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唐诗宋词 > 诗词赏析 > 床前明月光

床前明月光

时间:2018-01-21   来源:诗词赏析   点击:

【www.gbppp.com--诗词赏析】

床前明月光 第一篇_《床前明月光》“床”

简论“床前明月光”的“床”

潘玲玲

文化与传媒学院 汉语言文学专业 1001班 2010012990

摘要: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瑰宝中极其宝贵的一部分,其中李白的《静夜思》则是一篇传颂千古的名作。但是,由于文字古今意义的差异,从上世纪80年代到现在,有关“床前明月光”的“床”为何物的争论不断。本文简论了其中的四种说法,并表明了我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关键词:

李白的《静夜思》是一片经典之作,家户喻晓口耳相传。仅仅短短的几十字就勾勒了一幅生动的月夜思乡图,传达了诗人对故乡对亲人无言的眷恋之情。既然是经典必定会引起更多的关注,其中“床前明月光”的“床”为何物就是引起了争论。

首先,从诗中将“床”独立出来。“床”,异体为“牀”。形声字,从木,爿声。“牀”的本义为坐卧的器具,也写作“床”。《说文》:“牀,安身之坐也。从木,爿声。字亦作床。古闲居坐于牀,隐于几,不垂足,夜则寝,晨兴则敛枕簟。”“床”字有多种释义。《康熙字典》对“床”字给出二义:“人所坐卧曰床”,“又井干曰床”。《辞海》解释,“床”字有三义:“卧具也,古坐具亦曰床”;“井上围栏”;床形物。

可见,“床”为何物的确是很难断定。对于传统“睡床”的解释,也有了各种看法。以下是诗句中关于“床”的四种说法。

第一种,“胡床绳床说”。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主讲之一马未都先生坚持“马扎说”,马扎古称“胡床” 。他的理由是:“李白拎着一个马扎,坐在院子里,在明月下思乡。唐代的窗户非常小,月亮的光不可能进入室内。尤其当你的窗户糊上纸、糊上绫子的时候,光线根本就进不来。”[1]

关于“绳床(胡床演变而来)”的解释:“如果是睡眠之床,作者躺在床上,诗中所用‘举头’、‘低头’也是不好解释的。„„唐明皇时期对胡床进行了改进,增加了高度,并设置靠背,成为类似现今使用的折叠式躺椅,具有坐、倚、卧的功能。„„诗人在庭园中,倚靠在绳床上假眠,于似睡非睡的朦胧之中,身感凉意,看到绳床之前洁白的月光,便‘疑是地上霜’了。”[2]

第二种,“井栏说”。大约20年前就有学者提出过。比如,1990年出版的金用《唐宋诗词三百首》对李白《静夜思》注释:“床,卧床。古义又作‘井栏’。2007年4月5日《羊城晚报》杨光治先生曾在《古诗文误读何其多》一文指出:“李白的‘床前明月光’中的‘床’,大多读者和马茂元教授等名家都想当然地将它理解为睡床。其实这里的‘床’是指井口的栏杆,水井大多是在院子里,因而才有可能产生‘床前明月光’的景象。”[3]

同样有的学者认为井在古诗句中一直是故乡代名词。成语“背井离乡”就表示“离开家乡”的意思了。诗人举头望着天上的一轮圆月,倚着井栏,低头看着的井,思乡之情不经油然而起,的确合情合理。

并且,对于这一说法,学者还从李白的诗句中寻找了印证。如《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认为小男孩骑着竹马所绕的床应当是井的围栏。《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怀余对酒夜霜白,玉床金井冰峥嵘。人生飘忽百年内,且须酣畅万古情。”学者认为“玉床金井”连用,意思是说寒夜霜浓,井边栏杆因结霜成了“玉床”。

第三种,传统意义说,即床之本义:坐卧的器具。清人王琦认为,这句诗中的“床”指睡床。在他编的《李太白全集》中,大凡“床”指“睡床”则不出注,除“床前明月光”的“床”没有出注以外,还有《平虏将军妻》中“出解床前帐”和《春怨》中“飞花入户笑床空”的“床”。

研究李白的大家詹锳主编的《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和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编的《唐诗选》对《静夜思》中的“床”也没有出注,他们也认为是指睡床。鲁梁的《“床前明月光”的“床”还是解释为“睡床”为好》和倪传龙的《也谈“床前明月光”的“床”》也认为,“‘床前明月光’的‘床’就是睡床,这是最符合本诗情境的解释” 。[4]

否定是“胡床”的理由:“胡床”系东汉后期从北方少数民族地区传入中原,故曰“胡”。唐朝诗人所言此物,一般都不单独称“床”,不是说“胡床”,就是言“绳床”。“床”和“胡床”这两个概念他们分得很清楚。全唐诗中涉及“床”这个物品的诗近九百首,几乎都是这样。如 : 《白居易·咏兴五首·池上有小舟》池上有小舟,舟中有胡床。床前有新酒,独酌还独尝。《李白·草书歌行》吾师醉后倚绳床,须臾扫尽数千张。《崔融·从军行》依稀蜀杖迷新竹,仿佛胡床识故桑。《王维·登楼歌》舍人下兮青宫,据胡床兮书空。《李颀·赠张旭》 露顶据胡床,长叫三五声。

否定是井栏的理由,汪少华《从生活习俗和语言的社会性再论唐诗的“床”》给予了如下充分的解释:

“床”确有井栏义项,例如却惜银床在井头——李商隐《富平少侯》;井有辘轳床上转——李贺《后园凿井歌》;玉井金床转辘轳——花蕊夫人《宫词》;前有吴时井,下有五丈床——李白《洗脚亭》;井梧花落尽,一半在银床——无名氏《河中石刻》;梧桐坠井床——唐彦谦《红叶》;澄澈泻银床——苏味道《咏井》。它们显然都有一个共同点,即诗句或诗题中少不得一个“井”字,否则便不指井栏。鱼玄机《酬李学士寄簟》:“唯应云扇情相似,同向银床恨早秋。”温庭筠《瑶瑟怨》:“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两诗“银床”之“床”均非井栏,而是眠床。李峤题名为《床》的诗,吟咏的即是眠床。这表明语言具有社会性,词的意义是被社会所制约着的,今天我们阅读和理解古代诗文,切不可忽略这个重要原则。

最后一种说法,床是“窗”的通假字。这种说法就关系到《静夜思》的版本问题。 在宋刊本的《李太白文集》、宋人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洪迈所编《万首唐人绝句》中,《静夜思》的第一句均为“床前看月光”。元萧士赟《分类补注李太白集》、明高棅《唐诗品汇》,也是如此。在此之前《静夜思》已传入日本(日本静嘉堂文库藏有宋刊本《李太白文集》12册),现在,日本所通行的仍是这个版本。而在我国,到清乾隆28年(1763年)蘅塘退士所编的《唐诗三百首》里,吸纳了明刊《唐人万首绝句》与清康熙年《唐诗别裁》对《静夜思》改动成为在中国通行至今的版本。

有学者认为,根据原来版本“床前看明月”,那么床就可解释为是“窗”,即诗人于窗前观看明月,引起思乡之情。

总的来说,我比较赞同传统睡床的说法:诗人卧在床上,似梦还醒,迷迷离离,见到床前洒满皎洁的月光,依稀之中疑为地上铺了皑皑白霜,从而“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充满了朦胧的美妙。

此外,我认为把“床”解释为“睡床”,并不是说作者就一定睡在床上。我们可以想象是诗人坐在床沿,或者靠在床头,甚至站在床前,看见皎洁的月光从窗口流泻进来,洒在床前的地上,举头望窗外的明月,低头思念故乡。

其实,我想没有必要去考察每个名词的真伪,只要有意境美,哪怕是一种朦胧的美也可以了。酌字酌句考察,我们就不是在欣赏古诗了,而是在古诗里进行文物考察了。如同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古典文学教授欧明俊笑道:“诗本来就是跳跃的,我们没办法通过诗的语言,来考究诗里所指某种东西实物到底是什么。李白吟诗时,所指的床到底是什么床,恐怕只有李白自己知道。”

[1]马未都 <静夜思〉新解 [N] 中华读书报 2008年3月19日第9版

[2]曾维华 李白〈静夜思〉中的“床”[N] 社会科学报 2003年9月18日。

[3] 杨光治 古诗文误读何其多[N] 羊城晚报 2007年4月5日

[4] 胥洪泉先生《“床前明月光”之“床”究竞为何物》[N] 解放日报 2008.1.14)

[5] 汪少华 从生活习俗和语言的社会性再论唐诗的“床” [R]上海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2008年

[6] 欧明俊 《“唐诗宋词”说评议》 [N]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床前明月光 第二篇_“床前明月光”之“床”字

“床前明月光”之“床”字

“床前明月光”之“床”字

最近偶尔读到南京博物院原院长梁白泉研究员的考证,其说:“李白诗作《静夜思》中的“床”,指的是“井栏”,而不是睡觉的床,诗境是秋夜月明之下筑有水井的庭院,不是抒写汉唐人席地而居的室内起居中的感受。......李白诗集,宋代才见版刻,清中叶乾隆以后,尤其是《唐诗三百首》流行之后,《静夜思》广为流传。但因为清人和今人远离汉唐人的室内生活制度,不熟悉当时墙上的直棂窗或高处设置的瓮窗,透过它很难看到庭院的事物或感受这些事物,以致注家都误释为“床”。......并且当时并没有床这个名词。那么:“床前明月光”里的床也就不应该解释成现代的床了。......

我差异极了,一个又是博物院院长,又是研究员的人,竟无知若此,不能不说是文化的悲哀。古诗的讨论本来不是件大事,但因为李白的《静夜思》被许多小学课本所收,如果对诗义曲解就不是件小事了。

床之本义即坐卧的器具,《诗经·小雅·斯干》有“载寐之牀”,《易·剥牀·王犊注》亦有“在下而安者也。”之说,讲得即是卧具。

至于唐诗中说床者比比皆是,至少有点地位的唐朝人多睡在床上,何来“席地而居”?如脍炙人口的《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白居易·小台》诗中的“六尺白藤床”;《白居易·竹窗》“是时三伏天,天气热如汤。独此竹窗下,朝回解衣裳。轻纱一幅巾,小簟六尺床。无客尽日静,有风终夜凉。”;《李白·杂曲歌辞·长相思三首》“床中绣被卷不寝,至今三载犹闻香。”;《李峤·床》“传闻有象床,畴昔献君王。玳瑁千金起,珊瑚七宝妆。桂筵含柏馥,兰席拂沉香。愿奉罗帷夜,长乘秋月光。”《白居易·燕子楼三首》“满窗明月满帘霜,被冷灯残拂卧床。燕子楼中霜月夜,秋来只为一人长。”唐诗中还说到各色床,什么象床、牙床、翡翠床、黄金床、玳瑁床等。明明有被,有帐,有枕,并用于睡觉,何云“当时并没有床这个名词”?

再说窗,如《白居易·竹窗》诗云:“今春二月初,卜居在新昌。未暇作厩库,且先营一堂。开窗不糊纸,种竹不依行。意取北檐下,窗与竹相当。”;《骆宾王·帝京篇》云:“宝盖雕鞍金络马,兰窗绣柱玉盘龙。绣柱璇题粉壁映,锵金鸣玉王侯盛。”;《杜甫·绝句四首》亦云“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毛文锡·纱窗恨》有:“后园里、看百花发,香风拂、绣户金扉。月照纱窗,恨依依。”唐代的窗户式样有大有小,有高有低,绝非仅仅是“墙上的直棂窗或高处设置的瓮窗”。

其实,李白诗中的“床前明月光”讲的就是月照床前。唐诗中写“床前月”太多了,其中有哪一条能改成井栏?为什么有些人不把“床”当床,非要说成是井栏?原来他们怀疑唐代的人睡觉不用床。白居易在新昌盖的房子,其窗几乎和竹子齐高,怎么不能透过窗子“看到庭院的事物”?这真是令人啼笑皆非!

唐代有关明月照床的诗句也为数不少。如:

《元稹·春月》

春月虽至明,终有霭霭光。不似秋冬色,逼人寒带霜。

纤粉澹虚壁,轻烟笼半床。分晖间林影,余照上虹梁。

《元稹·夜闲》

感极都无梦,魂销转易惊。风帘半钩落,秋月满床明。

怅望临阶坐,沉吟绕树行。孤琴在幽匣,时迸断弦声。

《韦庄·清平乐》

梦觉半床斜月,小窗风触鸣琴。

《李贺·秋凉诗寄正字十二兄》

大野生素空,天地旷肃杀。房寒寸辉薄,迎风绛纱折。

梦中相聚笑,觉见半床月。长思剧寻环,乱忧抵覃葛。

《施肩吾·收妆词》

斜月胧胧照半床,茕茕孤妾懒收妆。

灯前再览青铜镜,枉插金钗十二行。

《李涉·题湖台》

山有松门江有亭,不劳他处问青冥。

有时带月床舁到,一阵风来酒尽醒。

《雍陶·初醒》

心中得胜暂抛愁,醉卧京风拂簟秋。

半夜觉来新酒醒,一条斜月到床头。

《郑畋·夜景又作》

铃绦无响闭珠宫,小阁凉添玉蕊风。

枕簟满床明月到,自疑身在五云中。

《刘威·冬夜旅怀》

寒窗危竹枕,月过半床阴。嫩叶不归梦,晴虫成苦吟。

《周朴·秋夜不寐寄崔温进士》

愁多难得寐,展转读书床。不是旅人病,岂知秋夜长。

归乡凭远梦,无梦更思乡。枕上移窗月,分明是泪光。

《黄滔·题陈山人居》

犹自莓苔马迹重,石嵌泉冷懒移峰。空垂凤食檐前竹,漫拔龙形涧底松。

隔岸青山秋见寺,半床明月夜闻钟。谁能惆怅磻溪事,今古悠悠不再逢。

《白居易·独眠吟二首》

夜长无睡起阶前,寥落星河欲曙天。十五年来明月夜,何曾一夜不孤眠。

独眠客,夜夜可怜长寂寂。就中今夜最愁人,凉月清风满床席。

《白居易·早秋独夜》

井梧凉叶动,邻杵秋声发。独向檐下眠,觉来半床月。

《熊孺登·八月十五夜卧疾》

一年只有今宵月,尽上江楼独病眠。

寂寞竹窗闲不闭,夜深斜影到床前。

《刘元济·相和歌辞·怨诗》

玉关芳信断,兰闺锦字新。愁来好自抑,念切已含颦。

虚牖风惊梦,空床月厌人。归期傥可促,勿度柳园春。

《杜牧·秋夜与友人宿》

楚国同游过十霜,万重心事几堪伤。蒹葭露白莲塘浅,砧杵夜清河汉凉。

云外山川归梦远,天涯岐路客愁长。寒城欲晓闻吹笛,犹卧东轩月满床。

《贾岛·南斋》

独自南斋卧,神闲景亦空。有山来枕上,无事到心中。

帘卷侵床月,屏遮入座风。望春春未至,应在海门东。

月光既然可以照在床上,躺在床上的人当然可以看到外边的月亮,这有什么好奇怪的? 又有人提出这里的床指的是“胡床”,也就是椅子。按此说法,诗人是坐在院中的椅子上看明月思故乡的。“胡床”系东汉后期从北方少数民族地区传入中原,故曰“胡”。隋代改

床前明月光 第三篇_床前明月光李白睡的香

i『床前明月光,李白睡得香 』--语文考试填空题暴强回答

高 考完后又 是中考,考题千奇百怪,答案五花八门!且看一组语文试卷中的填空题吧——

1、_____,为伊消得人憔悴

同学答:宽衣解带终不悔

(正解为“衣带渐宽终不悔”,该同学思想有问题)

2、问渠哪得清如许,_____

同学答:心中自有清泉在 (正解为“唯有源头活水来”,不过该答案还是和水粘 了点边)

3、何当共剪西窗烛,_____

同学答:夫妻对坐到天明 (语文老师阅卷时笑晕,后在课堂时说此事,又晕!正解为“却话巴山夜雨时”)

4、蚍蜉撼大树,_____

同学答:一动也不动(正解 为“可笑不自量”,一动也不动,赫赫,很符合事实 啊!)

5、君子成人之美,_____

同学答:小人夺人所爱(直 接晕死)

6、穷则独善其身,_____

同学答:富则妻妾成群(反 映社会现实,可惜正解为:达则兼济天下)

7、_____,天下谁人不识君

同学答:只要貌似萨达姆(关心国家,关心世界)

8、后宫佳丽三千人,_____

同学答:铁棒也会磨成针(正解为“三千宠爱在一身”)

9、身有彩凤双飞翼,_____

同学答:拔毛凤凰不如鸡;还有个同学答:夫妻双双把家还(正解为“心有灵犀一点通”)

10、东边日出西边雨,_____

同学答:床头打架床尾合;还有个同学答:上错花轿嫁对郎

11、_____,糟糠之妻不下堂

同学答:结发之夫不上床(语文老师暴怒!)【床前明月光】

12、但愿人长久,_____

同学答:一颗永流传(当时狂笑,现在觉得挺经典的,正解为“千里共婵娟”)

13、西塞山前白鹭飞,_____

同学答:东村河边爬乌龟 (对的挺工整的)

14、我劝天公重抖擞,_____

同学答:天公对我吼三吼 (正解为“不拘一格降人才”)

15、天生我才必有用,_____

同学答:关键时刻显神通; 又有同学答:老鼠儿子会打洞(办公室的语文老师集体毫无形象的狂笑)

16、天若有情天亦老,_____

同学答:人不风流枉少年!(正解为“月若无恨月长圆”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

17、洛阳亲友如相问,_____

同学答:请你不要告诉他(正解为“一片冰心在玉壶”)

18、期末考试出对联,上联是:英雄宝刀未老

初三同学对下联为:老娘丰 韵尤存;上联是:良药苦口利于病,同学答:不吃才是大傻B;上联是:人生自古谁无死,同学答:只是死的有先后(结局:家长被老师叫到学校训话……)

【床前明月光】

19、床前明月光,_____

【床前明月光】

同学答:李白睡得香

20、管中窥豹,_____

同学答:吓我一跳(哈哈 哈!正解为“可见一斑”)

21、_____,飞入寻常百姓家

同学答:康佳彩霸电视机

22、葡萄美酒夜光杯,_____

同学答:金钱美人一大堆

23、_____,路上行人欲断魂

初一学生的杰作:半夜三更鬼敲门

2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_____

同学答:妻吾妻以及人之妻 (老师后来评卷时说那个同学特别具有奉献精神,哈哈)

25、想当年,金戈铁马,_____

同学答:看今朝,死缠烂打(正解为“气吞万里如虎”)

26、五年级的一次考试就 考到了“三个臭皮匠,_____”

同学答:臭味都一样(把监考和外面的校长笑翻了)

27、初一的学生对对子:“登城白云间,揽山色入怀,_____”

同学答:我到酒店去,抱小姐上床(他的语文老师差点当场吐血而亡)

28、两情若是长久时,_____

同学答:该是两人成婚时

29、沉舟侧畔千帆过,_____

床前明月光 第四篇_霜叶红于二月花。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

七月的歌 如莺鸣啼

在七月的赞歌里 驶来南湖的红船

革命的先驱在这里聚集

七月的歌 豪迈无比

那浑厚的旋律 伴随着雄壮的脚步 将革命进行到底

七月的歌 充满威力 让敌人颤抖 让小丑哀泣

人民的事业格外壮丽

七月的歌 感天动地

改革开放的春风 吹绿祖国的山河 使生活充满密意

笔记本键盘上的空格键上有一小块已被磨成了十分光滑的,---那是在打字时使用的比较多的部位。其他的键,也是不同程度地出现一小块的光滑,逆光看过去,出现光滑的部位和程度非常明显地呈现出来。我们每个人,不都像这键盘一样吗?谁就会越来越趋于光润明净,那一日日里的打磨,就是对自己的修炼哪!

以前用笔写字的时候,力气都用在右手上,右手的食指总是扁的,中指的第一个骨节处被磨出了一块老茧,小指的外侧指甲被纸磨去一小块,有一个小的缺口。

现在,力气相对来说更加均衡地分布在九个手指上(左手的拇指在打字时是用不着的),九个手指就都没有受到明显的磨损与伤害。

还是不可能绝对均衡,从键盘上被打磨得光滑程度上应能看出来,活动相对来说比较灵活的两个食指被指派了控制更多的按键,而活动不那么灵活的手指被派的活就少一些。——如果在工作中你被派了较少的活,可不要窃喜哟,那只能说明在领导眼中你不是一个很能干的人!

那么多年一直在打字,每用到上方的数字键还是得低下头来看一下键盘上那些数字的位置。也曾专门记过,哪个数字属哪个手指管着,可是,因为平常不用,就总是会忘记。

不用就会忘记,你专门去记也不管用。你忘记了的事总是对你来说不重要的,特别重要的束,你怎么可能会忘记?你总是会被一些人忘记的,也总会忘记一些人。忘记了,跟没有存在过是一样的。世上那么多人,总是有许多人在你的世界之外。而所有的爱着你也被你爱着的人,恨着你了被你恨着的人,组成了你的世界。

你的世界中总共才有多少人呢?想想,每天跟你一块做事的人,影响了你并决定你的心情乃至人生的人,比键盘上按键的数目多吗?又能多几个?

还那么专心地互相较量、对付,值得吗?且让我们互相欣赏互相配合,共同让我们的人生更加美好|

键盘上的一些按键,是必须得跟别人键配合才能发挥作用的,在它们的配合下,一些本来有着独立作用的按键就有了别外的独特功能。特立独行可以是一种风格,但每个人都必须能跟别人配合,才能把自己的才能发挥到极致。因为,任是你有多大的本事,也必须得是在人群中才能发挥作用。那些成功的人,都有自己的才能,也都有着能跟人合作,能吸引人追随,能感染、带动、激励别人的人格魅力。

键盘有一些按键的功能是我不了解的,也从来没有用过,比如,单按F5就可以实现查找、替换和功能。可是我仍然经常使用查打替换功能,我是从菜单中的编辑菜单中实现这一功能的。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在没有了解键盘的所有功能时使用键盘,当然也可以不等着所有的条件都成熟时才开始做事。在做的过程中需要哪些帮助,需要哪些条件,可以随时寻求和探索。要想做好充分的准备才开始,就有可能永远也开始不了。

靠指尖的触摸,把键盘打磨成这样,得是靠了多长的时间啊!每一副被打磨得光滑发亮的键盘,都与一个人或五些人的那么长时间相对应,当时光以这种形式流逝,就一定会有另一种形式的回应,或者报答。

人生,也就是这样吧?用自己的思考与体力去填满那些美丽的时光,时光就能回报我们一些什么。一双打磨过键盘的手与一双终日闲着的手,看起来是一样的,但是,键盘知道哪一双手曾经在它的身上飞舞。

一个每天都在努力奋斗着的人和一个闲过了一日又一日的人,表面上也没有什么不同,但是,时光知道,哪一个曾奋斗,该得到什么,哪一个人在虚度,只能远远地看着别人的成功和充实。

廉州镇中心小学“人人争做孝敬星”活动要求

孝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应尽的义务。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先生曾经深情地对记者说:“世界上最不能等待的事情便是孝敬自己的父母。”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行动起来,从下面的小事做起,孝敬父母,尊师重友,做一个充满爱心的好孩子。

1. 学会自己洗脸漱口、吃饭、洗澡和穿衣服。 2. 学会自己整理书包及帮助父母扫地、拖地。【床前明月光】

3. 学会学习,自觉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并主动交给家长检查。 4. 学会谦让,不和父母亲人争看电视节目;有好吃的东西,能主动与

别人分享。

5. 家人生病,主动关心问候。 6. 父母教导,认真聆听不顶嘴。

7. 学会生活,勤俭节约,不挑吃穿,不乱花钱。 8. 出门、回家主动跟家人打招呼。

注:学校将对学生完成情况每月进行统计存档,请家长认真配合。

床前明月光 第五篇_“床前明月光”不需要别解

《文史知识》2010第4期发了一篇冉休丹《李白〈静夜思〉别解》,又发了一篇骆冬青《乡愁与春望:从“静夜思”到“两个黄鹂”》,对李白“静夜思”这首诗真是特别关注了。

大家都欣赏白居易写诗提倡明白如话、老妪能解,而号为诗仙的李白也难得有这样一篇明白如话的诗篇。它的好处本在全诗就是篇大白话、自然亲切,因而妇孺都能传诵上口、千年不衰。可竟然有好些人不欣赏这一点,嫌它太白,要把它改的文一点,格律强一点,或用典多一点,以便配上心目中的诗仙标准。

因为此诗“明月”两次重复:“床前明月光”“举头望明月”,这在古典诗歌格律里似很犯忌,所以宋代蜀本《李太白文集》就擅改成“床前看月光”“举头望山月”,竟把两个“明”字全抹掉。如果改一个或可能是版本问题,改两个就说明是专针对“明月”重复来的,这太过分了,反而不可信了。况且时间虽早,改的却很拙劣,可说改得理致远隔、神韵全无。因为,如果是“看月光”,“看”是主动的,则主观上已经明知那是月光,哪里还会有突然发现明晃晃月光时、“疑是地上霜” 的恍惚呢。“举头望明月”,应是夜半眺望天心明月,如果是“山月”,则是刚上山的初月或将下山的残月,平视可见,用不着“举头望”了;月

在山头,时间上也当是黄昏或黎明,就不合“静夜思”的诗题了。所以那是妄人的乱改。

其实唐人做诗贵自然不太忌重复,陆游《老学庵续笔记》特欣赏 “杜少陵《曲江》诗云:„一片飞花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江上小堂巢翡翠,花间高冢卧麒麟。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三联中叠用三„花‟字,而意不重复,又何好也!”连重视格律的诗圣杜甫也不避重复,更不该拿这来限制诗仙李白了。

为“床”在卧榻义外另寻别解更是热闹,冉文引了4说,着重引了把床改释作“胡床”(马扎一类),和“井床”(井架)两说,而更欣赏后者,认为坐在庭中的胡床上,尤其徘徊在井床边看月,要比卧榻更合诗境。不过,首先“胡床、井床”并不能单说为“床”。再者,在庭中或井架四边,月光是普照的,怎么能分辨出前后,只说“床前”有月光呢?只有在指卧床时,因床后面有靠背屏风(可看古画中的床),月光可洒照床前,却不能照到屏风后,这才可解释“床前”两字。【床前明月光】

其实要为“床”求别解,四说远没说完全。在潮州方言中,桌子也叫“床”,但是月光照桌前也不是个理。所以既然卧床是最浅白又最合理的,就不要再找别解了。

望月思乡,为古诗常题,不少诗人作过,那应是模拟古意的好诗题。骆文也引了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冉文说李白此诗是化用曹丕《燕歌行》“明月皎皎照我床”来的,其实那首燕歌行是写思夫的,李白诗更应脱胎于《古诗十九首》的“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帷,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这里头的床是挂着罗帷的,明显不是什么胡床马扎或井栏,曹诗的床也应同样,他们都说到皎皎明月对床的照洒,惹起诗人的不眠和徘徊。这些诗里都强调的是明月、是床、是不眠之夜的乡愁,没了卧床可怎么体现不眠呀。

所以,希望别给“床前明月光”找别解了,免得明月蒙尘、眠床缺失,硬把这首明白如话的好诗,因杂七杂八的别解变成了涩诗。

也顺带说一下,冉文之末顺带说到马未都引《演繁露》“交床……足交午处复为圆穿,贯之以铁”。说马所点是失误硬伤,当改读为“穿

贯之以铁”。他说明此原是胡三省按语,那是对的,但说句读有误不对。此“穿”表孔眼(《广韵》“穿:通也,孔也。”闽语至今孔还说穿),“圆穿”表圆孔,故可贯之以铁,如果属下读,则前面一句“足交午处复为圆”成什么话呢。此句的点读倒是用得上训诂别解功夫的。

床前明月光 第六篇_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床前明月光 第七篇_下面句子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1)我每当读到李白的《

一、整体解读

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

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

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

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

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

床前明月光 第八篇_2015秋天的月亮作文

以下为您提供参考的内容是关于秋天的月亮作文,欢迎阅读!

秋天的月亮作文一:

秋天的傍晚,我在散步时,看见天上有一轮圆圆的月亮,这景色真美啊!

秋天的夜空比夏天更暗,月亮圆圆的,像玉盘一样,悬挂在空中,更显出她的洁白。月盘大大的,泻下了皎洁的光辉,照亮了一大片夜空,淡淡的云朵缓慢地飘了过来,一会,这轮圆月被挡住了一小半。

月下的景物更美。在月光的照耀下树影朦胧。秋天树叶调零了不少,月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到地面上、水池里。月光落在水面上,把水面镀了一层银光,团团的圆月在水上沉浮,时而被微微动荡的水弄成椭圆形。秋意深了,随着月亮的升起,天气凉了,人渐渐地少了,街上变得空旷了,偶尔才能看见几个人,呈现出一片只有秋夜才有的宁静的氛围;一切在柔和的月光照耀之下,显得那么祥和,有一种平静之美。秋天的花草在白天的阳光照耀勃发出自己最后的一抹鲜艳,但此刻在柔和的月光衬托之下,像是镀上了一层雾气,反而散发出一种庄严、平和的美感。

月亮升起之前的黄昏,秋日的黄昏,一切都笼罩着苍茫的暮色,大地仿佛生机都迟缓了下来。随着月亮的缓缓升起,皎洁的月光笼罩着大地,月光下的景物都重新焕发了活力,呈现着各自的美丽,安静而自然。随着云朵飘来飘去,悬挂在暗蓝天空中的月亮时而被挡住,时而又露出笑脸,月光也在随之变换着,天空和地面形成一幅神秘的图画。

秋天,是一个引起人无限遐想的季节,每当我看见美丽的月亮,沐浴在柔和的月光之中时,我就会思绪万千,想起远方的亲人。

秋天的月亮作文二:

秋天的天空 秋天,是个秋高气爽的季节,秋天的天空是寥廓美丽。

早晨,只见几块薄薄的雾在天空中轻轻荡漾,好像在天空中悠闲 地聊着天。过了一会儿,刮来一阵习习的凉风,赶跑了天空中薄薄的 雾,拉开了一天的序幕。

时至中午,天空就像蔚蓝色的大海,一碧千里。接着从远处漂来 几朵白云彩在空中, 蓝蓝的天空飘着几朵雪白的云彩, 煞是好看极了。

云朵还不停的运动,它们变化多端,一会变成小绵羊、一会变成小白 兔· · · · · · 有几只候鸟在天空中的练习着高难动作,好像在说:“这里的天 气越来越冷了,我们要做好准备飞到南方去过冬。”几只麻雀匆忙飞 过天空,好像在说:“我得赶快准备过冬的东西。” 秋天的夜晚,如果没有阴天,月亮和星星挂在天空中显得格外的 亮,月亮上的山脉都看得非常清楚,就是看不到吴刚在砍桂花树。星 星围在月亮的周围,好像一群宝宝在听妈妈讲故事,星星宝宝太顽皮 了,不时的向月亮妈妈眨眼睛。

秋天的天空真是太美了!

秋天的月亮作文三:

树叶已变黄,稻谷以成熟,这时,我们已知道秋姑娘来了。

在丰收的季节里,有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节日——中秋节。

夜晚,我在家门口观赏月亮,发现月亮已露出了笑脸。我不禁想起了一首诗: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古诗的大意是这样的 :

那透过窗户映照在床前的月光,起初以为是一层层的白霜。仰首看那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下头来沉思,愈加想念自己的故乡。

看优美的月亮我想起了关于一个月亮的传说: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月饼,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月饼,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间传开了。

床前明月光 第九篇_2016关于家乡的月亮作文

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节是我们中国非常重要的节日,人们都注重中秋的那天一家团圆赏月。在家乡看到的月亮跟在没有亲人陪伴的地方看到的月亮又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呢?下面是关于家乡月亮的作文,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第1篇:

人们常常说家乡的月亮最美,又圆又亮。这是真的吗?我虽然不太敢保证全部人都这么想,但我肯定自己是这么想的。

小时候常和兄弟姐妹在中秋节那天到楼顶或者是到岸边去赏月,爷爷和奶奶,还有父母、叔叔们一起吃东西,一起赏月,爷爷常常说起“嫦娥”与“年郎”这对恋人,他们是因犯了罪而被迫分开的,每缝八月十五这一天他们会相聚在一起的。

看着这个又圆又亮的“家乡”月,当然这个月亮不是我自己独占的,而是全世界人们的。人类一次又一次地踏上月球探索,使人们知道更多关于月球的知识,当人们第一次踏上了月球,这条“路”是多么的壮观,多么的骄傲。

月亮在哪里看都是一样的美,用赞美的眼光去看月亮就会觉得月亮是那么纯洁和美丽,就像天使一样的纯洁和美丽!

第2篇: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取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啊!我多么思恋家乡那明亮的月光。

这天,天黑洞洞的,我独自一人在绿油油的草地上散步。我闲着无料,就仰望着天空。忽然看见,天空上那一轮一轮的明月正一步一步的升上山头,它不像常日那样轻微的,而是像钓鱼钩一样弯。我越看越有劲,眼睛一眨也不眨的望着天空,恨不得飞到宇宙里去看月亮。

【床前明月光】

随着月亮的缓缓的升高,旁边的云朵也从暗蓝色变成了紫色。半个月亮挂在一棵桂树尖儿上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tssc/412348/

推荐访问:床前明月光扇子舞 床前明月光舞蹈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