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知识 > 题目解答 > 初中历史说课稿

初中历史说课稿

时间:2018-09-21   来源:题目解答   点击:

【www.gbppp.com--题目解答】

初中历史说课稿 第一篇_初中历史说课稿万能模版

初中历史《 》说课稿

各位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上午好!

我是历史组X号,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板书:课题),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四个方面来对本课作具体的阐述。

一、说教材(时间控制3分钟)

1、教材地位分析(强调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宏观把握,说课时语言分段、清晰、适时停顿)

《 》一课是X版X年级X册《 》第X第X课。分析其地位 2、教学目标(必须设定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知道

(2)、过程与方法

在感知、理解XX的基本史实的过程中,掌握对历史现象进行比较、归纳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3、教材重点和难点(透彻分析教材得出,重点和难点不宜太多)

重点:

难点:

二、说教法和学法(时间控制1分钟) 1、学情分析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X年级的学生仍然保持着强烈的好奇心,他们感性思维较强、理性思维正在逐步形成;且学生已经学过X对X有一定的认识,也具备了一定程度的解析史料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为学习本课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说教法(教学设计思路,说出教学实践、行为的理论依据)

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本课内容特点和学生学情,我在本课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注重情境创设,实践探索、归纳总结、情感升华,以启发式教学法为主,辅之讨论法、比较法、阅读指导法、观察法等

(常用教学方法:启发讨论法、讲授法、读图分析法、分组讨论法、讲练结合法等;教学设计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即,“跳一跳摘桃子”)

3、说学法

我在学法指导上注重以学生为中心,指导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习历史探究方法,提高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讲练结合等

三、说教学过程(时间控制5分钟)

1、课前准备

为了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我将在备课前做好学情调查。这样的调查让我明确了学生的兴趣点和存在的疑惑。根据调查结果,我将自己定位为学生的“导”师:引导学生明确重点、指导历史探究方法、培养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2、新课教学

(1)导入——情景导入(复习旧知)、师生互动、启发思考、迁移类比、重难解析、归纳总结等

我抓住学生兴趣点, 设置悬念,导入新课教学。

(2)新课教学

结合教材结构清晰的特点,为增强学生的参与度,我把本课设计成

3、作业布置

根据本节课教学情况和学生掌握的实际,进行作业布置。 课堂完成“学习测评”的选择题,及时巩固基础知识。

四、说板书设计(时间控制1分钟)

以上就是我今天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初中历史说课稿 第二篇_初中历史说课稿完整版

初中历史《中日甲午战争》

考号:

姓名:

报考学校:

说 课 稿 xxxxxxxx xxxxxxxxx xxxxxxxxxx

中日甲午战争

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初中历史《中日甲午战争》,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理念,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 四个方面说课。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

甲午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深重的民族灾难,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它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但损失之惨重超过了鸦片战争以来历次侵略之总和;下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在这以后中国更为全方位地被迫开放,并且相继受到大规模的军事侵略,是民族危机最严重的时期。清王朝腐朽不堪、积贫积弱现象彻底暴露,亡国之祸迫在眉睫。也正是这场战争,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危机也是转机。因此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让初中生深入认识甲午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并从中吸取教训是非常必要的。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及学情,围绕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过程与方法:在感知、理解中日甲午战争的基本史实的过程中,掌握对历史现象进行比较、归纳的方法,在解读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和经过、邓世昌与黄海海战、《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和瓜分狂潮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史料分析、合作探究的方法;在赏析教材插图的过程中,学习以图证史的方法。

2、知识与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甲午战争清军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培养学生运用资料分析历史问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深入探讨甲午战争的影响,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邓世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强暴、英勇抗敌的爱国精神,认识到抗击外来侵略,捍卫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认识清王朝的腐败无能是中国一次次被动挨打的主要原因。

(三)教材重难点

重点: 知道以黄海海战为代表的中日甲午战争的主要战役、三国干涉还辽的事件及台湾人民的抗日斗争的英勇事迹。

难点: 列举《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影响

二、教法学法

(一) 学情分析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中阶段的学生他们对新鲜的、有趣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感性思维较强、理性思维正在逐步形成;学生的知识面较广,个性普遍突出。因此,在课堂上,应当顺应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其次对学生的积极思维给予充分肯定,巧妙引导,从而激发学生敢想、敢说、爱说的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刚进入初二的学生对自主学习还不大习惯,缺乏相应的主动性;应积极引导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教法

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本课内容特点和学生学情,我在本课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注重情境创设,实践探索、归纳总结、情感升华,以启发式教学法为主,辅之讨

论法、比较法、阅读指导法、观察法等 。同时在课堂上要提供平台给学生展示和讨论,利用多媒体展示地图、声音、影像、动画、文字资料,同时,让学生参与多媒体操作,丰富教学资源,在有限的时间里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明确概念、启发思维的目的。力图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圆满完成教学目标。

(三)学法

我在学法指导上注重以学生为中心,指导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习历史探究方法,提高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本课教材共分为黄海海战、《马关条约》、和瓜分中国的狂潮三个部分。为使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的前因后果有一个完整深刻的印象,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上做了变动,教学线索安排如下: (战争起因、经过、结果、影响、启示 )。

根据以上线索,重新组织教材并适当加工,利用真实、形象、有说服力的感性材料加以佐证,使学生的认识能力得到升华和提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从多角度探讨问题。

1、导入新课。我抓住学生兴趣点,播放《中日甲午战争》纪录片断,激发学生兴趣,在开心、轻松的氛围中提问:“为什么甲午战争中,清政府落得如此残败,设置悬念?

2、战争起因。提问:对日本发动这场战争的原因,你有什么认识?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战争的性质。接着用简短的语言讲清中日两国政府对战争的态度,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3、战争的经过。战争经过包括:平壤战役、黄海海战、旅顺大屠杀、威海卫战役。利用多媒体演示,把静态的教学内容转化成动态形式,在有限的时间里展示每个战役的特点。再现战争场面,让学生明确概念,掌握要点,启动思维,深化知识。讲完经过后,提出问题:清军为什么战败?让学生去思考探讨,得出教全面的结论,然后展示一副对联:“普天同庆,万寿无疆;三军战败,割地求和”。

4、战争结果。签订中日《马关条约》。内容可浓缩为八个字:割地、赔款、开埠、设厂。这是本课的重点。可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每组由一名代表阐述条约内容给中国造成的危害。

5、战争影响。教师引导:甲午战争的惨败,除了暴露清政府的腐朽无能以外,这场战争对中国、对日本、对世界其他帝国主义国家还会造成什么影响?这样,学生以问题为导向,积极思考,开拓思路,多角度深层次地认识这一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6、教训与启示。从战争的失败中得到什么教训?对今天有什么借鉴意义?这两个问题有助于帮助学生从理论上升华认识,得出“落后就要挨打”的认识。从历史中汲取教训,这是本教学设计的初衷。

7、作业布置:(2分钟)

根据本节课教学情况和学生掌握的实际,进行作业布置。 课堂完成“学习测评”的选择题,及时巩固基础知识。

“学习测评”第二题,有一定综合性,考察了学生的迁移能力和比较归纳能力,课堂完成时间不够,留到课后合作完成。

四、板书设计战争背景:日本蓄谋以久,清政府寄希望与求和。

主要战役:平壤战役、黄海战役、旅顺大屠杀。威海卫战役。

中日甲午战争 战争结果: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

内容:割地、赔款、增口通商、开设工厂。 影响:大大的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五.教学总结

六、结束语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初中历史说课稿 第三篇_怎样进行初中历史说课

浅谈怎样进行初中历史课说课

( 泸县奇丰镇学校 邱宗菊)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发展,以说课的形式来共同学习的机会越来越多了,那么应该怎样进行说课呢?虽然教无定法,不同的教育对象有不同的教育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还会遇到诸多偶发事情。但就说课来说,毕竟没有实际的学生来参与,只是一个模拟的课堂,从总体上来说,还是应该遵循基本的程序,方能体现说课的完整性。一堂完整的说课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本课的教材简析,指这课在全书中所占的地位、其重难点、知识结构等;

2、学情分析,指你所教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大致估计对本课知识的理解程度;

3、阐述相关的教法,指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了哪些主要方法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4、概说教学程序,指大致模拟上课的进程,这是说课的主体结构部分;这一程序还包括教学目标中三维目标的体现、重难点的设计等板块。

5、板书设计,指新课上完之后,要有一个本课的知识结构体系,可以以表格或“知识树即大括号线索式”等形式来呈现,有这个形式可以为最后的总结奠定基础;

6、设计理念和依据,即在设计某一教学内容时所依据的教学理论、规律等。

7、自我评价,即通过对本节课的模拟演示,对自己作一个恰当的评价。

下面就以川教版八年级上册《新文化运动》一课为例,作一个简单的尝试,希望得到同行们的指正,共同学习。

本课教材简析:本课主要讲述了新文化运动发生的历史背景、新文化运动发展的两个阶段及其在中国近代史上所起到的作用。是中国近代化过程中最后一个阶段,所涉及的政治性、理论性的内容较多,科学性和逻辑性也较强。是一课较难的课题。

学情分析:本课是中国近代化过程中最后一课,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对中国近代化有了个初步的了解。但上升到“思想文化”上来,确实有一定的难度。可以用先演绎,后归纳的方法得出中国近代化的“三步曲”。

主要教法: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采用:讲授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演绎法、归纳法、对比法、阅读法等。

概说教学程序:先要说出本课的“三维目标”、重难点、教学准备等;接着要说出处理每一个子目录的过程,这一步是说课的主体部分,包括指导学生如何学习、思考和探讨等,同时也要演示准备的课件,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如果时间允许,还可以辅之以板书;最后要附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和进行简单的自我评价。

教学目标(三维目标)

1、知识技能:记住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时间、标志、旗帜、主要代表人物;简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新文化原因的分析,认识新文化运动的必然性;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内容的学习,分析探讨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过程中的地位、作用;通过对主要作品的欣赏,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而不断

追求真理的奋斗精神,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从文学作品中体会真善美的人生境界,认识将个人的价值融于社会价值之中的人生才有意义。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原因。

教学准备:学生事先一定程度的预习;相关幻灯片5张。

教学方法:讲授法、读书指导法、讨论法、演绎归纳法等。

教学过程概述

导入:复习提问:师生共同回顾上节课辛亥革命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进步性: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使民主共

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

局限性:并没有推翻封建制度,封建思想并未彻底消除,特别是以袁世

凯为代表的北洋军阀在窃取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后,还想恢复被推翻的帝制。(温故而知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尽快让学生思维走进课堂,)

新课学习:

一、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 原因(背景)——板书

教师活动:师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历史知识,步步分析: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之后,并没有履行民主共和的诺言!而是实行独裁专制,大搞帝制复辟——这就需要在思想文化领域里,寻找理论依据,为其开道。这种理论依据就是——尊孔复古!

学生活动:看文中43页的插图,在老师的解说下,知道当时“复古”的盛况,这股逆流的猖獗带动封建沉渣泛起,各种迎神拜佛、鬼怪迷信之风复燃。中国思想文化已被闹得一片乌烟瘴气,历史事实表明:袁世凯的这些活动只不过是他恢复帝制的前奏。

师须指出:北洋军阀尊孔复古并非是要吸收孔子思想和儒家经典中的精华,而是借此恢复封建的伦理道德和纲常礼教,为其专制独裁的政治统治服务。他们想要抛弃孙中山先生的民主共和观念,而重走专制独裁之路。让中国回到一个更黑暗的日子里!

(这里还需要教师顺便指出无论是对待外来文化还是传统文化,正确的态度是:去伪存真,去粗取精!)

过渡:因此,捍卫共和,反对倒退,就势必要痛击这股思想文化领域里的逆流!那么,谁来完成这一神圣的使命呢?——经过民主革命洗礼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毅然决然地担起了这一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重任!

2、 标志、旗帜、代表人物、宣传阵地——板书

1)标志: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2)旗帜:民主 科学

3)代表人物:李大钊、胡适、鲁迅

4)宣传阵地:北大和《新青年》

教师活动:出示幻灯片1——人物肖像(陈独秀),落实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

志”指导学生朗诵45页第一段小字,明确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民主 ”“科学”!

出示幻灯片2——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一文中对青年的比喻及对青年提出的六个希望(文字资料)体会作品中对青年寄托的希望。

学生活动:对照幻灯片2,朗诵上面的段落,体会文中所饱含的对青年的希

望,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进取心和乐观主义精神。看教材中的胡适、鲁迅的相片,知道他们是主要的宣传人物,得力干将!其余人物的作品放到讲“内容”的时候展开。

(老师补充蔡元培介绍:北大校长,办学方针“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大量引进新人物,不拘一格招聘各派人才,使北大很快成为学术研究、思想自由的风气。如:聘请李大钊为北大图书馆主任,胡适北大文科教授,陈独秀文科学长。为下一个知识点——北大为何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之一作铺垫。)

二、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板书

1、前期:三“提倡”和三“反对”——板书

教师活动:先讲授前两个内容“民主——专制,科学——迷信”。指导学生看

45页第一段小字,明确两面旗帜的重要性!“我们现在认识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指导学生看鲁迅先生的文章——用好45页《狂人日记》中的摘录文段

学生活动:(学生朗读),体会封建社会“吃人”的礼教,所谓的“仁义道德”等同于“吃人”!

(师简单例举鲁迅先生的《药》,说明封建迷信对老百姓的精神毒害,夏瑜为革命洒下的热血竟然成了华老栓为儿子治病的“良药”!革命者的血白流了!这同时也说明资产阶级革命没有唤起民众的觉悟,民众还是愚昧的。所以新文化运动要高举“科学”的大旗,唤起民众的思想意识,觉悟起来。)

师小结:通过对代表作品的了解,学习他们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而勇担责任的

爱国主义精神和奋斗精神!

教师活动:“新文学——旧文学”;这个内容与胡适的新体诗相联系来突出这个重

点。通过指导学生看课本后面的“史海拾贝”,体会新文学的方便实用。同时也要指出上面的《狂人日记》是第一篇白话文小说。

学生活动:阅读“史海拾贝”材料,通过胡适新体诗的浅显易懂,来说明提倡新文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 后期: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板书

李大钊 《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教师活动:指出十月革命是世界历史上第一场成功的社会主义革命,它以马

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这使当时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看到了希望和曙光,于是,这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对新文化运动注入了新的内容——积极讴歌十月革命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

学生活动:认真看文中46页李大钊肖像和相关文字资料,结合老师提出的小问题,找出相关答案,识记。学会从史实中提取有用的信息,作进一步了解。

三、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多从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上去领会其深刻的影响和意义!

学生活动:小讨论(以同桌的方式):从哪些“内容”上得出什么重大影响?【初中历史说课稿,】

师注意指导学生对关键词语的把握,识记。如“空前、传播、诞生”等。

四、小结:

一)投出幻灯片3:板书提纲 师生对照小结,掌握重要基础知识。

二)师小结:出示幻灯片4——近代化在中国的发展轨迹——三部曲,以期让学生从总体上大致把握中国近代化的脉络:(演绎归纳法)

从地主阶级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器物”

级改良派和革命派:学习西方的“制度”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 。 发展!是逐步上升的!

三)投出幻灯片5(表格):关于新文化运动的 标志、代表人物、旗帜 、宣传阵地和影响或意义。

学生活动:对照空白表格,说出知识点。及时巩固重要史实。落实到位。

四、作业布置

1、课后练习题——课堂内处理

2、练习册上相关内容。

3、对照幻灯片5,能写出相关内容。

附:板书设计

兴起的原因:尊孔复古逆流泛滥,北洋军阀想要

复辟独裁专制(直接原因)

开始的标志:1915年 陈独秀 上海 《青年杂志.》 旗帜:民主 科学

主要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新 文 化

宣传阵地:北大 《新青年》

运 动

主 要 前期:三“提倡” 、 三“反对”

内 容 后期: 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思想

影响(意义

教学反思:(略)

自我评价:本节课教学设计符合新课程课改理念,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采用讲授法、读书指导法、问题讨论法、表格填写、演绎归纳法等,着眼于以学生为主体,重在让学生参与,积极探索,注重课程资源的使用和再创造。师生互动良好,注重实质效果,务本求实,较好地实现了三维目标。渗透思想性、德育性教育,使文史知识有机结合。教学内容的基本展示采用传统(板书)与现代化(多媒体)相结合,既符合实际也具有较强的操作性。

初中历史说课稿 第四篇_初中历史说课模板

各位考官大家好!我是今天的第**号考生.鞠躬!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 》,下面我将具体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几个个方面来进行我对本节课的说课。

(教材分析)首先,谈谈我对本节课教材的理解。本课选自人教版……,主要内容包括……,本课的地位、作用和前后联系。或者是对学生知识能力方面的培养的作用。以上是我对教材的分析,接下来谈谈对学情的分析。 (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我授课对象是初中七年级学生,他们整体来说具有好奇、好动、好表现的特征,但是由于刚刚接触历史学习,对历史知识和历史学习方法的积累比较缺乏。因此,教师应该力求授课内容形象生动,富有趣味,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和培养历史思维意识。

(教学目标)根据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并且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将本节课的三维目标确立如下:

首先是知识与能力,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掌握……,理解……,认识……,培养学生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正确认识历史人物/现象/事件的能力。

其次是过程与方法,通过设置启发性问题,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交流与探究学习的能力。

最后是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感受…,树立…,培养…,激发…。

(重点难点)基于以上分析,我将本课的重点确立为……,难点是……。

(教法学法)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顺利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在教法上,我将采用讲授法、问题情境法、分组合作法、多媒体演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体现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学生则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阅读教材、自主学习、认真思考、分组合作、探究学习,充分地参与课堂,体现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初中历史说课稿,】

(教学过程)接下来,我将重点谈谈我的教学过程。

第一是导入环节,我将通过…, 激发学生对…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顺利展开本课学习做好准备。第二是新课讲授环节。

了解的基本史实,初步感知。

(对于…部分内容,相对简单,我将通过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或者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归纳出……的基本情况(基本史实)。使学生初步地感知…,并且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我将采用观察图片或者观看视频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掌握…知识。

对于什么的内容,我将通过设计表格的形式,要求学生阅读…,完成表格内容,归纳出基本史实,这样既有利于学生记忆,又便于理解。)

在学生初步感知的基础上,设置环环相扣的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加深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 (出示…材料或者图片,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使学生了解…,认识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

展示…,引导学生分析讨论…问题?让学生从中认识到…,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对于…内容,这是本课的难点内容,我将通过多媒体展示材料并设置启发性问题…,学生通过阅读材料,归纳出…知识,使学生初步掌握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学习方法。

对于…的内容/评价/原因/影响分析,因为是本课的难点,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我将采用学生分组讨论,合作交流学习的方式,学生分组讨论再派代表发言,教师最后进行补充,总结出…,使学生认识到…。

对于什么的内容,我将引导学生通过采用角色体验法,使学生体验……,从而加深对……知识的了解。) 第三是巩固提高知识小结环节。

我将通过引导学生完成课堂检测练习,达到知识的巩固和提高。

其次通过结合板书设计,引导学生回忆本课的知识要点,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线索,构建完整清晰的知识体系。

第四是思维拓展课后作业的布置,要求学生讨论…问题(动脑筋),或者是搜集…资料,调查…,阅读什么书籍。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最后是说板书设计。我采用提纲式板书,主要包括…几个部分,这样设计直观清晰重点突出,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把握知识的脉络。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考官。

学情分析:

(七年级)本节课的我授课对象是初中七年级学生,他们整体来说具有好奇、好动、好表现的特征,但是由于刚刚接触历史学习,对历史知识和历史学习方法的积累比较缺乏。因此,教师应该力求授课内容形象生动,富有趣味,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和培养历史思维意识。

(八年级学生)我本课的授课对象是八年级学生, 整体来说他们具有好奇、好动、好表现的特征,并且经过一年多的学习有一定的历史基础,但还存在看问题表面化、自主学习能力不强等的不足。因此,教师应该力求授课内容形象生动,富有趣味,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和培养历史思维意识。【初中历史说课稿,】

(九年级)我本课的授课对象是九年级学生,整体来说他们具有好奇、好动、好表现的特征,并且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学习方法,但还存在看问题不够深入、自主学习能力不强等的不足。因此,教师应该力求授课内容形象生动,富有趣味,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和培养历史思维意识。

(必修一)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刚入学的新生,他们思维活跃、参与意识强、求知欲强烈,并有一定的分析概况和独立思考能力。但由于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认识水平有限,再加上这一时期年代久远、时间跨度大、政治制度变化复杂,因此对学生而言比较有难度,教师应该采取深入浅出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

(必修二)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下学期的学生,整体来说,他们思维活跃、参与意识强、求知欲强烈,并有一定的分析概况和独立思考能力。但是由于学生对经济学比较陌生,本课涉及的一些经济学概念,学生不易理解。教师应该采取深入浅出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

(必修三)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已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和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学习方法,也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但也存在分析问题不够深入、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不强等问题。此外,加上本课专理论性加强,概念较多,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采用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地教学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加深对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

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务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除旧布新的改革精神、顽强意志;不辱使命。 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优秀文化果实,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初中历史说课稿 第五篇_教师资格考试初中历史说课稿

教师资格考试初中历史说课稿:科技是一把双刃剑

科技是一把双刃剑

一、说课课题:《科技是一把双刃剑》

二、 说课课型:新授课

三、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民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七课第四框的内容。本框是继前面几框内容的延展,旨在进一步引导学生全面的认识科技对人类产生的作用。作为七年级的学生,年龄小,知识面有限,对科技的了解不多,所以我将本课设计为活动探究课。让学生在老师引导、自我探究、小组合作、全班辩论中明白科技的对人类的影响。

四、教学目标

结合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总体目标及具体要求我将本课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知识目标】正确的认识科技是把双刃剑,它既能造福人类,也可以置人于死地。

【能力目标】合理的利用科技,将其危害控制在最低限度。

【德育目标】作为新世纪的主人,有责任也有义务关注科技发展的方向。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科技的两面性:既能造福人类,也可以置人于死地。

难点:学会辨证的看待问题,认识到人类应合理利用科技造福人类,使科技不偏离于造福于人类的初衷。

六、教法设计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互动过程。七年级的学生有思想、善表现,既成熟又幼稚,直观形象强,抽象的逻辑思维较弱。在教学时,教师不能独霸课堂,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只是活动的参与者和引导者。因此,我采用了以下方法教学:

1、让学生参与整个过程,通过自由讨论、合作探究等形式,给学生自主思维活动的空间和时间。 2、紧扣重难点,鼓励学生讨论争鸣,打破思维定式,开发学生想象力,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教师在设疑、激疑的过程中重视教会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寓学法于教法中。做到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探究式教学。

3、采用多媒体教学,精心设计活动环节,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去,尽而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使原本深奥的理论知识在学生愉快的活动中轻松的被接受。【初中历史说课稿,】

七、过程设计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这是本课教学的开始环节,在这一环节中我有效的利用多媒体展示有关火药、指南针、印刷术、造纸术,张衡的地动仪等图片以及现代史上三次科技革命的代表性成果资料,并配上老师的录音解说词,迅速而直接的把学生的思绪拉入到本课的主题——科技,从而导入新课。

2、设计活动师生互动导学新课

这是本课教学的主要环节,为了突出本课的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科技的益处”、“科技的隐患”等一系列的活动,采取小组讨论或者自由辩论等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文化的“属己”感和舒适感。愿意积极主动联系身边的实际去感受科技给人类带来的影响,从而真切的认识到科技确实是“一把双刃剑”,作为新世纪的主人,有责任也有义务关注科技发展的方向,使科技不偏离于造福于人类的初衷。

活动一:科技造福于人类

活动目的:使学生畅所欲言,尽可能多的说出科技给人类带来的益处,从正面认识科技,为“小辩论”做准备。

活动形式:学生分成男女两组,首先进行讨论,然后自由发言,总结哪一个小组说的多。 课件展示:现实生活中科技产品给人们带来的益处。

活动二:科技带来的隐患

活动目的:通过学生举例,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科技的负面作用,为“小辩论”做准备。 活动形式:学生分成4小组,首先进行讨论,然后自由发言。

课件展示:现实生活中部分科技产品带给人们的隐患。

活动三:小辩论“科技的利与弊”

正方论点:科技利大于弊

反方论点:科技弊大于利

活动目的:通过学生激烈的辩论,和不同观点的碰撞,使学生了解看待问题要全面,明白人类应合理地利用科技,让科技造福人类。

活动形式:学生分成正反两组,先讨论,后进入自由辩论阶段。 3、写倡议书加深感知拓展思维

这是本课的最后一个教学流程,设计此环节,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精神。让学生以绿色和平组织成员的身份拟一份倡议书,向世界所有国家倡议停止研制或发展核武器。此活动是有意识的将学生的思维从课内拓展到课外,把政治理论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使学生不局限于书本,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增强学生的责任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结束语:以上是我仅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和教学程序上说明了“教什么”和“怎么教”,阐明了“为什么这么教”。说课对我们大家仍是新事物,今后,我也将进一步提高自己,从会说课到说好课。希望各位专家和领导对本堂说课提出宝贵意见。

初中历史说课稿 第六篇_初中历史优质课说课稿

初中历史优质课说课稿

第十三课 挑战“两极”

西平县蔡寨初级中学——李静

联系电话:15036920988

挑战“两极”说课稿

一、 说教材

1、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挑战“两极”》是北师大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的第13课,它是在美苏两极对峙局面下,西欧诸国联合发展,日本成为经济大国,这两个新的力量中心成为挑战“两极”的两个重要极点,它对世界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也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2、 教学目标(课标:知道欧盟;简述战后日本成为资本主义强国的主要史实)

① 知识与能力:了解欧盟形成过程,分析“联合“对于欧洲崛起的重大意义;简述日本在二战后经济发展的因素及主要表现,分析日本经济发展对我国的借鉴意义,增强“以史为鉴”意识。(依据:课标要求以及“学以致用”能力的要求。)

② 过程与方法:通过应用归纳法、识图法,直观地表现历史基础知识,运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进一步提高史料的归纳能力,对比能力,提高学生适应中考开卷考的能力。(依据:中考《历史考试说明》“能够识读历史图表”,“能阅读、理解和处理历史信息”)

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制度不同并不意味敌视和隔阂,我们应解放思想,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并把“发展”当作重心。(依据:历史新课标“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多样性”)

3、 教学重、难点:

重点:欧盟形成的过程;日本推动经济恢复和高速发展的因素,以及日本快速崛起对我国的借鉴作用。(依据:课标的要求,教材的知识结构和“以史为鉴”的要求)

难点:新的力量中心形成对世界格局的影响。(依据:初中生的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jy/482425/

推荐访问:初中历史说课稿范文 初中历史说课稿模板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