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百科 > 健身运动 > 八年级上册课时练答案

八年级上册课时练答案

时间:2016-03-30   来源:健身运动   点击:

【www.gbppp.com--健身运动】

八年级上册课时练答案【一】:八年级上册物理课时练参考答案

与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配套

基础训练(含单元评价卷) 物理 八年级 上册

参考答案

课时练习部分参考答案

第一章 机械运动

第1节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米 m 千米(km) 分米(dm) 厘米(cm) 毫米(mm) 微米(μm) 纳米(nm) 103 109 刻度尺

2.秒 s 小时 分钟 h min 60 3600 停表

3.选取合适的测量工具 量程 分度值 磨损 紧靠 垂直 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准确值 估计值 单位

4.测量值 真实值 不遵守仪器的使用规则 读取、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

5.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 改进测量方法

6. 3.30 7. 3 38.4 8.(1)1 cm 2.4 (2)1 mm 2.40 9.C 10.B

11. 337.5 2.50 12. 17.28cm 17.82cm 13. 1.6

14. 18.3cm 18.30cm 15.D 16.C

L17.bdac c 计算每张纸的厚度d=50

18.①不同尺子的准确程度不同 ②不同的人估读结果不同 ③引起误差既有测量工具的原因,也有人为的原因。

19.(1)停表 (2)1、4、5 (3)s l (4)测量多次摆动的时间,取平均值

第2节 运动的描述

1.运动 静止 相对 物体位置的变化

2.标准 参照物 3.参照物 不一定 4.相对 地面 5.云

6.静止 7.电梯 地面 8.地面 位置 9.汽车 变大 相反

10.D 11.运动 静止 相对性 12.地面(或河岸) 地面(或河岸)

13.静止 运动 长途汽车 14.C

15.B 【解析】首先确定题中描述的运动对象,然后分析该物体相对于其他参照物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改变。

16.B 【解析】地球同步卫星即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又称对地静止卫星,卫星的运行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同,运行轨道是位于地球赤道平面上的圆形轨道,运行周期与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相等。

17.D 【解析】从烟囱中烟的飘动方向确定出风在向左吹,根据a车上旗帜的飘动方向分析出a车有三种可能:静止、向右运动或者向左运动且车速小于风速;根据b车上旗帜的飘动方向分析得出b车只能向左运动。

18.A 【解析】甲车乘客看到地面上树木向北运动,得出甲车必然向南运动,乙车相对于甲车的位置不断偏南,得出乙车也必然向南运动。

19.C 【解析】为了拍摄高清晰画面,摄像机随运动员一起运动,即保持相对静止状态。

20.能追上,以窃贼为参照物可以看出警车离他们越来越近了,说明警车的速度比窃贼的车运动得快。

21.随风飘动的气球和它周围的空气是相对静止的,在气球上感觉不到周围有风,系在气球下的旗子等于处于无风的环境里,相对于风是静止的,所以不会飘起来。

第3节 运动的快慢

s1.运动的快慢 慢 短 2.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t 3. 18 15

4.(1)沿着直线是速度不变 定值 无关 (2)平均

5. 2 每秒通过的路程是2 m

6.时间相同时,通过比较物体运动的路程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路程相同时,通过比较物体运动的时间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7.C 8.B 9.B 10.C

11.相同时间通过的路程 相同路程所用时间 速度 12. 0.2s

13. 80km/h 0.5

14.(1)2 5 匀速直线 (2)甲 15 (3)甲、乙两车相遇

15.D 16.A 17.C 18.D

19.骑车者与跑步者运动200m所用时间一样吗?或骑车者与跑步者的速度之比是多少?(合理即可) 20. 12

ss隧道+s车1000m+200m21.t=60s 20m/s

505km125km123km22.(1)v=s/t=2h5min=242.4km/h (2)v1=34min=220.6km/h v2=31min

136km121km=238.1km/h v3=25min=326.4km/h v4=31min=234.2km/h 则列车在由三

门峡南到华山北段运行得最快,在由郑州到洛阳龙门段运行得最慢。

第4节 测量平均速度

1.某一段路程 某一段时间 2.卷尺 停表(秒表) v=s/t

3. 0.1 71.1 4.0.75 5.卷尺 停表(秒表) 5

6. 30.00 31.25 30.03 7. 0.03m/s 0.02m/s 0.024m/s 8.B 9.C

10.(1)34.3 61.3 (2)变速 1.11 1.23

11.(1)15s (2)2m/s (3)20s (4)2.5m/s 12. 4.63 13.A 14.D

15.C 16.A

17.(1)卷尺 停表(秒表) (2)v=s/t

(3)

18.(1)7.8m/s 速度;建议加强起跑和耐力训练。

19.(1)9 16 (2)时间的平方 (3)20m/s CD段

章末小结

1. 1.2 1.40 1.70 【解析】记录结果的倒数第二位表示分度值,甲为厘米

刻度尺,所以小数点后面保留一位,乙和丙为毫米刻度尺,小数点后应保留两位。

2.北 5 【解析】坐在窗口的乘客看到雨正好竖直下落至地面,说明乘客与风相对静止,即运动方向相同,速度相等;18km/h=5m/s。

3.(1)对面的客车 (2)地面 (3)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参照物的选择不同,对物体运动的描述不同)。

4.C 【解析】由题图可知,甲的速度为3m/s,乙的速度为2m/s,A错;经过3s,甲通过的路程为9m,乙通过的路程为6m,所以甲、乙相距6m-(12m-9m)=3m,B错;乙到达P点时需要的时间为6s,则甲在这段时间通过的路程为3m/s×6s=18m,所以甲离Q点的距离为18m-12m=6m,C对;甲到达Q点用的时间为4s,则乙在这段时间通过的路程为8m,所以乙离P点的距离为12m-8m=4m,D错。故选C。

s狼300ms羊200ms5. 10m/s 【解析】由v=t得t狼==15m/s=20s,v羊==20s=10m/s。 v狼t羊

s6.(1)v=t(2)小 (3)4.0 2 3 (4)大 【解析】本实验中,如果坡度太大,

小车下滑的速度过快,不便于计时,这样会增大误差;如果经过A点后再开始计时,会使时间t减小,导致测量结果偏大。

7.静止 运动

8.匀速直线 1 西 【解析】由图象可以判断,甲的速度大于乙,以甲为参照物,乙在其西方的相对距离会越来越大,因此相对于甲,乙向西运动。

9. 1 2.35 0.5875 【解析】本题考查采用累积法测量长度的知识。先测出

1总的长度在除以缠绕的圈数然后就得到每一个的长度,即D=n。刻度尺的分度

值即为最小两刻度之间的距离,通过观察本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在进行长度测量时要进行估读,总长为2.35cm。通过计算可以知道导线的直径为0.5875mm。

10.稍快 5

11. 104 52 【解析】火箭的总长度为52m,在照片上长度为2cm,所以刻度尺上1cm代表26cm,火箭在2s时间内由刻度“2”运动到刻度“6”,所以在2s

104m内通过的路程为26m×4=104m;2s内的平均速度为v

=2s52m/s。

12.B 13.D 14.C 15.C 16.B

(2)

18.(1)30km/h 22.5min (2)11:30~13:00 【解析】(1)15km表示路牌到

s15km目的地之间的距离,40代表最高车速限定为40km/h,v=t=0.5h=30km/h;t

s15kms180km=v40km/h=0.375h=22.5min (2)按照最高车速行驶t1=v120km/h1.5h;

s180km按照最低车速行驶t2=v=60km/h=3h,因此,在11:30至13:00之间到达高

速公路出口才不会违章。

八年级上册课时练答案【二】:物理八年级上册基础训练课时练习部分参考答案

与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配套

基础训练(含单元评价卷) 物理 八年级 上册

参考答案

课时练习部分参考答案

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

第1节 透镜

1.折射 会聚 发散 2.中间 边缘 边缘 中间 3.不变

4.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经凸透镜折射后 两 5.④⑤⑥ ①②③

6.会聚 焦距 7.凸透 会聚

8. 9.B 10.D

11.会聚 主光轴 折射 焦点 12.短 强

13.图略 表面弯曲程度大的凸透镜,焦距较短

14.叶子上的水滴相当于小凸透镜,使太阳光会聚,灼伤了植物叶片,于是出现了枯点

15.大 小 16.A 17.如图

18.如图

19.红 凸透镜对红光的偏折程度最小

20.(1)凸透镜、白纸、刻度尺、手电筒 (2)手电筒发出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用白纸在另一侧找到一个最亮(最清晰)的点,用刻度尺测出亮点到光心的距离 (3)手电筒发出的光不够平行,凸透镜的光心位置不准确等

21.(1)凹透镜能使平行光发散。 (2)凹透镜作近视眼镜片,安装在家门上作观察孔。 (3)猜想——实验——得出结论——应用。

第2节 生活中的透镜

1.凸透镜 远 近 倒立 缩小 实

2.凸透镜 近 远 倒立 放大 实 3.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4.凸透镜 非常近 正立 放大 虚

5.是由实际光线 能 不是由实际光线 不能

6.凸 会聚 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等(答案合理即可)

7.凸 倒立 缩小 实 8.B 9.B 10.B 11.D

12.正立 放大 虚 凸透镜 13.凸透 倒着 放大 实

14.D 15.A 16.D 17.A

18.金属环慢慢从水中取出后,环内蒙上一层水,且水面呈凹面,这就相当于一个凹透镜,所以用它观察报纸上的字,字变小了;当慢慢向环内滴水时,环内的水面会凸起,成了凸透镜,所以用它观察报纸,字放大了。

第3节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第1课时

1.凸透镜成像不同可能与物距大小有关 物体距照相机镜头远,所成像小;物体距幻灯机镜

头近,所成像大

2.凸透镜、点燃的蜡烛、光屏、光具座 凸透镜的光心、蜡烛的烛焰、光屏的中心调整在同一直线同一高度上 焦距

3.尽量远 光屏 清晰 大小 正倒 物体(蜡烛) 凸透镜 像(光屏) 凸透镜 4.e a a或b c或d 5.B 6.C

7.光具座 焦距 同一高度上 光屏 8.同一高度上 倒立 缩小 实 照相机 9.A

10.C 11.C 12.C 13.D

14.

15.【提出问题】放大 缩小 【进行猜想】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 【结论与应用】(1)大 长

(2)远离 缩短

第2课时

1.

物距

成像性质

像距

应用

u>2f

倒立、缩小、实像

2f>v>f

照相机

u=2f

倒立、等大、实像

v=2f

2f>u>f

倒立、放大、实像

v>2f

幻灯机

u=f

不成像

u<f

正立、放大、虚像

放大镜八年级上册课时练答案。

2.小于 正立 放大 虚 3.大于 增大些 4.D 5.B 6.A

7.焦点 二倍焦距 焦点 8.实 虚 倒 两 正 放大 同 9.减小 增大 10.一倍焦距 11.B

12.A 13.C 14.D 15.A

16.(1)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 (2)在把火柴点燃的时候,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用刻度尺量出火柴头到透镜中心的距离,即为焦距。

17.(1)刻度尺 (2)物距和像距 像的性质(正立、倒立,放大、缩小,虚、实) (3)方法1:把它正对着太阳光,在另一侧移动纸板看能否看到小亮斑。 方法2:让一束平行光射向它,看是否在另一侧会聚于一点。 方法3:拿它看远处物体看是否成倒立、缩小的像。

第4节 眼睛和眼镜

1.凸透镜 薄 弱 厚 强

2.厚 强 长 前 凹透 发散作用 凹透镜

3.薄 弱 短 后 凸透 会聚作用 凸透镜

4.透镜焦距的倒数 短 强 5. 25cm 6.甲 凸 7.A 8.B

9. 0.5m 0.25m 10.前 凹 11.远视 凸透 B A

12.拉紧眼皮,使晶状体变薄,焦距变长,使像出现在视网膜上,从而看清字 13.C 14.C

15.C

16.放在阳光下,对光会聚的是老花镜,发散的是近视镜 靠近课本,看课本上的字,看到放大的是老花镜,看到缩小的是近视镜(答案合理即可)

17.(1)凹 靠近 (2)晶状体较正常人眼更凸;晶状体变厚;像成在了视网膜之前;晶状体偏折能力强;晶状体对光线的汇聚能力强;等等(答案合理即可)

18.(1)靠近 靠近 (2)A C B D

19.注意用眼卫生,经常做眼保健操;注意坐姿和休息;不要长时间看电视、上网等。 20.凹 发散

第5节 显微镜和望远镜

1.凸透镜 倒立 放大 实 投影机 凸透镜 放大镜 正立 放大 虚

2.两次放大作用 3.凸透镜 倒立 缩小 实 照相机 放大镜

4.视角 视角 大 5.多 明亮 6.显微镜 望远镜

7.倒立、缩小 焦点以内 放大的虚 远视 8.大气层以外 大气层

9.C 10.D 11.增大成像亮度和清晰度,以求观测到更暗的星

12.避免了大气层的干扰 13.D 14.A 15.D

16.(1)左下 (2)将平面反光镜改为凹面反光镜 增大光圈

17.凸 倒立 缩小 实

章末小结

1.凹 凸 大于15cm 2.(1)光屏的中央 (2)放大 (3)远离

3.

4.倒立 放大 实 倒立 缩小 实 5.乙 6.变小 凹

7.A 8.D 9.A

10.

11.

12.(1)A (3)A

13.(1)光具座、平行光源、光屏

(2)只测一块镜片焦距,结论不具有普遍性

八年级上册课时练答案【三】:基础训练八年级地理(上)课时练答案

与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配套(2015.9)

基础训练(含单元评价卷) 地理 八年级 上册

参考答案

课时练习部分参考答案

第一章 从世界看中国

第一节 疆域

第1课时 优越的地理位置

课前预习

1.北 东 2.北温 热 寒 3.亚欧 太平

课堂练习

一、1.C 2.C 3.D 4.C

二、(1)我国和美国都是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少部分位于热带;不同之处是我国没有寒带,美国的阿拉斯加州在北极圈附近,有部分在寒带地区。 (2)该句话体现了我国纬度位置的优越性。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北温带,气候温和,适宜人类生存。

学习延伸

(1)我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西部深入亚欧大陆内部,与许多国家接壤;东部濒临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洋——太平洋,对于我们开辟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商贸往来、沟通交流等,地理位置优势明显。

第2课时 海陆兼备的大国

课前预习

1.从上至下依次为:漠河县 曾母暗沙 黑龙江 乌苏里江 帕米尔高原

2. 960 三

3. 2.2万 14 1.8 6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sh/221699/

推荐访问: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