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文章 > 私藏美文 > 收入分配体制改革

收入分配体制改革

时间:2018-03-02   来源:私藏美文   点击:

【www.gbppp.com--私藏美文】

收入分配体制改革 第一篇_谈谈对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认识

谈谈对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认识

摘要

收入分配问题是最近争论的热点问题。在争论过程中有不同的观点,也形成了许多派别,如所谓的左派、右派和中间派。这些不同的派系对收入差距的扩大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观点,特别是对于扩大背后的原因,他们都试图从自己的理念出发来试图加以解释。很多人看待收入差距扩大问题都是从自己的感觉和经验出发,而不考虑全国的代表性。本文就我国现实状况,阐明我国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及其改革的必要性和措施。

关键词 收入 贫富差距 改革

一、当前收入分配的几个特点

如果想要理解这个收入分配的问题,首先要知道它具有的特点。只有对这些特点有所了解,才能和改革过程中出现的相关制度和政策结合起来加以考虑,从而更好地理解收入差距变动与市场化改革之间的关系。我们将当前收入分配的特点归纳如下:

(一)收入差距全方位扩大

首先从城市内部来看:收入差距的指标很多,最常用的是基尼系数。基尼系数有很多优点,很重要的一个优点就是直观意义很强。基尼系数的取值在0-1之间,0和1代表两个极端的情况,0代表绝对平均分配,1代表极端不平等分配。1988年我们第一次调查时城市内部的基尼系数是0.23(现在除了北欧少数几个国家基尼系数在0.2-0.25之间外,一般国家的基尼系数都在0.3左右),它是比较低的,因此上世纪80年代末城市内部收入分配比较平均,当时讨论较多的是大锅饭或者平均主义问题。当时很多涉及到分配制度改革的中央文献中很多都着重强调打破平均主义。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同当时以国有企业为主、政府对企业内部工资进行严格控制的经济体制相关。而到2002年我们做第三次调查时,得出的基尼系数是0.33,比1988年扩大了50%左右,和一般的市场经济国家水平接近。第二个指标是把所有的人按收入从高到低排序,然后将它们十等分,

通过比较最富人群组和最穷人群组之间的收入比例,看看贫富收入差距。1988年最富10%人群和最穷10%人群的收入相差4倍,2002年上升到10倍。

在农村内部,上世纪80年代末期农村内部的收入差距比较大,因为农村内部自然条件差异比较大,当时东部沿海要比西部富裕得多。而地区内部的收入差距并不十分明显,因为当时非农就业刚刚开始,农民收入主要靠农业,不会造成太大的差距。因此,当时农村内部较大的差距(农村内部基尼系数达0.32,比城市高将近10个百分点)主要来自地区之间的差距。到2002年,基尼系数上升到0.37,这时收入差距扩大不仅仅是地区差异的扩大,也是地区内部差异的扩大,原因就在于非农就业和农业就业之间收入存在差异(非农就业收入远远高于农业收入,非农就业收入不是均匀分布,而且农业收入较低、不稳定)。这就是相当于库兹涅茨倒U形假设提出的问题,即从传统部门到现代部门转变过程中造成的收入差距扩大。同时,农村内部最高收入组和最低收入组的收入比例,从1988年的8.6倍上升到2002年的11倍。

从全国的情况看,调查数据显示1988年基尼系数为0.38(这在全球范围来看不是很高,是可以接受的),到2002年上升到0.45,被认为超过了0.4的国际警戒线(虽然以0.4为国际警戒线缺乏依据,也缺乏权威性,因为各国情况不一样。但是,不论如何,基尼系数达到0.45是比较高的)。如果以其他国家的数据为参考,超过0.45的国家,亚洲只有菲律宾达到0.47。根据联合国、世界银行等国家机构公布的数据,印度的基尼系数为0.42。 对此,很多人不能理解,因为到了印度可以随处看到富人区和贫民窟的鲜明对比的景象,很容易留下贫富悬殊的印象。相比而言,我国的穷人主要在农村,由于人口流动受到限制,贫富差距相对于印度是隐性的。实际上,我国的贫困地区的人民生活更困难,他们不仅住在破屋危房里,而且家产几乎一无所有。他们的家产价值被称为是“一百元不买,一百元不卖”(没有人愿意出100元买他们的家产;他们也不愿意以100元卖出,因为他们以同样的价钱根本买不到这些必需的家产)。

(二)城乡之间的差距非常突出

城乡之间的差距可以从三个方面说明:第一,城乡之间的绝对收入差距。国家统计局每年都会公布城乡居民平均收入的统计数字(未做可变价格的调整,因

为城乡之间价格差异较小),据此可以算出绝对收入差距。从1996年开始,农民的收入增长变得非常缓慢,而城市居民收入是加速增长,城乡之间的绝对差距越来越大。1991年城乡收入相差大约1000元,到2002年相差达到6000多元。第二,城乡之间的相对收入差距。上世纪90年代初期相对收入差距不大,2.2倍相对于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为2.6倍)是小的,相对收入差距刚开始是上升的,从1994年到1997年有个下降的过程。这同农民的收入增长是相关的(主要来自农产品价格的提高),农民的收入增长超过城市居民,造成相对差距的缩小。然而,好景不长,随后1997年农产品价格下跌,加之农民其它收入增长缓慢、外出打工机会减少;同时,外资投入、非国有企业的发展以及国有企业的减员增效,城市居民收入增长迅速,城乡收入相对差距急剧扩大。2003年达到最高的3.2倍,此时要改变这一趋势变得非常困难。而且从现有情况看,农民收入增长明显低于城市收入的增长,因此城乡之间的差距在未来几年还会拉大。第三,城乡之间的差距在全国收入差距中的重要性,即城乡收入差距占全国收入差距的比重。把收入差距分解为城市内部的差距、农村内部的差距和城乡之间的差距,然后比较这三部门在全国收入差距中所占的比重。通过分析,我们看到从1995年到2002年城乡之间的差距对全国收入差距的解释力(对全国收入差距的影响)从38%提高到43%,而且还一直在上升,已经超过城市内部差距和农村内部差距成为全国收入差距的主要影响因素。

(三)地区之间的差距日益明显

最近几年,地区差距又进一步扩大,北京、上海、广东、深圳与中央国家机关统一的公务员制度脱钩,实行了公务员“3、5、8、1”工资制度,而西部地区受制于财力的限制只能逐步地增加。考虑到影响收入差距的因素很多,包括地区因素、文化程度、年龄、资历、工作经验、职业、技术以及所在部门,要单独测算地区因素对收入差距的影响到底有多大,可以先做一个收入函数,囊括各种影响因素,然后把特征变量的收入回报分解,看收入差距由哪些因素引起。分析结果表明,地区变量对收入差距的影响在1995年到2002年在32%-42%,因此,地区差异对收入差距的影响远远大于教育对收入差距的影响。

(四)教育收益率的提高带来的不同文化人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

这也是改革开放以来积极教育投资的原因,也和市场化改革相关的。教育收益率表示多接受一年教育工资的增长幅度。1990年时教育收益率不到3%,到2002年时教育收益率接近8%,基本与发达国家的水平相当。教育收益率不断提高,说明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高学历和低学历的人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近几年由于高校扩招,教育收益率有所下降,但是教育收益率增长的总趋势是不会改变的。而且教育收益率是递增的,即学历越高,增长越明显,这也更拉大了高学历者和一般人的差距。

(五)竞争部门和垄断部门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现在部门之间的收入差距扩大是收入分配不公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从不同部门工人之间收入差距的变化曲线来看,不同行业之间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更加明显。这一过程同市场化改革的过程是不一致的,因为市场在不断完善过程中,地区、行业差距应该不断缩小。当然不同部门的人力资本禀赋是不同的,有可能会造成以上行业差距,但是一般趋势应该是行业差距不断缩小或者是比较平稳的趋势。单独从垄断部门(以电力、煤气、交通运输、金融、房地产为例)的工资增长来看,与制造业相比(设置为基准1),90年代初,除了电力行业较高外,其余都相差不多。到2002年,金融增长跃居首位,比制造业高出80%(还有其它福利)。因此,相对于竞争部门,垄断部门的工资增长是很快的。

为了实现不同部门可比性,我们引入人力资本变量,在可比的基础上做进一步分析。1995年,垄断部门与竞争部门的工资总差距为10%,但其中9%来自市场分割;到2002年,垄断部门与竞争部门的差距扩大到48%,市场分割造成的影响达到59%。这其中除了市场分割的影响,还有劳动时间的差异(-11%的影响),这也反映了工资率的差异。

二、市场化改革和收入分配的关系

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非常复杂:整个国民经济转型过程中,发生了很多变化,这些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收入分配的变化。要对收入差距变化的问题有好的理解和解释,就必须对经济本身、体制的问题、运行的问题、现实的问题和政策的问题等有好的把握。由于收入分配的问题涉及到每个人,它是整个经济运行的

结果。正如马克思所说,分配关系由生产关系决定的,现代西方经济学认为分配关系是各种力量博弈的结果。所以,影响收入差距的因素非常复杂。如果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市场化改革对收入差距的影响有多少?市场化改革是多种力量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状态。市场化本身,市场的发育、发展都是一个过程。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市场化因素生成的过程、政府的干预和政策制度的作用交织在一起,它们会影响收入分配的关系、过程和结果,要把这些因素单独分离出来是很困难的。我们的分析框架是把收入差距分解为城市内部的差距、农村内部的差距、城乡之间的差距、部门之间的差距和不同人群之间的差距,然后分析各个不同的差距发生变化受什么因素的影响,这样可以把笼统的问题细化。有些差距,是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我们认为它是公平的差距,其它为不公平的差距。在不公平的差距中,政府的行为对于城乡之间收入差距扩大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知道,在中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过程中,政府因素所产生的作用是主要,也是主导性的。

(一)中国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是与传统的“重工轻农”和“重城轻乡”的发展战略的选择密不可分的

在农村改革开放初期,市场机制的引入,一度使得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然而,随着后来城乡体制分割性的日益严重,这包括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限制,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歧视,公共财政资源和社会资源向城镇的过度倾斜,从而导致城乡之间居民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城乡之间的差距更多的是和政府的历史行为相关,同城乡分割的制度相关。而在整个发展战略上又是重工轻农、重城轻乡的战略,包括基础建设投资、公共产品的提供方面等等都是如此,农村劳动力流动又存在很多限制性政策。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城乡之间的差距主要原因是政府因素,市场因素产生的影响很小。

(二)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及其扩大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体制性因素和政策性因素造成

包括政府投资在内的大量的投资资金流入一些较为发达的地区,加上外资的涌入,导致了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经济增长上的差异。然而,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过程中,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分配体制,受到地方利益格局

收入分配体制改革 第二篇_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 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一、 我国收入分配制度内涵

我国基本经济制度: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我国分配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实行这种经济制度的原因: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且发展不平衡。与这一基本国情相适应,我们国家必然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实行这种分配制度的原因:在我国现阶段,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二、当前收入分配的几个特点

(一)收入差距全方位扩大

从全国的情况看,调查数据显示1988年基尼系数为0.38,到2002年上升到0.45,被认为超过了0.4的国际警戒线。如果以其他国家的数据为参考,超过0.45的国家,亚洲只有菲律宾达到0.47。根据联合国、世界银行等国家机构公布的数据,印度的基尼系数为0.42。

(二)城乡之间的差距非常突出

城乡之间的差距可以从三个方面说明:第一,城乡之间的绝对收入差距。第二,城乡之间的相对收入差距。。第三,城乡之间的差距在全国收入差距中的重要性,即城乡收入差距占全国收入差距的比重。

(三)地区之间的差距日益明显

最近几年,地区差距又进一步扩大,北京、上海、广东、深圳与中央国家机关统一的公务员制度脱钩,实行了公务员“3、5、8、1”工资制度,而西部地区受制于财力的限制只能逐步地增加。因此,地区差异对收入差距的影响远远大于教育对收入差距的影响。

(四)教育收益率的提高带来的不同文化人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

教育收益率表示多接受一年教育工资的增长幅度。到2002年时教育收益率接近8%,基本与发达国家的水平相当。教育收益率不断提高,说明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高学历和低学历的人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五)竞争部门和垄断部门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现在部门之间的收入差距扩大是收入分配不公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这一过程同市场化改革的过程是不一致的,因为市场在不断完善过程中,地区、行业差距应该不断缩小。

三、收入分配不公平加剧的原因分析

1.对生产要素占有的巨大差异是导致收入分配不公平的基本原因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我国逐步实行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分配制度,允许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由于缺乏对高收入者的税收调节以及对低收入者的有效保护等收入分配制度的配套改革,在人们对资本、技术、劳动力、土地和管理等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存在巨大差异的情况下,收入差距不可避免地拉大。【收入分配体制改革】

2.法律制度不完善、执行不力是收入分配不公平加剧的重要因素

当前我国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相配套的法律制度还很不完备,经济法规和制度尚待建立和完善。由于法律制度本身仍然存在种种缺陷和漏洞,加之执行不力、缺乏监管,并没有在收入分配中发挥应有的调节作用,致使高低收入者之间承担的税负不均、高收入阶层逃税、漏税等现象普遍发生,严重干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加剧了社会收入分配不公平。

3.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扩大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20世纪50年代以后,我国在农村和城市经济发展上采取了不同的政策:在产业政策上,实行“农业扶植工业”的发展战略;在产业布局上,把工业主要放在城市;在资金流向上,优先安排工业发展资金,并且通过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将农业创造的部分价值转移到工业;在社会保障上,把农村排除在各种保障之外。这种城乡分割的二元格局,致使城乡之间在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上发展失衡,造成农业与非农业、农村工业与城市工业发展机会和条件的不均等,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出现巨大差异。

4.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扩大了不同地区间居民收入的差距

由于空间分布差异和生态环境差异等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国家区域发展政策的差异、产业结构的差异、人力资源的差异、产业集群的差异、基础设施的差异、城市化水平和工业化水平等方面的差异等,我国明显存在着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不同地区间的差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同地区间经济发展的相对差距不仅没有缩小,绝对差距反而在加速扩大。经济发展水平是收入分配水平的基础,经济发展不平衡扩大了不同地区间居民收入的差距。

5.垄断行业的存在扩大了不同行业间居民收入的差距

垄断行业是指那些依靠国家特殊政策或专有技术垄断整个行业生产与经营的行业。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垄断行业开始出现并在经济生活中发挥了巨大的影响作用。这些行业所取得的垄断地位,不是依靠技术创新,也不是依靠资本投入,而是依靠行政权力阻挠市场竞争的结果。

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和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的政策建议

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和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这项工作提到重要议事日程,提到经济发展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从推动多方面改革入手,从促进起点公平、机会公平和结果公平多个环节入手,进行系统的部署和安排,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进入互相促进、良性互动的轨道。

1.从促进形成合理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要求出发,对财税体制进行全面评估,确定新一轮改革重点。从收入分配格局的角度看,下一步财政体制改革的重点,要通过完善体制机制,避免财政收入增长挤压居民收入增长空间,解决政府转移支付和社会保障支出不足影响居民消费倾向的问题。

2.以缩小城乡差距为重点,发挥城镇化在缩小收入差距和促进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支撑作用。从根本上解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化进程。加快探索完善农村宅基地置换、土地自愿有偿合理流转的办法,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建立进城务工人员的平等就业制度,包括就业机会平等、获得劳动报酬权利平等、享受社区公共资源权利平等,让农民工逐步成为稳定的城镇居民。

3.在初次分配中兼顾效率与公平,让各种要素遵循市场原则取得收益,并加强对不合理因素的调节。(1)健全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制度。(2)加快推进垄断行业改革,加强对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的调控。(3)完善资源产品定价机制。

4.按照更加注重公平的原则,加快完善再分配调节的税收机制。(1)积极推进个人所得税改革,尽快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合理调整税率级距和水平,加大对高收入调节力度。(2)适时开征统一的物业税,

加强对财产性收入的调节。(3)对捐资建立公益性或慈善性基金,按国际通行做法给予税收优惠,推进发展慈善事业。

5.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解决公共服务领域的机会公平问题。(1)受教育机会的公平。这是最大的、起点性的公平。(2)就业机会的公平。让劳动者在平等竞争中得到合理的报酬(3)享受基本医疗服务和社会保障机会的公平。

6.加强收入分配监测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收入分配调节工作机制。完善职工工资统计制度,建立全国薪酬调查和信息发布制度。建立和完善高收入人群的收入申报制度,提高个人乃至家庭收入和财产的透明度。加强大额资金流动的金融监控,规范各种报酬的支付方式,逐步减少市场交易过程中现金支付的比例。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企业行为和行政权力,打击偷税逃税行为,坚决取缔各种非法收入。

目前,我国收入分配不公平的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社会问题。如何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理顺收入分配关系,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是摆在中国政府和人民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是时代发展赋予中国政府和人民的重大历史使命。

收入分配体制改革 第三篇_收入分配体制改革

【收入分配体制改革】

收入分配体制改革

范文一: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保障收入分配公平义

收入分配是否公平合理,涉及到千家万户的利益,影响到每个人的生存与发展,是全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收入分配是体现社会公平的关键环节,对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是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当前,针对分配领域中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把改革和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对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和谐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是制度政策要体现公平正义。要从制度上保证起点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一视同仁,为广大劳动者创造平等的就业机会和竞争机会,让每个劳动者拥有平等的就业权利,以保护劳动者生存权、发展权。目前,要重点取消城乡二元结构的管理体制,改革现行的户籍制度和就业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就业市场,实现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和平等竞争,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要不断开辟新的途径扩大就业,这是促进中低收入者增加收入的重要基础。要完善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制度,大力促进教育公平、使每个公民享有平等的教育权。

二是逐步扩大劳动收入在GDP中的比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包括劳动、资本、土地、技术、管理、信息等,它们在财富的生产过程中各自发挥着特定的作用,为此,各生产要素,按照统一的市场经济规则,依据各自参与创造或生产财富中贡献大小,获得相适应的收益份额,这就是按生产要素的贡献分配。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劳动是创造价值的源泉,劳动应受到全社会的尊重。

三是规范垄断行业分配秩序。通过制度创新,切实打破行业垄断,解决行业间收入分配不公的问题。一方面,要通过加快垄断行业改革,打破垄断,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和领域,允许社会资本进入,引入竞争机制。另一方面,要在制度上采取措施,调整国家和企业的分配关系,尽快建立健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使国家作为国有资本所有者在垄断企业的权益得到保障,包括国有资本应当分享的利润及其使用。垄断行业尤其要严格实行工资总额控制制度。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国有企业职工特别是高管人员收入分配的监督。

四是健全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加快建立公共财政制度,提高公共财政支出水平,加大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充分发挥政府在促进社会公平分配中的重要调节作用。要建立覆盖全社会的保障制度,扩大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并逐步提高养老金、医疗保险的标准。当前尤其要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医疗保险、农村养老保险为重点,加强公共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探索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切实做到“病有所医、老有所养”。

五是运用税收等多种手段加强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要加大对个人收入信息的监测,尤其是高收入者,及时掌握征收对象的收入变动情况,完善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加强税收征管。根据经济发展的情况,适时调整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和税率。

(1175字)

范文二:

收入分配改革,“让利于民”不是一句口号

“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的重点在于让利。”——最近有媒体在报道备受关注的收入分配改革方案时,引用国家发改委官员的一句话来总结这一改革的核心思想。

这位官员进一步阐述说,“让利”包括政府对民众的让利,以及企业对职工的让利。而政府向民众的让利,包括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加大城市化进程,以及政府提高科教文卫支出,推进“非公36”的实施等。 “让利于民”关键在于怎么让。要做到真诚的“让”,首先需要诚心实意的“退”。即政府要放下与民争利的权杖,真正成为一个社会财富的管理者,而非占有者。遗憾的是,从上述官员的谈话中,以及目前各地政府所有的“积极行动”中,我们并没有看到这样的“退”与“让”。所谓“让利”政策,只有简单的“加法”,而没有“减法”,说到底无非两条,一是要增加劳动所得,二是完善社会保障。而地方政府出台的调节社会收入分配的措施,也多是提高社会最低工资标准。

对老百姓而言,能加工资当然好。但是,如果当加了50%的工资之后,发现原来的东西也涨价了,有的甚至涨幅还超过了50%,这样的分配改革能说到位了吗?“让利于民”,是要让那些利益群体、利益集团退出对社会财富掠夺式的争抢。只有对他们做了减法,对民众的加法才能做得实在、做得真切。

怎么减?减掉臃肿机构、冗滥吏员;减掉公款吃喝、公款旅游、公车消费等等变相福利;减掉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减掉政企不分、行政垄断。上述种种,关键还是要减掉被过度集中的行政权力。拥有绝对权力的行政机构一旦成为一个独立的、缺乏监督和制约的利益主体,权力就会沦为替这个利益主体服务的工具。而作为独立的利益主体,它必然会寻求与其他利益主体的勾结,最为人诟病的一些地方政府房地产政策、拆迁政策,即是权力为政府和利益集团牟利的结果。绝对的权力还容易与利益集团勾结,导致腐败现象丛生。腐败即是通过公权力,对民众利益的掠夺和强占,它不仅蚕食了民众利益,蚕食了改革开放的成果,还蚕食了民众对国家、对未来的信心。

“让利于民”不是一句口号,需要把持改革话语权者自我革新的勇气。倘若在这一轮分配制度改革中,我们真正能做到“让利于民”,那么,这一从调节分配制度出发的改革,其对国家文明进程的推进作用将大大超出我们的预想。

(895字)

收入分配体制改革 第四篇_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变化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实践教学论文

论文题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收入分配制度的变化研究 组 长: 小组成员:

班 级: 院系单位: 完成时间: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实践教学论文评阅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收入分配制度的变化研究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生产力得到了解放,同时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与此同时,收入分配差距却不断扩大,当前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问题是由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其中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就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关键词:收入分配 改革开放 生活水平

1.前言

在经济发展的21世纪,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与此同时收入分配差距却不断扩大。2004年全国的基尼系数达到0.4387,已经超过了国际公认的基尼系数0.4的警戒线水平。收入差距的扩大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一系列的负面影响。由于收入分配不平等,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仍有大量的城镇、农村居民处于贫困之中,其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并且,收入是居民从事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由于收入不平等已经导致居民在医疗、教育等其他方面的不平等。久而久之,将会对人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形成社会分层,引发社会阶层间的对立,有损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危害社会安定团结的大局。因此,必须对收入分配问题高度重视。

2.1三大改造时期的收入分配

要解决中国的收入分配制度问题,首先我们要追溯到三大改造时期。

从1953年起,我国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基本上完成了对资本主义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标志着在中国历史上长达数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的结束,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是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到1978年改革开放的20多年间,生产资料所有制只存在单一的公有制,其存在形式为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这样的制度,表面上符合按劳分配的原则,但是实际上阻碍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前,我国的分配制度不论在国营经济中还是集体经济中,理论上都要实行按劳分配,但时间中常常背离,带有平均主义色彩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十分重视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反对平均主义问题。他指出:“不讲多劳多得,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但是,革命是在物质立即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于此同时,邓小平也认为,在实践中实行按劳分配原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需要深入进行研究。

2.2改革开放后收入分配制度的调整

改革开放后,我国将改革的重心放在了经济制度的改革上面,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提出:“在经济政策上,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一部分人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这样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比较快富裕起来。” 。按照时间的先后,这一阶段收入分配体制的改革分为农村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和城市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两个阶段:

(1)农村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我国农村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的主要措施是建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保留集体经济必要的统一经营的同时,集体将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承包给农户。承包户根据承包合同规定的权限,独立作出经营决策,并在完成国家和集体任务的前提下分享经营成果。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方面坚持了农村集体经济的所有制结构,同时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推动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2)以城市为重点推进全面改革。在农村改革取得成功之后,我国再次把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推广到城市。城市收入分配体制改革以职工工资制度的改革为重点。1984年中共十

二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要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全面经济体制改革。其主要措施包括:①建立以承包为主的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其基本原则是:责、权、利相结合,国家、集体、个人利益相统一,职工劳动所得同劳动成果相联系。②在企业中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③企业职工资金由企业根据经营状况自行决定,国家只对企业适当征收超限额奖金税。④在企业内部,要扩大工资差距,拉开档次,以充分体现奖勤罚懒、奖优罚劣,充分体现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充分体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熟练劳动和非熟练劳动、繁重劳动和非繁重劳动之间的差别。同时要改变脑力劳动报酬偏低的状况。1985年1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国有企业工资改革问题的通知》,决定从1985年开始,在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实行职工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按比例浮动的办法。20世纪80年代的工资调整和改革,不仅增加了职工的工资,更重要的是调动了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对于鼓励职工“各尽所能”、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3.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历程

随着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不断加深,对收入分配体制的改革不断深入:

▶中共十三大,《中国共产党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明确提出,在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前提条件下,要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中共十四大,所确立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私有经济的发展,改变了我国单一的所有制形式。

▶中共十五大,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总结了我国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为我国在新世纪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中共十六大,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和2006年召开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完善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收入分配体制改革】

▶中共十七大,明确提出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即将到来的十八大„„

4.1关于收入分配改革之我见

我们的观点:1、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收入分配体制极大地提高了广大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2、我国目前正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一些制度性的不合理因素往往加大了收入分配差距。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受到限制,垄断行业和部门的收入相对于其他部门增长过快;体制和机制不完善,导致出现一些不合理甚至不合法的收入;出现了一些富二

代,并产生了一些民众的仇富心理,这些都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3、由于我国收入分配体制的不完善,致使在收入分配领域存在许多问题。比如,收入差距拉大等我国收入分配差距。解决收入差距的根本点在于提高居民收入,特别是农民收入,并做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加强城乡收入制度的再分配环节。

4.2对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建议和意见

经过我们的讨论,我们认为促进收入分配改革需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

【收入分配体制改革】

第一,增加劳动力收入。增加农民工及工人收入,降低个人所得税门槛。

第二,加强城市化进程,形成有利于国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城乡差距是造成我国居民整体收入差距的最主要的原因,因此要从根本上提高农民收入,还需要加快城市化进程。

第三,完善有利于提高劳动报酬的薪酬形成机制。工资收入是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据测算,工资收入占居民总收入的比重为65%左右。因此完善最低工资制度、建立健全企业薪酬形成机制非常必要。

第四,健全公民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提高社会保障待遇与分配水平,完善城镇居民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制度,扩大覆盖范围,加大政府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投入力度,加快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健全城乡的社会救助制度。完善针对低收入群体的助帮机制。

第五,加强城乡收入制度的再分配环节,更多向公共服务和社会领域倾斜。促进基本公共服务运转化。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制度。研究推进收入与分配结合的个人所得税改革,增加税收再分配环节。

【收入分配体制改革】

参考文献: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0年修订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编写组著.—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6(2012.6重印) 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改革委员会:《发展和改革蓝皮书》—2008.10

收入分配体制改革 第五篇_改革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意义

2009-2010年第二学期《形势与政策》科目考查卷 专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班级:高分子07-1 任课教师:李幼斌 姓名:黄康认 学号:07014010113 成 绩

改革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意义

一、现阶段我国国民收入分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收入差距过大

城乡收入差距,城镇居民,年收入递增8%-9%,农村居民,年收入递增4%-5%,;相比农村居民,城市居民拥有社保、医疗、教育等方面的福利,无法计入“人均可支配收入”统计。城市和农村居民的自有住房,都没有计入家庭收入。但根据国际惯例,即使是自住房屋,也应当把租金按市价计入收入。如果计入这方面,则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会进一步扩大。

行业差距拉大,全国机关人均年工资约1.6万元,事业单位人均年工资约1.5万元,企业员工人均年工资约1.4-1.5万元,大行业人均年工资则超过6万元,企业的经营性职位和一般职位的收入差普遍在20倍以上。

2、贫富差距大

财富多的人(占城市居民的10%)占有全部城市财富的45%,财富少的人(也占城市居民的10%)占有城市全部财富1.4%。

还有实际上,我国的税制是劫贫济富的,社会学家梁发芾指出,间接税让中国的穷人税负高于富人,穷人收入少,所得税缴纳得少,甚至免税,穷人的税负就很低了。但是中国间接税为主的制度下,生活必需品和其他所有商品一样并不免税。全国税收总收入的60%以上来自间接税,穷人的税负很重。另外,在中国的税制下,高收入者的经营性收入和财

产性收入,逃税避税更为方便,这些收入相对难计算到个人收入里,于是,贫富差距再一次拉大

3、国民收入分配均存在向政府倾斜的现象,近几年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不断上升,从1994年的10.39%提高到2008年 的19.99%,这样不仅不利于刺激消费、扩大内需,而且也与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相背离。

4、政府“二次分配”作用的弱化,主要体现在:对高收入者的税收调节机制不健全;“偷、漏、逃、抗税”严重,对非法收入处罚乏力;在税收收入连年大增的良好环境下,我国税收流失额也趋于扩大。据专家保守估计,2008年我国税收流失额至少6500亿元,税收流失率在18%左右,这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

5、第三次分配格局没有形成:目前,我国有大大小小慈善机构100多家,但所掌握的总额还不到GDP的0.5%,而美国每年捐赠的慈善公益资金高达GDP的9%。初步分析,目前制约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因素主要包括:

①缺乏规范的捐赠法律制度,现有的慈善公益事业较为零散,缺乏监督和规范管理,并出现过一些较大经济问题。

②现有的慈善组织缺乏独立性,难以进行大规模高效运。

③缺乏足够的政策扶持,经费来源严重不足,慈善组织的生存往往都成问题,更不用说发展壮大了。

收入分配改革对生产力发展、建立和谐社会的深刻意义

1、温家宝总理提出,我们不仅要通过发展,做大社会财富这个“蛋糕”,也要通过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把“蛋糕”分好,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要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改革分配制度,逐步扭转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一是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关键

是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

2、胡锦涛主席指出:实现国民收入分配合理化、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是适应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满足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的必然要求。

我们不但要加快经济发展,还要国民收入分配合理化,这样才能实现我们党对全国各族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3、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税收制度,强化税收对收入分析的调节作用和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税收是调节收入分配的重要杠杆,因此应当强化税收在收入分配中的调节作用。要进一步完善税种。如开征财产税、遗产税、赠与税,完善个人所得税。其次,要加强征管,防止少数人偷税漏税。但有些问题,如灰色收入、私下交易,要通过转换机制、完善法规来解决。

4、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扶助力度,确保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水平和社会稳定。

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可缺少的内容,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中,社会保障问题已成为一个十分突出的制约因素。一方面,深入开展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调整,尽快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另一方面,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又需要尽快深化改革,提高经济效益,从而筹集必要的资金。

除了要开征社会保障税以外,变现一部分国有资产则是一个可供选择的途径。将一部分国有资产变现投入社会保障,一方面有利于加快社会保障的筹资步伐,有利于国企改革;另一方面也是合情合理的。

要强化转移支付制度,加大扶贫力度,既有利于地区间收入差距的缩小,又有利于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总而言之,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是一项涉及中长期发展的重大改革。在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制定新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发展的要求,是符合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消除贫富差距,加强二次分配有利于消除人民内部矛盾。

参考文献

1.《时事报告》,2009年-2010年度第二期。

2. 章新华.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完善收入分配制度[J]. 江海纵横, 2008,(04)

3.陈一雄. 我国启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J]. 决策与信息, 2006,(09)

4.沈伟基,张文斌.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对策建议[J]. 经济问题探索, 2009,(01) .

5.林彧. 改革收入分配制度 规范收入分配秩序[J]. 就业与保障, 2006,(09)

收入分配体制改革 第六篇_中国收入分配改革所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中国收入分配改革所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一、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现状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实现了质的飞跃。按照可比价格计算,2011年时城镇和农村的人均收入水平都比1978年提高了10余倍。不过,我国的收入差距在这期间也在不断扩大。1978年时,我国的基尼系数为0. 317,在全世界范围看都属于收入差距较小的国家(李实、赵人伟、张平,1998),到1988年和1995年时我国的基尼系数己经分别上升到0. 382和0. 452(李实、赵人伟,1999),而到2007年又进一步上升至0. 485左右(李实、罗楚亮,2011)。

从具体的领域看,城乡收入差距自1985年以来总体就呈逐步扩大的趋努《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1985年时我国农村人均纯收入占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53. 8%,到2011年时该比重己经下降至32. 0%。行业收入差距方面,1978年时收入最低行业的平均收入水平占最高行业的比重为55. 3 %到2011年时该比重己经下降至24 %。除此之外,地区收入差距、性别收入差距以及不同登记注册类型的企业之间的收入差距在改革开放之后也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扩大。

二、我国收入分配改革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jd/423869/

推荐访问:收入分配体制的影响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