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活百科 > 健身运动 > 2016高一物理各单元知识点总结

2016高一物理各单元知识点总结

时间:2016-01-24   来源:健身运动   点击:

【www.gbppp.com--健身运动】

2016高一物理各单元知识点总结(一):最新高中物理必修知识点总结

物理(必修一)——知识考点归纳

考点一:时刻与时间间隔的关系

时间间隔能展示运动的一个过程,时刻只能显示运动的一个瞬间。对一些关于时间间隔和时刻的表述,能够正确理解。如:

第4s末、4s时、第5s初„„均为时刻;4s内、第4s、第2s至第4s内„„均为时间间隔。 区别:时刻在时间轴上表示一点,时间间隔在时间轴上表示一段。

考点二:路程与位移的关系

位移表示位置变化,用由初位置到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表示,是矢量。路程是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只有当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时,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一般情况下,路程≥位移的大小。

....

由于图象能直观地表示出物理过程和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所以在解题的过程中被广泛应用。在运动学中,经常用到的有x-t图象和v—t图象。 1. 理解图象的含义:

(1)x-t图象是描述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2)v—t图象是描述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2. 明确图象斜率的含义:

(1) x-t图象中,图线的斜率表示速度 (2) v—t图象中,图线的斜率表示加速度

1. 基本公式:

(1) 速度—时间关系式:vv0at (2) 位移—时间关系式:xv0t

12at 2

2

(3) 位移—速度关系式:v2v02ax

三个公式中的物理量只要知道任意三个,就可求出其余两个。

利用公式解题时注意:x、v、a为矢量及正、负号所代表的是方向的不同。 解题时要有正方向的规定。 2. 常用推论:

(1) 平均速度公式:

1

v0v 2

(2) 一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vt

2

1

v0v 2

(3) 一段位移的中间位置的瞬时速度:vx

2

2v0v2

2

(4) 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T)内位移之差为常数(逐差相等):

xxmxnmnaT2

1. 研究运动图象:

(1) 从图象识别物体的运动性质

(2) 能认识图象的截距(即图象与纵轴或横轴的交点坐标)的意义 (3) 能认识图象的斜率(即图象与横轴夹角的正切值)的意义 (4) 能认识图象与坐标轴所围面积的物理意义 (5) 能说明图象上任一点的物理意义

2. x-t图象和v—t图象的比较:

如图所示是形状一样的图线在x-t图象和v—t图象中,

1.“追及”、“相遇”的特征:

“追及”的主要条件是:两个物体在追赶过程中处在同一位置。

两物体恰能“相遇”的临界条件是两物体处在同一位置时,两物体的速度恰好相同。 2.解“追及”、“相遇”问题的思路:

(1)根据对两物体的运动过程分析,画出物体运动示意图

(2)根据两物体的运动性质,分别列出两个物体的位移方程,注意要将两物体的运动时间的关系反映在方程中

(3)由运动示意图找出两物体位移间的关联方程 (4)联立方程求解 3. 分析“追及”、“相遇”问题时应注意的问题:

(1) 抓住一个条件:是两物体的速度满足的临界条件。如两物体距离最大、最小,恰好追上

或恰好追不上等;两个关系:是时间关系和位移关系。

(2) 若被追赶的物体做匀减速运动,注意在追上前,该物体是否已经停止运动 4. 解决“追及”、“相遇”问题的方法:

(1) 数学方法:列出方程,利用二次函数求极值的方法求解

(2) 物理方法:即通过对物理情景和物理过程的分析,找到临界状态和临界条件,然后列出方

程求解

1. 判断物体的运动性质:

(1) 根据匀速直线运动特点x=vt,若纸带上各相邻的点的间隔相等,则可判断物体做匀速直

线运动。

(2) 由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xaT,若所打的纸带上在任意两个相邻且相等的时间内物体的位移之差相等,则说明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2. 求加速度: (1) 逐差法:

2

a

x6x5x4x3x2x1

9T

2

(2)v—t图象法:

利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的推论,求出各点的瞬时速度,建立直角坐标系(v—t图象),然后进行描点连线,求出图线的斜率k=a.

1、弹力的产生:

条件:(1)物体间是否直接接触

(2)接触处是否有相互挤压或拉伸

2.弹力方向的判断:

弹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形变方向相反,指向物体恢复原状的方向。弹力的作用线总是通过两物体的接触点并沿其接触点公共切面的垂直方向。

(1) 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指向被压的物体(受力物体)。 (2) 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指向被支持的物体(受力物体)。 (3) 绳的拉力是绳对所拉物体的弹力,方向总是沿绳指向绳收缩的方向(沿绳背离受力物体)。 补充:物体间点面接触时其弹力方向过点垂直于面,点线接触时其弹力方向过点垂直于线,两物体球面接触时其弹力的方向沿两球心的连线指向受力物体。 3. 弹力的大小:

(1) 弹簧的弹力满足胡克定律:Fkx。其中k代表弹簧的劲度系数,仅与弹簧的材料有关,

x代表形变量。

(2) 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在弹性限度内,弹性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1. 对摩擦力认识的四个“不一定”: (1) 摩擦力不一定是阻力

(2) 静摩擦力不一定比滑动摩擦力小

(3) 静摩擦力的方向不一定与运动方向共线,但一定沿接触面的切线方向 (4) 摩擦力不一定越小越好,因为摩擦力既可用作阻力,也可以作动力 2. 静摩擦力用二力平衡来求解,滑动摩擦力用公式FFN来求解

3. 静摩擦力存在及其方向的判断:

存在判断:假设接触面光滑,看物体是否发生相当运动,若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物体间有相对运动趋势,物体间存在静摩擦力;若不发生相对运动,则不存在静摩擦力。

方向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1.物体受力分析的方法:

(1) 方法

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整体法:以整个系统为

究对象从周围物体中隔离出来进行分析隔离法:将所确定的研

接体)内物体之间的作用及运动情况隔离法:研究系统(连

部某物体的力(内力)和运动时整体法:不涉及系统内

(2) 选择

2.受力分析的顺序:

先重力,再接触力,最后分析其他外力 3.受力分析时应注意的问题:

(1) 分析物体受力时,只分析周围物体对研究对象所施加的力

(2) 受力分析时,不要多力或漏力,注意确定每个力的实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在力的合成

和分解中,不要把实际不存在的合力或分力当做是物体受到的力

(3) 如果一个力的方向难以确定,可用假设法分析

(4) 物体的受力情况会随运动状态的改变而改变,必要时根据学过的知识通过计算确定 (5) 受力分析外部作用看整体,互相作用要隔离

1. 正交分解时建立坐标轴的原则:

(1) 以少分解力和容易分解力为原则,一般情况下应使尽可能多的力分布在坐标轴上 (2) 一般使所要求的力落在坐标轴上

1. 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1) 揭示了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的运动规律

(2) 牛顿第一定律是惯性定律,它指出一切物体都有惯性,惯性只与质量有关

(3) 肯定了力和运动的关系: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4) 牛顿第一定律是用理想化的实验总结出来的一条独立的规律,并非牛顿第二定律的特例 (5) 当物体所受合力为零时,从运动效果上说,相当于物体不受力,此时可以应用牛顿第一定

2. 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

(1) 揭示了a与F、m的定量关系,特别是a与F的几种特殊的对应关系:同时性、同向性、

同体性、相对性、独立性

(2) 牛顿第二定律进一步揭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决定于物体的受力情况

和初始状态

(3) 加速度是联系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的桥梁,无论是由受力情况确定运动情况,还是由运动

情况确定受力情况,都需求出加速度

3. 对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

(1) 力总是成对出现于同一对物体之间,物体间的这对力一个是作用力,另一个是反作用力 (2) 指出了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的特点:“四同”指大小相等,性质相等,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同时出现、消失、存在;“三不同”指方向不同,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不同,效果不同

1. 理想实验法

2. 控制变量法 3. 整体与隔离法

2016高一物理各单元知识点总结(二):2016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二知识总结

高一物理必修二知识总结1------(2016.5.30日)

一、曲线运动

1.曲线运动的特征

(1)曲线运动的轨迹是 线。

(2)由于运动的速度方向总沿轨迹的 方向,又由于曲线运动的轨迹是 曲线,所以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时刻变化。即使其速度大小保持恒定,由于其方向不断变化,所以说:曲线运动一定是 运动。

(3)由于曲线运动的速度一定是变化的,至少其方向总是不断变化的,所以,做曲线运动的物体的中速度必不为零,所受到的合外力必不为零,必定有加速度。(注意:合外力为零只有两种状态:静止和匀速直线运动。)

曲线运动速度方向一定变化,曲线运动一定是变速运动,反之,变速运动不一定是曲线运动。

2.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1)从动力学角度看:物体所受 方向跟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 (2)从运动学角度看:物体的 方向跟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 3.匀变速运动:

(大小和方向)不变的运动,也可以说是:合外力不变的运动 4.曲线运动的合力、轨迹、速度之间的关系

(1)轨迹特点:轨迹在 方向和合力方向之间,且向 方向一侧弯曲。 (2)合力的效果:合力沿切线方向的分力F2改变速度的大小,沿径向的分力F1改变速度的方向。

①当合力方向与速度方向的夹角为锐角时,物体的速率将 。 ②当合力方向与速度方向的夹角为钝角时,物体的速率将 。

③当合力方向与速度方向 时,物体的速率不变。(举例:匀速圆周运动)

1

二、平抛运动

vxv0

1.速度: 合速度:v

vgty

22

vxvy 方向:tan

vyvx

gt vo

xv0t2.位移12

合位移:x合

ygt2

方向:tan【2016高一物理各单元知识点总结】

y1gt

x2vo

122ygt 得 t(时间由下落的高度y决定) 2g

3.时间由:y

4.平抛运动竖直方向做自由落体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切规律在竖直方向

上都成立。

tan2tan 速度与水平方向夹角的正切值为位移与水平方向夹角正切值的5.

2倍。

6.平抛物体任意时刻瞬时速度方向的反向延长线与初速度方向延长线的交点到

抛出点的距离都等于水平位移的一半。(A是OB的中点)。

三、匀速圆周运动

1.线速度:质点通过的圆弧长跟所用时间的比值。

s2vrr2fr2nr 单位:米/秒,m/s

tT

2.角速度:质点所在的半径转过的角度跟所用时间的比值。

2

2f2n 单位:弧度/秒,rad/s tT

3.周期: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一周所用的时间。

2r2T 单位:秒,s

v

4.频率:单位时间内完成圆周运动的圈数。

1

f 单位:赫兹,Hz

T

5.转速:单位时间内转过的圈数。

N

n 单位:转/秒,r/s nf (条件是转速n的单位必须为转/秒)

t

v22

【2016高一物理各单元知识点总结】

6.向心加速度:a2rv()2r(2f)2r

rT

v22

7.向心力:Fmamm2rmvm()2rm(2f)2r

rT

2

高一物理必修二知识总结2

四、万有引力定律

1.开普勒第三定律:行星轨道半长轴的三次方与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是一个常量。

r3

k (K值只与中心天体的质量有关) 2T

2.万有引力定律: F万G

m1m2

2r

(1)赤道上万有引力: (g和a向是两个不同的物理量,) F引mgF向mgma向 (2)两极上的万有引力:F引mg

3.忽略地球自转,地球上的物体受到的重力等于万有引力。

GMm2

mgGMgR(黄金代换) 2

R

4.距离地球表面高为h的重力加速度:

GMm

Rh

2

mgGMgRhg

2

GM

Rh

2

GMm

F向 2

r

5.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sh/202705/

推荐访问:高一物理知识点总结全
推荐内容: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