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知识 > 教学方法 > 浣溪沙五首

浣溪沙五首

时间:2018-12-01   来源:教学方法   点击:

【www.gbppp.com--教学方法】

第一篇:浣溪沙五首

《浣溪沙》导学案

涉县光华中学备课方案

5 5 课前小测:(时间___________分值__________) 说明:

1、本方案是备课的基本要 求,各科根据学科特点以 及个人教改的新思路,适 当增加课堂活动内容。 2、要求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

这首词中所写的景,并不是一般情况下通过视觉形象构成的统一的画面,而是通过传入耳鼓的各种不同的音响在诗人意识的屏幕上折射出的一组联续不断的影象。 自学内容:

3、课堂展示和重点检查什么 程度的学生,根据问题的难 易程度灵活掌握。

学习目标(重点、难点)

1、了解词的风格、作品及词人生平经历;学习词的基本知识;掌握吟诵欣赏词的技巧与方法。

2、反复诵读,掌握适当的停顿、节奏与语气;充分发挥想象在阅读诗词的作用;结合词的背景来阅读理解词的内容;从语言的角度品析词的意境。

3、体会词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思想;认识古人面对自然、生活与自身变化所持的态度与观念;在感悟中多一份情感的经历。

第1页 共6页

一、学生准备,教师引导

1、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宋仁宗年号,1056~1063)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2、创作背景:这首词是苏轼43岁在徐州(今属江苏)任太守时所作。公元1078年(北宋元丰元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苏轼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组词《浣溪沙》

,题为“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皆写初夏农村景色,此为其中第四首。

所遇所感,上片写初夏的田园风光,下片写主人公的感受和行踪。全词有景有人,有形有声有色,乡土气息浓郁。日高、路长、酒困、人渴,字面上表现旅途的劳累,但传达出的仍是欢畅喜悦之情,传出了主人公县令体恤民情的精神风貌。作品既画出了初夏乡间生活的逼真

第2页 共6页

讨论内容:

四、学生品味,指导改写

例如:我独自漫步在枣花铺满了乡间的道路,一阵清风徐来,吹起地上的花瓣,也吹落满树三、学生体验,指导赏析

的枣花,枣花扑簌簌地落在我的衣服和头巾上,我听到了轻微的落花声。整个村庄飘散着甜腻的气息,农民的脸上洋溢着微笑。我陶醉了!不知走了多少路,觉得自己真的喝【赏析一】本篇写的是作者“谢雨”途中的感受。上片写景,下片抒情。需要指出的是,这首词中所写的景,并不是一般情况下通过 视觉形象构成的统一的画面,而是通过传入耳鼓的各种不同的音 响在诗人意识的屏幕上折射出的一组联续不断的影象。现在,不 妨让我们跟随作者的意识活动来体验一下这首词的构思过程。

【赏析二】《浣溪沙》这首词是苏轼43岁(1078)在徐州任太守时

所作。那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 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 这组词就是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的。 【赏析三】

此词为作者徐州写的五首《浣溪沙》中的一首,描述他乡间 的见闻和感受。作品艺术上颇具匠心,词中从农村习见的典型事 物入手,意趣盎然地表现了淳厚的乡村风味。清新朴实,明白如

第3页 共6页 ◎ 第4页 共6页

涉县光华中学备课方案

课前小测:(时间___________分值__________)

说明:

1、本方案是备课的基本要 求,各科根据学科特点以 及个人教改的新思路,适 当增加课堂活动内容。 2、要求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 自学内容:

学习目标(重点、难点)

3、课堂展示和重点检查什么 程度的学生,根据问题的难 易程度灵活掌握。

第5页 共6页

第6页 共6页

第二篇:浣溪沙五首

浣溪沙词

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

细雨斜风作小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浣溪沙五首】

4、浣溪沙-(宋)李清照

髻子伤春慵更梳,晚风庭院落梅初,淡云来往月疏疏,

玉鸭薰炉闲瑞脑,朱樱斗帐掩流苏,通犀还解辟寒无。

5、浣溪沙-(宋)李清照

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

6、浣溪沙-(宋)李清照

莫许杯深琥珀浓,未成沈醉意先融,疏钟己应晚来风。

瑞脑香消魂梦断,辟寒金小髻鬟松,醒时空对烛花红。

7、浣溪沙-(宋)李清照

小院闲窗春己深,重帘未卷影沉沉,倚楼无语理瑶琴。

远岫出山催薄暮,细风吹雨弄轻阴,梨花欲谢恐难禁。

8、浣溪沙- (唐)李煜

红日已高三丈透, 金炉次第添香兽, 红锦地衣随步皱。

佳人舞点金钗溜, 酒恶时拈花蕊嗅, 别殿遥闻箫鼓奏。

9、浣溪沙-(宋)晏殊①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②独徘徊。【浣溪沙五首】

①选自《珠玉词》。晏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宋代词人。②小园香径:花园里飘着落花香味的小路。因落花满径,幽香四溢,故云香径。

10、浣溪沙- 晏殊

小阁重帘有燕过,晚花红片落庭莎。 曲栏干影入凉波。

一霎好风生翠幕,几回疏雨滴圆荷。 酒醒人散得愁多。

玉碗冰寒滴露华,粉融香雪透轻纱。 晚来妆面胜荷花。

鬓亸欲迎眉际月,酒红初上脸边霞。 一场春梦日西斜。【浣溪沙五首】

12、浣溪沙- 晏殊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销魂。 酒筵歌席莫辞频。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 不如怜取眼前人。

13、浣溪沙- 苏轼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沈郎多病不胜衣。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此情惟有落花知!

14、浣溪沙- 秦观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15、浣溪沙- 张先

楼倚春江百尺高,烟中还未见归桡,几时期信似江潮?

花片片飞风弄蝶,柳阴阴下水平桥,日长才过又今宵。

16、浣溪沙- 晏几道

二月和风到碧城,万条千缕绿相迎,舞烟眠雨过清明。

妆镜巧眉偷叶样,歌楼妍曲借枝名。晚秋霜霰莫无情。

17、浣溪沙-(宋)晏几道

唱得红梅字字香,柳枝桃叶尽深藏。遏云声里送离觞。

才听便拚衣袖湿,欲歌先倚黛眉长。曲终敲损燕钗梁。

18、浣溪沙-晏几道

日日双眉斗画长,行云飞絮共轻狂。不将心嫁冶游郎。

【浣溪沙五首】

溅酒滴残歌扇字,弄花熏得舞衣香。一春弹泪说凄凉。

19、浣溪沙-苏轼

万顷风涛不记苏,雪晴江上麦千车。但令人饱我愁无。

翠袖倚风萦柳絮,绛唇得酒烂樱珠。樽前呵手镊霜须。

徐州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潭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 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村绿暗晚藏乌,黄童白叟聚睢盱。

麋鹿逢人虽未惯,猿猱闻鼓不须呼,归来说与采桑姑。

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相排踏破篟罗裙。

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道逢醉叟卧黄昏。

麻叶层层檾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

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麨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

21、浣溪沙·张孝祥

霜日明霄水蘸空,鸣鞘声里绣旗红,澹烟衰草有无中。

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浊酒戍楼东,酒阑挥泪向悲风。

22、浣溪沙-赵令畤

水满池塘花满枝。乱香深里语黄鹂。东风轻软弄帘帏。

日正长时春梦短,燕交飞处柳烟低。玉窗红子斗棋时。

23、浣溪沙-纳兰容若

残雪凝辉冷画屏。落梅横笛已三更,更无人处月胧明。

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

24、浣溪沙-纳兰容若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25、浣溪沙 - 况周颐

惜起残红泪满衣,它生莫作有情痴。人天无地著相思。

花若再开非故树,云能暂驻亦哀丝。不成消遣只成悲。

水涨鱼天拍柳桥,云鸠拖雨过江皋。一番春信入东郊。 闲碾凤团销短梦,静看燕子垒新巢。又移日影上花梢。

27、浣溪沙-欧阳修

湖上朱桥响画轮。溶溶春水浸春云。碧琉璃滑净无尘。 当路游丝萦醉客,隔花啼鸟唤行人。日斜归去奈何春!

28、浣溪沙-李璟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无限恨,倚阑干。

29、浣溪沙-欧阳修

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绿杨楼外出秋千。 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催拍盏频传。人生何处似樽前!

第三篇:浣溪沙五首

1.2《浣溪沙》教案

河大七上

1.2《浣溪沙》教案【浣溪沙五首】

这首词为苏轼在徐州所作五首《浣溪沙》之一。这组词前有一小序,说明了作词的原委:“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潭在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神宗元丰元年(1078),徐州发生严重春旱,作为一州之长的苏轼对此极为关心,他亲往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前往石潭谢神。这组词即是记述他在村野的见闻和感受。

作者在这首词中生动地描绘出一幅饶有情趣的农村初夏图景,流露出对乡村生活的喜悦之情。

句 解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首句正常语序应是“枣花簌簌落衣巾”,是说枣花簌簌飘落在衣服和头巾上。“簌簌”,象声词,摹写枣花飘落时的细微声音。作者通过枣花点明初夏[‘时节,同时展现出人行走于枣树下,微风吹拂、清香四溢的景象。

次句写所闻。耳畔传来“吱吱嗡嗡”的纺车声,细细倾听,却又无法分辨声音的来处,因为在这个繁忙的收蚕季节里,缫丝声已在村南村北此起彼伏响成一片了。“缫车”,是抽丝的工具。

末句写所见。“牛衣”,《汉书·食货志》有“贫民常衣牛马衣”的话,也有人说即蓑衣之属,这里泛指用粗麻织成的衣服。作者抬眼望去,就在路旁的一株古柳树下,一位村农正叫卖着黄瓜。

作者成功地抓住了富有季节性特征的事物,不加修饰,渲染出了浓厚的农村生活气息;同时暗中流露出久旱逢雨之后轻松愉快的心情。如果旱情不解除,桑树枯死,哪来桑叶养蚕而抽丝,也谈不上卖瓜果了。作者用笔之妙,就在于此。

这一段写景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是用静态的视觉形象构成画面,而是通过各种不同的音响在人的意识屏幕上折射出的一组连续不断的影像,构成有声有景的立体情境。“村南村北响缫车”,虽然只是写声音,却分明呈现出村里百姓辛勤劳作的场景。

酒困路长唯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酒后困意正浓,又经过长途跋涉,此时真想好好地睡上一觉。烈日当空,口干舌燥,要是能有一杯清茶解渴该有多好!于是走到村野的一户人家前,试着敲门探询。“漫”,随意,不由地。因为非常渴,所以不由得想喝茶。“试问”,透露出谦逊亲切、不愿惊点扰人家的意思。

下片开头两句用对偶,看似漫不经心,属对却十分工整,尤其是虚词“唯”与“漫”的对仗尤见功力,将初夏正午的炎热和酒渴困倦的行人情态表现得真切生动,如在目前。

1

第四篇:浣溪沙五首

浣溪沙

第一节 【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

苏轼

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溪绿暗晚藏乌。黄童白叟聚睢盱。

麋鹿逢人虽未惯,猿猱闻鼓不须呼。归家说与采桑姑。

黄童:黄发儿童;白叟:白发老人;睢盱:喜悦高兴的样子。

麋鹿:鹿类的一种。

猿猱:猿类的一种。

这首《浣溪沙》是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之首,作于元丰元年(1078)。此年的春天,一场严重的春旱席卷徐州,作为徐州的长官,词人亲自到石潭求雨,而雨下之后,词人又躬身到石潭谢雨,此词便写于他赶往石潭谢雨的路途中。

照日深红暖见鱼,深红温暖的夕阳斜斜地映照潭水,把潭水染得通红也增加了一份暖意,而潭中的鱼儿欢快游玩,清晰可见,染红了的潭水、欢快游动的鱼儿都是春旱过后、大雨降后的情景,词人虽未点出春旱之时的情景,但读者可以想象那是一定是潭水干枯、鱼儿无处寻觅,这样的前后对比之中、温馨的画面之中隐含了词人欣喜的心态。连溪绿暗晚藏乌,沿着石潭向四处望去,看见成阴的绿树接连一片,而深藏其中的乌鹊发出鸣噪的声响,动静结合,更显幽静。黄童白叟聚睢盱以黄童、白叟代称所有聚集的人群,词人看到他们都呈现出喜悦兴奋的神态。上片中红、绿、黄、白等色彩和谐搭配,动景、静景巧妙结合,景物、人群完美融合,运笔灵动、构思精巧。

麋鹿逢人虽未惯,猿猱闻鼓不须呼,麋鹿在突然之间逢遇如此多的人群顿觉不习惯,有一种惊慌之感,而猿猱却一听到喧天的喜庆鼓声不招自来,极度兴奋,这一对比的描写情趣盎然。以动物的反映间接写出石潭谢雨的欢闹情景,不着一字,而风流自现,可谓神笔。归家说与采桑姑,结尾由实转虚,笔法灵活,词人想象这些观看长官亲自谢雨而欢喜异常、激动难耐的在场者,归家之后一定会把谢雨之时的欢腾景象向采桑姑细细说与。

在这首小词之中,词人丝毫没有描写自己的心境,但透过词人所见、所闻、所想的一切,读者自可体会词人无比兴奋之情,含蓄隽永,耐人寻味。

第二节 【浣溪沙】

苏轼

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相挨踏破茜罗裙。

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道逢醉叟卧黄昏。

旋:立即;使君:词人自称。

棘篱:以荆棘围成的篱笆。

茜:茜草,此处指代红色;罗裙:丝绸裙子。

收麦社:麦子收过之后举行的祭神谢恩的活动。

乌鸢:乌鸦、老鹰;赛神:用仪仗鼓乐迎神出妙、周游街巷等活动,称之为塞神。

这首《浣溪沙》是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之第二首,也是写石潭谢雨途中的所见所闻,清新自然,极富情趣,给人留下拂之不去的印象和美感。

上片主要是描写农村中的姑娘速上红妆、争相观看使君的场景,十分生动有趣。旋抹红妆看使君,村中的姑娘急急忙忙地抹上红妆赶去观看路过的使君。一个旋字写出了乡村姑娘的特色,她们不会像富家深闺中的女子那样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风,抹上红妆显示出爱美之心,但也只是稍稍打扮便可;另外,也写出了她们看望使君的急切心情。三三五五棘篱门,姑娘们三三五五地挤在棘篱门前,你推我、我推你,争相抢看远道而来的使君,她们活泼、自然的神态不道而明。相挨踏破茜罗裙,在这种推挤之中,甚至踩破了她们红色的罗裙,读者可以想象簇拥中的她们因罗裙踏破、或一睹使君的杂乱尖叫声、打闹声,场面感十足,给人身临其境之感,仿佛看见她们欢喜又含羞的笑脸,听到她们娇柔的欢闹。

下片转而主要描写祭祀的情景。老幼扶携收麦社,老老少少相互扶携到土地祠祭祀神灵,真诚感谢上天大将甘霖,老幼扶携可见盛况空前。乌鸢翔舞赛神村,人们以丰富的酒食酬谢神灵,而引来了无数馋嘴的乌鸢,它们在村头飞翔盘旋,久久不肯离去,词人不直接描写酒食的丰盛,却以乌鸢翔舞的场景进行侧面烘托,笔法婉曲而又恰到好处地予以表现。道逢醉叟卧黄昏,词人和百姓共同宴饮、狂欢之后,在归途中看见一个老人醉卧于道旁,仿佛是不经意之笔却实为匠心,以这一特写的镜头反映出普村同庆、普村同欢的情景,韵味无穷。

第三节 【浣溪沙】

苏轼

麻叶层层苘叶光 。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

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

即麻,俗称青麻,麻类的一种,茎皮纤维等可用于制作布匹、麻绳等。

络丝娘:本为虫名,此处代指缫丝的妇女。

垂白:鬓发将白的老人;杖藜:倚仗藜茎制成的手杖;藜:植物名,此处指以藜茎制成的手杖。

捋青:从未全熟的麦穗上捋下麦粒:用麦子制成的干粮;软:饱之意。

这首《浣溪沙》是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之第三首,词人细致地感受村中的景致,亲切地关怀村中百姓的生活,爱民的长官形象和盘托出。

麻叶层层叶光,麻叶一层一层地密密麻麻地铺着,而且一层一层的麻叶都泛着光泽,麻叶、叶互文见义,层层二字可见麻叶的繁茂,光字又写出了叶的光滑滋润,此处虽然未写明曾降下甘霖,但由层层聚集且泛出光亮的麻叶,我们就可以知道这都是由于求雨之后甘霖如约而至的功效,暗含了谢雨之意。谁家煮茧一村香?词人一进入村庄,便闻到弥漫着的煮茧香味,禁不住好奇地问询一声,此时是谁家正在煮茧?行文更显变化摇曳之美,毫无板滞之感。一村香三字写尽了香气浓郁、芳香四溢之感。隔篱娇语络丝娘,循着香气望去,便听见缫丝的妇女在隔着篱笆娇语交谈、轻声欢笑,场景逼真,富有情趣。把缫丝女比喻成声音动听的络丝娘,更见其声音的娇软美妙。

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软饥肠,词人看见一位老翁须发垂白,手扶藜杖,抬着那迷离朦胧的双眼,从未全熟的麦穗上捋下麦粒,希望能够捣碎之后做成干粮充饥。垂白、杖藜、醉眼三个词从不同的方面刻画出老翁的年迈老态,而如此年老可怜的老人还得捋青捣可见这一场过去了的春旱曾给百姓造成的灾难之重。问言豆叶几时黄?词人见后,忍不住地上前关切地问道:叶黄豆熟之时还要多久呢?便也就是说甘霖之后的新一轮的丰收还要多长时间呢?这是在替老翁的一份期待,也是对老翁的一种安慰。关切之心、爱民之意跃然纸上。

第四节 【浣溪沙】苏轼

【浣溪沙五首】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谩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簌簌:纷纷下落的样子。

缲车:缫丝的纺车。

牛衣:为牛御寒的衣物,如蓑衣等。

这首《浣溪沙》是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之第四首,在这首词作中词人满心欢喜地听着村落中的各种天然、朴素的声响,看着日高天热下赶路的行人,带着读者走近一个风光优美、民风淳朴、农事忙碌的乡野村巷。

簌簌衣巾落枣花,枣花纷纷飘舞,飞落在词人的衣巾之上,词人甚至听到了它们飘落之时的簌簌声,细小轻微的枣花轻轻坠落的声音,词人都能听到,足见词人此时心境的澄澈、欢欣与陶醉。村南村北响缲车,除了那细微的花落声响,词人还听到那响彻村南村北的缲车之声,缲车之声喧腾便是蚕乡丰收的象征,作为此地长官的词人听到这丰收的声音,自然也是内心雀跃。牛衣古柳卖黄瓜,远方传来一阵阵的吆喝声,词人寻声望去,原来是阴凉的古柳之下正有农人在卖着黄瓜,这黄瓜也是甘霖之后丰收的果实。词人听着那簌簌的枣花声、响腾的缲车声、卖瓜的吆喝声,虽未写听到这一切之后词人的感受,但读者可以想象此时的词人内心一定涌起了无尽的喜悦,正所谓不着一字,尽显风流。

下片之中词人的笔墨集中描写日高之下赶路的行人。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谩思茶,从上片之中的枣花坠落、缲车缫丝、黄瓜成熟等事项中,可知此时正值初夏,而大麦等农作物也已然登场。在这炎炎的夏日,也许这位行人正赶往麦地劳作,此时骄阳正炙烤着大地,而有路途遥远,使人倍感困倦和干渴,直想沉沉睡去和畅饮凉茶,路途的艰辛、行人的劳苦跃然纸上。敲门试问野人家,干渴难耐,行人便走近路旁的人家,敲门试问,看能否乞浆借茶,词作到此戛然而止,农家是否有人、行人能否喝上茶水都不再叙述,词虽止却给人留下了无穷的想象与韵味。

第五节 【浣溪沙】

苏轼

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

平莎:莎草,多年生草本植物。

耦耕:两个人各拿一耜并肩耕作,此处泛指耕作。

蒿艾:即艾蒿,多年生草本植物;薰:一种香草。

使君:词人自称;元:原之意。

这首《浣溪沙》是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之末首,此词和前四首纯粹写景叙事而情感都是深藏于写景叙事之中的写法不同,而是写景、抒情互相融合,从景物中触发情感,以情感升华景物,抒发了词人热爱农村、渴望归隐的情感。以上五首农村题材的词作较大地影响了后来农村词的发展,辛弃疾的农村词便是其中一个。

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雨过之后,空气更加清爽新鲜,小草平莎更加柔软嫩绿、摇曳生姿,道路之上布满一层轻沙,却洁净无尘,马儿欢快地奔走其上。景物是词人眼中的景物,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环境的清新、舒适便是词人欢快、舒畅的情感反映,软、轻等字眼便既是莎草、沙路的特征描写,也是词人舒爽、轻快的内心再现。何时收拾耦耕身?景中含情,情因景生,在这样美妙的环境中,词人不禁怀想,何时能够耦耕田亩、归隐田园,这其中既有词人对于农村田园的热爱之情,也暗含了词人因游宦疲倦、仕途多舛而渴望隐居的情感。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太阳暖暖地照在桑麻之上,桑麻泛着翠绿的光泽,动人眼目;微风从蒿艾中吹拂而过,蒿艾散发出如薰的香味,沁人心脾。这两句对仗极为工整,描摹之景也极为美妙,暖字给人的心窝带来无尽的温馨,光似泼三字把田野繁茂蓬勃的景象渲染地淋漓尽致,气如薰带来袭人的芳香。使君元是此中人和上片中的何时收拾耦耕身?相互照应,而意思则更进一层,上片只是说渴望归来,而此句中词人深深感叹,原来自己本是此中之人!情景交融,浑然一体,而元是此中人一句含蓄隽永地收束全篇,给人意犹未尽之感。

本文来源:http://www.gbppp.com/jy/506606/

推荐访问:苏轼浣溪沙五首 浣溪沙李清照

热门文章