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知识 > 教学方法 > 乡土情结

乡土情结

时间:2018-08-16   来源:教学方法   点击:

【www.gbppp.com--教学方法】

乡土情结 第一篇_乡土情结 优秀教案

乡土情结

教学目标和重点:

1. 体会作者为乡土情结赋予的时代内涵;

2.了解本文大量引用的诗文的意图。

教学方法

教师做好课前预习指导工作,教会学生评点的方法,学生在感知文本、研习文本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评点,课上师生、生生间进行交流。

预习字词:

魂牵梦萦(yíng)忐忑(tǎn tâ)不安 怯(qiâ)生生

悠邈(miǎo) 崎岖(qí qū) 三匝(zā) 铩(shā)羽而归

谪(zhã)居 欷歔(xī xū) 桑梓(zǐ) 屹(yì)立

搭讪(shà) 发轫(rân) 濠(háo)水 翰苑(yuàn)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每个人都有乡土情结。作为一位世纪文化老人,柯灵早年辗转各地,饱受战争与灾难的离乱之苦,对家园之思有特别的体会。因此,在《香港文学》创刊七周年之际,柯灵是怀着真挚深厚的情感写下了《乡土情结》这篇散文。

二、作者

1.课上学生展示自己通过网络等手段查阅到的有关作者情况的介绍。

2.教师补充:柯灵(1909-2000),原名高季琳,浙江绍兴人。现代作家。原名高季林。少时因家贫失学,靠刻苦自学,走上了文学道路。1925年,在绍兴小学任教。1926年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妇女杂志》上发表了第一篇作品──叙事诗《织布的女人》。1930年任《儿童时报》编辑。1931年冬到上海。从此,除1948年因受国民党政府迫害在香港生活一年外,一直在上海从事报刊编辑工作和电影、话剧活动。建国前曾先后编辑过进步报刊《文化街》、《民族呼声》、《读者生涯》等,介绍了不少延安文艺作品,建国前的主要著作有儿童诗歌《月亮姑娘》、童话《蝴蝶的故事》、短篇小说《掠影集》等。全国解放后曾任《文汇报》副社长兼副总编辑,文化部电影剧本创作所所长,《大众电影》主编,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协上海分会书记处书记,上海影协党组成员兼常务副主席、上海电影局顾问等职。建国后主要著作有杂文和散文选集《遥夜集》,短篇小说集《同伴》、散文集《暖流》,电影文学剧本《腐蚀》、《不夜城》,根据夏衍的剧本改编的《秋瑾传》等。

三、文本研读

1.古人讲诗有“诗眼”,文有“文眼”,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这些“眼”有的关系到全篇的结构,有的关系到全篇的主旨、感情的转换,甚至是给全篇写作方法和风格定调子的地方,我们在评点时就要注意到。请同学们找找能帮助我们理解该作品的关键段落。

明确:文中第一节提出话题,说明什么是“乡土情结”。该段多处引用古诗,引导读者想像具有特定意义的场景及体现乡土之思的具体行为表现,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思乡情结的久远。

2.乡土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第二节)

明确:“童年的烙印”在人们乡土情结的形成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所谓“童年的烙印”就是童年时代留给人们的那些最深刻的记忆。文中它包括父母亲戚的爱;家乡的山水草木;

悲欢离合的家史;邻里乡情四个方面。结尾的两个比喻形象说明了“童年的烙印”与自己不可分割的特点。

3.少年离家的两种情况。(第三节)

明确:第三段从少年离家写起,写了两种情况:不少人富有浪漫气息,为追求理想开创事业;多数人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为维持最低的生活被打发出家门。前一种人是主动出去闯世界;后一种人是被动地被打发出门,是现实的。

4. 年少离家后的各种可能的遭遇有哪些?(第四节)

明确:紧接第三段按时间顺序写年少离家后的各种可能的遭遇:有的一无所有而回乡,有的流连在外;有的厌倦闯荡、锐气消尽,有的淡薄名利、渴慕归隐;有的穷困潦倒,有的春风得意。

5.谈谈引用韦庄、孟浩然、项羽等诗文的作用。

明确:韦庄的“未老先还乡,还乡须断肠”写出了离乡闯荡的人怕归乡的心态;孟浩然的“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写出不得志后的思乡之情和少年豪情的消灭;项羽的“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写出闯荡有成者志得意满,意欲回乡炫耀的迫切心情。

6.文中的第五节好像和“乡土情结”关系不大,请你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第五节写了战争、放逐等灾难引发的超越思乡情结的爱国情怀。这一段写的表面上看不是乡土情结,实质是建立在乡土情结上的,并且是对乡土情结的超越,表现了作者对仁人志士高尚情怀的由衷赞颂。也就是说作者把仅仅只是表现为对家的思念的乡土情结逐渐把升到爱国情怀的高度,是乡土情结新的时代内涵。

7.本文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第六节)

明确: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升华了乡土情结的内涵,既照应了前文,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具体说明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

四、总结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1):什么是乡土情结。

第二部分(2-6):按人的成长的时间顺序写乡土情结的形成、发展、表现及升华。

第三部分(7):归纳全文,点明主旨,升华主题。一方面强调乡土之恋不会消失;另一方面,又在鼓励祖国强盛的时代应有大展宏图的志向,极富时代气息。

五、布置作业:完成《学习与评价手册》相关内容,课后收集有关写家园之思的名句。

乡土情结 第二篇_鲁迅的乡土情结

高一语文组【乡土情结,】

试论鲁迅小说创作中强烈的乡土情结

实验高中高一语文组

[内容提要]鲁迅是一个伟大的作家。鲁迅的小说创作中总有挥之不去的乡土情结,已成为贯穿其小说创作的一条重要精神线索。其乡土小说成为整个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代表之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作者在创作中所显现的那种无人能及的强烈的“乡土情结”。本文主要通过对鲁迅生平乡土小说中部分情境的再现和剖析,充分揭示了鲁迅先生的这种强烈的“乡土情结”源自对浙东故土深深的眷恋和对故土纯朴善良的乡亲乃至中国广大农民满怀深情的热爱;这种“爱”同时也体现在鲁迅毫不客气地批判了中国大众愚昧、落后、麻木的世俗心理与国民劣根性,狠狠地鞭挞农民的弱点,唤醒他们起来斗争。作家恨得愈是深切,对乡土的爱愈是浓郁、炽烈;可以说,鲁迅的乡土文学创作是对中国农村、农民深厚情感的文字表现,是真挚情感的流露。

[关键词] 鲁迅 小说 乡土 情结 眷恋 情感

正 文

一、引 言

诞生于黄河流域的中华文化,自其产生之初便孕育了浓厚的“家园意识”,从《诗经》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到李白的《静夜思》再到余光中将思乡之情化为一枚船票的《乡愁》,可以说这种浓浓的思乡意识贯穿了中华文学的始终。鲁迅是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更是20世纪最具影响的乡土小说作家,他对传统文明总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因此,他的小说创作中总有挥之不去的乡土情结,已成为贯穿其全部小说创作的一条重要精神线索。他独特的乡土情结都源自对乡土的浓厚感情,他毕生追求的是对民族灵魂进行改造,使中国人得到合理正常的发展。

何谓“乡土情结”呢?临沂市朱成广在《解读“乡土情结”的命题轨迹和命题意义》中如是说:乡土情结,指集结在心里不会因空间变化而(变化)、消退

的对故乡的感情。乡土文学是上世纪20年代在“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影响下发展出的一种文学现象。在中国文学史上,鲁迅是第一个提出“乡土文学”概念的人,更是现代乡土小说开风气的大师。他的真正命名是1935年鲁迅先生为《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写序时所提出的。鲁迅不仅在理论上阐述了“乡土文学”的含义,而且在自己创作中实践着。因此有人把鲁迅称为最早的乡土作家,认为他“于乡土文学发韧,作为领路者,使新作家的笔,从教条观念拘束中脱出,贴近土地,挹取滋养,新文学的发展,进入一新的领域”。 ①鲁迅先生的《孔乙己》、《风波》、《故乡》等都出现得很早,给后来的乡土作家建立了规范,由于鲁迅小说诗歌文学作品的思想、艺术高深完美,通过写农村生活,写农民命运,写农民的疾苦和哀愁,批判了中国大众愚昧、落后、麻木的世俗心理与国民劣根性。所以成为20世纪20年代、以至整个中国现代文学的典范之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作者在创作中所显现的那种较之其他乡土作家更为强烈的“乡土情结”,而这种“情结”又源于对浙东故土深深的眷恋和对故土纯朴善良的乡亲乃至中国广大农民满怀深情的热爱; 可以说,鲁迅的乡土文学创作是对中国农村、农民深厚情感的文字表现,是真挚情感的流露。

二、乡土情结在小说中的具体体现

鲁迅生于1881年9月25日,故乡在浙江之东——绍兴。少年时代接受长达10余年的传统教育,因其外祖母等亲友在绍兴乡间,其作品中的农民形象与他少年时代的生活不无关系。由于外婆家在农村,他因常去探亲而得以了解农民的生活和思想,“逐渐知道他们是毕生受着压迫,很多痛苦”。(《集外集拾遗》 )

鲁迅初到人世,就已经在不由自主地吮吸着浙东自耕农的文化养料了。这个家中操持家务的祖母(蒋氏)、母亲(鲁瑞),原本都是“目不识丁”的普通乡下人,祖母蒋氏的善良、纯朴、幽默,母亲鲁瑞的刚毅、坚忍、豁达都与浙东民性相通,而深深的影响着鲁迅,以至在他离别故乡几十年后,仍然在他身上留着拂不去的印痕,在他身上形成强烈的“乡土情结”。最引人注目的自然是鲁迅乡土化的生活习性。这在鲁迅与出生于沿海城市的一个官僚之家的许广平的共同生活中,给许广平留下了如下的回忆—— 他总是爱那爽脆夹些泥土气味的农民食物。衣服他是绝对要穿布制的,破的补一大块也一样的穿出来。俭省有时几乎令人看不过

去,例如抽香烟,直至烧手或甚至烧口,真正没法拿了,然后丢掉。茶饮得很多的,而且一定要清茶。他喜欢吃硬的东西,饭炒起来也是要焦硬些,软绵绵的有些不大爱吃,好象丝绸的衣服不爱穿一样,他是彻头彻尾从内至外都是农民化的。这正是鲁迅青少年时期的浙东乡土生活在心灵中的碰撞与融汇,才产生了如此强烈的“乡土情结”。这对其后来的乡土文学创作有着特殊的意义,在小说诗歌文学作品中寄托了他对故乡的深情。于是我们在鲁迅的回忆性文字中看到,乡野的田园风光、民间社戏,得到近乎“仙境”一般地表现。但这似乎又作为一种陪衬、力透纸背的凸现的,是那些“目不识丁”的农家伙伴淳厚、诚挚、善良的品德。鲁迅缘此而感受到未失童心、稚气的温暖与慰籍,在他的心灵中竟一直保持着诗的魅力。鲁迅对故乡的爱、对农民的爱全都倾吐在字里行间,饱含在对浙东故乡的风土、人情、农民生活的描绘和刻画上,这在他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中都有直接的展现。

写家乡的风土人情是乡土文学的常见主题。鲁迅的《孔乙己》、《阿Q正传》、《药》、《风波》、《故乡》、《离婚》、《社戏》、《祝福》、《在酒楼上》等小说诗歌文学作品的取材都是绍兴一带农村和小集镇的生活;所选择的地点——鲁镇、未庄、庞庄、S城、咸亨酒店„„也是绍兴一带农村和小集镇的化名。作者依据故乡生活的经历“复制”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风景画、风俗画和灰色的世态画。“按照绍兴习俗,凡是出嫁的女儿。如果还未当家,夏季大抵可以回家去消夏。”②这一习俗在《社戏》中作者有具体的交代。浙东农民习惯认为拆掉灶台是对人的一种最大的侵犯与侮辱,因为民以食为天,把人家吃饭的家伙都给毁了,那便是天大的冒犯。《离婚》中写了庄木三到施家去“拆灶”。《风波》中用小孩子刚出生时称的斤数命名,则是浙东农村一些村庄取小名的“普通的习惯”。《孤独者中》中魏连殳死时门上贴“斜角纸”,也都是浙东一带风行的习俗。“狗气杀”这种浙东农村特有养鸡器具,在《故乡》中都有出现和说明。这些习俗在鲁迅小说诗歌文学作品中的出现,是作为细节的真实,也是鲁迅少年时期故乡生活的写照。有的有助于丰富人物的性格,有的推动了情节的发展,鲁迅对于习俗的描写,是交代生活着的具体的有特色的环境。如《祝福》中对预备祝福和祭祀的环境描写是说明两个问题:一是说家家户户一律的忙,特别是女人更忙,“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二是说在祭祀时很慎重,“拜的只

限于男人”。祥林嫂生活在这一环境中。她的悲剧命运与悲惨的死,就是在鲁镇四次祝福的习俗中完成的。描绘的风俗画,不仅成为人物的典型环境,而且成为当时一个社会的缩影。《孔乙己》中曲尺形柜台的不同格局和长衣衫、短衣帮不同的喝酒方式,不仅反映了浙东小镇酒店的乡土风韵,而且充分地显示了农村贫、富两个阶级的对立。鲁迅往往把绍兴一带的小酒店和茶馆作为小说人物活动的场所。若非少年时代耳濡目染,很难凭空构造出这样的生活环境,同样也是鲁迅少年时期乡土生活的写照,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深深的“刻”在鲁迅的记忆中。绍兴是有着浓郁文化氛围的江南水乡,“绍兴师爷”名扬天下,是个“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的名胜之地。鲁迅乡土小说的环境都以海边水乡为背景,在《社戏》里描绘了飞一般的白篷航船,月色朦胧下起伏的连山,两岸碧绿的豆麦夹杂着河底水草散发出来的清香„„,总之,乡野的田园风光、民间社戏。那种近乎“仙境”般表现真是令人陶醉,引人遐想,把读者带到江南水乡月夜的境地。在《故乡》里把少年闰土融进浙东海滨绚丽的画面里,神奇、美妙、传神、动人、可爱,也只有诗那般的环境才能映衬出童心的那份绝假存真,稚气的温暖与慰籍。

此外,鲁迅重视人情的描写。在《社戏》中描写了农村农民和小朋友的好客。双喜、阿发等小朋友的热情、天真;六一公公憨厚、纯朴,揭示了他们心灵之美,农村的古朴之风,农民的憨厚之气,镶在鲁迅幼小的心灵上,留在鲁迅美好的记忆里。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村封建等级观念日益的加深,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人情也随之变化。闰土对“我”竟然喊起“老爷”来,杨二嫂也变得刻薄刁滑起来。人与人之间变得如此隔阂,人情变得如此淡薄,这也就是当时时代风尚的反映。总之,小说中的景色描写是作者童年生活的再现,更是鲁迅的“乡土情结”淋漓尽致的展现。

鲁迅对故乡风俗、景物的描写,具有三个鲜明的特色:第一,鲁迅对乡土有独特的感触皆源于其自身的“乡土情结。”第二,鲁迅着重点染的是浙东水乡的特色,提供人物活动的舞台,展现人物性格,反映时代风貌以显示人物与环境的关系。第三,鲁迅笔下描绘的风俗画与风景画,增加了美和力,给读者“视觉”以冲击,而产生精神的愉悦,富有美感,表达了作者的美学思想。

三、乡土情结源于对农民深深的爱

乡土情结 第三篇_浅析路遥作品中的乡土情结

本 科 生 毕 业 论 文

题目: 浅析路遥作品中的乡土情结

姓 名: 陈彦红

学 号: 107091301322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年 级: 07级

系 别: 人文科学系

完成日期: 2011年6月

指导教师: 张黎【乡土情结,】

浅析路遥作品中的乡土情结

陈彦红(人文科学系汉语言文学专业 2007级)

内容摘要:中国当代文学史上,路遥是有着重要地位的作家,也是陕西当代作家的杰出代表之一。他是中国乡土人生的忠实歌者,中国农本文化精神的代言人。本文通过路遥的作品去分析其深沉质朴的乡土情结。第一部分对其乡土小说做以简单概述,主要从中国乡土小说及路遥小说的特点入手;第二部分从三个方面具体分析其乡土情结,首先是路遥作为广大农民的歌者形象,其次是其对农村现状的思考,最后是其对故土的怀恋与告别。从这两大部分三个方面去对路遥的乡土情结做以全面的分析与认识。

关键词:路遥 乡土小说 怀恋 乡土作家

Lu yao's works of native land complex

ChenYanhong (Department Of Humanistic 2007 Grade)

Abstract: LuYao ha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ry history. He is one of the outstanding representative writers of Shaanxi province. He is a faithful singer of Chinese vernacular life and a spokesman of Chinese agricultural culture. This article analyses lu yao's deep plain agrestic complex in his works. The first part simply overviews his novels, mainly from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vernacular novels and that of LuYao; The

second part analyses his agrestic complex concretely from three aspects, his image as a farmers' singer, thinking of the rural situation on the homeland, and the nostalgia and farewell to his homeland.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and understanding may fully explain LuYao's agrestic complex in his works. Keywords: lu yao ; native novel ; nostalgia ; native writers .

【乡土情结,】

引言

路遥是陕西乡土文学的重要代表作家,作为从黄土地上走出的作家,他的作品大都是农村题材,比较有影响的有成名作《惊心动魄的一幕》,《风雪腊梅》,《黄叶在秋风中飘落》,《在困难的日子里》,《人生》,《平凡的世界》。尤其是《平凡的世界》荣获了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被誉为“茅盾文学奖皇冠上的明珠,激励千万青年的不朽经典”,是当代表现乡村生活的史诗性巨著。路遥的作品多以陕北黄土高原为背景,展现了黄土地上劳苦大众的生存状况和历史命运。作品中表现的也是他所谓的“城乡交叉地带”的生活,作品以城乡差别为背景,描写这一地带的农民及农村知识青年的徘徊苦闷以及遭受的挫折失败,以此揭示在这一封闭的社会结构中农村和城市的矛盾冲突。这种矛盾也体现出了路遥思想深处的矛盾:他热爱这古老的土地以及这里淳朴善良的人民,然而这里的愚昧落后又使他要走出农村,去感受城市文明。于是他把对故乡的依恋由固守土地转为精神的向往。与此同时,对于土地的热恋便成了他一贯书写的主题。在路遥的全部作品中,土地有三种不同的意义:一是农村社区生活和传统农业文明。二是与土地、底层生活相关联的人的系列,可称为“土地——母亲——人民——实践”形象系列。三是指一个大的意识系列,如给人无限启示、又引发无比亲情的家乡山水风情等1。

一 路遥乡土小说简述

1.1 关于乡土小说

乡土世界历来是众多作家抒写的对象,然而在对乡土文化的抒写中,却又有着不同的价值立场。所谓“乡土小说”主要指靠回忆重组来描写故乡(包括乡镇)的生活,带有浓重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2。而鲁迅是现代乡土小说的奠基者,给后来的乡土小说家开辟了新的道路。他的乡土小说在于对乡村的文化启蒙,表现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心态,以批判的姿态来揭示国民的劣根性。30年代的茅盾等人的乡土小说主要宣扬乡村激烈的现实政治变革。40年代的赵树理,五六十年代的柳青,周立波等宣扬山乡巨变。这种改变乡村的创作思想也引领了中国乡土小说的创作潮流。以沈从文为代表的乡土小说家所表现的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纯美和谐的乡土世界,带有虚幻色彩。后来的以路遥、陈忠实为代表的“黄土文学流派”,“他们把黄土地上的人文历史,时代变迁作为创作主题和终极目标。他们身上有秦人般的狠劲,憨劲和倔劲,像农人种地般写作,他们的作品也像黄土似的厚重,大气和本色。其作品也表现出黄土地般的厚重大气。”黄土派文学发端于柳青,路遥,陈忠实等继承发展。黄天厚土是他们共同的文化渊源,农村题材现实主义是他们共守的传统,宏大叙事和史诗追求是他们的艺术风格。路遥是黄土文学的杰出代表,现实主义的宏大叙事和史诗风格是他的艺术追求。他的乡土小说对城乡交叉地带进行关照,体现的也是社会转型时期的特殊的历史现状,真实的表现了农村在现代化进程存在的各种问题和矛盾,并且始终关注乡村的发展和出路,是农本文化的代言人。

乡土小说是将“乡间的生死,泥土的气息,移在纸上”。[17]它更多的表现出对往事的怀念,对传统文化消失的哀叹。在后现代化德乡土小说则呈现出一些文化移植、文化断裂、文化碰撞等等一些矛盾状态。乡土小说具有你浓厚的乡土味,1

2 肖云儒:《路遥的意识世界》,雷达主编:《路遥研究资料》,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77页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2页。

这类作品中大多农村生活气息较浓。作品中的人物语言大多是富有地道的乡土味的。它发源于土地,歌颂土地,展示农村生活面貌,同时又体现城乡融合的整个过程。乡土小说的题材多选自对故乡生活和童年往事的回忆,作品充满清新、刚健和朴野之气。这类小说穿插各地风情民俗的描写,作品因而充满泥土气息,显示出鲜明的地方色彩。乡土作家大都是寓居都市的乡间游子,他们所表现的乡土生活,都隐含着浓郁的乡愁,作品带有作家的情感倾向。乡土小说作家坚持现实主义创作原则,注重人物和环境关系的展示,因而人物性格既鲜明生动,又真实可信。大多数乡土作家在创作上逐渐走向成熟,开始显示出较为突出的创作个性和艺术风格。

(二)农本文化的忠实守望者——路遥

路遥在当代文坛有着重要地位,他是中国乡土文化的忠实歌者。与传统意义上的乡土小说不同的是,路遥的乡土小说是一种现实主义精神的农本文化小说。他是在黄土地上成长起来的作家,所以在作品中倾注了对乡土,对农民文化的热爱和礼赞。他用生命之笔抒写了他独特的乡土世界,抒写了当代乡土中国儿女们的精神世界,生活和理想,以及他们遭遇的社会现代性转型期使其产生的生存与心灵困境。路遥所处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转型期对其乡土小说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于是,他的作品中对于转型期的城乡一体化进程进行了抒写。体现着中国当代知识分子对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认知和态度。具有社会发展史和文学史的双重意义。现实主义精神是40年代“社会剖析派”在当代的一种延伸,而路遥深受柳青等老一辈作家的影响,始终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也因此,路遥成为了乡土的礼赞者,是农本文化精神的忠实守望者和代言人。他在作品中展现了对乡土,人生等的思考。

二 广大农民的歌者

路遥从小生活在陕北黄土高原那片土地上,那里贫困落后。这里的人们世世代代在土地上劳作着。而正是这块贫瘠的土地和这里善良淳朴的乡民们养育了他。作为黄土地的儿子,他也就更能深切的体会到生活在黄土地上的劳苦大众生活的困苦与命运的艰辛。于是,他的作品大都是农村题材。他把笔触伸向黄土高原这块古老的土地,展现这里一代代人的生存状况。正如路遥自己所说“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我对中国农村的状况和农民命运的关注尤为深切。不用说,这是一种带着强烈感情色彩的关注”1。他始终以浓重的乡土情感来展现最为普通的农民和农村知识青年的人生追求和生存状态。尽管路遥从小在饥饿与贫困中度过,但是对生他养他的黄土高原这块神奇的土地有着特殊的感情。对乡村乡民有着深厚而凝重的挚爱。同时,又对这里的愚昧落后充满了忧虑与哀思。

2.1 塑造了朴实劳动者形象

作为乡土作家的路遥,深受厚重的乡土文化与乡情的影响。在作品中,他通过对典型人物的塑造来表现对于乡土的挚爱。陕北这块广博的土地为他奠定了深1 路遥:《生活的大树万古长青》,《路遥研究资料》,山东: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5页

厚的民族文化底蕴。这里的文化造就了这里人们特殊的文化心理和性格气质。他们质朴善良,勤劳朴实,强悍豪爽。《人生》中的巧珍可以说是传统女性的典型代表:美丽大方,善良宽容,坚强朴实,对生活充满了无限的热爱,敢于冲破世俗的束缚追求属于自己的爱情。她大胆的向农村青年高加林表白自己的爱情,并以农村女性的温柔体贴去全心的爱他。虽然最终高加林抛弃了她,但她并没有怨恨他,而是更加坚强的生活着。在高加林被遣回村时,她毅然阻止了姐姐向加林报复,还向姐姐的公公高明楼说情让给加林安排一份工作。这是多么宽厚深沉的爱。传统道德中的人性美在她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德顺爷爷也是作者精心塑造的典型的传统文化的代表。他一辈子在土地上辛勤劳作,朴实豁达,对生活充满了热情。虽然他没有多少文化,但却以饱经世事的人生经历和智慧影响着包括高加林在内的农村青年。他身上体现出了在土地上勤劳耕作的老一辈农民朴实忠厚的黄土文化精神和浓厚的乡情。孙玉厚老人赡养母亲,供养弟弟,抚养儿女,无怨无悔的付出,不求回报,这也正体现了传统伦理中亲情的厚重。在高加林被遣回村时,当他担心乡里人会厌恶他时,出乎意料的是“村里的人们就先后围在了他身边,开始向他问长问短,所有人的话语,表情,眼神都不含任何恶意和嘲笑,反而都很真诚。大家还七嘴八舌安慰他哩”“回来就回来吧,你也不要灰心!”“天下农民一茬子人哩!逛门外和当干部的总是少数!”“咱农村苦是苦,也有咱农村的好处哩!旁的不说,吃的都是新鲜东西!”,“慢慢看吧,将来有机会还能出去哩„„”。乡亲们的安慰让加林感动,“亲爱的父老乡亲们!他们在一个人走运的时候,也许对他躲得很远;但当你跌了跤的时候,众人都伸出自己粗壮的手来帮扶他,他们那伟大的同情心,永远都会给予不幸的人!”。作者借高加林之口表现了农民身上那种诚挚,宽容,善良的浓浓的乡情美。《在困难的日子里》中, 马健强考上了县中,但家庭的困顿使他面临辍学的危机,此时,乡亲们给了他物质上的关怀和精神上的安慰。尽管“全村人都饿的浮肿,仍然把自己那一点救命粮分出一升半碗来,纷纷端到我家里,那几个白胡子爷爷竟然把孙儿们孝敬他们的几个玉米馍,也颤巍巍的塞进我的衣袋里。”乡村农民那种朴实,善良,互助的美德在路遥笔下得到深刻的体现。正如路遥借马建强之口所说“正是靠着这种伟大的友爱,生活在如此贫瘠的土地上的人们才一代一代延续到了现在„„”。

孙少安和孙少平是路遥塑造的典型人物形象。少安是新时代的农民形象,同样,传统美德在他身上得到了更好的诠释。他从懂事起就明白了要帮助父亲挑起家庭的重担,他对家人相濡以沫的爱在小说中有充分的体现。他帮助父亲养活一家人,而从来没有怨言。并总是以真挚的爱为家人付出。在他身上,体现了作者对于人伦以及传统美德的深切思考。除了对家人的爱,他也同样真诚的为乡邻着想,在他开办砖厂率先开办乡镇企业,物质上得到充裕之后,并没有忘记乡邻,他把村子里闲散的劳动力接纳到自己的砖厂,为他们解决了物质上的困境。他继承了中国农民的传统美德:淳朴善良,勤劳厚重,也体现了他敢于创新的精神。孙少平是新的农村知识分子形象,他从一个忍饥挨饿的学生到乡村教师,再到揽工汉,最后成为了煤矿工人。在他的人生历程中,作者体现了他积极进取,不断的超越苦难,坚定的追求自己的生活理想和人生价值的奋斗精神。他这种顽强的抗争精神也是众多黄土地人们所共有的。这一系列人物的塑造充分体现了作者对于劳苦大众的热爱和理解,也表现了作者对于他们那艰辛曲折的生活的同情。路遥在人物塑造上打破了以往文学中简单的好人坏人之分的方式,他作品中的人物

乡土情结 第四篇_《乡土情结》中的诗句

杂诗·君自故乡来

【唐】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长门怨

【唐】刘皂

客舍并州已十霜,

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乾水,

【乡土情结,】

却望并州是故乡。

渡汉江

【唐】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长干曲

【唐】崔颢

(1)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2)

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

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

(3)

下渚多风浪,莲舟渐觉稀。

那能不相待?独自逆潮归。

(4)

三江潮水急,五湖风浪涌。

由来花性轻,莫畏莲舟重。

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乡土情结,】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乡土情结,】

《菩萨蛮》

【五代】韦庄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留别王侍御维

【唐】孟浩然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南园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唐】林则徐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乡土情结 第五篇_《乡土情结》

教学目标:

2.了解本文大量引用诗文的作用。

3.学习评点的读书方法。

教学方法

教师做好课前预习指导工作,教会学生评点的方法,学生在感知文本、研习文本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评点,课上师生、生生间进行交流。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读:

这篇文章有比较深的内涵,老师读起来也要经一番回味思索,才能领悟得较深。课前让学生仔细阅读,同时思索以下这些问题。这些问题有的是文中有答案的,请生务必在文中画出来;有的没有现成答案,请生思索并组织语言来回答。

预习题:

1。第一段写了什么?(请用一句话概括内容)本段引用诗文有何作用?

3。读三至五段,思考:人们为何要离开家乡?(概括内容)

4。读第四段第五段,思考离乡的人和故乡还有什么关系吗?为什么要写到战争?(思考回答) 另:画出生字词,和富于表现力的词语。

教学过程:

一、引入:

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家乡人。人,对家乡总有很深的情感,离开了家乡,会有一种乡思乡愁涌起。现在我们有的同学已经离开家乡,来到丹阳求学,这种情感或许已经体会到。 思乡之情,也是人之常情。可是我们平时只知道思乡,可能没有深入的想想,人为什么会有思乡之情?这种情感又有什么内涵?思乡之情是应该压制还是应该弘扬呢?思乡情结,值得我们思索,值得我们回味。作家对此往往想得透彻,思考得深入,今天我们一起来研习《乡土情结》这篇文章,一起来体会乡情的内涵。

二、学习目标:

2、了解本文大量引用诗文的作用。

3、学习评点的读书方法。

三、导入研习文本:

昨天布置了大家预习,相信大家在昨天的预习之下,自读自悟自加体会,能够或多或少地看到这篇文章的一些妙处。下面大家把预习的活页本拿出来。

过渡:从量上看,大家完成地很好,下面我们来看看质如何?

五、研习文本:

1、第一段写了什么?请用一句话概括内容。(注意依据)

明确:乡土情结的内涵。(什么叫乡土情结)

那么究竟什么是乡土情结呢?要具体阐述,把要点说出来。

我们平时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称为“乡土之情”,本文为什么称它为“乡土情结”?“情结”意思为“心中的感情纠葛,深藏在心底的感情”本段如何体现?

划出关键词。齐读本段

-----------关键词是“魂牵梦萦“随时随地”,“情不自禁”“永不褪色”等。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jy/471863/

推荐访问:乡土情结赏析 乡土情结阅读答案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