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百科 > 百科 > 新农村建设计划

新农村建设计划

时间:2014-06-05   来源:百科   点击:

【www.gbppp.com--百科】

新农村建设计划(一):村新农村建设规划方案

庄窠村新农村建设规划方案

基本情况: 村位于红河乡东南部,平均海拔1540米,

村域面积 2 平方公里,本村一年四季分明,雨量集中,气温较低,光照充足,土层深厚,主要以山地褐色土为主,适于多种农作物生长,主要种植小麦、玉米、马铃薯、胡麻油菜等经济作物生长,也适合经济林苹果、核桃栽培。庄窠村 距乡镇10公里,全村由 1个自然村 5个村民小组组成,现有170 户,人口700人,党员22 人 ,工农业总产值 万元,劳动力数量170人,本地务农劳动力 170 人,外出务工劳动力100 人,村内主要道路长4000 公里,已硬化 0米。共有房屋 1190 间, 17850 平方米, 其中砖房350 间,5250平方米,土坯房 700 间, 10500 平方米,危旧房 140 间,2100 平方米,小巷道20 条,总长 4000 米,已硬化0 米。通自来水户数0 户,通电户数 170 户。全村公共厕所 0个,垃圾处理场0 个,可用于绿化的空地面积 平方米。村卫生室 平方米,文化广场 平方米,公共文化设施及体育设施,耕地面积 1500 亩,农作物面积 1400 亩 ,其中小麦 1000 亩,玉米 200 亩, 马铃薯 200亩,油料 80 亩,退耕还林山林总面积 425 亩 ,核桃面积 200 亩,全村主要经济收入来源是外出打工 ,2010年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 600元。

第二章 规划总则

一、 规划原则和目标

1、规划目标

按照“生产发展、生产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

理民主”的总体要求,以农村经济产业化、农村建设新型化、

人居环境优美化、公共服务社会化、农民教育组织化、稳定机制长效化、村务管理民主化、乡风民俗文明化为目标,广泛动员,全面发动,逐步把农产品改造成为具有持久竞争力和持续致富农民的高效产业,把庄窠村建设成为拥有现代文明生活的新型社区,把庄窠村农民培养成为适应新形势要求的有文化有技能有道德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力争用 5 年的时间,村级集体年经济收入增加到 400 万元,村民年纯收入增加到100元以上,把庄窠建设成为村民、集体双富,物质、文化生活宽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2、规划原则

(1)坚持“三大效益相统一”的原则。要充分开发利

用农业资源和自然资源,发展生产,把获取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又要注重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步提高。

(2)坚持“资源永续利用”的原则。要把建设合理的

生态环境和发展合理的经济有机地统一起来,找准发展的结合点。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发展生态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构筑生态家园。要做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以确保生态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

(3)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要立足高起点、高标

准。规划既要体现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更要突出前瞻性和先进性。小麦产业是我村经济建设的主体,因此在建设各个项目的设计中,都必须根据当地的具体特点和社会经济条件,搞好建设规划和设计蓝图,体现地方特色。

(4)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要按照每个阶段不同的目标要求确定近、远期的实施目标分解落

实。遵循可执行性、可操作性原则,突出重点,分布实施。

3、规划期限与范围

按县有关文件的要求,庄窠新农村建设规划期限为3年,

即 年2012 - 2014 年。

按照规划,本村新农村规划面积为35 亩。

二、村庄建设规划

建设因地制宜,规划以人为中心,以整体社会效益、经

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三者统一为基准点,着意刻画优质生态环境,强调全村建设的整体性,包括:功能布局、住宅分布、道路系统、排水系统、绿化系统与基础设施,统一规划,形成整体。为村民营造自然优美、舒适便捷、卫生安全的怡然栖息之地。

(一)、功能布局

通过对现状用地布局的调整,提高土地利用率,使之达

到科学合理的使用土地、创造舒适的居住环境,使村庄用地布局规划有利于改善村民的生活居住条件,有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主出入口设办公区,新建村委会,整合党员活动室、村文化室、卫生室、农家书屋,新村中心设村文化活动广场等,便于村民休闲、医疗;新村内道路采用棋盘式道路系统;排水系统呈网状,通过暗渠,由环新村排水渠集中,经处理后排出。【新农村建设计划】

(二)、住宅规划

充分考虑到现状和经济条件及可操作的原则,对庄窠新

村住宅及外部空间采取既保留又更新的规划模式。

1、保留:对砖混或砖木结构,质量较好,与村庄环境与

整体规划冲突不大的,保留 50 户、 350 间、 5250平方米 ,

采取保留措施,维持现状。

2、整治:对建筑质量尚好,但建筑风貌和外观与村庄环

境有冲突或平面布局部分不适应,对其外立面及内部平面进行整治和改造,改造面积40 间、800平方米。

3、拆除:简陋建筑、质量较差建筑以及因为规划需要

改变,或对村庄风貌有较大负面影响、建筑质量差的旧房、

窝棚等,采取拆除的措施,于2013年前全部拆除,共拆除 100户、700间、10500平方米。

4、危房改建:对有居住需要的危旧房进行改建,共改

建30户、 210 间、3150 平方米。

5、新建:规划建设新农村小区,共建设170户,每户 120平方米,分为平房层(上下两层或平房),结构 砖混 (砖混或框架),于 2014完工。

6、对村庄全部房屋、围墙外立面进行粉刷亮化,亮化【新农村建设计划】

面积1000平方米。

7、围墙拆除 500米、改建 200米、新建 1000 米。

8、卫生院坝建设 平方米。

9、改厕和改厩。对 170 户的厕所进行改建,建设成

为新型的卫生厕所,改厩 100 户、 100 间。

三、道路交通规划

充分尊重道路原有脉络,同时满足区内通达性和安全性

及消防等要求。

1、在庄窠自然村建设 4 条村内大道。 自然村村内大

道为东西走向,长度为4000米,宽度为 3.5 米,采用水泥路面。

2、村内其余均为小巷道,共20 条,长度4000米,其

中宽度2米的12 条,2900米,宽度1.5米的 8 条,总长 1100 米。采用水泥硬化。

3、马路砖铺设 平方米。

4、新修农用运输路 公里。

5、新修户间道路 公里。

6、按需规划新建大桥 座 米、中桥 座 米、小

桥 座 米或吊桥 座 米。

四、排水管网规划

排水系统呈网状,与道路建设相配套,在 条村道(左

侧、右侧或两侧)挖排水沟,宽 厘米,高 厘米,长 米。砖混结构,生活污水通过排水(明沟或暗沟),由环村排水渠集中,经处理后排出。排水渠总长 米。

五、 环境保护与环卫设施规划

1、垃圾池(箱)设置。生活垃圾收集点的服务半径不大

于100米,并在适宜的位置设置垃圾收集点,在规划范围内设置 个垃圾池(或布设 个垃圾箱)。每半个月清理一次,收集的垃圾运送到垃圾填埋场集中处理。

2、环卫队伍建设。建立一支稳定的环卫保洁队伍,负

责路面清扫、绿化维护、村容村貌整洁等工作。同时,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村民的环境卫生意识,形成自觉维护环境卫生的共识和行动。

六、水利规划

1、新建或维修人饮工程 处,新建或改造抗旱池 个, 立方米,新建 立方米的蓄水池,新建 立方米的水窖,埋设管道 米,解决 户人的安全饮水问题。

2、新修 米的护村河堤,新修 米的护坡,解决

新农村建设计划(二):新农村建设规划方案

新农村建设规划方案【新农村建设计划】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战略部署,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如期实现,关系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加快垦区新农村建设步伐,特制定本规划。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明确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目的,以改善人民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认真贯彻"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民主政治和党的建设,加大投入力度,建设现代农业,调整农业结构,加强基础建设,发展社会事业,完善体制机制,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加快农业现代化、农区工业化和农场城镇化进程,扎实推进垦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建设目标。

"十一五"期末,农场实现生产总值380亿元,在2005年基础上翻一番,整体经济实力显著增强;非农产业加快发展,经济结构趋于合理,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14%;经济增长方式发生实质性转变,初步建成节约型生产体系,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下降20%;小城镇功能进一步完善,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人居环境大大改观,城镇人口比重达到60%以上;生态环境保护加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全面提高,所有农场达到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二类地区标准,森林覆盖率达到23%。

--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高。"十一五"期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85%,农业科技进步

贡献率达到70%,种植业标准化率达到98%,农业机械化程度达到95%,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260亿斤,实现种植业增加值121亿元,占生产总值的24.2%;畜牧业标准化饲养率达到80%,实现养殖业增加值48亿元,占农业增加值的40%;农产品综合加工能力227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480亿元;现代流通业物流总量2100万吨,第三方物流占80%以上。 --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中央惠农政策全面落实,种地农户社会负担进一步减轻,种粮收益持续增加,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建立促进农户增收的长效机制。"十一五"期末,农场职工家庭人均纯收入1万元,年均增长10%;恩格尔系数0.3以下,职工群众生活宽裕,生活质量明显改善,80%职工群众家庭达到总局级小康标准。

--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加强。全部农场出口路及部分骨架公路实现四级以上硬化连接,50%的管理区与农场实现四级硬化连接。农场城镇居民住宅全部砖瓦化,人均住宅面积25平方米;农场居民自来水入户率98%,住宅集中供暖率50%,燃气普及率85%,城镇绿化覆盖率30%;信息网络全覆盖,互联网家庭普及率达到25%;管理区开通广播电视100%,数字电视节目入户率80%以上;重点地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粪便处理率95%,资源化率达到85%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70%以上。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高质量高水平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达到"双高"普九标准,基本实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35岁以下的从业人员学历全部达到高中文化程度,从业人员初中以上文化程度80%;居民点卫生机构覆盖率100%,人均期望寿命78岁,传染病报告发病率低于200/100000,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全面普及;新增就业5万人,转移种植业劳动力15万人,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从业人员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覆盖面100%。

--基层民主法制和党的建设继续加强。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健全,推行厂(政)务公开制度100%,民主议事会建制率100%。居民民主法制意识明显增

强,50%的农场和60%的管理区达到民主法制示范单位标准。人口犯罪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居民对社会安全满意率97%。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不断增强,群众满意率达到85%以上。

(三)遵循原则。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原则,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指导农业,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业生产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户增收。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围绕职工群众需求谋划新农村建设

(九)积极发展循环农业。发挥垦区资源优势,组织实施生物质工程,加快发展生物质能源产业和生物基材料。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在适宜地区积极推广沼气、秸秆气化、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技术,支持养殖场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全面实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形成资源良性循环的生态模式。加大生物质能资源综合利用力度,加快工农结合以工哺农的循环经济的进程。大力开发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防止农业污染,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继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逐步建立职工增收长效机制

(十)挖掘种植业内部增收潜力。坚持"扩稻玉、上品质、强经特、增效益"原则,向优质高产作物调整,力争"十一五"期末,水稻扩大到1500万亩,玉米扩大到500万亩。向高效经济和特色作物调整,重点发展亩纯收入500-1000元的高效特色经济作物。向优质专用农产品调整,建设优质专用小麦、啤酒大麦、高油高蛋白大豆、优质水稻、高效经特作物、饲料饲草作物基地。城郊农场重点发展设施农业,推进高效集约化经营,使有限资源创造出最大的效益。"十一五"期末,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达到2850万亩,粮食总产力争达到260亿斤,商品率保持在90%以上。

(十一)加快发展畜牧业。大力实施"主辅换位"战略,优化畜牧业区域布局,扩大奶牛、肉牛、生猪等生产规模。完善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搞好良种的引进和培育,优化畜牧业品种结构。大力推广先进实用生产技术,加快畜牧业由速度型、数量型的粗放式增长方式向质量型、效益型的集约式增长方式转变进程。建立和完善疫病防治体系建设。提高畜牧业机械装备水平,实现畜牧业生产机械化。加快养殖小区和家庭牧场建设,推进畜牧业规模化生产经营水平。"十一五"期末,畜牧业占农业产值比重达到40%。各类养殖小区达到1700个,各类家

庭牧场达到3万个,使规模化生产经营水平达到80%以上。良种奶牛(单产5.5吨以上)占存栏母牛的80%以上,肉牛改良比例达到95%以上,商品猪三元杂交达到95%以上,良种肉羊的比例占肉用羊存栏的50%以上,畜牧业收入占居民家庭纯收入30%。

(十二)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破除农场既得利益观念,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和职工自营经济发展,激发广大群众自主创业、追求财富的热情,形成非公有制经济竞相发展的态势。积极鼓励广大民众以民营方式,发展畜牧养殖、林下经济、农产品加工、商贸流通和社区服务。支持非公有资本以各种方式,参与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民办教育、文化、科技和卫生等社会公益事业。加大资金支持力度,用好用活发展基金和专项周转金,培育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私营企业,扩大非公有制经济总量。引导企业提高素质、壮大规模,培育一批主业突出、竞争力强的大型非公有制企业。"十一五"期末,实现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200亿元,占垦区生产总值的40%。

(十三)促进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制定出台扶持转岗就业的优惠政策,促进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实施科技入户、再就业培训、阳光工程。加大省内外的劳务输出力度,把国际劳务输出做大做强,通过项目代劳务等方式,把企业建到国外去,在国际市场打造品牌;建立一支素质高、业务强的就业服务队伍。建立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十一五"期末,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15万人,每年完成3万人的转移就业任务,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

(十四)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和扶贫开发工作力度。以中低产田改造为重点,加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农场的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绿色农业,加大对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基地建设的扶持力度,增强龙头企业对基地的拉动能力,增加职工收入。加快贫困农场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改善贫困农场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增加扶贫投入,完善扶贫机制,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加快扶贫项目建设步伐。继续实施"1533"扶贫工程,加强对低收入职工群众的扶持,尽快使贫困群体脱贫致富,搞好人多地少的贫困农场劳动力转移培训,扶持龙头企业带动贫困农场调整结构,拓宽贫困农户增收渠道。"十一五"期末,基本完成24.5万贫困人口的脱贫任务。

四、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农区工业化进程

(十五)壮大产业化龙头企业。确立垦区工业经济的主导地位,构建起实力雄厚、主业突出、集群发展,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强力支撑城镇化和现代化建设的工业产业格局。大力引进战略投资者,推进龙头企业股份制改革,进一步优化企业股权结构,真正建立起现代企业

制度,迅速提升龙头企业的经营层次和竞争能力,努力打造若干个年销售收入十几亿、几十亿、上百亿的大型企业,在全省食品工业基地建设中发挥骨干作用。加强龙头企业自身建设,努力提高管理水平,增强市场开拓能力,着力解决达产达效和运营质量问题,努力成为拉动基地农户增收的主力军。"十一五"期末,将九三油脂、北大荒米业、完达山乳业、北大荒肉业发展成核心竞争力强、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航母"企业,3户企业进入中国500强。 (十六)拓展工业发展领域。实施大项目牵动战略,以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和低消耗、低污染为项目准入标准,发挥资源优势,再上一批有规模、有影响的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瞄准新能源、新材料、新市场,新上一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市场前景广阔的工业项目,努力发展生物化工、粮食化工、亚麻纺织和机械制造等产业,进一步拓展工业发展领域。抓住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契机,引导产业和企业向园区聚集,尽快形成专业分工突出、协作配套紧密、规模效应显著的产业集群,建设全国一流的绿色产业园区。"十一五"期末,打造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家,实现年大豆综合加工700万吨、水稻加工500万吨、玉米加工500万吨、小麦加工100万吨、大麦加工50万吨、马铃薯淀粉加工50万吨,生猪屠宰加工500万头、肉牛屠宰加工50万头、羊综合加工500万只、鲜奶综合加工100万吨。

(十七)鼓励和引导非国有中小企业成长。各分局、农场要把发展重心转移到工业发展上来,分级构建农产品加工、特色产品加工支柱企业集群和服务型企业集群。推进农业产业化升级,强化对中小企业的服务意识,重点建设一批具有突出优势和产业特色的工业园区,鼓励创办小企业,引导中小企业向园区集中,在土地、资金、信息网络建设和政策法律服务等诸多方面对进区企业实行重点倾斜。总局设立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建立中小企业专项扶持资金,大力支持中小企业为大型企业协作配套。"十一五"末期,建设具有突出优势和产业特色的工业集群园区70个,园区平均实现产值2亿元以上,年销售收入超亿元中小企业25家,中小企业销售收入占垦区工业的35%。

五、加强场区公共基础建设,加快农场城镇化进程

(十八)搞好城镇建设布局规划。结合撤队建区和撤并农场的改革,统筹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因素,充分预留发展空间,修编土地利用规划,搞好城镇和管理区布局规划和功能定位,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化产业支撑体系,完善小城镇社会管理职能,提高小城镇对人口、产业的吸纳和承载能力。重点规划建设5个人口在10万人左右的中心城镇,50个人口在1万人左右的重点城镇;500个人口在1000人左右的管理区。"十一五"期末,城镇人口比重达到

【新农村建设计划】

新农村建设计划(三):2015新农村建设工作计划

第1篇:乡镇农村新农村建设规划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sh/30567/

推荐访问:新农村建设政策 新农村建设图片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