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唐诗宋词 > 诗词赏析 > 回乡偶书听课心得

回乡偶书听课心得

时间:2017-07-29   来源:诗词赏析   点击:

【www.gbppp.com--诗词赏析】

回乡偶书听课心得(一):回乡偶书反思

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是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瑰宝,可是,我们传统的古诗词学方法以老师的灌输和学生的机械背诵为主,形式呆板,手段单一,效率低下,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所以,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探索学习的方法和途径,拓展古诗词的学习空间,丰富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和感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回乡偶书》是唐代诗人贺知章老先生写的一首诗,是唐诗中的极品,它流传之广,应用之多,影响之深。贺知章一生仕途顺利,告老还乡时,可以说是"衣锦荣归.但诗人没有描写那些为世俗所羡的情态,只是刻画一个久客回乡的普通人的真情实感.教学时,要使学生把诗句读通读顺,感悟诗歌情境,体会诗人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一、自读自悟,快乐认记。我在教学中,并没有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而是在布置自学要求时,要学生借助拼音读准生字,读通句子,自己理解新词语的意思,想想每句大概讲了什么意思。实在不明白的划上横线,准备提问。学生经过充分自学,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进行交流。我根据学生交流,进行讲评,纠正,小结。这样初步读懂了整首诗的意思。在生字的认读中,我先让学生自读,同桌互读,指名读,开火车读,并举行“放鞭炮”、“猜一猜”等方法,使学生准确地快乐识记生字。课堂气氛浓厚,识记效果显著。

二、以读明诗,深入理解诗意。在学生初步读懂了诗意后,为了让二年级的学生理解80岁的贺知章回到家乡时那种悲喜交加的复杂的感情,我进行了2个环节:①在学生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师生交流诗意。②师生互动,由老师扮演贺知章,让学生发问。然后问学生,贺知章听着孩子的问题,心里会怎样想呢?通过交流让学生走进贺知章的内心,体会老人回到家乡悲喜交加的内心感受。

三、朗读指导有层次感。在自读古诗中,我提出的朗读要求是:读准生字的字音,有节奏的读通诗句。检查朗读时,就以读准和有节奏的读通诗句这个标准让学生来评价。在学生对整首诗进行了深入理解后,我提出的朗读要求变为:要求读出贺知章非常想念家乡,又高兴又难过的心情。并通过老师示范读,带学生读,让学生带着情感模仿读,使学生的朗读上了一个层次。

这是一首久客异乡贺知章晚年返回故里的感怀诗。全诗抒发了山河依旧,人事不同,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的感慨,诗人回到熟悉而又陌生的故乡,心情难于平静。诗的感情自然、逼真,内容虽平淡,人情味却浓足。语言朴实无华,毫不雕琢,细品诗境,别有一番天地。对二年级小学生来说感悟,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是不容易的,教给学生多样的感悟方法。要使学生通过学古诗文受到文化熏陶

感染,又从情感上得到美的体验,就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去研究,去感悟。我通过介绍诗人的生平,指导学生多层次的朗读,使古诗节奏,音律明显表现出来,给学生以美的感受,陶冶学生的情操。同时加深学生对诗的理解和记忆,达到“熟读成诵”之目的。我在古诗教学中鼓励学生将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有利于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不足之处:主要是对字词的理解方面:

1、抱着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学生原有的认识基础的态度。使自己在“鬓”一词的教学点上给留下了遗憾。学生多次读错,再加上这个字是首次出现,字形复杂,字义不易理解,我首先纠正这个字的读音是前鼻音,接着有学生提问:“鬓”是指哪里吗?有的学生指着自己耳边偏后的头发,告诉了大家,而我没有进行纠正, “鬓毛”指的是“耳朵两边的头发”。虽然在后文中也理解了“鬓毛衰”。可这点却成了我这节课的败笔之处。

2、在学生理解“客”是谁?我的随口一说,不是你也不是我,而是?学生迷惑了。如果在理解“少小离家老大回”时就明确主人公,到后面的理解就不会有困难了。

总之,这节课下来,学生热情很高,可自我感觉并不是太好。都与自己思想上准备不充分有关。这给我提了个醒:古诗词看起来简单,实则不易呀

回乡偶书听课心得(二):《回乡偶书》教学反思

《回乡偶书》教学反思

这次磨课活动中,原本想选篇阅读课文,可是想既然古诗是我一直很困惑怎么去教学的一种文体,不如就选古诗吧,这样也是一次学习和提升自己的好机会。各位老师在听了我的课后,对一些方面做了一定的肯定,让我从理论到了实践,对古诗教学也有了一定的目标。特别是大家指出了教学中的一些不足,让我从中受益匪浅。

当然,我对自己上的《回乡偶书》也有着自己的理解和反思。

首先,在导入环节的设计和实施上比较顺利。我从复习背诵《咏柳》导入,引出作者——贺知章,通过介绍贺知章的生平,让学生理解这首诗写作时的背景,对理解诗意,体会诗中表达的情感有好处,能让学生对诗人写作时的情景产生共鸣。

其次,在教学方法上,我教给学法,自读自悟。这首诗学生比较熟悉,理解起来并不难,因此我没有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而是在布置自学要求时,要学生借助老师刚刚教给他们的“扩词”和“换词”的方法,想想每句大概讲了什么意思。学生经过充分自学,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进行交流。我根据学生交流的结果进行讲评、纠正、小结。这样初步读懂了整首诗的意思。“鬓”一词的教学给我留下了较深刻的印象。由于这个字是首次出现,字形复杂,字义不易理解,我首先跟学生强调这个字的读音是前鼻音,利用形声字的构字方法认识,又让学生观察三撇,提醒他们三撇代表毛发,接着问学生:你们知道“鬓”是指哪里的毛发吗?继而弄懂“鬓毛”指的是“耳朵两边的头发”。为后文理解“鬓毛衰”打下基础。

再者,朗读指导有层次感。在自读古诗中,我提出的朗读要求是:读准生字的字音,有节奏的读通诗句。检查朗读时,就以读准和有节奏的读通诗句这个标准让学生来评价。在学生对整首诗进行了深入理解后,我提出的朗读要求变为:要求读出贺知章非常想念家乡,又高兴又难过的心情。并通过老师示范读,带学生读,让学生带着情感模仿读,使学生的朗读上了一个层次。

二、师生互动,深入理解诗意。在学生初步读懂了诗意后,为了让两年级的学生理解80岁的贺知章回到家乡时那种悲喜交加的复杂的感情,我进行了2个环节:①在学生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师生交流诗意。②师生互动,由学生扮演贺知

章,让老师发问。然后问学生,贺知章听着孩子的问题,心里会怎样想呢?通过交流让学生走进贺知章的内心,体会老人回到家乡悲喜交加的内心感受。

上完课后,老师们也给我提了很多的意见,我自己也觉得有些不妥的地方。

一、学生的小组合作互动没有充分利用起来,我只是让他们和周围的同学交流,没有合理地安排小组,有些孩子凑到一起后不知道该怎么说,课堂显得有些松散。

二、没有充分照顾到全体同学,尤其后面的学生,在课堂提问时忽略了他们,打击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三、教师语言有些零散。有的问题不必要重复,而我总是在学生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重复问问题。

总之,这次磨课对我是一次历练,也是一次帮助。通过这次实践让我有了上好古诗课教学的经验和信心。

回乡偶书听课心得(三):《回乡偶书》课堂实录

《回乡偶书》课堂实录及评议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本课的四个生字。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诵读课文。

3、体验作者重归故里的情感;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回乡偶书听课心得】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以前我们学过一首古诗《咏柳》吗?谁能背一下这首古诗?(一个学生背)

师:会背的同学站起来背一次给大家听。(学生背)

师:谁还记得这首古诗是谁写的?(生:贺知章)你们的只是真牢固。

【出示贺知章的图片】

师:谁来说说你搜索到关于贺知章的资料。(

师:今天我们也来学一首贺知章的诗《回乡偶书》(出示课题,学生气读课题。) 师:贺知章年少的时候就离开了自己的家乡,到别的地方当官去了,现在他年老了,想念家乡,于是就回家乡去看看。然后写下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古诗《回乡偶书》。

二、初读古诗

师:我们先来读读这首古诗,同学们的时候要注意读准字音,遇到不会读的字或不能白的词语,可以做上记号,然后请教你的同学或老师。

生:自由读古诗,划出生字。

师:你们有哪些地方不明白的吗?

生:我不懂“鬓毛衰”是什么?(师:引导理解“鬓毛衰”)

师:老师可要考考大家会不会把整首古诗正确地读出来。(课件出示诗句,学生齐读)大家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准这些字。(出示:“客”“何”)读准字音、组词。

(老师相机引出“何”是百家姓里的一个大姓氏。)

师:大家读得真棒,有哪个小组也来读一读。(指两个小组读)

三、品读诗句

过度:同学们真厉害,那么快就能流利地读诗句了。

1、品读第一句诗

师:读了这首古诗,你知道贺爷爷是什么时候离开家乡的吗?

生:年轻时

师:又是什么时候回来的呢?

生:年老时

师:真聪明,你们是从哪句诗知道的?

生:“少小离家老大回”

师:真聪明,大家一起来读一读。(课件出示第一句诗句)

2、品读第二句诗

师:(课件出示第二句诗句)大家来看看这句诗,,谁知道“乡音”的乡是什么乡的乡呢?

生:家乡、故乡

师:我们班有谁是离开自己的家乡来这里读书的,请举手。(是一名学生) - 1 -

你的家乡在哪里?你能用你的家乡话说说“大家好”吗?(生说)

你离开了家乡到这里读书,你想念家乡吗?(生:想)

师:诗人离开自己的家乡五十多年了,你们说诗人想念家乡吗?(生:想)

是啊,真应了那句“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请同学们带着想念的感情读这两句诗。生:齐读。

3、品读第三、四句诗句【回乡偶书听课心得】

师:同学们读得真好,老师请同学们欣赏着一幅图,想想诗中哪句诗讲到这幅图? 生: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师:图中画了哪些人?

生:儿童和老人

师:和爷爷离开家乡时这些小孩子出生了吗?(生:没有)

那么当这些小孩子看到贺爷爷时,认识他吗?(生:不认识)

真是“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师:如果你是这些孩子的其中一个,你会问贺爷爷什么呢?现在老师来当贺爷爷,谁来当图中的孩子?

生问:你是谁?

师:我是贺知章。

生问:你从哪里来的?

师:我从京城回来的,这里是我的家乡。我家就住在村头,你们认识村头的贺老伯吗?他就是我的弟弟。你们可知道我现在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师:如果我是贺知章,我会这样想:我离开家乡几十年了,想家想了几十年,现在终于可以回到自己的家乡了,但家乡早就不是我记忆中的家乡了,唉,这怎能不然我感慨万端啊!(老师带着思乡伤感的语气诵读全诗。)

4、多种形式读诗句

师:你们能感受到我的心情吗?你们想来读读吗?(生:想)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老师想听听谁最有感情读。(学生自由读)

师:老师请同学们来读一读。(全班读、小组读、男女对读、个别读。)

5、课外延伸

师:诗人回到自己家里看到了家人和朋友后,他有些了一首诗《回乡偶书二》,你们想看看吗?(课件出示《回乡偶书二》)大家自己读,不会读的字可以拿字典出来查一查。(学生齐读)

6、师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贺知章的回乡偶书,感受到诗人那种热爱家乡、思念家乡之情。其实,热爱家乡、思念家乡这千古不变的情怀还体现在许多的古诗当中,老师把他们藏在了诗歌乐园里,同学们赶快去找找吧。

四、拓展

师:我们一起来走进诗歌乐园寻宝去。我们要会读这些故事才能打开诗歌乐园的大门。(课件出示诗句)

生:自由读

寻宝游戏:学生正确读一首古诗就可以进入乐园里的一项游戏。

(学生读诗闯关)

生:多种形式读这几首古诗。(个别读、小组读、师生同读、男女对读等)

五、总结

今天我们读了很多思乡的古诗,相信同学们的收获也不少吧,回家把自己今天的收获告诉自己的爸爸妈妈好吗?回家后我们还可以运用互联网去搜索更多的思乡古诗或- 2 -

者关于贺知章的古诗。

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思考,理解诗句意思。引导学生通过看画面,感受诗人当时的喜悦与感慨。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诗歌,加深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识。通过诵读,韵律读、唱歌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记忆背诵诗句。指导学生通过“互联网搜索”丰富孩子的见识。孩子们最喜欢唱歌和韵律读,这种有节奏、有韵律的形式能让孩子们很快记住诗句。有竞争才有进步,在积累方面我安排了赛诗会,让孩子把自己平时积累的诗歌背给大家听。

评议:

刘连芳:在这堂古诗教学课中的识字教学形式也是非常丰富的。“客”是用组词和写字来进行学习和巩固。其他的几个生字采用随文识字的方法进行学习,每一个字都都发挥了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想办法去记住它,并通过组词来进行扩词的积累。对于难度准的字,尹老师让学生反复的进行识记,正音。所以本节课的字词学习是非常扎实的。

赵建芹:整堂课贯穿其始终的主线是“你认为贺知章是不是客?”这个主问题。引发学生质疑,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顺势让学生自己通过思考,用古诗中的诗句来进行解疑。这一步步解疑的过程,既是了解了诗歌的大意过程,理清古诗脉络,又使学生懂得了诗歌所蕴含着的情感——作者无限的思乡之感。设计的巧妙,可谓一举多得!

- 3 -

回乡偶书听课心得(四):听课总结

听课总结

【回乡偶书听课心得】

上周五,中心学校领导组织中学全体语文老师和 各小学主任,利用双休日时间,即十月二十三、二十四日两天,到兰州甘肃省委党校,参加了全国优秀教师的教学巡讲观摩,亲耳聆听了全国优秀教师郑晓龙、王文丽、程翔和蒋军晶老师的授课艺术和学术报告,内心深处被他们高超的驾驭课堂的能力、绘声绘色的讲解、抑扬顿挫富有感情的朗读、化繁为简、化大为小的授课方法、亲切和蔼的教学态度所折服、所感动,真是“听君一席言,胜读十年书。”此次听课学习真是令我获益匪浅。下面就将此次的听课心得总结如下:

首先,我们听取了全国特级教师郑晓龙老师的一趟作文课。他以师生聊天的方式导入新课,这就拉进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也消除了紧张的气氛,在这样的一种比较轻松的气氛中,郑老师开始本节课的重点:作文中的起承转合的写法。在讲授过程中,郑老师运用大量的例子,如:《回乡偶书》、《赠汪伦》、《武松打虎》、《荷塘月色》等让学生理解这种写法的结构特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以“做人应该讲诚信”为话题,利用五分钟时间写出结构提纲,篇幅可长可短,但内容必须体现“起承转合”这一写法。等学生写完了,就让学生朗读自己的作文,并解释清楚文中的起承转合。最后布置习作:写一篇符合“起承转合”规范的议论文。郑老师的讲授,从开始到结束,没有一句多余的话,没有一句重复的话,语言表达非常严谨准确,思路非常清晰,让我们从中感受到郑老师深厚的语文功底和扎实有效的教学技能。

郑老师在讲课结束后,有将自己多年的教学研究成果,以表格的形式向我们做了全面细致的阐述和说明,告诉我们:要想指导学生写好作文,首先要教给学生写作的方法、步骤,将所写的话题作文细化、分解,最后将作文化大为小、化繁为简。这样以来,学生写出的作文一定是质量较高的。

接着,在二十三日下午,我们又听取了北京市崇文区教师研修学院王文丽教研员的《桂林山水》一文的授课过程。本节课的内容比较多,从字词的认读到篇张结构的分析,从仿句练习到背诵朗读指导等等。结构紧凑、环节齐全,教师范读好比是播音员在朗读,倾听王老师的讲授就是一种美的享受。

之后,王老师给我们做了《构建理想课堂,提高教学实效》的教学讲座。在整个讲座中,王老师紧扣主题讲了六个方面的问题,即有人、有本、有情、有智、有法、有效。在讲述这六个方面时,王老师将理论与实际事例相结合,使我们感同身受,深受启发与鼓舞。

在二十四日上午,我们又听取了全国著名教育专家程翔老师的《雷雨》的讲授。《雷雨》这是一篇话剧,如果按一般的授课模式的话。可能分析起来比较繁琐,但程老师将话剧分成三类:对话篇、对话段和对话组。又将课文节选的精彩部分划分成三段,这样以来,就将整个的课文节选的精彩部分很简洁的展现在大家面前。

程老师讲授完《雷雨》之后,也向我们做了《语文教学的三大任务》的专题学术报告。他的报告深入浅出,结合《雷雨》一文的讲授思想,阐述了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经验总结,听后令人很有启发,深受教育。

最后,我们又听取了杭州市临平以小副校长蒋军晶的《祖父的园子》一课的讲授。蒋老师为我们将这一篇较长的课文用较短的时间归结出文章的中心内容,他只用了一个问题,即作者回忆了什么?就很简洁地概括出自己跟在祖父身后所做的拔草、浇水等一系列的活动,还进一步运用重复的句式表现出祖父干什么自己就干什么,再加上反复的朗读这些句式,使学生们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理解并掌握了课文内容,也读懂了作者的心情与作品的思想。课后蒋老师也做了《班级读书的组织与经营》的报告,内容谈的非常实际,并提到理论高度,做出了自己独特的教育感悟。

总之,这次的兰州之行,使我内心感受很深,启发很大,几位教育专家的讲课艺术和精湛的语言表达使我们学习的楷模。今后,我会将这次学到的精华吸收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工作中,为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为培养更多更好的栋梁之才而努力奋斗!

回乡偶书听课心得(五):《回乡偶书》教学反思

第1篇:《回乡偶书》教学反思

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是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瑰宝,可是,我们传统的古诗词教学方法以老师的灌输和学生的机械背诵为主,形式呆板,手段单一,效率低下,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所以,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探索学习的方法和途径,拓展古诗词的学习空间,丰富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和感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回乡偶书》是唐代诗人贺知章老先生写的一首诗,是唐诗中的极品,它流传之广,应用之多,影响之深。贺知章一生仕途顺利,告老还乡时,可以说是"衣锦荣归.但诗人没有描写那些为世俗所羡的情态,只是刻画一个久客回乡的普通人的真情实感.教学时,要使学生把诗句读通读顺,感悟诗歌情境,体会诗人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一、自读自悟,快乐认记。我在教学中,并没有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而是在布置自学要求时,要学生借助拼音读准生字,读通句子,自己理解新词语的意思,想想每句大概讲了什么意思。实在不明白的划上横线,准备提问。学生经过充分自学,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进行交流。我根据学生交流,进行讲评,纠正,小结。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tssc/361555/

推荐访问:回乡偶书听课记录 回乡偶书二首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