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生知识 > 饮食常识 > 哈萨克族古尔邦节

哈萨克族古尔邦节

时间:2018-05-25   来源:饮食常识   点击:

【www.gbppp.com--饮食常识】

哈萨克族古尔邦节 第一篇_哈萨克族传统习俗

哈萨克族饮食习俗

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北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和木垒、巴里坤两自治县,少数居住在青海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和甘肃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共有人口125.05万人(2000年)。使用哈萨克语,史称“阖萨”、“曷萨”、“阿萨”、“可萨”等原意为“避难者”或“脱离者”。初指15世纪脱离乌孜别克汗国东迁的部分操突厥语的游牧部落。后来这部分人与乌孙人、突厥人、契丹人及蒙古人的后裔长期融合而成为一个新的民族。他们大部分从事畜牧业,过着按季节转移牧场的游牧生活。

哈萨克族的饮食有着浓厚的游牧生活的特点,主要食物都取自牲畜。奶类和肉类是日常生活的主要食物,面食是次要的食物,很少吃蔬菜。肉食主要有绵羊、山羊、牛、马、骆驼,野兽和野禽也是人们补充的肉食。烹制方法主要有煮、熏、烤三种。

奶茶是哈萨克牧民的必需品,一般吃饭被称为“卡依依苏”,就是喝茶的意思。哈萨克族的传统饮食习惯是一日三餐,白天的两餐主要是喝茶,伴之以馕或炒面、炒小麦进食,只在晚上吃一顿带有肉、面、馕等的食品。喝奶茶时,先将鲜牛奶煮开后放进碗里,再倒上浓茶。奶茶里既有茶又有奶,又的还有酥油、羊油,既解渴又充饥,真是一种可口而又富于营养的饮料。

日常食品

酥油

牧区的哈萨克族奶制品种类很多,有奶疙瘩、奶皮子、奶酪、酥油等。酥油大多用牛奶或者羊奶制成,做好后储藏在宰后洗净的羊胃里。哈萨克族牧民平时多吃羊肉,通常的吃法是做手抓羊肉,其作法是将带骨的羊肉切成大块,连同羊头、肚、心、肝、肺等一块放进锅里用白水煮熟,然后用手抓着吃,各人根据个人的口味随时增加盐末。

烤肉主要在招待客人和外出狩猎时食用。客人光临后,哈萨克人就宰杀肥羊,取出其内脏,用火烤全羊。猎手们在野外打猎,常把猎肉放在火堆上烤熟后食用;牧民们在野外放牧,砍几根木棍,上端削尖,串上切成薄片的野生动物肉,放在火上烤熟吃,别有一番风味。

熏肉是为了长时期保存而制作的一种肉制品。“熏”作为一种烹调方法,是指将已经熟处理的肉类主料,再用烟熏制,使主料色泽加重、油亮,并带有烟的特有芳香,便于携带和贮存。熏肉时,放一些盐,有的还放野葱。加放野葱熏干的肉,味道更为鲜美。每到深秋季节,牧民们都要宰杀羊马牛,把大部分肉熏制后存放到冬季食用。用马肉灌成腊肠能够存放很长时期。除了吃肉以外,牧民们也吃米、面调制的食物,如烤饼、抓饭、“包尔沙克”(羊油炸面团)、“库卡代”(羊肉面片)等。他们很少吃蔬菜,偶尔吃些沙葱或者野菜。

哈萨克族面食有馕、包吾尔萨克、馓子、面条等。米食有抓饭、炒小麦、小麦饭和小米饭等。包吾尔萨克(油馃子)是用奶或用盐水调制成发酵面团,然后拧成条状,并用刀切成菱形,放进烧沸的牛油或羊油锅内,炸至呈黄色取出。包吾尔萨克多为节庆或招待客人而作。烧小麦是炒前除掉麦皮,放羊油炒后捣成粉,再放羊尾油,与茶水拌着吃。小麦饭是把除皮的小麦舂成半碎,放进锅内加水煮熟,再放入溶稀的酸奶疙瘩或放点酸奶和肉,牧民们喜欢在秋冬季吃这种食品。还有许多其它食物,如用小米和糖、羊油等调拌做的“吉尼特”。夏秋两季还用小麦和奶汁酿成酸粥做饮料。

哈萨克牧民为了适应经常变换牧场和迁移住所的草原生活,特制出一些便于携带的方便食品。有一种用小米炒熟制成、用水冲饮的“米心茶”,就是这种方便食品,说是茶,实际上是稀汤。吃完肉食后饮用会感到特别舒服。而且,因为小米中含有碳水化合物、钙、磷、铁、胡萝卜素、硫胺素、核黄素、尼克酸等都较多,故常饮用能弥补在草原上长期缺乏蔬菜所造成的营养不足。还有“柯柯”(哈萨克语),也是用小米或麦粒炒熟制成的食品,质脆而味香,往往和肉食一起食用,十分耐饥,放牧时随身携带,食用方便。

熟小米

他们举行的待客宴会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清稗类钞·哈萨克人之宴会》载“哈萨克人朴诚简易,待宾客有加利。戚友远别相会,必抱持交首大哭,挤辈握手接腰,尊长见幼辈,则以吻接唇,喷煤有声。既坐,藉新布于客前,设菜食、配酪。贵客至,则系羊马于户外,请客舰之,始屠以飨客。杀牲,先诵经。(马以菊花青白线脸谱为上,羊以黄首白身者为上)。血净,始烹食。然非其种人宰割,亦不食也。客至门,无识与不识,皆留宿食。所食之肉,如非新割者,必告之故。否则客讶于头人,谓某寡情,失主客利,以宿肉病我,立拘其人,责而罚之。故宾客之间,无敢不敬也。”“每食,净水盥手,头必冠,偿事急遗忘,则以草一茎插头上,方就食,否则为不敬。食援以手,谓之抓饭。其饭,米肉相油,杂以葡萄、否脆诸物,纷之盆孟,列于市毯。主客席地围坐相酬醉。割肉以刀,不用着。禁烟酒,忌食系肉,呼系为乔什罕,见即避之。尤嗜茶,以其能消化肉食也”他们很重视“羊头敬客”。客人用刀先割一片羊脸颊肉献给长者,再割一块羊耳朵给主人的小孩或妇女,最后割一块自己吃。王刀割毕将羊头奉还主人,宾主就可以自由吃喝了。该族认为,筵宴重在一个“礼”字,待客贵在一个“诚”字,“如果太阳落山的时候放走客人,那就是跳进大河也洗不清的耻辱。” 日常饮品

奶茶

哈萨克族的奶制品,也是草原民族具有独特魅力的食物。他们在长期游牧生活中,擅长用牛奶、羊奶加工成奶皮子、奶油、奶疙瘩、奶豆腐、酸奶子等奶制品,其中以奶茶和马奶子最有名气。奶茶是哈萨克族牧区人民不可缺少的一种饮料,他们有“无茶则病”,“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之说,其重要性可见一斑。他们如此喜欢饮奶茶,主要原因在于,牧区或高寒地区肉食多,蔬菜类少,奶茶成为助消化之佳品。这里的气候也特别适宜饮奶茶,冬季大量饮热奶茶迅速驱寒,夏季则消暑解渴。牧区地广人稀,人们常年放牧在外口渴时不易找饮料,因此离家前喝足奶茶,路途补充干粮,就比较耐渴经饿。有时也随身自己带简单炊具,随时煮些奶茶。牧民们的奶茶有茶又有奶,还可放入酥油、羊油、马油等,牧民便常常以茶代饭,一天中喝无数次,每次喝足喝透,直到出汗为止。 哈萨克族喜喝米心茶。奶茶的一般制作程序如下:先将砖茶捣碎放入铜壶或水锅中煮,茶水烧开调人鲜奶不断用勺拂茶,以免溢出,煮沸的茶乳充分交融,除去茶叶在其中加盐便成。哈萨克族烧制奶茶是将茶水和开水分别烧好,喝奶茶时,将鲜奶和奶皮子放入碗内,倒入浓茶,再冲以开水,每碗都采取这三个步骤,每次只盛半碗多,这样喝起来浓香可口且凉得快。冬季喝奶茶时,加人适量的白胡椒面,奶茶略带辣味,主要为增加热量,提高抗寒力。奶茶的优点在于现烧现喝,从来不会有哪个民族用剩奶茶或凉奶茶待客。喝奶茶也颇重礼节,哈萨克族

大都用小瓷碗,且先送给坐在首席的客人,客人喝完第一碗后,如果还想喝就把碗放在自己面前或餐布前,主人会立即再斟上,如果喝足,不想喝了,就用双手把碗口捂一下,如果主人继续劝,则再捂一下,并说“谢谢”,这样,主人就不为你斟奶茶了,这是喝茶时的规矩。

餐饮器具

哈萨克族餐具主要有木制餐具,青铜餐具,铜制餐具和用生铁做的餐具,富有家庭有金质,瓷质的餐具。木制餐具称之为“沙布塔雅克”。在牧区有专门从事木器制作的工匠,他们凭借锯、刀、斧等简单的工具,制作出各种各样精巧的木器来。木制品还有长形木盆,小木盆,木桶等。据说用桦本盛马奶不变味并有保持醇香味道的特点。在盛马奶的木杯中有一种两个或三个并排在一起的“连体木杯”。只有一个把手,而杯子的底部却是互相通的。喝马奶时必须端起杯子侧着喝。哈萨克族的锅,馕锅等是用生铁做的;而茶壶,水壶等往往是用铜做成的;用铁做成的有“莫”、火钳等。为使新挤的马奶快速发酵,将马奶倒进一种大皮囊中,用专门的捣奶杆捣动数小时。这种大皮囊是用牛皮,马皮制做的。 节日食俗

哈萨克族的节日主要有肉孜节、古尔邦节和纳吾鲁孜节。在节目的白天,要举行赛马、叼羊、姑娘追等富有情趣的、别具一格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晚上人们欢聚一堂,唱歌跳舞。

纳吾鲁孜节是哈萨克族传统节日。“纳吾鲁孜”是哈萨克语“送旧迎新”之意,节期在民间历法的新年第一天,大致在农历春分日,是哈萨克人民的春节。这一天,各家都吃一种用小米、大米、小麦、奶疙瘩和肉混合做成的“纳吾热孜”饭,还要食用珍藏过冬的马肋条灌肠、马肥肠、马碎肉灌肠、马脖肉、马盆骨包肉和其他肉类等。人们穿上鲜艳的民族服装互相登门祝贺,主人要用亲手制作的节日食品招待客人,大家在冬不拉的伴奏下唱一种专门在这一天唱的、有固定曲调、即兴填词的节日歌,并翩翩起舞。在牧区的有些地方,人们还要在这一天宰杀牲畜,把羊头赠给老人,借老人的祝福祈求来年获得丰收。老人口念祝词:“愿你的牲畜满圈、奶食丰盛。”

人生礼仪食俗

哈萨克族的人生礼仪主要有诞生礼、摇篮礼、满月礼、割礼、婚礼和葬礼。哈萨克族有史以来就以殷勤好客而闻名。凡是前来拜访和投宿的客人,无论是否认识,也不论是哪个民族,不论懂不懂他们的语言,都热烈欢迎。哈萨克人认为宰羊待客是光荣体面的事情,也是应尽的义务。如果是贵客或贵亲,还要宰上一匹2岁的马款待。

以牧业为主的哈萨克人把搬迁当作生活中的大事。搬迁时,他们一定要穿上最好的衣服,牲畜所驮的毡房及家具什物上要覆盖漂亮的毡子和毛毯,用以装饰。到达居住地后,已迁来的人都要出来欢迎刚搬来的人家,并要帮他们卸东西、搭毡房。尔后向新来户送饭食。这种在搬迁中先来户款待新来户的习俗叫做“艾露勒克”。

哈萨克族有互济互助的习俗。按照这种习俗在有人遭受自然灾害(如风雪灾害、火灾、水灾等)而生活困难时,可向自己的部落要求济助。全部落的人都要根据自己的情况,给与济助。有的送衣服,有的送粮食,有的送牛羊,有的送毡房的木架、绳子,等等。如果有人拒绝济助,当他一旦处于困难境地时,全部落的人都不会济助他,他会因为破坏民族习俗而遭到歧视。

饮食禁忌及习惯【哈萨克族古尔邦节】

哈萨克族在饮食忌讳方面基本上同于回族和维吾尔族。他们还不准用手背擦模食物。主人做饭时,客人最好不要动餐具,更不要用手拨弄食物或掀锅盖。茶不能喝一半剩一半离席。主人给的肉要痛痛快快地接受,不要不吃,否则主人是不高兴的。吃饭、喝茶时,不能脚踩餐布,更不许跨越餐布。在餐布收起来之前,最好不要随便离开。不准青年人坐上席,不准将自己碗中的食品分给别人吃等。

哈萨克族古尔邦节 第二篇_古尔邦节的来历及习俗

古尔邦节的来历及习俗

古尔邦节是伊斯兰教的三大节日之一。古尔邦系阿拉伯语的音译,在阿拉伯语中称作尔德•古尔邦,或称为尔德•吾祖哈。“尔德”是节日的意思。“古尔邦”和“吾祖哈”都含有“牺牲”“献身”的意思,所以我国穆斯林一般把这个节日也叫“牺牲节”、“宰牲节”或“忠孝节”。它是我国回、维吾尔、哈萨克、乌孜别克、塔塔尔、塔吉克、柯尔克孜、撒拉、东乡、保安等10个少数民族的宗教节日。回族又称它“过大年”。而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则把它作为他们的新年。

古尔邦节起源于一个伊斯兰教故事:真主为了考验先知伊卜拉欣的忠诚,在夜里降梦给伊卜拉欣,叫伊卜拉欣宰杀自己的儿子献祭。伊卜拉欣毫不犹豫地照办了。在他要用刀子害断亲生儿子伊斯玛仪的喉管时,真主便派使者用一只黑头绵羊替代了伊斯玛仪。因为有此渊源,在过古尔邦节的时候每户穆斯林都得至少宰杀一只羊,有的还宰牛、骆驼、马(萨克族与柯尔克孜族),家里实在太穷的也得宰杀一只鸡。但是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现在的城市穆斯林只好在市场上购买宰杀好的牛羊肉了

我国各族穆斯林在节前打扫室内外卫生,家庭院落、大街小巷都打扫得干干净净,东西堆放得井然有序。家家户户在节前都要炸油香、馓子、花花等。孩子们换上节日的服装,欢乐地奔跳。节日的晨礼时成年人都洗大净、沐浴净身,燃香,换上整洁的衣服赴清真寺参加会礼。会礼结束后,还要举行一个隆重的典礼,这就是节日里,除了炸油香、馓子、等制作佳肴外,还要宰羊、牛、骆驼。一般经济条件较好的,每人要宰一只羊。宰牲典礼举行后,家家户户又开始热闹起来,老人们一边煮肉,一边给孩子吩咐:吃完肉,骨头不能扔给狗嚼,要用黄土覆盖。这在古尔邦节是一种讲究。肉煮熟后,要削成片子,搭成份子;羊下水要烩成菜。而后访亲问友,馈赠油香、菜,相互登门贺节。大部分穆斯林群众还邀请阿訇到家里做知感、念经,以此缅怀先人,祈求全家平安等宗教仪式。这种庆贺节日的形式多种多样,和开斋节基本相似,各地互有异同。有些地方除了参加会礼和访亲问友外,还组织各种文娱体育活动。新疆地区的穆斯林,无论男女,在古尔邦节喜欢组织各种游艺活动,欢天喜地,格外热闹。新疆农村一般还举行叼羊、对唱等活动,对唱时,触景生情,即兴创作,特别爱唱《花儿与少年》等歌曲。甘肃、宁夏、青海等地的穆斯林青年,在节日里唱“花儿”。我们各族穆斯林的节日越来越丰富、越来越隆重!但是在这里老师要强调一点的是:我们是学生是不能参加任何宗教活动的,所以过年在家穿穿新衣服,吃吃肉和零食就好,可不能进到寺院里参加礼拜。

哈萨克族古尔邦节 第三篇_哈萨克族风俗和简介

哈萨克族风俗和简介

哈萨克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和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其余分布在甘肃、青海等部分地区。“哈萨克”意即“避难者”或“脱离者”。

哈萨克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从汉语、维吾尔语、蒙古语里吸收了许多词汇。不少人兼通维吾尔语、汉语和蒙古语。原来使用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哈萨克文,1959年曾一度使用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

哈萨克族人大部分从事畜牧业,除了少数经营农业的已经定居之外,绝大多数牧民都按季节转移牧场,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哈萨克族过去信仰萨满教,公元十一世纪前后,改信伊斯兰教。

【哈萨克族古尔邦节】

哈萨克族 --历 史

哈萨克族的历史源远流长。最早见于15世纪中叶,由古代乌孙人和突厥人的后裔组成、后有12世纪初西迁的部分契丹人后裔和13世纪初兴起的蒙古人的若干部落以及15世纪脱离乌孜别克汗国东迁的部分操突厥语的游牧部落长期融合而成。哈萨克人除少数从事农业生产外,绝大多数人从事畜牧业,终年生活在美景如画的大草原上。他们放牧、运输、远行,甚至是生活上都离不开马。每个哈萨克人都以善骑骏马为荣耀,以他们是“马上的民族”为自豪。名贵的伊犁马是他们的骄傲,2000多年前因其矫健俊美被汉武帝誉为“天马”。

哈萨克族 --礼 仪

哈萨克族尊敬老人,喝茶吃饭要先敬老人,一般在进餐时习惯长辈先坐,其他人依次围着餐布屈腿或跪坐在毡子上。在用餐过程中,要把最好的肉让给老人。

哈萨克族热情好客,待人真诚。对登门投宿的人,主人都要拿出最好的食品招待。十分尊贵的客人或多年未见的亲人到来,除宰羊外,还需宰马,以马肉相待。入餐前,主人用壶提水和脸盆让客人洗手,然后把盛有羊头、后腿、肋肉的盘子放在客人面前,客人要先将羊腮帮的肉割食一块,再割食左边耳朵之后,将羊头回送给主人,大家共餐。食毕大家同时举起双手摸面,做“巴塔(祈祷)”。客人中如果有男有女,一般都要分席。

哈萨克族 --节 庆

哈萨克族主要节日有古尔邦节、肉孜节和那吾热孜节。在那吾热孜节里家家户户都要用肉、大米、小麦、大麦、奶疙瘩等混合煮成的“库吉”(稀粥)。抛撒“包尔沙克”、糖,迎喜事是哈萨克族的传统礼俗。

哈萨克族 --婚 俗

哈萨克婚姻是一夫一妻制,历史上也有过一夫多妻制,但这些现象主要存在于贵族和富户中,哈萨克旧时的婚姻具有浓厚的买卖婚姻性质,所以以女为贵,注重门第,彩礼也因

【哈萨克族古尔邦节】

门第差别悬殊,富者赠骆驼百峰,相当于500匹马或1000只羊,贫穷人家,男方也要给女方送“吃奶礼”“成婚礼”以及衣物等等,贫穷人家有“换门亲”的习惯,以抵消彩礼。哈萨克的婚姻制度一般是终生的,通常不允许离婚,旧时还有“安明格尔”的婚姻制度,这是一种非常古老的遗俗,妇女死了丈夫后,如果要求改嫁,一定要嫁给亡夫的兄弟或近亲,或在本部落中为其选择一免费八字算命()人,若此人不同意娶她,才可以自由改嫁,通常中年妇女丧夫后,大都不再改嫁,不愿改嫁的寡妇,被认为是有德行的,受到人们的尊敬和社会的称颂。

哈萨克人注重部落外通婚,这是哈萨克人为繁衍人口自然形成的优生制度,同一部落的人一般不得通婚,如果通婚必须在七服以上,还须征得部落的长者同意,联姻的两家人还需要有七水之隔,不管是否父母所生,只要吃过同一女人的奶水,就如亲兄妹,不能结婚。

哈萨克族 --服 饰

哈萨克族的民族服装多用羊皮、狐狸皮、鹿皮、狼皮等制作。男人戴的帽子分冬春、夏秋季两种。冬春季的帽子是用狐狸皮或羊羔皮做的尖顶四棱的"吐马克",左右有两个耳扇,后面有一个长尾扇,帽顶有四个棱,这种帽可遮风雪、避寒气;夏秋季的帽子是用羊羔毛制作的白毡帽,帽的翻边用黑平绒制作,这种帽既防雨又防暑。冬季,哈萨克族男于的外衣多为羊皮大氅,下穿便于骑马的大裆皮裤;夏季喜穿一种皮面布里、内夹驼毛的大衣(还可兼做雨衣)"库普"。男子穿的鞋、靴也多用皮革制成。哈萨克族妇女的服饰,多姿多彩。哈萨克族妇女爱穿连衣裙,但最讲究的是头饰。未出嫁的姑娘戴"塔合亚"、"标尔克"等类型的帽子和"包巾"。"塔合亚"是下沿大、上沿小,呈圆斗型的帽子,一般用红色和绿色的绒布制作,用金丝绒线绣花,并用珠子镶成各种美丽的图案,帽顶上插一撮猫头鹰的羽毛,象征勇敢、坚定。当新娘时,戴一种高顶的"沙吾克烈"帽,一年后换戴花头巾,有孩子后戴绣有"颊克"花纹的"克衣米谢克"套头巾,老年妇女戴白色披巾。

哈萨克族 --饮 食

日常食品主要是面类食品、牛、羊、马肉、奶油、酥油、奶疙瘩、奶豆腐、酥奶酪等。平时喜欢把面粉做成包尔沙克(油果子)、烤饼、油饼、面片、汤面、那仁等,或将肉、酥油、牛奶、大米、面粉调制成各种食品。

饮料主要有牛奶、羊奶、马奶子,特别喜欢马奶子,马奶子是用马奶经过发酵制成的高级饮料。茶在哈萨克族的饮食中有特殊的地位,主要喝砖茶,次为茯茶。如果在茶中加奶,则称奶茶。

典型食品大部分来自畜牧业生产,如:冬肉,马奶子,奶疙瘩。

哈萨克族 --禁 忌【哈萨克族古尔邦节】

哈萨克族有许多禁忌,如:年轻人不准当着老人的面饮酒,不准用手乱摸食物;绝对不准跨越或踏过餐布,不准坐在装有食物的箱子或其他用具上。忌讳当面数主人家的牲畜;不能跨过拴牲畜的绳子,也不能骑马进入羊群;不准坐在装有食物的箱子或其他用具上,也不准跨过或踏过餐巾;忌讳别人当面赞美自己的孩子,尤其不能说“胖”,认为这样会给孩子带来不幸;忌客人在家门口下马和骑快马到家门口下马;忌食猪肉、狗肉、驴肉、骡肉和自死的畜禽肉及动物的血。

哈萨克族 --宗 教

哈萨克族过去信仰萨满教,公元11世纪前后,改信伊斯兰教。但一部分人保留着萨满教的习俗,崇拜自然、灵魂和火。

哈萨克族古尔邦节 第四篇_哈萨克族风俗习惯

哈萨克族风俗习惯

哈萨克人信奉伊斯兰教,崇拜太阳和月亮,所以所住毡房和清真寺的门都是开向太阳升起的地方。哈萨克族饮食以牛羊肉和奶制品为主,肉食有手抓肉,红烧肉、灌肠肉、熏肉等。

哈萨克人的节日主要有古尔邦节、肉孜节和纳吾热孜节。哈萨克人传统的娱乐活动有刁羊、姑娘追、阿肯弹唱、赛马和摔跤活动。

哈萨克族古尔邦节 第五篇_古尔邦节主题班会

“话友谊,促团结,庆祝古尔邦节”主题班会

一、班会主题【哈萨克族古尔邦节】

庆古尔邦节

二、活动目的

1、让学生们充分展现自己。

2、让学生和老师们共同了解庆古尔邦节的来源和习俗。

3、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促进名族团结。

三、活动对象

全班同学、班主任、部分任课老师

四、活动时间、地点

时间:2013年10月11日

地点:一年级(2)班教室

五、活动内容

第一环节:了解名族文化,探寻节日来源。

第二环节:载歌载舞,学生表演。

第三环节:师生交流,同庆新年。

六、活动过程

教师上场:

师:同学们,大家好!

师:欢迎大家来参加一年级2班的主题班会。

师:今天我们将共同了解我们的民族文化,让我们一起来努力。 第一环节:了解民族文化,探寻节日来源

师:你可知道古尔邦节的习俗?你可听过古尔邦节的来源?

师: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古尔邦节的故事,看看古尔邦节的由来。 活动一:(学生讲故事)关于古尔邦节的起源。

活动二:知识问答

1、古尔邦节是哪些民族的节日?

(古尔邦节是我国回、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乌孜别克族、塔吉克族、塔塔尔族、柯尔克孜族、撒拉族、东乡族、保安族等少数民族的共同盛大节日。)

2、古尔邦节有什么别称

(“古尔邦”在阿拉伯语中称作尔德·古尔邦,或称为尔德·阿祖哈。“尔德”是节日的意思。“古尔邦”和“阿祖哈”都有“牺牲”、“献身”的意思,所以一般把这个节日叫做“牺牲节”或“宰牲节”。)

3、古尔邦节的日期

(古尔邦节是宗教节日,在伊斯兰教历十二月十日。伊斯兰教使用的;历法,分太阳历和太阴历,太阳历用于农耕,一年365天或者366天,与公历基本相同。太阴历用于教事,一年354天或者355天,跟四季的轮回总相差十来天。先知穆罕默德入主麦地那的第二天(公元622年7月16日)为伊斯兰教历是元月元旦。由于古尔邦节与肉孜节的日期与公历之间的差异,使这些年节有时候是在冬天,有时候在夏天。季节不同,节庆的色彩也不同,这就是使得年节也异常的多彩。)

第二环节:载歌载舞,学生表演

师:了解古尔邦节,让我们一起走进民族文化。了解古尔邦节,让我们一起看看名族的风情。

请欣赏节目表演:

活动一:由马佳颖、马园诵读《热爱古尔邦节》

活动二:学生载歌载舞,进行表演

第三环节:师生交流,同庆新年

师:民族团结一家亲

汉、维老师同表演

活动一:师生互动

1、老师我想对你说

2、你对民族文化了解多少?

活动二:我教你学:学生叫老师维族舞蹈,老师进行学习 活动三:送你祝福,节日快乐

同学老师之间互送祝福,选取祝福短信,学生宜读

七、班主任寄语

2013年10月11日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ys/448083/

推荐访问:哈萨克族古尔邦节作文 哈萨克族古尔邦节图片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