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文随笔 > 散文随笔 > sanwen.net

sanwen.net

时间:2016-05-27   来源:散文随笔   点击:

【www.gbppp.com--散文随笔】

sanwen.net(一):我与阅读散文

篇一:我与阅读散文

篇二:我与阅读散文

不需刻意雕琢人物形象,不需虚构情节,只需矮纸行书,平凡的,抑或伟大的,美丽的,抑或丑恶的,便在朴实的文字中流淌。没有哲学的那般深沉的觉醒,但却像甘霖,滋补着那些龟裂的心田,给人以智慧的启迪和精神的疗养:仔细咀嚼一篇上好的散文,眼前便会忽的豁然开朗,纵使山重水复,也会很快柳暗花明。

时,散文是一个贴心的伴侣,她知道你需要什么,还会顺着你浑身的经络,念起心经,不浓烈,不做作,但力度会恰到好处的打通阻塞的经脉,还之以舒活的血脉和温暖的身躯。慢慢地,就会上一个人孤独的时光,不被众人特别是亲朋好友理解时,她轻柔的告诉你,孤独是一种境界,山顶风景甚好,只是不免凄凉;受碎时,她暖暖的在耳边呓语,这就是。

散文总会与茶相伴,翻开一篇好的散文,总会如饥似渴的一头扎进去,贪婪的汲取甘甜的珍露。泡上一杯清茶,总会深深地吸上几口茶叶刚刚舒展开来的清新香气,有点懒散,但沁人心田。

2015-02-04:欣赏佳作,喜欢,赞!!

2015-02-04:钟情散文的感情自然流露,点个喜欢!

2015-02-04:散文,自由而灵动,优美又多情!赞,问好!

2015-02-05:欣赏了,推荐!

2015-02-05:散文是轻灵而欢快的,如同小鸟自由自在;散文又是有生命、有情感的,如山花一样浪漫而绚丽夺目。

2015-02-05:拜读

2015-02-05:欣赏佳作

2015-02-05:回复:谢谢支持

2015-02-05:回复:谢谢

2015-02-05:回复:谢谢

2015-02-05:回复:谢谢支持

2015-02-05:回复:散文,就是那么自由,那么让人心情愉悦

【sanwen.net】

2015-02-05:回复:谢谢【sanwen.net】

2015-02-05:回复:谢谢

2015-02-05:欣赏,点喜欢。问好!

2015-02-05:回复:谢谢

2015-02-05:欣赏佳作,你的叙述就是一篇上好的散文,文字干净利落,甚是喜欢。祝雨湘安好!

【sanwen.net】

2015-02-06:欣赏,赞,点喜欢。

2015-02-06:回复:o(∩_∩)o谢谢

2015-02-06:回复:o(∩_∩)o谢谢

2015-02-06:好,欣赏!

2015-02-08:散文!!随笔??

2015-02-09:散文,不需要刻意的矫揉造作,但也绝不是粗俗不堪。她来自我们的内心深处,是我们最真实的感受!

2015-02-11:天蓝水蓝:欣赏,让人读到了一颗恬静的心。点喜欢!

2015-02-16:欣赏你优美的文字。问好,祝新春愉快!

2015-02-21:拜读,推荐。送最温暖的祝福!

2015-02-26:拜读,点赞。

2015-02-28:相识恨晚【sanwen.net】

2015-03-01:散文从容而又唯美,是人性的自然流动„„作者用细腻的笔法,写出了喜欢散文的原因,读来令人深受启迪。提一点不同看法,请见谅:有些语句前后有重复现象,如“看似一波微波荡漾的湖水,流淌出来的情感却是汹涌澎湃的大洋深处一片。”与“表面平静如湖水,内心早已波澜起伏如汪洋。”“不像哲学那般深沉”与“没有哲学的那般深沉的觉醒,”有的句子还不够简练,如“在这里,可以用别人的珍珠尽情点缀自己,让自己远离俗气,也可以用自己的泪珠洗尽眼中尘埃和腹中铅华,还自己一颗明亮的眼和纯净的心。”这句中有四个“自己”。另外,“一颗”形容眼有点不恰当。我说的不一定对,希望成为朋友。

2015-03-02:回复:非常感谢您的宝贵意见,看到有人这么细致的读自己写的文章,万分感动!从我写作的角度来看,看似一波微波荡漾的湖水,流淌出来的情感却是汹涌澎湃的大洋深处一片。”与“表面平静如湖水,内心早已波澜起伏如汪洋。”表达的确是一个意思,前句是写散文的静谧唯美,后一句是对喜欢散文的人也是自己性格的一种注解,喜欢散文,性格自然也会受散文影响;“不像哲学那般深沉”与“没有哲学的那般深沉的觉醒,但却像甘霖,滋补着那些龟裂的心田,给人以智慧的启迪和精神的疗养”,后句重点在转折之后散文的滋润和智慧启迪作用;最后四个“自己”的问题,可能读起来是有点冗余,但本意是可以借用别人的美好的东西提升自己,同时也通过自己的内心世界来变得更纯粹明净,不过你的意见我会牢记,以后会多关注下这方面的问题,谢谢!

2015-03-02:回复:相知不晚

2015-03-02:回复:谢谢

2015-03-02:回复:谢谢,春日的祝福,很温暖

2015-03-02:回复:谢谢

2015-03-02:回复:谢谢,很多时候写东西只是为了在孤独中寻找心灵的慰藉和灵魂的坚持 2015-03-02:回复:只求表达与懂我

2015-03-02:好作品必须顶,不仅我拜读,还要推荐给更多人欣赏!祝羊年心想事成,佳作纷呈!

2015-03-07:回复:o(∩_∩)o谢谢~~

2015-03-08:推荐阅读

2015-03-10:欣赏老师的佳作!点赞!

2015-03-10:回复:谢谢

2015-03-11:回复:老师不敢当,谢谢支持

2015-03-11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 你可能也喜欢这些文章网友推荐的文章最新发布的文章||||| 2007-2015 sanwen.net篇三:我与阅读散文

篇四:我与阅读散文

sanwen.net(二):浅说须发

【sanwen.net】

浅说须发

《孝经》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传说为曾子所作。文中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孝是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于孝,”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身体发肤”是我们的身体包括头发、胡须、眉毛,我们身体这所有的一切 ,都是父母所给与,是不能损伤的,即便在身体最外边的“发”,也不能损伤,这样才能“扬名于后世”,才能 “以显父母”。这大约是中国最早把头发、胡须,提高到“孝”的高度。【sanwen.net】

须发,就是胡须和头发的统称,“须发”这个词在古文和古诗词里是经常用到的,正因为中国人这么看重须发,秦朝时就把剃除犯人的须发作为一种刑罚,髡刑是剃除头发,耐刑是刮掉犯人的胡须。我们现代成年人,天天都刮胡子,每月至少理一次发,按秦朝规矩,我们岂不是每天都在受刑罚!好在时代不同了。古人都是留胡须长发,被剃掉须发,这就成为了“另类”,心理造成很大压力,这是对人格的一种侮辱,这样的刑罚一直流毒到现代的“文化大革命”,红卫兵们把他们批斗的“臭老九”和“黑五类”剃成

光头,或一半有头发,一半没头发的“阴阳头”,对他们进行人格侮辱。

人们既然这么看重须发,自然就少不了有关须发的故事,历史上有名的大约就是美髯公关羽了,《三国演义》里关羽出场时也就是二十五六岁,就已经是长须飘飘了;第二十五回曹操问关羽:“„云长髯有数乎?‟公曰:„约数百根。每秋月约退三五根。冬月多以皂纱囊裹之,恐其断也。‟操以纱锦作囊,与关公护髯。次日,早朝见帝。帝见关公一纱锦囊垂于胸次,帝问之。关公奏曰:„臣髯颇长,丞相赐囊贮之。‟帝令当殿披拂,过于其腹。帝曰:„真美髯公也!‟”关公的胡须长过腹部,怕损伤而用锦囊保护,并被汉献帝赞叹为“美髯公”。

古时对胡须的珍爱是得到公认的,但也有自愿剪胡须的,《旧唐书·李勣》记载:“勣时遇暴疾,验方云,须灰可以疗之,太宗乃自翦须,为其和药。勣顿首见血,泣以恳谢,帝曰:“吾为社稷计耳,不烦深谢。”李勣是唐太宗手下名将,一次 李勣突然得重病,药方上讲治此病需胡须灰做药引。唐太宗听说后,自剪胡须,为李勣和药。儒家礼仪,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一般人都不会轻易损伤,何况九五天子,亲剪“龙须”为臣子做药引,诚为千古美谈。李勣病愈后叩首见血,哭着诚恳感谢,感动得一塌糊涂。太宗说:“吾为国家大计,不用深谢。”一方面,说明唐太宗为了大业,很会收买人心,感动的这些功臣都叩头流血,但另一方面

也说明李勣是国家不可多得的人才,君王为国家利益,为你表示一下,也在情理之中。

被迫割胡须是曹操,《三国演义》第五十八回:马超为父亲报仇,在潼关大败曹操,马超等直入军中来捉曹操:“操在乱军中,只听得西凉军大叫:„穿红袍的是曹操,‟操就马上急脱下红袍。又听得大叫:„长髯者是曹操!‟操惊慌,掣所佩刀断其髯。”惊慌失措的曹操还算反应快,为了逃命他连忙脱去长跑,割断自己的长须,才得以混在人马中逃出性命,留下“割须弃袍”的笑话。

男人如此爱惜胡须,可也有一些无意损伤胡须的,唐朝卢延让的《苦吟》:“莫话诗中事,诗中难更无。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古人都是留胡须的,捻须也是一些人思考问题时的习惯动作;自己作诗时为选好一个字要思索很久,甚至无意中捻断好几根胡须,作诗炼句之苦由此可见一斑。贾岛“推敲”的故事更是脍炙人口,他在《题诗后》“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表现了诗人艺术劳动的艰辛、刻苦,这都说明好诗佳句得来不易。其实既然“不赏”,也就不是知音,何必归卧!但过分“赏”的是唐朝诗人宋之问,见其外甥刘希夷的一句诗“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颇有妙处,便想占为己有,刘希夷不从,宋之问后来用装土的袋子将刘希夷压死,被称作“因诗杀人”。可见这些痴迷的文人,为了一句诗词,什么事都做得出来。( 文章阅读网: )

中国人都是黑眼睛、黑头发,年纪大了头发就有点发黄,陶渊明在《桃花源记》里有一句:“黄发垂髫”,垂髫是儿童,这“黄发”就指老年人。还有的小姑娘被称为“黄毛丫头”,头发发黄这是常见现象,人老了最后都变成白发,这是恒古不变的人生规律,我们黄种人头发一般不会有其他颜色。可是古时文人骚客,在诗词文章里,偏偏把头发说成绿色;《水浒传》第四十二回:“宋江看那女童时,但见:朱颜绿发,皓齿明眸。”这么漂亮的小姑娘,可惜头发是绿色,有点另类!蒲松龄也说头发是绿色,《聊斋·姊妹易嫁》里:“夫人发亦寻长,云鬟委绿,倍增妩媚。” 元朝有首词:“绿发朱颜易改,青春白昼难留。”杜牧在《阿房宫赋》描写宫女嫔妃:“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在文中,杜牧也是把美女们的头发说是绿云。用“绿”形容头发的词句还有很多,辛弃疾有:“绿鬓都无白发侵”。

这么多名著、名句说头发是绿色,让人实在疑惑这头发到底是什么颜色,真不知古人是怎么把头发看成绿色的?这大约用“绿”形容头发,比用乌、黑、墨等字眼读起来更具美感,更令人遐想。“深绿”有时也称“墨绿”,墨就是黑,这绿的太深就黑了,黑公鸡的羽毛阳光下泛着绿色,大约也是这个道理;民间有句俗话:“绿随黑走”,绿色的翡翠等玉石往往带黑色瑕疵,黑和绿是相通的,这是自然现象。我们明明是黑头发,却称之“青丝”,青

丝也是从古到今人们对头发的称谓,青和黑也是相通的。这样看来我们的头发颜色从黑、黄、绿、青到最后白,真可谓五彩斑斓。

据说唱旦角的男演员,都是用镊子拔掉胡须;男人刮胡子,下巴都刮的发青,这怎么去演杨贵妃?!这是职业的需要。我年轻时也跟着几个臭美的同伴学,把长得不是很多的胡须用镊子拔掉,我不是很有耐心,而且没完没了,不想受拔须之苦,也就不去随大流了。我们无论男人、女人大约都经历过出现白头发就拔掉的经历,但这也仅是在刚出现几根白发时;随着年龄增长,白发越来越多,也就无可奈何了,你总不能把头发全部拔光!所以唐代诗人韦庄写诗吟曰:“白发太无情,朝朝镊又生。始因丝一缕,渐至雪千茎。不避佳人笑,惟渐稚子惊。新年过半白,犹叹未休兵。”这是被白发彻底打败,但又不甘心的样子;可有的人就能乐观对待“白发新添数百茎,几番拔尽白还生。不如不拔由它白,哪得功夫与白争。”

《增广贤文》里有很多头发的警句:“人见白头嗔,我见白头喜。多少少年亡,不到白头死。”、 “黑发不知勤学早,看看又是白头翁。”这些警句有很好的现实意义,很教育人的。白头发一般都是有年龄、阅历深的象徵;年纪不大的人少许有点白头发,可能与血分和遗传有关,对身体健康无关紧要。但年纪轻轻就满头白发,很可能身体健康有问题,《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颜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孔子最得意的弟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mw/109529/

推荐访问:
推荐内容: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