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情感美文 > 爱情感悟 > 搭石教学反思记录

搭石教学反思记录

时间:2018-11-12   来源:爱情感悟   点击:

【www.gbppp.com--爱情感悟】

第一篇:搭石教学反思记录

21《搭石》教学反思

教育技术支持下的《搭石》教学反思 吴 皖 国 2016.11.22

本节课中我是采用“边读边想象,从作者生动的描写中想象画面,”即“变话为画”的阅读方法。引导学生多读、多想、多体会,深刻体会人与人之间纯真美好的感情,感悟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结合板书体会作者是如何写出搭石的美。

整节课我紧紧围绕“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句话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学生充分感知的情况下,注重学生听、说、读、写的训练。在课堂中,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字词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并通过多种方式地读,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与文本对话。 上完课后,我看到课堂上学生们学习积极性非常高,尤其是充分利用多媒体播放课件,引来学生啧啧的称赞,调动了学习积极性。

但是,在教学中也有许多不足之处,促使着自己以后在教学中要多学习、多思考:

1、教学机智还需培养。在课堂上,我注重重点词句品味,但是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2、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没有进行个别的反馈,而是通过整体地检查、整体地过关。

3、最后一个环节“让学生写写生活中的美”,前面花费的时间较多,导致最后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只能在课后写一写。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扬长避短,不断努力,不断反思,争取进步。

第二篇:搭石教学反思记录

《搭石》教学案例及反思

教学案例

一首和谐的旋律 一道别样的风景

——《搭石》课堂教学课例与反思

一,词语导入

1,听写词语,指名板书:山洪暴发 溪水猛涨 拖鞋绾裤 风景

2,集体订正。

师:看最后一个词语"风景",你觉得前面的几个词描绘的是风景吗 ?

师:一提到风景,你会想到什么

生:我会想到雄伟的高山,清澈的小河,美丽的花朵.

生:我会想到美丽的大草原.

生:……

师:说到风景,我们会很自然地联想到那些环境优美的地方,在这样的风景中,我们用眼睛就能真切地看到其中的美.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搭石》向我们展示的却是一道特殊的风景,不但需要我们用眼睛去看,更多的是用我们的心灵去感受.

[先听写词语,再由"风景"一词导入,先声夺人.]

二, 初读课文

1, 学生自由读课文.

2, 指名读课文,呈现这道风景.

师:课文读完了,这道风景也就出来了.(板书: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搭石,普普通通的石头而已,好像谈不上什么美不美,那作者为什么说它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在这样的风景中,流淌着的又是怎样的美呢 让我们细细地读读课文,看看你从课文的哪些句子能够感受到它的美,觉得它是一道风景,就把这几句话画下来,多读几遍.

3, 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勾画.

[“你感到课文中都流淌着怎样的美呢 请细细地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体会,”这是一个难度很大的问题,同时又是一个透过文字直抵内心的引子.学生潜心读文,完全可以得出各具个性的阅读体验.学生带着任务读课文,读书目的性自然体现,又增加了语言的积累.]

三, 交流深化

学生读勾画的句子,谈感受.

1,第三自然段中"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生:从这段话我感受到家乡的人们走搭石特别默契,走起来动作十分协调,看着很整齐,很美.

师:默契也是一种美.想想这搭石本来并不好走,走得快才容易保持平衡,一个人走还好说,如果很多人走,大家一个紧接一个,走得都那么平稳,又那么轻快,这就需要很高的默契度了,再看看脚下溪水潺潺,人影晃动,轻快的音乐加上和谐的画面,有声有色,谁能说这不是一道迷人的风景呢 ?带着这样的想象,让我们读读这段话.

学生齐读.

师:感觉有了,但还不够,如果能读出诗一样的韵律来就好了.

出示文段:

学生练习后,指名读.

师:听着同学们的读,我感觉这好像是一个清早,晨雾还没有散去,人们便早早地出工了,走在这搭石上,没有人说话,只有这清波漾漾,人影绰绰;也许这是一个黄昏,夕阳洒下了它最后一缕光辉,劳作了一天的人们回来了,一路欢歌笑语,身体是疲惫的,脚步却是轻快的"踏踏",在这一块块搭石上,我们不仅看到了乡民们配合默契的身影,也看到了他们辛勤的劳作和对生活的热爱.

加进自己的感情,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让我们再读读这段话.

学生齐读,教师加上手势.

[朗读指导具有层次性,特别是将文中的这段话改成小诗的形式,学生的读一下子找到了感觉,虽然没有音乐,但每个人似乎都能感受到一曲清新,和谐的旋律在课堂上回响.]

师:读到这儿,你觉得搭石是风景吗 ?

学生齐读"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学生在体验诉说这些美的画面时,脑际其实已经生成了丰富的人物形象,此时,老师适时地指导朗读,力求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进一步强化这种细腻的情感体验.]

师(过渡):这是看得见的美,课文中还有许多看不见的美,同样是一道风景.请同学们找找,你还看到了怎样的风景。

2、第四自然段.

生:从这段中,我感受到这里的人很谦让,他们总是让对方先走.

生:我觉得这里的年轻人很好,老年人腿脚不好,年轻人就主动背老人过去. 师:即便是素不相识也让你感到人与人之间是那么亲近,和睦,好像是相识已久的老朋友."理所当然"怎么理解

生:理所当然就是大家都是这么做的,没什么可奇怪的.

生:大家觉得背老人过河是很自然,很平常的事情.从这个次我看出这里的人很善良.

师:是啊,正是乡民们互相谦让,互相帮助的美好情感让这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学生们自读,自悟,在寻找美,欣赏美的同时,感悟自然的美,感悟和谐的美,感悟平凡的美!]

3、第二自然段.

生:我勾画的是第二自然段,从这段话中,我知道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发现哪块搭石不稳,他们一定会重新摆放好.

师:现在我就找一位上了点年岁的人问问.

(教师指一名学生发问)

师:现在你就是那位上了点年岁的人,请问您这么急匆匆的是要赶去干嘛?为什么又停下来呢?

„„

师:多么细心的大叔哇,谁来读一读,赞美一下这位可敬的老人.

教师指名读,让刚才扮演大叔的同学评价.

师:搭石连同这善良的老人一同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教师以轻松幽默的方式很自然地让学生感受到这勤劳之美,善良之美,人性之美.]

4,第一自然段.

生:从这段话我看出这里的人摆放搭石特别细心,挑选的都是平整方正的石头,并且都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排列,正好人们能够一步跨过,所以人们走在这搭石上才能那么协调有序.

师:精心的挑选和摆放搭石,这种细心仅仅是为了自己方便吗

透过这小小的搭石我们看到了乡民们的纯朴和善良,不能不说———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全课的学习都是紧紧围绕“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来进行,思路清晰流畅,每交流一段,教师都在有意识地强化这种认识,相信这道特殊的风景已经深深印在了学生的头脑中.]

四,全课小结

师:读到这,你觉得这搭石还是普通的石头吗 ?那它是什么 ?

生:是乡民们一颗颗善良的心.

生:是联结乡亲们美好情感的纽带.

生:是家乡人无私奉献的精神

生:……

师:正像同学们说的那样,这搭石任人走,任人踏,默默无闻,无私奉献,无怨无悔,就像这里的人们,其实这搭石就是善良可爱的乡亲们,乡亲们就像这普普通通的搭石,让我们饱含赞美之情齐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搭石已不再是普通的搭石,它是善良平凡的家乡人的生动写照,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如"搭石"一般于默默无闻中凸现.一句"搭石是什么"将学生的理解引向深入.]

师:在这篇课文中,作者以它独特的眼光发现了蕴涵在"搭石"这一平凡事物中的美,写出了这么朴实优美的文章.像这样的文章还有很多,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首小诗.

教师朗诵诗歌《乡村小路》

师:记得有一句格言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不光用我们的眼睛,更用我们的心灵去感受生活,你会发现美就在我们周围,就在我们平凡的生活中.

反思 :

平时,我喜欢读各类的文章,这些文章之所以吸引我,是因为它们风格各异,甚至迥然不同.读这些文章的时候,我常想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去阅读一篇篇不同体裁,不同语言风格的课文,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语言也应是不同的:或清新隽永,或慷慨激昂,或生动活泼,或简约朴素……

散文《搭石》质朴纯真而又简约蕴美,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搭石在文中实际上是一个"象征",它代表了山民们的美德:为他人着想,谦让礼貌,和谐共处,而这些和文中的自然美融合在一起,就让全篇文气贯通,气韵流动.我想,教师在教学时,重点就是让学生体会到这种景与人统一的和谐之美.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没有将景美与人美割裂开来,也没特别强调某一方,而是以"风景"一词切入,将自然之美和人性之美全部融合在"风景"中,紧紧围绕"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展开全课的学习,通过巧妙的师生对话,诗化的朗读指导,教师适时的语言渲染引导学生去感受这道特殊的风景,努力在课堂上,在学生的心间奏响这曲和谐的旋律.

第三篇:搭石教学反思记录

《搭石》教学课例及反思

《搭石》课堂教学课例与反思

石宝镇成龙小学 李国敖

一、教学设计: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全班齐读课题后检查字词认读情况。

2、指名学生回答:什么是搭石?

3、你在生活中见到过搭石吗?

4、(课件出示文中插图)同学们,这就是作者刘章爷爷的家乡,那里有连绵起伏的群山,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条清澈见底、潺潺而流的小溪,但每每回忆起家乡,作者觉得最美的还是家乡的搭石。下面,让们走进课文,跟着刘章爷爷一起来搭石。

(二)品读课文,感受“美” :

1、默读2-4自然段,用波浪线画出家乡的人们“摆搭石”、“走搭石”的相关语句?再想一想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2、指名学生交流喜欢的语句,引导理解、朗读:

结合学生找到的语句,抓住关键词引导学生感受“美” 、寻找“美” ,除课文文本本身的美外,还要让学生感受课文描写的画面美,感受文本后面的心灵美;适时指导朗读,注意读的形式应多样,不能太单一;教师适时板书相关内容。

(1)“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2)“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3)第4自然段全段。

3、学习写法,区分“美”:

(1)大家刚才找出来的语句写得都很美,但是文中还有很多看不见的心灵美,请大家再一次默读课文找一找,哪些是画面美,哪些是心灵美,你从中学到了什么。读完后分小组讨论。

(2)小组交流,全班集体评议。

【搭石教学反思记录】

(三)拓展延伸,抒写“美” :

1、学习最后一自然段,总结课文。

(1)是呀,这小小的搭石上有音乐美、画面美,更有家乡人们的心灵美,难怪作者说这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2)课文的写作方法:从平凡的小事中表现人物的美好品质。

2、小练笔:从平凡的小事中表现人物的美好品质,是我们经常用到的方法,你平时生活中也应该有这样的故事,大家回忆一下,认真写一写平凡事物中的美。

3、小练笔展示。

二、课堂实录及分析:

师:导入并板书课题,

生:全班齐读课题

师:检查字词认读情况(先指名读,再全班齐读。)

师:什么是搭石?

生:(用书上的原句回答)

师:你的生活中在哪儿见到过搭石?是什么样的?

生:(回答略)

师:(课件出示文中插图)同学们,这就是作者刘章爷爷的家乡,那里有连绵起伏的群山,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条清澈见底、潺潺而流的小溪,但每每回忆起家乡,作者觉得最美的还是家乡的搭石。下面,让们走进课文,跟着刘章爷爷一起来搭石。

师: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课件出示句子) 生:全班齐读句子。

师:默读2-4自然段,用波浪线画出家乡的人们“摆搭石”、“走搭石”的相关语句?再想一想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在旁边写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生:默读课文,勾画句子。

„„

[想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在旁边写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这是开放性的问题,同时又是一个透过文字直抵内心的引子.学生潜心读文,完全可以得出各具个性的阅读体验.学生带着任务读课文,读书目的性自然体现,又增加了语言的积累.]

师:同学们都很聪明,很多同学都在书上画出了漂亮的波浪线。谁先来说说你找到的句子?

生1:我找到的句子是:“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师:(课件出示句子)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有什么体会?

生:谈体会(略)

师:带着你的理解来把这句话读一读。

生:有感情读。

师:谁还有不同的体会?(2名学生谈体会)

全班有感情朗读。

师:你还找到了哪些句子?

生2:“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师:(课件出示句子)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有什么体会?

生:谈体会(略)

师:带着你的理解来把这句话读一读。

生:有感情读。

师:谁还有不同的体会?(抽学生谈体会)

师:什么样的画面是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生:(回答略)

指名学生有感情朗读,其余学生闭上眼睛体会画面。

[学生在体验诉说这些美的画面时,脑际其实已经生成了丰富的人物形象,此时,老师适时地指导朗读,力求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进一步强化这种细腻的情感体验.]

师:(课件出示句子)谁会把句子换成诗句来读?

抽2位学生读后全班有感情朗读。

[朗读指导具有层次性,特别是将文中的这段话改成小诗的形式,学生的读一下子找到了感觉,虽然没有音乐,但每个人似乎都能感受到一曲清新,和谐的旋律在课堂上回响.]

师:你还找到了哪些句子?

生3:“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 师:(课件出示句子)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有什么体会?

生:谈体会(略)

师:带着你的理解来把这句话读一读。

生:有感情读。

师:谁还有不同的体会?(抽学生谈体会)

(2位学生上台表演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

女生有感情朗读。

师:你还找到了哪些句子?

生4:“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师:(课件出示句子)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有什么体会?

生:谈体会(略)

师:带着你的理解来把这句话读一读。

生:有感情读。

师:谁还有不同的体会?(抽学生谈体会)

(1位学生上台和老师表演背老人过搭石。)

男生有感情朗读。

[教师以轻松幽默的方式很自然地让学生感受到这勤劳之美,善良之美,人性之美.]

师:大家刚才找出来的语句写得都很美,但是文中还有很多看不见的心灵美,请大家再一次默读课文找一找,哪些是画面美,哪些是心灵美,你从中学到了什么。读完后分小组讨论。

生:分小组讨论。(讨论后两小组成员在班上交流。)

师:是呀,这小小的搭石上有音乐美、画面美,更有家乡人们的心灵美,难怪作者说这搭石构成了——家乡的„„

生:(一道风景)

[结合学生找到的语句,抓住关键词引导学生感受“美” 、寻找“美” ,除课文文本本身的美外,还要让学生感受课文描写的画面美,感受文本后面的心灵美;适时指导朗读,注意读的形式应多样,不能太单一;教师适时板书相关内容。]

师:引导学生学习最后一自然段,升华情感。(从搭石身上我们看到了怎样的品质?搭石是什么?)

[搭石已不再是普通的搭石,它是善良平凡的家乡人的生动写照,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如"搭石"一般于默默无闻中凸现.一句"搭石是什么"将学生的理解引向深入.]

师:课文中作者从家乡的搭石这种平凡的小事中表现了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美好品质。这种从平凡的小事中表现人物的美好品质,是我们经常用到的方法,你平时生活中也应该有这样的故事,大家回忆一下,下来动笔认真写一写平凡事物中的美。下课。

二、课后反思:

散文《搭石》质朴纯真而又简约蕴美,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搭石在文中实际上是一个"象征",它代表了山民们的美德:为他人着想,谦让礼貌,和谐共处,而这些和文中的自然美融合在一起,就让全篇文气贯通,气韵流动.我想,教师在教学时,重点就是让学生体会到这种景与人统一的和谐之美.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没有将景美与人美割裂开来,也没特别强调某一方,而是以"风景"一词切入,将自然之美和人性之美全部融合在"风景"中,紧紧围绕"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展开全课的学习,通过巧妙的师生对话,诗化的朗读指导,教师适时的语言渲染引导学生去感受这道特殊的风景,努力在课堂上,在学生的心间奏响这曲和谐的旋律。

阅读教学必须以读为主,本节课的教学深入浅出,朗读扎实,画面欣赏较深入。但还存在以下问题:

1、复习导入部分用时过多,移位上课教师还应考虑学生实际。

2、教学结构还可以调整,教师可以抓住文中的关键句:“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在引导学生品悟几幅画面时,每幅画面后都引读这句话,起到一咏几叹的效果。

3、对几个段落的教学指导不能用同一种方法,在指导品悟前两个画面后,后两个画面可以让学生分组选择自主学习,最后交流,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会更好。

第四篇:搭石教学反思记录

《搭石》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搭石》教学设计

河北省饶阳县饶阳镇小学 肖子敬 李艳芬

教学设想:

《搭石》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的第21课课

文。全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如“搭石”一般于默默无闻中凸现。

语文课就是要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文字,让学生在充分的阅读实践中有所感

悟,有所体会,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我的设计中留出了很大的空间,让学生品味重点词句,由浅入深,体会作品蕴含的感情,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拓展练习既训练了学生的说话能力,又内化了文本语言和文本内涵,可谓一箭双雕。为了促进课堂生成,我简化教学设计,努力构建板块教学,有以下几个板块:

1、知作者,走进《搭石》,围绕“搭石”提问。

2、初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正确。

3、初读反馈,教学第一自然段,理清文章脉络,初步感受作者对搭石的感情。

4、研读课文,走进画面,寻觅美景,感受搭石上“景美人更美”。

5、感悟 “理所当然”背后蕴含的美好传统。

6、回读课题,体会作者对乡亲们和家乡的热爱与赞美的感情。

每个板块都留有充足的弹性空间,大部分的内容都努力体现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实现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设计能很大程度上尊重和保护学生的个性体验。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7 个生字,学会本课11 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

(2)朗读课文,感受文中事物的“美”。

(3)摘抄喜欢的句子,并与同学交流。

(4)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指导拼读、书写,认识、掌握文中生字;通过反复读体会课文写得美,体会文中人物的心灵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感受文中人物的心灵美,使学生从中受到熏陶,做一个默默无闻、无私奉献、心中有他人、团结礼让的孩子。

二、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作者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

1、同学们,刘章爷爷的家乡在一个小山村,那儿流水潺潺,炊烟袅袅;那儿的人们善良淳朴,互敬互爱。但最让刘章爷爷难忘的还是那静静地躺在溪水中平凡而美丽的搭石,刘章爷爷说: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欣赏刘章爷爷笔下的《搭石》。板书课题。

2、学生质疑,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读一读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师:有这么多问题,我看出来了,咱们班的同学都很聪明,很了不起,那好,想用什么办法来解决问题?

二、整体感知全文。

1. 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打开课本103页,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课件)出示词语:

谴责 懒惰 俗语 伏下 猛涨

平衡 平稳 绾裤 间隔 人影绰绰

协调有序 山洪暴发 清波漾漾

学生自由读、个别学生领读、全班齐读。

3、(课件)出示多音字

涨 zhǎnɡ 涨潮 zhànɡ 涨红了脸

间 jiàn 间隔 间断 间接jiān 中间 房间

行 xíng 一行人 háng 银行

调 tiáo 协调有序 diào调动

4、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学生交流)

5、学生合作读(五人,每人一段)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想,什么是搭石?

三、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走近搭石【搭石教学反思记录】

1.解决“什么是搭石?”

自由读文,交流什么是“搭石”。

师:简单地说,搭石就是什么(可用文中的话来回答)

如果没有搭石,乡亲们是怎样过河的呢?用课文的句子说说

随机理解:汛期、拖鞋绾裤(学生动作演示)

是啊!如果没有搭石,人们出工,就必须„„一次又一次地脱鞋绾裤,你

体会到什么?

可是进入秋天,天气变凉,人们过河就必须走搭石,让我们再读读什么是搭石?(出示课件)【搭石教学反思记录】

“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

读了这句话,你还有什么问题?

预设问题:

1、搭石为什么要用平整方正的石头呢?

2、人们为什么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来摆放石头呢?一尺或者三尺、四尺的间隔行不行?为什么?

小结:看来,人们在挑选和摆放搭石的时候可不是那么随随便便,是动了脑筋的,是为乡亲们行走方便而搭的。

让我们再读读这句话,感受搭石的作用,感受搭石实用的美。(学生齐读句子。) 师:读到这儿,你最想说什么?(其中一生说)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师:是啊,“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怎样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搭石》一课。

3、作业:

读文思考:为什么说搭石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知道了什么是搭石,谁能再说一说?它又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搭石不仅仅给我们带来了方便,而且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板书)

想不想欣赏这道风景?那么就让我们跟着刘章爷爷一起走进《搭石》(板书)!

二、通过“搭石”,感受美

1、 自由读课文2——4自然段,想想课文中流淌着怎样的美。(寻找美)

2、 依次序交流相关句子”,

(一)调整“搭石”,感悟行为美

1.课件出示句子—— “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面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你觉得这里很美,请你把这句话再读给同学们听,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是从哪些词体会到的?(引导学生从“无论怎样„„只要„„一定„„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等词语中体会)

指生再读句子,突出重点词语。

师:你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到了老人即使遇到再急的事,也会放下,去调整搭石。 多么可亲可敬的老人,让我们用深情的朗读来感谢他们。

是呀!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是一道(奉献美)的风景。

咱们继续学课文,你还从课文中哪些句子体会到了美?

(二)、快走搭石,感悟和谐美

课件出示句子——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 ....

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 ........

感。”

你从哪儿体会到了画面的美?

(1)“协调有序”

你从哪里看出“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是啊,一行人走搭石,前面的刚抬起脚来,后面的就紧跟上去,谁也不抢路,谁也不突然止步,这就叫——协调有序。(找学生模仿人们走搭石)

是呀,在我们的课文里,有的词语意思,上下文就已经告诉我们了。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2)“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清波漾漾,人影绰绰”是一幅怎样的画面?(一幅有声有色的美丽画卷。)点击专题学习网站《搭石》中的“找图配词”(课件)

小结:这儿描写的是乡亲们快走搭石的情景,一种和谐美呈现在我们眼前。你能通 过朗读把这和谐美好的画面再次呈现在我们眼前吗?(一生读)

听着你们的朗读,老师也忍不住想读了。(配乐朗读)

让我们闭上眼睛,再一次随着流淌的溪水和着他们走搭石的节拍,感受那如画一般的和谐美。(音乐 :溪水声)

是的,人在搭石上走出了音乐美,画面美,这的确是家乡的一道风景。这是一道(和谐美)的风景。一行人走搭石是一道风景。那么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又会是怎样的风景呢?

(三)行走搭石---感悟谦让美、尊老美

课件出示句子——

“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 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

(1)能谈谈你对这幅画面的感受吗?(家乡的人能够互相谦让)

(2)好一个谦让,请男同学一同来感受这份美。

(3)是呀,同学们,家乡的人们就是这样以礼相待,热情谦让的。搭石,构成 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又是一道(互相谦让)的风景。如果年轻人和老人来走搭石,又是怎样的风景呢?

课件出示句子——

“假如遇到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1)哪个词让你心头一颤,说说你的体会。

(2)理解“理所当然”。联系生活理解“理所当然”。

(3)透过“理所当然”能看出这里的人(尊敬老人)。

(4)小结,很好。我们体会句子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一定要抓住重点词语,把心放进去,才能与作者产生共鸣。

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是一道(尊老美)的风景。

3.这一排排搭石,每天该有多少人走啊!请同学们想象一下,还会有哪些人来走搭石,我们还会看到哪些温馨、令人感动的画面。

请你把心中想象到的情景写下来。点击课件中的“练兵场”。(轻音乐起)

第五篇:搭石教学反思记录

《搭石》教学反思

教研课《搭石》评课稿

今天,听了张红霞老师执教的《搭石》一课,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搭

石》是一篇乡土气息浓厚的文章,课文截取了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展示了乡亲们善良、友爱、互敬互帮的美好品德。课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张老师用她带有浓浓感情色彩的语言把学生们带入了这个民风纯朴的乡间,让人赏心悦目,回味无穷。

一、理解词语,灵活多样。

张老师的课教出了浓浓的语文味儿。她始终注重对生字、词语和重点句子的

学习和指导,特别是指导理解“脱鞋绾裤”、“协调有序”和“人影绰绰”这三个词语,所采用的方法语文味儿十足。老师问:“你从哪里体会到了美?”学生马上说:“我从脱鞋绾裤中体会到人的美。”老师顺势就进入学习词语的环节,先让学生表演一下“绾”的动作,再让学生想象了人们在小溪上走路的情景,还组成了几个句式整齐的,像诗歌一样的句子:“如果人们没有搭石,人们就必须(脱鞋绾裤);人们赶集就必须(脱鞋绾裤),人们访友就必须(脱鞋绾裤)。”学生对“脱鞋绾裤”的意思和走过小溪的艰辛就有了了解。一次次的引说练读,学生已经牢固地掌握了这三个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学“协调有序”这个词语时,没有让学生说说是什么意思,而是用一句“让

我们进入走搭石的行列中吧。”让孩子们进入了当时的人们行走的情境中,“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跟上去)”理解了人们行走的井然有序。

学习“人影绰绰”这个词语时,先出示字典中的的三种解释让学生选择,再让学生说明为什么这么选。老师又拓展了“绰绰有余”这个成语,再让学生想象“清波漾漾,人影绰绰是一幅怎样的画面?”通过想象理解词语的意境。

二、体会课文,独具匠心。

把一篇具有乡土文学气息的文章上出一番诗情画意,张老师对课堂的设计可谓匠心独运。先看导入部分:“这个小山村是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他的家乡是个美丽的地方。那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条清澈见底、潺潺而流的小溪。但作者每每忆起家乡,觉得最美的还是家乡的搭石。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平凡而美丽的搭石。”几句话写出了一个安详宁静的小山村。 再来看教学中的一个亮点。在学完“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老师反复导读这句话,语速由慢变快,再由快变慢,孩子们也跟得很有节奏,书声朗

朗,起起落落,好像是走搭石的人没有乱了步伐一样,最后总结“这样的动作就叫作协调有序。”又在读中领悟了词意。如此的情、境、意三者融为一体,整个过程简简单单,清清爽爽,却有一番清新雅致的韵味。

三、写作指导,融为一体。

张老师教学最与众不同的地方就是她的每节阅读课的教学,都会和相关的写

作指导结合起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本节课,张老师在学习完课文后,问学生:“你知道作者是怎样写出这么优美的文章吗?”很多同学意识到这是细心观察的结果,如果不是平时关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又怎么会捕捉到那被人踩在脚底的平平凡凡的搭石呢?张老师继续鼓励大家:“相信你们也会成为生活的细心人,也会写出如此优美的文章。”

厚实的功底,朴实无华的教学特色,张老师将人文性与工具性完美地统一起

来,“简约而不简单”,通过一堂《搭石》,巧妙地展示了语文教学的美,让人受益无穷。

听《桂花雨》有感

今天,有幸聆听了钱老师上的《桂花雨》一课,感觉受益匪浅。

1、钱老师的教学语言非常优美,特别是一句句生动的过渡语不仅把课文很

好地衔接了起来,而且还点燃了孩子们的热情 。

如在讲授母亲说的那番朴素的话:“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

院子里金桂!”时,钱老师在很好引领孩子们体会母亲“月是家乡明”的充满思乡情味的话语的基础上,充满感情地叙述着:“闻着桂花的香气,关注桂花,收获桂花,体验着馈赠桂花的快乐,吃着桂花做的食品,喝着桂花茶。桂花,已充盈母亲生活的全部空间。家乡院子里的这棵桂花树,是唯我的,是母亲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还会有什么可以替代它呢?桂花是没有区别的,问题是母亲不是在用嗅觉区分桂花,而是用情感在体味它们。一亲一疏,感觉自然就泾渭分明了。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家乡在母亲心中的分量。而这种浓浓的思乡情同样也深深地影响着作者,于是,每到丹桂飘香的日子,“我”总会想起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及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听着这扣人心弦的话语,慈爱而又可

亲的热爱家乡的老人形象不觉跃然于纸上,由母亲孩子们自然也感受到了作者的热爱故乡,热爱父母的真挚情怀,课文5、6小节的衔接是如此地自然,在钱老师的诗一般语言的引领下,孩子们很好地从现实走进了文本,并用心灵很好地与作者、文本对话,文章的重点、难点自然也顺理成章地得到了突破。

再如,结语处课外拓展部分,“这份童年的梦、故乡的情,化作了那场(桂花雨),永远地飘落在我们的心田。作者在她自己的作品中也经常提到这份情(向学生推荐琦君的《烟愁》《下雨天真好》。)以及余光中的《乡愁》„„愿同学们在这浓浓的书香中也能找到一份童年的快乐。”短短几句话又巧妙地作好了课内外的有效衔接,由课堂自然延伸到了生活这一大课堂。

2、认真研读文本,透过文字,挖掘深意,准确把握文章内涵,理清一条思

路,贯串始终,使课堂“形散而神聚”。

《桂花雨》是一篇美文,作者咏物抒情,思路相当清晰:以“桂花雨”为题,

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达了作者对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恋。钱老师经过深入地备课,果断地在第一课时就带领学生仔细体味了“桂花香”,第二课时一上课就检查并要求同学们背诵描写“桂花香”的优美句子,直切主题,紧扣“思乡情”,而这种情感又集中体现在“摇花乐”这一场景之中。所以,整堂课,教师利用电教手段或通过用图画创设多种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利用插图来想象课文的内容,体会人物的内心。使学生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体会作者琦君以童年时代的眼光看待事物,反映出纯真的童趣淳朴的情感。

第三段的学习是本课的重点。教者依然是抓住重点句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感

悟,并引导感情朗读,以读促讲,在读中体会“摇花乐”。教者先让学生找到文中写“摇桂花”的句子,将重点句投影在大屏幕上。“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这段话并不难理解,教者就让学生“自由读一读,看看能读懂什么?”学生透过语言文字的描述能体会到作者喜欢桂花的情感以及摇桂花的快乐。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这段文字的理解,增强心理体验,接着教者播放了一段摇桂花的录像。画面上缤纷的桂花雨,快乐的孩童,给了学生强烈的感官刺激,孩子们的情感被激发,情绪被点燃,仿佛那画面上跑着跳着摇桂花的不是别人正是自己!教者巧妙地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想象说话,拓展思

维空间。“孩子们抱着桂花树摇啊,摇啊,桂花纷纷落下来,桂花落到我们的头上、身上、脖颈里、鼻尖儿上有的甚至落到孩子们的嘴里。这香喷喷、金灿灿的桂花雨落在你们身上,你们想说些什么吗?”伴着生动有趣的画面,教师以极富

感染力的语言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果然,美妙的词句从孩子们的口中冒了出来: “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仿佛戴了一顶金黄色的帽子。”“桂花纷纷落下来,落在河面上,我大叫起来,好像给河阿姨穿了一件桂花衣。”“桂花纷纷落下来,仿佛铺了一层金黄的地毯,我躺在桂花上,悠闲地唱歌。” “桂花纷纷扬扬地落下来,仿佛在下着绵绵的金雨,我沐浴在神奇的雨中,感觉真舒服啊!”

在这个过程中,钱老师对三个不同的“乐”也体会得较为深刻:

课文中的“摇花乐”对于文中的三个人物各有不同!对“我”而言主要是一

种童年时的游戏之乐,那是一种可贵的童趣。“儿童解得摇花乐”,那么对于大人来说他们也懂得“摇花乐”吗?对父亲而言,那是一种“口占一绝”的诗趣与丰收之乐。对母亲来说,便是以助人为乐,收获了一份邻里乡亲之间的乡情之乐。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阅读实践中感悟”这一理念在这里又一次得到体现,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获得语言的发展、情感的体验,我觉得这是从低年级到中年级阅读教学跨出的一大步。

3、层层铺垫,降低教学坡度,水到渠成,课堂如行云流水。

如理解母亲的话,这是课文的难点,但有了“摇花乐”这一段教学的铺垫,

要理解母亲话中的含义也就不难,钱老师层层推进设计了这样三个话题:

a外地的桂花真的不香吗?b母亲仅仅指桂花的香味吗?(当然还应该包括桂花所带来的曾经快乐幸福的生活)c母亲仅仅指家乡的桂花吗?(学生马上明白了,这实际上代表了家乡的一切)适时设计说话训练: 外地的水很甜,母亲会说:“„„”;外地的山很美,母亲会说:“„„”;外地的糕饼很香,母亲说:“„„”;外地的月亮很亮,母亲会说:“„„”外地的人很亲,母亲会说:“„„”。由此揭示“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的主题,反复朗读,读出浓浓的乡情!

如淋桂花雨时,钱老师先请学生说说他们淋雨时的感觉是怎样的?然后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组织师生互动对话,老师不断地问学生:“桂花雨淋到你的头发上,你的头发会怎样?”“桂花雨淋到你的脖子里,你的脖子会怎样?”“桂花雨淋到你身上,你会怎样?”“桂花雨把你从头到脚淋了个够,你会怎样?”这时学生的回答很妙,他们开心地说:“我成了香人了!”逗得大家都笑了起来!

4、创设情境,搭建交流平台,让孩子们乐于表达。

在交流第三节中划出的“摇桂花”的句子时,钱老师相机出示“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并及时追问: “从两个“帮着”感受到什么?怎样摇?”指名读,齐读。 播放课件,你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于是课文中“桂花下雨”的情景出现了:一朵朵金黄的桂花伴着花枝花叶纷纷落下,飘飘悠悠地落在了葱翠光亮的草坪上,星星点点,如绿地毯上镶嵌着的金色小花。学生看见了这样“花雨缤纷”的动人情景,都激动起来了,他们纷纷大声感叹着,这鲜活的视觉形象,大大刺激了孩子们的多种感官,让静止的课堂活动起来,这怎么不让孩子们整个沸腾起来呢?这时再出示:桂花纷纷落下,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指名读。 出示:桂花纷纷落下,落在 ,好像 !(指名说一句,连起来说一段话。) 指导朗读。 配乐朗读体会作者的摇花乐。 除了我感受到摇花乐,还有父亲、母亲都很快乐,他们在干什么?指名读“母亲洗净双手,撮一点桂花放在水晶盘中,父亲点上檀香,炉烟袅袅,两种香混合在一起。„„”出示父亲的诗,个别读,一起吟。过渡:摇桂花,摇出了香,摇出了乐,摇得花雨缤纷,还摇出了什么?指名读第四自然段。交流。“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想象理解“沉浸”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一个“浸”字,形象地写出了桂花的香气,桂花不仅花开时香,晾干了泡茶、做饼也同样香气弥漫。桂花,永远香在人们的心里。它的香,已挣脱了季节的束缚,香甜了四季,也香甜了人们的生活。

最后,教者播放了一首优美的歌曲,在美妙的乐声中,师配乐朗诵余光中的《乡愁》,在缤纷的桂花雨中,结束了这节课。

第六篇:搭石教学反思记录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搭石》教学反思

“怦然心动”的一刻——听《搭石》一课有感

今天有幸听了韦老师上的《搭石》一课,其中有一个教学环节令我“怦然心动”„„ 在品读“每当上工、下工„„”一段时,韦老师为了引导学生理解“协调有序”一词的意思,她没有枯燥地讲解,而是通过创设情境读来让学生理解。具体是这样做的:

师:这一行人是如何走搭石的?

生: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

师:前面的„„

生:抬起脚来,【搭石教学反思记录】

师:后面的„„

生:紧跟上去。

师:前面的„„

生: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紧跟上去。

老师越读越快,学生也跟上速度。师生营造了一个既紧张又欢快的气氛。为了巩固学生的理解,韦老师又让小组读,起初我还以为是让学生上台表演走搭石。因为这似乎是我们常用的“法宝”。可出乎意料韦老师是这样做的:

师:这一行人来走走搭石吧!前面的„„

学生a: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学生b:紧跟上去。

师:前面的„„

学生c: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学生d:紧跟上去。

不断加快朗读速度,一行学生读完了。,韦老师说:“这样走,就叫„„”学生齐答:“协调有序!”为了加深记忆并灵活运用,韦老师还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如早操列队进场,阅兵仪式的军人的步伐等都可以说是“协调有序”。做到了理解、运用。落实了“双基”

每听一节课,都会收获颇多,感动多多。韦老师的这种创设情境读的方式确实让我为之“怦然心动”„„

第七篇:搭石教学反思记录

《搭石》教学案例与反思

《搭石》教学案例与反思

宋刚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紧扣中心句,想象画面,感知课文,寻找由搭石构筑的风景,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发现美,感受美。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情景中,体会到心灵美。

2.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 课前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⒈出示刘章爷爷家乡的图片,学生欣赏。

⒉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一道独特的风景,这道风景不但需要我们用眼睛去看,更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

【设计意图:由图片导入,为课文的进一步学习做好铺垫。】

二、质疑定标

1、质疑激趣,搭石就是普普通通的石头而已,为什么它能构成家乡的一道风景呢?这又是一道怎样的风景?

2.默读课文2—4自然段,文中哪些地方让我们感受到美?边读边划,写上自己的体会。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质疑,以疑促思,搭石——风景?是学生所不能理解的,而这个问题恰恰是课文的重点更是难点问题,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三、精品细读

1、(课件出示)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①想象画面:老人踩到了不稳的搭石,心里会怎样想,表情、动作又会怎样?在挑选合适的石头时,会怎样想怎样做?满意离去时,会是怎样的心理、表情、动作?

②指导朗读

2、(课件出示)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①引生抓住“协调有序”、“ 清波漾漾”“ 人影绰绰”体会画面。

②想象一行人走搭石的画面

③各种形式的读,各种层次的读,让学生体会蕴涵的情景。

3、(课件出示)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 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fú)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①理解“伏”、“理所当然”。

②生表演感悟朗读。

【设计意图:发现欣赏“美”中,通过想象画面、理解词语、表演感悟、感情朗读等,让学生体验到人性的善美,把词语教学和生活感受密切的联系在一切,有助对文本的整体把握,使学生的情感再次得到升华。】

四、回归整体

再次出示“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1.课文学到这,你觉得构成家乡这道风景的仅仅是搭石吗?还有谁?

2.(乡亲们)是啊,走在搭石上的乡亲们才是搭石这道风景中最美丽的风景。你现在知道为什么说搭石够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了吧。

3.有了这样的理解和感受再读这句话。

4.总结升华,齐读最后一段。

五、扩展延伸

1、欣赏图片,说说美在哪里?

2、小练笔:写一写平凡事物中的美。

【设计意图:加深学生对搭石及其人文内涵的理解和体验,唤起学生对人生的认识,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课后反思:

执教了《搭石》一课,让我对语文教学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对于理想的阅读课,崔峦老师有这样一句顺口溜:“阅读教学崇尚简,依标扣本学语言,人文熏陶含其中,读思议练重

实践。”所以本节课我从学生的发展、学生的经验、学生的本真出发,简简单单、本本分分教语文,以追求语文教学的实效。

在今天的课堂上,我抓住了三个“点”展开训练:

一、学生质疑,巧用矛盾点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要想在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之间建立起对话关系,首先必须找准学生的触动点、矛盾点,课堂上我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将“为什么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一问题作为引领学生学习全文的点金石,在对话主题下,教师和学生一起走进文本,一起经历阅读过程,学生的体验在阅读中得到提升,学生从看得见的景色美到看不见的人美、情美,逐步地引导学生在寻找美、发现美、体验美的过程中凿开璞玉、取出金石。

二、品词析句,定准训练点

要领悟语文的美,首先必须从语言文字入手,从品味语言达到超越语言的目标,引导学生理解文本、体验情感、获得感受,使之转化为智慧,最终沉淀成文化。袁枚《随园诗话》中说“诗得一字之师,如红炉点雪,乐不可言。”本课中我抓住“风景”这条结构线,在一步步的引导学生理解“协调有序”、“人影绰绰”、“理所当然”等词语的意思,感受想象画面,拓展内容、反复咀嚼,让学生感受到了为他人着想、互相谦让、尊敬老人,在村里人的心中都变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再通过学生各种形式的朗读,由读悟情,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犹如春笋层层剥开,直到学生充分领悟到文本的感情,体验到了人性的善和美。

三、以生为主,找准着力点

我努力遵循“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视学生为课堂的“生命体”。在体会文中“景美”和“人美”之时,我抛开了往日的做法,力避繁琐的讲解、分析,将阅读、感悟、表达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组织学生围绕“文中哪些地方让我们感受到美?”开展合作学习后,便给了所有学生大显身手的舞台。他们自由表达,畅所欲言,将自己读书的点滴体会和感受一吐为快:“我感觉到家乡的老人非常勤劳。”、“我认为走搭石的人很友好,他们十分谦让。”、“我发现那里的年轻人懂礼貌,对老人十分尊敬。”......真的没想到,从他们的口中也道出了蕴含在字里行间的人性之美。也许这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表达吧,鼓励他们去寻找、发现自己的“哈姆雷特”。对于我们来说,也自然保护了他们生命中极为珍贵的富有创造力的灵性。

我记得有位专家曾经说过:语文就像是一座森林,充满诱惑,作为在一线执教的我们,都在这条路上边走边收获,森林之中有千条万条的路,我希望在自己的路上为学生触摸语言、探究文本搭桥铺路,指引方向。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qg/497400/

推荐访问:搭石教学设计与反思 21搭石教学反思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