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百科 > 节日知识 > 考试改革各国重大

考试改革各国重大

时间:2018-01-10   来源:节日知识   点击:

【www.gbppp.com--节日知识】

考试改革各国重大 第一篇_高二期中考试练习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潍坊一中高二期中考试练习题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1、最早的比例代表制选举法是从哪一机构的产生开始的

A.战神山议事会 B.四百人议事会 C.五百人议事会 D.公民大会

2、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制度的变革时期,春秋和战国时期改革的不同之处是 A.是否涉及军事方面 B.是否涉及经济方面

C.是否涉及政治方面 D.是否由新兴地主阶级领导 3、2006年延续了2000多年的农业税走到了历史的尽头。农业税最早始于 A.春秋时期 B.战国时期 C.秦汉时期 D.隋唐时期 4、李悝变法提出“选贤任能”,这一措施

A.削弱了旧贵族的特权 B.彻底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度 C.确立了新兴地主的统治 D.确立了中央集权的制度 5、商鞅变法中,最重要的变法法令是

A.实行连坐法 B.重农抑商 C.实行县制 D.确立土地私有

6、世人对秦国人有着“厚恩礼,好生分”的印象,这与商鞅变法哪一措施有关 A.奖励军功 B.奖励耕织 C.焚烧诗书 D.什伍连坐和告奸制度 7、商鞅死后,“秦夫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这反映了商鞅变法

A.提倡仁义 B.非常彻底 C.法令严酷 D.深入人心 8、下列对孝文帝改革中三长制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打击了贪官污吏 B.使地方政权真正掌握在国家手中 C.使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得到了土地 D.三长直属于中央 9、下列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与民族融合无关的是 A.“诏断北语,一从正音” B.制定官员的俸禄制 C.颁布均田令 D.迁都洛阳 10、“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买田宅,漂居异乡,事涉数世。”孝文帝改革中能够改变这种状况的措施是①均田制②三长制③整顿吏治④改穿汉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1、下列变法改革中涉及学校教育、人才选拔方面的是

A.吴起变法 B.孝文帝改革 C.王安石变法 D.商鞅变法 12、在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引起隐匿田亩、逃避赋税之人最激烈反对的是 A、 均输法 B、市易法 C、方田均税法 D、青苗法 13、对王安石变法中“理财”措施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理财”以农事为先

B.理财措施中增收节支同时并举,以增收为主 C.“理财”中尽量不损害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D.“理财”为变法之先,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14、马丁·路德和加尔文都主张“因信称义”。下列对“因信称义”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灵魂得救取决于表面礼仪 B.灵魂得救取决于心中的信仰 C.否定了教皇和僧侣的特权 D.以自律代替了他律

15、下列宗教改革的内容,属于马丁•路德和加尔文所共有的是:

①信仰得救 ②因信称义 ③简化仪式 ④制定严格的道德标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②④ 16、 俄国在克里木战争和日俄战争中失败的共同原因是

A.社会制度腐败落后 B.在战争过程中孤立无援

C.统治腐败,国内阶级矛盾尖锐 D.国内爆发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17、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是俄国向现代化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这主要是因为 A.颁布“解放”法令 B.司法改革 C.地方自治改革 D.土地改革 18、1861年改革推动了俄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主要表现在 A.近代司法制度的完善 B.地方自治制度的建立 C.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D.立宪君主制度的建立 19、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在经济方面的最重要的措施是

A.发展机器工业,创办近代工厂 B.开办技校,培养技师

C.建立兵工厂 D.发展商业

20、穆罕默德•阿里政权取得的最重要和最令人惊异的成果是

A.中央集权 B.整顿社会秩序 C.创办近代工厂 D.建立海军 21、穆罕默德·阿里改革使埃及发生了数百年来未有的变化,这些变化包括 ①社会秩序改善 ②民族工业发展 ③人民反抗减少 ④遏制西方入侵 A.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①②④ 22、被称为“东方的伏尔泰”的日本启蒙思想家是

A.福泽谕吉 B.吉田松阴 C.伊藤博文 D.高杉晋作 23、明治维新中,“文明开化”政策的最主要内容是

A.提倡西方文化,发展近代教育 B.打破传统的身份等级制度 C.发展新闻出版事业 D.改变衣食住行等社会生活习惯 24、明治维新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前提条件是

A.民族危机的加深 B.倒幕运动的成功 C.西方思想的传入 D.天皇专制的建立 25、“几只蒸汽船,惊破太平梦!”日本对此做出的反应中表述有误的是 A.对外开过,学习西洋之法 B.改革幕政,是先富国强兵 C.推翻天皇,建立民主政权 D.激发斗志,维护民族独立 26、1895年,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其标志是 A.强学会的成立 B.《中外纪闻》创办 C.“公车上书” D.保国会成立 27、戊戌变法的最突出的历史功绩在于

A.彻底的批判了封建思想 B.发展社会经济 C.推动政治改革 D.促进思想启蒙

28、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和明治维新都是为实现近代化而进行的改革,措施大同小异,其中“小异”应是 A.制定宪法 B.创办近代工厂 C.改革传统教育 D.加强中央集权 29、阿里改革推动了埃及的近代化,主要表现在

①机器工业 ②军事工业 ③政治体制 ④军队装备

A.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0、中国新时期的改革从农村率先突破,推行了一些列重大改革,按先后顺序排列是①产业结构调整②税费改革③家庭联产承包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A.①②③④ B. ③①②④ C.③④①② D.②③④①

二、非选择题(31题16分,32题10分,33题12分,34提17分,共55分)

31、公元前6—公元前3世纪,在希腊和中国都发生了重要的改革,这些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请回答(16分):

2)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转型的时期,社会转型主要表现在哪两个方面?(2分)

(3)战国时期,中国的社会转型完成,其中最彻底的变法是什么?(1分)它的哪些措施有力的促进了中国的社会转型?用三项措施加以说明。(6分)

32、阅读下列材料:(10分)

材料一 兹为改正地税,原有之田地贡纳办法,一律作废;并规定于地契调查完毕后,按土地价格取其百分之三,作为地税。

——明治政府1873年颁布的条例

材料二 大凡国之强弱,决定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则系于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寡又起因于是否鼓励人民之工业。

——明治维新领导人大久保利通

材料三 最迫切之事,在军务方面„„朝廷能在海陆军方面稍做准备,主要以朝廷之兵务,开拓朝鲜之釜山港。

——明治维新领导人木户孝允1869年初的一封信 请回答:

(1) 材料一的含义是什么?实质是什么?(2分)

(2) 材料二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为此明治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2分)

(3) 材料三说明了明治维新存在什么局限性?(2分)

(4)有人说日本明治维新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也有人说明治维新应该理解为一次“明治革命”,你同意那种观点,说明理由。(4分)

33、阅读材料:(12分)

材料一 中世纪的欧洲,封建割据严重,王权衰微,天主教势力空前强大,占居了支配地位,罗马教皇终于确立了西欧的大一统神权统治。

14—16世纪,在西欧随着商品生产与交换的繁荣,封建生产方式开始瓦解,资本主义萌芽开始产生和发展,同时资产阶级开始兴起,他们反对教诲和贵族的特权,强烈要求分享政治权利。

文艺复兴的思想家们批判了中世纪教会的蒙昧、禁欲说教与封建的等级特权制度,宣传了个人自由、平等与欲望,提倡竟争进取精神与科学的求知的理念。

西欧资本主义进入原始积累时期以后,无论是国内发展还是海外掠夺,都需要有强大的国家作支撑。英国、法国等逐渐形成统一的民族国家,天主教会成为西欧各国强化王权道路上的一大障碍。 材料二 我日夜思索这句话,(神的裁判表现在神身,正如„„所写的:“义人等信仰生活”)神终于怜悯我,让我明白:神的裁判就是义人蒙受神思所经历的裁判,就是信仰,而那段话的意思就是:“《福音书》表现了神的裁判,慈悲为怀的神通过它让信仰使我们成为义人。” ——马丁·路德

“人的得救与否,不是靠斋戒、忏悔、赎罪,而是完全由上帝预订,人的意志无法改变。人在现世的成功与失败,就是得救与否的标志,就是”选民”与“弃民”的标志。 ——加尔文 请回答:

(1) 依据材料一,归纳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出现的主要因素。(4分)

(2) 依据材料二,分别指出两人的基本思想是什么?其共同点是什么?(3分)

(3) 你认为谁的教义更符合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为什么?(3分)

(4) 依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实质。(2分)

34、人类社会自产生以来,改革与社会进步相伴而生。但改革史上有的成功了,有的失败了。(17分) 请回答:

(1) 在下表中填写中国古代的改革(各举两例)(4分)

序。(3分)

(3)为实现民主近代化中国出现的第一次重大社会运动是什么?(1分)这次运动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有哪些?(3分)

(4)在中外历史改革中,你认为改革成功的规律性条件与方法有哪些?(6分)

潍坊一中高二期中考试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 选择题

1、C 2、D 3、A 4、A 5、D 6、D 7、D 8、B 9、B 10、A 11、C 12、C 13、C 14、A 15、A 16、C 17、A 18、B 19、A

20、B 21、D 22、A 23、A 24、B 25、C 26、C 27、D 28、A 29、C 30、B 二、非选择题(31题16分,32题10分,33题12分,34提17分,共55分)

(2)宗法制、分封制瓦解(转向中央集权);井田制瓦解(转向封建土地制度)

(3)商鞅变法(1分) 废井田开阡陌,承认私人占有土地的合法性,允许自由买卖的确立;(2分)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奖励军功打击了旧贵族的特权,树立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优势;(2分)建立县制,强化中央集权,县制的设立及推广预示着它将取代西周分封制下的封国采邑制,成为新的政体制度。(3分) 32、(1)含义: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及租佃关系。实质:承认土地私有 (2)思想: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措施:殖产兴业 (3)民族主义、军国主义兴起,日本走向了对外扩张的道路 (4) 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明治维新”是由天皇主持的,自上而下完成的,日本由此走向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明治维新”是在武装倒幕的前提下进行的,倒幕具有革命性质。它确立了以天皇为首的地主和资产阶级联合专政。 33、(1)天主教会的专制统治严重阻碍社会进步;资本主义兴起与发展,为其提供经济条件;文艺复兴促使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为其提供思想条件;统一民族国家的出现也为其提供了政治条件。 (2)主张:“因信称义”;“先定论” 共同点:“信仰得救”

(3)加尔文 理由:人在现实的成功是成为上帝“选民”的标志,鼓舞资产阶级积极进取精神。 (4)实质:一场反封建统治的政治运动 34、(1)表格1:管仲改革、王安石变法 表格2: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 (2)传播近代民主思想;改革落后的封建制度;采用西方先进的技术 (3)戊戌变法 更新思想观念(解放思想、开阔眼界);更新社会舆论(近代文化、教育、传媒)更新社会风气(抛弃陈规陋俗、提倡文明生活方式)

考试改革各国重大 第二篇_2.(1)分析当今世界各国“共同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核心的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的重要性所在

2.(1)分析当今世界各国“共同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核心的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的重要性所在。 答案:

【解析】第一,联合国宪章的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安全,促进国际合作,原则是各主权国家一律平等等。联合国成立以来,积极推进非殖民化运动,支持被压迫民族自决和独立。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防止和制止战争的爆发和扩大。促进世界经济繁荣,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联合国还是大国间调整相互关系以及发展中国家结交朋友、维护权益、交换意见、共同推动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的最重要场所。联合国在解决人类面临的众多问题,如环境、人口、生态、资源等方面,都起着十分重要作用。但是,非传统安全和发展问题,霸权国家的挑战,联合国自身存在的问题等都影响着联合国权威性的发挥。因此,当今世界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为核心的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极其重要。

第二,当今世界面临着霸权主义、地区冲突和各种非传统安全的威胁,只有发挥联合国的作用,才能维护地区稳定,才能维护世界和平,才能解决各种非传统安全的威胁。

第三,当今世界贫富悬殊,南北差距扩大问题依然严重存在,世界各国只有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才能消除贫富悬殊,减少南北差距,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2)如何理解"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继承了联合国宪章精神,符合国际社会的普遍需要"?

【解析】第一,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也是国际社会的普遍要求。

第二,当今世界,各国相互联系、依存的程度空前扩大。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第三,倡导命运共同体意识、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符合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向,强调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利益,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同舟共济、权责共担、增进人类整体利益。

第四,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是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选择。我们要建立平等相待、互谅互让的伙伴关系;营造公平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鉴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化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

第五,因此,命运共同体意识符合联合国宪章精神的基本要求,是对联合国宪章精神的新发展,是当前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新要求,符合各国发展的客观需要,对维护世界和平和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2、结合习近平国际战略眼光,回答如何看待当今中日关系、中美关系、中国需要用怎样的国际战略新思维来应对今天日趋复杂的国际形势.

中美关系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朋友多了路好走,共同的朋友多了情易洽、事易成。中美两国如果共同的朋友越来越多,那么,中美两国的共同利益必将越来越多,互相了解必将越来越深,矛盾必将越来越少,为两国和世界的贡献必将越来越大。所以,培育和巩固中美两国共同“朋友圈”意义重大。习近平在第八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和第七轮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联合开幕式上指出:“中美在亚太地区拥有广泛共同利益,应该保持经常性对话,开展更多合作,应对各种挑战,努力培育两国共同而非排他的‘朋友圈’,都做地区繁荣稳定的建设者和守护者。”

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才刚刚起步,必然面临诸多挑战。真正的新型大国关系不单需要加强合作,更需要中美认清并真心尊重对方的核心利益。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症结所在,恰恰是如何确立战略互信。双方要在彼此了解、理解、尊重基础上的,保持沟通机制顺畅,才能确保清晰认知对方的战略意图、利益偏好和政策底线,对对方的发展有比较稳定的预期,才能尊重彼此的核心利益与战略关切。这种高质量的战略沟通机制是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重要保障。

中日关系

中日一衣带水,2000多年来,和平友好是两国人民心中的主旋律,两国人民互学互鉴,促进了各自发展,也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近代以后,由于日本走上对外侵略扩张道路,中日两国经历了一段惨痛历史,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两国老一代领导人以高度的政治智慧,作出重要政治决断,克服重重困难,实现了中日邦交正常化,并缔结了和平友好条约,开启了两国关系新纪元。中日两国一批有识之士曾为此积极奔走,做了大量工作。历史证明,中日友好事业对两国和两国人民有利,对亚洲和世界有利,值得我们倍加珍惜和精心维护,继续付出不懈努力。

日本军国主义犯下的侵略罪行不容掩盖,历史真相不容歪曲。对任何企图歪曲美化日本军国主义侵略历史的言行,中国人民和亚洲受害国人民不答应,相信有正义和良知的日本人民也不会答应。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牢记历史,是为了开创未来;不忘战争,是为了维护和平。日本人民也是那场战争的受害者。中日双方应该本着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精神,共促和平发展,共谋世代友好,共创两国发展的美好未来,为亚洲和世界和平作出贡献。

中日双方应该本着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精神,在中日四个政治文件基础上,共促和平发展,共谋世代友好,共创两国发展的美好未来,为亚洲和世界和平作出贡献。习近平指出,中日友好的根基在民间,中日关系前途掌握在两国人民手里。中国政府支持两国民间交流,鼓励两国各界人士特别是年轻一代踊跃投身中日友好事业,期待两国青年坚定友好信念,积极采取行动,不断播撒友谊的种子,让中日友好长成大树、长成茂密的森林,让中日两国人民友好世世代代延续下去。习近平指出,“德不孤,必有邻。”只要中日两国人民真诚友好、以德为邻,就一定能实现世代友好。中国高度重视发展中日关系。我们愿同日方一道,在中日四个政治文件基础上,推进两国睦邻友好合作。

如何面对

中国坚持“主权属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方针,推进互利友好合作。中国所谋求的国际战略安全环境,是全球总体安全环境的既定组成部分,且必将对全球总体安全环境发挥积极的建设性的战略作用。

当然,在涉及中国核心利益的问题上,中国的立场和原则也是清晰而不可动摇的。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但决不能放弃中国的正当权益,决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任何外国不要指望中国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中国会吞下有损自身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

中共十八大报告第一次把“公共外交”和“全球治理”写进文件,表达了中国准备承担更多国际责任。“公共外交”和“全球治理”都是大国应有之物。习近平主席讲:“不论全球治理体系如何发展变革,我们都要积极参与。”

中国政府相继提出“突出互利共赢”“追求公平正义”“弘扬中华文化”“提供公共产品”“倡导新型义利观”“承担国际责任”等一系列外交新提法,展现出中国正在积极探索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之路。中国的大国外交之道,明显区别于以往传统大国外交角逐权力和争夺霸权的外交,更无意于在周边地区扩张地盘。

中国的大国外交之道,也不再仅仅强调“从国家战略利益出发”,而且强调“维护世界和平与人类共同利益”。没有和平的国际环境,中国的发展不可能顺利,更何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人民怕的就是动荡,求的就是稳定,盼的就是天下太平”。

中国要努力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的大局,妥善化解与有关国家的分歧和矛盾,让长期把持国际体系主导权的西方大国,和现存国际体系中的广大发展中国家,都能以某种方式、某种程度接受一个和平崛起的中国。

邓小平晚年曾一再强调,中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做超级大国。中国即使发展了强大了,也决不做超级大国,决不欺负别的国家。这就是崛起的中国所将担负的最大的国际责任。

面对日新月异的国际形势变化,中国外交思想与实践不断开拓创新,呈现了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大国关系上,建立“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在国与国相交上,要走出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新路,与各国广结善缘,打造覆盖全球的多姿多彩的伙伴关系网和越来越大的朋友圈。

3、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改革,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人们发现,改革越来越困难,尽管从经济、社会和政治各方面来看,改革显得越来越迫切,但面临的阻力也越来越大,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况?

请尝试用习近平系列讲话,特别是全面深化改革理论,分析这以模式下的利益逻辑与改革逻辑,并从地方政府的视角出发,就如何破解改革难题提出自己简介和看法。(见PPT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为何“全面深化改革”让中国道路越走越宽?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全局和历史的高度,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布局,实现了改革理论和政策的一系列重大突破,形成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战略思想。今天的改革,不只为了应对挑战,更是为了把握机遇;不只为了短期目标,更是为了图之长远;不只是时代要求,更是历史责任。全面深化改革要塑造的,是一个更有实力引领时代的社会主义中国。

为何“全面深化改革”位居三大战略举措之首?

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下审视,改革既是驱动力,也是凝聚力;既是方法路径,也是精神内核。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改革是贯穿始终的不变逻辑,也是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具体历史实践。对于全面依法治国,改革是齐头并进的姊妹篇,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法治保障,全面依法治国也需要深化改革。对于全面从严治党,改革是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根本途径,党的领导则是实现改革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把全面深化改革放在“四个全面”中去定位,放在历史和现实的坐标中去把握,我们才能深刻理解为何新一轮改革要在各个领域统筹推进,为何全面深化改革是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

为何“全面深化改革”要啃硬骨头?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改革循着从易到难、从局部到全局、从增量到存量的顺序展开。今天的改革,遇到的困难就像一筐螃蟹,抓起一个又牵起另一个,必须全面启动;涉及的利益关系错综复杂、环环相扣,需要顶层设计。与过去相比,今天的改革既呼唤坚定果敢的行动、百折不回的信念,也呼唤全面系统的认识论、攻坚克难的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革的一系列重要论断,有“冲破思想观念障碍,突破利益固化藩篱”的勇气,有“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的决心,有“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的坚韧,有“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的气魄,针对的是当今中国的基本国情和时代特点,直面的是改革深水区攻坚期的特殊阶段,回应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要求,彰显了当代共产党人执着的改革品格、鲜明的改革气质、奋发的改革精神。 为何“全面深化改革”重点在全面?

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在“改革”,关键在“深化”,重点在“全面”。“改革开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全面改革,在各项改革协同配合中推进。”体现在方法论上,就是要“审大小而图之,酌缓急而布之,连上下而通之,衡内外而施之”,充分考虑各项改革举措之间的关联性、耦合性,努力做到眼前和长远相统筹、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渐进和突破相衔接,协调各方利益关系,最大限度减少阻力。同时,也要立足全局抓大事,善于抓住“牛鼻子”,以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作为突破口,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集中发力,使各项改革举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实际成效上相得益彰,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形成总体效应、取得总体效果。

全面深化改革应该:坚持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求更是前所未有。现阶段,随着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融汇不断深化,任何一个领域的改革都会影响到其他领域,需要其他领域改革的配合。不同领域的改革可以有先有后、有主有次、有快有慢,但必须统筹兼顾、协同推进,而不能各自为政、畸轻畸重。只有各方面改革相互促进,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共振效果,才能放大改革的效应。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这也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从未有过的重大举措。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是“三个进一步解放”,极大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三个进一步解放”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有机统一的。解放思想是前提,是总开关和原动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是解放思想的必然结果,也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基础。而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质上就是围绕以人为本,解放和发展人的创新活力、创业活力以及承受、抵御和应对巨大风险的能力和活力。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用正确的指导思想来统领。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有新的谋划、新的目标。目标引领航向,目标凝聚共识。习近平同志指出:“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在不断实践探索中前进”。“必须从纷繁复杂的事物表象中把准改革脉搏,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这些论述,是全面深化改革方法论的重要遵循。

习近平同志关于改革方法论的论述十分丰富,包括强调在总体方法上注重改革“三性”,即“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强调在思想方法上要处理好“五个关系”,即“处理好思想解放与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的关系、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胆子大与步子稳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强调在推进方法上要处理好政策“五大关系”,即把握好“整体政策安排与某一具体政策的关系、系统政策链条与

某一政策的关系、政策顶层设计与政策分层对接的关系、政策统一性与政策差异性的关系、长期性政策与阶段性政策的关系”。

4、第十八届六中全会审议并通过了《关于新形势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在十八大以来中央出台或修订的50多部党内法规中,这两个文件的重要性和关键性,即有利于进一步扎紧“制度笼子”,也有利于全面从严治党提供更为坚实的制度支持和纪律保证,请找出不少于3个六中全会的亮点,并结合当前国情,以全面从严治党为主题,谈谈如何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党内监督。

亮点一: 全会明确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这一提法,反映了全党的共同意志,并对维护党中央权威、维护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领导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亮点二:全会把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基础,制定了《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抓住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根本。

亮点三;全会在全面总结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生动实践的基础上,把监督作为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举措,为此专门修订了《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 第一,严肃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党的组织是一个大熔炉,党员应当能经常得到党组织的教育引导,得到党内同志的批评帮助。要保持正常的、健康的党内生活,应在党内倡导不怕得罪人、容得下尖锐批评的作风,让敢于批评和自我批评成为党员干部的一种担当、坚守和责任。做到“真”批评,动真碰硬、触及问题、触动灵魂,洗涤思想、去除污垢;“敢”批评,敢于揭短亮丑,敢于自我解剖,敢于解剖别人,敢于同错误和消极现象作斗争;“严”批评,坚持原则,严肃纪律,严格要求,严于律己。

第二,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是党内政治生活的基本准则。一方面,认真贯彻“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基本原则,提高运用民主方法形成共识、开展工作的本领,营造民主讨论的良好氛围,鼓励讲真话、实话,允许保留不同意见,再进行正确集中,防止只要集中不要民主的独断专行;另一方面,坚决纠正软弱涣散、无组织、无纪律现象,强化统一意志和共同意识,实现民主基础上的集中,防止只要民主不要集中的软弱涣散。

第三,自觉遵守党的各项纪律。严格执行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财经纪律、工作纪律和生活纪律等各项纪律,从严要求、从严教育、从严管理、从严监督广大党员干部,把从严管党治党贯穿到党的建设各方面和各环节。严格纪律教育,加强组织管理,坚决纠正无组织无纪律、自由主义、好人主义等现象。认真学习并严格遵守党章规定,做到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严格执行请示报告制度,坚决同违反党内政治生活有关规定要求的行为作斗争。

第四,认真执行党内政治生活制度。坚决落实“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党员党性定期分析和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党员领导干部双重组织生活等制度,提高党内政治生活质量。强化党内政治生活制度的约束力和执行力,促进制度效力和功能作用的发挥,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强化内部监督,增强党员的制度意识,形成遵守制度的良好氛围。

第五,推进党内政治生活方式方法创新。坚持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党内政治生活的内容,把党内生活搞得更加生动活泼,提高政治生活的吸引力感染力。注重解决党性党纪党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增强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创新党内政治生活形态和方式方法,扩大参与对象和范围,不断提高党内政治生活的开放性共享性。

5、从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全盘否定,到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的老年政治,再到戈尔巴乔夫采用休克疗法,激进改革最终导致苏联解体,对比苏联前党政领导人的体制改革,中国的体制改革有哪些特点,几任领导人又做了哪些特别的贡献,对中国接下来的继续全面深化改革又哪些启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发展或说政治体制改革,具有几个鲜明特点:

一是秉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原则。30多年来,党根据中国国情和改革开放的形势,既坚持中国基本政治制度,又坚持借鉴吸收人类政治文明共同成果;既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又反对把某些工具性问题泛意

识形态化。可以说,没有思想解放,就不可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没有实事求是,改革就会偏离中国实际。

二是始终围绕党的工作重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行政治体制改革。这是汲取了党的历史经验教训而坚持的原则之一,也是保持社会稳定、使政治发展不引起大的动荡的重要条件,需长期坚持不动摇。

三是坚持渐进式改革的原则。渐进式改革的含义:首先,指不以激进、一步到位的方式改革;其次,尽管时间延续较长,改革力度有时大些有时小些,速度有时快些有时缓些,但终归是按照特定方向前进而不是倒退;复次,改革的重心在不同形势下虽有所变化,但基本顺序排列大致符合实际;又次,改革从风险最小化的事项逐步做起,保证改革意图的稳妥实现。

四是始终坚持政治体制的改革路径以党内民主为切入点。发展党内民主,因党组织内部成员政治理念基本一致、组织力较强、整体政治素养相对较高等缘故,比之社会基层民主的发展更具有利条件,理应成为中国政治发展的推动力;又因执政党在国家政治体制中的独特作用,党内民主发育到一定程度无疑能够直接推动政治体制发展。从党的十三大直至今天,以党内民主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这一观点至今没变。

五是连续性特点突出。政治发展是一个长期过程,每一阶段因客观条件的变化和形势的发展,急需处理的问题不同,影响到政治发展的中心略有不同。但坚守改革开放的大政策不变,坚守基本制度基本原则,是保障改革连续性的基础。这得益于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优势。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酝酿,发端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着手改革的问题:(1)下放经济管理权限,精简经济行政机构;(2)解决党政不分、以党代政、以政代企的现象;(3)实行分级分工分人负责和实行考核、奖惩、升降等制度;(4)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切实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5)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6)健全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的原则。全会在初步总结历史经验中提出的上述重要思想,是我党关于改革政治体制的认识的起点。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过后,政治体制在清理“文化大革命”及其以前的“左”的错误中得到全面恢复,在恢复中也有改革意义的举措。前者主要体现在:党的领导制度和国家机构逐渐恢复,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初步恢复和加强,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工、商、妇群众团体得到恢复。

政治体制改革的启动标志是1980年8月18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题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讲话阐明了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和必要性,指出了现行制度中的主要弊端和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进行改革等重大问题。邓小平认为,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需要认真调查研究,比较各国的经验,集思广益,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和措施。他提出的中央正在考虑逐步进行的重大改革措施是:(1)向五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提出修改宪法的建议;(2)设立顾问委员会;(3)建立从国务院到地方各级政府从上到下的强有力的工作系统;

(4)有准备有步骤地改变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经理负责制;(5)各企事业单位普遍成立职工代表大会或职工代表会议;(6)各级党委要真正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

根据邓小平的讲话精神,从1980年至1986年,政治体制局部范围内的单项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一)改革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

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党章对党的组织制度做了两项重要规定:第一,不设党中央主席、副主席,只设党的总书记,规定总书记是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的成员之一,负责召集政治局会议和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重大决策都要通过民主协商由集体讨论做出。第二,设置中央和省一级顾问委员会和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1982年宪法对国家领导体制也做出重要规定:第一,恢复设立国家主席和副主席职务,履行国家元首的职责。第二,国家设立中央军事委员会,领导全国的武装力量。第三,国务院实行总理负责制,总理召集和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和全体会议,根据宪法和法律,规定行政措施,制订行政法规,发布决定和命令。国务院各部、委实行部长、主任负责制。第四,规定国家主席和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副委员长,国务院总理、副总理等国家领导人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

(二)改革党政机构和干部制度

1982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精简中央机构的会议。邓小平在会上指出:精简机构是一场革命。必须解决目前机构臃肿重叠、职责不清,许多人员不称职、不负责,工作缺乏精力、知识和效率的状况,这是不可能得到人

考试改革各国重大 第三篇_高二期中考试练习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潍坊一中高二期中考试练习题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1、最早的比例代表制选举法是从哪一机构的产生开始的

A.战神山议事会 B.四百人议事会 C.五百人议事会 D.公民大会

2、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制度的变革时期,春秋和战国时期改革的不同之处是 A.是否涉及军事方面 B.是否涉及经济方面

C.是否涉及政治方面 D.是否由新兴地主阶级领导 3、2006年延续了2000多年的农业税走到了历史的尽头。农业税最早始于 A.春秋时期 B.战国时期 C.秦汉时期 D.隋唐时期 4、李悝变法提出“选贤任能”,这一措施

A.削弱了旧贵族的特权 B.彻底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度 C.确立了新兴地主的统治 D.确立了中央集权的制度 5、商鞅变法中,最重要的变法法令是

A.实行连坐法 B.重农抑商 C.实行县制 D.确立土地私有

6、世人对秦国人有着“厚恩礼,好生分”的印象,这与商鞅变法哪一措施有关 A.奖励军功 B.奖励耕织 C.焚烧诗书 D.什伍连坐和告奸制度 7、商鞅死后,“秦夫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这反映了商鞅变法

A.提倡仁义 B.非常彻底 C.法令严酷 D.深入人心 8、下列对孝文帝改革中三长制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打击了贪官污吏 B.使地方政权真正掌握在国家手中 C.使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得到了土地 D.三长直属于中央 9、下列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与民族融合无关的是 A.“诏断北语,一从正音” B.制定官员的俸禄制 C.颁布均田令 D.迁都洛阳 10、“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买田宅,漂居异乡,事涉数世。”孝文帝改革中能够改变这种状况的措施是①均田制②三长制③整顿吏治④改穿汉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1、下列变法改革中涉及学校教育、人才选拔方面的是

A.吴起变法 B.孝文帝改革 C.王安石变法 D.商鞅变法 12、在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引起隐匿田亩、逃避赋税之人最激烈反对的是 A、 均输法 B、市易法 C、方田均税法 D、青苗法 13、对王安石变法中“理财”措施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理财”以农事为先

B.理财措施中增收节支同时并举,以增收为主 C.“理财”中尽量不损害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D.“理财”为变法之先,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14、马丁·路德和加尔文都主张“因信称义”。下列对“因信称义”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灵魂得救取决于表面礼仪 B.灵魂得救取决于心中的信仰 C.否定了教皇和僧侣的特权 D.以自律代替了他律

15、下列宗教改革的内容,属于马丁•路德和加尔文所共有的是:

①信仰得救 ②因信称义 ③简化仪式 ④制定严格的道德标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②④ 16、 俄国在克里木战争和日俄战争中失败的共同原因是

A.社会制度腐败落后 B.在战争过程中孤立无援

C.统治腐败,国内阶级矛盾尖锐 D.国内爆发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17、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是俄国向现代化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这主要是因为 A.颁布“解放”法令 B.司法改革 C.地方自治改革 D.土地改革 18、1861年改革推动了俄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主要表现在 A.近代司法制度的完善 B.地方自治制度的建立 C.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D.立宪君主制度的建立

19、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在经济方面的最重要的措施是

A.发展机器工业,创办近代工厂 B.开办技校,培养技师 C.建立兵工厂 D.发展商业

20、穆罕默德•阿里政权取得的最重要和最令人惊异的成果是

A.中央集权 B.整顿社会秩序 C.创办近代工厂 D.建立海军 21、穆罕默德·阿里改革使埃及发生了数百年来未有的变化,这些变化包括 ①社会秩序改善 ②民族工业发展 ③人民反抗减少 ④遏制西方入侵 A.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①②④ 22、被称为“东方的伏尔泰”的日本启蒙思想家是

A.福泽谕吉 B.吉田松阴 C.伊藤博文 D.高杉晋作 23、明治维新中,“文明开化”政策的最主要内容是

A.提倡西方文化,发展近代教育 B.打破传统的身份等级制度 C.发展新闻出版事业 D.改变衣食住行等社会生活习惯 24、明治维新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前提条件是

A.民族危机的加深 B.倒幕运动的成功 C.西方思想的传入 D.天皇专制的建立 25、“几只蒸汽船,惊破太平梦!”日本对此做出的反应中表述有误的是 A.对外开过,学习西洋之法 B.改革幕政,是先富国强兵 C.推翻天皇,建立民主政权 D.激发斗志,维护民族独立 26、1895年,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其标志是 A.强学会的成立 B.《中外纪闻》创办 C.“公车上书” D.保国会成立 27、戊戌变法的最突出的历史功绩在于

A.彻底的批判了封建思想 B.发展社会经济 C.推动政治改革 D.促进思想启蒙

28、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和明治维新都是为实现近代化而进行的改革,措施大同小异,其中“小异”应是 A.制定宪法 B.创办近代工厂 C.改革传统教育 D.加强中央集权 29、阿里改革推动了埃及的近代化,主要表现在

①机器工业 ②军事工业 ③政治体制 ④军队装备

A.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0、中国新时期的改革从农村率先突破,推行了一些列重大改革,按先后顺序排列是①产业结构调整②税费改革③家庭联产承包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A.①②③④ B. ③①②④ C.③④①② D.②③④①

二、非选择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sh/409130/

推荐访问:2017司法考试重大改革 各国重大节日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