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知识 > 读后感大全 > 李镇西爱心与教育

李镇西爱心与教育

时间:2018-10-30   来源:读后感大全   点击:

【www.gbppp.com--读后感大全】

李镇西爱心与教育 第一篇_读李镇西《爱心与教育》

读李镇西《爱心与教育》

对教师工作来说,没有什么比爱心更重要。读完后我被他的爱心所感动;被他全身心的投入到教育事业中的行为所震撼,让我深深体会到:“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

爱学生,首先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爱心和童心,是我教们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我自己是非常赞同这话的。假如没有爱学生的心又何来的教育好学生呢?假如没有爱心和童心,又何来与孩子打成一片,更好地教育孩子呢?所以说爱心和童心是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再恰当不过了!

李镇西老师对爱的执著深深打动了我。李老师毫不掩饰自己对学生的爱,他也收获着学生的爱。李老师做的许多事情都很普通,其实许多老师都做过。为什么李老师能成为名师,而我们却在日常工作中变得越来越平庸,工作越来越没劲?这当然有本身素质的不同,但更重要的是对教育的执著,对爱的坚持。正如李老师所说:“爱心与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他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当成一生的追求,而我们只是把教育当成自己谋生的职业。李老师说:“教师应把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情感投向那些极度缺爱的同学。弱势群体是不幸的,因为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很难拥有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们能还他们健康、快乐、自信、向上,那该是多么好的教育!”是啊,爱是我们的语言,和学生相处,只有爱是打开学生心灵大门的钥匙,只有爱才能换来学生的真心和信任,成为真正受学生爱戴的老师。作为老师,你将你内心深处的爱心传递给你的学生了吗?自我反省过后,我发现自己做得的确不够。身为一名数学老师,由于带两个班,周课时也比较多,所以平均与每班孩子相处的时间并不多,很少有时间和学生交流、谈心,其实我是很爱他们的,我由衷地为他们的进步而高兴,为他们的失败而难过。因此,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应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

从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拥有一颗爱心,真心付出,孩子们也同样对你真心喜欢。爱心还表现于对学生的赞美与宽容,尊重孩子的成功,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成绩,不要吝啬赞美,你会发现他们甜甜的微笑让人陶醉,这种无名的爱融入彼此,也教育了他们要继续努力争取更好的成绩;犯了过错,要细心教导,让

他们感受老师是因为爱他们才教导他们的,这种爱不需要言语来表达,他们也能感受到老师的一颗爱心,于是,他们就会注意下次类似的错误。因为有了爱心,让孩子努力争取,改错,会发现,这样的教育更有意义,也让人更容易接受!也就是说,我们不仅需要有颗爱人的心,更要的是一颗智慧的爱心!

但是,教育仅有爱心也是不够的。 这一点,李镇西老师多年以前就意识到了。这些问题值得思考,然而正是这些问题,反衬出了李老师的伟大,反衬出了李老师的人格魅力!而我在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也在想,其实这本书里面记载的许多案例,都有它具体的背景甚至特定的时代背景,而现在的社会又发生了许多的变化,刻舟求剑,胶柱鼓瑟式的阅读或许并不聪明,重要的是这本书里所体现出来的教育者的爱心,教育者对教育这一份深沉的思考,应该成为我们从事教育的出发点。

教育的爱心是空气,是阳光,是土壤,是水源,是食粮……你可以把它比喻为人类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一切,而且绝不过份。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所以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我将学习,用欣赏的眼光寻找孩子们身上的闪光点,关爱孩子,尊重孩子,宽容孩子,努力成为孩子们心目中的好老师,好朋友。

李镇西爱心与教育 第二篇_李镇西《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有爱的教育是成功的【李镇西爱心与教育】

我的办公桌上,放着一本《爱心与教育》。这是著名教育家李镇西的素质教育探索手记。淡黄的封面素雅洁净,鲜红的标题醒目地印入眼帘。李镇西老师西装革履、文质彬彬的样子俨然就是位学者。我情不自禁地读了起来。书中那一个个感人的小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我,我为李镇西老师对学生真挚的爱而感动!我不禁想说:有爱的教育是成功的教育!

李老师在书中将自己对素质教育的探索分成了七个版块来写:《爱心与童心》主要讲述李老师和学生的感情故事;《与顽童打交道》主要讲述李老师对后进生的转化;《锻造卓越人格》主要讲述李老师如何培养优秀学生;《回答心灵的呼唤》主要讲李老师对青春期教育的尝试;《沉重的思考》是李老师由一位女生自杀引发的德育剖析;《生死两地书》主要讲李老师和远方一群中学生的通信;《“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讲李老师如何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的人。

书中的每一篇文章,每一个章节都让我感受了李老师对学生浓浓的爱:他记住每一位学生的生日并为他们送上生日祝福和礼物;他对后进生、优秀生一视同仁,用自己对学生无私的爱赢得学生对他的信任和敬爱;他讲究青春期学生的心理疏导方法,帮助一个个学生打开心灵之窗,顺利迈过青春的门坎;他为每一届新生都送上一句话“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并引导学生关注他人、捕捉幸福、学会感动与感恩;他与素未谋面的远方学生通信,鼓励他们走好人生路;他利用班集体的力量帮助每一位学生成长„„从书里,我们认识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善良正直的宁玮、令人头疼的后进生万同、多才多艺的程桦、把市级三好学生的荣誉让给其他同学的王铜、体弱多病又顽强上进的杨守丰„„这些性格迥异的学生,他们的成长路上留下了李老师无微不至的关爱。

【李镇西爱心与教育】

李老师对学生的爱是平凡而又伟大的。他的学生也把真诚给了他,使他赢得了学生的敬重与爱戴。学生为他祝福生日,学生把他当成知心朋友一般信任他,毕业了的学生不远千里赶来看望他„„从他摘录的学生作文里,从他和学生的书信来往中,从一个个小故事中我们读到了师生间令人感动的情谊„„

李老师的教育无疑是成功的,而他的成功,来源于他对学生无私的爱。如果我们都像李镇西老师这样用满腔的爱心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成长中的每一个细节,我们也能像他一样,成为一名成功的教育者。因为,倾注了全部爱心的教育,一定会取得成功!

2014年9月14日 草于光明

李镇西爱心与教育 第三篇_读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反思

读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

的反思

小学数学(2)班 学号2016134 姓名:黑树万

通过这几天的暑期继续教育使我想起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爱心与教育》是李镇西老师1998年献给走向21世纪中国教育的一本探索手记。纵观全书,可见作者对教育是一个有心之人,一个用心之人;对待学生是一个充满爱心,责任心和童心之人。他对教育事业永远是那样的热忱,充满无限的激情,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这是李镇西老师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书中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有的都是李镇西老师对学生的那种潜移默化的爱,这种爱充盈着整本书,也冲击着我的心灵世界。

李老师在书中提到:“爱是打开学生心灵之门的金钥匙。”因此我们应该给学生以爱,这种爱不是高高在上的平易近人,而是拿他们当朋友的朋友之爱。当看到李老师与“后进生”万同的故事时,我感触颇深。作为一个老师,能够对一个学生费如此大的心思,那么什么样的学生不会被感化呢? 爱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没有爱的教育是苍白的。但只要我们用心感受,爱就在我们身边。作为一名教师,要用爱心滋润童心,我们的爱则爱在平凡中,爱在点滴之处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学生不仅要学会学习,还要在实践中学会发现、创造。这就要求教师关注每个学生:不偏爱优等生,不歧视具有实践创造能力的中等生和后进生。老师们,不同爱好的学生不可能都成为具有成功智力的人,但是,如果老师能针对学生的差异进行教学,“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就能充分体现,成功智

力的学生也会大大增加,“个性+特长”的学生也会不断涌现,社会所需要的成功智力的人才才会层出不穷。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为学生打造一个精神家园式的班级,关注每一个学生,带给学生希望、力量、光明、自信„„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去创造自己灿烂美好的明天!

李镇西爱心与教育 第四篇_李镇西《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李镇西爱心与教育】

李镇西《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时间:2015年8月22日

李镇西《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早就听说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非常感人,所以向学校借了一本拜读。原想放在床头每天看一点,慢慢欣赏、体味的;可看起来却刹不住了车,每天读至深夜,一种被磁石吸引的感觉,一再地被感动,被李镇西老师与我们一样的平凡人生和事业;被他的爱心、耐心和真心;更被他那颗感恩的童心和易潮湿的双眼所感动…… “爱,当然不等于教育;但教育,永远不可能离开爱!”他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但有别于其他教师的是——他的“师爱之源”却是永葆一颗童心。这颗童心,使他深深地爱着他的每一届学生、每一个学生;这颗童心,使他的学生原谅了他有时抑制不住的暴怒;这颗童心,不止一次地使他和学生一起欢笑,一起流泪;这颗童心,使他自然而然地走进了学生的情感世界,也让学生不知不觉地拨动着他的心弦。他常说:“爱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 难忘他悄悄硬塞给宁玮的伙食补助钱;每天煮给汪斌的鸡蛋;与同学们一起站在田埂上大声喊:“伍建你好!”;更难忘他坚持每天利用午休,给学生读《红岩》《爱的教育》《凤凰琴》……还有那些写在给学生生日礼物笔记本上的小诗;给远在山东的一群中学生的一封封充满鼓励与关爱的信…… 他对学生的爱更体现在对后进生真诚的信任和等待,真诚地热爱每一位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永远不对任何学生绝望。学生万同的故事便是最好的诠释。面对后进生,我们不难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苦口婆心地引导其改变。当看到他们不断进步时,我们是欣喜的,感到自

己的爱心没有白费,总算是有了起色。但当我们一而再,再而三地面临他们不可预料的一再反复时,又有几人能像李镇西老师那样一如既往、毫不动摇地继续坚持给以关注和期望呢?在万同的身上,我们看到了转化一个后进生的艰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和信心。尤其让我震憾的是,我发现了李老师与顽童打交道的高超艺术——他不仅给他们以心灵的呵护,而且他不断地以自己的言行点燃这些孩子的心灵之火,从而实现真正的自我教育。这是多么的难能可贵,这也是真正让他的转化工作成功的秘诀所在,我想是他的“引导集体舆论”,变教师的孤军奋战为集体力量,促进了“后进生”的转化。这使我再一次地想起李老师让万同自己找一个帮助他的人,每天为他填写《家校联系本》来约束他;对他悄悄地放低要求,一旦稍有进步,就通过集体评议,评出“最近进步最大的同学”,赶快填写《报喜单》来激励他;引导他坚持“每日九问”,养成自我反省的习惯,从而实现他的自我教育。更让人惊叹的是,李老师让他们写《灵魂的搏斗——记一次战胜自我的经过》,用以激励更多的学生;并及时地推荐好书,引导他们走向健康的精神生活;让同学们写《我为万同的进步而高兴》或是《我为万同的退步而痛心》的作文,即把万同置于全班同学的监督之中,又让每一位同学有意识地关注万同的表现。小小的作文题,将万同个人的上进心激励与全班学生的集体主义教育巧妙而有效地结合了起来,这是何等高超的教育智慧和艺术呀!除了由衷的佩服,就是深深地被感动了。我不禁一次又一次地在心底感叹:“遇到这样的老师,是孩子、家长们一生的幸运和幸福” 。万同,哪怕是【李镇西爱心与教育】

比万同更加顽劣的顽童,也没有不成材的道理。当看到若干年后,穿上军装的万同,为了探望老师几经周折、不远千里,在他乡找到李镇西老师时,我的眼睛再一次地湿润了。 读着,读着,我一再地激动不已,心潮澎湃,为李镇西老师的真诚话语和一颗赤诚的心—— 所感动。 当别人问他:“为什么对你的学生这么好?”他说:“我的运气好,每教一批学生,他们都对我特别好。比起学生对我的感情,我欠他们的实在太多太多!我这是在还债呀!”当人们一再地问他:“为什么要写《爱心与教育》?”他说: “因为我承受了太多的来自学生的爱”。其实,我们分明看到他牺牲无数个节假日,花费精力财力,带孩子们去游山玩水,观察世界;周末,把学生轮流请到宿舍包饺子、煮火锅;在电话日益普及的今天,仍坚持按学号轮流去学生家里家访,把质朴而真诚的爱送到孩子的家里、心里。为每个学生送生日礼物、为家境困难的孩子悄悄送上急需的钱物,为烦恼痛苦的孩子写下一封封呵护心灵创伤的信件…… 看李镇西老师的文章,深深地为他的人格魅力所折服,同时也为他广博的知识而叹服。就像他说的“对一个教师来说,推动其教育事业发展应该有两个轮子,一个叫作情感,一个叫作思考。”因此他不断地实践,不停地阅读,不停地写作,不停地思考。他把阅读当作洗脸刷牙一样的必需的生活内容。他不仅读了大量的专业性书籍,包括教育名著、教学专著、教育教学报刊等等;还阅读了大量人文性的书籍。我想他的善于学习、深入思考、不断反思,就是他成功的基石。他的不懈读书尤其让我感到惭愧,惭愧之余,唯有不断地提醒自己——读书,读书,学习,再【李镇西爱心与教育】

学习。 读完全书,有一句话是让我要永远铭记的,那就是他送给每位学生的见面礼——“让人们因为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是呀,他教过的1000多名学生,因为有了他而幸福地走过原本枯燥痛苦的中学生活;像万同一样的“后进生”,因为他那民主、科学、富有个性的爱心教育,而走向了正道,并成人成才;程桦等“优秀学生”,在他的感召和引领下,不断的战胜自我,形成了卓越的人格;无数的教育同行和家长,因为有了他的写作和爱心而感到震撼和温暖。让我也以这句话为座右铭吧:“让人们因为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李镇西爱心与教育 第五篇_李镇西-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李镇西《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彭州市隆丰镇小学 刘 达

年前就有幸买到了李镇西老师写的《爱心与教育》这本书,只粗粗地过了一遍,让它在书柜沉默了很久。最近,重拾这本书,细细捧读,书中所描述的师生真实情感还是深深地感动了我,更为李镇西老师那充满爱心、民主、真诚、人性的教育所折服。 就这样,在陶醉中、感叹中,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梦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时时反省自身,反省自己与李镇西老师之间的差距。

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这本书在三大方面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是他的爱心,二是他的做有思想的教师,三是他的对教育的反思。

(一)爱心 “爱心”充满了李镇西老师《爱心与教育》这本书的每一个角落。我被他的爱心所震憾;被他用全身心的爱心投入到教育事业所震撼;被他的一幕幕真实的、感人的故事所震撼;为他的所教的学生而感到自豪和骄傲。从而让我深深体会到“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

就如李老师在书中所说的“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爱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我们对学生充满真挚的情感,无疑会使学生亲近我们并乐意接受我们的教育,但仅此于此是远远不够的。爱的教育,最终目的应该是使学生在感受到老师无私的爱后,再把这种爱自觉地传播给周围的人,进而爱我们的社会,爱我们的民族,爱我们的国家”;“教师真正的尊严,从某种意义上讲,并不是我们个人的感受,而是学生对我们的道德肯定、知识折服和感情依恋”。 他爱得真实,爱得彻底,爱得伟大。只有爱,才能激起学生心中那些美好的情感,才能为国家、社会创造更多温暖与和谐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就如李镇西老师在书中说的“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爱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我也非常赞同李老师说的,假如没有爱学生的心又何来的教育好学生呢;假如没有爱心和童心,又何来与孩子打成一片,更好地教育孩子呢,说爱心和童心是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再恰当不过了! 拥有一颗爱心,真心付出,孩子们也同样对你真心喜欢。爱心还表现于对学生的赞美与宽容,尊重孩子的成功,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成绩,不要吝啬赞美,你会发现他们脸腮甜甜的微笑让人陶醉,这种无名的爱融入彼此,也教育了他们要继续努力争取更好的成绩;犯了过错,要细心教导,让他们感受老

师是因为爱他们才教导他们的,这种爱不需要言语来表达,他们也能感受到老师的一颗爱心,于是,他们就会注意下次类似的错误。因为有了爱心,让孩子努力争取,改错,会发现,这样的教育更有意义,也让人更容易接受!也就是说,我们不仅需要有颗爱人的心,更要的是一颗智慧的爱心!因此,成功的爱的教育,不仅是老师爱学生,更应是“学生在感受到老师无私的爱后”,养成一种爱的素养,将“小爱”发展成“大爱”,将“独爱”发展成“众爱”,在这些爱中,当然也包括“爱的回报”! 如果每个人都能象李镇西那样爱学生,或者学到他一半,那我们的教育或许会发达得多。读完书后,我深感:在教育这条路上,我还需要更多的磨练,更多的学习,更多的理性思维,更多的积极探索„„

(二)做有思想的教师 “李镇西是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师”。这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女儿苏霍姆林斯卡娅对李镇西的评价。读罢此书,我感觉受到了一次灵魂的洗涤,掩卷深思,李镇西老师演绎的对教育和学生的挚爱背后是依靠他的教育思想做支撑,他用自己的行动实践着自己的教育思想。所以,我觉得我们学李镇西,最重要的是学他“做有思想的教师”。不能否认现在确实涌现出一批像李老师这样有思想的教师群体,但数量极少。大多数教师仍然扮演着“教书匠”的角色:重复着别人说过的话,复制着别人写过的教案,模仿着别人上过的课。

李老师说:“当教师的一定要有自己的教育思想,说自己的话”。这句简短的话语,值得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认真的反思。要形成较为成熟的教育思想必须经过认真学习,多读教育理论专著,多向名家和大师学习,多参加一些沙龙类的讨论,多进行自我反思总结。李老师曾感慨地说:“苏霍姆林斯基的思想,是在我教育生涯的早晨投下的第一缕金色的霞光。”李老师的成功也正是得益于对教育家思想的汲取和积淀。 我们向教育家学习,不光要学习教育名家的理论和思想,还要学习他们持之以恒地学习和总结的毅力。李老师几十年如一日地一直坚持写《教育日记》、《教育手记》和《教育随笔》,这份艰辛地付出才有了今天这份丰厚的回报。反思我自己,与李镇西老师相比,真感到汗颜! 大师的成长并不都是一帆风顺的。他们往往都经历过“昨夜西风凋敝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迷茫、彷徨,经历过“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痛苦的学习积淀过程。与其天天盼机遇的垂青、幻想一鸣惊人,不如脚踏实地认真学习和反思总结。如果我们还想进步,如果我们还不甘沦落为可悲的“教书匠”,那就让我们快快行动吧

(三)对教育的反思除了“爱心”和“做有思想的教师”,书中还震撼我的是李镇西老师对教育的深思。以前我也想过该怎样帮助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想过该如何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想过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也想过该如何让学生喜欢我„„但我从

未想过,学生到底为什么来上学?当我读到教育就是要“每一个从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时,我深深震撼了,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但这已深深融入到李老师的血液当中,成了李老师的教育追求。

李老师对爱的执著也深深打动了我。真的,跟李老师比起来我感到卑微和惭愧,回想以前,面对个别学生的顽劣、松散和不听话,我总是忍不住会烦躁,会发怒。可每当发过脾气,总会有一点自责:他们毕竟还只是孩子!于是,每次我又都会找借口亲切地同他们聊聊天,似乎这样心里才有一点平衡。现在想起来,孩子们曾经给过我多少尊严和宽容啊!和他们的爱比起来,我们这些老师甚至是大人的爱附加了太多的东西,显得那么单薄! 我喜欢随意的生活,尽管我工作的也踏实认真。但读完李老师的书后让我明白“随意或许是一种美丽,而执著却是一片更灿烂的云彩。”反思过去的“随意”与“从容”,越来越觉得我的随意是低层次的,我的从容包含着更多的惰性。读了这本书,让我的心灵受到一些激荡,让我渐趋平庸的心不再麻木,让爱心与童心在我的心中留存的更久吧!

李镇西爱心与教育 第六篇_读李镇西《爱心与教育》有感

读李镇西《爱心与教育》有感

秦敬原

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不由得为李老师的教育行为所感动,他在努力实践着自己的追求,做一个勇于独立思考的教育者,做一个善于创新的教育者,在自己的实践过程中践行着一个教育者的爱心之旅。面对实践中的一个又一个问题,他在读书、思考和尝试中找到了解决之道。

在李老师的《爱心与教育》中,我们看到了他作为一个教育者对自己的教育活动目标的理解,不是成绩单、分数或大学录取通知书,而是活生生的人,是能够在未来社会中站住脚跟、开创事业的人才。李老师在自己的教育活动中始终是围绕人的教育来开展自己的活动。从教之初,他也是凭着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开始了自己的探索,通过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的一系列精辟而又通俗的论述,他开始思考自己的工作,在向大教育家学习的过程中,他坚持不懈地追随自己的精神偶像,坚持写教育日记,坚持反思自己的教育工作,渐渐成为一个自觉思考和实践自己教育理想的人---把每一个学生培养成幸福的人。从他的身上,我看到了一个真正的教育者成长之路和应有的品格,看到了教育者爱的力量。

【李镇西爱心与教育】

对于教育改革的认识,他提出素质教育决不仅仅是教育技术层面的东西,它首先是一种充满情感的教育,是充分体现教育者爱心和童心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们思想各有不同,风格各有千秋,但是在这一点上是一致的,即没有爱便没有教育。但是教育者的爱也不同于世俗的爱。爱学生不仅仅是教育者的一种角色意识,一种教育手段,而是一种自然的情感的流露。“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首先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李老师对学生的爱是无微不至、不由自主地表达出来,课堂上的互致问候,课余的活动和辩论,生活中的关心和提醒,生日的祝福,他对学生无私的爱,必然赢得了学生爱的回报,他时常为自己的学生所感动着,如他所言,“我在从教多年,和学生深入交往的过程中,深深感到:其实在很多时候很多方面,学生的心灵倒比我们教育者纯洁得多,高尚得多!学历、阅历、经历等是我们成熟起来也冷漠起来,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的确应该向学生学习。”爱的教育,最终的目的应该是使学生在感受到老师无私的爱后,再把这种爱自觉地传播给周围的人,进而爱我们的社会,爱我们的民族,爱我们的国家。一个个在爱的教育中成长起来的人所组成的社会和民族将会怎样令人向往,身处其中的人又会怎样幸福!

在对待后进生的转化问题上,李老师坚持用心灵赢得心灵,把教育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自我教育,在对后进生的评价上,不以分数论英雄。“不要让上课、评分成为人的精神生活的唯一的吞没一切的活动领域„„”在他和顽童的交流中,他能走进学生的生活,深入了解孩子成长的经历和生活的环境,认识到这些后进的孩子其实是一个精神和情感的双重孤独者,缺乏亲情之爱、生活在集体舆论的对立面,成绩太差使他很难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在谁来满足它作为一个人的最起码的精神需要和感情期盼?李老师对这些后进生的情感需求和能够感同身受并怀着教育者的同情与怜爱之心,他们更需要老师的偏爱。对这样的学生,他为他们提出的成长目标---让人们因为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给学生感情的倾斜,创造机会给学生发挥特长,获得尊严,让集体的目光关注孩子„终于能使后进的孩子站起来做人,抬起头来走路。

李镇西爱心与教育 第七篇_袁明霞感悟爱心-读李镇西《爱心与教育有感》

感悟爱心—读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有感

西巩驿中心小学 袁明霞

断断续续读完李镇西《爱心与教育》。充塞在这本书每一个角落的“爱心”,确实让我感动。

贯穿全书的,是一个“爱”字。“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爱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我们对学生充满真挚的情感,无疑会使学生亲近我们并乐意接受我们的教育,但仅此于此是远远不够的。爱的教育,最终目的应该是使学生在感受到老师无私的爱后,再把这种爱自觉地传播给周围的人,进而爱我们的社会,爱我们的民族,爱我们的国家”;“教师真正的尊严,从某种意义上讲,并不是我们个人的感受,而是学生对我们的道德肯定、知识折服和感情依恋”。他爱得真实,爱得彻底,爱得伟大。只有爱,才能激起学生心中那些美好的情感,才能为国家、社会创造更多温暖与和谐。以前我认为,有两类人是不能办教育的,一是那些急功近利的人,一是商人。急功近利者势必追求短期效果,无视教育规律;商人重利轻义,把教育作为赚钱工具。现在我觉得,有两类人是不适于呆在教育战线的,一是把教育当成饭碗的人,一是不具备爱心的人。如果每个人都能象李镇西那样爱学生,或者学到他一半,那我们的教育或许会发达得多。

我也很爱学生,尤其爱那些眼睛清纯透亮的学生,那些心地善良、积极向上、有独立思考能力、善于沟通合作的学生。可我对学生的爱还没有达到他那样的境界,还没有达到向学生“还债”的程度。李镇西在书中,反复强调他的学生请他吃什么东西,或在毕业多年后给他写信、寄贺卡、打电话,等等等等。所有这些对一个老师来说,都是极大的安慰,也是教师价值的体现,更是教师非常在乎的

东西。由此我想到一个问题:“爱,真的不求回报吗?”很多人,包括父母、老师、恋人们在发表爱的宣言时,都会强调:“我爱你,我不期望从你那得到什么!”事实上,当子女忤逆,当学生忘本,当情人反目时,凡正常人都会有悔不当初的感觉,对对方都有许多怨恨,对人生也会生出许多悲观、痛楚的幽怨。因此成功的爱的教育,不仅是老师爱学生,更应是“学生在感受到老师无私的爱后”,养成一种爱的素养,将“小爱”发展成“大爱”,将“独爱”发展成“众爱”,在这些爱中,当然也包括“爱的回报”!

李镇西在对顽童的转化与优秀学生的培养与提高上有他独到的一套。很多班主任在写班主任计划或总结时,都会提到“抓两头,促中间”,都是大而空,没有多少可资借鉴之处。我以前也会这样写,可在具体的做法上与李镇西相比却有天壤之别。他的写“家校联系本”、填“报喜单”、游玩、集体评议、每日九问、写“灵魂的搏斗”、安排当班干部、对手竞赛、学生作文表扬、推荐好书等做法都很值得我学习。在我的教育理念中,很关注学生自尊,特别害怕伤害到学生“弱小”的心灵。每学期开学的时候,大部分班级大张旗鼓地对学生进行综合评比,并在教室前面大肆张贴,我不是很赞同这种做法。实际上这种“加分”、“扣分”办法并没有多大实效,我也不太重视这些评分,实际上学生的道德品质是不可量化的,学生犯错误也是可以谅解的,学校、老师要从给学生的错误中总结经验,从而教育学生。

在教育这条路上,我还需要更多的磨练,更多的学习,更多的理性思维,更多的积极探索。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jy/493552/

推荐访问:读李镇西爱心与教育 李镇西爱心教育读后感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