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文随笔 > 诗歌随笔 > 春望板书设计

春望板书设计

时间:2018-11-11   来源:诗歌随笔   点击:

【www.gbppp.com--诗歌随笔】

第一篇:春望板书设计

春望教案

《春望》教案

教学目标

1、在掌握相应的生字生词的基础上,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把握诗歌整体含义。

2、读出诗歌的感情 感受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3、感受诗歌中的爱国主义及诗人忧国忧民悲己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感受诗歌的爱国主义情怀。

难点:读出诗歌的感情 感受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教学方法:朗诵品读、合作探究。

教学手段:媒体课件、音乐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这是现代诗人艾青《我爱这土地》中的一句话,在那硝烟弥漫的抗日战争年代,诗人艾青借助一个鸟的形象表达自己对祖国对民族的爱。就在几千年前,同样是在战乱的环境中,同样有一位诗人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对祖国,对民族的爱。今天,我们就穿过历史的烟云,回到唐朝,去走进这位诗人,去感知一种苦难,体验一种伤痛。那就是杜甫的《春望》这首诗。

一、作者介绍

1、 幻灯片出示杜甫画像,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回顾有关杜甫的文学常识。(先请同学们回答杜甫的文学常识) 然后老师简要补充介杜甫生平、思想。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盛唐爱国主义诗人,现实主义诗人,世称“诗圣”,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世称杜工部、杜拾遗,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

2、介绍《春望》写作背景,揭示课题。“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指安禄山,史指史思明,安史之乱是指他们起兵反对唐王朝的一次叛乱。前后达八年之久。这次历史事件对唐朝后期的影响尤其巨大,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在安史之乱爆发的第二年,诗人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后,不顾安危投奔而去,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的首都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此时杜甫与家人久别,存亡未卜。第二年(757年)暮春,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这只能增加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

二、初读诗篇,整体感知。

1、老师先泛读一遍,然后出示幻灯片,认读生词

溅( ) 抵( )搔( ) 浑( ) 胜( )簪( )

2、个别学生范读,教师正音。

3、齐读

三、合作研读,品味意境,交流感受。

(一)简单讲一下律诗,律诗是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分五律、七律两种。全诗共四联,头两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

(出示幻灯片,逐句翻译诗句)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国、城:国都指长安

破——形容国都沦陷,城池残破

深——形容荒草丛生,满目凄凉

译文:故国沦亡,空留下山河依旧,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

引导学生想象:和平年代繁华的国都是一番什么景象?(人山人海、熙熙攘攘,街上是比肩接踵,集市上是人声喧哗,一派繁荣的景象。)

对比——而今,叛军占领的长安城只见草木不见人,人到哪去了?(被抓、被杀、逃难) 指导学生朗读:语调低沉,语速稍慢。

提问:面对人烟稀少、杂草丛生的长安城,诗人的心情如何?哪句诗最能表达诗人此时的心情?——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感:感叹

溅泪:落泪

恨:悲伤

惊心:心惊、害怕

译文:感叹时局,看到花开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 提问:花香鸟语是最美好的事物,能够给人带来愉快的心情,但诗人却为何对花落泪、闻鸟惊心呢?

讨论解疑:关键在于两个词

时——为动乱时局而感伤

别——为生离死别而激愤,因为作者此时心情感伤、激愤,再美好的事物也不能给作者带来愉悦的心情,所以```````

提问:在这样动荡的年代,在这样“恨别鸟惊心”的年代,诗人最盼望的是什么?(——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烽火:战火

连:连续

三——复数,几个月

抵:值,相当

译文:战火连绵,久久不息,家书珍贵,足抵得上万两黄金。

质疑:薄薄的家书怎值万两黄金呢?

答:亲人的平安,亲人的健康比万两黄金还珍贵。

提问:诗人盼啊盼,他多么希望战乱早日平复,他多么希望得到一封报平安的家书啊。他盼到了什么程度?——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4、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白头:白头发, 搔:抓 短:稀疏 浑:简直 胜:禁不住(“胜”在古代读作shēng)

簪:簪子(注意写法)

译文: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明确:老师可以告诉大家,当时杜甫年纪45岁,同学们认为杜甫年纪大吗?没错,不大,45岁正直壮年,可是诗人已经满头白发,这是为什么啊?没错,因为杜甫他将自己的喜怒哀乐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他忧国忧民,为祖国,为百姓白了头发,那么我们来总结一下杜甫是怎样一位人呢?总结:爱国,眷恋亲人。

同学们知道了杜甫是怎样的诗人,那么接下来,同学们回顾全诗,带着杜甫对国家的热爱与担忧之情有感情重读此时,配乐朗诵(男齐读——女齐读——一起读)

四、感情基调

这首诗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感情基调是指作品的基本观点的情感取向,是语句中具体思想感情的综合表露。如:欢快、忧愁、寂寞、伤感、恬淡、闲适、激愤、坚守节操、思念等)这首诗感情基调:忧愁、伤感

找相应的字词来说明。

( 破、深、感、花溅泪、恨、鸟惊心、烽火、白头、不胜簪)

五、主题探讨

全诗通过写作者春天望见的长安城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眷恋亲人的感情。

七、合作探究——本诗修辞手法

1、反衬手法,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答:“国”是指都城,即长安--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繁华热闹可以想见。但是,目前的长安,惟有“山河在”,这不就意味着过去的繁华都城已被叛军糟蹋殆尽,剩下的只有山山水水了吗?春天来了,城里到处都是“草木深”,不就意味着人烟稀少才让草木丛生吗?用反衬的手法突出战乱给祖国,人民带来的伤害。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拟人对偶

3、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夸张

八、迁移拓展:

杜甫《春望》与其《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诗比较练习。(学生讨论)(课件显示)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一)本诗写了作者听到胜利的喜讯后怎样的心情?

——喜极而泣归心似箭。

(二)一悲一喜,但却表达了作者同样的思想感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呢?

——关心国家命运,忧国忧民,眷念亲人

学生自由朗诵全诗,体会诗歌中所蕴涵的思想情感。

学生有感情的齐诵《春望》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配乐朗诵)

写一写(可以是作业):这两首诗为什么能千古流传呢?一首是那样的忧伤,忧伤到见花落泪、闻鸟惊心;一首是那样的喜悦,喜悦到放歌纵酒、喜极欲狂。那是因为诗人把自己个人的命运与祖国、人民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他是怀着和祖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来写这两首诗的。由此可知: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同学们,如果你们也希望能写出像杜甫这样流芳百世的篇章,那就请与我们的祖国、我们的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吧!现在老师留一个作业,请同学们怀着对祖国深沉的爱写几句话来表达对祖国的爱吧(最好是用诗歌的形式来写,要求真情实感,不要求格式与押韵。)

第二篇:春望板书设计

杜甫诗三首之《春望》教学设计(详案)

杜甫诗三首之《春望》教学设计(详案)

学情分析

诗歌教学是中学语文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

学生喜欢诗歌,但惧怕对诗歌的学习。诗歌高度集中的语言,给积累不多的学习者带来了很大的困惑。可以说,学生对诗歌是又爱又怕。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诗歌背景,了解杜甫及其在诗歌上的贡献。在教学中感悟诗歌的情感。学习诗歌将写景、叙事和抒情融为一体的写法。

2、能力目标:通过品读,在探讨交流中把握诗歌感情,学会抓住关键词理解诗歌的方法。

3、情感目标:理解历史盛衰有其必然性道理,体会作者的忧国思乡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诗歌的写作背景,表达的情感及写法特点。如何抓住关键词理解诗歌的主题。

教学难点:如何把握诗歌的情感教学。

一、创设情景,导入教学内容——《春望》

导入:春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令人遐想;春天是播种的季节,给人以希望。然而,谁又曾想过,那战火纷飞的春天的景象?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唐朝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春望》诗,看看身在囹圄中的他带给我们什么样的独特感受?

二、教学过程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参考教参)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杜甫一生忧国忧民,人格高尚,其诗诗艺精湛,给后世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作。被世人尊为“诗圣”。

杜甫生活在唐代由盛到衰的尴尬年代,国力衰弱,政治腐败,空有才华而不得志。他的诗又多反映对国家的忧虑和对百姓困难生活的同情,其诗被称为“诗史”。

这首诗作于“安史之乱”期间的都城长安。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八月,

杜甫从鄜(fu)州前往灵武投奔肃宗,途中被叛军俘虏,后困居长安。该诗作于次年三月。

(二)、朗读感知

1、感知诗歌,读准字音。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sāo)更短,浑欲不胜簪(zān)。

2、音频朗读,体会朗读节奏

3、学生自由朗读,尝试把握节奏

4、再听朗读,体会朗读情感

5、学生再度,读出情感并能背诵

(三)内容感知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国家破败衰亡,城中草木依旧,物是人非,更加凸显哀伤之情)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感情至深,哀伤之情深入骨髓,善喻善感,词格生动, 感悟时局花儿落泪,离愁别恨,触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战火不断,家书难求,思家念亲之情浓烈) 白头搔(sāo)更短,浑欲不胜簪(zān)。(对生活细节的描写,小事件展现大手笔,将忧国之情推向极致)

1、诗歌有极强的画面感,本诗也不例外。在朗读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善于抓住诗歌的意象,尽量利用想象的方法去体会诗歌呈现出的画面感,体会诗人那种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A、山河破碎、草木深沉,国家处于一片风雨飘摇之中。春景撩人,于亡国的心境格格不入,显得不合时宜。(都城春景,国都败象)

B、感时伤怀,触目花泪流,恨别惊鸟心。(独伤天地伤)

C、烽火三月,尸殍遍野。家人音信杳无,家书是何等的弥足珍贵。(战火连连,尸骨如山)

D、忧愁的白发早已散落凋零,发簪早已羞于对白发的装饰,“不胜簪”的白发正好衬托出诗人的亡国之忧。(搔手弄白头,垂暮晚景忧)

2、诗歌赏析:

国破家亡,时局动荡,都城呈现一片衰败之景。感悟时事,人的心境极度悲伤,似乎连花也掉泪,鸟也伤心。连绵的战火阻断了亲情往来,家书难求,忧愁的白发日渐稀少,连发簪也插不上了。

三、教学探讨及互动交流

抓住重点字词,读懂诗歌内容,把握诗歌情感。

问题:【春望板书设计】

1、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作者的忧国忧民之心?破,深,感时、溅泪,恨别、惊心。白头短,不胜簪。

2、哪些词语可以表现出作者的思家念亲之情?

烽火三月(连),家书万金(抵)。

3、互动环节(突破教参,引导学生对诗句作开放性的理解,打破固有思维模式)

探讨:“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句中,对“草木深”一词的理解。 抓住“草木深”一词作探讨。对此句的理解,可根据学生的层次、倾向性等作分析。

“草木深”作两种理解:

、繁茂迷人的草木,与亡国的惨象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作者的亡国之情。 、繁茂的树木丛中杂早丛生,无人打理,凸显京城荒凉衰落之象。

A、国家衰亡,山河依旧,昔日繁华的长安烟花之城,如今在战火中早已破败不堪。都城春天依旧,景致迷人,亡国之人怎能醉心于如烟的美景?

B、草木依旧,物是人非;草木虽繁茂迷人,但无人打理,所以杂草丛生,国都早已荒寂一片。渲染出一种国之将亡的凄伤。

4、学习诗歌将写景、叙事和抒情融为一体的写法

写景中蕴含抒情,为下文的抒情叙事作总体铺设。“国破”是叙事抒情的前提,“破国之忧”是整首诗的情感主调。

诗歌写景中抒情,抒情中含叙事。写都城春景,抒亡国之情,写生活小事,抒亡国之忧,诗人将写景、叙事和抒情艺术地交融在一起,不着痕迹,技法高超,值得借鉴。

四、教学拓展

1、学完这是诗,你认为诗中有无对战争残酷的描写?谈谈你对战争的看法。

2、国破家亡,无国哪有家?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国家强大,人民才能安

康,国家衰亡,外族凌人。中日钓鱼的争端就是国家衰败的遗瘤!

3、世界为何硝烟不断?世界何时铸剑为犁?

五、教学小结

《春望》可作“望春”解,是杜甫的一首忧国伤时之作。读此诗,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出诗人那忧国忧民,思家念亲的情怀。

诗歌将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描写生活场景细腻感人,“白发”更是衬托了诗人对国之忧虑,越搔越短的白发,更是将诗人的愁苦推向了极致。家人因战事而溃散,烽火中的家书又何止万金之重呢?

六、板书设计:

春望

七、课堂巩固练习:

1、杜甫诗三首选自 ,杜甫字 ,号 , (朝代)诗人,其诗被称为 。与李白合称 。

2、默写《春望》诗。

第三篇:春望板书设计

春望 教学设计

《春望》教学设计

学校:张郝学校 年级:八上 执教:张娇娇 一“望”而情深

——由“望”字入杜甫爱国诗人形象塑造 教学目标

1.富有感情地吟诵诗歌,体会诗人杜甫忧国悲己的爱国情怀。

2.掌握用衬托的方法分析诗人形象。

教学重难点

掌握用衬托的方法分析诗人的形象及情感。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创设情境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图片导入

【春望板书设计】

一读听读划节奏

二、由“望”而景起

1.本诗的题目是“春望”,春点明时令,望即望见,诗人望见了哪些事物呢? 明确:国(破),山河,城(春),草木,花,鸟

2.昔日的长安是“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如今的长安是怎样一幅景象?

明确:国都陷落,山河破碎,断壁残垣,草木深密。

二读自读理感知

三、因 “望”而境生

翘首远眺却是山河破碎,满目疮痍,无奈只能由远及近将目光聚焦到眼前之景:花、鸟。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历来有两种解释:

1.人溅泪惊心。《迂叟诗话》:“花鸟平时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悲,则时可知矣。”

2.花鸟溅泪惊心。人教版2001年3月版初中语文注释:“由于战乱,国都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局而流泪,鸟也因人世的离别而惊心。”

你觉得哪一种解释更好?(小组讨论,5分钟)

明确:(1)诗人因感时恨别见之而泣,闻之而惊,以乐景衬哀情,一倍增其哀乐。

(2)感时恨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物犹如此,人何以堪?一倍增其哀乐。 三读较读体哀情

四、一“望”而情深

望见的是物是人非,望不见的是烽火连绵时家人报平安的家书,诗人由国事到家

思再到悲己: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七五五年三月,在长安作”,诗人此时四十四岁,却已生华发。台湾学者颜元叔《析<春望>》:“起于国破山河在,终于一根发针,真有鼠尾之感。”你是否赞同?

明确:(1)联系诗人的生平以及历史背景探索诗人此时的情感。

(2)将国家命运与悲己情怀紧紧联系,感情层层递进,诗人形象更加饱满。

(3)细节描写衬托人物之悲情愁绪。

四读精读望形象

五、课堂小结

1.总结:“意脉融汇而不单调,情景交融而不飘离。”前四句的望景,后四句的望情,最后以望者的形象作结,统一于标题《春望》之望。

2.练笔:《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此时诗人会以什么样的细微动作表现心情呢?

(抚膺长叹,引吭长啸,恣肆大笑等)

六读齐读能成诵

作业布置

1.背诵默写《春望》。

2.写一篇人物日记(运用今天所学到的衬托的手法)。

板书设计

春望

国 城

景 山河 草木 悲国

环境烘托

境 花 鸟

悲家

情 烽火 家书

细节衬托

白头 搔 悲己

附: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第四篇:春望板书设计

《春望》教案

25.《春望》教案

授课班级:连搭中学八(6)班 授课教师:蔡媛媛 时间:2014.10.11

【教材解读】

《春望》是一首千古传诵的爱国诗篇,写于安史之乱中诗人困居长安之时,表达了诗人忧虑国家、感时怀人的焦急心情。国都残破,春城草深,一破一深,令人怵目惊心。诗人在写景中抒发感慨,触景生情,移情于物,把国破之痛写得十分强烈,把爱国与伤时之情紧密交织在一起,把国和家的命运紧密地联系起来。

【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熟读背诵。

2.领略古诗词的意境美。

3.感受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学习重点】

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

【学习难点】

体会作者写作时的背景或心境。

【学习方法】

1.朗读教学法。感知诗歌的声韵美,通过想像与联想,把握诗的景与情。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以读代讲,以讲促读。

3.古诗五步教学法。《望岳》--说诗、想诗、悟诗、品诗。知内容,想意境,悟情感,品特色。

4.诗歌境界教学法。——《春望》引导学生想像形象、把握物境;体验情感、把握情境;品味意蕴,把握意境。

【课时】:1课时

一、导入新课:(导)

1.情景导入:

在盛唐的诗坛,矗立着两座不朽的丰碑,分别是浪漫主义的李白和现实主义的杜甫,请读大屏幕上的对联,你能看出对联写的是哪位诗人?[杜甫]

【春望板书设计】

今天我们一起走近杜甫,从他的名诗《春望》中感悟诗人忧国悯时的情怀。

2.齐读学习目标。

3.请展示你的课前预习。[学生展示文学常识、字形、字音、字意等。]

走近诗人 走进历史——杜甫,字子美。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多沉郁顿挫,真实反映了唐朝由开元盛世转向分裂衰败的历史过程,被誉为“诗史”。

《春望》写于公元757年的三月。诗人看到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荒凉,写下了切身感受。

4.《礼记》中说“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充足的准备是做好任何事情的前提。大家预习非常细致,准备好了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与诗人对话。

二、初读诗歌 感知诗情(读)

1.听读感知。 听读古诗应该注意听什么?[听准字音、停顿,注意句子的语气,语调。]

2.朗读指导。 3.初读感受。 4.自读展示。

学者周汝昌说:古诗“音乐性极强,节奏性特美,乃是世间上千种语文的唯一的一种‘诗的语文’,无与伦比!”请大家大声地、自由地朗读,用自己的声音来诠释古诗无与伦比的美吧![自由读,组长组织读] 拿起书,抬头挺胸,我们全班一起读,读出诗的韵味来 [齐读]

5. 身临其境,理解诗意。

听老师配乐范读,闭眼想想,这首诗歌描写了怎样的画面?全班交流:透过《春望》,你读到了哪些了信息?

追问:⑴山河在,什么不在了?很多人不在了,和平不在了,繁荣昌盛不在了

⑵春天,草木为什么深?物是人非,草木萧条

⑶花为什么溅泪?鸟为什么惊心?感时+恨别

⑷什么情况下,诗人会搔头? 忧国思家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经过反复的朗读,你读懂诗歌写的内容了吗?请小组交流一下,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的意思。

揣摩诗意 品味诗情 例句:从 , 我读到了诗人 。

三、再读诗歌 品味诗句(研) 1.小组合作,理解诗情。

古诗评论家钟嵘在《诗品》中提出,最好的诗应该是“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采”,力指思想内容,丹采指文词形式。诗歌是抒情性的,但形象性很强,所有的思想内容都蕴含在形象之中,借助形象表达情感。接下来我们通过一个活动感悟《春望》之“风力”。如果你当导演,把《春望》拍成电视短剧,你选择拍什么内容?说说你选择的依据和理由。 请同学们小组合作研究,然后展示。 学生小组学习,教师适当指点。

鉴赏诗歌,就是要抓住诗歌所描写的形象,在感受形象的过程中体会感情。

2.美读感悟。

安史起狼烟,国破不长安。感时泪四溅,亲人何日还。

此时此刻,我感觉我们真实地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了,和诗人的心一起跳动,关心国家,关注人民,那就让我们再一次表达对诗歌和诗人的理解。

四、拓展阅读,学以致用:(练)

诗人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用悲悯的目光观照现实,用写实的笔法进行艺术创造,再现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全过程,也传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七年之后,当诗人听到官军胜利的消息后,会是怎样的,我们一起来看:

比较阅读——赏析《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本诗写了作者听到胜利的喜讯后怎样的心情?

2.一悲一喜,但却表达了作者同样的思想感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五、积累与提升(评):

1.古人借诗言志,今人论诗识人,你还读过哪些杜甫的诗?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了解了一个怎样的杜甫?

透过《春望》,我们读到了一个为国而愁、为亲而恨、为民而伤的杜甫。

2.假若杜甫跨越了1000多年时空来到我们面前,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36)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44岁)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49岁)

是啊,“落日悲江汉,中宵泪满床”诗人因国破而忧伤;“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诗人因民生而落泪,这就是诗圣杜甫。他为我们后人树起的,既是文学的丰碑,亦是人格的丰碑。怀着对诗人的敬仰,我们齐背这首诗。

2.请同学们总结这一节课的收获。 请语文课代表评价这节课的学习。

六、作业

用本节课学到的阅读古诗的方法,赏读杜甫诗《春夜喜雨》。

板书:

春 望

杜甫

“丹采” “风力”

国破城荒 (见) 凄

花鸟泪惊 (感) 悲 忧国 对比反衬

烽火家书 (盼) 苦 思家 触景生情

白头更短 (思) 愁

教学反思:

第五篇:春望板书设计

《春望》杜甫 教案

《 春望 》 唐·杜甫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诗歌内容,并准确背诵。

2、体会诗歌意境,感受作者爱国忧民的高尚情怀。

【学习重点】

1.朗读并背诵课文,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学习难点】

2.品味诗歌语言 ,解读诗歌意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理解融情与景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

1、朗读法。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经典律诗,饱含了作者的爱国、忧国之情,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感受诗歌语言所传达的内在情感,陶冶性情,并能够当堂成诵。

2、点拨法。这是本课的第二首诗,诗歌的意境、风格以及情感都有明显的变化,在理解这种变化的缘由过程中,教师可对作者的生平背景稍作点拨,引导学生对两首诗进行比较阅读。

【课时安排】

1课时【春望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唐肃宗至德元年六月,安史叛军攻破京都长安。时年七月,杜甫闻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为的消息,便将家小安顿在朗州 羌村,只身投奔唐肃宗。不料途中被叛军俘虏,带回长安。叛军因杜甫官职卑微,未对他实行囚禁。此时的长安已被焚劫一空,作者环顾所见皆是满城荒凉,不禁悲从中来。于次年三月写下这首饱含深情的诗歌。

二、朗读

1、学生齐读诗歌,教师提示个别字词的读音。

2、教师纠正学生朗读中出现的读音错误,并提示朗读情感;深沉、凝重,学生根据提示再度诗歌。

三、文意解读

诗歌题为”春望“,和上一首诗“望岳”一样都由一个”望“字总起全诗,由此可见本首诗歌的内容,皆是作者春日望中的所见所感。

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描述春望所见之景:国都沦陷,城池残破,山河虽然依旧是原来的样子,然而春临长安,眼前却是一片乱草丛生的荒废景象。“破”字道出了都城之破败,而“深”写出了野草之丰茂。“国破”而“山河在”,“城春”却“草木深”,两两相对,前后相比,无疑形成了强烈的对照。春天本是万物复苏,充满生机的时节。然而面对眼前这残破荒凉的景象,不免使人触景生情。

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鸟本是娱乐之物,逗人开心的东西,然而作者却说花儿落泪,鸟儿惊心。请同学们思考讨论,作者所表达的究竟是诗人落泪惊心呢还是花鸟落泪惊心?

明确:这两种解释都是合情合理的:一方面诗人感时伤世,看到开放的春花,不禁潸然泪下,听到小鸟的鸣叫,也心惊胆寒。这是促景生情的结果。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作者赋予花鸟以人的感情,以花鸟拟人,看见这遍地衰败之景,鲜花也不免落泪,鸟儿也不免心惊。两种解释虽则不同,但所表达的情感却相通,前一种触景生情,后一种移情于物,都突出了情景交融,感时伤世深刻含蕴。

诗句中,“溅”字可否换做“落”“滴”等词语?

明确:不可以。“溅”意思是液体受冲击向四外飞射。不仅包含了落下的意思,更形象的描述出眼泪飞溅的动态性,突出了作者移情于花鸟,在景中寄予无限的伤感之情,故而更好。

诗歌的前四句,都由”望“字统领。诗人俯仰瞻视,从都城的城池到山河,再由满城景色到花鸟,视线由近及远,又由远及近。在这种视线的转换中,诗人的情感由弱变强,不断从心中显现出来,以至于遍及眼之所望的所有景色都染上了诗人此时此刻的情感。在这种情与景的相互变化和交融中,我们不难想象出这样一种画面:诗人站在倾圮坍塌的断壁残垣之上,翘首仰望,为国家和人民的不幸暗自落泪,都城尚且如此,别处又是怎样的一番场景?诗人由此不禁缓缓低下头,陷入沉思,于是,诗歌便很自然的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颈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之乱以来,战乱连绵不息,至今仍然转乱不断。战争阻断了交通,使家书不能送达。奔波在外的游人、战士,他们是多么深切的盼望着得到亲人的音讯和消息。此时的家书,难道不比千金万银还要珍贵么?这一句写出了什么样的心情?这种心情在当时是不是诗人所独有的? 明确:消息隔绝久盼不至的急切心情。虽是说自己,但准确概括了战乱之中亲人盼望平安消息的共同心理,道出了人之常情,郁达夫曾经在他的诗作中写到“一直家书抵万金,少陵此语感人深”,因而后来成为表达人们在乱离中盼望家信的常用语。

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眼前的遍地战火,心中对家人的思念和担忧,都让诗人心中充满了难以解除忧愁。想要抓一抓头皮以解烦恼,却不想这一头白发因为忧愁二更显稀疏短浅,几乎差不住发簪。所谓“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越是想要搔头解愁,白发越是短不胜簪。前一联写了忧国忧家之愁,这一联写愁之深切,情境悲苦。"白头"因愁而生,"搔",即抓挠,表示心绪烦乱。"更短",言愁的程度越来越深。

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无疑更增添一层悲愁。

四、情感把握

总结起来,这首诗歌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明确:本诗通过描写安史之乱中长安的荒凉景象,抒发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感情,反映了诗人渴望安宁、向往幸福的愿望。

五、课堂小结

这首诗由望字总领全诗,前两句写望中所见的春城败象,后两句写望中所感的忧国思家。荒凉破败的景色和作者忧国伤时,思亲悲己的感情相互融合,形成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画面。字字句句显露出作者热爱祖国,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发人深思,引人共鸣,千百年来历久不衰,奉为千古名篇,我想其间还有很多意味值得我们去细品,值得我们的去挖掘。让我们饱含感情的朗诵一遍。

六、板书设计

第六篇:春望板书设计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春望》优质课教案

《春望》

教学目标

1、在掌握相应的生字生词的基础上,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把握诗歌整体含义。

2、读出诗歌的感情 感受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3、感受诗歌中的爱国主义及诗人忧国忧民悲己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感受诗歌的爱国主义情怀。

难点:读出诗歌的感情 感受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导入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这是现代诗人艾青《我爱这土地》中的一句话,在那硝烟弥漫的抗日战争年代,诗人艾青借助一个鸟的形象表达自己对祖国对民族的爱。就在几千年前,同样是在战乱的环境中,同样有一位诗人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对祖国,对民族的爱。今天,我们就穿过历史的烟云,回到唐朝,去走进这位诗人,去感知一种苦难,体验一种伤痛。那就是杜甫的《春望》这首诗。

一、作者介绍

1、 出示杜甫画像,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回顾有关杜甫的文学常识。(先请同学们回答杜甫的文学常识) 然后老师简要补充介杜甫生平、思想。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盛唐爱国主义诗人,现实主义诗人,世称“诗圣”,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世称杜工部、杜拾遗,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2、介绍《春望》写作背景,揭示课题。

“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安指安禄山,史指史思明,安史之乱是指他们起兵反对唐王朝的一次叛乱。前后达八年之久。这次历史事件对唐朝后期的影响尤其巨大,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在安史之乱爆发的第二年,诗人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后,不顾安危投奔而去,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的首都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此时杜甫与家人久别,存亡未卜。第二年(757年)暮春,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这只能增加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

二、初读诗篇,整体感知。

1、老师先泛读一遍,认读生词

溅( ) 抵( )搔( ) 浑( ) 胜( )簪( )

2、个别学生范读,教师正音。

3、齐读

学者周汝昌说:古诗“音乐性极强,节奏性特美,乃是世间上千种语文的唯一的一种‘诗的语文’,无与伦比!”请大家大声地、自由地朗读,用自己的声音来诠释古诗无与伦比的美吧![学生自由读,组长组织读]

三、合作研读,品味意境,交流感受。

(一)简述律诗,各联和近体诗(二)简述平仄(三)梳理诗意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国、城:国都指长安 破——形容国都沦陷,城池残破 深——形容荒草丛生,满目凄凉 译文:故国沦亡,空留下山河依旧,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

引导学生想象:和平年代繁华的国都是一番什么景象?(人山人海、熙熙攘攘,街上是比肩接踵,集市上是人声喧哗,一派繁荣的景象。)

对比——而今,叛军占领的长安城只见草木不见人,人到哪去了?(被抓、被杀、逃难) 指导学生朗读:语调低沉,语速稍慢。

提问:面对人烟稀少、杂草丛生的长安城,诗人的心情如何?哪句诗最能表达诗人此时的心情?——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感:感叹 溅泪:落泪 恨:悲伤 惊心:心惊、害怕

译文:感叹时局,看到花开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 提问:花香鸟语是最美好的事物,能够给人带来愉快的心情,但诗人却为何对花落泪、闻鸟惊心呢?

讨论解疑:关键在于两个词

时——为动乱时局而感伤

别——为生离死别而激愤,因为作者此时心情感伤、激愤,再美好的事物也不能给作者带来愉悦的心情,所以```````

提问:在这样动荡的年代,在这样“恨别鸟惊心”的年代,诗人最盼望的是什么?(——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烽火:战火 连:连续 三——复数,几个月 抵:值,相当

译文:战火连绵,久久不息,家书珍贵,足抵得上万两黄金。

质疑:薄薄的家书怎值万两黄金呢?

答:亲人的平安,亲人的健康比万两黄金还珍贵。

提问:诗人盼啊盼,他多么希望战乱早日平复,他多么希望得到一封报平安的家书啊。他盼到了什么程度?——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4、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白头:白头发 搔:抓 短:稀疏 浑:简直 胜:禁不住(“胜”在古代读作shēng) 簪:簪子(注意写法)

译文: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春望板书设计】

明确:老师可以告诉大家,当时杜甫年纪45岁,同学们认为杜甫年纪大吗?没错,不大,45岁正直壮年,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诗人只是不惑之年却已经满头白发,这是为什么啊?没错,因为杜甫他将自己的喜怒哀乐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他忧国忧民,为祖国,为百姓白了头发,那么我们来总结一下杜甫是怎样一位人呢? 总结:爱国,眷恋亲人。

同学们知道了杜甫是怎样的诗人,那么接下来,同学们回顾全诗,带着杜甫对国家的热爱与担忧之情有感情重读此时,配乐朗诵(男齐读——女齐读——一起读)

四、感情基调

这首诗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感情基调是指作品的基本观点的情感取向,是语句中具体思想感情的综合表露。如:欢快、忧愁、寂寞、伤感、恬淡、闲适、激愤、坚守节操、思念等)这首诗感情基调:忧愁、伤感

找相应的字词来说明。

( 破、深、感、花溅泪、恨、鸟惊心、烽火、白头、不胜簪)

五、主题探讨

全诗通过写作者春天望见的长安城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眷恋亲人的感情。

六、合作探究——本诗修辞手法

1、反衬手法,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答:“国”是指都城,即长安--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繁华热闹可以想见。但是,目前的长安,惟有“山河在”,这不就意味着过去的繁华都城已被叛军糟蹋殆尽,剩下的只有山山水水了吗?春天来了,城里到处都是“草木深”,不就意味着人烟稀少才让草木丛生吗?用反衬的手法突出战乱给祖国,人民带来的伤害。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拟人对偶

3、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夸张 七、迁移拓展:师小结:诗人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用悲悯的目光观照现实,用写实的笔法进行艺术创造,再现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全过程,也传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七年之后,当诗人听到官军胜利的消息后,会是怎样的,我们一起来看: 杜甫《春望》与其《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诗比较练习。(学生讨论)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一)本诗写了作者听到胜利的喜讯后怎样的心情?——喜极而泣归心似箭。

(二)一悲一喜,但却表达了作者同样的思想感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呢?——关心国家命运,忧国忧民,眷念亲人

结束语

是啊,“落日悲江汉,中宵泪满床”诗人因国破而忧伤;“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因民生而落泪,这就是诗圣杜甫。他为我们后人树起的,既是文学的丰碑,亦是人格的丰碑。怀着对诗人的敬仰,我们齐背这首诗。

第七篇:春望板书设计

春望教学设计

《春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在掌握相应的生字词的基础上,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把握诗歌整体含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反复朗读诗歌,体会诗歌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诗歌中的爱国主义以及诗人忧国忧民悲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感受诗歌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难点:读出诗歌情感,体会诗歌优美的语言。

教学方法:朗读教学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范读视频,PPT课件,相关资料、素材

教学工具:白板

教学过程

一、 激情导入,引起学生的兴趣

1、在盛唐的诗坛,矗立着两座不朽的丰碑,分别是浪漫主义的李白和现实主义的杜甫,请读大屏幕上的对联,你能猜出对联写的是哪位诗人吗?(杜甫)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从他的名诗《春望》中感悟诗人忧国悯时的情怀。

2、齐读教学目标

二、作者介绍

过度:《礼记》中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充足的准备是做好任何事情的前提。大家预习了吗?关于杜甫大家了解了多少呢?

1、出示杜甫画像,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回顾有关杜甫的文学常识。老师适当补充杜甫的生平、思想。

2、介绍写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安史之乱期间的都城长安。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冬,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叛乱、起兵反对李唐统治,次年六月玄宗奔蜀,长安陷落。七月,肃宗在灵武(今属宁夏)即位。八月,杜甫从鄜州前往灵武投奔肃宗,途中被叛军俘虏,带到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的首都长安已被劫掠一空,满目荒凉。此时杜甫与家人久别,生死不知。第二年(757)暮春,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这只能增加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痛苦和伤感。此诗,正作于此时。

二、初步朗读,走进文本

(一)读课题。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唐代爱国诗人杜甫的五言律诗《春望》,感受诗人的爱国之情。(同时板书课题)(拓展猜想:从题目看你知道这首诗写什么?感情应该是什么?)

(二)读古诗。

1、自由读两遍。(要求学生看注释正字音)

2、听视频范读,要求正音,注意停顿,掌握朗读节奏。(正音:烽、搔、胜、簪)

3、齐读,读准确读流利,读出节奏。

4、指名读(其他同学注意听他生字是否读准、节奏停顿是否合适)

5、看大屏幕自己练习后大家齐读。

(三)理解诗意

1、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经过反复的朗读,你读懂诗歌写的内容了吗?请互相交流一下,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的意思。

2、诗歌描写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状况?

战火不断,国破家亡,妻离子散,民不聊生。

3、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忧国伤时,念家悲己。

三、个性解读,深入交流探讨诗歌情感

1、 如果你当导演,把《春望》拍成电视短剧,你选择拍什么内容?说说你的依据和理

由。

预设:我们选择拍摄国破城荒的景象。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拍摄时画面上突出对比,由壮丽的河山到破败的都城,由繁华时长安城的春景到眼前的荒草遍地,不见一人。(对比反衬)

对比诗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杜甫《丽人行》 我们选择拍摄花鸟泪惊的一幕,依据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以花鸟拟人,花好似在流泪,鸟仿佛受惊骇。感时恨别,花也落泪,鸟也惊心。物犹如此,人何以堪?(拟人,移情于物)

我们选择拍摄烽火家书这一段,依据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用长时间的镜头展现战火纷飞、战马奔腾、战争中的废墟、流离失所的百姓,体现出“连三月”之长。特写在战火中焚毁的家信,诗人盼望得到一封家书,然而终归是失望的表情,体现家信难得。(夸张)

我们选择拍摄白头更愁。具体表现诗人满头白发如冰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发簪在短小的发髻上摇摇欲坠。

四、《春望》是杜甫晚年的一首忧国伤时之作。读此诗,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出诗人那忧国忧民,思家念亲的清怀。(集体朗读下课)

五、板书设计

春望

杜甫

国破城荒 凄 对比反衬

花鸟泪惊 悲 忧国 拟人,移情于物

烽火家书 苦 忧民 夸张

白头更短 愁

五、作业

1、课后积累杜甫诗歌,进一步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

2、背诵全诗。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mw/497076/

推荐访问:春望教案板书 春望说课板书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