源:经典美文   点击:

【www.gbppp.com--经典美文】

计划生育政策变化原因 第一篇_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演变

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演变

计划生育政策是中国人口政策的核心,它是以马克思主义的人口理论为指导,从中国实际情况出发而提出的政策。这种政策体现着全国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以及社会主义四化建设的需要。

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经历了反复探索和不断完善的发展过程。这个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新中国建立到五十年代后期,这是人口出生第一次高潮和节制生育呼声第一次起伏时期。

新中国建立以后,由于国内战争刚刚结束,人民需要休养生息。随着民主改革的完成,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巩固政权,恢复经济,解决旧社会遗留下的生产凋零、失业、贫困、饥饿和防治疾病等一系列问题。新中国成立之初,美国国务卿艾奇逊说:“中国人口在十八、十九两个世纪里增加了一倍,„„。人民的吃饭问题是每个中国政府必然碰到的第一个问题。一直到现在没有一个政府使这个问题得到了解决。”(注转引自毛泽东的《唯心历史观的破产》,见《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1400页。)对于这种否定、怀疑中国革命的谬论,毛泽东在《唯心历史观的破产》一文中予以坚决的驳斥:“中国人口众多是一件极大的好事,再增加多少倍人口也完全有办法,这办法就是生产。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如象马尔萨斯者流所谓食物增加赶不上人口增加的一套谬论,不但被马克思主义者早已从理论上驳斥得干干净净,而且已被革命后的苏联和中国解放区的事实所完全驳倒。”“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在共产党领导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以造出来。我们是艾奇逊反革命理论的驳斥者,我们相信革命能改变一切,一个人口众多、物产丰富、生活优裕、文化昌盛的新中国,不要很久就可以到来,一切悲观论调是完全没有根据的。”(注转引自毛泽东的《唯心历史观的破产》,见《毛泽东选集》(合订本),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1400、1401页。)毛泽东的这些论述,给当时怀疑新政权是否能够医治好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创伤和认为人口太多因而悲观的人们以信心和力量。这种信心和力量是刚刚站起来的中国人民所十分需要的,上述论点在鼓舞全国人民奋力解决当时面临的主要任务上起了重要作用。但是上述论点也包含了忽视人口控制的因素,特别是这个论点后来被一些人所误用,据以反对节制人口的正确主张,导致片面的、错误的人口理论曾盛行一时,直接、间接影响了计划生育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放松了对急剧增长的人口的控制,这种消极的后果是很严重的。

经济恢复时期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中国国民经济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经济迅速发展,刺激了生育率的上升,特别是处于小生产状态的、以手工劳动为主的农业生产发展需要增加劳动力,封建社会长期形成的多子多福的落后生育观又顽强地在生育上表现其作用,同时这一时期许多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疾病得到良好控制,人口死亡率特别是婴儿死亡率大幅度下降,这样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迅猛上升。对于这种转变,当时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研究,对社会主义人口规律就是人口不断迅速增长的片面观点,缺乏清醒的认识,甚至认为中国人口迅速增长是社会繁荣和生活改善的标志。因此,对于人口的发展不仅没有及时采取有计划的控制政策,而且还采取了一系列直接间接鼓励盲目生育的行政、经济措施,如严格限制人工流产和禁止做绝育手术的规定,对多子女的职工实行经常性的困难补助,等等。

一九五三年中国进行了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普查的结果表明,新中国建立后的四年净增加人口4600多万。这样,人口无计划地盲目增长同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的矛盾开始显露出来。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开始注意到控制人口盲目增长的必要性。这一时期随

着建设事业的发展,城市就业人数迅速增加,特别是妇女就业人数的迅速增加,使许多家庭要求减轻多子女的拖累,缓和多子女同父母亲的学习、工作、健康以及改善家庭生活之间的矛盾。同时城市人民群众随着文化水平的提高,要求节育的人也逐渐增多。在这种情况下,一九五三年八月,政务院批准了卫生部关于《避孕及人工流产法》。一九五四年十二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了节育问题座谈会。会后由一些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节育问题研究小组。刘少奇在节育问题座谈会上明确指出:“现在我们要肯定一点,党是赞成节育的,要适当提倡,不要反对。”(注《人民日报》社论,1957年3月5日。)一九五五年三月,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控制人口问题的指示》。一九五六年毛泽东亲自主持制定的《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中提出:“除了少数民族的地区以外,在一切人口稠密的地方,宣传和推广节制生育,提倡有计划地生育子女。”周恩来在一九五六年九月二十七日《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指出:“为了保护妇女和儿童,很好地教养后代,以利民族的健康和繁荣,我们赞成在生育方面加以适当的节制。”(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献》,第148页。)一九五七年二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人类要控制自己,做到有计划地增长。”“计划生育,也来个十年规划。„„人类在生育上头完全是无政府状态,自己不能控制自己。将来要做到完全有计划的生育,没有一个社会力量,不是大家同意,不是大家一起来做,那是不行的。”(注毛泽东:《做革命的促进派》,《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471页。)当时著名的经济学家马寅初和邵力子以及一些其他学者,也先后提出过控制人口增长的主张。马寅初一九五七年二月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和六月在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先后提出了他对人口问题的主张,发表了“新人口论”。他根据一九五三年全国人口普查的资料客观地估量了中国人口发展的态势,分析了人口增长过快与资金积累、轻工业原料生产、粮食生产以及科学研究之间的一系列矛盾,提出了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质量的主张。当时有关人口政策的思想开始活跃起来,节育工作在一部分城市初步开展起来。

但是,到一九五七年下半年,反右斗争开始了,由于“左”的思潮影响,不久斗争出现了扩大化倾向,把马寅初等人的人口观点及其他学者主张节制生育的观点与马尔萨斯主义等同看待,展开了批判,指责马寅初等人的观点是见口不见手的“人口论”。这种“左”倾的人口观点,不讲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的二重性,片面夸大了人作为生产者的一面,片面宣扬所谓“人手论”。“人多好”的观点一时统治了人口理论界。这种错误的观点,严重影响了人口政策,放纵了人口的盲目增长。

从一九五〇年到一九五七年的八年间,全国共增加人口10500万,年平均递增率达22.4‟。每年约出生2000万人以上,总和生育率达到6,人口出生率达30‟以上。这是新中国人口发展的第一个高潮期,也是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酝酿时期。

第二阶段,从五十年代后期到六十年代末期,这是计划生育被重新提起但随即遭受“文化大革命”动乱严重破坏的时期。

一九五九年到一九六一年,国民经济发生了严重困难,人口增长速度大幅度下降。一九六二年以后,随着国民经济状况的好转,人口出现了补偿性的生育高潮。一九六二年人口出生率达到37.01‟,一九六三年更高达43.37‟。人口这种盲目高速增长,再度引起国家的关注。

一九六二年底,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出《关于认真提倡计划生育的指示》,提出:在城市和人口稠密的农村提倡节制生育,适当控制人口自然增长率,使生育问题由毫无计划的状态逐步走向有计划的状态,这是社会主义建设中既定的政策。(注《健康报》(计划生育版),1984年9月28日。)一九六三年十月,中共中央批转了国务院在第二次城市工作会议上的决定,提出“中央和地方都要成立计划生育委员会,具体领导这方面的工作”。并提出在几个方面积极开展计划生育工作,如:加强群众运动;加强技术指导;积极组织避孕药

具的科学研制和供应;有关部门适当修改不利于计划生育的规定;提倡晚婚等等。在许多大中城市,计划生育工作初步开展起来,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都有所下降。

一九六四年七月,中国进行了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普查结果是全国总人口达到69458万多人。人口基数的增大使国家进一步重视了计划生育工作,认为开展计划生育工作对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保障妇女儿童健康和适当安排群众生活,具有重要意义,是一件有关国计民生的大事。与此同时,国务院决定成立了国务院计划生育办公室,开始将计划生育工作纳入政府工作议程。一九六五年,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提出一系列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和措施,如:提倡制造口服避孕药并免费发放,提高节育技术,卫生工作和计划生育工作相结合,加强计划生育工作的宣传教育和技术指导,计划生育与改善人民生活和合理安排劳动力一起抓,并提出人口增长目标。当时普遍宣传的口号:“一个不少,两个正好,三个多了”。

计划生育工作刚刚开展起来,“文化大革命”动乱开始了。这种动乱对计划生育工作也有严重的干扰和破坏。动乱期间,虽然国家对控制人口增长问题也相应采取了一些措施,许多群众根据本身的需要和利益仍在实行计划生育,但是由于各级领导机关受冲击,各项正确的政策制度受到破坏,从总体上看,在计划生育工作领域也不例外地出现了无政府主义盛行的局面,这导致生育上的无政府状态和人口增长的失控。

六十年代,中国人口平均增长的速度很快,从一九六二年到一九七〇年,全国人口年平均递增率达26‟,总和生育率为5.91,九年共净增加人口17000万,这是新中国第二个人口出生高潮期。

第三阶段,从七十年代初到七十年代末,这是计划生育政策取得显著成效时期。

一九七〇年以后,周恩来克服重重困难,顶住“四人帮”的干扰和破坏,做了大量的工作,为中国计划生育工作打下了一定基础,人口出生率开始逐年下降。一九七一年国务院批转了卫生部、商业部、燃化部《关于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报告》,提出:除人口稀少的少数民族地区和其他地区外,都要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深入开展宣传教育,把晚婚和计划生育变成城乡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力争在“四五”期间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降到千分之十左右,农村降到千分之十五以内。当时再次提出了“一个不少,两个正好,三个多了”、一对夫妇有两个孩子为最理想的计划生育要求。一九七三年国务院成立了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在计划生育宣传教育上,提出了“晚、稀、少”的口号。为了便利群众节育,全国免费发放避孕药具。同年,在周恩来主持的全国计划工作会议上,第一次把人口增长指标纳入了国民经济计划。

这一时期,中国计划生育工作在制定、落实政策措施上,有了新进展,后期人口理论工作也开始打破万马齐喑的沉闷局面;

逐步修改了一些不利于计划生育的政策和规定,制定了一些有利于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和法规,国家法律明确规定:“国家提倡和推行计划生育”;

调整和充实了各级计划生育工作组织,配备了专业干部,总结了历年来开展计划生育工作的经验;

进一步加强了计划生育科研机构和技术队伍,加强了避孕药具的生产和供应;

政府提出奖励只生育一个孩子的夫妇,提出加强社会保险,做好妇幼保健和老年人福利工作,以巩固计划生育的成果;

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开始得到较广泛的传播,全国和一些地方相继举办人口理论学习班和研讨会,为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在思想和理论上做了有益的工作。

这个时期,虽然各项工作都受到林彪和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的干扰和破坏,受到“左”倾思潮的影响,但是粉碎“四人帮”以后,由于中共中央及时采取了一些有效的政策措施,各地的计划生育工作在逐步走向正规化方面毕竟有所前进,特别是控制人口增长的重要性

日益明显,城乡人民,尤其是城市中有日益增多的人逐步认识到了控制人口增长对国家、集体、个人的利害关系,比较自觉地接受了计划生育思想。因此,动乱中仍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人口出生率由一九六六年至一九七〇年的年平均34.4‟下降到一九七一年至一九七八年的24.16‟。同期,总和生育率由5.91下降到3.94,女性平均初婚年龄由20.11岁上升到21.56岁。

第四阶段,一九七九年以后,计划生育进入一个新阶段。

中国对于如何解决自己的人口问题,经过了三十年的正反两方面的实践和认识,直到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才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进一步明确了计划生育政策的指导思想,并把计划生育提到国策的高度。就计划生育政策的理论基础来说,这一时期明确了两种生产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是指导中国人口政策的理论基础,肯定和推行了“两种生产一起抓”的经验。

中国共产党的第十二次代表大会在提出中国新时期的总任务、总目标同时,提出了本世纪末把人口控制在12亿的目标。为使人口的增长同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适应,国家采取并逐步完善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一九七九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提出:“鼓励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一九八〇年中共中央提出:计划生育要采取立法的、行政的、经济的措施,鼓励只生育一个孩子;

一九八〇年九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表了《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从思想上、理论上阐述了计划生育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号召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全体干部,带头实行计划生育,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这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对控制中国人口增长,加速现代化建设的坚定决心;

一九八〇年九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新的《婚姻法》,第十二条规定:“夫妻双方都有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还规定了青年的最低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二十二周岁,女不得早于二十周岁。晚婚晚育应予鼓励。”新婚姻法还对优生优育问题作了规定;

一九八二年十二月,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规定:“第二十五条国家推行计划生育,使人口的增长同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适应。”“第四十九条婚姻、家庭、母亲和儿童受国家的保护。夫妻双方有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宪法中还规定: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领导和管理计划生育工作; 提出“两种生产一起抓”。《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六个五年计划(一九八一至一九八

五)》中规定:“严格控制人口的增长,妥善安排城镇劳动力的就业,在生产发展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基础上,使城乡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继续得到改善。”国家同时还提出,把计划生育纳入建设社会主义两个文明的内容,人口发展计划列入社会长远发展规划,并开展人口发展趋势预报工作;

在人口学研究和计划生育领域对内、对外实行开放政策。

一九八四年,中共中央在深刻地分析了当时中国计划生育工作实际情况后,强调指出,要把计划生育政策建立在合情合理、群众拥护、干部好做工作的基础上。做到既要有效地控制人口,又要密切党群关系,促进安定团结。为进一步完善计划生育具体政策,中共中央提出,在继续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的同时,在农村继续有控制地放宽一些,有特殊困难的家庭,经过批准可以生二胎;但要坚决堵住大口子,即严禁超计划的二胎和多胎。对少数民族的生育政策,也作了明确规定。在执行中,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文化条件、人口构成和计划生育工作开展情况,从实际出发,因人因地制宜,实行分类指导。具体要求上,农村比城市宽,边远、人口稀少地区比人口密集的地方宽,少数民族比汉族宽。有特殊情况的,如双方为独生子女结婚的、第一个孩子为非遗传性残疾的、夫妇为归国华

侨的、农村中确有实际困难并愿意生育两个孩子的育龄夫妇,都可以有计划地安排生育第二个孩子。生育政策的这种调整,有利于计划生育制度趋于完善。

两年多来,各地本着计划生育工作服务于、服从于四化建设的需要,进行了完善计划生育政策的试点工作。关于“开小口子”,有如下几种情况:规定若干条可以生二胎;照顾独生子女户再生一个,间隔多年再安排生二胎;降低多胎率的同时开放二胎;按经济地理条件规定不同的生育政策要求;晚婚晚育加间隔;少数民族和华侨执行特殊的生育政策。实践证明,根据中共中央关于生育政策要缓和渐变的思想,从实际出发,做到既要有效地控制人口,又要密切党群关系,促进安定团结,合情合理,群众拥护。

从一九七九年到一九八五年,这七年人口出生率平均稳定在19‟左右,自然增长率稳定在12.5‟左右,总和生育率为2.3左右。如果按一九七〇年中国妇女总和生育率水平来计算,从一九七一年到一九八五年共少生约2亿多个孩子,其中一九七九年以后占一半。中国生育率迅速下降这一事实已经被全世界公认,一个经济文化还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在不到一代人的时间内,生育率已经接近更替水平,这是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

三十多年来,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经历了不断发展、完善和提高的过程。实践证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是完全可以办到的,关键在于对计划生育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要排除各种错误思潮的干扰,要坚定不移地把它当作长期战略任务来对待,并在广泛宣传教育的基础上,采取行政的、经济的、立法的综合措施来促其实现。同时也应该看到,中国的计划生育工作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由于人口基数大、年龄构成轻,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两次人口出生高峰中生育的人,已经进入和将要进入婚育年龄期,人口出生率的继续降低会遇到更大困难,如果稍一松懈,人口自然增长率很快就会回升。针对这种情况,应该认真总结过去计划生育工作的经验和教训,进一步改进、完善计划生育政策,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在这方面的优越性。

计划生育政策变化原因 第二篇_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存在的问题

【计划生育政策变化原因】

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思考

人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因此人口政策建国初期,我国人民秉持“人多力量大”的观念。同时深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生儿可以传宗接代、养儿防老”这些落后的生育观念的影响使人口增长率迅速飙升,“据当时的数据显示,居然在8年内人口增长了一亿的人口”①。在当时经济相对落后的状况下,政府在面对着这个巨大的人口压力下,意识到了其严重性,过多、过剩的人口严重的制约了经济的发展。所以控制好人口的快速增长问题亟待解决。

面对这一问题,一些学者开始关注过多的人口对经济发展产生的负面影响,开始想到了去控制人口的数量来缓解经济压力并提出节育的观点,慢慢的使其政策化即促成了计划生育政策的形成。该政策的提出经历了曲折的过程,从其提出到现在的完善大概经历了四个过程:在建国初期,为控制人口的出生而提出了节制生育;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在人口过于稠密的城市与农村设立计划生育试点,但是由于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使得我国又出现了建国后的第二个生育高峰;1973年12月,国务院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召开全国第一次计划生育工作汇报会,会上提出“晚、稀、少”的生育政策②;1982年计划生育成为一项基本国策,在全国推行。

计划生育政策自1982年正式实施以来,在控制中国人口总体基数、中国的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巨大的贡献,还有效的缓解了人口与环境的矛盾,有力的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使我国的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了由建国初期的贫困到温饱再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飞跃。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建国初期提出的计划生育政策在这种巨大变化的社会背景下,矛盾也开始日益突出,已经无法适应新时代环境,这要求政府等相关部门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措施以适应社会的发展。本文就是研究计划生育政策落实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探讨解决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针对性。

1我国计划生育政策所存在的问题

计划生育政策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实践了三十几年,该政策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缓解了我国人口与资源的矛盾;群众的生育观念发生了深刻的转变;民族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利益导向政策体系基本形成等等。但是进入新时期后,由于我国国情和人口形势发生了变化,计划生育政策的负面效应也逐渐显著,人口老年化现象,性别比严重失调、劳动力短缺及人口素质逆①任庆伟.论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成果、问题及对策[J].改革与开放.2010(3):1-2. ②任静.浅议当前我国计划生育政策[J].社会学研究.2010(6):1-1.

淘汰现象等问题逐步显现。

1.1 人口老龄化问题加剧

随着生活水平质量的不断提高和医疗卫生条件的日益改善,使得当代人的平均寿命在不断延长。另外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干预,年轻人的生育率也在下降,两者共同作用加速了人口的老龄化速度。“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发布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指出,中国已于1999年正式进入老龄社会,到2004年底,中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已达到1.44亿,占我国总人数的11.03%,占世界老龄人口的五分之一,也是世界上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如果按现在的速度发展下去,21世纪的中国无疑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化社会,21世纪的头20年将成为‘快速老龄化’阶段,随后的30年为‘加速老龄化’阶段”①。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势不可挡的趋势,其带来了许多负面效应,使得市场上的劳动力不足,从而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另外,政府必须投入更多的资金去不断完善养老机制等等,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

1.2 性别比严重失调

人口性别比是指一定数量的人群当中男孩数量与女孩数量之间的比例关系。据官方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现在出生的男女人口比例为117:100。而根据人口发展规律,要保持人口的性别比平衡,这个比例应该在105:100左右。在这种高比例的发展下,有关专家预测,到2020年,将会有4000万男性找不到对象,成为“光棍”。②由于受到我国重男轻女传统思想的影响,这种男女性别差异一直都是存在的,而且还在持续;另外,我国为控制人口的过多增长,实施了计划生育政策,在控制人口数量方面的确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由于其政策的内容即“城市居民只能生育一个小孩,在农村‘一个半’政策即第一胎如果是女孩的话,可以生育第二胎,在少数民族地区,政策更为宽松,这就造成了我国性别比失调在区域上也存在着不平衡,在农村以及一些相对比较落后的地区,这种不协调的比例更为严重。男性比例过高,将会对婚姻造成压力,会破坏家庭的稳定性,使得单亲家庭增多,而且这种男多女少的状况,会导致婚姻买卖,拐卖妇女儿童等现象的猖獗,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1.3人口素质逆淘汰化

“人口逆淘汰”指的是总人口中低素质以及零素质的人口比重越来越高,从而形成人口再生产在质量方面“优胜劣汰”恶果的一种社会现象。中国人口素质逆淘汰问题被引起注意大概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这个时期正好是“计划①李小波.我国计划生育政策不能否定[J].学习月刊.2009(7):2-2.

②任庆伟.论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成果、问题及对策[J].改革与开放.2010(3):1-2.

生育政策”进行大力推广的阶段,大力推行“独生子女”政策,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此时期的政策还有一特点“城市紧,农村松”,即在城市实行“一孩”政策,在农村实行“一孩半”或者“二孩”政策。而城市是经济、政治、文化相对发达的地方,农村特别是一些偏远地区则在经济,文化教育方面都处于较为落后地位,而农村的生育率却高于城市,所以人口的综合素质就会呈现一种反方向发展。王久仁(1989)曾撰文提出:“从提高人口素质的角度考虑,人口生育应该呈现这种现象:素质越高的人群出生率越高,素质低的人群出生率也越低这样才能使总人口中高素质人口的相对数量不断上升,从而使总人口素质不断提高。但是,中国人口生育正好出现相反的现象,素质越高的人群出生率越低,素质越低的人群出生率越高,这就形成了极不利于提高人口素质的人口逆淘汰。由于中国实行从严控制人口数量增长的人口政策等特殊原因,中国的人口逆淘汰现象比其他许多国家都要严重的多”。①

1.4 独生子女的性格孤僻与心理缺失

独生子女,即一个家庭中只有他或她一个孩子,没有兄弟姐妹,这个是计划生育政策下的特定产物。由于20世纪八十年代,一胎化政策的严格实施,特别是在城镇,使得现在的80后基本上都属于独生子女。不可否认,独生子女的确有它的优越之处,如家庭抚养小孩的成本降低了,可以专心的供养一个小孩,使小孩能够得到更为优越的生活环境。但是其无论是对社会还是对家庭都存在着许多潜在的危机。“现在我国的家庭结构正呈现一种‘四二一’的结构发展趋势。所谓的四二一即指有四位祖辈(祖父母,外祖父母),父母二人共同抚养一个小孩的家庭。家庭的规模正在逐渐缩小,而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它的变化势必会影响到整个社会。”②这种四二一的家庭模式即意味着六个老人抚养一个小孩,他们把所有的爱和希望都给了这个唯一的小孩,都把他视为宝,什么都不让他们干,造成现在的小孩什么都不会干,更为严重的是他们却把这种待遇视为理所当然。另外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没有兄弟姐妹,缺乏玩伴,容易造成他们心理上的孤独感,比较任性,不懂得如何关爱别人。现在社会对于80后与90的孩子评价都不好,什么无能、自私、缺乏爱心和社会责任感,这是都是他们的专属名词;而且现在的年轻人心理承受力也比较低,以至于社会上经常会出现年轻人轻生的现象。

1.5 独生子女的养老负担加重

独生子女政策带来的更为直接的危害就是养老问题。从古至今,从中到外,都有“独子不征兵不远门”的说法。一个孩子长大了,为了寻求更好的发展,往①王久仁.中国人口素质将呈现相对降低趋势[J].1989(3):3-3.

②邓晶.对计划生育政策的反思[D]湖北大学.2008: 14-15.

往会离乡背井,特别是在农村这种现象更为严重,他们都进城务工,只留下了年迈的父母独自在家,出现“空巢老人”的现象,而且在独生子家庭如果这个孩子出现意外,家庭就没了支柱,老人也没了依靠,对于老人而言是一种巨大的打击。另外,现代的年轻人在面对这个日益发达的社会环境,赡养老人的确是一件很困难的事,特别是等他们结婚生子后就会出现两个人要赡养四个老人和一个小孩的局面。而年轻人工作又很忙,压力也比较大,根本无暇照顾到四位老人,就会把老人送进养老院,这样就与我国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不一样,而这一代老年人都是受过封建思想熏陶的老一辈,并不能接受这种养老方式,就会埋怨自己的孩子,不利于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情感交流,还会出现老人状告孩子不赡养自己的官司。这种长期的独生子女政策,使得新生人口不断减少,老年化不断加剧,从而导致市场上的劳动力减少,也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1.6行政执法过程中滥权严重

由于自古以来,男性在社会各个方面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使得人们在生育性别选择方面更偏向于男孩,所以就会出现超生的现象。“可是由于在这种严格的政策下,人们超生将面临着巨额的罚款,尤其是在农村,交不出罚款,就拆房子甚至被拘禁,为了躲避这种后果,有的家庭在孩子性别上不满意的,就会出现弃婴,而一般被遗弃的多是女婴,这就严重损害了女婴的合法权益。”①而且也不利于政府的形象建设,也会加剧社会的腐败,因为生育本身是属于私人问题,由于该政策的实施,政府开始介入其中,独揽了大权。可是他们有时候并不能做到有效的监督,缺乏问责制,容易做出一些不负责任的事。另一方面,由于公权力介入到了原本属于私人的领域,使生育小孩成了一件奢望的事,有些人为了保住职位,不被罚款等,就会出现送礼行贿、滥用公权等腐败事件,不利于政府的发展。

另外,相关部门为了严格实施计划生育政策而实行的一些残忍措施,让人痛心。如强制性堕胎甚至节育手术,在一些落后的地方更为残忍,强制节育采取绑捆打胎等残酷手段。这种计划生育政策的强制实施,不仅侵犯了妇女的个人权利,而且也侵害了胎儿的生命权,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道德伦理问题。

2、我国计划生育政策问题的原因分析

自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来,我们不可否认其给我国的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各方面都带来了益处,但是我们也必须正视其显现出来的问题。发现了问题就必须去解决问题,这样才能使其达到更好的效果,才能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步伐统一。要解决好问题就必须弄清楚造成问题的原因所在,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①任庆伟.论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成果、问题及对策[J].改革与开放.2010(3):1-2.

2.1陈旧的思想观念影响

在中国,“重男轻女”的思想仍然很严重,特别是在偏远的农村地区。中国有句古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男性在传宗接代的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因此男孩成为一个家庭能否延续和兴旺的关键所在。再加上在农村地区,都是些体力活,因而人多力量大的思想会影响着人们的生育观念,所以农村在生育数量上认为生的越多越好,在性别上更倾向于男孩。而在城市随着社会的发展,他们受过高等教育,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上的压力,人们更倾向于少生甚至不生,用心抚养一个小孩。因此容易导致城乡在生育率上的差别,会出现人口素质的逆淘汰化。“众所周知,中国的人口国情,在计划生育政策下的中国人的生育选择空间是狭小的,偏好生育男婴的意愿得不到很好的满足,因此逃避计划生育,用选择性的人工流产干预自然的性别结构,导致出生性别比的偏高。可以说,性别比偏高现象是过于强烈的性别偏好于过于狭小的生育选择空间相互冲突和挤压,最终通过‘瞒、漏报行为’、和‘B超行为’而形成的结果。”①

在中国一些偏远的地区还会出现近亲结婚的现象,觉得这是一种亲上加亲的好事。而“根据遗传学的研究表明,近亲结婚危害性是很大的,因为我们的血缘越近,即遗传基因也就越相似,有许多人可能携带某些遗传病的基因,而不表现出来,成为‘隐性遗传病携带者’;如果他和有相同血缘的、带有遗传病基因的近亲结合,那么他们的子代就会将父母隐性遗传病外显出来成为显性,临床上表现为疾病。所以遗传病的机会就增加了;如果他和不相同血缘的人结合(携带同一遗传病基因的机会很小),那么他们的后代得遗传病的机会就减少了。”② 所以从新中国成立之后就有明文的法律规定,禁止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通婚。可是在中国一些比较偏远落后的农村地区,近亲结婚现象依然存在,因为他们没有得到过很好的教育宣传,他们认为这是一种“亲上加亲,不断亲缘”的做法,因而导致新生儿的总体质量不能提高,也会加大城乡人口素质的差距。

2.2政策社会环境的影响

一方面,建国初期的社会环境对当时人口数量的影响。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已经开始有学者和领导人意识到人多对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并有了控制人口的观念,从而提出了节育措施。可是由于受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大跃进等社会运动的影响,此政策并没有得到严格的实施。在那种吃大锅饭的环境下,人们觉得家庭人口越多分配的东西就越多,认为人多力量大,认为生的越多越好,①李连秀.浅谈生育观念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6(18):2-2.

②杨军.代孕法律问题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7:20-21.

计划生育政策变化原因 第三篇_我国计划生育政策落实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浅析计划生育政策的现状与问题

摘要: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也是我国涉及面广,影响深入的重要政策之一,关系到人民生活的诸多方面。经过几十年的实践,该政策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也逐步凸显出了一些问题。本文在回顾计划生育政策历史沿革的基础上,介绍了该政策实施的一些成效,进而提出了计划生育政策引发的问题,然后阐述了几点思考,最后探讨了该政策强化实施的路径。通过表述,说明针对新形势应该适时调整有关政策措施,以期以计划生育政策为基点,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计划生育;生育政策;人口老龄化;婚育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一直是关乎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计划生育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至今已经推行了 40 多年,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实际情况的变化,如何长期有效地实现中国人口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成为人们不断提及的话题,附着在计划生育政策上的诸多问题也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1、 计划生育政策实施的成效

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来,我国人口快速增长的势头得到了坚决的遏制,一定程度避免了人口过度膨胀带来的多种问题,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1) 避免人口过快增长

【计划生育政策变化原因】

我国的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分别从1950年的37‰、20‰下降到2000年的16‰、9‰十年后又分别下降到2011年的11.93‰、4.79‰,计划生育的成绩相当骄人。计划生育政策四十年实现了我国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转变,使中国13 亿人口日推迟四年到来;中国的计划生育还使世界70亿人口日的到来推迟了四年。

(二)民众婚姻观念发生变化

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在实施的过程中是以宣传教育为主导方针,以各种婚育文化为载体,让计划生育的法律和法规以及新的婚育观念得到普及,使人民群众的婚姻、生育和家庭现念得到转变,以前那些重男轻女、多子多孙的传统观念已经被少生优生、晚婚晚育、男女一样的新观念所替代。

(三)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经济发展促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而计划生育政策则正向加强了这一效果,随着人口增速的回落,人均的各类社会资源得到了更充分的配置,促使了国民素质的持续提升,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更加速了国家经济的发展。据有关部门测算,如果不实行计划生育,2010年全国人均GDP不会突破4000美元;耕地、粮食、森林、水资源、能源等人均占有量,比目前降低1/5。

(四) 国民教育和健康水平得到提高【计划生育政策变化原因】

据第五次人口普查,2000 年全国15 岁以上文盲半文盲人口比重为9.54,大大低于发展中国家水平,经过努力中国人民的总体健康状况也有极大改善,儿童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均有显著下降,人均寿命值由解放前的35 岁增长到71.4 岁;随着人口增长速度减缓,劳动力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迅速上升,抚养比下降1/3 左右,劳动力资源供给丰富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宝贵的人口红利期,人力资源优势成为中国的竞争优势。

2、 计划生育政策引发的问题

计划生育政策在对中国社会带来积极效应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新的社会问题。经过数

十年的政策推行,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在计划生育已经实行40多年后的今天,反观这项基本国策,我们会发现实行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给我国的社会经济生活带来了新的问题。

(一)人口现状发生变化

1、以当前的政策来预估,我国妇女总和生育率将出现长期低于 2.1 的世代更替水平情况,表明我国人口再生产将在达到峰值后出现负增长,如果不适时跟进政策措施,由于人口再生产的惯性因素,我国的人口有可能出现持续下降的风险,这将会引发劳动力资源短缺、社会养老负担加重等诸多方面的社会问题。

2、人口结构状况出现变化

(1)老龄化程度加深

学界通行的老龄化标准是60周岁以上人口或65周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10或7以上。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1.78亿,老龄化程度达到13.26,而长三角地区老龄化程度更甚。有数据表明,经济越发达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越深

2011年末我国老年人口达到1.85亿人,比重为13.73。根据联合国人口预测中心推算,中国老年人口将在2014年突破2亿,2025年达到3亿,2034年超越4亿,2050年达到4.4亿,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从目前约1/7增至1/3,进入超级老龄社会,届时老龄化将成为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

(2)少儿人口、青年人口、劳动年龄人口规模比重下降

人口普查资料显示,2000年全国0-14周岁的少儿人口为28979万人,占总人口的22.89;而现在进一步缩减为222459737人,只占总人口的16.60,少年儿童人口数量和比重都在下降。同时青少年人口比重也在逐年减少,2008年19.0,下降的原因是人口持续的低生育水平,出生人口数量减少。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0年我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规模达到峰值9.40亿,2011年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出现下降趋势,预示了劳动力资源从逐年增加到开始减少的拐点已经出现,劳动力资源供给进入减少通道。联合国预测,到2015 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比例将停止增长,届时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将达到10 亿人左右的峰值,随后即开始逐渐下降,2025年降至9亿以下,2035年降到8亿,2050年只有6.8亿。鉴于中国劳动年龄人口的净增长量已开始下降,而非农产业的用工人数还将持续增加,中国的劳动力供需很快就将出现缺口。 中国每年新增就业人口的净增长量都低于新增加的劳动力需求量,随着时间的推移,两者之间的差距还将逐步扩大。 老龄化加剧增加的社会养老负担和劳动人口的减少引发的人力资源短缺问题将会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深入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必将成为我国的最大国情。

(二)人口出生性别比失衡

虽然说人口出生性别比失衡并不完全是由计划生育政策引起的,但是中国出生性别比失调与现行生育政策高度相关也是不争的事实。计划生育政策通过压缩人们的生育空间,加之在传统观念的共同作用下,也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人们的选择性生育行为,从而间接地影响到出生性别比。

有资料统计,我国近几年新出生人口男女性别比例达到了117:100, 国际公认的正常比例为不超过107:100。过高的出生性别比意味着在2020年 我国将会有4000万男性找不到配偶成为光棍 。而男性比例过高除了会造成婚姻压力外还会加剧社会犯罪现象的出现并加大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三)家庭伦理结构发生转变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独生子女越来越多,长期继续发展下去,恐怕我们通常理解的兄、弟、姐、妹、姑、姨、舅、表、堂等称谓,将随着时间的发展而消失;对于独生子女来说亲情概念也将在某种层面上一步步淡化,这意味注重血脉、注重传统的中国宗族观念将

受到很大冲击。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人们的家庭观念和亲情观念也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淡化的现象。

家庭抵抗风险的能力也在持续减弱。由于多种原因造成的独生子女伤亡事件也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家庭关系的紧张, 类似的家庭变故现象时有发生,在失去情感纽带的基础上,家庭失去了精神寄托,也丧失了工作的热情和动力,这在精神层面是无法弥补的损失。

(四)独生子女教育问题陷入困惑

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提倡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孩子,这样社会中的独生子女越来越多,长辈对孩子疼爱有加,以至于达到溺爱的程度,孩子在生活中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而且孩子的性格变得自私、孤僻。独特的家庭结构为独生子女提供了独特的生长环境,也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独生子女心理压力大,容易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自理能力和同情心,这对孩子树立良好的生活态度和方式极为不利。家庭结构的迅速变迁对家庭的独生子女教育提出了挑战。

(五)加重了社会养老负担

在我国目前和今后的相当长的时期,家庭养老肯定是农村家庭养老的主要形式。大多数农民生儿育女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老有所养。家庭子女数量的减少,特别是一些家庭没有男孩子,在现行的婚姻居住方式下,子女数量的减少和没有男孩子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农村家庭的养老功能。

另一方面,社会人口结构的变化导致养老成为全社会的大事。在老龄人口不断激增的同时,劳动人口的下降将会进一步加重年轻劳动人口和整个社会的养老负担,对我国经济的长远和可持续发展产生一定负面影响。

3、 计划生育政策的思考

人口问题始终是制约我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人口问题的最终目标和理想状态是将该问题变成个人行为政府不干涉,但是人口问题作为我国基本国情的特征,短时间内不会改变,中国的国情决定,仍然需要实行计划生育。

任何政策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根据变化了的形势进行适时稳定的调整。当前适度稳健地调整计划生育政策是很现实的选择,同时计划生育政策的目标应逐步转变为以调整人口结构为主,提高人口质量为主。

(1) 适度提高妇女总和生育率,逐步放宽生育二胎政策

由于我国人口再生产长期低于世代更替水平,就造成人口持续下降的惯性,形成人口倒悬金字塔现象,因此从长远发展来看,应该适当放开二胎政策。

有研究表明,人口出生率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从部分地区的试点和理论角度来探究,即使逐步放开二胎政策,人口也不会出现无序增长,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人口下降是多种因素而并非完全由生育政策导致,经济发展对生育孩子数量,也有着很大的影响,世界发达国家即使采取鼓励生育的政策,居民生育孩子的数量也很少。

2、传统生育观念已经有了很大转变。中国传统文化是多子多福,现在的生育意愿调查显示,绝大部分人群的生育意愿是 12 个孩子,想生三胎以上或者丁克族都占很小比例。

3、避孕节育技术的推广,同样可以影响生育数量,而 20 世纪 70 年代以前,夫妇即使想少生孩子,避孕节育技术也难以保证。

4、妇女就业和子女教育的影响,中国城市家庭普遍的就业方式是夫妇两人就业,妇女的独立意识普遍增强,不再愿意依附于男子;农村中外出务工的夫妇也越来越多。而对子女则普遍希望接受良好的教育,教育支出成为家庭中一笔较大的开支,客观上也制约了大多数夫妻生育孩子的数量。

实施:第一胎和第二胎之间应有一定时间的生育间隔,准许生育两个子女,严格控制生

【计划生育政策变化原因】

育三个子女。尽量拉长两胎间的生育间隔,减轻家庭抚养孩子的压力的同时也可以避免每胎孩子在成长中的遇到的人口问题带来的影响。

(二)多种措施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

1、将实施健康老龄化战略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笔者建议:从当前出发,全社会应该更加关注老年人的生活,切实解决老年工作遇到的实际困难,统筹解决老龄事业长远发展的现实问题。

2、走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养老道路。建立以家庭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为辅助,公共福利设施养老手段为补充,社会保险制度为保障的居家养老体系,把老年人自身、家庭、社会和国家作用有机的组合起来,使之发挥出最佳效用。

有研究表明:当前正在实施的新农保政策有助于辅助计划生育工作的施行。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jd/442901/

推荐访问:计划生育新政策 国家计划生育政策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