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文章 > 私藏美文 > 十八大,文化

十八大,文化

时间:2018-03-29   来源:私藏美文   点击:

【www.gbppp.com--私藏美文】

十八大,文化 第一篇_十八大关于增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论述

十八大关于增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论述

今天跟大家讲一下党的十八大关于文化软实力的一些重要论述。我认为党的十八大把文化软实力在我们国家发展的战略当中的地位又进一步强化了。为什么这样讲?我们回忆一下。党的十七大是这样讲的: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它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要到什么程度?并没有进一步详细的展开。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则强调: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要求更加紧迫。谈到了更加紧迫。

一、增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

(一)文化软实力的战略地位

这次党的十八大则对这个紧迫和重要程度给了一个很明确的定位。是在谈到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五点新要求的背景下提出的。这五点新要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提高,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这恰恰是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五个方面。那就是说十八大报告把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整个文化要求的一个总领性的要求。如果我们不能够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不能使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那么这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也是达不到的。这就是突出了它的战略地位。

(二)如何增强文化软实力

十八大报告中对于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要从三个方面来努力: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二是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三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基础更加扎实。我们可以看到,这三个方面是讲什么?就是我们要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要从这三个方面去努力,而这三个方面几乎涵盖了所有的文化领域。我们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它主要包括这样四层含义:一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二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三是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四是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我们一个时期以来,人们在谈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时候,往往把它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混为一谈,其实两者不全是一回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讲我们核心价值,各种各样的核心价值,总括起来形成一个体系,这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当然我们这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其表述来讲,不容易记,不容易懂,也不容易传。所以需要凝练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使它更易懂、易记、易传。

从现在这种表述来看,我们并没有形成一个非常简洁明快的为人们喜闻乐见、通俗易懂、易记易传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以十八大报告提出,我们想建成全面建设的小康社会,必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这是增强国

家文化软实力的最重要的一点要求。如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能深入人心,我们的文化软实力从何谈起它增强了呢?那是不能的。

第二个方面的努力,文化产业要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我们知道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近些年来发展的非常快。GDP增长可以说以大约平均两位数的比例在增长,创造了世界经济史上长期发展的奇迹。如果我们要继续使我们的经济健康的、持续的、蓬勃的发展,必须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经济增长点是什么?就是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它具有双重功能、双重属性。一是它的商品属性,文化产品可以卖钱。二是它的意识形态属性,它可以传播思想文化、可以传播价值观念。文化产业发展它具有两种社会效益:一是它的经济效益,它可以为我们的社会积累财富,使我们的经济总量扩大。二是它为我们的思想文化传播提供平台,提供渠道,提供载体。所以文化产业能不能做大做强,能不能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它既决定了我们经济发展规模能不能扩大,也决定了我们的思想文化传播、价值观传播能不能得到更广泛的影响、更扎实的影响。所以在文化软实力要显著增强这个要求下,要求我们必须把我们文化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

第三个方面,谈到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基础更加扎实。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它是不是能够建成,基础是不是扎实,恐怕要看一些方面。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能不能深入人心的问题。二是我们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是不是能够得到明显的提高。三是我们的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是不是能够丰富多彩,是不是能够满足广大各族人民群众他的精神文化的需求。还有一点,我们的文化产业是不是能够做大做强,乃至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它是摆在第一位。为什么要把它摆在第一位?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战略地位强调的非常充分。首先讲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我们不是要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吗?那么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它需要有方向,需要有灵魂,需要有正确的指导。这个正确的方向、正确的灵魂、正确的指导是什么?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如果我们偏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那么我们这个复兴就会走偏道路。又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如果剥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那么我们这个文化既不是先进的,更不是社会主义的。又讲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这个定位就更高了。那就是说如果我们背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我们搞出来的中国特色的什么主义,恐怕就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了,或者成了中国特色资本主义,或者是成了中国特色其他主义,而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那就必须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去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如此之重要,所以我们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就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更加深入人心作为第一位的要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不仅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五位一体这样一个高度来定位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而且在报告第六部分,专门谈到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实际上就是把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当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展开来进行了论述,进行

了系统全面的论述。那么这个论述,一是讲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强调这个。二是讲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文化。然后又讲到了我们如何来搞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建设。这里强调几个方面:一是讲我们文化强国建设,一定要建设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定要使我们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更加自觉的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去做。讲了几个层次,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逐层次的加以阐释,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第一位建设好核心价值体系,然后按照四个层面去做。

党的十八大报告,不仅把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放到一个非常明确的战略地位上,而且对于如何做大做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进行了又有宏观的论述,又有微观的论述。这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我认为是一个很重要的大亮点。当然十八大有很多亮点了,这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亮点。

二、增强文化软实力的意义

(一)什么是软实力

软实力的概念,不是我们中国人最先提出的,是美国人叫约瑟夫.奈,是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的一个教授,这个人不是一般的学者,他有深厚的美国政府官方背景,卡特期间他是助理国务卿,克林顿期间是助理国防部长兼国家情报委员会主席。他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这个软实力概念?我们知道上世纪80年代末期、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世界两极格局解体了。在这种情况下,过去令美国忧心忡忡的一个苏联集团不存在了,美国要想继续称霸世界,仅仅靠它的军事力量不可以。约瑟夫.奈说应当用软实力。【十八大,文化】

这个软实力是这样提出的,他是受30年代英国实用主义学者卡尔的一个观点,那就是世界上有三种权力:一种权力是军事权力。这种权利带有强制性。你不服从,我可能要消灭你。第二种权力是经济权力,带有收买性。而第三种权力,那就是文化的权力。他认为这种文化的权力,可以利用说服、拉拢、诱导、同化的作用使别人愿意跟着你干。他认为这种权力很高明。他认为美国缺少这种权力,所以提出来要用软实力,他说的非常坦白,美国就是用拉拢、诱导的办法使别的国家跟着美国走。显然他提出这个软实力概念是为美国霸权主义国际战略服务的。

(二)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美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约瑟夫.奈有深厚的美国官方背景,他提出这个概念,很快引起各国的重视,当然也传播到中国来。开始中国学界有一些学者认为,既然他有深厚的美国官方背景,如果我们也用软实力的概念,岂不会受制于人,岂不会丧失我们的话语权。所以不主张用。更多学者认为软实力就是个学术概念,学术概念不分国界,问题不在于用还是不用,而在于我们怎么用。如果我们能够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用又何妨。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党的十七大提出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在软实力前面加上文化二字,加上文化二字,意义在哪里?我认为这个意义首先,我们把这个软实力作为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相对于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而言的一个领域,放在这里面来看的。而不是像美国那样,仅仅把它作为一种国际战略外交权谋。

另外,美国人显然把它作为霸权主义政策的一种战略,一种手段在用。约瑟夫.奈提出软实力概念的那本书著作,书名叫《注定领导世界:美国权力性质的演变》,单从书名可以看出,它是为美国霸权主义政策服务的。我们是主张和平发展的,所以我们肯定不是搞霸权主义的。我们是把它作为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和我们以往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等是存在很大的交集的。这是我们和美国学者一个很重要的区别。

(三)苏联解体是文化软实力大厦坍塌的教训。

现在要问了,我们可以区别开来,我们强调这个文化软实力建设,它的意义究竟在哪里?除掉我们讲的它是我们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发展文化软实力,可以增强我们综合国力,这是比较笼统的说法。我认为我们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意义。我认为任何国家都需要两条腿走路,一条腿是物质硬实力,一条腿是文化软实力。如果说物质硬实力这条腿不行,可能这个国家一打就垮。如果说文化软实力这条腿不行,可能这个国家不打自败。苏联解体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过去苏联可以和美国并驾齐驱的超级大国,这样一个超级大国为什么四分五裂解体了,有人说因为苏联工业布局不合理,重工业太轻,轻工业太重,忽视了民用工业。有人说因为苏联民族政策没有搞好,有人说因为苏联制度太僵化了,有人说因为苏联党内出现了腐败。这些说法应当说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有一个最根本、最深层的原因是什么?就是苏联文化软实力大厦坍塌了,意识形态防线崩溃了。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失去人心,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必失天下。

苏联文化软实力大厦怎么坍塌的?什么时候坍塌的?赫鲁晓夫有一个外孙女,她在回答媒体访谈的时候就讲,她说苏联解体是从我外祖父赫鲁晓夫时代开始的,她说的很对。她指的是什么?1956年苏共召开了二十大,赫鲁晓夫做了一个秘密反斯大林的报告,本来斯大林在世的时候,不仅苏联人民,全世界进步人士,也包括中国都在歌颂斯大林,说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世界革命导师,说他是反法西斯的英明统帅等等。可是斯大林一去世,赫鲁晓夫开始大骂斯大林,说斯大林是混蛋,是白痴,是暴君,是俄国历史上最大的独裁者,说只会按照地球仪来设计战略。当得知德国军队打入苏联境内,吓的面如土色,说列宁留给我们的东西完了,然后就躲在家里七天不见人。贝利亚看着不行,领着全体政治局委员到他家里把斯大林哄回来了。这些个说法显然是缺少根据的,后来解密的苏联档案以及当时的一些亲历者都可以证明这些说法没有根据。

但是当时赫鲁晓夫是苏共中央总书记,他的话有几个人能不听,谁敢不听。他这样讲,整个苏联意识形态就开始乱了。人们开始怀疑苏联共产党,怀疑斯大林,怀疑马克思主义,怀疑社会主义,怀疑苏联的历史。到了上世纪60年代初期,就出现了一些所谓的持不同政见者,这些人后来被美国保护起来了。苏联意识形态防线就开始变了。到1968年,那个时候赫鲁晓夫已经下台了。当时苏共

中央总书记是勃列日涅夫,他主持了一次苏共中央会议,他说看一看我们的历史教科书,人们是在怎样攻击诽谤我们的党,然而我们有哪些党员能够勇敢的站出来批驳这些错误的观点?没有。尽管勃列日涅夫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但是当时苏联共产党确实很僵化,包括宣传体制也是很僵化,那时讲到西方就是一片漆黑,什么都不好,讲到苏联那就是一片光明,什么都好。这显然也不实事求是。

与此同时,美国在苏联周围建立了60多个电台,以苏联各民族语言对苏广播,宣传西方价值观,宣传西方的优越性,揭露苏联的阴暗面。而且它的方法也很巧妙,不是采取简单的口号式宣传,比如说这个人的回忆录,那个人写的纪实,那个人的历史见证。苏联老百姓感到美国这个宣传有点说服力,而苏联自己的宣传有点假大空。加上苏联本身有很多政策失误,党内又有腐败现象,渐渐地在老百姓当中的威信越来越低。整个意识形态都跟着美国的宣传在走,等到戈尔巴乔夫宣传新思维就很有思想了。戈尔巴乔夫上台以后,他犯了两个致命的错误,一个是他重用了一个人,这个人叫雅科夫列夫,他年轻的时候留学美国,后来出任苏联驻加拿大的大使。据一些官员揭露,说他在留学美国期间就已经被美国中央情报局策反了。但是官员把这个事情向戈尔巴乔夫举报以后,戈尔巴乔夫下令要压住,不许查处。结果雅科夫列夫不但没有受到查处,反而在党内的地位越来越高,一直做到政治局委员兼宣传部长。

后来的一些事实证明,这些说法是准确的。苏联解体以后,雅科夫列夫曾经接受西方媒体的访谈,人家问他,您是苏联共产党的党员,而且不是一般的党员,已经做到了政治局委员和宣传部长,怎么还反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呢?他说反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站在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之外来反对。一种方式是站在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之内来反对。他说我就是站在之内。我站在之内,我的地位越高,我反对起来就越有效果。多么露骨、多么坦白。但是戈尔巴乔夫他听信雅科夫列夫。所以就一步一步越来越远离马克思主义,越来越远离社会主义,直到背叛。

戈尔巴乔夫第二个致命错误,要解除报禁党禁,允许私人成立政党,允许私人办媒体,办广播、办报纸、办刊物等等。由于他有了这样的政策,那些私人媒体一股脑冒出很多。这些私人媒体毫无例外都接受西方的赞助,吃人家嘴短,拿人家手软,你接受西方赞助,当然观点听西方的,所以没有人维护苏联共产党,没有人维护苏联社会主义制度。舆论几乎一边倒。尽管苏联当时它的军事实力可以跟美国叫板,但是这些挽救不了苏联的解体,以后它的文化软实力大厦坍塌了,意识形态防线崩溃了,它失去了舆论和人心的支持,它的解体就成为一种必然,覆水难收。

苏联解体的教训,实际上就是这样一个教训。只要文化软实力不行了,这个国家就有可能不打自垮,不打自败。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

(四)文化软实力对一场大战争的胜负发挥的作用

文化软实力实际上对一场大战争的胜负也会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过去毛主席说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作为战争一方来讲,如果这一方文化软实力不行,你肯定也会在战争中打失败的。比如说美国,美国那么快拿下伊拉克,而

十八大,文化 第二篇_十八大文化

11月8日,党的十八大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这次大会,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胡锦涛总书记代表党中央向大会作了报告。胡锦涛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从报告中,能体会到文化建设的三重意义:

其一,它是民族的血脉。中华民族有上下五千年历史,五千年历史创造了璀璨中华文化,而璀璨中华文化又维系着中华民族的绵延发展。中华文明是至今四大文明中唯一没有断流的文明。辩证摒弃传统文化,既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又是中华民族昂首走向世界、实现民族复兴的精神资源。

其二,它是国家实力的象征与体现。文化既是软实力,又是硬实力。当它成为一种科学核心价值观时,它是精神动力、吸引力,是软实力;当它转变为文化产业时,它又是物质生产力,是硬实力。

其三,它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既是人民信念、信仰之源,也是人民丰富生活之源。随着改革开放与人们物质生活的丰富发展,人的精神生活显得越来越重要。就此而言,发展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既是国家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文化建设也是民生建设。跟报告其它内容一样,在文化建设问题上民生意义也显得特别明显。它既表现在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上,又表现在文化建设的具体思路上。报告明确提出,文化建设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做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物质文化全面发展。只有多创造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内容与文化形式,才是富有活力的文化内容与文化形式;只有来源于百姓需求的文化内容与文化形式,才是有生命力的文化内容与文化形式;只有让百姓亲切可感、可享用到的文化内容与文化形式,才是有价值的文化内容与文化形式。

相信,在十八大报告的引领下,我国将逐步走向一条科学、协调和可持续的文化发展之路,渐渐实现文化强国目标。

十八大,文化 第三篇_学习十八大精神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学院:新闻传播学院

姓名:艾俊成【十八大,文化】

学号:124056001

学习十八大精神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党的十八大报告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鲜明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战略任务。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认真学习领会党的十八大精神,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是各级党委、政府当前的重要政治任务,更是每一个文化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文化强国建设面临的历史机遇和必然选择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物质生活有了极大的改善,精神生活亟需迅速提升。文化强国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这为我们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伟大战略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十八大是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承载着13亿民众对未来福祉的期望。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就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 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不断强调把文化建设摆在前所未有的位置上来,文化强国的“路线图”已然清晰。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从十六大以来,我党突出强调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至今已经10年,在这十年里文化领域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

当你和爱人牵手走进电影院享受视听盛宴时,是否知道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电影生产国,2011年电影产量达791部,国内票房超过131亿元?当你手捧一本心爱的书籍忘我阅读时,是否知道我国图书出版品种和总印数、日报总发行量已居世界第一,电子出版物总量居世界第二位?当你行走海外意外于“洋面孔”竟纷纷说起汉语与你交流时,是否知道随着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中华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也与日俱增,仅孔子学院就已在100多个国家落户,成为推广汉语教学、传播中国文化及汉学的全球品牌和平台?„„循着这条路径展望未来,我们看到的将不仅是国家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更有人民“精神幸福指数”的大提升。这让我们看到了将来的国家文化事业会上一个新的台阶,人民的“幸福指数”也会不断上升。

文化对一个城市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创造良好的文化艺术氛围,培养可造人才,不断壮大艺术创作队伍和连续开展书画活动是近年来文艺界最大的变化。十年巨变,中老年书画协会、老年大学书画班、学前儿童、中小学生书画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包括社区居民、山区农民们都开始对书画艺术有了不同的见解,在这种浓厚的艺术氛围下,各种画廊也相继开门,这些都是以前不曾见到的。

文化强国建设既是十八大提出的建设目标,也是我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十三亿人民的文化生活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要求,我们要抓住这一难得的文化发

展机遇,挖掘民间的、自然的、原生态的艺术精品,大力弘扬民族文化,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到群众中去找灵感,搞创作,让文艺成为人民大众的文艺。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文化建设是其中的重要内容。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必须进一步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把文化建设作为一项硬任务来抓好、抓实,做到组织上加强领导、工作上强力推进、政策上全力支持。要做到搞规划不忘文化,编预算立项目不忘文化。只有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重要位置,列入各级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一同部署,才能使文化建设强力推进。

坚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两轮驱动。一是坚持政府主导,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努力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均等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针对人民群众的不同需求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让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统筹协调区域和城乡文化发展,进一步加大对欠发达地区文化事业的投入,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共服务管理运行机制。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与传承。二是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不断加强引导,完善政策,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以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路径,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骨干企业为支撑,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推动文化产业规模实力迅速壮大、质量效益显著提升。

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以深化和完善体制机制为重点,着力推进文化改革创新。推动已转制的国有文化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育合格市场主体。落实对转制院团改革发展的扶持政策。稳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深化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继续深化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对外文化交流,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不断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精心组织国家文化年、中国文化节、欢乐春节等重大品牌活动,加强思想文化领域的国际对话,加快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建设,继续推进对港澳台文化交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

加大财政投入,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总体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提高文化市场管理效能,落实支持文化体制改革发展的经济政策,加大财政、税收、金融、用地等方面对文化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和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力争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加强文化综合执法机构建设,提高文化市场管理效能,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型文化管理体制。

在经济跨越发展、社会民生改善的同时,我们迎来了文化强国建设的历史机遇。让我们携起手来,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共同努力,共创文化大发展的美好未来。

十八大,文化 第四篇_十八大报告文化建设方面分析

十八大报告文化建设方面分析

1.与十七大文化建设目标要求的比较分析

设广泛开展,全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文化体制改革取得重要进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取得新成绩。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我们要(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二)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三)弘扬【十八大,文化】

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加强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项目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能。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构建和发展现代传播体系,提高传播能力。增强国有公益性文化单位活力,完善经营性文化单位法人治理结构,繁荣文化市场。扩大文化领域对外开放,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营造有利于高素质文化人才大量涌现、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造就一批名家大师和民族文化代表人物,表彰有杰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引用报告)我们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已经写入宪法的国家发展目标。在十八大报告中谈到文化建设的时

十八大,文化 第五篇_党的十八大关于文化的内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

(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把广大人民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

(二)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这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

(三)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为人民提

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粮。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加快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帮扶力度,继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推进网络依法规范有序运行。开展“扫黄打非”,抵制低俗现象。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

(四)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加强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项目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能。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构建和发展现代传播体系,提高传播能力。增强国有公益性文化单位活力,完善经营性文化单位法人治理结构,繁荣文化市场。扩大文化领域对外开放,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营造有利于高素质文化人才大量涌现、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造就一批名家大师和民族文化代表人物,表彰有杰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

我们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

十八大,文化 第六篇_十八大文化备课

一、近十年来文化建设基本历程

2000年,江泽民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他指出:“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的执政之基和立国之本”。把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同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联系并统一在一起,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是首次,具有新的时代意义。它对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来说,是一个新的升华,突出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伟大历史作用,体现了先进文化对党的建设的重要意义。这一概括,把文化问题直接与党的先进性相联系,使之成为关系到党的性质、宗旨、历史地位和历史作用的大问题。这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一个伟大创新。体现了我党文化自觉和与时俱进的意义。

2000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首次提出了“文化产业”,要求“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和管理,推动有关文化产业发展”。体现了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容和保证,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要求。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认识到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同时,正式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进了党章,强调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至此,党已经认识到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中大力发展先进文化促使社会更加和谐。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把中心议题定在研究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上,从文化方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在文化方面:一是首次向全党发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号召;二是首次明确把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提出来;三是强调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提高中华文化影响力。充分表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把文化建设摆上了空前重要的位置。

2010年7月23日,胡锦涛在主持党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发表了关于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讲话,对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进行了全面、系统而深刻的论述,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要的战略思想。讲话特别强调要从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并指出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已成为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2010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第一,通过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来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这是文化发展的核心和根本目的。在物质形态增长的过程当中,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却没有能够得到同步的推进,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伦理和行为规范也没有能够广泛建立,以致在部分人群当中存在着精神迷茫、道德滑坡、行为失范的现象。在经济领域,由于诚信缺失,合作风险加剧,交易成本增大;在社会领域,关爱互助意识淡薄,人际关系存在着功利化倾向;在人的内心世界,相当一部分人把追逐钱财当成第一目标,失去了劳动、创造的乐趣,生活的幸福感有所下降。如果长此以往,将背离以人为本的原则,偏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因此,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提出,要通过文化发展来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第二,加快文化发展繁荣,必须推进文化创新,这是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长期以来,由于诸多原因,我们的思维方式更偏向于接受、传承和模仿,只侧重于把前人的成果和别国的东西简单地拿来,而缺乏自己的创新和创造。文化能否发展繁荣,取决于我们是否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不断创新的能力。只有具备了这样的意识和能力,才能不断创作生产出思想深刻、艺术精湛、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为此,在文化建设中,要特别强调和鼓励改革、创新,无论是在思想、内容上,还是在形式、手段上,都要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第三,实现文化繁荣必须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把文化建设区分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只有分清了事业和产业,才能分清政府和企业的职能,才能从过去政府大包大揽的误区中解脱出来,在政府的引导下,广泛动员各方面力量,共同推进文化建设。在文化事业方面,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在文化产业方面,强调要注意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积极鼓励非公有制经济进入文化领域,丰

富文化产品,最大限度地满足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2011年10月13日,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六中全会上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的重要论断,这是继我们党提出“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等著名论断之后提出的又一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和深远影响的论断;第一次从文化纲领、文化目标、基本方针、文化政策上阐述了文化强国的“中国道路”,这是我国文化发展历程中划时代的历史贡献。

7.23讲话: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我们党把握时代和形势发展变化、积极回应各族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我们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道路、方针、原则都做了明确的阐述)

十八大: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从四方面入手。

二、文化发展的历史必然

1、经济腾飞为文化发展创造巨大空间

如果把文化作为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过程中的精神成果的总和,那么文化无疑是物质世界的派生物,是第二性的,是受物质世界发展支配、制约和决定的。在物质匮乏的状态下,很难谈到文化的发展繁荣;物质生产的发展虽然能够带来文化的发展,但未必形成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只有经济腾飞、物质生活走向富裕,文化才可能大发展大繁荣。

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改革开放起步,整个社会处在脱贫致富、解决温饱问题阶段。在贫困的挤压下,人们忙于解决吃穿住行等生计问题,既无精力也无财力涉足精神世界的文化生活,文化的需求受到沉重压抑,文化的发展受到严重制约。随着经济发展,一方面,社会整体解决了温饱,总体实现了小康,物质生活的改善和提高使得人们摆脱了贫困的重压,精神世界得到空前解放,各种文化欲望井喷般地涌流,汇集成人民大众的文化需求浪潮;另一方面,物质生活的厚实和财力物力的丰盈,为人们选择、参与、享受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提供了现实可能。数据表明,我国城乡恩格尔系数都降到了40%以下,这说明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用于基本必需品的生活费用比例越来越少,精神文化生活的扩展是显而易见的。2011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GDP)达5432美元,据推算,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000美元以上时,社会文化消费应是4万多亿美元,而我国现在仅是1万多亿元,文化发展和消费的潜力还很大。文化的发展可为人民提供更多的精神食粮,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社会文化生活才不断活跃升温。 但把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为时代的重大课题,摆在人们面前,成为现实的紧迫任务,则是在今天的环境和条件下才成为可能。

如今,我们已经实现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正在向全面小康迈进,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国际地位大幅提升,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外汇储备世界第一,2011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000多美元,处在工业化的中后期,经济腾飞为文化的发展繁荣创造了巨大空间,提供了坚实基础和强劲拉动。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的一句预言,在今天变成了现实:“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涨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这也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增强之后的合乎历史发展逻辑的必然结果。

2、知识经济的到来助推文化崛起

除了深层次的经济根源,我国兴起文化建设高潮,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还有外部的时代背景原因。 当今时代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或者信息时代。知识、信息、科技、文化、智力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分量和作用越来越大,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知识信息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在世界经济格局中,主要发达国家之所以拥有发展的优势,实力雄厚,引领发展的潮流,就是因为它完成了工业化,进入了后工业化时代,即知识经济或信息时代,占据了知识信息的制高点,具有知识、信息、人才

【十八大,文化】

的优势,以知识经济或信息为特征的第三产业占了国民经济的大头。

我国正处在现代化、工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的进程中,但是是在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背景下展开的,这使得我们不仅不能避开和疏离知识经济、信息化的时代潮流,而且必须把工业化和信息化结合起来,用信息化引领、推动我国的工业化,完成时代赋予的工业化和信息化同步进行的双重任务。这是我国现代化、工业化不同于以往的一大特征,这样的客观情势决定了我们在现代化、工业化的进程中,需要格外重视知识信息的力量和作用。正如《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这明白无误地表明,坚持文化的繁荣发展就是坚持发展这一硬道理,就是坚持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除了文化本身是发展的内容、需要,更重要的原因是文化已成为发展的内在动因,成为生产力再发展、再解放的重要因素。新时期以来,从唱响“知识就是力量”到确立“科教兴国”“、人才兴国”“、创新型国家”等国家战略,再到提出学习型组织建设、学习型社会建设,十分清楚地折射了我们对文化和知识信息高度重视的思想历程。虽然提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始于今天,但重视文化建设、重视知识信息的价值和力量却是我们一以贯之的思想。这是难能可贵的文化自觉。

3、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客观要求

文化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创造的精神成果,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应。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之中,成为国家的根、民族的魂。正是由于文化的特殊属性,决定了全面实施党和国家发展战略,必须加强文化建设。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西方国家加大了文化产业的投入,强化了文化产品的输出,传播西方文化,对广大发展中国家进行文化扩张。当前形势下,西方国家越来越注重利用市场力量来向广大发展中国家输出文化产品,传播自由民主思想和价值观念。美国电影生产总量只占世界生产总量的6%-7%,却占据世界总放映时间的一半以上,成为美国对外宣传其价值观和文化理念最重要的工具之一。美国电影《蜘蛛侠》《超人》《2012》,“救世主们”一次次让美国扮演拯救世界的角色,让观众在不知不觉中认同美国具有拯救并主导世界强权地位的天然能力。为了吸引更大的受众人群和拓宽海外市场,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元素也成为美国电影创作来源,好莱坞先后取材中国文化元素拍摄了《功夫熊猫》、《花木兰》等。《功夫熊猫》将题材定位在中国本土,并选择了世界熟知的中国功夫为核心切入点,既能够唤起中国观众的民族认同感,也能够激起外国观众的好奇心。影片中,原有的传说和神话不过是一个叙事外壳,其内核依然是美国精神,即表面是在吸收和推广其他民族的文化,实际上它们只是美国文化价值的载体,美国电影善于将精神内核和商业外壳有机结合,价值观被包装在具有强烈视听效果的表层结构下,不仅为美国带来了巨额经济利益,带动美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时推销了美国的价值理念。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在经济上依赖制造业产品大量出口,而文化进口却不断增加,几乎是呈一边倒的态势。因此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文化的发展和建设,绝对不可以凭单翼而高翔,靠跛足而长征。

4、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不仅为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的滋养,也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独特贡献。

5.道德失范现象的存在

公众最痛恨的七大道德失范现象:

人心冷漠,见死不救 关注指数:100% 痛恨指数:99% 小悦悦、老人倒了不扶

食品药品安全问题 关注指数:95% 痛恨指数:100% “毒奶粉事件”、“瘦肉精事件”、“染色馒头事件”

医患矛盾 关注指数:90% 痛恨指数:80%

不孝顺父母 关注指数:85% 痛恨指数:90% 最近频频发生的全国最年轻博士逼父母在北京全款买房、深圳公务员殴打父母

利用他人善良骗取钱财 关注指数:85% 痛恨指数:70%

公民缺少文明意识 关注指数:80% 痛恨指数:70% 乱扔垃圾、随地吐痰、坐车不排队、公共场所大声喧哗„„这些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jd/431722/

推荐访问:十八大文化建设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