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文随笔 > 生活随笔 > 杂文随笔小说

杂文随笔小说

时间:2014-09-30   来源:生活随笔   点击:

【www.gbppp.com--生活随笔】

杂文随笔小说(一):杂文随笔

呻吟----杂文随笔

2016-06-21

据说十七世纪一个外国传教士来中国时,让他很吃惊的发现当时天朝的道德水平之高,这是没有宗教而又如此普及的道德纪律的国度,让他很是想不通的是,意大利的文艺复新给人类带来的文明,而中国已经实现,甚至还有过之。随之而来的是一批又一批的外国人进入中国,经商,传教,间谍,不管黑猫白猫都涌进这所谓的礼仪之邦。

中国发明的罗盘是用来测风水的,可被外国人改名为指南针用来航海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中国发明的火药是用来做鞭炮辟邪的,可外国人用来做枪炮占领我国的利益。他们不是鬼鬼祟祟,而正大光明的用中国人的发明野蛮的进入中国。并让国人知道,科学技术远比文化腐朽更有力量,为人类生存更重要。这让许多现实的中国人汗颜,自愧不如,甚至一些有志之士想颠倒了中国人的价值观,一直发展到今天,月亮是外国的圆。问题是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延续,一直没断过,那怕远古的焚书坑儒,到现代的文化大革命。中国的文化如此的顽固的延续着„..。我相信,中国祖先的四大发明没有人知道会对人类有如此重要的贡献,当然,更没有人知道罗盘是谁发明的,火药又是谁发明的。他们被中国文化一概而论了。

众所周知;中国有许多古代皇帝墓陵,奢华规模让人咂舌,陪葬形式惨无人道。在考古文化专家沾沾自喜的同时,我们应该为那些陪葬人做出的贡献哀叹吧!关键是中国没有一个纪念碑是四大发明原创者和文化大师。就连古代最了不起的文化历史的大人物---司马迁也被皇室刑宫了。还好,留给人们的了不起的文化巨著--史记。所以在中国封建文化骨髓里就有崇尚的权利和追逐利益的基因。上从官场文化,下到市民商贾,都纷纷的往利而来,避祸而去。

曾经外国的野蛮当今也粉饰的很文明,曾经中国的文明也显露出了自私与野蛮,真是时代的变迁让人啼笑皆非。特别是中国人的利己不顾他的现象比比皆是,在街上随时可以看见把车停在路中央后面车辆不停的按着喇叭,只顾自己的发泄,不管这是否扰民,高速路的救命通道从来不是用来救命的,而是为了那些只为自己方便人准备的,每一处店商都占用了公共地界,一下雨和大太阳人们不敢上街,因为无处躲藏。当今的一些中国青少年对生命和人格极为不尊重,经常看见网上疯传的未成年的暴力视频,其中一个小女孩被一群小女孩撕扯得衣裤扒光,赤身裸体的殴打,好像他们虐打的不是人而是畜生,旁观者不但没有劝导反而这在嘲笑,让人揪心。更可怕的是这还不是个别现象!看见无助的小女孩,我仰天长叹-----我们的社会教育在那呢?我们社会道德体系又在那呢??小商贩都随便在街上摆摊,城管一个不该有的单位,他们似管非管,因为中国人潜意识里的同情弱者比法制还要强烈。这让政府很是尴尬。这也算是中国当今社会畸形文化吧!

当然要让自己去适合过高的人性标准是很不容易的,因此中国人经常抱怨“做人难啊”就一个做字就让人联想,做,就不是本意,那是扮演.创造等,因为是‘做’所以很累,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就是注重---克己,掩藏自己,把虚伪演绎的淋漓尽致,经常让自己都觉得走不出角色,直到在现实里撞了墙碰的头破血流,然猛然惊醒„„才感叹出这么形象的话语-----做人难啊!

当今的一些人,他们的思想漂流在人性之外,尽管很危险,他们还是执着的像行尸走肉一样的活着,他们对生命不感兴趣,只要自己喜欢的什么东西都敢吃,可是他们不知道人是社会性的,人与各种生命之间是相互依存的,所以需要相互尊重和爱护,人类社会才是进步的,美好的。他们被动物的本能牵扯着向地狱方向漂流。他们生活的目的就是满足自己的欲望。

这个欲望啊„„有天欲,有人欲。呤风弄月,傍花随柳,此天欲也。声色货利,此人欲也。天欲不可没有,没有就成了禅境;人欲尽可少有,多了则秽。秽了就腐,腐了就亡。

写于2016,6月,16,成都

杂文随笔小说(二):王小波:干燥的杂文 有趣的小说

【杂文随笔小说】

王小波:干燥的杂文 有趣的小说

网络上号称有“门下走狗三千”的王小波,有愈来愈成为偶像的趋势,我抵挡不了诱惑,买了一套四本的王小波作品系列,分别是《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黑铁时代》和《沉默的大多数》,前三本是小说集,后一本是杂文随笔集。是在一所大学的校园里以半价买下的,装祯和印刷质量还不错,然而仍然是盗版,因为每页至少有两到三处文字或标点错误。让人不时有吃大餐时吃到苍蝇的感觉。我就是在这样的感觉中读完的。

说说他的小说。

最早接触王小波的小说大约是1996年,在某所学校的期刊阅览室里,我正一本本的翻看文学期刊,对面的一个女孩在不停的吸溜鼻子。不夸张的说,那几年阅览室有的文学期刊,我都看过。在一本杂志(可能是《收获》或者《花城》,这两个杂志我老搞糊涂)里,我看到了《白银时代》,作者是谁没注意,吸引我的是第一句话“大学二年级时有一节热力学课,老师在讲台上说道:‘将来的世界是银子的。’”因为此时我正上大学二年级,正学习热力学。我很希望我的热力学老师如同小说中那样:是一位穿着黑色皮衣,露出洁白的腿的漂亮女人。实际上我的热力学老师是一个大舌头的大汉,说话听不清楚,这直接影响了我学习热力学的热情。这个白银时代的师生恋故事当时我终于没有读完,它违背了王小波对文字的原则“先把文章写好看了再说,别的就管他妈的(〈沉默的大多数〉”。后来才知道作者是王小波。 总体说来,王小波的小说是有趣的。有人评价说是黑色幽默,我想用“有趣”更合适一点。语言是有趣的,不是干巴巴的。“色”是有趣的,不是羞羞答答,正襟危坐的。人物是有趣的,思想是跳跃的。

排在有趣榜第一的是《黄金时代》。这是个沉重的有趣。陈清扬是这个有趣的核心。我总觉得王小波让王二和陈清扬二十年后在北京相遇是个失误,愈来愈丰满的陈清扬在这次相遇之后苍白了起来,成了虚幻的符号,是在那个沉闷变态压抑的年代最求快乐的象征。陈清扬像苏格拉底一样,对一切都一无所知。让我们永远记住这段细节“风从所有的方向吹来,穿过衣襟,爬到身上。我呆的那个地方可算是空山无人。炎热的阳光好象细碎的云母片,从山顶掉下来。在一件薄薄的白大褂下,她已经脱的精光。那时她心里也有很多奢望。不管怎么说,那也是她的黄金时代,虽然那时她被人叫做破鞋。”

排在有趣榜第二位的

《革命时期的爱情》也是一本有趣的小说,我将它排在有趣榜的第四。阅读中,莫名的荒诞时时侵袭着我。我总是联想起张楚的摇滚《厕所和床》、《蚂蚁、蚂蚁》。王二对大炼钢铁的画面感的描述确实就是达利的一幅画——荒诞而又充满想象。用张楚的一句歌词评价这部小说,“厕所和床,放纵的地方。”不过《革命时期的爱情》的爱情成分偏少了,题目叫《王二革命时期声名狼籍的生活》更恰当一些。王小波说:“在革命时期里,我随时准备承认自己是一只猪,来换取安宁(〈革命时期的爱情〉)。在目前仍然存在这种情况:慢慢就磨的没有了性子。当然联想到那只特力独行的猪,似乎要骄傲起来。那头猪敢于如此无视对生活的设置。 《革命时期的爱情》语录:

“在革命时期里,我随时准备承认自己是一只猪,来换取安宁。”

【杂文随笔小说】

“不管何时何地,我们都在参加一种游戏,按照游戏的规则得到高分者为胜,别的什么目的是没有的。”

“不用我说,你就知道他们是些学文科的学生,否则用不着请一个中学生当工程师。” “想入非非的人保持了童稚状态,所以连眼前的女孩漂不漂亮也答不上来。”

王二总是有个蠢笨而有好玩的朋友,许由、毡巴,一个比一个好玩。该他们倒霉,谁让他们是王二的朋友呢。

有了有趣榜就有无趣榜。

排名第一的是《三十而立》。这是王小波学院版的《一地鸡毛》,比起刘震云机关版的《一地鸡毛》里鸡毛纷飞的感觉,王小波对人情事故的理解还留在学院阶段。其中最为无趣的是人物的对话——像小孩子在说话,有一种天真的感觉。王小波可能发现这种对话形式不是他的长处,在以后的作品中,在没有采用过。

相比小说,王小波的随笔杂文集《沉默的大多数》读起来是干燥的。一本近600页的书,被几个词汇所充斥“文化、道德、人文知识分子、孔墨程朱、同性恋、罗素和文革。”而且言必称罗素。读了一百多页,我想当然的认为后面的也大抵如此,然而语言还是有趣一点,还是坚持了下来。

我这里解剖这几个关键词。

孔墨程朱——这是在批评国学。王小波一直认为儒学就是国学,我想是个失误。国学包罗万象,“经史子集,”儒学只是“子”的一个方面。王小波说孔孟之道全是废话,是简单生活经验的总结,和西方的科学是无法比拟的。这个我同意,然而打倒儒学不等于打倒国学。 “无父无母,与禽兽无”。

文革——对于王小波那代人来说,文革经历是痛苦的。王小波1972年下乡,插队。先到山东,在到云南。1974年回城,18至22岁,将人生的黄金时代献给了边疆,献给了农村,出了苦力,做的全是没有用的事情。在我出生不到100天时,文革就结束了,所以我也需要对“积代会”进行解释。文革是一个国家的灾难,王小波提醒我们要时刻铭记,要不在犯那样的错误,这是我们必须做的。然而现实是土壤依然在,我们依然有再犯那个错误的可能。 罗素——罗素是王小波的宗教。

【杂文随笔小说】

其实王小波的思辨依然停留在感性阶段,经历文革的洗礼和国外的游历,他知道所处的社会和文化是有病的,他只是隐隐约约的指出了一些病情,还是没有开除疗救的方子。这已经让人们崇拜了。【杂文随笔小说】

在一个无聊的会上,我打发时光时涂写了几行或许称为诗歌的东西,以此收笔。

【王小波 王小波】

我有个师傅【杂文随笔小说】

叫王小波

是个锅炉工

整天乐呵呵

【杂文随笔小说】

宋朝有个王小波

是个农民起义者

后被砍了头

尸体抛在护城河

还有一个王小波

是个文字工作者

写了些杂文和几本小说

黄金白银和红拂

王小波

王小波

工人 农民

和作者 王小波 王小波 沉默的大多数 (2004年7月14日) 2004年11月1日星期一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mw/64168/

推荐访问: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